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
ISBN:9787563339389
作者:王力等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学界泰斗讲授传统文化,经典讲录涵泳文化精髓!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织物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指南针、火药三者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但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黄河领域,其次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形成起来的,中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土壤。而生息在这个土壤上的各民族人民,正由于他们的劳动和斗争,才取得这个有长期历史的光荣成就,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李一珉

书籍目录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要学点天文学  王力
古代汉语天文知识         陈晓中
谈谈历史地理学          葛剑雄
历代行政区划略说         谭其骧
职官与科举            左言东
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李学勤
宗教和宗教研究          任继愈
古代的衣食住行          许嘉璐
金石书画漫谈           启功
浅谈《诗经》           杨伯峻
《春秋左传》浅讲         杨伯峻
《论语》和《孟子》        杨伯峻
古代目录学简述          冀淑英
学点音韵学            唐作藩
再版后记             董琨 吴鸿清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经典拼盘
  •     如题如题如题如题,没什么特别的必要去买
  •     非专业读者翻一翻,没细看
  •     挺不错的,比较概括,入门可以的
  •     读的是84年版的,买的是03年版的。
  •     它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中国古代社会
  •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        偶然在旧书店叠放齐整的一隅发现此书,小巧而又朴素,便决定带回家中。于中文系或历史学的学生而言,此书乃是大家写给大家的一般常识,不作拓展,没有深度,太过简单。但于门外汉而言,泱泱古代史,如果求助于卷帙浩繁的古书,终究如行船于苍茫无际的瀚海,结果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此书算是给我一些头目和提个醒,起码让我知其然,即便不知其所以然。
       王力开篇即言学习古汉语需要学点天文学,这是很正确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们常爱说“七月流火”,寓意为夏日炎炎如火之炙烤,这就被方家取笑为没文化真可怕了。其实“火”是星星的名字,农历六月开始每日黄昏之际,处在昊天的正中位置,七月便偏西而下了,因此谓之“流”。
       王力一文虽然举出古汉语中众多提及天文的词句,但没有深入剖析,稍显不足。不过接下来陈晓中的《古代汉语天文知识》便很好作出相应的补充。古时在大自然苍白无力的人们,通过劳动时间与长期观察,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将日月繁星风雨雷电都赋予具体形象为己所用,小至做衣食住行准备,大至做行军打仗准备。并且在满足物质发展之后,尚有余裕在天文历法基础上发展乐律。
       葛剑雄的历史地理系学浅谈,让人感觉今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如沧海桑田,“现在的鄱阳湖在东汉时还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今日繁华的上海市区,在汉代大多还是汪洋大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曾是发达地区之一,拥有发达农业,丝绸之路经此而过”。此外,人们常言历史上的异族政权,如辽朝、西夏、元朝、清朝等均不属于中国,但按照葛剑雄的历史地理学观点,这些政权往后都融入了汉族政治文化中,中国政权除了汉族王朝外,也包括这些异族政权,而这些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最喜许嘉璐的《古代的衣食住行》,不管是头衣体衣足衣配饰,饮食习惯食用食器,还是宫室起居与车马交通,都详尽一一举出,本来今人远离了古人穿着,单靠古文难以想象出具象,但许嘉璐浅白易懂的文字,有助于读者边读文字边想象出一个鲜活的古代人形象。唯一不过瘾的是,全文没有配上相应的简化图。
       此外,谭其骧的历代行政区划,启功的金石书画,唐作藩的音韵学等等,也可以很好地给读者上一堂古文化通识教育课。当然,此书大都只是浅谈漫谈,没有深入探讨,但好就好在可以给读者提一个醒,不单是阅读古书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多留个心,就能发现平日目之为空气的东西,尚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沉淀。
       当然,做学问如果止步于此书便是很可惜的了,好比对谭其骧的历代行政区划感兴趣,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是深化拓展之必需。此外,师从谭其骧的周振鹤其书《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也是必读之选。
  •     本书绝不只是适用于入门文史专业的学生乃至教师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其中各篇作者都是本领域内真正卓有建树的老一辈专家学者比百家讲坛那种根本不顾学科专业性,让讲演者随意跨行串讲的做法不知高明多少
  •     职官和行政区划的部分特别有用 | 读的是旧版的
  •     读了天文部分、左传部分和目录学部分,受益匪浅。研究近现代学术还是要懂一点古典文献常识的
  •     书籍很棒,很有内容。原来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80年代的电大很牛B,能请到这样的顶尖专家写教材,虽然是入门级的知识,对于中国文化、历史、风俗等等都有很好的介绍。现在的学校呢?不由得想起80年代中央广播电台播出的一套诗词选讲,不单单内容,播音员的声音就好听得如天籁。我们还曾经买过那套丛书。现在的书籍啊!
  •     在来回英国的路上读了3/4.很好玩的一本书.基本上每一讲都很有线索,每一个主题都从西周开始讲到明清,有比较对比.所以跟读起来很舒服,不会lost somewhere.
  •     再浅显科普点就好了
  •       记录了阅读中的一些粗略想法,引号里的内容是摘录,引号外的是个人读感。
      
      “(西汉)初年诸侯王掌握王国的统治权,一国可以领有几个郡,景帝武帝以后,才定制一国只管一郡,并且撤销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从此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的实质上已无区别,所不同的除了名称外只是王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
      史杰鹏的《亭长小武》中的主角沈武就是豫章郡青云亭的亭长,他的妻子刘丽都是广陵国王之女。豫章郡在行政级别上接近于现在的地级市,但由于当时南方的经济潜力尚未得到开发,所以此郡的领有区域囊括了整个江西。《滕王阁序》里有“豫章故郡”的句子。
      东汉中叶以后,朝廷在边疆的少数名族地区设置了“属国”的行政区划,领县比郡,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州的名称出现很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和西汉初年的《尔雅》中都有九州,而具体州名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九州只是先秦地理学家一种理想中的地理区划。”
      上古时代汉语大概还没有发展出专门指示地理方位的专用名词,所以《尚书》随便抽了九个字来指代九个方位,就如今天我们所说的东北、华南之类。依作者言,“九州”是脑补的产物。赞成。
      
      “到汉武帝时,把全国百多个郡国分为是三个刺史部,另外首都附近七郡称为司隶校尉部。这不是行政区划,而是一种监察区域。……刺史只负责纠察地方官,不管地方行政。……西汉的行政区划还只有郡、县两级,郡太守和王国相直接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不用经过州一级。……到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州才逐步由监察区变位行政区,称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这真是封建时代的奇怪现象。刺史部从监察机关到行政机关的转化过程,我猜是这样的:为了保证刺史能有充分的监察能力纠劾、惩罚地方官吏,朝廷必须选择本身就拥有强大实力的利益代言人来充当这一职位(中二千石的郡太守在紧急情况下有征发郡兵镇暴的权力)。到后期,刺史基本上全是豪门望族,把持一方,充分利用中央的大义和自己在地方上的实力不断坐大,黄巾之乱后,刺史和州牧摇身一变称为军阀,也把刺史变成了体制内的常设行政等级。
      很难想象纪检委或者组织部会变成行政等级,因为工业时代的沟通、组织、法治能力会及时避免这一点。另外,汉朝时只有直辖市而没有提高一级的管理机构,真不愧是两千年前啊!
      
      “到南北朝末期,州增加到三百多个,郡增加到六百多个,相当一部分州、郡已经有名无实了。……北朝后期尽管名义上还是三级制,却只有州刺史和县令长是到任理事的,中间一级郡的长官太守并不上任理事,只是领干薪,实际上变成了二级制。……隋文帝……撤销了郡……只剩下州、县二级。”
      中央集权涣散,就会出现这种奇葩情况。
      
      “全国那么大,要实行二级制,在开发程度较低的秦汉时代行得通,到隋朝就不适应了……隋炀帝时又将州改称郡,模仿汉武帝时的制度,设置了若干监察吏治的官员,分部巡查……唐太宗贞观元年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北等十个道,每一道有时置官,有时不置官,所置的官也是监察性质。玄宗开元年间,改划为十五道,道开始设置采访处置使,其职权相当于汉武帝时的刺史,这才称为固定的监察区。安史之乱以后,全国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节度使的辖区也叫道,这种道就称为州(唐初又将郡改称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让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但历史发展到唐宋时期,二级政区制已经无法适应。所以宋太宗又在州之上设了路。”
      生产力发展了,管理难度自然会呈几何级上升。经济总量的增加,使得过去畅行无悖的二级制在唐宋之间踢到了铁板。汉末,由于内部统治危机而使得刺史在没有上级压力的情况下转为军阀,继而创造了新的一层行政级别,这一现象在唐朝后期呈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轮回,军阀直接上位,取得了地方政权的主管权力。过往,第三级行政权力的自主度很高,俨然一个半独立小王国,只有强势的君主才能把握全国形势。宋朝杯酒释兵权之后痛定思痛,认识到第三级行政统治是“我不占领,地方豪强就会去占领”的一块高地,于是官方主动推行的新制度出台。行政区划由州郡时代真正进入了道路时代。
      
      “宋朝的路既不同于唐代采访使的道,也不同于节度使的道,一路不归一个机构一个长官统辖,而分属以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安抚使等为首的好几个机构,转运使司掌管财赋,提点刑狱司管司法,安抚使司管兵政;此外又有提举常平、茶盐、坑冶等司,分管一路粮储和官管专利企业。各路都有或多或少好几个机构,各有所司,都只能在其所掌管的业务范围之内举劾地方官。所以路并没有称为州以上一级行政机构,州一级的行政长官遇事一般仍直达中央,路的性质只能说是介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一口气不能吃成胖子,宋朝中央搭建了一个以上层职能约束基层行政的权力架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盖因中央把原先刺史幕僚中别驾之类的职事纳入了国家体制,使得同级各司之间能够相互博弈取得政治平衡,所以宋朝有冗官之苦而少见割据。
      
      “除一般州之外,唐宋还把一些有特殊地位的州改称为府……首都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河南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太原府……唐代州级政区只有府州两种,宋代增加到府、州、军、监四种,军、监的地位较低于州……”
      这是对二级制的小修小补。
      
      “行省制开始于元朝,它的全称叫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某某省。如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再简称就是河南省。……从魏晋时代起,开始出现了行省的前身——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台省原是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位居宰相的大臣率领一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前线去征伐或镇压,这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金朝末年,外有蒙古入侵,内有农民起义,需要不断派出中央大员,到各处去镇压防守,其时中央政府叫尚书省,地方上就设置了许多行尚书省。……(元)世祖以后改以中书省总领政务,行尚书省也就改称行中书省。”
      尚书省是职能部门,下辖我们非常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貌似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政令所出,权柄很重。皇权旁落的时候中书省的地位也就随着衰落。后来的内阁司礼监、军机处等也许也能类似视作中书省吧。
      
      “(元朝)中央的中书省有有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地方上的行中书省也同样有这些官职。元初行省的辖境很大,行省的增置罢并也很频繁。中叶以后才稳定下来,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元朝时候的中国大概只能看作是蒙古帝国中的一个殖民地。俗话说“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清朝的阿哥多,所以还有一点吸引脑残女的资本,要是穿越到元朝,相信就连脑残都会扯旗造反的。
      
      “明太祖厉行中央专制极权主义,认为行省的长官跟中央长官一样大是不合适的,应该中央管大于地方官,所以就取消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以后明朝一代的常制是全国分为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
      终于走到中央能够完全控制的三级行政了,《大明王朝1566》里面动不动就来一句的“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道在元明清时代都有,但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而是省的派出机构。”
  •     启蒙书之一
  •     又是一本论文集,多是名家前作,涉及许多学科,但不是每篇都吸引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