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上的中国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年6月
ISBN:9787221007537
作者:何博传
页数:558页页

作者简介

该书在1988年问世,立即引起轰动,还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但17年过去了,该书作者的许多观点已经得到验证。2005年,《山坳上的中国》被三联书城推荐为对中国近20年影响最大的图书之一。

内容提要:是一曲呼唤忧患意识的醒世歌……有关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种种最紧迫的现实问题、疑难、困境和危机尽在嗀中。
目录大概:经济大地震;工业的困难与农业的隐患;第三产业难产;新窗口的纷争;速度与区划战略;大桶上的两块短板;最可怕的一个冲击波;生态危机;中国干部的水平能排世界的第几位;教育的困境;十大危机的报复……罗素说:“提到过去,每个时代都承认它是事实。提到当前,每个时代都否认它是事实。”

内容概要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问题学专家


 山坳上的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读此书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本来只是当一本书来读,渐渐地发现这本书点到了很多问题的实质,工业问题、农业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依旧问题严重,我们外表的光鲜和内心的混沌恐怕会相伴很久远,我们依旧站在山坳上。
  •     我不是驯良的温鸽,怎忍心你的抚摸!我是滴血的杜鹃,令你在血光中思索。我不是妩媚的花朵,怎甘心你的攀折!我是山野的刺枣,教你在贫瘠中育果。我不是吉它的轻乐,怎陪伴你的欢乐!我是爆冬的沉雷,摇醒你酣睡的生活。假如你不是浅薄,就会在痛苦中寻我。我愿在误解的重轭下,耐心地把你等着……子页1988
  •     有幸见过此人,健谈、和蔼可亲!确实是一代社会现实反映,忧国忧民呢的作家石笋—又名葡王柱石笋村是上川岛古老的村落之一,因村外有石柱平地而起,如同石笋得名,石柱是四方形,材质为大理石,高约2.1米,目前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专家研究石笋就是葡萄牙人在此竖立的刻有葡萄牙王室标志的石柱,以此作为发现新大陆的标志。立起石柱的葡萄牙人及其后代就葬在石柱下。因此石笋又名葡王柱。◆石柱的来历:在石笋村前环岛公路右则一块不算大的草坪上,竖有一根石柱,当地人用石头将石柱周围100平方米的草坪砌筑围墙圈了起来,石柱东侧约5米处植有一棵榕树,同样用石砌成圆圈,成为墙中墙,从而将树保护起来,围墙高出地面50厘米,是村民和路人休憩的好地方。石笋村的居民姓甘,明朝正德年间从大陆迁居于此。  几百年来,村民们都认为,他们村前的石柱是从地下长出来的石笋,(当地人把植物从土地里冒出来的新芽称为“笋”),是庇佑他们丰衣足食、出入平安的“神石”,但并没有什么祭祀活动,而且还被当作栓牛用的固定物。据勘察,石柱从地表起至顶部高210厘米;土下未作挖掘,不知埋了多深;柱头为35厘米×35厘米的方型;10厘米高以上的部分严重风化,中部和上部略呈三角型,顶部风化较为严重,并有明显的因人为破坏而少了一块的痕迹。专家经认真解读和研究后分析,石柱的质地是粗粒淡红带微紫色的花岗岩石质本体,和当地及附近沿海地区淡红带微黑的石质相比,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异处地球生成物。林梅村教授说,他在多年的研究中,翻阅了大量中外史料,这种石质材料的石柱在非洲和印度有发现,石柱应产于印度。位于石笋村前公路右侧的石柱,应该是他寻找并研究多年的葡萄牙人在中国树立的作为象征意义的实物。据史料记载,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拉法尔·普雷斯特罗抵达此地树立石柱,原刻有葡萄牙王国徽记和葡文,作为他登陆此地发现新大陆的象征标志。林教授说:“有资料记载,当年同船的船长杜瓦尔特·科威略将他过世的儿子埋在了碑下。”到了1521年6月,杜瓦尔特·科威略又一次抵达此地,但仅11天后,就因水土不服,离开了人间,他同样被埋葬在这石碑下。  由于柱体风化严重,现已见不到任何雕刻过的痕迹。传说杜瓦尔特·科威略第二次到达此地时,因念及痛失爱子,悲恨交加,砸烂了石柱顶部镶嵌的“十”字标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理解中国不得不读~从老爹书架上捞来
  •     初中读的,现在想想还是如醍醐灌顶
  •     刚参加工作时看的,八十年代末,当时的人们跟现在想的不一样。
  •     现在来读可读性并不大,只是看着年份还是给个珍藏分吧
  •     每个国人都应该读的一本好书!!!每个爱国的大学生都最应该读的书,没有之一
  •     公知宝典,那是纵横捭阖!牛逼
  •     在敏感节点上出版的书籍能买到确实不容易
  •     一部中国二十多年前的醒世危言。
  •     未来主义
  •     在1998年的读书杂志上有专文评论,非常有见地
  •     大一刚入学在旧书店看的,当时很是震惊
  •     八十年代的偏激之作,有点危言耸听。
  •     特殊时期的书 现在读起来没什么 当时或许是石破天惊
  •     原来我读过这本书,我说我骨子里隐藏地那么深的反叛是哪里来的呢。。。
  •     激情澎湃的思想,忧国忧民的举措;理性的阅读,客观的认识,结合现实的世界,偶有所得。。。
  •     无力再读。血泪史。
  •     人才枯竭的实质乃是人心枯竭。二十年过去了,世事依然。
  •     在俺娘的书柜里翻出来的
  •     让我想到了一百年前的《盛世危言》 再过一百年会出现在教科书里吗?
  •     谈不上盛世,但一定是预言
  •     现在在写出这种书大概会不合时宜吧
  •     我一直在哇
  •     如今看来已显老
  •     借阅
  •     我爸的书柜上我经常翻下来看的唯一一本书
  •     非常有洞察力和预见性的书。
  •     老爸的收藏,已经很破了
  •     20年后依然振聋发聩啊。。。。
  •     20年后再读 同样震撼 书中提出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蓝天白云对于现在的北京成为了一种奢望,现在还多了一种PM2.5的东西。 森林退化、耕地红线失守,水资源短缺 东西部两极分化问题 干部官僚作风(审批多 重视领导) 教育(教师待遇、行政人员过多 )问题 (无创新技术人才)人才问题 引进外资和创新技术问题 还有最后讨论的知识分子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力道十足
  •     沉没成本
  •     中学读的
  •     当年的禁书。。。
  •     小时候家里就有这本书了,不知道是粑粑还是麻麻买的
  •     读起来很震撼,发人深思
  •     19社主国家经济失调频繁,因经济模式类似:重工重,轻工轻,基建战线长,消费资料不足20每项政策执行不足五年54八六年乡镇企业利润下降亏损63丰灾69农村盗墓修庙72小城镇大占耕地94知分是三产支柱510知分弱点
  •     一些数据分析看不懂··问题倒是心里有数
  •     这么大的中国,如何走好?
  •     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荐阅读。简单看了专业方面的部分。不知为什么文风总让我想起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坦诚,直白,务实,还有点狂飙的遐想。这个封面又让我咯噔一下
  •     曾经的“理想主义”实际上是一场激情的行为实践,背后的思想资源与历史条件都显得相当的不足与脆弱,而今天弥漫的“八十年代怀旧热”,仍然缺乏足够的反思与检讨。
  •     象山路的淘的,听闻是威慑80年代的禁书,书店老板对其赞许有佳,但物理化的世界分析多半看不懂。
  •     好像很学术。有很多数据分析。当年初中,小,所以也就翻了翻,但现在回想起来,这家伙当年乌鸦似的声音,全都验证尿。家里好像还有这本书
  •     对于现实,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起因就是这本书。
  •     内容太多,大杂烩
  •     二十五年前批判性的时政书,数据早已过时,今天读,却发现只更新一下数据,基本可以重出
  •     难得看这类书,知识分子,离我还很远 我身边,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放在当年可能打5星,放在今日,我倒要扣掉一份了,无他,太激进了。:)
  •     作者预言的很多问题都变成了现实,然而有意思的是,中国的现状似乎比作者预想的要好
  •     8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隐忧
  •     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分析当年很多政治经济事件的数据资料,使我们不在局限于某一具体事件的表象……很多振聋发聩的预言,得到证实,却没有得到重视……
  •     在当时难得一见的客观反映落后现实的书,繁荣背后的忧患更值得我们了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