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亲密关系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807673811
作者:[加] 克里斯多福·孟
页数:297页

肯定要看第二次

对于这本书,题目已经很清楚了,说的就是亲密关系。主要讲述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情况和误区还有应该怎样对待,很明显人是会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理智像小孩一样吵架的,我们应该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应该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我还只是20岁,看来再过几年还要把这书再翻一翻。

听从灵魂的引导

当你要做决定或者行动的时候,请停下来想想,让你这样做的根本力量是什么?如果是个人的得失,欲望,不实的期望,请停下来让灵魂引导你,当你感觉内心充满爱时再做出最终的决定。每当你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时,你就是在为爱作出牺牲,舍弃对你很重要的个人事物。每次你放下期望,选择原谅而不责怪他人,或是表达真心的感激而不批判人时,你就选择了重要的事物,而把个人的事物摆在一边。

放下,沟通

我们坠入爱河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每一段亲密关系都会经历月晕,幻灭,内省,启示阶段。当面临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放弃权利斗争,因为坚持立场并不能达到双赢,我们想要的并不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想要双赢的快乐。争吵是谁开的头并不重要,施加报复和报复的对象受到的伤害是一样的,因此在争吵的时候,需要告诉自己生气的原因不是我们自己想的那样,需要我们去跟伴侣沟通,道歉和感恩是结束冲突的方式。

亲密关系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恆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是克里斯多福•孟继《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后,又一力作。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爱人,你最好的药

书名叫《亲密关系》的书很多,不过写的好的并不算多,在看到克里斯多夫•孟的这本亲密关系时,我正在翻阅罗兰•米勒撰写的《亲密关系》。罗兰•米勒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如果说罗兰•米勒说清楚了亲密关系的心理学基础,那么,克里斯多夫•孟的亲密关系更像是课后练习。了解一下克里斯多夫•孟的经历,也能大致猜到他的书会是什么角度切入。他是“知见山领袖训练学苑”教学部主任,世界知名知见领袖训练师、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在个人及团体辅导的领域中,有着超过二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训练师。所以,他的书比较适应和擅长的,是综合了心理学与灵性根本原则和生活技能发展,加入了他自己的研究和经验所得到的哲学,以及过去和现在许多知名人士的智慧。他在个人发展、亲密关系,以及开发个人天赋的领域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验性方法。所以,这本亲密关系,理所当然地成为几十个亲密关系工作坊教程书。简单点说,这是一本偏实操案例的书,因为它是真实婚姻成功见证者的生命经验。爱人,是我们治疗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不良适应的最佳良药。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就可以把那个亲密爱人当成你的药啊。无论如何,爱人,TA应该是你的菜,碰巧TA还可以发挥食疗的作用,而已。因为你的亲密伴侣,是可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心理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爱,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不是有这么一个传说嘛,说男人跟女人本身是一体的,后来惹怒了上帝,于是被劈成两半,分为了男人和女人,分别散落到芸芸众生里,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但是找到后我们争吵、我们分开、于是又在寻找下一个另一半,其实可能早已忘了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真实亲密关系是温和地在关系里体验自我,通过互动模式,去察觉自我的那一部分,并尽可能地去完善那个自我。这里不说精神分析的强迫性重复,也不说原生家庭理论的你现在的一切都是父母当年印刻的那一套,只想说,亲密关系每个人相对感受的安全感都是高于普通社交关系的,所以在这之中体现的个人状态和模式都是相对最直接和裸露的。所以通过亲密关系,更容易发觉自我的那一部分,当然,由于亲密性,期望的动因就更强,渴望对方改变并适合自己的念头也更大,所以也更容易找不着自己。就如书里的一个例子所说的:罗曼史到底是个什么呢?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他与妻子初遇时,在两尺外就有千真万确的“来电”感觉。可在他们离婚数月后,当我提醒他这段小插曲时,他的回答却变成了:“噢,那个啊,只不过是地毯的静电嘛!”我们人类终其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遗憾的是,这个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却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互通更容易得到这个原本就被我们自己带着的东西。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亲昵和相拥而眠……正如荣格所说的:问题不能被解决,但人可以成长而跳脱问题。(这一条理念也常被我们心理咨询师作为治疗原则噢,呵)也许,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在物理学上也说过相似的观点——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出问题的框架。其实,不是问题变了,而是我们自己变了;不是台阶变矮了,而是我们长高了。回顾克里斯多夫•孟的这本《亲密关系:通过灵魂的桥梁》,发现他在亲密关系里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和我正在讲授的情绪管理课很有借鉴意义,我得再强调一次,解决沟通有效性的问题,首要的是解决情绪交流的有效性。他的八个纲要是这样的:1.我想要什么?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3.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4.我或我的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7.情绪的背后有哪些感觉?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看清了吗,一切仍然是围绕着情绪来的。不过,我还是想加上一条,而且是加在最前面,就是“我的亲密的伴侣TA此时此刻会是什么情绪,是什么感受?”想过了这一条,再往下克里斯多夫的8条纲要,或许你会回答的更加轻松些吧。书里有一条誓词,很有意思,我想可以加入到新婚男女的典礼上或许不错:“我永远会记得,我们只是两个尽力想做到在对方而言最好的普通人,我会把你当作我真正的快乐源泉,直到最后我成长并了解到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Sorry,我还是改动了作者的词句,因为,我觉得这样更好些。(感谢推荐,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欢迎搜索添加微信公众号:心理师夏滨 或 psyxiabin,持续关注本微号的心理学生活思考

Notes

1,越了解隐藏的陷阱,我们就越不会被无知所控制,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恐惧的了。2,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3,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4,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期望无法满足。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这同时,必然会发生两件事:第一,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其二,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5,期望=愤恨的前身。6,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7,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不要忘了伤痛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沮丧。于是,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会有一个劝阻的声音响起,告诉你将面对的伤痛是你承受不了的。8,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过去的旧痛、旧伤一并带去。9,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10,如果离开家后,你并不感到平静,那么你其实并没有离开。11,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12,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13,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14,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你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你会有负面的看法,是因为过去的创痛影响了你。15,痛苦虽然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16,身体要告诉我一些重要的事,疼痛只不过是引起我注意的方法而已。17,做出牺牲很容易,但要面对我们看似高贵的行为背后的折磨和罪恶感却难很多。

提供一个新思路

这本书提出了问题,似乎也给出了解决方式,并尝试着找到一切表象下隐藏的真是原因。一切愤怒,失落,难受的缘由都归于小时候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不能说完全确定,但至少给剖析自己情绪反应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每个人被惹毛的点都不同是由于每个人小时所生长的环境不同,有时候想不通别人的做法,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时窥探一下他的成长环境说不定能有一两点线索浮出水面。受害者破坏者拯救者这三角确实是自己在经历情绪波动时都会出现的角色,读这本书时正和朋友发生着矛盾,那个感觉太难受了,眼泪止不住地掉,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躺在床上各种难受,但我发觉这时候最是不能在想,需要转移注意力,不如阅读这本书,思维就会开阔一点,不至于乱想些让自己溃败却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此书提出了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的一种答案,为什么有爱情,为什么大家都在追寻爱情,此书给出的答案是为了确定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有归属感。而书里有说这两种东西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把自己的重要性依附于别人身上很不靠谱,也是矛盾的产生因素。在实际感受中,越发觉得自己给自己重要感是不太容易的,别人给的重要感更强烈些。寻找重要感是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还是应该自己辨析出来,尽管这个过程不会太过迅速。

归属感和重要感

婴幼儿时期,需要父母满满的爱,简历良好的归属感和重要感。儿歌里唱的,“爸爸妈妈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不明白爱是什么”是的,爱对于孩童,对直接的就是,我有需求的,及时响应,他们就会觉得我是重要的,用他们小小的心灵来说是你是爱我的。不及时响应,就哭,抗议,引起关注来证明你是爱我的。而归属感也可以说是安全感。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其实,大人也一样,总是需要在对方那里寻求证明,语言也好,行动也好,证明我的重要性,没有反馈,或者达不到内心要求,战争就会爆发。每个成人的内心需求和恐惧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只是每个人都从潜意识里回避这些让我们不安、或者委屈或者尴尬的问题和场景,而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和幼小心灵里父母形象有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长大后,尤其成家后,生活很多细节和情节都是重复着父母的生活,这个真相真令人恐惧,因为很多人都曾内心发誓,决不重复母亲的生活模式,所以,直面内心的需求,才能真的变得会爱自己,爱家人。

建议作者读一读《学会提问》和《Beyond feelings》

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很好,但总觉得书里有点乱,就想梳理一下笔记,发现这本书具有「不可梳理性」,作者逻辑极其混乱,举个例子就是:第二阶段中四种行为中的第四种(自我放逐)竟然跑到了第三阶段(内省期)中去,而第四阶段的称为名词(启示)竟然可以化为动词作用于前三个阶段。(注:本书一个大的框架是将亲密关系分为了四个阶段)不过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让我学到:1、亲密关系中的对方其实是自己的镜子;2、当我们和亲密伴侣发生争吵,矛盾时,很多时候只是对方将我们原本就有的问题给暴露了出来。3、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童年时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未被抚平的创伤。4、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不要信作者说的什么「真理、爱、灵魂」这些扯淡的东西,书中全是这样的句式:你只要相信/愿意/放开/有意愿/有决心______,就会达到_________。====未完成的笔记梳理(本来也不可完成)=========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绚丽期、幻灭期、内省期、启示期。好的:月晕、感情、浪漫、兴奋。不好的:幻灭、权力斗争、控制、操纵、旧痛浮现 (应该用:沟通、原谅、对自己负责)丑陋的:内省 魅影 牺牲的模式 倦怠 抑郁 怀念从前 排斥 被排斥 (应该;明白自己的方向 发现小我的诡计 产生决心)神圣的:启示 第一个守关的保护神,分辨 情绪、心灵和人格开始整合 目标 终生努力 见解 两对关系:现在的自己 <—> 伴侣现在的自己 —> 真正的自己有创伤/需求 内心,灵魂亲密关系中的此岸与彼岸此岸:亲密关系往往让人露出自己丑陋的一面,所想所说所做,不一定是在「爱对方」,可能是「想控制她、让自己不孤单、被爱,被重视,被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彼岸:沉浸于爱中,会快乐,快乐则想无条件地付出。成人的亲密关系,会旧伤复发,而且换上复杂的形式。伴侣让我发觉到 痛苦、需求、创伤的存在。其实这些由来已久,只不过我不愿去感受而已。解决之道我们内在有一种力量,我称之为灵魂,它会引领我们得到平静,我们受的伤,灵魂会为我们治好。当我们被错觉所迷惑,看不到真相时,灵魂会让我们摆脱错觉的影响,灵魂思考的方式,才是我所谓的直觉。真理, 真理是安静的,所以只有平静的心才能听到。我所谓天赋的意思是,指借由创造性的想法、言语或行为而体验到天生的才能。寻找真挚的亲密关系,就是寻找自我。卡尔·荣格: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内心恐惧的人 觉得周围的人很凶恶;心怀愤怒的人,觉得周围的人有很多错处;平静快乐的人,觉得周围都是天使)==========第一阶段:绚丽期 =========开始和维持一段关系,背后动机是需求(快乐、安全感、自尊,需求类型?,要求找长得漂亮的,个子高的,都是虚幻吗?)但是需要都要由别人来实现的话, 就会成大问题。儿童期两大需求:归属感&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归属感。要永远有归属,永远被爱,就得成为父母的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是证明自己被父母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想当特别人的,有特殊价值的人,这样就能归属到需要这个价值的那个圈子里。想当特别的人,表现为:想有用,有价值,被接受,有重要性。童年时间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长大之后,还会有这个需求,于是每个人就要找人去满足这个需求,一方面,成年人碍于面子不愿意将自己「有求于人」的状态表露出来,于是就把这些需求隐藏起来不给人看,表面上表现的很优秀;另一方面,要找到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人,人家凭什么过来满足你,于是用表现的优秀去吸引对方。未被满足的需求越多,成年后对于梦中情人的要求越高,越完美。(要求高,说明了儿时未被满足的需求更深?)根据十八年累积起来的需求和渴望,制造了一个越来越完美的梦中情人,然后在现实中找一个最接近的,然后开始了对 她/他 的改造计划。—> 期望对方 被改造成 梦中情人 。期望 是通向地狱之路。期望 不是爱。(与之建立亲密关系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在自私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前,不愿去爱)接受对方现在的样子是爱。让对方自由自在的走自己的路是爱。压力:被要求做没打算做的事 或者被要求做可能做不到、做不了的事。表面的实际的需求背后都是情绪上的需求。期望背后有需求,期望一些实际的事(约会别迟到 记得我的生日)背后是情绪上的需求。我对 她有期望、有需求,她应当满足我,这是她的责任。应该放弃这些期望, 要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需求。应该把内在的力量成为快乐的源泉,而不在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 如果放开了我的伴侣,该怎么让需求得到满足呢? 事实是: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需要的东西有哪些?情绪上的需求有哪些?物质上的需求有哪些?)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液体吗?为什么不是被遗憾填满?就算再好的伴侣,也有可能「让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员出动,对我妻子展开攻势」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期望会阻断内心的爱。未被满足的需求被丢进心里的储藏室,随时间推移不断累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创伤,有的创伤被治愈了,有一些没被治愈。这些没有被治愈的部分,一起进入了潜意识,找了个有保护壳的小窝藏了起来,一般情况下不出来,但是会会消耗你的能量,他们自己也会成长。这些创伤有哪些?与 伤痛、需求、罪恶、害怕、耻辱 这些东西有什么关系?需求有哪些?第一阶段总结 :1、儿童期两大需求:归属、确认自己的重要性,2、这两项需求有一些没得到满足,(会暗暗地衍生出痛苦)3、成长过程中不免有一些创伤4、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创伤,随时间不会消失,会进入潜意识,躲藏起来,而且会自己编织织一个保护壳,在里边一点点消耗你的能量,一点点成长。 5、为了抚平创伤、满足需求,你会假想一个梦中情人,他刚好能满足所有的这些需求,随年龄越长,这个梦中情人越来越完美。6、结果发现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人,只好找一个与之最接近的,然后开始改造他。你相信,只要他「真的爱你」,他就一定顺从你的要求。7、终于发现,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他还会反抗。慢慢地,感到失望,甚至愤恨,这时你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个阶段——幻灭。解决方法 : 放手+接受。 在自己内心中找到需要的事物,摆脱需求的束缚,感受到纯粹的爱。学会放手后你发现,原本你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自己的内心之中。(扯淡乎?!)======第二阶段:幻灭=====幻灭=不再被错觉 (即向外去寻求快乐) 所迷惑。得不到满足之后,我们会出现偏差行为:偏差行为一:引起注意(用各种伎俩 比如假装可爱、假装自己具有对方喜欢的东西,假装酷—> 早晚识破,而且看到背后的期望,期望背后的需求,进而感受到压力)偏差行为二:权力斗争(争着让自己看起来有力量,从而突显自己的重要性。吵架,动手,砸东西,冷战)权力斗争的目的 是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闪躲、拖延,不去面对,不去正视。 作者的胡萝卜v.s.坐在椅子上发呆吵架只是为了不去感受旧痛。因为吵架、生气、躲避,冷战,比面对痛苦承受心碎简单多了。偏差行为三:报复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输掉了权力斗争,报复则是唯一能捡回一点力量的方法。【是他先伤害我的啊】如果你面对痛苦的方式还像三岁一样,那么你就无法成长,你将一辈子在自我防卫中度过。偏差行为四:自我放逐,破罐子破摔。========儿时不愉快的经历,会让当时的自己产生一些想法:如父母不爱我,我不受重视,没人疼,我不可爱,这些想法在潜意识时一再播放,过了几年,你认为这是事实。 变成了「限制性信念」,(所有源自未愈伤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这些信念会限制自己,给自己戴上枷锁,贴上负面的标签。要找出这些信念,要面对它,审视它,质疑它,化解它。用健康的方式把那些不愉快和伤痛处理好。怎么处理啊 ?(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面对并治好旧伤? 有了这个机会然后呢?how-to)潜意识,就是一个储藏室,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记有这回事。不想要却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东西,情愿忍受不愉快的权力斗争,也不愿面对争吵背后的痛苦。亲密伴侣的一个很大的意义是将你曾经的旧痛展露的彻彻底底。在你心里潜得越深的人,就越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发现真正的你。有好的一面,也有被隐藏的坏的一面。亲密关系是疗伤之路,而不是自虐之路。去了解,去接受,去宽恕,很难。而发怒很容易。 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发怒两个好处:1 麻痹心中痛,2 让对方有罪恶感,让对方恐惧,恐惧之下则有可能被我控制 。发怒是止痛药。用愤怒保护自己,永远经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愤怒有三种:攻击;情绪抽离(面对攻击,沉默,一言不语,越沉默对方的的攻击越强烈);被动攻击。(言语中充斥着隐约的批评、抱怨、嘲弄,装受伤、装无辜)怒火只能持续几分钟,但是往往被火上浇油权利斗争中,如果无力掌控大局,不想感觉能力不足,于是就开始证明自己是对的。 如果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在某件事上是对的就行。如果你愿意面对,就能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 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要准备好跨出那一步,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人必须经历痛苦,才能成长。 亲密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状况本身没有好坏,好坏是由你来决定 的,状况不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诠释它。内心里渴望解决问题、达到平和的那种呼唤和欲望 称之为 爱意。爱意的产生,是由于灵魂在驱策我们去学习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爱会找到出路。—> 那爱是什么?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两个人分别各占一个角色,即正反双方(天真派-悲观派)正方推开伴侣的方式:否认自己的感觉,表面上愉快、乐观,演技很好,连自己也骗了。反方推开伴侣的方式:专注在他们认为对亲密关系造成影响的问题上。正方逃避问题,否认问题的存在。反方专注于问题,并将其夸大。应对痛苦的典型策略:否认 或 放纵。亲密关系的变化过程: 快乐、假装快乐、大战爆发、解决问题、快乐。具体到某一件事的过程:出现状况 - 指出问题 -发现背后真正的问题 - 发现创伤 - 做出结论或选择。有效沟通 八问:1、我想要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的是证明自己对?还是快乐?妥协 还是完善的解决之道?单赢还是双赢?很多问题,只是唤醒了背后的感觉,如果这些感觉得到了妥善处理,问题就自然没了。2、有没有误会需要澄清? 3、我所表达的,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哪些是情绪、夸大、感觉?4、我或我的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这说明 背后有东西。5、这种情绪怎么来的?如果你经常有某种情绪,一定要找到它的由来,背后一定有限制性信念。(如性是恶的,不能有性;如不能大胆,会有惩罚)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一般来说,情绪只有几分钟,但如果你否认,或者放纵,你就会它建造了一个家,长住下来。在心中生根。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空虚感充分地感受怒气、悲伤、或承认恐惧。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集中精力面对那些感觉(无力感、空虚感),并接受这些感觉,那你就是选择了爱。用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感觉,这是解决权力斗争的方法,真正的感受自己的感觉,并决心安抚它们。伴侣就像我的镜子,完美地反映出我内心的感觉。开启心房,先了解到每个冲突都有完美解决方案。人际关系不是「给予与获得」,而是给予和接受。我不想从伴侣身上获得什么东西,这感觉像贼一样,我情愿接受伴侣自愿给我的东西。当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发现这世界所有的事,都是人的意愿造成的。如果有意愿完善地解决一个问题,让危机成转机,并决心达成这个目标,最后一定发现真理——了解我自己是谁,而且问题也得到解决。沟通的关键是臣服,一旦你向真理臣服,你就能得到灵魂的引导。还有一个共通的痛: 孤独感 —> 生而为人的痛。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用平静、富有同情心且不伤人的方式去面对痛苦,要勇敢的坦然面对。 要用灵魂所启发的方式来响应。======第二阶段总结=============1 儿童时没有满足的需求,不会消失,于是找人去满足之,找到了人以为能满足,对方却没有满足,则开始操纵、控制对方,偏差行为的前两种开始了,发现无效,则用后两种,同时同时把痛苦丢进储藏室—潜意识。2 时间越久,越把这些遗忘埋得越深,进而遗忘了 是什么。具体的人、事、时、地、原因。 但是有一天 海平面上 会有引子,引发深处的痛苦剧烈振动,就会有海啸。3、感觉不被爱是最伤人的。4、每个人都有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当我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曾经感受到的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对方只是让自己旧痛浮现的催化剂。需求得不到满足之后, 企业控制对方,在权力斗争中,证明自己是对的,, 采取正方反方相反立场,(反方 放纵痛苦 反应过度,正反 否认问题 没有感觉)这样保持了距离,不会感到痛苦。我们认为对方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沟通八问(前边有)处理痛苦情绪九式 方式一:向感觉中吸入空气一旦你找到了感觉情绪的身体部位,就把你的呼吸导向那个部位。方式二:如实如是地接受切不可把接收和顺从混为一谈,顺从是以容忍的方式掩盖拒绝的真相方式三:触摸疼痛当你面临一种情况时,你的身体哪里会有反应?一直把手放在那个部位,去感受它,去触摸它。方式四:克里希那穆提方法想像你的身体是一个容器,让你的痛苦充满整个容器,再想像你的身体可以扩张,直到把所有的痛苦都装进去,然后让你心中的爱散发出温暖的治疗之光,方式五:运用肢体表达 大部分负面情绪是收缩性的,你可以自然的把身体缩成一团,维持住这个状态,让你的身体表达你的感受,再想像有另一个快乐的身体,在你的痛苦的、蜷缩的身体旁边,然后慢慢的靠近你,最后融为一体。方式六:笔者的方法闭上眼睛,能”看到"痛苦呈现出来的形态,是紫黑色的云,然后全神贯注的望着它,然后颜色发生变化 ,各种变化 ,最后慢慢地体会到极致的爱。方式七:听听感觉说什么方式八:感谢的效用向对方表达 感谢,向对方表达TA对你多么重要。 方式九:分享你压抑的感情可能是一种恐惧,也可能是一种情绪,也可能是一个秘密。你昨晚很晚才回来,我很不爽你昨晚晚归,让我擦觉到了内心的痛苦,我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没有人爱我,但这不是我的错,我只是发现内心深处多么没有安全感。要百分百负责,不能一人负责一半,如果我认为做我应该负责的这一半,伴侣也得做另一半,那么,我就是对她有所期望,也就是再一次把我的快乐当作她的责任。在争吵中,其中一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人就相像自己在看着一面镜子,伴侣对你说的话,其实是你对自己说的话。只有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就能了恶趣,伴侣地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 别人。====第三阶段:内省====真理是: 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人有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应该为我们所受的负责。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有一件事是很确定的,如果无法承认这些丑恶的事物是你的一部分,你就没办法去爱它们,因为你无法去爱跟你无关的事物。亲密关系会让人想起最深刻的生活体验,你和伴侣越亲近就越可能想起小时候的无力感。亲密关系 遇到问题,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那么你就仿佛进了一个 受害者监牢,这个监牢里有三个角色 : 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你可能来回的扮演这三个角色 。进而把其中一个角色分给自己的伴侣。如何穿破这个监牢?1、要解决问题,先跳出问题的框架。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却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 老子不玩了,妈的总是这些东西来来回回,来来回回,在一个框框里。寻求外界的帮助,做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2、所有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经验。生活中出现危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灵魂要发放礼物或经验。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不是你无法接受的那一部分自己,在很久以前被你埋葬,现在却反映在伴侣的身上呢。监狱中的三个角色伏特加比较 你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你可以选择要和灵魂合作,还是继续玩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游戏?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负责。这个烂摊子,完全是我自己创造的,这个烂摊子是我的一部分。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从问题中切入穿墙口,由问题带入,是什么?如何、怎么?这件事的事实是什么?我真正想从这个状况中得到的是什么?我是不是应该宽恕什么人?我应该怎样才能平静的接受痛苦? 但要少用「为什么」,因为会带来更多的「为什么」6、没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受害者监牢有很多陷阱,比如:1) 左右为难 掉入这个陷阱的人的,不管你给他什么建议,他们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个方法行不通,左右为难是耽搁生活最有效的工具了。 怎么办? 一要选择真理,二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任何一个或者都不选。没有人知道怎样做对你、你的伴侣,是最好的。答案就在你的心中,你听不到灵魂给你的声音,因为恐惧扰乱了你的思想。对自己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 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2)对家庭死忠因爱而结合的家庭是没有家庭牵系的,因为所有的牵系都是一种束缚。真正爱你的家人,则能让你自由地顺从你的心来做事。当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就会模仿周围遇到同样情况的人的处理方式,会模仿自己的父母,我曾盲目地坚持地家庭的死忠,以至在面对问题时,我总是用熟悉的、没有任何帮助的方法来处理,但只要想到选择真理,才会了解到唯有具创造性的、受到启发的响应才能让我从受害者监牢中释放出来。 只有有意愿 和决心,。。。3)牺牲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虽然它常借着行动表达出来,也常被误认为是一种行动。 道理很简单,牺牲没有喜悦可言,只是在做赎罪必须做的事。 牺牲都是不实的牺牲,而不是真心的奉献。当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时,如果你说「不!」你就会感到罪恶感,如果你说「好!」又不觉得快乐,那么你就是在为罪恶感而做牺牲。罪恶感不需要合理就能发挥作用,大多数人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如果能对自己诚实,就会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不过是小时候做出的牺牲的翻版。小时候,自己做了一些事,爸爸妈妈生气了,我们觉得有罪恶感,于是我们就想着去扮演许多牺牲者的角色来让自己 让父母觉得自己是个好人。 但是那件事不一定是自己的错,就算那件事是自己的错,爸爸妈妈生气 也不是由自己造成的,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一件事,如果不去做,就觉得自己有罪恶感,但如果去做,也不会开心。 这就叫不实的无谓的牺牲。小时候有哪些牺牲者角色呢, a 英雄,明星,长大后工作上你会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如果你不这样做 会觉得有罪恶感。b 隐形人,小时候在家里轻手轻脚,轻声细语,从不造成骚动,那么你长大以后,会尽量避免跟伴侣起冲突,就算有冲突,你也会溜之大吉。c 如果你小时候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可爱,那么你伴侣失落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义务当个甜美的小可爱去安慰TA。d 如果你是 代罪羔羊, 当伴侣有什么心情不好时,会让对方把对方的悲惨都怪罪到你自己身上,这想你会好过一点,而你认为,让自己为伴侣、家人的悲惨负责,就能偿还你的罪恶。e 如果你是烈士型的,你就会牺牲自己的生理上、情绪上、心理上的健康,把所有问题揽在自己身上。这些牺牲者角色,还有:好心人、帮手、沉默的受难者、有过人成就者、喜欢社交和享乐的人,娱乐他人的人、小丑、刚毅木讷的人、取悦他人者,维持和平者。。。。 当人们为伴侣扮演这些角色时,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得不到真正的喜悦,趣味或平静。牺牲习惯了,如果不继续牺牲,觉得有违 legitimacy,觉得有罪恶感。儿童期,当发现这个世界出了状况时,以为做某件事,表现成某个样子 这个状况就会变好,于是去表现了,去行动了。果真,好像这个世界变好了。好像妈妈不生气了。 就以为自己是那个堵着窟窿的木塞子,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堵这个窟窿的木塞子,于是长大之后,还是会表现的像个木塞子一样,因为内心深处认为,如果不这样,就会有窟窿。如果出现了窟窿,就以为是自己造成的,这就是罪恶感。「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给了你 但是我得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 这个人已经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濒临崩溃的边缘,真心诚意的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当然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要用觉知 去发现哪些感觉和情绪迫使你做出牺牲,最后你一定会发现扮演者的角色对亲密关系一点帮助都没有。摈弃这样的牺牲行为,并且面对心中的折磨者 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但 只要有 意愿、决心,就能慢慢 摆脱那些影响。在亲密关系之中,如果你扮演牺牲者 ,你就会吸引别人来扮演放纵者。 一般,先有放纵,你看到这种放纵,不做出正确的回应,做做出牺牲行为。 牺牲者 纵容对方的放纵。牺牲自己是为了依附对方,从而达到对方的期望。当我们迫切父母爱我们,但又觉得自己不值得这份爱的时候,我们会愿意做任何事,就算不计代价,也要让父母不排斥我们。一个小女孩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智慧,好让自己看起来柔顺没有伤害性,而且必须有比她聪明的让她依靠; 忽视自己的艺术天分,好让父亲知道她注重实际。改掉自己独来独往的个性,好让父亲为她的受欢迎程度而骄傲。相像一下如果 有一个孩子做出了以上所有选择,她将会变成多么单调乏味的人,她会放弃她认为父亲不喜欢的所有特质。她为了归属感,必须做出多大的牺牲,这就是依附的代价,是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这种结合的动机是需求,而用来联结的胶则是牺牲,事实上这根本不能算是结合,应该叫奴役才对。深陷在依附情绪中的人会因为受限而有挫折感。放弃一大部分的自己(牺牲),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认为(不自信、害怕而担心揣测)父母会喜欢(期望)的样子,而发展出一咱不真实的结合关系(依附)你这孩子,一点不像咱们老张家的人啊,哎。 —> 家庭不能包容多元的个性,势必压抑孩子的天分。如果你有觉知,也有意愿 和决心要取回你曾经抛弃的那一部分自己,就能得到力量去愈合依附情结造成的伤口。可能用画画练习,先画出你的依附的画面,然后在画中慢慢摆脱这种依附,继续在心里重画,继续让灵魂引导 你去看自己挣脱束缚的图像,这项练习 能发挥多大作用,要看你有没有找回自己真正本性的意向,和决心 。有两个人都看到一个打扮富贵的人给了一个流浪汉一块钱,一个人说这个人真是个慷慨的人好人,另现代战争说这个人真是小气又傲慢。到底谁说的对?这两个人都没有钱,他们都只是对自己的某些观感投射在这个打扮富贵的人身上,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要完全接受阴影人物,需要极高的道德勇气。如果你讨厌的那个人,其实是你的一部分呢?会不会是因为你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有这些糟糕的特质,所以你就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表现这些特质呢?内省到生活所有问题的源头:心中的小我设计了一个最大的武器:怀疑。怀疑让你陷在迷宫之中无法脱身,用大大小小的问题来消耗你的精力,并且许多令人分心的事物来扰乱你,最后还用不实的记忆来迷惑你,小我的目的,就是要阻挠你,不让你了解自己是多么有天赋的人,这个阴谋的核心,是要让你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1 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它就是要控制你所有的知觉,让灵魂无法影响你。2 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3 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4 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5 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选成你的恐惧心理。6 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对自己的怀疑就像胶,让你和你对家庭死忠的观念粘得紧紧的,依附的紧紧的。7 如果向怀疑的声音屈服,这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8 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因为爱和成功都是不足的,而你又不值得拥有。9 如果 怀疑的心理与爱整合在一起,把怀疑转化为 客观中性的疑问句,它就能变为明辨的态度。只要你的动机是恐惧,怀疑的心理根本不会在意你到底做出什么选择,因为不管你怎么选,它都会告诉你,你的选择是错的。怀疑心理更想一个把关者,在你遇到一个得以成长并突破旧有限制 的转折点时,它就会跳出来阻止你,要你回头,不让你体验到真正的爱和亲密。不要和这个把关者战斗,因为这样只会让它变得更强大,你应该以静制动,听听把关者有什么说法,感受一下它所造成的恐惧和痛苦,然后接受这些痛苦,并呼唤真理。经过了怀疑心理的试炼,你的灵魂才能让你变成一个坚强的人。你的心和灵魂最关心的不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第三阶段总结 =========1、当由幻灭到内省时,你便得到了一个检视内心发觉问题源头的机会。2、但你往往无能为力,陷入一个 受害者监牢里(来回扮演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三个角色),你要学习穿墙术。穿墙术 是借由发问来觉知到问题的本质:a 这个时候受会怎么做?b 如果我能百分百对自己负责,我会怎么选择?c 我能采取什么有创意的步骤吗?d 这个问题是不是唤醒了一些熟悉的感觉,我愿不愿意百分百接受这些感觉e 如果我爱自己的话,现在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提供些什么f 我是不是该放弃些什么g 我是不是应该原谅某个人h 是不明人比我更痛苦,我应该用爱来支持他?i 我能说出哪些不争的事实?借着这些问题,你可以了解到解决个人问题和亲密关系问题的本质:1 跳出问题框架 2、所有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经验。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负责。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6、没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许多行为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这将暴露你的牺牲心态。有牺牲者,必然有放纵者;你在一个方面做了牺牲者,为了补偿自己,会在中一个方面放纵自己,甚至成瘾。依附情结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为了不被某个重要的人离弃,你会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固定的形象。怀疑!毫无逻辑可言,第二阶段中四种行为中的第四种(自我放逐)竟然跑到了第三阶段(内省期)中去,第四阶段的称为名词(启示)竟然可以化为动词作用于前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启示==========秘密就是:你的生命已经很丰富了。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是:你已经在那里了。你所做的事,应该是只从你的内心的引导而做后,如果你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你所做后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为做事而做事:担心、必须做、压力、挣扎、工作、一板一眼、十万火急、负担、具体思考 、努力弄清楚事情 ,依赖已知技巧、让事情 成真、强迫性、以目标为重、独立、努力划船允许: 耐心、选择做、自然而然、自在、艺术、有创意、曙光浮现、喜悦、直觉、等待船到桥头自然直,依赖天分、自我实现,充满灵感,以方法为重,与人合作,当船上的乘客。要练习允许,而不是做事。在灵魂关系中,我们会把小我摆在次要的地位,而以所有人的利益为优先考虑,依这样的想法而做出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犹如曙光乍现一样。相反,被小我驱使而做出的行为则充满了压力和十万火急的感觉。要「无私的明辨」出:小我 v.s. 所有人 个人的 v.s.重要的 个人的:相当特别的个人需求,重要的:爱个人的:不真实的死忠观众 重要的:追求真理个人的:自我观念 、排队他人、对归属感的需求、为获得而付出、造成分离、选择立场、一输一赢 妥协 怀疑、谨慎的交友 自我防卫 、独立的人格重要的:本质、兼容并蓄、itpj自己是独立个体、发掘天赋、心甘情愿地服务,具整合性、同心协力、双赢 意见一致、信任、真正的情谊,心胸开阔、整合灵魂的人格。 爱不会强迫你、操纵你或夺去你的自由意志,它只会静静地等着你主动邀请它来进驻你的心。你也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呆在心里为它留下一块空间,并且主动邀请它,受就会自然地注入到你心中。下定决心遵从灵魂的引导 , 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修道院。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并开启了天堂之门。经验说:这不可能。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谨慎说:这丰冒失了。爱主产:事无好坏,诠释在人。理性说:这不合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远见说:这没有希望。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刺猬理论”可以休矣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的段子:“冬天里,刺猬彼此靠近以取暖,却会刺到对方;远离了,又会很冷。人也一样。”这个段子犯了唯名谬论,看到了现象,却不解释结果,简单的给一个现象贴标签,看起来很有道理,其中逻辑却经不起推敲。亲密关系其实并不仅仅存在于爱人之间。这本书要是只给有家庭矛盾的人们看就太浪费了,像我这种单身狗也是可以看的。书中说的很对,和人走的太近就容易产生矛盾,但是为什么呢?首先是投射原理,你看到的世界是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也就是说,你感觉别人身上某些你无法忍受的事情或许正是你自己也有而无法原谅自己的地方。这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有这方面的问题。还好,我看到的世界还是善良居多的。大学宿舍四个人,相处都比较泛泛,关系不冷不热。对一个室友有点意见可能是因为他交际比较好而我比羡慕他吧,检讨自己。与人走得近,容易将自己的软肋暴露出来。越是熟悉的人越是容易触碰到彼此的软肋,这就是刺猬理论了。刺猬理论说的没错,可惜的是只给了鸡汤没给勺子。当与亲密的人发生摩擦的时候,思考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软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改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而不是小摩擦一点一点累计成为大矛盾。还有,当发生矛盾时候,想想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可能一开始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优点才让你选择他,只是后来你慢慢熟悉、适应、无视了这些优点。人还是那个人,而变的可能是你的感觉。曾经认为要不断充实自己,多读书,多提升自己,不要急着找女朋友。读了这本书发现,找个女朋友也是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绝好途径。可惜,首先我得有个女朋友……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等我有了女朋友再回头来看这本书,等有了感悟再来更新。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叫青春

每个人都会害怕失去在乎的东西。对待爱情尤其如此。在感情里患得患失,一般是在甜蜜的热恋期过后,会开始担心彼此没有共同话题,担心彼此间的小摩擦,担心彼此没有未来,担心如何做才能取悦对方,担心对方有一天不爱自己了……如果曾经被伤害过,那这样的担心会加倍,没有安全感,更加担心会先受到对方的伤害。多少感情毁在这些担心里面,走向自我实现预言,出现一些小误会便彼此指责彼此背叛彼此伤害。而之所以会被这些担心迷惑,大概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感情里能得到的是什么,以为爱情就是遇上一个人,他(她)能满足自己的所有要求,让自己永远活在热恋时的幻象中。有些傻瓜在恋爱时还差点相信了“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叫爱情,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叫青春”这句话,怀疑对方是否是“对的人”,真是傻B矫情得可以。他让自己一辈子都活在“错的时间”,在“青春”里寻寻觅觅一世,却可能一直到年老色衰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人”。谁才是“对的人”?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心理学认为,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但我们要找的那个“对的人”会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很遗憾,他(她)只会出现在我们每一段感情的热恋期。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填补我们从小以来的匮乏。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初在热恋期爱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会逐渐生疏,甚至形同陌路或仇人,彼此看不惯,心生厌倦。因为在幻灭期,我们和伴侣会用很多偏差行为来进行权力斗争, 我们在担心失去对方、担心对方不是“对的人”时往往很少能真实表达对方行为给自己的感受,而是采取一些策略逃避自己的恐惧,让对方屈从、做出改变,好让我们自己逃离担心、感到快乐。这些策略有许多,像说服、指责或假装放弃等等。而说服与指责遇上的,通常不是反击就是逃避。见过许多人会对伴侣抱怨:“你对我不像以前对我那么好了,你要陪我去干吗去干吗。”完全不考虑客观情况。一次两次伴侣还能接受,但次数一多,对方可能就会问候你家长:“尼玛你当我是你妈吗?”于是爱情是如此的盲目,在恋爱初期我们以为对方有的优点,可能到了后期多多少少都会让自己失望,比如无法给自己足够的关注、无法事事理解自身、无法时时陪伴左右等等。我们觉得对方必须做到的事但对方没有做,这给了我们受伤的感觉。很多伴侣在幻灭期就阵亡了,大部分人停留在相互谴责相互伤害的阶段,心生性格不合适、缘分未到或爱已经消失的想法。他们未能进入内省阶段,只看到自己在关系中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要对方为自己负责,觉得错在对方。俗话说爱情没有对错,是因为感情出现问题时需要及时反省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我们需要把亲密关系看成是成长的机会,正因为我们的伴侣最能刺激我们的内在匮乏,所以在内省阶段清楚地反思自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认识到需要改变的时候,及时改变。这才是爱情能带给我们的东西——成长。若是错过了这样的成长机会,下一次的关系可能会再发生同样的情形,因为没能在这次关系中学会我们的人生功课,而且一再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在热恋阶段结束时需要有所察觉,在幻灭阶段真实表达感受,在内省阶段有所指引,因而获得自我成长的启示,与伴侣慢慢学会相互理解,指引而不是强迫对方改变缺点,结伴成长,这才是亲密关系——爱的意义。“我的亲密关系伴侣,都是来帮助我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我的创伤,最终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因此,它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这里的“创伤”是指我们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笔者也是很晚才觉悟,在这之前曾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人”而伤害了爱着我的人,甚至一度觉得受伤的是自己,现在只感到无限的内疚与自责。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博格曾提出爱情三元素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诺/决心(commitment / decision)三个元素。亲密(intimacy):亲密即是亲近的感觉,与某人相互沟通,相互结合。行为上来说,就是只与此人互相分享秘密,分享个人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分享信息的行为使你们亲密,而不是和其他人。激情(passion):可以说是爱情驱动力,也可以说是性吸引。斯滕博格认为这是爱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承诺/决心(commitment / decision):一个人在一段爱情关系中,做出承诺愿意维持这一段关系。斯滕博格认为,如果你不认为这段感情是爱情,如果你不想维持这一段关系,那么这就不是爱情。每个元素、每个词都值得细细体会。遇见“对的人”不容易,不要等自己把“对的时间”变成“错的时间”才幡然醒悟。请努力用心去学会珍惜身旁那个“对的人”。

每段亲密关系都是一段伟大探索的旅程

  第一次这本书的评价是本可以缩减为一篇论文却因为夹杂了太多废话,因此能加厚成一本书,当然第二遍我读正文仍然会有这种感觉。不如我们把重点放在作者写的一些关键内容吧,这样感觉会好很多。  我感觉这是一本只有亲密关系出了问题才会耐心认真读进去的书,今天我和好朋友因为一件小事吵得很凶,我无比沮丧,她还提醒我一年前也这样吵过,她本以为一年之后不会了,我感觉更难受了,甚至心碎的认为我的亲密关系能力没救了,很有可能最终孤独到老。可是我和她一起分享了那么多喜怒哀乐和秘密,那么的亲密,我很不甘心又很无助,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在我搜索关于亲密朋友争吵之间的网页时,看到有人推荐此书,决定重新看一遍,听着医生的《最佳损友》,来梳理一下一段亲密关系之间的问题。  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与你们分享,加引号为直接引用:  1,作者告诉我,我们会吵架,是因为我们在情感上不成熟,最亲密的那个人最容易激怒我们,更让我们感到难受,是因为我们更在乎他们。我想每个人都争吵过,不要太自责,但记得反思和变化。  2“我相信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我们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且没有力量,无法面对这个庞大世界中的庞大问题。我们看不到自己与生俱来的伟大才能——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丰富的才能。经由亲密关系呈现出来的问题,我们有机会面对自己的无力感,并发现自己的伟大潜能。事实上,我认为这就是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让我们面对自己的渺小感,成长并突破这种感觉。”请记得提请自己不要因为沮丧就忘了自己这种潜能。3,我知道,“所有亲密关系都会有问题和挫折,可我们最终在纸上写下关于对方的优点还是多于缺点。”我们还是愿意在支持和鼓励对方,会记得彼此的喜好,耐心充满爱意又不求回报的付出,只是因为我们是朋友。既然还不至于不可挽回,我想不如这样吧,每次吵架不要紧,我们专注于解决问题,每一次争吵都只是针对事情本身,而不是对人,不上纲上线,不多想,有事直说,达成共识,吵完笑笑不再去计较它,继续我们一起走的路,这是最重要的。4,“我们没有办法轻易改变对方”,我们知道这是个事实我们却依然试图尝试改变对方。这是一场必然两败俱伤的权力斗争“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也许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必须全身性的去面对它,然后把它转变成正面的爱意。  “爱会找到出路。”  最后我会把这些话发给她看的。

多么痛的领悟。

同名的书有好几本,这本不算最高分。大概是抱了太大期望去读这本书,结局就是非常之失望。几乎用了一大半的页数在做共情这个事,书读到1/2的时候就明显失去耐性,因为每个状况描述背后,没有解决方法,而这样造成的悬念越来越大,期望也越来越高。而后面又用了1/3的时间在讲道理,水平跟居委会大妈不相上下,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比如听从灵魂的建议,一切从心出发,从心出发就能找到答案。你妹。根本就没有答案,作者最后也说自己是在深渊边缘野餐的人。。如何把道理内化的过程又非常之模糊,没有清晰可操作的脉络,整理出的几个引领觉察的问题真的是非常之幼稚,我真的相信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根本就看不懂。。还不如《非暴力沟通》提炼出来的公式有效。关于死亡冲动的解释总结出来就是:你死是不对的。汗。。。最后抛出来的解决之道一点没有操作意义…再后面又绕回去,不断绕圈子说囫囵话,才发现这种类型的书和生活流的电影一样,提纲太重要了!!于我而言,这本书是不够格出版的,或者说不够格出这么厚!!!幽默也完全不好笑!相比之下发现以前嫌弃过的一些书能写得清晰切题是这么不容易!!再次求证,张德芬就是个坑爹货。。 拣一些能用的知识点,改动整理如下。婚姻的真相:男人面对太太脸上因为任何琐碎之事失望的表情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们每个人寻找配偶的动力都是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归属感和重要性的需求。而每个人求偶的过程中都会假装自己有对方需求的点,双方都伪装自己,于是埋下幻灭的根源。我们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我们需求的点,但是永远不可能有一个集合所有优点的人。这才是合理认知。于是我们妄图改变对方。进行权力斗争来控制对方。我们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需求在对方身上能得到慰藉走到一起,而又因为儿时受过的伤害又在对方身上重现而开始拒对方于千里之外,最后发现一切幻灭。幻灭阶段需要觉察的问题:1、我最终真实想要的是什么?2、有没有需要澄清的误会?3、我所表达出的情绪,是不是内心真实感受?4、我或者伴侣的情绪,是否跟儿时经历有关?有否似曾相识?5、这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6、我该如何回应这种情绪?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然后提出了一些自我催眠听从灵魂召唤的发泄方法。。。但是更多是在讲“如果你能……就会找到答案”。问题就在于平常人做不到这样的假设呀,而关于“如何做”却又变得语焉不详。sin这个字原本是希腊文中的箭术术语,意思是“没射中目标”=“错误”,而家庭的原罪应该理解为父辈犯的错,传给孩子,再传给孙子,直到有人“射中目标”为止。幻灭到自省的阶段,其实都是来自我们儿时家庭中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受到的伤害,然后强迫性重复儿时面对的问题,用家庭中潜移默化习得的固化的方法来面对配偶,而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接纳对方,就是接纳自己。这里需要认识到,关系中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提升关系的契机,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好比如职场中解决问题后可能会得到的升职或者奖赏。戏剧三角模型: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我们总是在这个坚固的墙壁中打转,却无法用清明、明辨的态度,穿墙而过。打破墙壁的指导问题(笨办法可以贴墙上,一吵架就两个人一起逐条分析):1、解决问题,先跳出问题的框架。2、所有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是升级契机。3、你所看到的认为的每件事的态度,都是你内心的投射。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遇到的事百分百负责。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用爱无法解决的。牺牲与放纵是钟摆的两端,适用于二人关系,也适用于自己。正是你自己的牺牲滋养了另一方的放纵。左右为难的选择问题,重点不在最后的去留或者二分的答案,而是要把压迫你的这两道选择的墙,变成两条畅行无阻的路。我们不关注最后的去留,而是关注有无从心出发,听从内心的声音。到达某地最快的方法就是:你已经在那个地方。这一点和《海鸥乔纳森》和《K星异客》那个来回的玩笑、又或者和《银漫指南》里的飞行方法一样。需要反思的是:比如一个穷光蛋突然中了五百万,却始终以穷光蛋的方法生活了一个月,才内心承认了自己已经变成大富翁了,于是生活完全改变了。而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笔财富,如何挖掘出来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启示和答案会在你坚持做的过程中出现。然后两人就会成为灵魂伴侣,迈入soul mate的阶段。不要觉得自己付出过多,关系由二人组成,意思是你付出100%才能为关系贡献50%,这点需要认识。关于人生价值观也有一点,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最后总结,其实我们经由这样的亲密关系,才能通往灵魂之路,如果你沉浸在不断更换不断寻找最终完美配偶的过程中,永远无法达到认识自己灵魂的高度。

读完了全书我只记住了一句话

对伴侣过高的期望是产生争吵的原因,你的伴侣不是为了让你快乐的工具。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都想去改变对方,想让他变成你喜欢的那个样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样的你喜欢的就不是现在的他了,而是你心里那个喜欢的人的模样,改造是一个很糟糕的词语,冰冷冷没有生命力,两个人在一起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的,改变肯定会有的,但那不是刻意的。

一个人要成熟,必须走出去在与人交往中获得,而对亲密关系的学习和实践尤为重要。

读后感带图原文地址:http://www.zhoujingen.cn/blog/3546.html最近花了两个早晨的时间读了一本写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亲密关系 – 通往灵魂的桥梁》。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在书中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这本书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学会放松的享受亲密,而不是感觉自己在牺牲在受伤害,它讲的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认识自我的书,与敏捷个人主题也很相符。虽然只看了一遍,还没有内化,但觉得不错,还是忍不住提笔写下此读书笔记,作为我的第一篇关于亲密的文字。成长与成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并不是成长,从10年开始思考自我管理,4年的关注自我让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也感到了自己的成长。然而,一个人要成熟,必须走出去在与人交往中获得,而对亲密关系的学习和实践尤为重要。正如敏捷个人的使命宣言所说:激发个人成长,走上幸福生活,从自己、家庭、团队开始。关注自我让自己慢慢强大,与自己联接之后接下来就是要与家庭和团队联接了,这是享受孤独的人在社会关系中延伸生命意义必须做的事情;另外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或抑制了他们的感觉,而偏向于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至于不管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或成就如何,在情感上都显得不太成熟。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去学习亲密关系并通过我的文字分享给与敏捷个人有缘的人,这也是我去写这篇文字的初衷。友谊的爱和激情的爱讲到亲密关系,我们首先要定义一下。亲密关系并不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每个人都在渴求亲密关系,小时候与父母,长大了与伴侣,有孩子了与子女之间,只要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无论是家庭、朋友、恋人,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当然,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的,因此冲突也是最大,也最让人心碎的,下面的文字主要围绕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来讲。最想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最爱你的那个。男女择偶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通常没有人能够遇到自己理想的伴侣,于是男人会确保对方有平均水平以上的姿色,而女人会确保男人有中等以上的收入。长久以来婚姻并不是以爱为基础,但人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去爱别人和希望被爱的需要。爱这个词难以定义,不过爱和喜欢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而不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在亲密关系中有二种不同的爱:友谊的爱及激情的爱。友谊的爱不会让彼此有很强烈的感受,而是温暖和体贴的拥护,主要表现在:相互的深刻认识和真诚持久的关系、互相关心、为能够协作实现目标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激情的爱有着强烈的热恋和痴迷,其表现为:对同伴的强烈关注、强烈的性渴望、乐于参与到狂喜的气氛中、与同伴团聚时兴奋这两种爱都具有亲密关系的表现:持久的行为相互依存、经常的相互作用、情感依恋、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感。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从一个问题引出家庭亲密关系在我与敏友的互动中,有关于学习、成长,也有关于人生、情感的。有一个敏友问我一个问题:“如果有下辈子,你愿意你的儿子还是你儿子吗?”我毫不犹豫的说:“愿意”。接着他有问题:“如果有下辈子,你愿意让你的老婆还做你的老婆吗?”……如果是你,你会说出什么答案?不管两个人在社交场合,如派对、工作或聚会时表现得多有活力,只有在两个人私下相处的时候,才能真正看出两人的亲密关系到底处在怎样的停滞状态。停滞、死气沉沉、缺乏兴趣,或燃烧殆尽的感觉是亲密关系遇到墙壁时最早出现的信号,这时必须开始内省才能让亲密关系继续成长。你可以留下来继续受苦,或者溜之大吉。这个时候,你自己或伴侣其中一人已经又累又失望,再也没办法为了“让亲密关系成功”而付出了。当你们对望的时候,只要一看到对方就觉得讨厌,另外一人则很可能用沉默或明说的方式来抱怨对方缺乏关怀、热情、沟通,或不关心两人的感情现状。还有些时候,其中一人怎样也不肯承认有问题存在,而让另一人觉得自己好像被施恩惠、不被倾听、被忽视,或被遗弃。无论我们意愿多么诚恳,还是经历着混乱、沟通不畅、相互怨恨、情感疏离,只是最终结局不一样。亲密关系的过程,一开始是互相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灭的深渊。我想大部分家庭都是一样的,一开始总是美好的,两人在一起不说话也是甜蜜的,然而在一起生活久了,各种缺点都暴露无遗,加上柴米油盐生活琐事,生活小摩擦不断,再加上现在房价上涨工资不涨。如果有了孩子,有的人把重心偏重于孩子忽视了大人之间的关心,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吵架的导火线。难道家庭都是这样的吗?为了探索这个答案,我们有必要先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亲密。什么是真正的亲密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指经由月晕、幻灭、内省、启示而进入的灵魂关系,这是心灵上的关系。这种关系能让你去面对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自己的不完美,你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让对方认识你的本来的面目,你也才能看到对方的本来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不是靠耍手段得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得来的。两颗心必须经过漫长的旅程,才能合而为一。按照这个理解,大部分夫妻都可以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亲密是魅力的产物,它是对方对你的吸引,它可以使各方放心地披露以前隐藏起来的想法和感受。要发展一个亲密关系,通常要投入几个月、几年而不是几天、几小时的时间,它是通过很深的互相了解才能形成的一种互相熟悉和喜欢的关系。你需要具备既可以懂得独处又可以懂得相处的能力,通过透露自己的信息、坦率地的别人相处,亲密才能得以实现演变,否则很可能亲密关系过于紧密或过快,导致对方不愿意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情况,抑或拒绝你。亲密关系的建立能让我们看到:关系中除了交换和控制,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如何做自己,同时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焦点放在如何使关系加深及成长,而不是只去维持现状或破坏关系。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是,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不但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从这个定义来看,想要达到真正的亲密关系并不简单,因为除了有效沟通,还需要心灵的交互,不是控制不是索取,而是无条件的付出。我们当中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不只是想得到什么,而且希望不自私、不求回报的付出。直觉上我们似乎知道,当我们真正沉浸于爱中时,我们会很快乐,而快乐时就自然地想要付出。我们希望无条件的付出,因为在我们心灵深处觉得这是对的。在我们所有的梦想背后,在所有对力量、目标或有意义的追求背后,唯一的欲望其实是想了解无条件的真爱。了解亲密关系可以让我们更明确追求最终想要的关系,然而如何获得这亲密关系,还需要对它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你有想控制和报复对方吗当走得越近,看得越清楚,问题不断浮现,你开始用蛮力或恐吓强迫伴侣改变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穿衣风格、头发长度等,以至于双方都开始感觉到痛苦,这时候争吵就开始了,你希望借由争吵“制服”对方,让他听你的,这就是权力斗争的开始。在你把竞争带进亲密关系之后,你会和伴侣不断地较劲,而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目标,你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以期待对方改变,但当伴侣没有任何改变时,你开始感到挫折,与伴侣保持距离,对伴侣的爱消失。有时候往往发现,吵架的缘由并没什么大事,我们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只是用言语来伤人,同时替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而已。但为什么会发怒争吵,特别是吵了多次之后更容易触动炸弹呢?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好处就是,这兴许能证明自己是对的,让对方看起来像是错的一方,这样一来就认为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并操纵伴侣使其行为有所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的情绪,甚至能够麻痹身体的感觉。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赢,就一定会在冲突时争个胜负,但是胜负之争只会让胜者有罪恶感,且让败者愤恨不满、心存报复。其实,每次冲突除了双赢的方式之外,其他的解决方式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解决。想要达到双赢目标,我们不能满足于看似和平的妥协,因为妥协看起来好像是最佳的解决之道,但事实上两人都觉得自己是输的一方,因为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双方接受的结果,远比不上真正可能的最佳方案。如果不能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权力斗争,就会产生报复,你甚至会因为伴侣的痛苦而有点沾沾自喜,你会装作理性地说:“我只是想让她知道,她这样对我的时候,我有什么感觉。”报复的倾向,在权力斗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冷冰冰的快感,但这种行为很快就会让人上瘾。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这样有什么不好吗?问题是,伤害亲近的人,会在你的痛苦之上,又添加一层罪恶感。在爱没消失之前,权力斗争对双方都是痛苦的,因为争执的两方这个时候内心往往还是真的关心对方,只不过痛苦实在太强烈了,让他们感受不到内心里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争吵是谁“开的头”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错。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会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比较聪明的方法是,检查一下亲密关系中,你有没有在哪些地方去刻意伤害伴侣。当你深陷于权力斗争时的我,仔细思考了“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这句话中的智慧,然后只要深吸一口气,接着想想,“为什么我会想跟自己的妻子竞争呢?我应该要爱她的,不是吗?为什么我要把她当作竞争的对手呢?而我们到底有什么可竞争的呢?如果现在我们是深深爱着对方的话,我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我把妻子当作心爱的人,我会怎么看她?”我想你在心里就会腾出一些空间,让这些充满爱的感觉得以成长。很快地,你们之间的紧张情势便冰消瓦解,变得更加亲近,这看起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因为你愿意想象自己“已经置身于爱之中”,所以得到了灵魂的帮助,解决了这次的争执。冷战是一个常见的“解决方法”只要她一开口,他就开始和她吵架,不管她说什么,他都唱反调,面对争吵,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对待?继续不停的吵,让吵架程度升级到劈裂为止还是停止争吵?如果你有圣人般的忍耐力,那么你可以停止争吵,否则冷战的结局只会迎来下一次剧烈的可怕爆发。我们都是没有进行亲密关系培训就上岗的关系缔造者,遇到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做。相比之下,冷战似乎容易得多,不需要学习都能掌握。家庭中女性往往似乎更为主动一些,而男性还要像小孩一样被女人哄着。他们不学自通,掌握的特别快,摆出委屈的表情,一副受到伴侣残忍对待的样子,让对方觉得歉疚。或者,摆出冷冷的、生气的脸,借以告诉对方我很生气,但她不值得我浪费口水。言外之意就是:“滚开,去死吧。”还可以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好像完全无视她的存在,用没有表情的脸,来暗示对方,她对我一点重要性都没有,所以她再也不能对我造成伤害。其实,冷战也是一种隐性的控制方式。遇到这样的冷战,积极一方只能干着急,气都不知道从哪出。这样持久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一定会有哪一天暴风雨的爆发,爆发的不是积极一方,而是冷战一方,因为他的情绪没有释放,直到崩溃,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为止。在亲密关系里或许存在这样一个错误思想,太看重“心有灵犀”了,认为彼此真正关爱的人应该能够直觉地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而不需要被告知。如果我不得不告诉我的伴侣我想要或者需要什么,那说明他的对我的爱还不够。 其实,伴侣之间很多深入的话题、所思所想都需要说出来才能被对方接受,冷战只会让你的想法积聚成怨气。另觅新欢带来新的快感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伴侣之间的爱和亲密感没办法成长,也许你已经试遍了所有方法,还是连一点小火花都擦不出来。或者你已经没有继续尝试的意愿了,也许你感到身心俱疲,而且觉得再怎么试也没有用,干脆放弃算了。有很多事值得人为它而死,但爱是唯一值得让人为它而活的事,“爱与被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磁场”,但有一天你很有可能又会有想放弃这个“爱的来源”的念头。当强烈的无力感压得你喘不过气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放弃当作一个聪明的,甚至是救人一命的抉择。你也许开始认为,身旁的这个人并不是你们快乐的源泉,也许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于是开始另觅新欢。如果在你离开家的时候,你并不感到平静,这说明你其实并没有离开对方;就算你真的找到另一伴侣,但如果你对亲密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后你终究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仍并不在别人身上。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多多少少有失败的感觉,因而觉得非常气馁。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你要开始直面痛苦,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决心渡过“不可能的难关”而体验到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如果真的在你们不断努力之下还未能走在一起,那么该结束的感情,就让它结束吧,对于伤害你的那个人,也别置气,祝福彼此都能过得很好,也算是对他的名字在你生命里霸占好多年的谢意,只是你明白,你会努力笑、努力生活,愿对方安好,愿你可以放下。直面痛苦有时候,伤痛也是一种美,伤透了就会清醒,给自己一个清新的自己。要想快乐,就要去面对痛苦,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伴侣只让我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存在心中已经很久了,只不过不愿意去感受,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不把自己心爱的人推开则需要更超凡的能力,相信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人,那么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那么再大的成功在你看来也像是失败。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能接受并坦诚面对痛苦,我们就必然要受苦。人必须经过痛苦才能成长,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了解彼此。痛苦和意识成长以及自觉只差一步之遥,如果还没准备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那么就会选择抗拒痛苦,并将其深埋在潜意识里。但如果不跨出那一步,痛苦将会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只要把全副心思放在比痛苦更高层级的伟大事物上,就有能力超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同时也让自己充分感受痛苦的存在。选择爱,并决意去追寻它,就能超脱痛苦,到达一个平静而且超然的境地;否则就只好继续与痛苦长期抗战,直到感觉麻痹为止。因此,每当痛苦浮现,我会认为我唯一的选择就是直面痛苦,去感受解决,要不然就是控制伴侣的行为,这样会更痛苦。现在的亲密关系给了我机会去察觉过去和现在的痛苦,面对它们并做出更高层级的选择,让我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这个机会,我相信就是“爱意”,而爱意是存在于所有权力斗争之中的。享受孤独男人很难交到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要像个铁人一般坚强,像英雄一般冷漠,他们与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因为自我表露的程度太低而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 相比之下,女人更容易自我表露,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她们的朋友,从而拉近了她们与朋友的关系。 因此男人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学会享受孤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因为你对人都太过热情了,所以你总觉得别人都对你冷漠了。因为你太爱一个人了,所以你总感觉被你爱的那个人不够爱你。没有任何亲密关系能在长时间内接受完全的开放与亲密,这也说明你不可能完全的知悉对方的一切事情,孤独的你会思考很多,你会明白恐惧都是害怕会失去某些东西,对关系的过分依赖会让你产生较强的嫉妒心等等。独处可能用来发展对我们的自身需要,情感以及生活态度的理解,积极地看待孤独,自在的独处能力可能加强我们爱他人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是希望与他人之间有互动才能愉快,就会给他人造成负担,这个负担可能是他们不愿意或不能承担的。觉知你的情绪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两人都让心中的痛苦浮上台面,然后用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它。这个方法中,情绪很重要。一个女银行职员生我的气,骂我是混蛋;和我妻子生我的气,骂我是混蛋,哪一个较伤人?在亲密关系里,你会经常感到,你的伴侣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能更快的激怒你,使你感到难受。其实,这些都是帮助你注意到你的情绪的现象。敏捷个人是一个精力管理的实践体系,精力来源的身体、情绪、思维和精神分别对应着健康、家庭、工作和精神。情绪更多是在家庭中培养锻炼的,所以,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首先需要去内省自己的情绪。不管大事小事,知道得最清楚的永远是你的心,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你会发现,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一般来说,夫妻双方都花费大多数时间,设法去改变或控制对方的行为,而几乎完全的忽略了许多可以去当面交流或处理他们自己难受感觉的机会。关系的本质反射出你对待自己感觉的态度,当学会平静地面对这种感觉时,只要问题所唤醒的感觉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问题就会神奇地转化为一份礼物。这是很可贵的人生经验,它让我的目标更清楚,而且能够体验更高层次的快乐和创造力。你可以选择不再对负面的情绪做出直觉的反应,而去发掘能让你得到平静、喜悦与爱的处理方式,跟你的伴侣沟通,向对方保证你的感觉不是她的错,而完全是你自己的责任。这可以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侣看作敌人,而让对方跟你站在同一边;二是,跟伴侣分享你的情绪由来,能让你再次细致的认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清楚情绪的每个小细节。在不允许表达强烈情绪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很难了解自己的感觉,当然更不可能将感觉表达出来。“觉知”对我们的意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能让不实的事物变弱,并让真实的事物变强。如果你能用完全的觉知来处理负面的情绪,很快你的情绪就会变成能量。如果你用完全的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喜悦或祥和的感觉,那么你心中的爱、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这些美好的感觉,会增强到你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你有觉知,能够发现是哪些感觉和情绪迫使你做出牺牲,最后一定会发现采取牺牲者的角色对亲密关系一点帮助都没有,只要你有意愿,有决心,就能摆脱“牺牲者”的影响,而选择对伴侣付出你真正想付出的东西。放手期望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你对伴侣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你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你得到满足之前,你不愿意去爱你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你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期望是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为愤恨。在你对亲密关系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伴你逛街等。当我自问:“我真正想要她给我的是什么?”你才发现,你希望她让你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应该远远为了我而守时,甚至早到!失望只有两种可能:选错了人,或是怀有不该有的期待。成熟的两性关系应该就是这样,放低了对对方的期待。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通常我们只会意识到自己希望伴侣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却不会察觉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需求。你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你的伴侣的职责?你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呢?你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你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期望。当我需要你的时候,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做梦……如果你不喜欢现在亲密关系的状态,你只要放下立场,去寻求和谐就可以了。在一般情形下,你的伴侣也会跟着改变。如果你觉得对方没有改变,往往是因为你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有时候,虽然伴侣的行为没有改变,你却不再介意了。还有些时候,伴侣不肯改变,而选择离开。如果是这样,那么两人都可以重新寻觅更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重新思考“牺牲”亲密关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一方已经尽了一切的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但另外一方却袖手旁观。有意思的事的话,不妨私下个别问问两人,谁牺牲得比较多。结果通常是,不管你问哪一方,他/她都会说自己是牺牲比较多的人。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它是一种心态。洗碗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烦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完全是由心态来决定的。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这种愤恨会转变为对伴侣的排斥,甚至是仇恨。你会认为对方期望你所做的事是没有回报的。第二项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并放纵自己从事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项是心力交瘁,你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感到精疲力竭,这时候,你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自己发疯。会有这样的结果,多半是由于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你觉得你付出得多而接受得少,那么你就是在牺牲。你还可以只是简单地研究一下自己对“好”和“不好”这两个词的感觉,也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在做牺牲。当爱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如果你是在牺牲的话,你虽然在付出,却毫不感到快乐,也缺乏热情。也许刚开始你的牺牲还能得到感激,不过那是早在“月晕现象”阶段的事了。到了内省的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付出”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是出自义务感。你已经厌倦了牺牲的行为,而且不得不问自己,在跟伴侣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你自己。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怪罪伴侣,觉得都是对方逼你的,你在为对方做出牺牲。但光牺牲是不够的,就算你很忠实,很细心,你也不能因为牺牲而像从前那样得到热烈的感激。如果伴侣放纵自己的怒气,你不必把维持和平当作是你的责任,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做出响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真心的付出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只有爱能进入你的心,去改变只有给予却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牺牲),以及只有获得却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纵),使得牺牲转变为真心的给予,而使放纵转为真心的接受。真心诚意地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当然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这样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你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因为你知道,这样的付出对每个人都好,包括你自己。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你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你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很少说但重要的性不是上了床、摩擦过肉体就是亲密关系,很多情人之间有的只是肉体和金钱关系。然而,基于性关系的情感亲密关系会在身体的结合后继续得以发展。亲密关系中最容易造成压力的因素的前几名,一定有性问题这一项。性生活满意度高的夫妻,其离婚率也很低,美国的一个数据是如果丈夫上夜班,那么其离婚率将增加六倍。然而,即使现在共同生活,房事枯燥乏味、性障碍、男人自觉失去雄风、女人自觉不再迷人、想要另觅性伴侣、生理上排斥伴侣等许多问题也不少见。失去性生活往往会让人有较激烈的反应,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性生活完了,婚姻就也完了,然而性生活上的死气沉沉只不过是亲密关系整体倦怠的一部分而已。在了解自己的性欲时,最大的问题是,一般人普遍认为性欲只与我们身体某些特定部位有关联。生殖器官对性的能量十分敏感,这是必然,但你也许还记得,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你整个身体都能感觉到性的能量。事实上,性生活并没有一去不复返,只是换上了不同的面貌罢了。所有能治疗裂痕的事物,都是充满了爱的事物,既然爱永不会消失,性能量自然也不会。如果你和伴侣无法充分地享受房事,生理的刺激,甚至性幻想都不足以让你对伴侣保持“性趣”,那么你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多想要你的伴侣?” 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你有多想和这个重要的人建立亲密的情感交流?”情感的远离会减少或抑制你在性生活上得到的快乐,但如果你不把性作为起点,把这当做一个需要改善关系的信号,让你了解你自己,并了解你能无条件去爱别人,又会如何呢?如果你能把全部精神用来爱你的伴侣,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样一来,你会不会愿意和对方分享你的秘密世界、你的恐惧、你的性幻想、你的不安全感以及痛苦,从这样的信任中,很可能会衍生出强烈的、真正的亲密感。只要你体验到了这种亲密的感觉,你就会觉得性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需要感到罪恶,那么你受到压抑的性能量,自然也就得到解放了。当你的性能量得以舒展开来,并向上伸展的时候,你的整个身体都会成为爱的工具,而这也是它原本就该有的身份。

亲密关系

1开始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做作为,绝大部分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追求或者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有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美,抚摸和相拥而眠。2想要变得特殊的欲望,正式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我们惯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一旦不能再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这个人可以无视我们的所有缺点,绝不伤害我们,即使我们有错也永远支持我们,而且永远觉得我们很了不起。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的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3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的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的需求。1最初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2这些需求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4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的伴侣迟早会厌倦,而且感觉到这种行为的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7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如果你觉得伴侣在迫害你,不管是攻击,批评,责怪,嘲讽或其他方式,那么请仔细的的聆听伴侣对你说的话,有什么是你心理的批评家说过的吗?是不是你自己无法接受的那一部分自己,在很久以前被你埋葬了,现在却反映在伴侣身上。8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百分之百的负责。只有当你愿意为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完全负责的时候,你才能得回选择的力量,一旦我立定了意向,决定要完全的为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负责,对问题百分之百的负责就能让你得到力量。9你和伴侣之间的互动,跟小时候与父母的互动是一样的,你甚至会开始觉得自己就像跟父亲和母亲住在一起。10事实上我们会批评,也是因为把自己的失败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缘故,这也就为什么当我们在情绪上与人亲近的时候,这个人就会让我们想起家人的的原因,我们只不过是转换了投射对象罢了。11我就会发现我和阴影人物的内心是多么想象,为了补偿自己封杀了的那些特质,我们做出的外在行为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在内心里,我们封杀的却是相同的东西,12我和朋友 之后,在寻觅的,是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的,同事又能弥补我们不足之处的女孩,为了吸引这样的女孩,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拥有那些需要的她来弥补的素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假装自己也是充满自信的。13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14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的时候,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我元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伴侣的职责呢,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你该做的已经做了,剩下就交给你的灵魂去处理。

我跟生活的关系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的成熟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的,所以无奈,我至今仍然不懂得如何隐忍,总感觉每当自己觉得自己长大的时候,又陷入一团孩子气里:暴躁、抓狂、胆怯和拖延。我常常幻想自己能够“一夜长大”——突然间变得知书达理,充满责任心和正能量,能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甚至左右逢源,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并且用余下的能力回馈社会,能变得“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过上令人羡慕的日子……可是现实是,我依然不太懂事,有时候过于任性甚至怀疑自己有人际社交障碍,对感情更是谨慎而懦弱。所以当我读到这本《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的时候,我想从书里找点“秘籍”出来,能帮助我打破所有的负面情绪和幼稚的行为,积极迎接好的感情、迎接对的事物。但事实是——没有一本书是成功宝典,不会教你怎么谈恋爱怎么维持婚姻怎么交到诚挚的朋友怎么和父母相处。当我读了书中举的那些例子中,无数相互争吵到要分开的恋人(适用于所有人世间的亲密关系)都在互相揭露创伤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过,为什么一开始相爱的人到后来会如此撕破脸皮、分道扬镳,直到我想起妈妈最近一年不断跟我重复:“你从上大学那天起就开始像个陌生人,直到这一年才恢复了,你知道吗?我觉得你成熟一些了。”我知道,所有亲密关系处理不好的真正原因是没有跟自己和解,因为你跟他们的关系就是跟自己的关系,与其想方设法去营造好的灵魂关系,不如先关注内在,学会和自己美妙地相处。所谓地那种我渴望的成熟,实际上是因为在某些时刻里,我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然后我就会变得对一切都有掌控感,自然也能做到事事周到。我回忆起自己从上大学开始就处于负能量的环绕之中——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父母强烈反对我复读、大学是新的环境我无法融入、跟男友分隔两地让我孤独、和同龄人之间似乎有许多观念上的差异于是总是会有分歧……工作以后我以为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却没想到陷入了更大的负能力圈——进入社会意味着真正独立,可是我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经济不能完全独立,起码在大城市生活还很辛苦、和当时的男友感情虽然看上去感情很好却因为很多因素无法走入婚姻、自己始终没有安全感始终在索取却忘记了回报、没有观察自我改变自我的习惯,因而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总是看到外界,责怪外界、十分在意别人的目光……当我把这些带给我人生负能量的东西写在纸上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从2005年上大学到2013年的这八年里(也许要算上今年吗,今年还没过完,不得而知),我生命里难过悲观的事情远远占了主导,可是明明这八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最幸福灿烂和青春的虽然才是吧,我到底在干什么?接着,我又列出自己身上的痼疾,我知道它们对我影响太大:谨慎、敏感、胆怯、恐慌、没有自控力、拖延、不善于并且不愿表达心意、做错的时候很难拉下面子道歉、三分钟热度、完美主义……我知道人无完人,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许多自己难以克服的缺点。但是我相信真正的与自我和解,是接受那些还能容忍的小缺点,而改掉那些让你的人生陷入困境的痼疾。每个人不能说十分了解自己,但却可以时常做自我分析。我能够分析自己,但是有时候会对自我的认识偏颇,可却不愿意听别人的建议。这是我身上一个数年来都无法改变的问题,它导致我对自己的认识永远处于缺乏信心的状态,这对我影响太大了!那么怎么办呢?书里那些跟伴侣相处的方法我觉得完全适用于我自己。如果你想要到达某个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你觉得自己已经在了。我在文章开头写的那些我认为成熟完美的自我应该做到的事情,是不是我自己现在已经正在做着了呢?如果是,我能留意到它们,并且把它们都记录下来来鼓励自己、奖励自己吗?一旦有了自我的肯定,那么我会再努力做得更好吗?其实这个方法我在高中时候就用过,那时候为了读书不断自我肯定,结果成绩突飞猛进,获得了自己的预期。没想到过了十几年之后,我竟然还不如那时候的我,将自己弄得一团糟不说,还对父母造成了伤害;负能量的我也一定让朋友感受不到温暖吧!所以不必去寻求什么亲密关系、灵魂伴侣,先学会和自己沟通,搭建一座通往内心的桥梁,比什么都重要吧。

生命的礼物

《亲密关系》这本书看了一半的时候,我睡着了,然后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场景一幕一幕仿佛是真实的正在发生的,梦里我一个有钱的人说要娶我,因为他离了两次婚想再结婚,有别墅有车什么都有,我的老公就告诉我,你去和他先结婚,先过上好日子,然后等我有钱了,我再回来和你复婚,我就答应和另外一个人结婚,有很大的房子,有车有很多社交,我去新的住处的时候,随身居然只带了一个小包,只有两天我突然发现我一点都不快乐,这些物质的东西像牢笼一下把我锁住,我想念我的老公,想的快疯了,我惦记他吃的好不好,自己一个人怎么办,我还陷入了无比的自我憎恨和悔恨,我为离开他而羞愧,我告诉他我要回去,然后背上我的小包准备回家。梦醒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梦里有很多细节,我发现了那个大屋子虽然很大,但是满是灰尘,冷冰冰的,我还说要不要请一个钟点工来打扫一下,却被屋子主人拒绝了。说明主人并不觉得这是自己的家,并不爱惜它,呵护它,家就是我们的心,我觉得我的潜意识可能是要告诉我,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灰尘,污垢,废品。但是我们平时并不去清理他,甚至是刻意忽略这些,任那些有害的垃圾去污染我们的原本纯净的心。直至它变的冰冷麻木。当我以为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但是我错了。那些别人为我创造的‘’好‘’生活,却让我的内心备受煎熬,那些外在的物质并不能让我更快乐,反而让我的内心更加空虚,寂寞,悔恨。才会发现,我想要的原来都在我的身边,和我的心中,不是他们不好,而是我没有倍加珍惜。当我忽略内心的感受去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我内心的力量的不得的发挥,而被压抑,情况并没有变的更好,反而可能会让我更加痛苦。我随身只带了一个小包,连件衣服都没有带,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在潜意识里其实是抗拒的,我的潜意识早就告诉我,我不会在那个地方戴很久,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潜意识给我们的暗示,其实很多关键的时候我们自己早就告诉自己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却被很多的表象忽略,没有专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做了很多错事以后才发现很难回头。我也懂得我做饭和烘焙,开始的时候是为了得到伴侣的赞赏,让他觉得我非常棒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在梦里我感受到的是,我学习做饭是为了照顾好我爱的人,让他能感受到我对他发自内心的关切和爱,我知道他的口味,知道他的喜好,知道我不管做的好坏他都会大口的吃,这种发自内心的东西,是无法别别的所取代,就好像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最爱吃的都是妈妈做的菜,因为那盘菜里是浓浓的爱,发自内心的东西都是最棒的,只是我们忽略了。盲目的去抓取那些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虚幻的东西。我一直都在对我的伴侣说我期望过什么样什么样的生活,而今天这个梦让我发现,期望就是通往地狱的道路,期望也会阻断内心的爱,如果我不能接受爱人现在的样子,或者不让他自由的走自己的路,那我就不是真正的爱他,我只想从他的身上得到我自己不能满足自己的东西,如果我愿意放手,就会发现,我所需要的一切,其实我都在我的心里,不假外求。我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快乐或不快乐。这个梦让我有一种幻灭的感觉,不再被幻觉所迷惑,我非常感谢这个梦,这个阶段我一直追寻心灵上和亲密关系上的一些突破,也遇到很多瓶颈,我不知道怎么才算是一个好的人生,很纠结,而这个梦给我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我现在终于相信冥冥中自有安排,当你诚心去寻找一样东西的时候,一定会给你以启示,给你指引和方向。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能从‘’向外寻找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我们不要去改造别人,而要改造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到底有什么,是一片美丽的花园 ,还是一片湛蓝的天空,亦或是砂石瓦砾,一片狼藉。天堂在人心中,万事万物都在我们的心中,当我放弃那些期望和需求时我感觉我的内心被爱填满,我明白,我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的心中。

愤怒这剂麻醉不仅不能治愈病痛,副作用还极大

为什么要愤怒,争吵?为了避免和拖延浮现的不愉快,用争吵暂时麻醉痛苦,因为愤怒比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更简单,快速。(愤怒让自己感觉都是别人的责任,让对方有罪恶感,能有效控制对方。怒气是强效止疼麻醉剂,压过所有情绪),随之而来的确实问题更严重的沮丧。吵架只会让人更加不信任自己。如果不正事问题,只是逃避,推卸,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越来越大。最好在坏情绪一浮现时,就用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以负责任,发自内心对他人爱的态度去直接面对,其实没自己想象的那么难以承受。找到正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让过去的创伤和经历去决定。千万不要争取控制权,用了解和体谅代替责怪,便是成长。经历痛苦才能成长。不要直觉的本能抵触反应。遇到冲突,矛盾,确定自己是有问题的,以爱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法。放下立场,需求和谐,对方也会跟着改变,千万不要坚持立场,强行改变别人,这种不真实的安全感稍纵即逝,且副作用极大。有效沟通的前提明确目标,目的澄清误会客观看待情绪双方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如何回应这种情绪情绪背后包含的感觉用爱回应,平静祥和地面对并享受痛苦,看作是礼物,体验深层次的快乐和创造力。 当自己选择用爱回应时,别人很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给予与接受。沟通的关键是臣服灵魂,学会欣赏感激,让别人没有压力,最好的用户体验是让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很自信。赢在心态痛苦不能避免,但可以选择要不要受苦。改变态度。认真聆听,以不同观点看问题,发现更多可能性。争吵需要两个人,解决争执只需要一个人。承认自己有错,是沟通的转折点,会原谅自己的错误,他人也会原谅。内省 对方的放纵情绪自己绝对有责任接受并整合自己不好的一面,停止争执去提供支持,在有无力感时给与真诚的鼓励和支持,给与力量单绝不是同情,分担人类共有的空虚感。要解决问题,先跳出框架找本质。问题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下次可以规避。你内心世界怎样,会投射到你看到的每件事物上。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负责。没有问题是能大到让爱束手无策的。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让话语是发自内心的爱让沉默是发自内心的爱让批评是发自内心的爱让爱在生命里的每时每刻生根,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谁是你的soulmate

这本书提出了许多的新理念和新词汇。比如争吵类型的发泄方式叫做“权利斗争”许多新的词汇并不是显示作者的独创性,而是引领读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书的结构主要是“月晕,**,内省,启示,灵魂”五个阶段。作者大篇幅放在二三阶段的描述和阐述上,这也是亲密关系最重要的转变阶段。我的启示是: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不仅仅是和爱人的关系,都建立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想要做到有效沟通,就要学会放下自己的立场,学会倾听,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大到爱无法解决”,很多时候,我们和亲人已经爱人的争吵不是基于问题本身,而是儿时潜意识痛苦的浮现,争吵会掩盖我们的无力感,争吵过后不解决,那么这种痛苦永远存在不会消失,所以当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掩盖它,而是直面它,解决它,这样才能让它永远消失。不论是争吵还是妥协,我们的出发点永远是爱,当你与自己亲近的人争论不休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重要呢还是爱更重要呢,当想清楚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避免误解所带来的伤害。很多时候,我们与亲人的隔阂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状态,那么状态会不会成为一种问题,取决于你的心态,就好像洗碗可以很快乐,也可以很烦人一样,不要把自己摆在“牺牲者”的角度,牺牲中总有一点被动的味道和不情愿的情感,但是我们对爱人的付出是无条件的,是出于爱的本身,是爱自己的表现,所以牺牲不会彰显你的伟大,只会让你觉得疲劳。亲密关系从我们一出生就环绕在我们周围,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爱无限

“让我告诉你,什么叫做爱。”我还记得十多年前的李逍遥,对着拜月使出最后一招必杀技时喊出来的这句话。多年前的自己被感动得无语凝噎,多年以后再看这句台词,竟已变成一句污段子。现在,抛开污不污的话题先不说,我倒很想和当年的拜月一样问上一句:爱到底是什么?读完这本,我开始相信,这是一种灵修的东西了。首先,我不是说这本书写得多么得引人入胜,意味深长或是发人深省。当然,内容本身很不错,由于有一点心灵鸡汤的感觉,读到中途会有些许的反感。但是作者胜在说教之中,举了很多很多自己和妻子的亲身经历,多少给了人亲切感,不至于太排斥。这是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之所以说让我开始有了相信爱是一种灵修的感觉,还是因为这一年来看过的三本书。其一是武志红的《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其二是弗罗姆《爱的艺术》,其三便是这本。三本书中的观点可能互有参考,但是以我个人的感觉来看,是揭示出了许多本质上的东西了。圣经故事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那根该死的骨头,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男女交合便成全了合二为一,成为完整的人了吗?生在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纪的我们,心中即便不说也是比较容易想到生理方面的。但是,《亲密关系》书中,宏观的概括了这个阶段。谁都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恒久忍耐的爱,不仅仅是性。爱情是一种可以成长为亲情的感情,只是这种感情很脆弱,容易因莫名的嫉妒、猜忌、怨恨而夭折。用作者的话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一段真正能够走到底,成长为亲情的关系,需要度过最初的“月晕”阶段,经历理想形象的“幻灭”,开始怀疑人生似的“内省”,理解灵魂的“启示”,最终大彻大悟般的开始“灵魂关系”。书中的大道理想要一一记住,是需要反复读记的,但是作者想表述的意思还是很明显。伴侣被描述人检验自己灵魂与人格的镜子,我们潜意识里隐藏着很多的痛苦,根源来自于人生来的孤独感。小时候的种种经历,换来我们为人处世的寻求被重视、给予求回报、讨好、放纵,一切都源自我们内心的孤独感,渴望接近其他人的灵魂。伴侣就是这个人,我们爱伴侣的过程,从起初冲动的爱慕,到最后反思自己的好与恶,其实就是在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化解自己孤独感的过程。换句话说,单身狗的孤独属性是注孤生的。《亲密关系》被描述得爱恨交加,旷日持久。和去年看过的《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一书中介绍的观点重合度很高。这本鸡汤味很浓的书至今留在我脑子里的印象就是一个词——映射。在处理爱的关系时,无论是男女之爱还是亲情友情,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爱,都是一种自身的映射。我们总是把自己心中的那个人物形象投射到了对方身上。我爱你,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你,逢年过节给你买礼物,送惊喜,就是希望你回报给我同样感情上的需求,按照剧本发展,你就会爱我,关心我,重视我,成为我心目中的那个体贴友好而又粘人的伴侣;作为家长,我给你最好的生活条件,最好的辅导班,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文具,就是为了给你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按照剧本发展,你就该乖巧听话成绩好,以优异的表现给我最大的荣耀。而一旦你和别人亲近了,或者你叛逆出去泡网吧了,我们生来的孤独感就会冒出来,觉得自己不被信任或者重视了,我们就会抓狂——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因为爱啊。因为爱,才会有所谓的关心则乱,可是爱为什么这么自私,为什么总是这么伤人?如果说《亲密关系》算是一本情感指南的话,弗罗姆的《爱的艺术》算得上是一本理论。他说,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是需要学习并且付诸努力才能得到的宝贵经验。我们天生不具备爱的能力,只有爱自己,才能学会去爱别人。这需要我们发展健全的人格,成熟的爱是一种关心、尊重和责任,是“给”。给对方需要的,给对方自由独立的人格。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缺乏爱的教育的。至少在我自己主动去读一些心理学的,或者关于人性情感之类的社科书籍之前,对于爱的理解,关于给予,关于尊重,关于责任,都只是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理解。每个人的情商是有高有低没错,但直面人性深处的孤独感,是需要被引导和被劝化的。“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我觉得此非三言两语,而是需要阅历来促使成长的。很好,理论基础都有了。现在就差一个伴侣来给我实践了,有人报名吗?

唯心BullshiT

“你的亲密关系伴侣,都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它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前半同意不过结论bullshit。我在想是什么让我想去看并终于忍着看完了这本书。书中前半部分对于自我内心、亲密关系的剖析是比较赞同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关系当中,当然如果是你想要维持的关系中,个人觉得,如果都能够深入思考剖析下自己的情绪、行为,对所有的人际都是有莫大帮助的。然而剖析着剖析着就要把人带入到所谓的灵魂这种东西,会让我觉得太扯淡。“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真正自己的旅程。”我们穷极一生最终想要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自我,而无论是婚姻还是其他的亲密关系都有助于我们去探求自己,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一个人还是有人相伴,都应该首先有独立的自我,而亲密关系的探寻,“从依赖、生存、自我成就过渡到真相”所谓的真相是自己?越看越觉得很多东西往心灵上一扯就变了味儿。而把所有的“病因”都跟幼时的经历挂钩也值得商榷,诚然日后的很多经历可能回归到幼时真的能探寻到某些影子但把所有的东西全部追因于幼时是在打脸。当然探求原因去试图解决还是好的,只是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处女座→)。我这样就批评人家唯心是不是不好╮(╯▽╰)╭但是就是觉得越看越难看。

做对的事情有多难

在书中发现了几个有用的观点。难得的是,孜孜以求完美的亲密关系的作者,是位男性。作者的表述琐碎冗长,行文也比较平淡。并不算精彩,但是,作为学习亲密关系的读物,是比较实用的。张德芬的翻译轻盈流畅,读起来很快。营造一份完美的亲密关系,很难,在情绪的泥潭里选择做正确的事,很难。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

爱、爱情和亲密关系,细想,其实分别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爱情特指男女间一对一的浪漫情感。当这种情感使得两个人走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亲密关系。而亲子之间,或者是挚友之间的关系常常也是亲密关系。至于这中间,是否有爱,那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这三个词,是有各自不同的含义的。虽然,经常混着用。我在书架上数了数,专门谈论男女间亲密关系,或者说爱情主题的书,有近30本之多。这里面,有一些是科学派——告诉我们爱情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产生的、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例如《亲密——瞬间吸引的隐秘力量》);还有一些则是体验派——分享自己和客户(一般作者是心理咨商或治疗师)在情感经历中的,经过提炼的体会,从而为我们厘清许多表象下面的根源;剩下的当然就是技巧派——告诉我们怎么提升恋爱质量、婚姻质量,怎么“俘获”心上人。或许还有别的派,但没有在我视野和兴趣范围内。我曾经针对爱情问题,遵循逻辑寻根究底往下深挖,挖到最后发现原来这个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方法去研究的。它和逻辑根本就是背道而驰。我发现逻辑证明我必须放弃去认为自己可以用大脑解密从而把控爱情经验的想法。从此我转向了体验派。只是去看看有些东西背后究竟是什么,探究不为掌控。我读到了许多非常好的书。这是个非常有趣、有价值、广袤深邃又缤纷绚烂的领域。给我一条船,跳上去,我宁可葬身大海。(当我死的时候我会为自己糟糕的游泳技巧而羞愧吗?不,我只会狂笑不已。)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有些原本像是一张纸的平面的体验,变成了立方体,又分了层。我并不完全赞同有人说读书无助于自我成长,只是满足了头脑对知识的渴望,了解并不等于体验这样的说法。我在某种角度赞同这个说法,你不能足不出户地读了一些书就说自己什么都懂了,读书只是你在出发前研究了一下地图,实际上路后,地图能派上多大用处是说不准的。有时候你会发现别人的地图完全不适用于你的地形,其他时候则是你在路上根本就忘了地图上是怎么说的。然而在这些前提下,读某些书不是没有助益。好书不是指导性的,而是交谈性的。是诚实的剖白,是细腻感受的历历描摹。好读者不是学习型的,是体会型的。我帮自己也帮大家盘点了我读过的几本这个领域的书的内容,一起看看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什么。第一本是《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的第一篇推荐序是张德芬写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加拿大)的另一本书《找回你的生命礼物》的中译本也由这本书的出版商磨铁公司出版了,张德芬在序言中介绍说这是在她的建议之下。书出版于2011年。该书封底折页对作者的介绍是:“知见山领袖训练学苑”教学部主任,世界知名领袖训练师,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克里斯多福老师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辅导的领域中,有着超过二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训练师。他的个人领域的创新方法,综合了先进的心理学与坚实的灵性根本原则和生活技能发展,加入了他自己的研究和经验所得到的哲学,以及过去和现在许多知名人士的智慧。……近几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开设了‘生命教练训练工作坊’、‘生命教练进阶训练工作坊’、‘父母关系工作坊’、‘亲密关系工作坊’等课程,深受欢迎。”作者在中文版前言中介绍,他写这本书的动机,出自于自己的三个不同内在层面:作家、老师和丈夫。所以他是以这三个内在经验层面的综合体来写作这本书的。这首先就让我们知道,他是对这三个内在经验层面带着完全的觉知在跟我们对话。(我则是以作者(家……?)、读者和个人成长体验者三个内在经验层面在写现在这篇文章)同时,作者在“中文版前言”和“前言”中,已经告诉我们,他已经发现“亲密关系”这样东西——如果说是被造物主设计出来的话,它的确是有目的的,而且他已经发现了这个目的。这就是书名副标题所暗示的。如果说天底下的人最终追求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路径的话,克里斯多福孟就是在强烈推荐,亲密关系,实在是一条极好的路。然后他就给你捅出来,这条路和其他的路一样,是多么的不好走、吓人、恐怖、痛苦、困难。这本书一共297页,是一本小册子。作者把“亲密关系”这个领域他认为值得一说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作为一本书来说,它的脉络十分简单,第一章以“亲密关系之圣杯”为标题继续阐述他对这件事总的来说的看法;剩下的五章,则把亲密关系划分为几个内心旅程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月晕现象”,这一阶段就是互相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的完美伴侣的阶段。顾名思义,这个阶段的完美印象终究会散去。在对这一阶段的阐述中,克氏有一个重要论断: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这个需求,克氏接着说,就是童年时未被满足因而潜藏在心中的那些;而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绝对满足这些需求,那么多数人继续做的事,就是选定一个最差不离的,然后开始实施改造——“我们会想,这不仅是为我们好,也是为他们好。”摘一段重要剖白:“当我的婚姻中出现紧张情势,或我不想和妻子亲近时,我有很多选择:我可以试着分析哪里‘出了错’;我可以为她做点什么事;我可以把自己关进蛹里直到事情好转;我可以和她吵架;我可以故作轻松地吹着口哨,完全否认问题的存在。”但真正被推荐的是:“我也可以扪心自问:‘在潜意识里,我对伴侣有什么要求?’”这就引出了克氏的核心观点之一——当我们内心深处有某种未被察觉也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对伴侣抱有满足我们的期待,这个期待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通常要么会试着修补,要么会否认逃避,要么会以为自己一个人呆着事情自动就好了,然而真正“奏效”的,是只是看看这个需求是什么,然后跟伴侣坦诚分享它,既给伴侣不必满足这个需求的自由,同时又让伴侣知道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事。另外,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是,跟伴侣之间关系越亲近,这些需求蠢蠢欲动地就会越严重。就像暖火烤化了冰层一样。“这些渴望在我认识妻子之前就已存在,且由来已久。所以,我早已像慢性病患者一样,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好让自己不会感觉到其存在。然后我结婚了,这仿佛是发出了一个信号,让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员出动,对我妻子展开攻势。不过有一部分的我,对自己的贪求很反感,所以没有让这些需求完全暴露出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这个悖论就是:如果我们认为必须由他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那就是在否认我们心中已经有足够的爱,所以,即便他人真的来满足了我们,我们也不会满足。因为我们真正的需求,是那种自足的感觉,而非匮乏、需要他人的感觉。作为老师,克氏接着谆谆教导,说表面上我们的许多需求——物质上的、要求对方有某些行为没有某些行为等,背后都是情绪需求。然而我们一生都在用这些表面看起来的需求去遮掩真正的需求,导致发现真正的需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后天才能习得并非生而就会的事。那么要去发现它们,可以采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来帮助自己。信任想象、信任直觉,再加上得有这个意愿。发现需求后,就对它放手。接下来进入第三章,也就是第二阶段——“幻灭”。顾名思义不用解释,完美伴侣摇身一变……在这一章中,克氏拆解了权力斗争、自我局限的信念等等,同样,核心思想在于,在伴侣打斗吵架的阶段,亲密关系本身既像是给你带来不好感受的直接来源,实则是一个让你超越、疗愈的机会。“当两人觉得特别亲近,一切都特别美好,幽默感和温柔也比平时要多的时候,好像这些亲密时刻经历到的爱,让我们有力量不自觉地唤醒过去的伤痛,好让它们现在得到当时无法得到的爱的关注。”“所有亲密关系都蕴含这样的机会,要看当事人能不能好好把握。谁说过去的事就不能挽回呢?”“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影在适当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现在你应该能了解为什么找出情绪的由来很重要了——这样你才有机会把不好的、自我局限的信念转变为喜欢自己的信念。”第三章重点讲吵架甚至是互相敌视,实际上,自第三章至书末,克氏一直都是围绕着走在这条路上会有的各种状况、在这些状况中内心发生的事,以及,当然,超越方法。其中有些是列举,有些则是延伸,比如第四章提到了“拯救者情结”、“迫害者情结”和“受害者情结”这个三位一体会怎样在婚姻关系中上演。感觉起来,如果决意走这条路,这本书可以是这条路上的一个陪伴,在每一个路口,你会看到它在招手。我的微信公众号:wangya224,欢迎关注

幻灭——内省阶段

本书影响最深、最有收获的地方应该在“幻灭”和“内省”两个阶段,以下都是这两章中部分很美、很经典而且很有用的段落。当从“幻灭”的阶段移至“内省”的阶段时,你就得到了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幻灭”会让你发现,是哪些错误的观念掌控了你大半辈子,并让你了解到,你可以为自己百分之百负责。“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地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你不去感受痛苦。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有时候,我会发现只要把全副心思放在比痛苦更高层级的伟大事物上,我就有能力超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同时也让自己充分感受痛苦的存在。选择爱、真理、或灵魂之光,并决意去追寻它们,就能让生命的恩典帮助我提升并且超脱痛苦,到达一个平静而且超然的境地。每当痛苦浮现,我会认为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挣脱并且受苦,要不然就是控制伴侣的行为,让我不再痛苦。现在的亲密关系给了我机会去察觉过去和现在的痛苦,面对它们并作出更高层级的选择,让我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这个机会,我相信就是“爱意”,而爱意是存在于所有权力斗争之中的。卡尔·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作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还必须要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不管你要去哪里,爱都会找到你。”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了解彼此...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伤。保护自己的两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越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越严重。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让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的、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佛教基本理念:欲望生自内心,情感生自欲望,痛苦生自情感。如果你拒绝痛苦,就等于拒绝你自己。忠告:去爱你的痛苦。“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作出相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启示:1、生命的天性,就是要让你不断地去发现真正的自己,以及你心中存在着的感觉。2、经常摔倒的人肯定知道,大地既坚硬,又布满尘土,而且会在人身上造成许多伤口和淤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地却也能孕育美丽的花朵和宝石。

好书一起读(58):爱情的误区

先做广告~首发在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1MDk5MA==&mid=2672797423&idx=1&sn=afa9c15627664614e66474b57cc7fb89#rd爱不是需要、期待、改造。如果爱情中的人们懂得上面这句话,痛苦和不幸将减少一大半。容我慢慢道来。以下这6个步骤的路线图,读者看了会熟悉并哀伤,因为这是最常见的爱情模式:1.需求童年缺失的归属感、重要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扎根,让我们产生对归属感、重要感强烈的需求2.幻想于是我们幻想出一个梦中情人,TA将满足我们的需求3.投射我们在人间寻找与梦中情人最相近的人,把我们的梦投到TA的身上4.期待我们发现TA与我们的梦有差别,我们对TA产生期待,希望TA改变,来满足我们的幻想5.幻灭但TA终将不能满足我们的幻想,我们的梦破碎了6.操纵于是我们想操纵TA,使TA像我们期待的方向改变,我们采取的方法包括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自我放逐如果我们对爱情没有足够的认识,至此爱情已经走进了地狱,我们将遭受无数的痛苦和不幸。这张通往地狱的路线图,始于童年的伤痕,终于操纵的斗争,无数人曾在其中痛苦挣扎,却找不到脱身的方法。好在有《亲密关系》,克里斯多夫.孟的著作,现在我来讲述破解困局的钥匙。钥匙1:爱是什么?爱是什么?爱是进步。是正视自己之后,有意识的进步。钥匙2:爱不是什么?爱不是需要、期待、改造。钥匙3:对伴侣的态度伴侣不是用来让你满意的。对伴侣有所期待是错的,应该接受TA,让TA自由。钥匙4:对伤痕的态度童年的伤痕造成对归属感和重要感的缺失,这强烈的需求应该由自己来弥补,而不是由伴侣来弥补。要真诚地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伤痛,不要逃避,也不要转移,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提升自己。(以上是本篇干货,请反复阅读,认真诚实地揣摩。下面的展开会有些啰嗦,所以有必要强调下主次)4把钥匙列完,解决方案齐备。思路简单吗?简单。方案可行吗?可行。容易做到吗?不容易。“爱”可道,非常道。“爱”可名,非常名。对“爱”这个字眼,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理解,这让爱情这个话题看起来精彩纷呈,实际上鸡同鸭讲,越说越乱。所以这里给出在本篇里“爱”的含义:爱是进步。很多人理解的“爱”,包括了需要、期待、改造,包括了欲望、契约、恩情、债务、罪孽、责任,包括了归属、安全、家庭、婚姻、伦理、道德、舆论、虚荣……这么多附加品的介入,使“爱”原本的简单又明确的核心含义,外面包裹了混乱又繁杂的枝叶,在无数凡夫俗子的喋喋不休之下,这个清晰的字眼被弄得模糊不清。当欲望被当成爱情,爱情就被当成欲望。当虚伪被当成真诚,真诚就被当成虚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别再说你那从需求开始,经过幻想、投射、期待、幻灭,一直到操纵,的这一路旅程,是爱情。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也许你模糊地意识到一点,也许你真的把这当成爱情。但你错了。这是自私,是索取,是贪图,是渴求,却唯独不是爱情。爱是进步。爱了之后,应该去反省自己、进步提升,而不是去要求对方,用种种你自己都没意识到其本质含义的行为去试图操纵TA。这很LOW,很没档次,这不怪你,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很难,做起来更难,但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并且这样去做,才会获得长久的平静的幸福。《亲密关系》作者说:“恐惧”与“无知”是亲密关系的两大陷阱。我会尽全力,让你在读了这篇文字之后,摆脱对爱情的无知。至于恐惧,希望你能有所觉悟:童年伤痕造成的归属感、重要感的缺失,必须且只能通过自己的反省和努力,来直面而战胜之。这篇不是鸡汤。鸡汤是麻痹人的。这篇是解决方案。是解决问题的。不要出于自己的私心,而对伴侣有所期待,你的遗憾,应该用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而不是求诸别人。接受TA,让TA自由,让TA能够健康独立地发展TA自己,你也健康独立地发展你自己。你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陪伴,共同走在寻找自我的这条辛苦又快乐的路上。这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不要向外部寻找快乐,快乐的发源地是内心。你也许爱生气,因为一生气就感觉不到伤痛。你感觉不到,你生气的根本原因是童年伤痛(归属感/重要感的缺失)的回放,而不是你所以为的导致你生气的直接原因。那些伤痛你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忘记了(对痛苦的两个常见办法:麻醉自己,遗忘),却常常在一些事物的触介下,借尸还魂。当伤痛重演时你用生气麻痹自己,用生气带来的正确感安慰自己,这不能根除伤痛,你只有正视实际上面对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抹平伤痕。这比生气要困难多了,但这是正确的。有时你生气是为了触发对方的负罪感,来控制对方,这也是错的,有期待才会有不满,有不满才会想控制。不要期待。期待是通往地狱的大门。当出现了矛盾,正确的办法是沟通,两个人分享心里的痛,《亲密关系》的作者列出了8项有效沟通的纲要:我想要什么?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关于解决问题,《亲密关系》的作者给出了6条原则: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出问题的框架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负责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关于沟通、解决问题、自我反省,我有一点自己的心得,议论如下:沟通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交换信息有助于认清问题的本质,只有认清了问题本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如果不沟通,凭借自己的单方面信息,以及对对方信息的揣测,来估计着行动,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要低很多。很多时候会不想沟通,可能是意识到自己有错但不想承认(承认就相当于给对方攻击自己的机会),也可能是在生气,生气的本质是通过伤害对方,来试图操纵对方。无论是哪一种可能,不沟通都是不对的,因为只有沟通,才可能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摆脱痛苦。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正确道路。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自我反省,如果自己都没认清自己,别人怎么能通过沟通来了解你的想法呢。自我反省的第一原则是对自己诚实,欺骗自己没任何好处,尽管欺骗自己能舒服一点,而正视自己的内心会非常痛苦,但那也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因为欺骗自己是饮鸩止渴,长期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自我反省,建议在孤独、安静、黑暗、放松的情况下(没错就是晚上睡前),放下一切虚荣和社交状态,放下一切举止和交谈语气,让皮肉松弛,让心念流转,让血液流转,让脑力流转,向内,向心底,向本质,体会内心的感受,要真实,要坦诚,要勇敢,要深刻,看到自己的肮脏,丑陋,猥琐,平庸和软弱。别沮丧,别愧疚,这些真实的本性,是人人都有的,你并不比别人差,而你如果能看到自己的这一层,你已经比别人好了,深入认识自己并不是简单的事,很多人不是没觉悟,就是没能力,或者是没决心。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本心,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的本质,才能针对地努力提升,解决问题,才会减少痛苦,增加幸福。这和不能讳疾忌医是同样的道理。爱是进步,解决了问题,人才能进步。你现在的状态是确定的,之前的一切事情都无法改变,现在的一切伤痕、痛苦都确实存在,真真切切地存在,你逃避或者转移,它们也不会消失,只有反省自己,分析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伤痕和痛苦消散,这样你的状态就比刚才好了,即是说,你进步了。你对自己的爱取得了正面的效益。《亲密关系》一书,重点讲绕开浅礁,讲爱情悲剧发生的原理,及怎样避开它们。很多人把感情与讲道理对立,认为感情中不能讲道理,其实任何事情都能讲道理,只是有的领域道理不为大家熟知,或者说被广泛误解。(有些人的所谓“感情中不能讲道理”,是对女性的思维能力的歧视,毫无道理,但有些女性居然赞同这一点,认为自己有不讲道理的权利。)(正如有些人所谓“让着女人”,是隐含了“女性不如男性”的前提,然后给点小恩小惠,但有些女性居然把这当做特权,享受甚至索取之。)(或者放弃特权,或者承认自己地位低男性一等,二者必取其一,有些撒泼型“女权主义者”,完全在给女性抹黑,既要求男女平等,又要求享受特权,逻辑混乱,贪得无厌。用这种争取法,只会越折腾越被歧视。)(以上几个括号聊了几句关于男性和女性相对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又很混乱,古代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的,种种观念,都在冲击着社会的认知,众口纷纭,吵吵闹闹。在这个过渡的时期,也许无法在哪怕一个小范围取得共识和一致标准,以致出现很多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行为的既无知、又失礼的做法,而这偏偏是很常见的。但至少,你和你的TA这两个人,应该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一致,这件事非常重要。)回到括号们前面的话题,感情也可以讲道理,读了《亲密关系》后,就会发现,感情的道理,并不比其他学科的道理复杂,甚至更简单。只怪太多人出于种种原因,或者是无知,或者是无德,发明了种种乱七八糟的观念和理论,让爱情这件本来很纯粹很简单的事,变得臃肿膨胀,色彩混乱,面目不清。明明是图财,偏要说是爱情。明明是好色,偏要说是爱情。明明是施虐,偏要说是爱情。明明是虚荣,偏要说是爱情。……爱情无罪,爱情神圣,爱情是多少阿猫阿狗的政治正确,是多少男盗女娼的道德大旗。我相信爱情,但我不相信你们口中称为爱情的那种东西。人们都喜欢大词,“美女”早就烂大街了,“女神”也慢慢廉价了,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但“爱情”这个词,很早很早就在被一些根本不配用这个词的人糟践了,大家却没留意,或者认为爱情就是这样的。语言是为人类服务的,词意变化是合理的,但我们最好还是知道,爱究竟是什么东西。不是为了抠字眼,而是知道清楚了,能更好地过这一生。爱是进步,是接受,是放手。爱是不需要,是不期待,是不改造。爱是帮助,是鼓励,是陪伴。爱是成为自己本来是的那个人,是让TA成为TA本来是的那个人。多么简单而松散!多么高内聚而低耦合!多么罗曼蒂克!

亲密关系与你我

2016-6-10至2016-6-13开始看这本书完全是意外,经过我对自己30年的人生的回顾,结论是我恐惧亲密关系。所以刚看到书名时便有了好奇心。俗话说好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开始了我在kindle上的阅读之旅。我与人接触很难进入到亲密的那一层,看着书中描述的种种,感觉很遥远,可转念一想,周围人的婚姻不都是这样吗?作者从亲密关系的发生-发展-破裂-启示(亲密关系的圣杯-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将此中的奥秘娓娓道来。不可否认作者书中的某些观点有一定的偏颇,甚至说出现了唯心主义的倾向,将爱无限放大。但主要的观点仍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说是让读者有“原来是这样的啊!”感受。初相识时你是天上月,水中花,我想接近,拥有你,此时情侣眼中的彼此是那个最完美的他(她)。随着彼此了解增多,但又未完全了解,你在我心中如同月晕,美丽,飘渺,也有一丝不真切,一丝遗憾。最终,亲密关系建立了,回到日常的琐碎,你我均有儿时想要逃避的回忆,两个人的世界出现斗争,逃避,愤怒,报复等,两人之间的关系随时可以在任何一根稻草的压力下分崩离析,此间我们会努力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问题得到解决后你还是我眼中完美的你,我不知道要怎样才能感谢上帝,我们属于彼此,我们成长了。等到下一次再次面临困境,如此往复,我们在时间中逐渐发现更好的对方,或是终有一次我们各奔东西,伤害彼此。当然,每次的危机并不只是发生而已,它会促使我们发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发现面前的“墙”,想尽办法“穿墙而过”,当出现“左右为难”,“对家庭的死忠”时,或“牺牲”自我,或突破自身,寻找另一条光明大道。无论如何,我们都开始寻找最真实的自己,用爱来为两人的亲密关系而努力。也是有点唯心主义,但是在看时确实也能给予鼓励,希望。可以这样,这本书已经为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或许书中的大多数理论会被我印在脑海里,有一天我找到和我建立亲密关系的那一个他时,有的方法可以用于实践。但目前我想说的就是书不错,但我只是看看。哦,令人毛骨悚然的亲密关系......

“练”爱必备

我是一片深邃的海,你靠近我时会被海面和浅水处的美丽所吸引。潜水越深,越接近海底的黑暗,所有绚丽化为未知与伤害。——读《亲密关系》有感作者结合自己与妻子相处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来访者提出的一些疑问,为读者提供了一本亲密关系自助指南,用心良苦地将一段恋情(婚姻)的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与所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诠释给读者,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与家人、恋人或亲近的朋友相处,那么,相信此书会带给你一定启示。通读此书,我体会到了这两点:一、伴侣无法给予你爱,你才是给予自己爱的源泉。柏拉图在《盛宴》中借阿里斯托芬之口表达过这么一个观点: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一个人所有用量都是两个人的份,而有一天宙斯把人劈成两半,就成了现在人类的样子,于是我们成了最孤独的“半人”,终日惶恐不安,期待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我想,你就是我要找的那另一半。”热恋时,我们情不自禁说出这样的话。这样的前提是,我本身不完整。我们总以为自己是50%,渴望找到另外的50%,变成100%。当报有这样想法走入亲密关系时,往往会在激情退却后感到失望。对方并不是那么美好,也难以弥补我的不足,ta不好的地方简直让我们抓狂。而几乎每一个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都是以对方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前提。例如,当被问及择偶标准的时候,一些女生总是这么回答到:“我希望他温柔体贴,能在我需要的时候保护我给予我安慰,能对我好,包容我的任性。”那么抱歉小姐,你找的是满足你需求的机器,而不是“人”。作为“人”,是一种有自己独立意志,有想法,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的存在。我们太爱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要求别人了,以至于常常看不到“人”的存在。我并不是来写鸡汤的,但不得不承认,当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别人身上时,索取变得寻常而理所应当。想要得到,必先付出。想得到伴侣的爱,必先自爱。《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说道:“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爱是一种能力,一种将50%变成100%的自己的能力。二、突破“防御机制”,面对、正视自己的痛苦和挣扎。“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借口存在的一大原因。我们习惯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逃避问题、逃避痛苦。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很害怕主动找人聊天(指普通攀谈,聊一些杂事儿)。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当然,熟人除外。而有时候,确实很想关心一些朋友的近况,一想到等会儿会与他们攀谈,我就焦躁不安,甚至不愿意去这样做,近而选择做其他事情,看看书看看动漫等,对自己说我现在要忙等会再说吧。而看完动漫看完书后,便如坐针毡,又鼓励自己硬着头皮上。但真正在聊天时,绝对没有快要找朋友聊天时那样焦虑。可见,面对痛苦,我们焦虑不安,想尽一切办法去躲避。而害怕痛苦比痛苦本身更让人受罪。在痛苦和焦虑的情绪出现之后,虽然大部分时候潜意识直接选择逃避,然而在意识到自己在转移注意力时,我还是会将思绪拉回来。直接面对自己的情绪,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惧?背后又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我是因为什么而不安?问问自己的心,它不时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让你豁然开朗。动漫《犬夜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得道高僧白心上人,竟为害人无数作恶多端的妖怪奈落张开圣洁的结界保护他疗伤,使得与奈落有仇的妖怪全都无法趁胜追击。村民们与犬夜叉一行人百思不得其解。谜底慢慢揭晓,原来白心上人生前为百姓做出了很多牺牲,最后甘愿被村民活埋化成活菩萨庇佑此方百姓。在将要死去的那一刻,他突然不想死去,还想活下去,而带着这份遗憾的白心上人离开了人世灵魂却难以超度。妖怪奈落趁机侵入他的内心,“怨恨吧,怨恨人类吧,是人类要你死亡,你的怨恨并没有什么错。”这让白心上人错误的感慨知音难觅,张开结界保护了奈落,心中也充满了对人类的怨恨。巫女桔梗的出现,让他明白了自己难以超度的原因——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死亡的恐惧,是生而为人无法避免的情绪。而白心上人不允许自己一个得道高僧有对生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的存在,将这份脆弱的情感外化借口到建议他化为活菩萨的人类身上。躲过了恐惧与痛苦,却永世不得超生。这是白心上人的状态,也是所有在世上挣扎的人的现状。我们该如何改变这样的自己?咳咳,模仿该书来一句,当你想要真心想要面对问题的时候,不用去想着该怎么办,你的灵魂会带领你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没错这是一本指点我们通过亲密关系如何修灵的书籍。关于灵魂的指引,可能有些空,我的理解就是,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觉醒。当你认识到你的问题时,那已经是改变的开始了。另,这本书不仅会告诉你亲密关系之中你所不了解的事情,还会诠释一些通俗的人性,相信读本书,一定会带给你一些意外收获!

《亲密关系》读后感

经过几周的阅读,终于把《亲密关系》看完了第一遍。虽然只有不到300页,但是这本书比之以前看到的两本情感辅导书籍要更精深(另外两本分别是:《爱与被爱的艺术》与《爱的五种语言》,我的空间里也有这两本书的读后感)。所以阅读起来也用了更多的时间。第一遍的通读之后,我觉得整本书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核心点,分别是:自我认知与完善;恋爱及婚姻中情感阶段的划分;作者提供的具备操作性的方式方法及相关模型。在这主要的三个核心点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第一点,自我认知与完善。有三个原因:首先我还处于最近感情失败的学习总结中,自我认知方面的内容更容易触动我的心;其次,我最近看过的多本情感和沟通类辅导书都包含不同程度的自我认知内容;最后,我还没有与人同居甚至是婚姻的经验,所以其后的内容我没有太多共鸣。在自我认知内容中,作者通过对亲密关系里,人们所表现出的消极行为进行了剖析。在书中着重强调了过往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与桎梏,强调了人们对深藏在心底的、对过往经历不满的情绪的恐惧。并提出了“投射”模型。这个模型引起了我较大的共鸣,希望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以下会引用书中的例子之一来简单介绍下“投射”模型。通常我们总难免有评论其他人缺点的时候,按照“投射”模型来看,我们所批评的缺点,恰恰就是我们自己也具有的缺点。很难相信吧?也许你认为,我批评的那个人的缺点是唠叨,而我自己却是一个安静的, 沉默寡言的人,这怎么会一样呢?按照“投射”模型的解释,虽然你们两个人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在导致唠叨和沉默寡言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过往经历中的创伤所遗留下的相似的恐惧。所不同的只是为了逃避这种恐惧而采取的行动。我们对别人的相似恐惧有着相同的共鸣,为了逃避面对自己的恐惧,而通过批评别人来抢占正义制高点。通过展示区别并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反过来麻醉自己,逃避面对自我的缺陷。当然,这个模型也能表达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每当我们赞扬一个人的优点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具备这种优点,只不过是被过往的生活经验压抑住了。比如为了获取家长的称赞而压抑住爱冒险的天性,暗示自己成为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当我们赞扬并羡慕别人爱冒险有闯劲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共鸣与认同。作者的这个理念我是很赞同的,这非常有助于我们的自我成长。可以鼓励我们挖掘被压抑的优点,更有助于我们发现潜伏在自己身上的缺点。在最后给希望看这本书的朋友们一点个人建议,最好在看《亲密关系》之前,看一些容易理解的情感类和沟通类辅导书,并且建议直接看正文,因为作者在一开始大量使用了反讽,不太容易理解。

放得下的,才是爱

我一直都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有一天我醒来的时候我能够焕然一新,跟过去的所有污糟邋遢说再见,剩下的都是闪闪发光的优点,让别人一看到我就能立刻被吸引,着迷。这个愿望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简直可以编一本童话书。但是我的重点是,我希望这些变化都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我希望我能突然放下过去,突然迎来崭新的自己,突然和某个人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就是说今天我还在为这个考试,或者那个谁而焦头烂额,但是也许明早我一醒来我就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势头从此走上了牛逼闪闪的道路。不用你说,我知道,要让这一切发生在一夜实在是不可能。如果我给自己更长的时间,一年,两年甚至是十年或者一生呢?我能实现它吗?《亲密关系》说的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其实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它让我意识到:因为昨天的你,所以今天的你。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布满了各种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只是别人的只言片语,一个动作,亦或是一个眼神,一场觉得无关痛痒的恋爱,一段与出租车司机的交谈,都可能悄悄的潜进了我们的心中,默默的拉扯着今天的我们。我听说过不下百个爱情故事,目睹了数十对恋人,还亲身体验了一把。大多数的故事都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场,平平淡淡的经过,最后却落得个草草收场。真的,不是每一个幸福的开头都能迎来一个幸福的结尾。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亲密关系》整本书在探讨的。《亲密关系》说是过去,过去的我们心中有各种伤痕,不被重视,没有归属感的伤痕。本来如果只是普通关系,也就算了。但是一涉及到亲密关系,对方总是会挑起这些我们以为已经战胜了的或者已经忘记了的伤痕,让我们再一次陷入不被重视或者没有归属的伤痛中,于是我们焦虑,愤怒以抵消这些痛苦,并迁就于对方,把这一切伤痛归咎于别人,自己落得个清净。于是就出现了争吵,分手,背叛和抛弃。是,过去是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它是事实,将依附我们的一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能持续带来快乐,当然也不能持续伤害我们,带来痛苦。在克服过去的阴影这条道路上,一开始是我们孤军作战,后来来个这个谁,或者那个谁和我们并肩作战。一个人也许走的更快,但是两个人走的更远。这也是亲密关系的意义:它让我们找到自己,回归最本真的自我,找到单纯的快乐。如果我们紧紧揪住过去的伤痛,还把它归咎于亲密的对方,那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个愿意同我们一起走下去的战友。放不下的,永远都是伤痛。放得下的,才是爱。

我的感悟

1.所有的亲密关系中的问题都来源于童年的生活影响。(其实也算是常识了。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至关重要的,更下决心要做好的父母。当然,不要把你的童年经历当做你现在行文的种种借口。)2.亲密关系可以解决童年时候在与父母亲密关系留下的一些问题,修复创伤。(前提是你要愿意)3.书中大概强调了要以一种平静的,“爱”的方式来解决困难。(说实话,这个,有点知易行难。)

垃圾书,不要看

垃圾书。看到序就感觉不妙,不知道什么样的"好书"才能只读两遍。《亲密关系》这个书名更是骗到了人,同名书罗兰米勒的应该比这个要好百倍。
看了前两章更是云里雾里,这种提不出提纲和满篇"心灵"废话的内容,着实是应该被打上永不该看的烙印。
一本讲问题的书,应该讲明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然而这本书点出问题,却完全没有给出解决方法:怎么做?需要改变什么?此书却花超长的篇幅描述问题的状态和不知道为何而起的事件描述。没有主题,只有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话和作者一点微小的经验(比如人为的划出问题的各阶段)。睡前当做打瞌睡的读物,聊胜于无,可做鸡汤。ps:只读到第二章

又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

对于亲密关系,我是想深入探索却又时不时望而却步,经历了各种挣扎变得有点小心翼翼,生怕哪天自己哪里没做好再次失去或者打回原形,想想那幅景象是多么难受。今天的测试说我是个自由>影响力>智慧>爱的人,但其实从经历来看我可能很重视爱,无论是对家人还是恋人,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大学这几年我能感受到我在处理亲密关系上的收获是远大于其他方面的,可能是这对于我最重要吧。关于心理、亲密关系、自我成长的书看了不少,每一次拿起放下都像是在小路上走着突然进入了加速带,眼前也更加开阔。这其中,我人生中第一次面对自己,向他们表达我的真实感受,冒着心灵冲击的风暴,带着绝望和破釜沉舟的觉悟挣扎过,哭过,闹僵过,打破过,心碎过。说出这么多年我都难以启齿的话。每次我都以为要完了,而且还为袒露内心而不安、自责,结果大都令我意外,我与他们的关系竟然更进了一步。这惊奇的发现让我每次面对矛盾冲突,在理智尚存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你是选择表达真实的想法还是盖过去就算了,还是结束这段关系?虽偶尔还是会选择姑息纵容,事后会后悔没有讲明白,那些沟通成功的例子会成为鼓励我前进的里程碑,推动着我前进,在不断的磨合之中我才渐渐看到自己很模糊的需求。本书以下部分给了我启发:1、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别人怎么待你,取决于你采取的立场。在权力斗争中,只要你采取了一个立场,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这也决定了对方会怎么响应你的行动。放下你的立场,因为坚持你的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这方面我偶尔做得到,不是特别难受的时候。我也发现如果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对方更不会理解,自己就会变得更难受以至于更难沟通,放下立场虽然很艰难,但是一旦放下了就会发现海阔天空)2、向恋人说出情绪的由来,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这一点是我比较多会做的,在与恋人的沟通中我不断发现我的很多行为都关联到家庭和童年生活,我转而处理与家里人的关系,发现每次有了新的突破,在恋人这一边也更容易迎刃而解。不过有时候情绪真的是煞不住车。。。)3、想推开伴侣,只不过反映了从前你想远离你所依附的人的情形而已。想要破除依附情节,你并不需要逃离自己的亲密关系。如果你有觉知,也有意愿和决心要取回你曾经抛弃的那一部分自己,就能得到力量让依附情节造成的伤口愈合。(回想每一次冲突,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种开不了口的无力感和不愿妥协面对真心的屏障。记得有几次说出口之后眼泪就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塞了很久的心变得很舒畅,这种感觉很奇妙,在这之后感觉跟对方的关系又更进了一步。)4、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双方往往是真望与对方分享爱。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有时候的确是自己脑补太多了。好在我渐渐发现了那些存在于我潜意识的力量,过去对自己的影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融。)开头,作者这样描述本书: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旅程。我认为也算是做到了,至少觉得在跟作者对话,期间各种回忆涌现。在我探寻自我的旅程中遇到这本书真好。最后做个有效沟通八个纲要问题的笔记:1、我想要什么?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4、我或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所有现在的痛苦都是旧时(幼时)受的伤

在我最茫然的时候,这本书点出了一个符合我的事实:所有现在的痛苦都是旧时(幼时)受的伤。于是惊讶发现幼时伤痛和现在痛苦的高度一致性,原来不是因为这个人让我感到痛苦,而是小时候受的伤一直没有痊愈没有被面对。当意识两者的一致性时,我对那个现在让我感到痛苦的人释然了。

只有一个东西能够让你快乐,那就是快乐

此书由张德芬作为辅助翻译,是一本典型的,灵性修炼的书籍。主要的内容是讲解我们最熟悉也是最需要掌握的关系“亲密关系”。我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呢?包括我们与爱人,与家人,与孩子,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作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将人的信念和态度分为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对“重要性”的需求;第二个阶段是对原始信念的补偿“求生存”;第三阶段为“自我圆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目的是向全世界证明自己,而大部分人也会停留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会从金钱或成功得到快乐,但是弊端就是你必须不断的获取成就,才能得到想到的一时的快乐。而本书则讨论的是第四个阶段,作者称之为“真相”阶段,谈论的是真正的快乐,而要获得这个真正的快乐,用书中的原话就是“在真相阶段,我们谈论真正的快乐,只有一个东西能够让你快乐,那就是快乐”为了寻找这个真正的快乐,我们必须踏上寻找真正自己的旅程,而这个旅程需要通过了解亲密关系,这个也就是本书的核心所在。当然了,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也明确的说出了,还有第五个阶段,但是作者却并没有明言第五个阶段是什么,用书中的原文即是“我不告诉你。当它真正发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我想这可以套用中国的一句古话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书的结构也是非常清晰,对于本书要表达的核心“亲密关系”作者又将他分成了多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也就是这本书每一章的标题,而每一个阶段的逐步演化就是每一个小节的标题。所以,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作者的阶段理论,只需要看一看目录就可以了。而对于亲密关系,我们最常接触到的莫过于夫妻的关系了,本书也是主要通过描述夫妻关系来表达亲密关系,特别是作者为了让这本书更加的有说服力,在书中描写了很多自己与妻子发生的事情。本书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在每一个大章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摘要及额外指导”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大章的每一小节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以及做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本书的大量篇幅主要集中在,亲密关系的“幻灭”以及“内省”的阶段。幻灭会让你发现,是哪些错误的观念掌控了你大半辈子,并让你了解到,你可以为自己百分之百负责。而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的改变你对自己的想法。当从幻灭的阶段移至内省的阶段的时候,你就得到了一个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个人读书笔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063b0102uyvo.html

爱、恐惧和无知

1. 我相信恐惧和物质是造成亲密关系失败的两个原因。2. 如果你有真诚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为伴侣的重担,你的直觉就会让想象力得到目的及方向。想像力会带来可能性,而可能性决定我们能够看到些什么。换句话说,能够想象的是就可能实现!3. 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4. 所有源自未愈伤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5. 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百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6. 被动攻击,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害的。实际上,收到了伤害后,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痛苦,他选择暗中攻击伴侣,让他觉得愧疚。6.如果我们选择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7. 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的感受他,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不管是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副精神来面对它,就能有效的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8.痛苦源于逃避,正视痛苦,痛苦远远不是你不能承受的。9. 如果我还没有准备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那么我就会选择抗拒痛苦,并将其深埋在潜意识里。10.亲爱的,我觉得小时候的床上快要浮现了,我们要准备好好疗伤。11. 还有些时候,伴侣不肯改变,而选择离开。如果是这样,那么两人都可以重新寻觅更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此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的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安全感。放了手,会得到自由。12.如果你能集中心力来面对无力感,并且接受这种感觉,那么你就是选择了爱。13.你不妨冒一下感情受伤的险,因为除了自己以为是立场和别人争吵的不快意外,你并没有什么好损失的。14.自毁倾向:怀疑,无价值感,骄傲,孤独感,嫉妒,寂寞以及对自己的憎恨。15. 报复。选择报复虽然很容易,却不是阻力最小的途径。过度的自我防卫,将会导致你无法信任别人,各种微妙形式的报复,将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一定会走上自我放逐的死路。16. 在潜意识里,他们生怕感觉和情绪具有致命的危险性。17. 用爱和尊重相互扶持就变得非常容易,两人之间的鸿沟——也就是所有冲突的根源——就可以慢慢愈合了。18. 如果你是把伴侣当作提供你个人满足的工具,那么你现在就很可能会下一个结论,认为你要不是选错了人,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了。——总而言之,是该离开的时候了。19.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20. 这个烂摊子是我的一部分。21. 变故是变动的。没有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变故。但却可以提升应对变故的能力。22.在你的亲密关系碰到墙壁,而必须依赖史无前例的、有创意的、直觉的响应才能突破障碍。23.孤独是出路。拒绝拯救者心态,拒绝做拯救者。也不做受害者。24. 牺牲是拉仇恨,牺牲会感到疲惫,心力交瘁,山穷水尽。牺牲会导致极端行为。25. 不幸的是,每个人所付出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26. 人们会常常忘记,亲密关系双方都要为发生的事百分百的负责。27. 有时候我们会愿意做任何事,但是这样真的好吗?28. 要完全接受阴影人物,需要极高的道德勇气。29. 是什么信念造成阴影人物会有这样的行为?找出你自己身上相同的信念。30. 要承认你充满恨意的批评,其实都是在针对自己,是在是不太愉快的,但这种不愉快并不会持续很久。31. 竞争的根源是不足。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出现竞争,大家都希望原地踏步,而避免某人的进步造成另一个人的恐惧。竞争也是因为没有更多的爱可以分享,所以相互抑制。要坦诚亲密关系中的竞争需要勇气,需要真诚,需要爱。32.当我死了的时候,我仍旧希望你可以亲吻我的皮肤,我的嘴唇。但是我害怕,害怕从你眼睛里看不到爱。33. 以怀疑为手段的阴谋,这个阴谋的核心,是要让你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34. 如果你自在之前的亲密关系中遭遇过失败,那么怀疑心理就会企图说服你这一次你也一样会失败。怀疑心理投射,存在于潜意识,我们必须看清楚它,并且告诉自己,这样的怀疑毫无益处。35. 是爱,还是恐惧?在怀疑的时候,你要分清楚这是来自爱,还是来自恐惧。36. 克服依附情节。

我的判断力已经沦到和大众求同存异的地步了

这是本不错的书,提起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我把书皮弄掉了,觉得有辱书的尊严,愧疚十分,你看,我又该分析我的愧疚了。我就甭列举我用铅笔小心划的笔记了——好可惜——书的可惜还是铅笔的可惜?——都不是,是我的可惜!说说我从中得到的重点吧,也不知对不对,但凡你遇到情感不能解决的烦难,就把烦难交给灵魂。大概念没有细枝是撑不起来的。细枝是——小时候得不到的归属感和确定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我们长大了,这些需求不会消失,被我们藏入潜意识,等我们出离愤怒时就会从我们潜意识里蹦出来。好吧,“情绪来时,我们用很多防卫把情绪推开或切断,但是,当我们脱掉防卫,直接用自己的脆弱拥抱情绪时,我们再也不用害怕情绪,再也不用推开或者切断情绪。”“如果能放弃防卫,直接用脆弱面对情绪,我们往往会消融信念,触摸真理,赢回能量。”————这就是把困乏交给灵魂。发现这个方法之后面对EX时感觉好多了呢。继续,“关系都与感觉有关。你的关系的本质,反射出你对待自己感觉的态度。”继续,从依赖、生存、自我成就过渡到真相。不快乐是最好的藏匿快乐的地方——某篇童话里某个老爷爷讲过。拥抱你的不重要感。“许多人把需求和感觉当做爱,许多人相信争吵时一定有一方对,一方错。(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作者哇,你怎么知道我以前就是这么想的?比如我对一个人没有恒定的情感,我对表象的宣传的标榜的有过执念,对人却需要反复的提醒——我爱着这个人哇,我爱着你哇,我那天见到你使我想起我明天又要见到你。我的爱是经验性的,情感堆砌的。我又把自己的初恋批判了一遍。唔哈······“我们需要她。但有需求总让人觉得寂寞、软弱,而且一点也不特别(毕竟,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女孩子,会喜欢上一个需求不满的软弱男人呢?)”“我们寻觅的是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同时又能弥补我们不足之处的女孩。""为了吸引到这样的女孩,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拥有那些需要她来弥补的素质。“”两个人开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误以为另一方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我不想从伴侣身上“获得”什么,我情愿“接受”伴侣自愿给我的东西。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意向、想象力和直觉是我们人类最有用的三样利器——把需求交给你头上的”灵魂之光“。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引起注意 ——权力斗争 前两种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需求——报复心理——自我放逐 后两种是孩子觉得需求不会满足时的毁灭性行为。远离痛苦的同时,我们也远离了造成痛苦的根源。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愤怒的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让对方觉得有罪恶感)用我自己的话来说,直面痛苦,把它交给爱、真理、灵魂之光,并决意追寻它们,提升然后超越痛苦,充分感受痛苦的存在。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1.我想要什么?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3.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4.我 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5.这种情绪时怎么来的?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全幅精神集中在你的情绪——强度、组成和他造成的效应)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于此,我想到了现在的许多困惑都始于多年前的创伤。除开推卸责任因素,来看看我小时候受过怎样的伤吧。。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卡尔.荣格所有的事情,事实上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当你感到悲哀时,你就会用悲伤的心去诠释所遇到的事。“我发现敌人的真面目就是我自己。”凯撒。即我的怀疑、无价值感、骄傲、孤独感、嫉妒、落寞,以及对自己的憎恨。我喜欢你,为了讨厌自己。我们知道报复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但又不想让自己当坏人,于是我们就把自己的行为理性化,让我们看起来像是好人在惩罚坏人。想要了解的意向能启动你的直觉,而直觉则能引导你的想象力。争吵需要两个人参与,解决争执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我是不是把什么事看得比完美的解决还来得重要?史蒂芬·卡普曼”戏剧三角形“: 拯救者 迫害者受害者来看看什么是天赋:受到天赋影响时,你会感受到很深的喜悦或目的从你的行动中散发出发。祖先犯罪,后代受罚———爸爸犯错不改正,这个错误就会传给孩子,再传给孩子,直到有人”射中目标“为止。怎样摆脱死忠————要求一个只有我的灵魂才能给我的有创意的应对方式,因为我的灵魂是不受任何不真实忠诚的束缚的。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人们的天才不是知道什么,而是借由他们所问的问题而得到发展。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牺牲和放纵是共生的,摇摆的,位于摇摆中心的就是我的灵魂——也就是我的本质——的力量。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的。取回那部分你曾经为了讨好大人而抛弃的自己,就能得到力量让依附情结造成的伤口愈合。怀疑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和错误投射到你的未来,让你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勇往直前,却反过来寻求你过去所使用的方法,以得到暂时的安全感。你的行为是由于爱,还是罪恶感?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拨云见日,醍醐灌顶的触动

月晕现象犹如“你是天边最美的云彩”,幻灭犹如“一汪发绿的死水”,内省犹如“同样是水,关键如何看待”。彩云可以变成黑压压的乌云,死水可以变成美丽的喷泉。内心要有爱,认识自己的局限性,问题出来了必定有自己的问题。文中对于幻灭部分的阐述,相当赞同。人总是本能对亲密关系的指责加以反驳或者予以沉默,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来忽略自己本身的问题。以前被愤怒和指责蒙蔽的内心,总以“人无完人,谁能无过”来为自己的开脱。现在,该静坐常思己过了。

灵魂成长之旅

这是一本讲述亲密关系的书籍,看起来又觉得很生活化,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亲密关系,还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原来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过蜕变的过程,是否能蜕变成美丽的蝴蝶,在于你是否学习面对自己,我们都能朝自己的灵魂成长之旅迈进。书中,对愤怒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1、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的情绪,甚至麻痹身体的感觉。2、是能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3、当旧痛以争执的形式出现浮现时,愤怒提供给我们一个美妙的机会去感受自己是对的。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也许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的感受它,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逃避什么。如果你愿意面对自己所逃避的感觉--不论这令你多么不自在--你就能发掘埋葬在更深处的、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当你听从自己的心,去了解真正的自己。用“允许”的态度来生活,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发自爱的态度来面对。记住,”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老师将在武汉举行工作坊,欢迎参加!

7月18日-19日,(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老师带领的「亲密关系工作坊」武汉站将在武汉武昌莱斯国际大酒店举行。生命的移动与成长离不开「关系」的主题。本次工作坊您将体验到透过关系的本质来「看见你自己」的内在心灵旅程。同时在体验工作坊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1、在关系中用心与心来沟通的工具;2、在关系中建立起自信与情绪的成熟;3、转化当前问题为接受与欣赏的能力;4、帮助身边人走出伤痛赢回力量的基本工具;5、更多可以与伴侣间体验到实质的快乐的线索;6、突破保护机制,高效能地回应我们内心真正的感受;7、简单又涵盖整个亲密关系旅途中每个可能性层面的模型。克里斯多福.孟老师在个人和团队训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精通东西方文化;是国际生命教练、训练师和演说家;也是华人首席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极力推荐的老师。他为人谦卑、风趣,善于调动每位学员的深层能量,协助学员面对关系中的顽症与难题;他本人的两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礼物》、《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由张德芬老师翻译,都已成为广受追捧的国内畅销书。课程报名倒计时!现在就为自己和您身边的亲朋预定吧。咨询联系:13667138960 海芸

《亲密关系》书摘

亲密的关系,其实是帮助寻找我们自己、灵魂的桥梁,虽然我们在和朋友、同事、家人等互动过程中,也能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弱点、恐惧、阴暗等等。但是恋人的亲密关系往往会迫使我们进入到更深处,更加触碰到我们最心底的自己,这个过程有很多的痛苦、冲突,但如果恰当地面对,痛苦都会成为礼物,让我们找到真正美好的自己,找到爱与喜悦。恋爱的动机——需求恋爱的动机并不像我们想的一样,作者说:“身为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实在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想要相信的是,在这世界上有一个专门为我创造的女人,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开我的心房, 让我体验真爱。只要找到了她,我们就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会手牵手走在乡间小道和草原上,即使不发一语也心有灵犀,彼此 几乎不开口说话,只会偶尔交换一些充满智慧或幽默的洞见。我会是她的英雄,而且因为她对我有信心,我将成为我天生注定要当的伟人!我只想相信,两个人可能 相遇,而在通过快速的爱情考验之后,从此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真是一幅完美无缺的景象,除了一件事 我身在其中,而有太多需求的我,一点都不完美。和日常中的其它所作所为一样,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入眠……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若我们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等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习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从小我们就会有两大主要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想要寻求归属感,就想要被爱,要被爱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的特别。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原因。我们惯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由此而衍生出以下的千古名句:“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或者“如果你离开我,我会死掉”。)这个人可以无视我们所有的缺点,绝不伤害我们,即使我们有错也永远支持我们,而且永远觉得我们很了不起。这个特别的人需要我们的程度,和我们需要他/她一样多。(如果这个人需要我们的程度,比我们需要他/她还多一点,那就更完美了。)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记得中学时代的舞会吗?这类活动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为了“炫耀”。也就是说,参与的男孩与女孩们,大都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特别是那些没有男女朋友的。我们寻觅的往往是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同时又能弥补我们不足之处的人。荒谬的是,为了吸引到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拥有那些需要ta来弥补的素质。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假设你缺乏自信,那么你难道不会被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所吸引吗?但对方又如何呢?他有可能被一个没自信的人所吸引吗?你会想,这当然不可能。因此,如果你希望那个人觉得你很特别,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你也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而对方为了吸引你,搞不好也在做同样的事!这种互动关系,通常就是两个人开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误以为另一方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从小到大的经历,会让我们刻画描绘我们的梦中情人,“十八岁那年,我的梦中情人己经成了十八年来累积渴望的综合体。这个在我梦中,和我手牵手走在乡间小径,不发一语也心有灵犀的女人,就像母亲般慈爱、温柔,并给人安全感,也像是某位小学老师那样成熟和亲切,又像个大姐姐般善解人意,还像另一位小学老师般性感。同时,她也具有从前一位让人心动的同班女孩的幽默感,再加上仿佛出自《圣经》或宗教电影的天使般的形象。简单地说,她概括了我情绪上和心灵上所有的欲?。但是,每当幻想和所谓的“现实世界”发生冲突时,我总十分困扰。每个吸引我的女孩都拥有一项或两项我梦中情人的特质,但很少具有三项以上的,符合所有特质的更是一个都没有。”绝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我会买书给她看,让她变得善解人意;我会教她如何做一个亲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时她跟不上我,我会带她去健身;而且,我还会让她习惯乡间小路的尘土、虫子和炎热。我一定要让梦中情人成真,不计任何代价!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改造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一旦找到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候选人,我们就着手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只要一点点的帮助,他们就可以变成能让我?快乐的人。我们会想,这不只是为我们自己好,也是为他们好。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当伴侣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时,我们就会有要求,就会想要改造,这种要求可能通过暗示的方式——假设你新认识的情人星期五晚上没打电话来,你一定不希望这种不体贴的行为再次发生,因为那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但是你又不能直说希望对方每天都打电话给你。于是呢,当新情人终于打电话来的时候,你还是保持着礼貌的态度,也有问有答,但语调却是冷冰冰的。一个理想的准情人应该马上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但如果对方迟钝到一再问你发生什么事的话,你可能就必须简单地回答一句:“如果你昨晚就打电话来告诉我你的周末计划,我会很感谢你,因为这样我也可以为自己做点计划。”注意语气中必须夹杂着适当比例的受伤和冷漠。或者明示的命令句“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 (空白处请填上你的“每日一需”)。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有时候,这样的失望会让我们认为对方是故意在欺骗我们——因为他们耍诈,让我们相信他们可以给我们所要的一切。我有一位案主是这么说的:“我以为我娶的是美人鱼,可是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却发现身旁的是来自黑洞的恐怖生物!”也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被骗;对方的确拥有我们所需的事物,只不过他们太自私了,不肯给我们。这种想法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挫折:毕生的梦想就近在眼前了,而某某人却胆敢不让我们圆梦!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你逛街等。我和女友约七点见面,她却八点半才来9,我当然会不高兴,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迟到,而是她让我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专注在守时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是给我一个对她发脾气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当我自问:“我真正想要她给我的是什么?”我才发现,我希望她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应该愿意为了我而守时,甚至早到!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事实是,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需求是在我们忘记自己的心早已拥有一切时,才会有的错误想法。耶稣说过,天堂在人心中。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所有伟大的导师及有先知灼见的人都曾说过类似的话。但如果我们不实际尝试,这个理论永远只是美丽的空想。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幻灭一开始坠入情网时,往往会发展出浪漫的火花,觉得对方是无所不能的梦中情人。随着逐渐的相处了解,我们往往会进入幻灭的阶段。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类是尊重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固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与满足。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这时,我们就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通过装可爱、脆弱、害怕等等))——权力斗争(双方都努力凸显自己的重要性,改变对方,大吵大闹、互砸东西或拳脚相向,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讽,互给白眼)在权力斗争中,愤怒常有3种方式。1.攻击:公开明显地公开指责、怪罪等。2.情绪抽离:沉默、冷淡、无视其实也可以是暴力,言外之意是“滚开,去死吧”“你对我一点重要性也没有,所以也不能对我造成伤害”3.被动攻击:言语隐含讽刺、指责,或者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让对方内疚以达到目的——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故意或不自觉地伤害伴侣,晚回家又不打电话)——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不必麻烦了。)让你痛苦的原因往往来源你过去的经历,来自于过去未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出自伴侣身上,不是因为伴侣眼前的行为。小时候的经历会让我们留下很多旧痛,创伤。比如爸爸答应带你去露营,你很想去,但到了当天爸爸却爽约了。你喜欢的一对球鞋,妈妈却无路你大哭大闹都不愿意买,并且责怪你给家里经济增加了负担。你弄丢了一条狗链,爸爸把你大打了一顿。你总是目睹父母的吵架,却无能为力,父母甚至说出后悔在悲剧的婚姻中生下了你的话语。这些事情并不全都是父母的错。但是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大,也没有能力看清背后的真相。孩时的你可能会很失望,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些想法来诠释你所经历的事。也许其中一个想法是这样的:“爸爸不爱我!”“没有人爱我。””我一点都不重要”在较早的几段亲密关系中,我最不能了解的是:伴侣只让我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只不过我不愿去感受。让我惊讶的是,我一直在否认痛苦的存在,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这么做。要在旧痛一浮现时就立即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不把自己心爱的人推开,则需要更超凡的能力。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来得容易得多。因此我们情愿与伴侣争吵,也不愿意面对真正触动的内心的痛苦。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的情绪,甚至能够麻痹身体的感觉。谁说过去的事就不能挽回呢? 荣恩(丈夫)和贝蒂(妻子)是一对夫妻,有一天丈夫荣恩邀请他的好朋友亨利一起吃晚餐,这对夫妻感情并不太好,正深陷在权力斗争之中。晚餐时,贝蒂不断对亨利抱怨她丈夫多么没用。她一会儿向亨利抱怨,一会儿又转过头去对她丈夫大吼大叫,然后又继续向亨利抱怨。她所说的大致是这样:“这家伙真没用!他做一样工作才几个月又不做了。他实在太没用了,什么工作都做不长久。看在老天分上,你能不能做点什么啊,荣恩?你为什么不回学校多读点书?他没大脑的!他根本照顾不了自己家人,真没用!他应该去让车撞死,至少我们还可以领保险金。你就剩下这点用处了!你为什么不……”我的同事听着这样的口头轰炸,目光则不时转向他的老友,而荣恩则从头到尾都盯着自己的食物,很少开口,只偶尔耸耸肩说:“你到底想要我怎样?”然后又继续静静地吃他的饭。让亨利十分震惊的是,这情景似曾相识。亨利从小时候直到十几岁,都常和荣恩及他母亲共进晚餐,而荣恩的母亲总会向他抱怨她儿子多没用。这就好像贝蒂是为了扮演荣恩母亲的角色而去受过训练的演员一样,这两个荣恩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就是有这么像。(亨利曾对我说过贝蒂是个很好、很会照顾人、有爱心的女人。只不过在这个阶段,他们也像其他深陷于权力斗争中的夫妻一样,从对方身上引出最糟糕的特质。)亨利告诉我,他的老友有个悲惨的童年,因此长大后他也自视不高。荣恩所有的朋友都知道他母亲对他很不好。那么,他为什么会娶一个像他母亲一样整天辱骂他的女人呢?而贝蒂又为什么会嫁一个令她如此不满意的丈夫?我十分确定,当他们初遇的时候,贝蒂不是这样想的:“哇!这家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我希望他向我求婚!”而荣恩也不可能这样想:“好一个喋喋不休的女人,幸好没有人先我一步找到她!”只有在彼此熟悉之后,他们才发现到对方不怎么吸引人的一面。一个旁观者可能会觉得晚餐那一幕十分不堪,但事实上,那就是荣恩的第二次机会。小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响应母亲的不满,所以只能任她批评而产生自卑的想法。现在和贝蒂在一起,他得到了找出较好应对方式的机会——能够治好自己和妻子的旧伤的机会。所有亲密关系都蕴涵这样的机会,要看当事人能不能好好把握。谁说过去的事就不能挽回呢?我以前有一个房东,他告诉我,他长大的地方,就在我即将搬去的那一区。他说,在他小时候,那里是农田,他爸爸就在田里种西瓜。他张开手臂,很夸张地对我描述,那些西瓜大概有四英尺长。过了一会儿我才想到,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就算一个普通的西瓜看起来也像是庞然大物。随着年龄增长,他记忆中的西瓜也跟着长大,因此误以为那里的西瓜有那么巨大。 你也可以用相同的逻辑来看待儿时的创伤。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创伤可能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或许已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也许,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用较成熟、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权力斗争,不只能让你面对过去的伤痛,也能让你不再受其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愈亲密,分享就愈多,我们就愈可能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旧伤。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女银行职员生我的气,骂我是混蛋;和我妻子生我的气,骂我是混蛋,哪一个较伤人?我和女银行职员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对妻子的感情,几乎和我小时候对母亲的感情一样强烈。所以,妻子骂我混蛋,会比较容易唤醒我潜意识中的记忆,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对我失去耐性,而说了伤我心的话。借由和妻子间的亲密关系,我可以察觉,并选择原谅母亲曾经造成的伤痛。但我必须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所以,如果我和妻子吵架,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不直接面对旧伤,只会让自己过得更惨,而由于我坚持我的痛苦是妻子的错,也让她很不好过。我们不正视问题,却情愿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例如我认为沙发应该摆六十度角,她却顽固地坚持四十五度角。当被卷进权力斗争的漩涡时,你一定要切记:我生气的原因,不是我自己想的那回事。为了阐释这个论点,让我们来看看权力斗争中有哪些争吵的主题。这其中有些例子是我在工作上、朋友之间、或我自己的婚姻中观察到的:——夫妻为了孩子将来该上哪一所高中而吵架。(这对夫妻的小孩都还没上小学呢。)——一对情侣为了下任美国总统会是谁而争论。(他们都不投票,而且两人中只有一位是美国人。)——夫妻为了摆放沙发的角度而吵得不可开交11。 ——为了他们看到的一只鸟究竟是黑鹊还是乌鸦,一对夫妻几乎闹到离婚。(至今这个“重要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结论。)——两位相识超过二十年的老朋友,为了一百美元的欠债而闹到不和对方说话。 ——我不太确定这对夫妻争吵的主题,但一方不论说什么话,另一方都唱反调。(例如:“雪是白的。”“才不是!你没听过黄色的雪吗?”)在我看来,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真的关心对方。只不过痛苦实在太强烈了,让我们感受不到内心里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使其不再影响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人格、金钱、人生方向、自我表达和热情。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许多夫妻也是如此,情愿忍受不愉快的权利斗争,也不愿面对争吵背后的痛苦。每次和妻子吵架而把她推开后,一旦怒气平息了,我总会有很糟糕的感觉。我会有罪恶感而且感到羞耻——因为恐惧,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牺牲了她来保护我自己。愤怒愤怒是短暂的疯狂。据我看来,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压过所有的情绪,甚至能够麻痹身体的感觉。我朋友的例子可以说明愤怒是多么有效的止痛剂:有一次他跟人打架,被人用木板打中头,但他当时处于狂怒状态,只顾着打人,一点感觉都没有。第二,能然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从表面看来,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有相同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不幸的是,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来得容易得多。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或被动攻击。情绪抽离: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实可以同样暴力。用叛逆和冷淡的态度来火上加油,让妻子更愤怒,使得她看起来更像坏人,而他则是无辜的受害者。我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委屈的表情,一副受到伴侣残忍对待的样子,让对方觉得歉疚。或者,我也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冷冷的、生气的脸,借以告诉对方我很生气,但她不值得我浪费口水。我的言外之意是:“滚开,去死吧。”我还可以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好像完全无视她的存在,用没有表情的脸,来暗示对方——她对我一点重要性都没有,所以她再也不能对我造成伤害。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于是,你的快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爱会找到出路。痛苦其实是一种转机,能让我们成长并摆脱目前所受的限制。正方和反方。反方即使身在天堂,也会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寻找灰尘上;而正方即使正在地狱,还会给自己做一把摇椅,好享受地狱之火的温暖。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1.我想要什么?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3.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受?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如果能在亲密关系中,采取百分之百的负责态度,我就能轻易地找到较成熟的解决方式。沟通是不能用一人做一半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果我认为我做这一半,伴侣也得做她那一半,两人才能沟通的话,那么我就是对她有所期望,也就是再一次把我的快乐当做她的责任。期望会导致失望以及愤怒,这会让权力斗争更加恶化。在心中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有了百分之百的的完整答案。如果我相信自己的答案,我的心就会告诉我该说些什么,该如何聆听,决心只有一种,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决心。百分之五十的决心是不算数的。这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我们不肯原谅错误——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伴侣的错误!如果你肯坦然承认错误,那么罪恶感就能转变成同情心,让你体验到真正的宽恕。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应对,用温柔的语调诉说真心的话,能收到惊人的效果——对方的攻击会转变为真诚的感觉分享。争吵需要两个人参与,要解决争执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发生争吵时,我的目标和对方沟通,知道我们两人发现彼此其实同病相怜,背负着同样的痛苦为止。与外在世界的接触,让我不断追求越来越大的目标,这也许是为了找回小时候拥有的,后来却失去的“全能感”。然而,没有一项成就或胜利能够满足我的渴望,而我最后不得不相信从前的“渺小感”是对的,我自己一点重要性都没有,只不过是宇宙小小的一个点而已。受害者的监牢戏剧三角形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左右为难“左右为难”是不是人类自我的一项很伟大的发明呢?这是耽搁你生命的最有效的工具了,而且这种耽搁既没有益处又令人沮丧。左右为难的情形,往往会把简单的选择变成峰回路转的戏剧情节,这样当事人就会分心,而看不出这种情形所造成的真正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呢?影响就是让你无法寻求真理。又是什么让这种影响日渐壮大呢?是你对真理的恐惧。她怕的是失去她所熟悉的,给她安全感和安慰的事物。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很简单。首先,要选择真理。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在两难得时候,如果你能不把自己当做悲剧的主角,并且表达决心,像这样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一个人对家庭的死忠会造成诸多限制。死忠的人常说这样的话,“我小时候,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对家庭的死忠是这样形成的:借由模仿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的言行来塑造自我,进而在家庭中得到或好或坏的一席之地。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我们会努力地依照代代相传的标准模式来塑造自己。然而,因为这种塑造的过程是出自于对归属感的需求,所以它会掩盖我们灵魂的真正目的,并埋没我们的天赋。我所谓的天赋的意思是,是指借由创造性的想法、言语,或行为而体验到的天才的才能。在工作中,我遇到过一些身为医生、律师、银行家和政客的人,他们投身于各自的行业,纯粹是顺从家人的期望。我也遇到过另外一些同样做这些行业的人,但他们的动机是自己的兴趣。在心灵的平静与真正的成功这方面,这两种人有天壤之别。但是,谁比较爱自己的家庭呢?自由选择职业的那些人,往往跟家人处得比较好,也比较感激家人。而那些依家人期望而选择职业的人,对家人的感情则比较含糊不明。也许你能看出是什么造成你的困境,却只会用熟悉的方法来应对,如果选择真理,你就能从陷阱中解脱出来,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这不只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养育你长大的整个家庭。因为只要一个人能够超越“家族的方法”,其它陷于同样困境的人也能找到自由之路。在这整个过程中,当我明白我这么多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时候,我就能得到很大的鼓励,决心去跳脱这个一成不变的死气沉沉的状态。我了解到,如果不能挣脱死忠观念的束缚,我就会把这个包袱传给我的孩子。亲密关系的律动就像钟摆一个巴掌拍不响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除非你停止牺牲,否则是没有办法改变你的伴侣的。如果扮演牺牲者,你就会吸引到别人来扮演放纵者。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心态,洗碗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烦人。中学时代的一位老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被人带去攀岩的经验。他说他爬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恐惧感。在他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找不到一个可靠的着力点,于是他吓坏了。他知道他不可能往下爬,虽然经验丰富的朋友爬在前面指导他,他还是找不到往上爬的方法。恐惧让他完全瘫痪了。“那个时候,”他说,“我真想往地面跳下去,好杀死我的恐惧。”几年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种“死亡的诱惑”比我所想象的还要普遍。有时候,在内省的阶段,你会觉得亲密关系让你再也难以承受,因而希望所有事赶快结束。自我放逐所带来的强烈沮丧感,会让你觉得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也许你并不会觉得想死,但是害怕继续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的恐惧,跟想死的欲望也相去不远了。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挑战,又拒绝感受此状况所带来的感觉,就等于是拒绝了生命。这就像是在说:“我再也不想有这种感觉了,我情愿死。”如果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那么不管我们选择留下或离开,都很可能会改用较谨慎的方式来看待亲密关系,而且我们对生命的信心和信任也会相对减少。事实上,我们已经把死亡当作是解脱痛苦的方式,而把生命当作是敌人来看待。我还记得有一次研讨会,从第一天直到最后一天我都被怀疑的声音严重地困扰着。从第一天开始,怀疑的声音就对我说我不可能成功。我已经没有题材可讲了,我的创造力已经到了尽头。我已经没有什么新的知识可以提供给听众了,他们到第三天八成就会走光了。接下来的几天,怀疑的声音不断对我说我所做的是错的,或做得不够,再不然就是很假。到了第五天,也就是研讨会结束的那天,怀疑的声音更是变本加厉地对我说我完全失败了,我还是快点开始翻报纸分类广告找新工作吧——我当研讨会领导者的生涯已经完蛋了。也许我应该回头做从前的工作,去管办公室,因为消息会传出去,很快大家都会知道我是个很失败的研讨会领导者。虽然事实上超过半数的参与者都很热情地向我靠过来,感谢我带给他们美好的五天,却对我一点也不起作用,因为我心里的怀疑告诉我这些人只是在说客套话而已,再不然,还有一个更糟的可能性,那就是他们都被我骗到了。恰克.史匹桑诺说:你不必整天站在码头上等你的船进港,但是当它进港的时候,你要准备好迎接它。我想起朋友有一次问我想不想知道让生命变得丰富的秘密。我告诉他我很想,于是他对我说,秘密就是,你的生命已经很丰富了。这让我想起《天地一沙鸥》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让爱在你的生命力生根,美好的是就会发生。

全书读完,它根本论点还是如何修灵,而亲密关系是作者发现修灵的一个途径。不过读下来很多启示。跟着内心的声音走,用宁静与爱来填充生命,这样美好的事就会发生。我们需要通过亲密关系审视自我,真正发现和了解自己,并且接受自己(尤其是掩藏起来的阴暗面),当你完完全全接受了自己后,才能自爱,也才能真心诚意的付出,去爱他人。而不完整的自己来源于过去生活的经验,让你把自己的天赋压抑了,以适应这个环境,获得归属感,获得心灵的慰藉。但是那些你不接受的自我的特质始终存在,只有通过伴侣来找到他们,接受他们才能成长。另外,怀疑也是阻碍成长的东西。而对他人的怀疑不过是对自我的不信任的映射。所有对他人的观念都是对自我想法的投影(应为像由心生),当我们完全接受自我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坦白信任的接受他人。所以,全书的观念就是:发现并且接受完整的自己,然后修炼自我的灵魂,达到更完整的状态。同时,亲密关系(包括生命的方方面面)也会更进一步。

揭开层层迷雾,直面本质

这本书进一步指明了:一切矛盾都是表象,我们应该揭开层层迷雾,直面本质。好像恐惧是来源于害怕失去、自卑是来源于不能自我接纳、冲突是因为对自我的保护。一切问题都是儿童时期问题的翻版,这不仅是因为儿童时期的言行会影响之后的自己,也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就没怎么变过。不过有趣的是,我看完了亲密关系,却没有用武之地——我哪有人亲密。而且这种大信息量的书要长读长忘,之后有用的时候恐怕又要读一遍。1. 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2. “灵魂关系”就像圣杯一样难以捉摸,而社会的力量更使它难以寻获。在观察现代人际关系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没有地图、罗盘或手电筒的引导,只隐约觉得有什么在呼唤我们,却又往往因为痛苦、挫折、无聊、困惑或疑问而放弃。3. 有时候,起初很美好的事物,最后会变得十分丑陋。事实上,在北美洲,被亲密伴侣攻击的概率比遭到陌生人攻击的概率还大。4.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5. 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6. 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7.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法。8.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9. 不论是用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10. 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11. 那么,如果你决定放手,该怎么让需求得到满足呢?我知道这听起来会很奇怪,但事实是,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需求是在我们忘记自己的心早已拥有一切时,才会有的错误想法。耶稣说,天堂在人心中。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所有伟大的导师及有先知灼见的人都曾说过类似的话。但如果我们不实际尝试,这个理论永远只是美丽的空想。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12. 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2.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3.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4.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6.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7.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情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13. 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14. 尽管不愉快的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仍会挣扎着去闪躲或拖延。15. 尽管不愉快的经验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仍会挣扎着去闪躲或拖延。就像我,宁愿在硬邦邦的椅子上坐好几个小时,幻想着盘子里的胡萝卜会奇迹般地消失,也不愿面对可怕的现实,把那恶心的橘色玩意儿放进嘴里。16.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创伤可能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或许已拥有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它的能力。也许,现在痛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难以承受了。用较成熟、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权力斗争,不只能让你面对过去的伤痛,也能让你不再受其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也就是自我局限的信念。17. 这样一来,她的痛苦就变成了他的责任,她自己就不必去面对了。虽然和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经典的权力斗争场面不太一样,但这仍然是一种企图逃离痛苦,让对方觉得有罪恶感并进而操控其行为的方式。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于是,让你快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你用何种方式表达愤怒,或别人用何种方式对你表达愤怒,根本就不重要。如果你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你不去感受痛苦。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而如果我们选择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最后,愤怒被广泛运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旧痛以争执的形式浮现时,愤怒提供给我们一个美妙的机会去感觉自己是“对的”。18. 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19. 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伤痛、需求、罪恶、害怕,以及耻辱的保护机制,在个人的过去经历中逐渐建立起来,以至于我们在情绪上,并不如身体以及智识上来的成熟。为了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成人,重要的是要突破这个保护机制,并正视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现心灵最惊人的秘密。(20. 责任的重要性:责怪、批评与指责是人类防御机制的关键要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然而,责怪、批评与指责的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受害者常感到无力、无助、无价值且无法自我满足。他们的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并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责怪、批评与指责也终将不再发生。21.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22. 在生命中,我们早晚有一天会了解到,与知名电视剧集《X档案》的台词相反的,真理“并不”在“外面”。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在外四处寻找之后,我们终于了解到,我们所有生活经验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心中。23.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24. 但是你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你是否曾经在犯错的时候抽自己嘴巴或打自己的头呢?你会不会因为一个小疏忽而骂自己笨,或对自己骂个不停?这就是你心中的迫害者在压抑你心中的受害者,同时也驱策你进步。坚持完美主义的迫害者认为,受害者的不完美是所有悲惨之事的肇因。愤怒则让你得以否认所有痛苦感觉的存在,而强迫心中的受害者站起来继续努力追求进步。迫害者用理直气壮的态度来鼓舞自己,让自己跟软弱的受害者保持距离。25. 但是即使这样,你仍然过得很惨。26.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被死忠的观念所限制呢?方法很简单: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你真正的天赋;如果你所做的事没有创意,也没有受到启发;或者,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经思考就做出的选择,那么你就很可能本着对家庭的死忠,用代代相传的方法在做事——当然还是会加上一点小小的个人色彩啦。27. 当你与某件事物对抗的时候,这件事物在你的心里就会变得更加强大。28. 死气沉沉的停滞状态会阻碍爱的感觉,导致一方或双方相信爱已逝去了,再也不会回来。剩下的选择,要不就是离开,要不就是用小时候学来的老方法来应对这种一点活力也没有的情况。我们误认为爱的感觉和需求消逝了,但真爱是不会消逝的,不然就不是真爱了。如果我们想要的是感觉和浪漫,以及“月晕现象下的爱”所具有的其他特性,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考虑离开“受害者监牢”(因为它是浪漫的坟墓),重新开始寻找我们的“理想伴侣”。但如果更想要的是来自灵魂的爱,那么我们就该重视伴侣、排除死气沉沉的状态。在事情看起来一点希望都没有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到重视伴侣呢?只要有意愿。把它当作你最想要的事。只要真心想要,你就能得到。29. 人类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总是不理性的。30. 如果小时候你是“英雄”型的小孩——成绩优秀,或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煮饭烧菜一手包办,或是田径队的明星队员——那你长大以后,还是会扮演英雄的角色,总是给家人最好的,而你自己在工作上一个人当三个人用,还不会生病或疲倦。对了,你还可能是家长会会长以及男女童军的领袖(也许我太夸张了,但是你了解我的意思)。31. 如果小时候你是个“隐形人”,在家里总是轻手轻脚的,讲话总是轻声细语,从来不造成骚动,那么你长大以后,会尽量避免跟伴侣冲突,就算发生冲突,你也会溜之大吉,心想——像你小时候一样——你一出现就会造成别人不快乐,所以消失对大家都好。32. 如果你小时候是个甜美、讨人喜欢、有魅力的“小可爱”,那么在你的伴侣心情低落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义务当个甜美、鼓舞人的人。这以前对爸爸妈妈都很有效的啊! 如果你是“代罪羔羊”或“问题儿童”那一型的,你就会招惹伴侣来攻击你,让对方把自己的悲惨都怪罪在你身上,因而减轻对方的挫折感。如果伴侣能够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会好过一点,而你认为,让自己为伴侣及家人的悲惨负责,就能偿还你的罪恶。 如果你是“烈士”型的,你就会牺牲自己的生理、情绪或心理上的健康,把所有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并且因而捐躯(如果有必要的话)。如此一来,你所爱的人就会守着你的病床或墓碑而忘记自己的不快乐。这样你们就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就像你小时候所做的一样。33. 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这种愤恨会转变为对伴侣的排斥,甚至是仇恨。你会认为对方期望你所做的事是没有回报的。第二项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就像我朋友那样——并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项是末日的征兆,就是心力交瘁。你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感到精疲力竭,这时候,你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自己发疯。会有这样的结果,多半是由于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34. 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的话,我们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认定是父母或家人逼迫我们做牺牲并怪罪他们是很容易的。也许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牺牲者的角色。也许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需要爱,或是希望付出爱,却选了错误的方式。又或许,我们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活下去。不管动机为何,我们必须了解,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一旦我们接受了这个责任,就能得到做出更好选择的力量。35. 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尽他们应尽的力量。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36. 如果你不能明白,改变伴侣或为他/她的行为做出补偿都不是你的“职责”,那么你就无法停止牺牲。如果伴侣放纵自己的怒气,你不必把维持和平当作神派给你的责任。如果你的伴侣嗜赌成瘾,你也不必把加班贴补家用当作自己的责任。对方酗酒也不是你的负担,所以你不必放弃你的热情和自发性,只为了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来弥补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伴侣。说了这么多之后,我想用一句话做结语: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做出响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37. 看看钟摆模型,你就可以推论,你离中心愈远,牺牲或放纵的程度就愈严重。既然牺牲与放纵具有共生的关系,如果你去除其一,另外一个也无法继续存在。38. 看看钟摆模型,你就可以推论,你离中心愈远,牺牲或放纵的程度就愈严重。既然牺牲与放纵具有共生的关系,如果你去除其一,另外一个也无法继续存在。我发现,不管我往哪一边摆动,都可以借助来自中心的力量来帮助我。位于中心的,就是我的灵魂——也就是我的本质——的力量,它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支持。既然我的灵魂不会批判或处罚我,我就可以信赖它,让它用健康的方式带我走出牺牲或放纵的模式。39. 总而言之,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那么你就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痛苦,并且觉得自己一定是不够好,才没有人爱。于是你就会放弃一大部分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认为父母会喜欢的样子,而发展出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这就叫作依附。在你逃离这种束缚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破除依附情结,你只是暂时地逃开而已。在和你所依赖的人(老板、权威人物、债主等)相处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有时候会做出对自己并没有益处或是让你讨厌自己的事。但是你又不敢改变,因为怕被排斥。40. 依附情结令人窒息的效果,在内省的阶段最明显。感到窒息的人会觉得没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想责怪伴侣夺走了他的生活。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你身上,你要记得,现在发生的事只不过是旧事重演而已。想推开伴侣,只不过是反映了从前你想远离你所依附的人的情形而已。想要破除依附情结,你并不需要逃离自己的亲密关系。如果你有觉知,也有意愿和决心要取回你曾经抛弃的那一部分自己,就能得到力量让依附情结造成的伤口愈合。41. 基本上,我们对别人的意见,是在观察他的行为,并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之后所形成的。有两个人都看到一个打扮华贵的人给一个流浪汉一块钱。一个人说这个打扮华贵的人真是个慷慨的好人,另一个说这个人真是既小气又傲慢。到底谁说得对呢?事实上,这两个人都没有对错。他们都只是把对自己的某些观感投射在这个打扮华贵的人身上而已。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42. 发现,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也许这个例子很明显——批评别人太爱批评——但其他的意见也是一样的。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在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很不幸的是,我通常都不能察觉到,其实自己就像是在照镜子。(43. “阴影人物”是一个具备你自身最糟糕特质的人。当然啦,在你刚认识这个人的时候,你并不会马上发现他就是你的影子(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是因为,这个人所具备的某些负面特质,是你拒绝承认自己拥有的特质,你甚至会完全否认有这些特质的存在。 或许你在幻灭的阶段就已隐约感到这个阴影人物的存在了,但到了内省的阶段,事情才真正变得丑陋,因为你的伴侣这时已变成了这位阴影人物。你会觉得伴侣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会排斥对方,甚至燃起熊熊的恨意。卡尔·荣格说,要完全接受阴影人物,需要极高的道德勇气,但我的经验说明了,我所有的道德勇气加在一起还是不够。44. 在仔细审视之后,我发现性生活上的死气沉沉,只不过是亲密关系整体倦怠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失去性生活往往会让人有较激烈的反应。45. 在你把竞争带进亲密关系之后,你那想当特别的人的欲望,加上害怕被离弃的恐惧,会让你和伴侣不断地较劲,而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天分和目标。竞争和许多负面的经验都会扯上关系,如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嫉妒、比较、希望对方失败、批评、嘲笑、说谎、需求、恐惧、权力斗争、扯对方后腿,以及骄傲。46. “没有忙着出生的人,都在忙着死去。” ——鲍伯·迪伦47. 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 怀疑的心理等于是小我的所有想法的缩影。小我的想法都是以怀疑做出发点的,所以其目的就是要控制你所有的知觉,让灵魂无法影响你。在亲密关系中,这就意味着你会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伴侣。如果你对一个人存有怀疑,又怎么能亲近对方呢?48. 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 举例来说,也许你想突破某些障碍,让你和伴侣可以有更亲密的性生活。这时怀疑的心理便会扯你的后腿,或让你的身体不能依灵魂的指示来做动作。49. 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 如果你去年从马背上摔下来过,那么怀疑的心理就会向你保证,从今以后你只要想骑马都一定会从马背上摔下来。如果你在之前的亲密关系中遭遇过失败,那么怀疑心理就会企图说服你这一次也一样会失败。 4.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人们往往会把伴侣当作罪魁祸首,但其实怀疑心理才是让人无法发现自己本质的元凶。 5.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50. 6.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换句话说,如果你这样说:“我无法相信伴侣的爱,我想他/她早晚会伤害到我。”那么其实你真正表达的意思是你不能相信自己。你所谓对伴侣的“信任”,其实是一种期望——你希望对方的行为不会对你造成威胁,或使你的旧伤复发。事实上,你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伤痛或爱你自己的。51. 8.如果向怀疑的声音屈服,这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 如果你不再相信生命,就是相信死亡。这会让你放弃自己,也放弃生命(死亡的诱惑)。 9.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 如果你抱持着“不足”的想法,就会有想竞争的冲动,使你处于两难的境地,害怕冒险,而且感到沮丧。这全是因为怀疑的声音在对你说,你没有足够的价值,所以无法去爱人,也无法被爱。 10.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 也就是说,怀疑变成了单纯地问问题,让你能够明察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最好的选择。在怀疑的心理与你的灵魂之光整合之前,你可能常常会由于死忠的观念、自我欺骗、天真无知、恶习或恐惧而做出不适当的选择,因为这些事物都会让你受到怀疑心理的控制。


 亲密关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