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馬車之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10-1
ISBN:9789571342085
作者:藍博洲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幌馬車之歌〉是二二八政治受難人、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很喜歡的一首歌。他在一九五○年代的政治撲殺運動中,結束短暫而熾熱的生命。他與妻子蔣碧玉相識相戀、患難與共、尋訪原鄉、加入抗戰……,仿如一篇篇扣人心弦的動人樂章,至今傳唱令人動容。本書作者藍博洲集史料、記錄與文學於一體, 將冰冷的歷史還原重現,讓我們能以全新的視野,貼近這些即將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在悲情城市中反芻那段傷痛與遙遠的記憶。
〈幌馬車之歌〉1988年獲洪醒夫小說獎。《幌馬車之歌》一書在1991年初版,2004年增訂。本書1991年榮獲《聯合文學》作家票選十大好書第一名。
〈幌馬車之歌〉中的很多素材,出現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之中。侯孝賢曾回憶:押房難友們唱的〈幌馬車之歌〉要有空間聲,所以特別開拔到金瓜石礦廢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

书籍目录

隱沒在戰雲中的星團 —— 代序 林書揚
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灣反共撲殺運動 —— 代序 陳映真
.永遠的王添燈
.幌馬車之歌
附錄 1:未完的悲哀 —— 評介「幌馬車之歌」 詹宏志
附錄 2:追尋「幌馬車之歌」 田村志津枝
附錄 3:誰的「幌馬車之歌」—— 致田村志津枝小姐 藍博洲
附錄 4:一條前行的路 —— 觀報告劇「幌馬車之歌」有感 鍾紀東
附錄 5:讓歷史不再有禁忌,讓人民不再有悲情 —— 從「幌馬車之歌」到「悲情城市」 鍾紀東
.六堆客家庄的農民戰士邱連球
.高唱歡喜的青春之歌——尋訪新民主同志會戰士林如堉
.美好的世紀——尋訪戰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跡
.尋找劇作家簡國賢
附錄 / 歷史的傷痛 —— 評介「尋找劇作家簡國賢」 周寧
代後記
特赦令:歧視下的「另一種聲音」—— 追溯戰後台灣白色恐怖的源頭

内容概要

藍博洲,1960年出生於台灣苗栗,1979年就讀輔大法文系。1980年代初通過楊逵、陳映真兩位不同時期的「政治犯」,接觸到「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人,並開始涉獵台灣近代史。1987年春天加入《人間》雜誌,關始進行從二二八到50年代白色恐怖的台灣民眾史調查、研究與寫作。
著有《旅行者》(爾雅)、《沈屍.流亡.二二八》、《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時報)、《白色恐怖》(揚智)。主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 台灣社會運動史》中譯本(創造)及時報出版公司「台灣民眾史」系列。


 幌馬車之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目送你的馬車,在馬路上幌來幌去地消失在遙遠的彼方。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他國的天空,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這首歌,是剛認識浩東時,浩東教我唱的。浩東是情感豐富的人,所以,他很喜歡唱這首歌。他曾經告訴我說:“每次唱起這首歌,就會忍不住想起南部家鄉美麗的田園景色!”——摘自《幌马车之歌>>
  •     http://notquitethelawyer.spaces.live.com/一作为短篇小说,蓝博洲的《幌马车之歌》是特别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客家籍本省知识分子钟浩东。1936年,他偕妻子蒋碧水前往大陆,参加抗日队伍。费尽周折找到国军组织,居然一度被怀疑为日本间谍。抗战回台,他们目睹“二二八事件”的残酷,目睹国民党陈仪政权腐败无能、剥削掠夺他们的故乡。钟浩东最后终于走上左翼台共之路,投奔另一个党——共产党。故事的结局是,钟浩东被捕,他曾投靠的国民党逮捕了他,最终枪决了他。蓝博洲另外一本书《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和台湾人》的最后一章,讲述的也是蒋碧水一生的经历,它的前半部分涉及钟浩东。《寻》是人物传记体裁,它的内容与小说体裁的《幌》的情节几乎一致。作为小说的《幌马车之歌》讲述的完全是真人真事——除了细致的描写或许来源于作者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揣摩,全篇没有虚构的情节。谁说写小说就一定要有虚构,主人公钟浩东的经历本身就已经有足够的感染力。《幌马车之歌》通篇采用关系人口述记录的形式,这是小说构思的技巧。口述的人主要是蒋碧水(钟浩东之妻)和钟理和(钟浩东之弟)。前者是蒋渭水的养女,幼年亲历养父组织政治活动,目睹他们一群人时常出入牢狱,直到1931年蒋渭水逝世。钟理和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前往大陆,但他没有像二哥、二嫂一样参与抗日,他只是在东北、华北沦陷区做翻译之类的工作。后来,钟理和回到台湾,被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本省籍知识分子、作家。小说的文字惊人的平静,感情的流露也是出人意料的节制,不见大起大落的波澜。比如,写到钟浩东等人一腔热血,投奔重庆政府的抗日组织,被当作日谍、硬要枪毙——这本是天大的委屈——作者笔下的蒋碧水的自述却是这样的:后来,我才听说,在前线抓来日本鬼子或汉奸,可以领取一笔巨额的赏金。也许,这些军官就是为了这笔赏金,而毫不珍惜我们的抗日救国之心吧。我想。又如小说末尾写到钟浩东被军警枪毙之后,钟理和把他的骨灰取回家中,不忍把真相告诉年迈的母亲。作者从钟理和的日记中摘录了如下一段:大母亲至。她说,看了我就会想起阿谢(按:钟浩东),又说能不能设法让她见一面,则就死了也瞑目,她的身体是那样不济事了。我连忙陪着笑,劝她说,阿谢在那里很好,她可不必挂心。我笑得非常自然而且开心,让她相信,阿谢原就这样的好……我想,当蓝博洲采访蒋、钟本人的时候,他们谈起这两段经历时,叙述应该不会是这样的平静、节制吧,应该是有委屈、悲痛、愤怒,甚至仇恨的。至于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从殖民地奔赴大陆参加抗日,还是光复后在“自由地区”宣传左派思想,无论投靠国民党,还是转入台共,他一直满怀热情和理想,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非凡的勇气。如果用钟浩东自述的口吻,小说文字的感情也不会是这样平静和节制的吧。蓝博洲故意不用钟浩东的自述,而是用蒋、钟的口述,去掉感情的宣泄,用朴实简单的文字留下实实在在的经历。感情不必写在纸上,感情自然会流进读者的心里——这样的平静和节制是小说作者的苦心和巧妙。二记录这段历史,也必须要平静和节制。《幌马车之歌》既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小说不仅记录几个本省籍知识分子的故事,而且有意识地把他们的个人经历与海峡两岸经历的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跟大历史比起来,他们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生活的每个变化都受到大历史的左右。他们奔赴大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们返回台湾,是随着抗日胜利、台湾光复,这些自不待言。我认为值得读者注意和思考的是,“二二八事件”为什么使钟浩东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离开国民党,尤其他从少年起还是三民主义的信徒。我们从“钟顺和的口述”中找到答案:(二二八)事变后,如同绝大部分的台湾知识青年一般,我的思想陷于无出路的苦闷。台湾往何处去?经历了这场反抗陈仪接受政权的民众蜂起后,我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陷入了重大危机,台湾该往何处去?我一直苦苦地思索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二二八事件”让原来期盼国民党政权的台湾人怀疑自己的民族认同,怀疑自己是否还应该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些人不会是少数。随着内战战场上国民党的颓势已定,祖国“由白到红”,很多知识分子开始抛弃日据时代后期形成的对国民党的认同,把共产党的左派思想接受为民族的意识形态,以此找回民族认同。这些台湾的知识分子抛弃国民党,从意识形态开始,为迎接台湾“再次光复”做准备——由共产党取代国民党,来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当然也包括台湾)。1948年3月29日晚,台大法学院篝火晚会上,“歌咏队采取上海学生运动的方式,公开演唱解放区的歌曲”。1948年秋,钟浩东开始办《光明报》,宣传左派思想。他为台湾知识青年的民族认同危机指出一条路,那就是把“二二八事件”解释为阶级矛盾(而非族群矛盾)——他“启蒙一般民众对祖国的政治认识、坚定站在工农立场的阶级意识”。现在看来,钟浩东的看法未必是正确的,把“二二八事件”说成阶级冲突的产物是站不住脚的。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太久了,钟浩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拥抱祖国的热情太强烈了,以致于他们回避国民党外来政权和台湾本省人之间的不信任、族群之间的冲突。族群之间的这种不信任,一直到1980年代政治民主化之后,仍没有完全消除——太久的分离带来的隔阂岂是短时间内就能弥合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共产党终究没有打过台湾海峡,台湾没有迎来“再次光复”。钟浩东为代表的左翼青年逐渐看到了这个现实。他们意识形态的转变、思想的准备,原本是为了应对“二二八事件”前后产生的民族认同危机。可是,当国民党继续、并且长期统治台湾成为现实,他们的民族认同又会回到“二二八”带来的危机中去。在这些知识分子中,钟浩东等人终于因共产党的身份被国民党枪杀了。活下来的人当中(比如李登辉),有些会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重新拾起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有些就会直面族群矛盾,开始借助新的民族主义,找寻新的民族认同——这促起了“台独”的发展。台湾人的身份问题从何而来、因何发展,《幌马车之歌》作出了一个解释。1980年到今天愈演愈烈的台湾人的身份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哪里?通过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调查研究,1960年出生的台湾人的我,才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是来自1949年,因为内战,再加上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形成台湾人跟大陆人长期的分离,形成今天这样的历史悲剧。我想这是一个写作的门,它所显示的一种社会关怀,把我们带到了这里。——《蓝博洲:咬住历史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南方周末》对蓝博洲的专访“台独”需要理解、同情,但不值得支持,尤其是在它被民进党转化为选举机会主义的工具之后。回忆起自己为何开始写作,蓝博洲说,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应该认识台湾社会和台湾历史,基于这种想法,我努力了解台湾历史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台湾历史跟民进党讲的历史是不一样的,我当然要和他们对抗了。他们和国民党所讲的一样,还是骗人的。我很清楚‘台独救国运动’其实就是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我们知道他们如何利用悲情,也知道怎样化解。”《幌马车之歌》是蓝博洲笔下的历史。文字的平静和节制是他的风格,是一个知识分子叙写的历史和政党文宣中叙写的历史的不同之处。平静和节制是在避免制造悲情、利用悲情,也正好化解了悲情。 三 避免悲情不是为了逃避问题,相反,是为了直面问题。对台湾政治论述中的“本土”、“族群”,我总是抱着敏感和警觉的态度——无论它来自绿,还是来自蓝。去年七月,国民党马英九、杨渡推出的本土论述,以“原乡精神”作为书名(对该书的评价,参见拙作《本土论述和典范故事——评马英九的〈原乡精神〉》)。“原乡”本是客家话,客家人称来台前的祖国大陆的故乡为“原乡”。马英九以“原乡”作为本土论述的标题,可见其用心良苦。但是,对原乡的热爱并非外省人才有的感情。《幌马车之歌》的故事中,钟浩东、钟理和的父亲在日据时代往返于两岸之间做生意。钟理和回忆:父亲叙述中国时,那口吻就和一个人在叙述从前显赫而今没落的舅舅家,带了两分嘲笑、三分尊敬、五分叹息。因为这里就有不满,有骄傲,有伤感。他们衷心愿见舅舅家强盛,但现实的舅舅却令他们伤心,我常常听见他们叹息:“原乡!原乡!”我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但是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二哥(按:钟浩东)如此,我亦没有例外!——钟理和《原乡人》原来,在日本殖民时代,台湾人对祖国(“原乡”)的态度是如此的复杂,竟“带了两分嘲笑、三分尊敬、五分叹息”。他们对“原乡”的感情是热忱而真挚的,他们近乎天真地认为祖国强盛、回归祖国就能使分离五十年的伤痛愈合。可是,历史的发展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爱祖国,远胜于祖国爱他们。族群之间信任的恢复(甚至建立),远不如政权的交接来得容易。台湾人——祖国说。并且它常是和朝鲜人什么的被排在一起。朝鲜人怎么样,台湾人怎么样——报上常常登着。这样的话,我们听得太多了。我们能由这里感到少许的亲热吗?从前,我们的支配者也同样叫我们——台湾人!这里,我们读到了很多的意味、差别、轻视、侮辱等等。然而我们能够说什么呢?祖国——它是那么伟大的。它不但包括一切善;并且它也包括一切恶。它要求我们的代价。——钟理和《白薯的悲哀》陈文茜说:“《幌马车之歌》等于是蒋渭水故事的续篇”,这不仅仅由于蒋碧水(钟浩东之妻)是蒋渭水血缘的延续,更是因为如果蒋渭水看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大概也会像同时代的台湾知识分子连横等人一样,选择钟浩东的立场。可是,光复之后,蒋渭水的后代与连横的后代,无论主张还是境遇,都大不相同了。蒋渭水如果看到“二二八事件”,他会怎样选择呢,祖国的那个外来政权又会对他怎样呢?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假设,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也试图学着蓝博洲那样研究和思考,恢复历史的真相,从局外人的角度揣摩台湾人身份问题的答案。在1945年到1949年——那个一百多年来短暂的两岸统一的时代——台湾的经验,对理解台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海峡两岸分隔多年,造成一边热情期盼、一边冷漠生疏,这才是1945年后外来政权和本省人族群之间互不信任的缘由。时间造成的心态的不同、互不信任,其实是和哪个政党掌握政权没有多大关系的。 《幌马车之歌》这本书中收录了一张照片,拍摄的是开放赴大陆探亲后,蒋碧水和“二二八”后出走大陆的老朋友吴克泰相见时的场面。“二二八事件”后,很多左派人物逃亡到大陆,投奔共产党,他们当中还包括谢雪红、何集淮等人。在反右运动中,谢雪红被打成“分离主义者”。何集淮等人被开除共产党籍,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死也没有恢复党籍。这些人虽逃过了国民党的通缉,但是与钟浩东为代表的留在台湾的左派相比,他们的噩运只不过推迟了几年。问题不在哪个党,问题在于他们是台湾人——钟理和笔下不被信任的北爱的“番薯”。四蒋渭水、钟浩东、蒋碧水、谢雪红、何集淮……几个不同的人,竟串连成了日据时代中后期台湾理想青年的一个共同的故事。他们的理想和幻灭、热情和冷漠、勇敢和天真,书写了一首伴着血和泪的《幌马车之歌》,带引我们“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和台湾人”。黄昏时候,在树叶散落的马路上,目送你的马车,在马路上幌来幌去地消失在遥远的彼方。在充满回忆的小山上,遥望他国的天空,忆起在梦中消逝的一年,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马车的声音,令人怀念,去年送走的马车竟是永别……——《幌马车之歌》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蓝博洲老师说有一段事他没有在书里写 蒋碧玉曾经怀疑钟浩东和自己的妹妹有私情 多年后基隆中学的老师回忆道 钟浩东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人 实际上钟浩东带着蒋碧玉的妹妹进行地下活动只是为了隐人耳目 2016.12.16晚 于东四九条59号
  •     看完明哥盧凱桐,伴著綠島小夜曲,一口氣把這本書啃完了。
  •     难解啊。
  •     这不是小说,这是在讲述真实。作者情感的节制传达了绵延不绝的悲情。
  •     護校畢業的連懷孕嘗识都不知道;受過高等教育又去日本深造的還為西安事變憤怒的有志青年到大陸連國共黨争都不知道?!
  •     成長於皇民化教育而不願做日本人,懷抱滿腔熱情投奔「祖國」懷抱,獻身於八年抗戰的台共,卻遭遇到時代最大的精神錯亂。《悲情城市》劇本的原版歷史來源。
  •     给匪谍洗地
  •     白色恐怖 二二八 悲情城市
  •     消失在遥远之中。
  •     50元臺幣,相當於10元人民幣在紀州庵淘的好書。
  •     台灣的血淚歷史,人民永遠都是歷史的塵埃。
  •     《好男好女》太好了啊
  •     黃昏的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目送你的馬車,在馬路上幌來幌去地消失在遙遠的彼方。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故國的天空,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
  •     台湾朋友送我的。 一段热血激昂的爱国青年投身热血的革命史,当然会很感动!‘或许一个时代真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在那个时代里,我们知道爱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从而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另一个层面,佩服作者写作的勇气,以及台湾现代的民主政治,至少在出版自由这块,比大陆做得要好得多。 历史永远不是存在教科书上让我们死记硬背的一个个枯燥孤立的时间与事件,它是我们的过去,但是也会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     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     写法之一种。
  •     对岸的爱国爱原乡爱人民的赤诚之子,年轻时满腔热情抗日救国,辗转来到内地却被怀疑关押。后来终能做了一些事情,发现已对国民党失望,自然而然的“站在人民立场”,开始在台做地下宣传工作,这期间将亲生骨肉送与他人收养,第二个孩子夭折,卖掉住所资助刊物印刷。。。最后以政治犯身份被迫害。。。。两岸政治不同,但恐怖是一样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