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兰小说选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7
ISBN:9787532113033
作者:须兰
页数:356页

书籍目录

仿佛
宋朝故事
红檀板
月黑风高
闲情
石头记
银杏 银杏
樱桃红
创作谈《听来的故事》


 须兰小说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王德威列须兰为“‘张派’传人”,但这个集子里能让人误作张爱玲手笔的,我觉得只有《红檀板》和《樱桃红》。余下几篇,其实更像高级版的新概念作文(没有贬义)。   《红檀板》最好,也最像张爱玲。有些段落几可乱真,比如:   “从窗子里望出去,天空还沉沉的黑,但过一会儿就有点淡了,隐隐带着金红的样子,像是谁在天空后面隔着帘子放了一把火,烧的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只是隐隐地燃烧,叫人捉摸不透,恨不得一把掀起来看个究竟。”   这个故事容易使人想起《金锁记》或者《怨女》,很多元素也的确相同:嫁入旧家族,二少奶奶,面目不清的老太太,掌权的媳妇,生疏的母子。然而须兰有自己的盘算,即便说它像《金锁记》或《怨女》,那也是温暖版:少芳母子最终和解,一家人都得以保全。结局虽有几分惘然,但故事的尾巴明亮。   说这篇好,并不是因为像张爱玲才好。须兰像张爱玲,像在心理刻画、物象场景描摹和对《红楼梦》的借鉴,至于张爱玲的虚无感和市民趣味,在她笔下倒不那么浓烈(虽然她有时会直接使用“虚无”这个词)。须兰喜欢诗词和戏文,这是她小说中古典意蕴的另一源泉,张爱玲则更加钟爱白话世情小说。而且就分寸感而言,须兰泼得出,但不如张爱玲收得住,部分比喻叠床架屋,化用诗词偶尔伤于直露。《红檀板》这个题目,也让这篇小说显得有些轻重失当。   《樱桃红》的室内氛围描写让人想到《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色,戒》,它与《色,戒》的相同点还更多——低气压的时代,天真的学生运动,还有提心吊胆的女主角。这个发生在重庆的故事虽与暗杀无涉,然而情场如战场,一样是危机四伏。这篇比起《红檀板》,多了两三处密集的物象铺陈和对于世俗生活的工笔细描,人物对话紧诮世故,冷冽的结局也有几分乱世苍凉的况味,这些都是张爱玲专擅之处。《樱桃红》的不好在于混乱,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故事,烘托和描写珠玑满纸,可惜没有被很好地串联。   我初中时借看过一本同学买的《新概念作文选》,里面有篇书生小姐的故事,当时很喜欢。现在内容虽已尽忘,但那种感觉还记得,也就是这个集子里另外六篇的感觉。   《仿佛》仅次于《红檀板》,是须兰的另一副面孔,有股少年气充盈其间。再次是《宋朝故事》和《月黑风高》,二者比《樱桃红》略逊一筹。   《闲情》写旧家族里的爱情,乍一看也张爱玲。但我觉得这一篇模仿《红楼梦》更多,佐以“张腔”和新概念风,文格杂错,有点失去自我,文字也不如上述五篇。   至于《银杏银杏》和《石头记》,跟其余几篇站在一个集子里,实在应该自惭形秽。这八篇小说,最早刊载的是《仿佛》(写于1991.11.16,刊于1992年第3期的《小说界》),被视为须兰的处女作。更早完成的《银杏银杏》(1990.7.18)和《石头记》(1990.9.14),则至次年才和《月黑风高》(1992.9.2)一同刊发(1993年第4期的《小说界》)。不知道这是不是须兰有意安排,如果是的话,她选择了《仿佛》作为崭露头角之作,那么《银杏银杏》和《石头记》或许是她自觉不太拿得出手的“少作”吧。   这六篇里,我们能发现许多新概念作文(贬义)的习用语词:泪流满面,白衬衫,一池红莲如焰,落拓,瘦弱的少年, 无数的飞鸟,浅笑如花,二十岁知天命……   其中较好的三篇(《仿佛》《宋朝故事》《月黑风高》)和新概念作文的相同点还在于,读者很容易看出作者对于笔下历史现场的隔膜,即虽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但它们看起来还是像被抽空了背景。这也不难理解,须兰倾心于历史氛围而非历史事实,如果绵密铺写世情风俗和物质细节,虽然能使小说的历史背景更真切可感,但这样就不得不花大工夫,投入繁琐的文献翻阅和查考。她如果愿意下心力,自然可以做到,可她意不在此。而且,同样是虚构历史,这三篇的人物相比《红檀板》和《樱桃红》的,对话变少,性格也更加模糊,人物的行为动作成为推进小说的主因,这样下笔,顺势减少了前面提到的麻烦。   细看的话,这三篇也有“张腔”,主要是描写景物、氛围和下比喻的手法。   还有部分句法,比如《仿佛》里有一句:“那时的太阳光是金红色的,一点点在青色的天空移、移,仿佛日子久长得没有尽头。”“移,移”(那个顿号我怀疑是逗号印错了)这种写法,张爱玲喜用,像《私语》中:“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仿佛》里有“其余的兄弟们嫌弃他,嫌他没半分火气,一种不明不白的窝囊。”“一种不明不白的窝囊”,是张爱玲那种稍觉生新而又准确传神的笔法。   此外,同样是新旧相杂,须兰因为沉迷诗词戏文,小说气质没有张爱玲现代。但她这三篇里错综闪回的叙述方式,又在现代性上胜过张爱玲(《色,戒》也有穿插藏闪,但和须兰的不尽相同,而且《色,戒》的叙述方式也非张爱玲作品的主调)。   张爱玲造神运动,发轫于夏志清,而大成于王德威。“‘张派’传人”的谱系一经勘定,张爱玲成为“祖师奶奶”,俨然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与鲁迅这位“祖师爷”相颉颃的唯一人选。这个谱系,既是经典化张爱玲,也是自我经典化。台港作家们本就钦慕张爱玲,一旦入选,都甘之如饴。即便有李碧华,自陈“写作人都是独立个体户,我不愿意像谁”,那也是自觉功力尚浅,诚惶诚恐,不敢忝列仙班。   大陆被王德威认定有“张腔”的四位作家,王安忆和苏童多次想撇清,但老师学生们一篇篇论文垒起来,将“影响的焦虑”几乎坐实。叶兆言在张爱玲去世后写过纪念文章——《她的人生就是一部大作品》,可总体而言还是态度暧昧。   只有须兰,写有《海上旧梦》感怀张爱玲,说:“张爱玲先生本不是这尘世所能拥有,只是天地间一股灵气,偶尔来此,数十年,即作永逝”。她还列席2000年岭南大学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了名为《姑姑、炎樱和苏青——谈张爱玲笔下的世俗人情》的发言。(王安忆同在这次会议,作发言《世俗的张爱玲》,节制地称赏了她,但直言“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虽未大张旗鼓宣称自己为“‘张派’传人”,须兰实则默认了这个身份。她看张爱玲,态度更近于台港的“张派”作家们。   其实,须兰的文字里有“张腔”,也有自己。假以时日,她说不定能融通这个集子中的几副声口,或再另添新腔,淬炼出自己的一家风格。   陈思和说:“我读须兰小说,好像在听一个小姑娘有一句没一句地讲故事,她的故事编得不一定好,但讲故事的态度是真诚的,有她独到的感情,不俗气,有种蛮冷清蛮寂寞的情调。这里也许有一个青年女性对历史所特有的但并不深刻的敏感。我与其读苏童老奸巨猾的故事,还不如读须兰纯情的落落寡合的故事感到好玩。”   须兰生于1969年,但她的小说一望之下,不像80年前出生的作家的手笔。她的小说有股少年之气,没那么精致圆转,有时旁逸斜出,散漫随意,但让人感到亲近。   我很能明白《宋朝故事》里那种,偏偏要把两条线交织着写的心情。尽管主人公一个是宋朝将军,一个叫小宋,两人都没能逃过本以为已经逃过的命运,也许有历史循环论或者宿命观包含在其中,但我还是觉得这两条线关系不大。不过我喜欢这种写法,说不清为什么。   可惜她没有继续写下去。
  •     可惜,须兰的小说在市面上已经绝迹,最近看到的一本是《黄金牡丹》,一本艺术散文随笔。有很多人说须兰像张爱玲,个人觉得是有很大的影子,看《红檀板》时,若掩盖作者的名字,十之八九会以为是张爱玲,而张写人是隔着距离的,须兰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情感,更注意人物在时空岁月中的命运起伏,纵横古今,更有浮生若梦的感觉。若张是旧上海的描金牡丹,在暗夜中冷艳四溢,须兰则是山林中的白兰,落拓,又带着三分世外的侠气。07年香港电影《投名状》,首席编剧就是须兰,也许,她真的在香港写剧本了,内地不见踪迹。作品在网上均能搜到,《纪念乐师良宵》网上没有,详细请见《世纪之门》,90年代女性作家小说选里面有收录。比较难买,需联系出版社。
  •     很遗憾,才打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1995年版的书早就没有了,以后也没有再版。大家可以试试,电话:021-64372608.遗憾啊~~~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92年,在图书馆里借了《小说家》,里面有她的小说《仿佛》,这小说影响了我的人生。
  •     非常喜爱。
  •     我买到了 一百买给你要不要
  •     《世纪之门》联系出版社,也许淘宝网也有。最近出的收获50年精选集《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那本中篇小说集里,有收录她很不为人知的《曼短寺》。另外你去市内的图书馆检索下,或许也有,希望不大。很多篇章网上都有,想把其他的几篇收齐了不易啊~~~
    我就只有这些了。
  •     哇 俺刚开电脑就看到你的回复 真巧
    俺现在打算在网上下了放到IPOD看了 就是不知道怎么看 正研究中
    还是非常谢谢你先
  •     拿半透明纸去摹,为求真切,不免就太用力了。另,千文一面
  •     你想听一部少年英雄史吗?我能给你看一面铜镜,你会看见我离去的背影
  •     好看
  •     让人想起张爱玲
  •     呵呵,看来再隐蔽的作家还是有同路人能发现,最近一直看她的文,疯狂搜寻关于她的消息。在香港些剧本啦~~~
  •     处处是才华,然而也处处是刻露,自不如张来的大气闲然
  •     现在在看《红檀板》,咋看咋有种看《怨女》的赶脚
    那本《奔马》据一个网友说看了以后觉得是影射的“朱令案”,所以现在很想看。网上能找到下半部,但是上半部难觅
  •     氛围烘托的是真好,情节也是真空。
  •     很久前爱上须兰的小说,但发现能觅到的极少,后来更是销声匿迹,有人知道是为什么吗?
  •     呵呵,喜欢她的读者不多啊。
  •     LZ,握手!
    我也一直惦记着上海图书馆里的馆藏。
  •     喜欢她从容不迫的娓娓道来,笔调中透着淡淡的冷...
  •     当中一篇“银杏银杏”打动了我。
  •     网上是有 可是我不想在电脑上看 我想拿着书看
    我想看 思凡 你知道哪里有吗
  •     最爱的还是《思凡》和《宋朝故事》。
  •     对于须兰文字一样沉迷,如此评论也让人叹为观止.
  •     呵呵,书和牙刷是不外借的噢。这本是八几年出版的,大概图书馆还能找到。须兰新出的一本随笔集《黄金牡丹》应该能买到。
    好像网上能搜到电子版的须兰小说,试试吧。
    谢谢关注!
  •       遇见须兰算起来也是七年前的事了,对于她的文字总觉得倘若看过她的东西后定是会有印象的...如果说目前充斥于市场上的那些所谓的热情,那么假设经过须兰文字的熏陶后一定会冷了大半截,呵呵....或许吧...
      总觉得她的笔调中有一些淡淡的冷。那种冷眼旁观的不屑所透露出的娓娓道来...讲得是些过去的故事,可为何我又似乎看到了明亮的东西呢?无疑这样的卖点在出版此书的那个年头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若是放在今朝那日子可能会好过些,至少会标注“小资”的LABEL,但我以为须兰可能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评价,能够自由的享受自己的故事应该更为重要,也讨厌目前到处的小资主义,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不过这本小说集确实适合在灯下夜读,散发着淡淡味道的书香,跟着作者的脚步想象湮没的时代...推荐品尝...
  •     又把其中的《银杏银杏》重读一遍,因为看了俞飞鸿改编的电影《爱有来生》。相较而言,还是文字的空间更大些。
  •     脱胎于张,隐成一体。
  •     笑过,闹过,哭过,疯过,寂寞过,相思过,恨过,最后都归与寂寂大荒,都是一个肌理灿烂。永远冲洗不去的石梦。像青春。——须兰《石头记》某天忽然发现已经变成石头记的宣传标语了……其实更喜欢《红檀板》或是《思凡》这样,那种不合时宜的文字、堆叠的形容与微妙的迷幻色彩,靡靡之音中又带点落拓不羁,以为痕迹很重,最终烟霞飘渺。
  •       第一次接触须兰,我只有初一,源于《收获》上的的中篇小说《少年英雄史》。被她笔下的迷宫转得窒息,然后在初二看了她的两部长篇,《武则天》和《思凡》。
  •     月黑风高像余华河边的爱情 果然是借鉴的……
  •       可惜,须兰的小说在市面上已经绝迹,最近看到的一本是《黄金牡丹》,一本艺术散文随笔。
      有很多人说须兰像张爱玲,个人觉得是有很大的影子,看《红檀板》时,若掩盖作者的名字,十之八九会以为是张爱玲,而张写人是隔着距离的,须兰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情感,更注意人物在时空岁月中的命运起伏,纵横古今,更有浮生若梦的感觉。若张是旧上海的描金牡丹,在暗夜中冷艳四溢,须兰则是山林中的白兰,落拓,又带着三分世外的侠气。
      07年香港电影《投名状》,首席编剧就是须兰,也许,她真的在香港写剧本了,内地不见踪迹。
      作品在网上均能搜到,《纪念乐师良宵》网上没有,详细请见《世纪之门》,90年代女性作家小说选里面有收录。比较难买,需联系出版社。
  •     很隐蔽的女作家,不世出的奇人。
  •       
      “桂的香,在蓦然的相遇时,猝不及防地绽放,而若浸淫得久了,便无法分辨。
      冷月的光,暗影中的香,似乎握在掌心,其实只是满掌的虚空。惟有那层恍惚、缥缈的气味,挥也挥不去的。
      情亦如此。真要浓艳入骨的话,反而容易碰伤了彼此。表面上看不见伤,但痕迹却印下了,时不时会痛起来,隐隐地,一丝一丝的痛,痛得人了无希望。”
      
      这是初秋的一天午后。北师大校园里青春流动,巧笑嫣然。手中一册《须兰小说选》正翻到她的中篇《闲情》,随手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了以上的印象。
      其时,正是“美女”“宝贝”们在文坛上狂歌劲舞热闹异常。而须兰的历史题材小说,总是不声不响地发在纯文学刊物的头条位置,已有多年。作为同一年龄段的年轻女作家,我极欣赏她并未趟这道“浑水”。事实上,须兰的小说与她们的大相径庭。
      须兰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以其异乎寻常的独特视角和极具个性的语言表述,回溯湮没久远的时代,重撩历史的积尘,活现出曾经生活在各个年代里的血肉人生和风奇云谲的传奇故事。繁华中透着冷清,才气纵横又有点儿醉生梦死,仿佛看穿了一切,其实仍对生之体验刻骨铭心。
      魏晋六朝、唐宋盛世,是须兰笔下的人物经常流连的年代。从绿林魁首的五十王,“艳香居”中的女人小林(《仿佛》),到靖远郡王,徐州刽子手蒋三之后蒋白城(《宋朝故事》),无一例外有着出世的超然和入世的执拗,委婉含蓄,却又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令人过目难忘。即便是细述大家庭风流云散的《红檀板》之类,同样也是一波三折,繁复而又利落。
      读《万象》杂志中须兰的随笔,无论漫议人事还是品评画作,皆随意妥帖,于散淡中真情流露,个性鲜明。须兰的文字功力尤值一提。许是深谙古典诗词的节奏、意境和韵味,她的文章多用短语、短句,跃动、凝练,错落有致,别具神韵。那种华丽的哀伤,隐秘的喜悦,落寞的激情,无情的风情,既是在谈高更,谈卡拉瓦乔,谈夏加尔,谈浮世绘,也是在谈自己谈他人谈世人。画里画外,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奇异的芬芳,处处点缀着令人眼前一亮不舍移目的性情的珠玑。相比某些所谓大家们的品画谈乐的宏篇巨制,我倒宁愿沉迷于须兰若即若离的文字,寻踪而去,怡然而返。
      
  •     我看了 银杏银杏 后震惊了 用不用写的这么感受 卧槽 忧伤的我难受极了
  •     3.5星吧,算不上4星。最好是《闲情》;《红檀板》完全是《金锁记》的另一种写法,结尾像是忽然没电了;《月黑风高》跟苏童的枫杨树系列也太像了,又加入了《米》的情节,如果说是巧合我真没法相信爱情了;看了她几本,基本可以确定,她写男女私情最好,有那个敏感;最差的是《樱桃红》,模仿张爱玲和红楼梦过了头的拙劣感觉太悲伤了。
  •     好书,好书,想看想看`
  •     作为当代小说家气质最为接近张爱玲的一位作家,她表示自己的故事都是听来的,从弄堂小巷里的阿婆们那儿听到的,从外滩十里洋场的万国建筑那儿看到的,从衡山路别墅群那儿拾来的。她一直在讲别人的故事,另外一个时代的故事,把自己放置于此感受旧时代的气息。她幸运,又不幸运。她幸运地看到了张爱玲的故事,令自己如痴如醉;她不幸地走在张爱玲的影子里,找不到完全的自我。张爱玲用一种近乎疯魔的笔法说自己和旧时代的纠缠,以高傲的姿态窥视着大千世界里人们的神情,却用一种决绝的方式逃离给她许多灵感的家族和那个光怪陆离的城市。须兰在23岁的年纪,用超乎年龄的成熟,以惊艳的笔法直追张爱玲的万千风华。那是她实现梦想的巅峰时刻,而她却在31岁的时候,远赴香港,自此成了一名编剧和某财经专栏的写手,走着与张爱玲相同又不同的路。四星。
  •     《银杏,银杏》:等待,只为一句诺言,一次相见。
  •     只看过银杏 银杏
  •     再握一下手,为了林海
  •     须兰要是还坚持着写,安意如之流早就没饭吃了。须兰有张爱玲的冷,才气和灰心丧气,没她的自私味道,她有点铁窗子里的慈悲……
  •     买的话不太可能了,图书馆我借过,就是粉红封面的那本,只收录思凡、捕快、武则天三个故事。
  •     纪念乐师良宵
  •     没有找到《奔马》,我看过《千里走单骑》《光明》《纪念乐师良宵》
  •     成文时二十出头,文字就惊人的老道世故,比张爱玲多了似无却有若即若离的温情。小说的背景都比较模糊,文字的细致感和婉约既古典又文雅是大陆文学好久不见,有几篇结局收笔略潦草,憾事一。无近作,憾事二,否则势必日趋更佳。最喜欢红檀板 樱桃红。
  •     我喜欢须兰
  •     很想看 ,楼主可不可以卖给我
  •     呵呵,同楼上。
  •     最近因为写论文七拐八拐的接触到了须兰,现在非常的想看她的那部《奔马》,但是找遍互联网、学校的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都没有找到。
    现在借的就是这本《须兰小说选》,刚刚读完第一个《仿佛》。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她的那本《奔马》呢?
    求分享!
  •     行云流水、哀而不伤
  •     娓娓道来中带着一丝洒脱。
  •     实在没搞懂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再版。以至于我手中的这一本是从图书馆借来没还的。舍不得。这是须兰最早期的作品了吧,文字还有些辞藻堆砌的感觉在里面,可是却依然让我为她的才华横溢鼓掌一声。之后的作品似乎脱了青涩,变得越发浑厚起来,却依然低调得很少有人知晓,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
  •     因为那个《爱有来生》的电影~~~
  •     我也好喜欢她的文字,是隐士的奇人
  •     555555555
    她的书找遍了 现在能买到得就只有<黄金牡丹> 其他的怎么卖啊
    LZ你卖到了吗
  •     爱有来生
  •     古典的阳光,小说多取材于被历史湮没的年代,总是有浮生若梦的感觉。
  •     我想评价的是须兰的《宋朝故事》!但是豆瓣找不到才拿这个用用。初看觉得太文艺,但是看下去真是觉得写得太好了,时空交错中,几个人物的命运被娓娓道来,宋朝的故事便是须兰笔下的茶香。
  •     银杏,银杏.
  •     http://www.51xs.com/xdwx/x/xulan/index.html 网上可找到的版本 举手之劳不要谢我 (请叫我雷锋)
  •       很遗憾,才打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1995年版的书早就没有了,以后也没有再版。大家可以试试,电话:021-64372608.
      遗憾啊~~~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
  •     最好的张爱玲继承人
  •     呵呵,楼上的说一篇小说影响了你的人生?听来倒是蛮有故事性的,愿闻其详。
  •     我就看过她的"仿佛",惊鸿一瞥,倾城倾国.
  •     终究隔了一层,感受不到活气。文笔确实好,然而大概也被好文笔所累。
  •     多么神秘的一本书。不过尔尔
  •     50元你卖不 我很需要 摆脱了
  •     写的真好~~~
    我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名为《有人说须兰受张爱玲影响很深,我找了她的《闲情》来看》的文章,觉得很不错^_^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books&idArticle=66718&flag=1
  •     很想看,楼主能不能卖给我
  •     大爱的书。早先买的那本忘记被谁借走了,恨死。 已经买不到了,一直惦记上海图书馆里的馆藏。
  •     遥远的不知年代的故事,和老旧泛黄的书页相配,的确是被埋藏在故纸堆的往事了。须兰年轻轻就写出了淹没于历史的厚重感,气质的确有几分张爱玲,同样的才华灼灼,又有自己的思量。不见得一定是在张的阴影下舞蹈,她的表达已然快要建立自己的风格,可以想见的无可限量,可她最终还是成了人生的逃狱者,这点也像张爱玲。
  •     读的是须兰文集,其中武则天一篇太长,临睡前千万不能看,看到累死结局十分悲惨。为了俞飞鸿的爱有来生改编须兰小说银杏银杏而来,谁知居然是非常短的一个篇章,甚至我还没咀嚼里面的来世今生的那句茶凉了,就结束了。这一切冤孽还是在电影里淋漓尽致展现,尤其是自编自导时那种风采,不得不说是电影拍美了。再补一句,真的很像苏童,不过没学好,尤其是姨太太各种吃飞醋的场景立马想起苏,或者是武则天就想起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可惜也没模仿好。
  •     这本书现在在淘宝上已经被炒到250了,再难找到原版。须兰的文字的确很有张爱的感觉,尤其是《红檀板》一篇,喜欢她写那些久远年代的老故事,《闲情》一篇,不紧不慢完全是民国的闲逸之气。而作为她代表作的《仿佛》等一系列惯用时空错置的作品虽然技巧高超,但总有隔膜之感。
  •     张的影子太重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