讀金庸偶得

出版社:(香港)明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3
ISBN:9789629731144
作者:舒國治
页数:254页

作者简介

武俠小說及其世代
──《讀金庸偶得》新版弁言節錄
文/舒國治
--------------------------------------------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本色文藝。可以說從五十年代中一直到六十年代末,算是台灣武俠小說的黃金年代。
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本色文藝。我的童年與少年時期的台灣,是一個看武俠小說的地方。
倘有一天,你在花蓮或台東某一小鎮下了火車,只見那裡很多木柱磚牆的房子,青少年穿著汗衫,趿著木拖板,站在巷口講話;若還有那種情景,若還有那樣地方,便我等可以回到讀武俠的年代了。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與中期的台灣,不僅是大街小巷有小說出租店,有古意盎然的筆名如武陵樵子、南湘野叟、古如風、秋夢痕、柳殘陽、雲中岳,有興人思古幽情的書名如《江湖夜雨十年燈》、《紅袖青衫》、《古瑟哀絃》、《一劍光寒十四州》,也正好少年子弟多的是被頻於戰亂、遷徙流離、憤鬱經年的父親生育下來而致易於桀傲不馴、勇於鬥狠,以是成為所謂的「太保」。而市鎮的生活阡陌,即以台北為例,每走幾百公尺,便可能有一幫眾聚點;什麼「四海」「竹聯」「海盜」「血盟」「飛鷹」「龍虎鳳」等幫派,甚至成功新村、松基一村、四四南村、正義東村等,這類同質背景聚落也可以是外村人的龍潭虎穴。
那個年代,是一個「當時」靜止不動的年代,像是人可以按自己的意識活在他心想的古時莽野。一段戰事稍歇、巿景百無聊賴、人心一籌莫展的苦悶年歲裡,於是對武俠小說這套不涉眼前、無關宏旨有一份寄情,或是說對恍恍高世有一片悠然遠想。
什麼樣的人讀武俠?
什麼樣的人在讀呢?必是對「中國」略有認識或略有聽聞之人;不管他是早先得之於廟台前的歌仔戲、得之於巷口小店的小人圖畫、得之於圓牌上的封神榜故事,或者在學堂裡受習過幾篇中國古文、幾章中國史地……等等。
有著什麼樣的情緒之人會樂於去讀呢?或許也可歸納出來:(1)在現實社會中,有一絲「逸出」之念者。如課考繁重的學子;如他是理工科的專業人才,卻常有公忙之餘想如何如何者。(2)癡人。一逕在追尋某種能矢志凝情之事或物的人。(3)尋常的信而好古者。
於是那些好閒來泡茶、翹腳看報、揮扇吟戲、燃煙吞霧、圍桌雀戰、兩人對奕、月下獨酌、夏夜乘涼、談古今……等等之人會去讀它。
韜光隱晦者讀它,抱殘守闕者讀它。
並且,昔日歲月端的是極其容許這類生活調調。
於是在區公所送公文的,或是在機關做門房的,學校裡的工友,看管腳踏車的,皆可以是名正言順的讀武俠小說者。
甚至你看一個人,會想,「他是個看武俠的。」往往這種感覺硬是很準。
什麼樣的人寫武俠?
什麼樣的人寫武俠小說呢?文學系歷史系的教授們沒怎麼聽說過有寫武俠小說的;陳世驤沒寫,夏濟安沒寫。
不少寫武俠小說的,常是學歷不甚高者,甚至很年少便勇敢率爾下筆的。
柳殘陽開始寫時,只是高中生。他那時一個學生寫書所賺的稿費比他父親校級軍官的餉還要高。
五十年代中期,寫一部二十來冊的武俠小說,據說可以買一幢樓房。
太多的武俠作家,他之所寫,依據的不是深厚的國學知識,依據的不是透徹的文學理論,依據的未必是洗練的人生見解或世故的人情經驗;他們還不來得及找取依據便自下筆寫了。
或許他們靠的也是讀前人的類似原型便已躍躍然要試著說自己的話、講自己的故事。很可能臥龍生寫《風塵俠隱》或《飛燕驚龍》,是來自於讀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而自己有感要抒,而終至寫成一本武俠小說。
武俠故事中多有受朋友之託而致自己受累之情節,譬似司馬遷李陵事蹟,然武俠作家未必詳讀過《史記》、《漢書》,未必讀過〈太史公自序〉或〈報任少卿書〉。小說人物常意興風發,豪情萬丈,「當其欣於所遇,曾不知老之將至」「禮豈為我輩設也!」「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往往如魏晉人物,然武俠作家也未必詳讀過《世說新語》。
武俠作家熟讀的,亦不外是中國傳統孩子詳悉的《七俠五義》,是《彭公案》,是《水滸傳》,是《三國演義》。
金庸武俠的引進金庸所著十餘部武俠,寫人物情態,則栩栩如在眼前;寫故事,則奇中有致;以其體製完整,起束周全,堪稱近代武俠小說集大成者。然其引進台灣過程,亦頗周折。七十年代初,先有盜版以《萍蹤俠隱錄》書名掩代《射鵰英雄傳》、後有以《小白龍》書名掩代《鹿鼎記》,悄悄流通於租書店。七十年代末,遠景出版社公開引進後,全台讀者遂為之風靡。
然金庸之洋洋說部,其實寫於五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那個年代原也是台灣讀與寫武俠小說的高峰年代。只是當年台灣讀者因書禁而緣慳一面。
六十年代中,我還是個初中學生,偶因機緣得閱香港武史出版社所出的《天龍八部》。黃色封面,共三十五冊。每冊一百頁,含四回,每回之前有插圖一幅。當時一口氣讀完,只覺文筆典雅、學養深厚,女主人翁王玉燕(新版改為「王語嫣」)美麗脫俗教人不捨,卻不知作者金庸是誰。其最感印象深刻者,是蕭峰死義之壯懷激烈,痛人肺腑。當時便隱隱覺得:台灣的武俠小說中找不到壯烈如此者。
誠然,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藝情牽,還珠的時代也無有壯懷激烈如此者。
民國十九年的張恨水其於北洋軍閥時代所情牽志繫者,遂有《啼笑因緣》。
魯迅於民國十二年,則寫有《阿Q正傳》。

内容概要

舒國治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七十年代以少少幾篇作品(如小說〈村人遇難記〉)嶄露頭角。原有意投身電影,終返寫作。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跡美國;一九九八獲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之〈遙遠的公路〉可為此期間生活與創作的寫照。
一九九○年冬返台長住,自此所寫,多及地方(如〈水城台北〉),多及旅行(〈香港獨遊〉),多及小吃(〈粗疏談吃〉)等生活之散文。而其中最常著墨的題材,竟是閒晃。
著有《門外漢的京都》、《理想的下午》、《讀金庸偶得》等書。
關於舒國治,中年男子,好流浪,散文絕妙,出書不多。
關於作者我們知道的真的不多,只知道與他聊天時,有幾次聽他不斷讚嘆:「嗯,這厲害,這厲害……」聽著都覺得好笑,不過就是一些平常事吧。某日朋友聚會,舒國治也在其中,大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不知怎麼談到法國,有人說起法國建築,先說羅浮宮,後來又說龐畢度中心的設計師,然後就停住了,因為怎麼都想不起設計師的名字,這時舒國治緩緩開口:「我記得其中有一個好像是叫做什麼Renzo Piano的……」,屋主在書架上翻查資料,果然拼字絲毫不差。大家都忍不住讚嘆:「嗯,這厲害,這厲害……」
舒國治是台北城裡的奇人。


 讀金庸偶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 (清·张英《聪训斋语》)P13 金庸长于情节描写及人物刻画。而地理途程之住着墨较少。地理风土之细节似不是他专意之处。他的人物若于一镇邂逅,继而要往一远处参与另一大事,其中途程虽迢迢千里,却只受他一两句话带过,马上便剪接至[情节场景];可以说是戏剧的处理法。P14 王度庐、还珠楼主大约是饱于游行四方之人,其书中这类好似亲身闻见之描写令我这都市孩子新生向往。然他们的书我多半没有看完。不知是否因其结构不求紧接一贯。而金庸小说,我本本看至结尾。p4 故而心思细致的作家,当不愿再将[侠义]这种陈腔腐调娓娓而提。而长时不厌反来覆去叙写侠义者,便如同某些赞美记者永好讲述高风亮节之事,何其不自得,又何其不足为取。p11 人生为何?业绩为何?登高山又有高山,走远路更有远路。乐后悲生,否极泰来。自呱呱坠地,晓事吃饭,读书习艺,攒钱置产,娶妻生子。年渐老,体渐衰,终了归于一坏黄土。人生不过如此。p12 人之欲望与臆想,必得靠不断之行动方能逐步完成满足。这一点一滴的行动过程,在此统称为[练功]。以练功来满遂欲志,或以加紧练功来加速满遂欲志,则武艺小说之规模端倪云透曙现矣。任何作业不失是人类基本欲望的显露。正如人的各樁行事,也是内部既有而发之于外的。和尚诵经、叫花子讨饭,阮籍使青白眼、嵇康打铁,俱是外在行事,亦是内心需求。需求因人而异,有人日出做工,日入吃饭睡觉,此外甚少做别的事。有人非得与人说很多话,伸腿跑老远路,娶三五房妻妾,甚至弹琴长啸、散发醉酒,才算把日子过足。尤有甚者,终至于食气、导引、乘跷、炼丹,想做个神仙。到这阶段,已是人类欲望极度伸展。p14 练功是一种苦修之业。人在苦练专修时,常令自己逼近坚忍至最大可能。其实心中身上虽生极巨极大苦意,却同时有某种莫名至乐(如一种收获感、一种正果之类)隐然流溢。故有人行苦练之事,若不做个艰难淋漓,便感怅惘难奈,心内深宣奔不出。因此练功既一方面令自己有崇高感,一方面又作践自己。如同撕裂焚毁自身,而令其飘高升华。此或也是人之天性一种。练功乃得发展人之爱物深心。爱物心随时可生,却也随时飘散离异。人常为自警抓住这份心情,便也发明了不少活动来从事,以求相寄此心。常言[玩物丧志]即有些喻人不可练功练过了头的味况。在金庸的武艺社会中,人人练功,故而人人是深情者,也因此人人个性明显突出,敢爱敢恨,说死便死。这一切皆是叙述深心的武艺小说之所是。张岱所谓:[人不可以无癖,无癖之人无深情也。]p15 武艺小说有练功本质,而练功是反求诸己,深掘内在之无限可能。然练功又不妨求其法门,这[谋求法门]一事便演成无所不用其大、其佳、其快、其极。除开自身修为,若兼得外力之助,岂不愈佳?自此寻寻觅觅,四处探求,上山下海,在所不惜。故武艺小说非但是练功小说,并且是寻宝小说。练功是体,寻宝为衍。两者兼有,互为影响。练功是自探自发,寻宝是援引袭用。前者言于个体,后者概及社会。p16 练功之描述若多,便似那道家仙家炼丹之书,或国术家技机招式教本,难为小说读者之需。要不就像西洋神学僧侣的忏悔日记,外人读来,枯涩不下。寻宝本事,颇富人情世理,变化曲折,荡气回肠。自然众望所归,为多数人喜读。p17 或许有时可以说:武艺小说是胜利小说。武艺小说是满意小说。胜利了,便造成[满意]的效果。武艺小说常多用悬疑,乃完成观者兴趣之提注,不往下看便不得厌足;这悬疑便是[求满意],到了书末,悬情获释,看的人也即满意了。又武艺小说自许多不安、动荡处起始开端;亦即从不满处开始,而至满意处收束,故谓武艺小说是一种满意小说。p50 专注习武比卖武要来得高明。而以之拿来现世者,多半是泛泛的武功。卖武以谋取生活,在武艺社会中往往是不得志者;便因为武功不高、资质不良,才落得卖武这一下策。否则武功练成一代宗师,又何需去卖武呢?但一代宗师如何谋生,金庸书里似乎没说。又因为奔于营生——如卖武一事——自不能潜心练功,渐至极境,武功当然就不容易高了。再者,卖武并不需要最高的武功;既成工作例行习惯,久而久之,也不想把武功往巅峰上去求去练了。p51 按中国人保守之想,或许会说:[他有得吃有得住,还要什么收入?]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须知[收入],哪怕是一点点,已关乎一种重要意义——自由。许多老太婆住在子女家中,有吃有穿,又没力气到外头走动用钱,却仍然每月非得向晚辈要个三百五百,为了什么?一种自由,一种安全感。非得自己持握一点什么,否则不笃定。p57 人大约先是游走于世界,浮浮沉沉,茫茫荡荡,而后才渐渐兴出[人生目标]的念头。武艺社会中人亦如此。武人先是练武,至于练武要干嘛,练武到最后将如何等等,则是慢慢想至明晰的。p59 凡事职业化后,常有其渐来之弊病。唱歌若属情感之发作,则是好事,若成职业,便不妙了。而天天视职业而为之事,必渐失去原初的本意,甚至原味淡褪而至不知所云。好比眼睛盯着一个字看,便愈看愈不像是那字。p59 所谓[不忍为],乃是天天除恶、天天替天行道,终也会感到[生也有涯,而恶事无尽],最后一愤之下,索性给他来个出世,再不理人间恶人恶务。这是出世之想者。p62 郭襄是最具特殊性格的小女孩,又是孑然一身,飘然不群,却不知怎的仍要去创一门峨嵋派,而不是孤身一人,逍遥天涯。转来绕去,竟还做的是抡刀使剑的生计。p63 比较起来,倒似乎萧远山是胜利者,他以出家击败自己原先的报仇之念而成其胜利。其余茫茫矇矇追这求那之人反是失败者了。何以言之?乃萧远山之出家,已然登至极峰,越至天界,再无有更上之路矣。而好财、好色、好权之众人,财之后,又有财;权之后,更有权,永远爬不得最高,永远迷失走不停。永远无法胜利,乃因永远有打不完的敌人,而这些敌人怎么也打不败。p64 似杨过与马春花这两种不愿[抡剑使拳]、[动刀子拼命]的人生想法,岂不是又要回到寻常社会里来了么?而[出家]之念更是寻常社会中在所多有之事。如此说来,武艺社会犹不得为彼等安身立命,而一如武艺社会只是一处让他们试试性格之所,不合便又退回寻常家门么?p65 便好像有一个家庭,有三个美丽的女儿,平时过着相亲相爱、和乐融融的生活。有一天自远地来了一个素未谋面的表哥。由于英俊的表哥之出现,三姊妹勾心斗角、你争我夺。最后假期结束,表哥背了行囊走了,三个姊妹惆怅了一阵,再回复到原先平定无波的日子。p71 金庸小说里,练功的成效收获,往往可粗分为[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两种;而金庸于[无心偶得]这一点特别珍视。须知武人大抵是有心人,极尽催促自己之能,并且一迳身体力行,少有停歇。然而这种[功利主义]却也有不堪之日,终反而是无心方能获致。p92 [朋友]往往是人内心的反映。交什么样的朋友,常是将自己的心意作什么样的呈露。所谓赤者近朱,黑者近墨。p93 金庸笔下人物,他们不会因心中寂寞而交朋友。他们不会有很多话想找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吐露一番,只会宣吐在武功上,或发作在长啸上,要不便是寄情于乐律或围棋。当然这大抵指男主角而言至于女主角则是有的,并且勇于去做,也因此往往交到珍贵的男友。p99 另外,是否还有为了证明自己的心意而忙?郭静为了爱国爱民是不避忙碌的,萧峰对光大丐帮以及保国为民同样的不遗余力。p100 我等旁观之人其实正糊涂盲目混日度时,偶一取书寓言目,心中犹隐隐盼望书中所叙可引领我人至一更佳明境。p100 须知什么样性格的人,总是遇什么样的景况。而什么样的景况,总是有什么样的人去面临。譬似走夜路之人往往有遇鬼可能,而遇鬼之人往往在夜里行路。两者常相眷恋,一迳伴随。命相学亦最可说明此点。p101 金庸小说中明显的分出二大生活方式,便是忙于世与隐于世。极忙者通常是少年主人翁,极隐者通常是老年武学宗师。这两类人为数很少,其余较多之人,便是这两者之间的多数[群豪]。注目金庸书,便需注格外大的目力于此类武林群豪身上。乃因他们才是故事,他们变化才多,他们才把世界托大了。p107 故我人常羡慕书中主人翁,倒有不少是羡慕在他的财产上。自然我人也是窥不开荣华之空、看不透富贵之虚、解不明方便之不便,乃在我等不过是寻常世间人。p108 奔忙于事,役累于物,在书中人固然劳顿,在读者看来,却不失有个忙头。须知读者大多是上班工作之人,上班人对自己工作未必喜爱下班后又未尽有好玩欢趣事;看见书中人忙碌冒险,与读者生活的空洞平凡、俗庸枯寂何啻天渊之别?不少读者或还宁可自己更忙碌些。我一朋友常以[犯贱]取笑自己之忙役。法国女影星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多年前在《生活》杂志上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 [对我而言,[成为自由身]意味着: 自由的选择去做谁的奴隶。我一直要使自己成为奴隶,而我一直希望永远如此]因此狄雲、韦小宝、狗杂种等若怀里不放些东西,空着也是空着,何不令其派成用场?就算怀里不放骨灰、四十二章经、木偶,也会让别的事物占住; 所以放这放那,还不都是一样?p123 [不问政治的人,在政治上已作了根本让步: 帮助执政党。]p124 令狐冲属于[从善如流]的人。他不是善,他是从善。既是从善,倘若对[善]体悟不够透切,便可能从伪善而不自知。这样的人很危险,若非有大智慧、大修为,一个不小心,便从了大恶,自己那当口或还未必知道。古人谓: 真正大英雄人,从战战兢兢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气血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令狐冲的政治意识是先入为主的政治意识。他既在早年已信奉华山派这一党之政,便永失弗援,不作他想。即使日后有更好的新主义、新政权,他也视如不见,从一而终。他的[先入为主]观念,不止表现在政治立场上,在道德上、爱情上各方面都是如此。他对师妹岳灵珊一往情深,对义兄向问天始终认为是邪教中人,对田伯光的淫心永难释怀,至终没有多加交往。这些[先入为主]之念,一来显出他的势力,二来使他的世界窄短,只知其一不知其一二三。于是他不比较优劣,一迳固守原先; 原先倘若恶劣,他便因循恶劣,纵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反正自来莽人[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也去惯了。令狐冲看人见事,只用一个固法。p125 但看社会上多少欲有作业为、想有发展之人,始终心系空泛的进取伟念,固执归固执,短视归短视,倒也让身旁多少人期待着他、眷恋着他; 即使是庸才胡夫一个,竟也得兴起大风、鼓起巨浪,弄得真像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别人看来,浑像笑话,却又哭笑不得,他自己还以为轰轰烈烈呢。p127 饶你如何苦心教育,我还是自圆其说,依然固是。p129 这[不拘成式,不守定规]的整个变貌,便是《鹿鼎记》中金庸对社会人生的新关照、新描写。[凡事无有定论]正是《鹿鼎记》的新感叹。p132 韦小宝不知什么是[对],自然不知[错]之为物。《鹿鼎记》是反概念的作品,如禅家所谓反对有心、反对有佛。本来人遇事后,逐渐见理; 有了理,有了教训,记在心上,以备日后援用,即成概念。这概念固可指导我人日后行事,亦便于裁决往后我人之新面临,使不致手足无措,即如先备好工具一般。然正因概念,凡事有了成见,便不妙了。其实每个样工事有每一样利器来整治。以一剂来投百病,这万灵丹不用也罢。大凡事态没有新意,也就是变动之徽兆。一件婚姻生活如现出疲意,夫妻两人可能计划出一趟远门旅行,作为调节。或是丈夫劝妻子赴外工作,免得终日枯坐家中,日久生弊。人皆有懒性; 人之受学问、求教育,皆也可说成是为了办某些事之便利,而令筋骨清闲些。至于人每日苦心劳力的上班,也常是为储积多日的酬劳以圆日后之安逸舒泰。既有懒性,凡事便自然而然得出定例,成为一[固]。这[固]之为物,便是定见,每人经自己多年认知而得,不肯轻易放弃。你的[固]遇上我的[固],常致不合,便成了各种对立与战争。夫妻之战,老少之战,种族之战,国国之战,各种心思之战,皆是各守各的固,不愿採信别人所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自来如此。而写作亦有各说自见。旁人自说其说、自见其见,通统不错; 而金庸写部《鹿鼎记》一反既论,给大多儿来个莫衷一是,不亦妙乎。p133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则一改前貌,武功几乎没有,年岁学识也浅薄低微,全凭为人的一番自然应变,闯出不少事来(书中若不安上匕首及宝衣这两件利器应更妥全高上)。韦小宝是现实中的有限之人,他之所作,不过是有限中求取无限。而《鹿鼎记》之作,乃对于人的潜能张力作为无限发挥也。韦小宝者,小宝小宝,此名良有以也,宝物既不得于外界,便只能求诸己身。将浑身解数施至淋漓,何尝不是人生至宝?p135 韦小宝的幽默感毋宁是人生到处可遇之尴尬情境下的一帖润滑剂。大人的世界何其硬定?何其险恶?又何其严重?端的是一步也不能错。而韦小宝,天人也,举重若轻,不坚以重为重;履险如夷,要走就大踏步而过。他之赴险,倒不似莽夫逞勇之赴险,他便凡事端赖这帖润滑剂,把再大再难的事也化掉了。须知这[化]字诀,并非人人可练,才情不足者,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许多事能在他小孩子手里办成,正是《鹿鼎记》一书所隐隐透出的又一主题——事在人为。却不可尽说是巧遇时凑。以韦小宝来刺事上呆板直钝、到处碰壁,而犹自视有学识有教养之人,恰恰正好。这类人,事情做不出一件,日子又过不得一天好(这不好是自己埋怨出的),只知终日怪环境、怪别人; 韦小宝固不是好东西,拿来治这班人正好。读者自书中虽得知韦小宝是一奸诈浮滑、品德不端之人,却每人自己无事静静想来,犹认为与其和令狐冲交成朋友,未若和韦小宝交成朋友来得合意、甚至来得安全。读者在读令狐冲本事时,隐隐受迫于一袭莫名的不自由空气; 读韦小宝种种时,却感到一种左右逢源的随意之乐。p140 西哲叔本华曾谓: 当人七、八岁时,脑智已足,而性欲未生,此最可发扬之时。及至十七、八岁生殖器官成熟,性欲生焉,则心受身躯,往往心猿意马,难保专注矣。故而练功这种刻苦收心大业,必也自孩提开始。而我人常说的[童心]、[赤子之心]也皆是某些大功业常需仰赖之物。p147 人一缺乏安定,便周遭再好,也不堪享受其中。故金庸世界里,佳物珍宝虽多,人却无从欢趣。然则人何以会缺乏安定?由金庸小说自身观察来,似乎是欲望深重、追求太过急切之过。p148 不少位金庸书里的主人翁常被写成是纯朴浑恶之人,他们日后的成功,常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用以对待一班江湖武人[有心栽花]的穷贪极欲。纯朴的主角总是坦荡荡,武林俗人则是常戚戚。这种描写,已然晓喻出[不安]的解决法门应往[不生贪念]上去求。p156 爱情之重要,在金庸武艺小说中已然和武功一般,同样皆近乎宗教之意义,需得全身受苦受难,一迳寻求各样形式之解脱。以前面的笼统字眼言之,皆所谓[练功本质]也。p164 感情战胜理智——甚至战胜道德——,很奇妙的令读者乐于接见。而金庸武艺小说亦善于在这番象徽中发挥他的几件思想,除开爱情的变幻莫名外,尚可寄写[反礼法]、[重新认知道德]、[人的贪欲]等等心得体悟。p165 杨逍对纪晓芙用强,张无忌咬殷离手,石中玉对丁珰花言巧语,韦小宝对蘇荃[胡天胡帝]使她怀孕,皆使她们不但不悔恨,并且有些感其恩情,最后乐于相随。这也是爱情中的神秘情质,同时也是金庸书中十分特出、相当习见的描绘。这[骗]、[用强]、[计诱]、[令木成舟]等手段,在爱情中具有的潜力,是人性内部极为有意思的情形。它不是道德理智所能概括的,它涉及人性对于未可知、对于危险、对于黑暗世界之隐藏兴味,常有一探之行动。我人所谓[冒险],自然有其危险性,却也因在冒险中获得的快乐并非平常日子里所能比者,故人或多或少总也会有[冒险]之行动。p166 在爱情中,人有往[恶]处去的可能行动,此一也。又正与邪、善与恶、感情与理智,皆难以分别,或甚至彻底移位,此二也。综上二点,是否便令读者掌握不住传统单纯的善恶呢?不会的。读者仍然能够区分好与不好。以上提及这些人物,不管原先是邪教妖女也好,泼皮无赖也好,读者皆清楚知悉他们是好人,并不只是他们在爱情中才变成好人。他们有他们成为好人的一些表现。关于这点,在此亦不必赘言。惟一可以略提一句的是,他们在爱情中依然有其道德。p178 嫁郭靖后,便凡两人之间事不用操心,然一遇上家门以外之事,便立时又精明起来; 好似郭靖是一件宝,拥有它后极其定心,但一遇上外头事或人,便一种不安感、一种动物自然的警觉心又生了出来。只须看黄蓉在《神雕》中所有出现得场面,皆可见到她忧心忡忡,不可稍歇。她是劳碌命,郭靖是憨福人。p181 这种说及政治局面或社会境遇不佳,而致平常民众有了不满或不适得反应,是金庸很重要得一个意思背负。除开对权势官吏的深深不以为意之外,对于礼法之囿人限心亦是不以为然。金庸有不少部书皆极言体质锁人,法规无非圆人使讹。p187 在武学中,例如刀法上的[似慢实快],便如常理[欲速则不达]。心中浑恶天真,无意间习得高深武功,便是[愈着意,愈不得]之理。又[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便是借彼之长以制彼也,又是以柔克刚也。至若[彼不动,己不动; 彼一动,己先动]更是以逸待劳,以己之悠闲攻彼之仓皇也。再如修习内功时,常越是使力,胸腹间越感难过; 然而停下不动,仁其自然,烦恶之感反而渐消。这[顺其自然]便是金庸武艺小说最常见得武学思想,若说是传承于老庄学说,也无不可。p190 以我为例,我于金庸小说,颇喜一点: 书中主角原先有一固定人生追寻,姑称为[主事],主事之外,不将他事置于深心。直到某次,遇某蹊跷本也不感奇特,却在偶然间,或天时或地凑或人撞,竟令他感受一大震荡、大兴奋; 自此茅塞顿开,豁然光朗,凡事一通全通,再也没有窒碍。有此一遭为提纲,日后各事之处置,皆开始有了张本。人生事何尝不如此?幼时父母循循而诱,间以打骂; 晓事后走学堂,师长口里教、书里读,却一迳不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直至有一天,或遇大刺激,或受大感叹,或遭大苦痛,或蒙大变动,便启发了懵昧深心,开亮了茫茫眼神,多年桎梏,一旦而解。开窍开窍,即是此指。金庸于此[开窍]隐喻,构想甚妙; 人之潜能无限,遇上一项开点,便可走上大大一段途程。往后其余,还得将心比心,触类旁通,终可渐至崇境。p191 实则这些文化繁华,已如黄花,虽朝夕相处,竟不觉闻其香矣。穿衣吃饭,有极大讲究; 高山平溪,有非常看头; 然金庸书中那么多佳筵,主人翁可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景物虽美,何处觅心境以赏?再说观者读来,虽知有佳肴好地,却也不堪投下专心,乃在另有紧迫事情逼生眼前。文化者,好虽好,却无暇顾及。这便是金庸书中隐透出的[文化空无感]。人之于文化,已然失了依偎。天生万物本可养民,而今人既不受文化滋养,又有何德报可言?无德之世,何啻虚境?便是这一点,不自禁透出佛意。其余就佛论佛诸点,反而是[云佛何曾佛]了。p208 历史者,不断之投资也,盼有朝一日能总而收获,然那一日总是无限期的顺延。艺术者,今日有酒今日醉也,不故示回顾与前瞻。故历史重研求、贵索隐,而艺术主顿悟。历史可因循,艺术无需承袭也。历史乃依时推发,艺术可瞬间齐生。历史不避良窳,好恶兼容,是佛光普照。艺术自己盼成一个佳处,但求去蕪存菁,是迥光返照。历史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艺术是[羊公碑字在,读罢淚沾襟]。p225 若以西洋绘书及音乐拟之于[呈现客体]的作品,以中国绘画及平剧拟之于[两不相避]的作品,则或可得下列之大略说法:西洋绘书讲求光影烘托、层次景深、立体透视等事,西洋音乐也讲求高低音之间层相配、前后对和等事。中国绘书讲求明白呈现平面之景,不特作烘托,也不深究立体透视; 中国的平剧,其角色大多需吊嗓子演唱,音色以窄高、空净、清越为其德,不以[低音](bass)转其音域使之深厚,为美感要求。故归纳而后可说,前者的美感要求是立体的、多重调的、相对的; 后者的美感要求是平面的、单一调的(mono)、绝对的。p226 单一调的作品,表面看来,虽没有多重调的作品来得富变化、富追索之深广层次,却也未必没有它特优之处。其特优之处,若得简言以蔽,便是其每一单个独立体尽皆完美、永恒、绝对,而合之而成一件不厌不懈的隽永作品。以中国绘书言,一幅不着色的平沙短桥图,它以简单、平板之外貌竟能立其千古之隽永或也未可知,何以然?除开意境、胸怀等道德观外,书上的每一笔划、每一结合皆因可能达臻完美绝对,而不可以他物代,以致可令人百品不厌,常加寻味。p227 中国建筑亦是由许多单个独立体集合而成。每个单个独立体皆自成天地。如一个四合院的大宅子里,有许多自具屋顶墙壁、自具固定朝向的房子,这每一房子便是一单个独立体。这单个独立体乍看似乎呆板,合数十座单个独立体照说会有[放大呆板]的可能,然而却未必如此,鸟瞰或远望一个工整的四合院,往往极其耐看、极其精雅而又极其壮观。在文字上言,字字各个完善独立,句句各个完善独立,段段各个完善独立,而字与字之间又能意念相连,句与句、段与段又能绵续成章,这才是最高的文学之美。这种此字无意为彼字附庸,此句不愿为彼句作嫁的文学观念,其实是古意; 拿早期的艺术与晚近作品一比,可看出这显著的特色。p228 我读一部书,自由文字开始; 开卷几十个字往往便能引我决定是否要走入那片境界。故引我入情境者,是文字,而非情节。我人读《聊斋》,篇首寥寥十来字便能将气氛、色调渗发出来,而情节尚不知在几远之处。我尝想读一本尽是柔适文字的大书,书中不涉任何所谓的情节,书行极为雅畅泰然,而文字中自有其渐高渐低、丰富变化,书至尾终,仍令人盼望此书永不歇止。虽然此书有读完之时,却可令人随时自中翻开一页,又津津读起,其中所见竟又在在感到新奇不疲。这样的书,近时似无人写,即求之于游记一类书,也竟然突兀重重,充斥着如同情节一般的耸人耳目之事件,柔适一词完全不可得矣。我近时观看电影,亦有此倾向,故风景地理之纪录片常较恩怨冲突之剧情片更合我暂时兴味。p233 金庸的情节,大抵来说,是由外在的遭遇所造就的。与描述一件平定的事或一个安坐家中的人的书,两者情形不同。后者往往以平淡事体的内部张力或甚至以上楼下楼、伸足托腮等寻常琐事做为其情节。说来有趣,传统的分类法竟还因此将前者归类为小说,将后者归类为散文。p234 因此,武功之描述应运而生,而善恶正邪之对立亦由此而作。当然,换一个方式说亦是可能,即: 人物的善恶心、人物的好争斗、人物的忙于外务等造成情节紧凑出奇之今貌。p243 [重复]原是艺作上的一件手法,也是使得的; 尤其使一件事体意犹未尽,何妨再使一次。像音乐上的[重复](refrain),便是例子。但任何重复皆应顾及腻厌之虞,像音乐上为避免单调之重复引入不耐,便将这重复出以别的手段,如将之[卡农](canon) 或将之[赋格](fugue),形成似曾相识、又不尽同的予人印象,这印象有一厚度,可耐人探索,当似将索到时,却又逸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理想的下午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多有精彩之笔,其中有些问题虽然没有深入讨论,但瑕不掩瑜。其以“武艺小说”之名来定位金庸小说,实在是韩云波先生“反武侠”论说的先声。
  •     這才是舒氏風貌之全本,大陸一冊乃糟糕牙穢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