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61-11
ISBN:SH1001-509
作者:马克思
页数:96页

书籍目录


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第一部分 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
一、研究的对象
二、对德谟克里特的物理学与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关系的判断
三、把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所引起的困难
四、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一般主要差别
五、结论
第二部分 论德谟克里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别
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第二章 原子的质
第三章 始基的原子和元素的原子
第四章 时间
第五章 星辰
附录 批评普鲁泰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
前言
(一)人对神的关系
1. 恐惧和彼岸的存在
2. 崇拜与个人
3. 神意与降谪了的上帝
(二)个人的不朽
1. 论宗教的封建主义 庸众的地狱
2. 众人的渴望
3. 优异者的骄傲


 博士论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初涉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两个人的思想我们必须得明确,一个是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另一个就是伊壁鸠鲁的思想。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自然哲学。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英文Demokritos/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物理学方面他主张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分别称他们为存在和不存在,并且二者同时存在。存在是充实而坚固的,不存在是空虚而稀薄的。另外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实而不可割裂的,没有虚空存在、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而原子间在形式上的形状、相互关系上的次序和方向上的位置的区别使得原子能够生成其他事物。(二)宇宙生成论方面德谟克利特所描述的宇宙的生成过程——在无限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院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的一种漩涡运动。同时,他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形成”。(三)认识论1. “影像说”:当影响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2. “约定论”:德谟克利特认为我们所能得到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理智达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真实的。另一种是通过感官达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虚假的。(四)伦理学方面德谟克利特的伦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他认为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因为这种形状的是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另外他主张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而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人们通过克制自身的欲乐,淡泊名利,就能够幸福。另外,再让我们看看伊壁鸠鲁和他的自然哲学。伊壁鸠鲁(希腊文Έπίκουρος 英文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1)物理学1.伊壁鸠鲁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与我们无关。2.伊壁鸠鲁认为每个具有同一形状的院子在数量上绝对无限的,但在原子形状的差别却不是无限的,只是数不清而已。他还说:“原子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以外没有其他性质。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证明,重量乃是使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起来的原因。另外伊壁鸠鲁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他承认原子有偏斜运动,同时他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2)准则学伊壁鸠鲁认为判断真理的标准有三:感觉、预见和情感,他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预见是对外在东西的回忆,是一种储藏于心灵中的把握,是一种真实的意见,是一种观念或普遍思想。情感是人的内在感觉,一个人选择什么或者避免什么由情感的两种状态——“快乐”和“痛苦”来决定。(3)伦理学伊壁鸠鲁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而他的物理学和准则学方面的想法就是为了达到他思想的核心与目的——伦理学。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始点和终结点,使人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是清晰的推理、需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是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另外,他认为如果有人觉得感觉欲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的幸福,他尽可以去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他也强调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但是人是要付有道德感的,有些事情可以取决与我们的意识自由,但并非所有事情。而且,他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他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止互相伤害,公正就成立了”。以上,就是个人通过学习《西方哲学史》总结出的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及他们的自然科学。再通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我们不难发现,青年马克思是通过对传统观点的驳斥,即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偏见而设想写作这篇文章的。在这篇论文的开始,青年马克思旁征博引了科塔、西塞罗和普鲁塔克的观点,甚至援引了教会的态度,论证了在近代作家眼里,伊壁鸠鲁作为一个哲学家,仅仅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而他二人的自然哲学完全可以等同起来。然后,马克思就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发现了三点困难:(A)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关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的理论简介上有差别。德谟克利特是个怀疑主义者,他认为感性现象是主观的家乡。真实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其余的一切都是意见和假象。“感性知觉”就是“理性”。而伊壁鸠鲁却是个独断主义者,他把感性世界变成客观现象,同时他断言,他赞成同样的原则,却并不主张把感性的质看作是仅仅存在于意见中的东西。(B)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的理论简介上的这种差别,体现在这两个人不同的科学活动和实践中。在德谟克利特的科学活动时间中,一方面求知欲是他不能平静,另一方面对真实的即哲学的知识的不满足,迫使他远行。而伊壁鸠鲁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从未有过任何教师,他为自己是一个自学者而自豪。(C) 考察一下表现思想同存在的关系,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反思形式上看,德谟克利特使用必然性,伊壁鸠鲁使用偶然,这种差别的主要后果表现在对具体的物理现象的解释方式上。 而就是通过这三方面的困难,使马克思感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两人虽然都主张同一种学说,但是两个然却是处处彼此对立的,不得不使人生疑,引人深思去探讨二人自然哲学间的具体差别,从而引出了论文的第二部分。单从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个人简介上我们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属于早期的希腊多元论哲学家,而伊壁鸠鲁属于晚期希腊哲学伊壁鸠鲁派的创始人,二人思想的活跃期之间的差距大约近百年,而在这一百年间,希腊社会经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圣人的改造,不管是哲学还是科学,在很多的领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使得伊壁鸠鲁时期的社会背景与德谟克利特时期的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造就了伊壁鸠鲁虽然赞同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却又与之处处对立。因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关键点,古希腊哲学的顽疾,就是当古希腊哲学深入事物内部,试图说明构成自然的元素和结构时,这些问题实际上应该用自然科学来解决,至少需要科学工具和手段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希腊自然哲学所无法满足的条件。所以,至少来说经过了上述三大圣人的推动,伊壁鸠鲁时期的希腊科学比德谟克利特时期的要先进一些,但仍然无法满足希腊自然哲学的需求。调转回来,仅根据二人在自然哲学上的观点,我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建立在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观上的再发展和再完善。在原子论方面,伊壁鸠鲁针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不足,还提出了三点修正和发展,即原子有偏斜运动,原子有重量,原子数量有限。他认为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直线式的下落的运动、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运动和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前两种运动是二人共同的,而第三种运动是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根本性的差别与发展,使之更为清楚,由此,青年马克思用了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原子脱离直线偏斜”论证这一观点。而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章——“原子的质”中,青年马克思提出了重力作为原子的第三种质的重要性,因为在重心里物质具有构成原子主要规定之一的观念上的个别性。所以原子一旦被转移到表象的领域内,它们必定具有重力。其次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和准则学上的研究都是为他的伦理学服务的。由于伊壁鸠鲁承认了原子的偏斜,从而承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为他论证公民个体的自由意志原则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而这种依据在第二部分的第三章——“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中得到了青年马克思详实而有丰富的理论印证。另外在第四章“时间”中,青年马克思给我们论证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感性认识上的偏差,德谟克利特轻视感觉,他消极的认为我们没有把握每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只是通过许多方面明白了他们是什么。而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的存在着的自身反映。我认为二人在时间性认识的差别是青年马克思想论述的一个事实以外,另一个隐性的想让人值得关注的点就是两个人的思想活跃期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上就相差了近百年,而这100年又是古希腊哲学蓬勃发展的100年,这样他二人针对时间这一观念所引发出的感性认识上的偏差就不足为奇了。最后在第五章“天象”中,青年马克思发现德谟克利特在天文学上的见解并没有太大的哲学意义。而伊壁鸠鲁得出的结论说:因为天体的永恒性会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他们并不是永恒的。由此引发出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他认为只要作为原子和现象的自然表示的是个别的自我意识和它的矛盾,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就只能以物质自身的形式出现;相反,当主观性成为独立的东西时,自我意识就在自身中反映自身,以他特有的形态作为独立的形式同物质相对立。这种自我意识理念的体现同样存在于他的伦理观对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的发展的差异上。二人都强调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和快乐能使灵魂得到安宁。但是伊壁鸠鲁认为如果个人的欲望可以给他带来最大的幸福,他尽可以去追求感觉欲望的满足。而德谟克利特认为如果想要获得灵魂的安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克制自身的欲望。总之,通过青年马克思这五章的详细论述,更一步的确定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肯定了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他做出的不可抹杀的理论成就,为他正名。以上就是刚刚涉足西方哲学的我,对于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的若干思考和想法。另外通过这篇论文也给予了我些许的启发,明白了以后写论文,做研究的一个方向和方法。
  •     这本小册子包括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及一个附录的片断《批评普罗泰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古希腊哲学家,记得德谟克里特说过一句话:“人应该追求丰富的思想,而不是丰富的学识”。这种追求应该就是哲学了。一般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原子论是来源于甚至“剽窃”于德谟克里特,而马克思在这篇博士论文中探讨了被人们忽视的两者的差别,说明了伊壁鸠鲁思想不同于德谟克里特的独特之处。伊壁鸠鲁原子论中特殊的一点是原子的偏斜论,其实这一点并不如通常看上去那么可笑,原子的偏斜并不是为了解释原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在原子存在之本质上引进这一偏斜,从而引进世界的偶然和“自由”。“当德谟克里特把感性世界认作主观假象时,伊壁鸠鲁却把它认作客观现象。”或者说,“一个是怀疑论者,一个是独断论者”。德谟克里特游历四方,学识渊博,注重经验知识,伊壁鸠鲁则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生活和心灵的宁静的幸福。“伊壁鸠鲁自认他的解释方式的目的只在于求自我意识的宁静,不在于求自然知识的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还只是一般自然和经验意义上的,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则是与他的伦理学联系起来,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伊壁鸠鲁伦理学以快乐为导向,但“伊壁鸠鲁哲学的原理不是阿尔柴斯特拉德的美食学,而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而这种自我意识和自由正是德谟克里特那里所缺少的。马克思在序中说:“普罗米修斯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古希腊哲学的精神也在于此了。无论德谟克里特还是伊壁鸠鲁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者,而“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
  •     全书篇幅很小,如书中所言“凡是否定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宁静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全书所论证的是对“个人”的最高肯定。原子式的人,会组成各种组织,例如恋人、家庭、朋友、公司、合作社、国家。其中的纽带,“在政治领域内,那就是契约,在社会领域内,那就是友谊”。这一思想,随着马克思的成长而变迁的过程与结果,我不甚了了。虽然与马克思有一种取向上的一致性,但是内容的填充远远不够。“宁有恨而无悔”,就朝这里走吧。我从本书中所获得的新知很少,宏观与微观之间争辩的陈词滥调并不值得多费时间去公开复述。读书而不解的习惯不好,这样会让人反复在一个问题上打转。涉及“复杂性”的讨论太多,但是不能一看再看还被其中蕴藏的矛盾感打动。浮躁、没有志向,导致在这一方面总是抱着迷恋,而非建设性的理解的态度。这让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虽然大段大段地看不懂马克思在说什么(非哲学专业,也不懂古希腊黑格尔),但是我的眼前仿佛有满天的原子在做直线运动。浩瀚的星空中,它们偏离直线,互相撞击,而这,就是世界。。。。
  •     五月看。在23岁时就领悟到这样的道理,马克思真是奇人。推动世界的不是必然性,而是偏斜和反常的力量;绝对的偶然性是不可知论,绝对的必然性让人陷入神秘主义,二者不过殊途同归,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超越。
  •     惊涛骇浪前的第一丝波澜
  •     彻底忘了写的什么 二十年前看的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649703.html 叛逆精神与壮丽文笔
  •     表示没有看细节。有一些点是老马以后一直坚持的
  •     笔记
  •     1) In Epicurus, therefore, atomistics with all its contradictions has been carried through and completed as the natural science of selfconsciousness. 2)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is itself theoretical. It is the critique that measures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by the essence, the particular reality by the idea.
  •     高中时读过
  •     看得很无奈,不过还是满好玩的
  •     太艰深了!
  •     :无
  •     三星半,当时的马克思还稚嫩得很,但从年轻起写任何类型的文章都非常关注现实,自觉地以现实或自身正在经历的遭遇为写作的立足点,这点太难能可贵。全文大意能把握,但有些具体的细节读不懂,比如“时间”、“星象”等部分,没有很好的西哲知识背景会觉得难以下咽,以后再反复读吧。P.S.很羡慕马克思,博士论文才那么一点点字数,就跟硕论差不多似的,当然也确实有才
  •     我觉得我大概把握了这文章的用意,但具体内容很多读不懂
  •     依托于古典学
  •     补记
  •     马哲史跟读,博士论文神马的==
  •     读后感搞死我了...
  •     只覺得曉明能把這麼枯燥的東西講的很生動,不容易。雖然我忘得差不多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