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1月
ISBN:9787501133710
作者:[英]弗朗西丝·伍德(吴芳思)著
页数:223页页

内容概要

大英博物馆中国部主任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吴芳思是个中国通,也是个很热爱中国的人。这本书中她发出的所有疑问,都不是初次,在《寰宇记》印行之后就有耶稣教会人士质疑了。问题是我们,几百年来为了炫耀我中华天下第一,一代一代的学者教授竭力论证马可是个真实人物,他不仅到中国来朝拜,而且为忽必烈管理扬州,回国时还顺便护送大汗公主出嫁!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想——这可能吗?忽必烈凭什么把甲天下的扬州交给一个高鼻子深眼窝的洋人治理?他懂中国官场的尔虞我诈吗?个人胡猜——马可是个小贩儿,跟随叔叔父亲到过中亚而已,那时候的中亚是蒙古的领土,他听到很多关于中国的诉说,然后大加渲染,又掺杂一些个人的牛皮,说给狱友听,借此夸大他的能耐——是为《寰宇记》出笼
  •     关于马可﹒波罗,也许读过卡尔维诺小说的人远多于《寰宇记》本身。现在回头想想,卡尔维诺估计是不大相信马可真的到过那么多地方,所有城市的支流汇集而成,统统流向了威尼斯。吴芳思是书,则讲述了另一个虚构意义之外的“看不见得城市”。在快要被吴芳思说服的时候,读了杨志玖先生的《马可波罗在中国》外加黄时鉴先生的一篇《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瞬间又被掰回去,觉得支持一方更有理。正如吴芳思所言,现在并没有文献能够直接证明马可一行确实来过中国,《站赤》一文也没有提及马可等人的名姓,她觉得史料之间的相符仍没有说服力,并且把之前怀疑论者的责难又统筹整理一番,一是文本的错乱、矛盾以及虚构夸大的内容。二是明显的漏记具有“中国特征”的事物,比如长城、茶叶、汉字、印刷、裹脚的妇女。三是《寰宇记》的版本问题。可以说,双方争论的方式是一种情景逻辑的建构,看哪方构建的上下文更缜密。后来的阅读证明,吴芳思及其相承的怀疑派犯了一个年代误置的问题。比如长城问题,吴氏特辟一章,认为“即使没有对长城进行大力的扩建和修缮,在13世纪也会有许多夯实的泥土筑成的长城段留存下来;而一个从西方旅行至中国的人竟然没有注意到长城,这是十分难解的事。”但只要读一下黄时鉴先生的那篇文章,答案也就一目了然。长城本来是被用来抵御外敌,金人也曾修缮过一段,可到了元代,长城处于蒙古人的疆域之内,实无修复的必要。按马可的路线来看,他能看到长城的地区有两处,一在西部敦煌地区,一是他从上都到大都的旅途上。可西部敦煌地区即秦汉长城的西端,在王莽时期早已荒废,到了唐,汉名玉门关址已不能确定。当时,长城也没有被看作是一个延绵万里的统一整体,更多的是一些城门被称为“废关”。而从上都到大都路线上的长城,虽然在元代有很多文献记载,但这些记述不是将它作为古迹追忆一番,就是歌颂元朝一统天下的功绩,还有些人是被提醒以后才发现自己挨着古长城。如果马可知道长城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入华以前就知道“长城”,二是同行有人知道。显然两种可能都无法成立。更有意思的是,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其实始于明代,整个明代,都没有断过对长城的修建,也从原来的黄泥夯土变为砖包墙。欧洲人最早关于长城的记述在1554,自大航海以来,他们还老把秦长城与明长城搞混,黄先生指出,吴氏此书的《元时东西方交通略图》画的也是明长城。与长城类似的误置,还有印刷术,马可﹒波罗所处的欧洲还没有印刷术和印刷品,不能要求他说出印刷品这一名称,而杨志玖先生认为,《寰宇记》中确有记载过印刷品“在蛮子省中,只有一种言语和一种样式的字。”至于茶叶、裹脚妇女和汉字则和马可当时究竟在和怎样的圈子打交道有关,元代旅华的西人,居所固定,且依原籍聚居,仍保持原有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等,他们与汉人的圈子各自为营,很少相交。从马可书中的语言判断,他应该不会中文,使用最多的是波斯文。吴芳思便抓住这点,认为马可若真在扬州做过三年的官,不可能不认识汉文,从而推出马可并没有到过中国,只是在自家门口抄录了波斯文的导游手册。但马可到过中国和他果真在扬州做过官应该是两个问题,其实在元代,汉语、汉文在当时的官场上并不是必要的,“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时,江淮行省的官僚中竟无一人通文墨者。”(突然想到了赵孟頫当时提的汉文化圈复兴,他还北上做过的官,对这点的体会一定特别强烈)关于马可是否在扬州做过官也可能是版本上的误传,当然,《寰宇记》肯定有吹嘘的成分,比如另一个被抓住不放的是“襄阳献计”;可反过来逆推,若马可没有到过中国,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一详细的史实呢?若假定所有的信息多为远距离的道听途说,则应警惕信息在传播途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换言之,若经过那么漫长的路途还能准确无误,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但就我这么个马可盲而言,读吴芳思此书的收获,更多的在二三章,她构建了一个欧洲的上下文,当时的基督教世界、穆斯林地区还有蒙古帝国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以及当时来华传教士的历史动因和他们留下的参照文献,最重要的一点,是她作为不列颠图书馆文献女的优势,她能接触到的版本资源远超中国学者。
  •     《马可波罗游记》我看的是冯承钧先生的注释本,读完全书,始终有几个疑问挥之不去:首先,马可波罗路线误差颇多,越往东方越甚,冯先生在注释中多以古人于地理方向不甚明确为之辩护;其次,全书对中国的介绍文字并不特别多,这和他自称在中国生活的那么长时间极不相符;再次,其书对中国的介绍未见得详于其他传教士之处,若在江南生活几年的话当不至于那么忽略。一个在中国文献中遍寻不着的人物,我实在不敢轻易相信其来过中国,乃至生活如许年。坚信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大都是中国学者,或许由马可波罗便可对中华文化西传加以更深的阐释。但不管是真是假,马可波罗游记在客观上促使了哥伦布远航,这便有其历史意义,而争论马可波罗此人来过中国与否更像毫无意义的虚幻之争。恰如本书作者在书中讽刺的那样:把中国面条引进意大利,或者把意大利实心面条引进中国(这要看你站在哪一边说)。本书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古籍文献深有研究,其本人在文革于中国留学期间,也在农田插过秧、扛过大白菜、体育课扔过手榴弹。但中国生活的影响并没有改变其英国人一贯的怀疑感,她针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种种疑问,利用欧美文献(特别是关于马可波罗本身在欧洲的一些档案),通过史源学的比较,驳斥了国际上为马可波罗辩护的种种意见。而与之相比,国内学者对马可波罗的辩护上,无论从史料的广泛,或是历史方法的运用,均不如本书。读完该书后,我基本上赞同作者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判断:其行踪基本上未脱离黑海沿岸及贸易站的范围,对个人游记和其他人的著作通过文学上的组织和华丽的词藻剪裁成这样一本书。而作者也肯定了该书在资料互证上的作用,持论较为公允。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吴芳思的思维整体性,明显比韩森高一块儿,同样是试图质疑一种成见,吴的考察既全面又留有足够的余地,对于对立观点也能同情地加以理解。
  •     This definitely ruined 《马可波罗行纪》for me。But of course Dr. Wood is mostly right. Irrelevant comment: I really enjoyed Dr. Wood's scattered reference to her quality time spent in Beijing during the later year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     持论有据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