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枝玉叶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3
ISBN:9787506320337
作者:陈丹燕
页数:282页

作者简介

美丽的女子郭婉莹(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庭的四小姐,曾经锦衣玉食,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丧偶、劳改、受羞辱打骂、一贫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依然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她一生的细历令人惊奇,令人不禁重新思考: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究竟是怎样生成的?

书籍目录

1910年 一岁,悉尼:那双白色的软底鞋
1915年 六岁:爹爹带我们去一家叫“上海”的中餐馆
1920年 十一岁:上海的阳光照耀
1928年 十九岁:永远的中国式服装,永远的英文
1931年 二十二岁:利西路上的大房子
1932年 二十三岁:爹爹死了
1933年 二十四岁:燕京骄傲的女生
1934年 二十五岁:分离
1934年4月 二十五岁:美丽的女孩出嫁了,倔强的女孩出嫁了
1934年11月 二十五岁:爱情故事
1935年 二十六岁:富家女子的梦想
1944年 三十五岁:把微笑丢在哪里
1945年 三十六岁:Easy Come Easy Go
1946年 三十七岁:波丽安娜
1948年 四十二岁:美妇人之月的阴面
……


 上海的金枝玉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每个女孩在小时候都会抱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穿不完的新衣服啊抱怨为什么自己不够漂亮啊~抱怨妈妈好像不够爱我啊。。……似乎就真的像书上说 人事十事 八九不如意般~甚至不想过年 每过一年就觉得虚度一岁 好没劲哦~~然而就在初中这样一个叛逆期。。我接触到了上海的金枝玉叶 这样一本书很偶尔的一次机会。。其实我原本是想读 独生子女宣言的就顺便翻了一下这本书。。结果就爱上了~~女主角可以在做大小姐的时候不经意的在永安百货血拼没有丝毫的傲慢也可以在放下放劳动的时候依然保持那份优雅和从容笑称 就当是减肥这种荣辱不惊的状态是我欣赏的用现在的话来说 这就叫淡定吧。。。所以。。我变得淡定了。。我也学会不再抱怨抱怨不会改变现实不能改变的现实就想办法去适应用快乐的心去应对开心也是一天 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一点呢这是我的人生哲学~其实就是从这本书里来的~~所以。。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尤其是女孩子~对今后一生的成长很有用~~
  •     陈丹燕:吃了苹果以后的夏娃采访整理:张素闻“虚荣”的背后 问:为什么要写《慢船去中国》? 答:这个故事写的是范妮与简妮两个女孩,其实说的是中国在再次开放以后,上海人对外部世界的心态,那种强烈渴望的原因和困境,那是中国想要融入世界大家庭,加入全球化的先声。对封闭和禁锢的恐惧在范妮和简妮的家庭及家庭背景里,是最明显的标志,我认为也是当时上海民间最焦虑的问题,上海的历史给市民最重要的回忆,就是开放的自由和封闭的沉闷。这个最早现代化的都市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回到世界自由港的过去,不管为此会失去多少东西,自尊会受到怎样的考验,他们想着的,就是一旦完成了融入的过程,就会与世界强国平起平坐,然后再慢慢改变彼此的地位,象当时历经六十年的黄浦公园之争一样。我写这个故事,是想要追溯上海重新走向世界时的世道人心,那是这个世界主义的城市的遗产被翻检得最仔细的时代,一切都还没有来得及被误解,表现得很真切。 问:范妮与鲁的爱情,应该说是文化差异的牺牲品,范妮因为自己强烈的自尊与虚荣而致精神失常,可否谈谈您对文化差异的看法? 答:文化差异本身不是坏事,也很自然,但在范妮和简妮,都是受不了打击,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幻想,和最自己的身份的认同。这是被当时殖民风潮刮过的民族在全球化面前再次面临的问题,如同深渊式的问题。他们的行为,包括努力,虚荣,自尊,都是集体的行为,那些国家的人,多多少少在生活中,或者说在心里做着的事。不自然,但真实,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肯承认,也不肯正视这些类似“虚荣”的行为,“虚荣”的背后,却是满满的历史,殖民,独立,失望,挣扎。 问:读您的这本小说,觉得您写得很狠心,不似您以往的文字那么唯美温和,比您以往的文字多了很多撕心裂肺的情节与场景,大大超越了您以往的写作,甚至看不到您写作时候的情感,只读到残酷,残酷的人情,残酷的现实,以及残酷的历史,您怎么能那么冷淡而细致地写下来? 答:这是个残酷的故事,因为现实就是这样的。按照我的本性来说,我不愿意沉湎于残酷的故事,正好两年时间,日子不好过。我希望过温和的生活,与这样的故事为伴,常常沉重。也许我到了正视一些东西的年龄了。如同吃了苹果以后的夏娃,不得不从伊甸园里走出来,走到人间。 问:该怎样去阅读您的《慢船去中国》? 答:不要把它看成是个言情故事,也不要看成是时髦的上海小说,不要忽视故事里面的历史,中国在重新走向世界的时候,上海就是在这里起步的。 你有兴趣不代表读者有兴趣 问:最早的时候,是什么使您投身儿童文学的创作?有特别的原因吗? 答:没有特别的原因,小时候看儿童文学,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想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开始工作,23-24岁,没什么特别的生活经历,在《儿童时代》编辑部,写儿童文学,符合创作规律,写大学生活吧,生活沉淀不够,再往前,一直想写文革,刚开始就觉得题目太大,必须从外围开始写,写完《一个女孩》就不想写儿童文学了。 问: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带给您什么样的收获? 答:基本功的训练,最基本的,使我很在意读者的想法,一开始就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摆在写作之中,不只是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写在日记里,没有必要给别人看。 我们《儿童时代》的读者是9-12岁的儿童,编辑部的总编对我们说:你有兴趣不代表读者有兴趣。 问:当时是80年代初呢,您的总编对您说这样的话,肯定很懂得办杂志。说说您的总编? 答:我们的杂志当时销量很好,120万。 我们总编冯秉序老先生,上海地下党,教会学校出身,对生活很讲究,经常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菜要配什么样的碟子,谁穿的衣服不顺眼,他会直接说出来,叫你回去换了再来,很会培养人,象父亲一样,对我们说不能只做一个编辑,必须又工作又学习,他会安排谁去学英文,谁去学法文,谁去学日文,学费由单位出,但是成绩必须要好。 所以,我们《儿童时代》的编辑,有很多人,同时做翻译工作,亲手翻译一些国外的儿童文学,给我们的读者。 问:听说您当时所在的《儿童时代》编辑部人才济济,有王安忆、章大鸿、盛如梅等。 答:王安忆是我的实习老师,后来我代替她做小说编辑。总编冯秉序老先生真象一个父亲一样,到我家里来,对我妈妈说我应该写作,给很多做记者的机会给我,限制发稿的时间,使我很快提高自己,我很感激他。 童话里很多感伤和悲哀 问:童话是不是最终指向对世界的一种温柔美好的愿望? 答:不是,童话里很多感伤和悲哀。 问:安徒生的童话是不是最好的童话?中国的童话怎么样? 答:安徒生的童话不是最好的童话,中国的童话都不够好,《小王子》是很好的童话,但中间有一部分离开了故事,不太适合儿童,EB怀特的童话是最好的童话。 问:中国可以找到EB怀特的童话吗? 答:可以找到EB怀特的童话,中国出版了《小老鼠斯图亚特》,我翻译的。82年的时候,20年前,我去资料室,看到EB怀特的《精灵鼠小弟》,觉得很好,就翻译了。 问:从儿童文学创作转到成人文学创作是否遇到困难? 答:转变是慢慢完成的。儿童文学已经写完了,而我又不愿意为了写儿童文学特意地和孩子们整天生活在一起,所以就写成人文学了,转变需要时间,有很长一段摸索过程。 问:您后来的文章,写到上海女子在淮海路上相互打量的目光,那些文字,成熟得使人叹为观止,您是怎么看待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 答:儿童文学更重视的是事情,成人文学更重视的是心理,儿童文学更重要是描写整个事情的过程,成人文学更重要是描写心理的过程,很不同。 想为他们留下活过的痕迹 问:您写过女中学生宁歌的死,写过南京的万人坑、日本长崎、奥斯维辛营、普劳森监狱等,您甚至很详细地写过临死之前病人的潮状呼吸,是什么使您格外关注死亡? 答:很好奇,我对死亡很好奇,很愿意去关心它,死亡很震动人,我在护士学校的时候,包扎过尸体,护理过临死的人,看着他们死去,一直被死亡所震动,现在还喜欢到墓地去拔草,去看墓碑上生与死之间那短短的一条横线。 问:您将关押犹太人的奥斯维辛营与关押纳粹的普劳森监狱写在同一本书里,当时是怎么想的? 答:当时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同样的博物馆,差不多的时间看到, 就写在一起了。 问:《上海的红颜遗事》里的姚姚与《上海的风花雪月》里的戴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如何会想到替姚姚写书? 答:戴西,我很喜欢,戴西值得我这么喜欢,以致我和很多朋友无数次地说起戴西,于是,她们提议:那就把她写下来啊。我就把戴西写下来了。 姚姚不完美,但她的遭遇值得我记录,为值得的人写书,不是说要向她学习,是因为我觉得她所处的时代不公平,我觉得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不能这样做,她是不完美,是普通,是软弱,但不能这样死无葬身之地,太优秀太完美的人,时代对他有限制,可以理解,但是,姚姚这样的普通人,对生活只有最基本的人性的要求,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最后,这样死了,这样的死还完全要被历史所淹没。 历史给我们的从来都是帝王的历史,我从来都不想写帝王的历史,讨厌写太伟大的东西,喜欢平民的历史,想为他们留下活过的痕迹。 问:姚姚在什么地方特别打动您?她生存的本能?她爱的意志?她纯真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是,她的这些都打动我,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历史对小人物的不公平,使我想要写姚姚。 男女不可能真正平等 问:您写戴西的时候,语气温柔,充满深深的爱,戴西是不是您最喜欢的女性形象? 答:是,我蛮喜欢戴西,戴西很自尊,很智慧,很坚韧,很好的品质,举止优雅,文化多元,我喜欢文化多元的人,戴西就是一个坐标。 问:有魅力的女性应该具备何种品格? 答:我觉得有魅力的女性必须要漂亮,不光是容貌上的漂亮,还有个性气质上的漂亮。 问:漂亮是不是精致? 答:漂亮差不多就是精致。 问:谈谈您对女性主义的看法? 答:女性主义有道理,但我自己不是,女性主义的很多主张合理,但我很悲观,觉得不可能真正平等,男女不可能平等,天生就如此,可以争取平等的机会,但不可能真正平等。 问:您在《鱼和它自行车》里借上海女子王朵莱的口阐述了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鱼和它的自行车的关系,鱼,是不是女性的一种隐喻? 答:自行车更象一个隐喻,自行车需要动起来,鱼,就是一个人。 问:我觉得鱼就是女性的一种隐喻,很多年前读卞之琳的〈〈鱼化石——〉〉,卞先生在诗的标题下写“一条鱼或者一个女子说”,就觉得鱼是女性的一种隐喻,鱼的被动地位就是女性的被动地位。 答:现在男女都一样,男性也有很被动的时候。 文学唤醒读者的记忆 问:四十年代上海的作家,主要是张爱玲,对您有什么影响? 答:影响很大,我在编辑部的时候,编辑部有很多书,其中就有最早的皇冠出版社的张爱玲的文章,从台湾直接寄过来。那时候,80年代初,中国还没有张爱玲的书,最多中国左翼作家的作品,最柔和也就是巴金了,几乎没看到市井文学。 张爱玲使我知道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使我知道文学可以这么丝丝入扣,细致,尖刻,她给我很聪明的感觉,很有天分的作家。 问:细致、尖刻,又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答:对,有天分,对文字有天分,她写的上海女子以及上海生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大脑深处的意识猛然拉到眼前。有一次,看她写:“女人的眉眼浮在宽大的圆脸上”,马上,我想起我周围有这样长相的人。 问:您怎么看待文学? 答:文学唤醒读者的记忆,文学不是要教人怎么做,不是要承担什么使命,别人读文学书,不是为了听教诲,如果为了听教诲,可以去教堂,或者读哲学书,显而易见,哲学书比文学书更能教诲人。 问:您信教吗? 答:我不信教。 问:欧洲是您的精神故乡,您对东欧和西欧的情感有细微的差别吗? 答:有的。 对东欧更亲近,从小看书的关系,因为他的文学,他的音乐,他的绘画,等等,都是我熟悉的;对西欧,觉得它更安全和舒适。到东欧提紧一口气;到西欧,则松了一口气。 问:俄罗斯文学带给您什么样的历练? 答:主要是文化上的滋养熏陶,读过所有国内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甚至包括60年代出版的一些内部的俄罗斯文学,对他非常熟悉,相近的意识形态,以及相近的对意识形态的感受,使我对俄罗斯文学特别关注。 大学毕业后,我还学了一年俄文,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和先生一起去学的,他对语言不如我敏感,到考试的时候,还偷看我的呢。 我有时候怀疑有没有完全的幸福 问:您喜欢什么样的音乐?相比贝多芬,您似乎更欣赏莫扎特。 答:我喜欢柴可夫斯基,莫扎特,拉赫马尼诺夫,不怎么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总叫人觉得人定胜天,但其实,人是无法胜天,莫扎特顺从命运,总是看到命运的好,那一点点好,比较精巧,听多了,也会烦。巴哈的音乐很好,帕格尼尼的也很好。 问:您不觉得贝多芬很能代表生命的激情? 答:是,激情太粗鲁,我不喜欢粗鲁的东西。 问:贝多芬也有田园乐啊,也会有〈〈写给爱丽丝〉〉〈〈月光曲〉〉这样温柔的音乐。 答:他的这些又太甜了,好象不太符合德意志的田园以及情感的种类。 问:您的家庭似乎特别幸福,无论您的家还是您父母的家,问您一个很私人的问题:幸福的家庭生活有什么秘诀吗? 答:我不觉得我的家庭就是十全十美的幸福家庭,但是很平静,很好,我有时候怀疑有没有完全的幸福。
  •     一位叫戴西的女士,解放前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1928年就读于著名的中西女塾、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名媛;从小锦衣玉食,应有尽有。而随着时代变迁,又经历了丧偶、抄家、劳改、羞辱、打骂、一贫如洗等等所有放在郭家四小姐身上无法想象的事……但是几十年的磨难却没有使这位出身豪门的女士心怀怨恨,她依然保持着美丽、优雅、自尊、乐观,直到九十岁谢世的最后一刻。一位叫陈丹燕的上海女作家,自1996年遇见戴西后,在对这位平坦而亲切的老人的采访交谈中,结下了友情。老人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不仅带给她惊奇和感动,还最终促使她写下了这部题名为《上海的金枝玉叶》的书,从而使阅读者从中了解到,作为一个女人身上的美好品质究竟是什么?其实,关于建国后的那段历史,对未曾经历过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对许多过来之人来说却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这一点,会从很多人物传记或回忆录中看到或感受到,许多从屈辱中苟活下来的人,常常因为心碎和怨恨使自己变成一个信口恶毒的人,或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祖国描得一团漆黑。但是戴西的回忆与众不同。因为这是一份让人读后会心痛得流泪、也会感动得流泪的回忆。在这本书里面收了不少戴西各个时期的照片,而每一张可以说都让人无法忘怀。其中有一幅较小的,是戴西的儿子中正学照相时的作品。当时戴西刚刚失去丈夫,镜头中的她望着阳台下那空空的新土,一派的宁静坚忍,不动声色,似乎要将一切都遮掩了起来。而即便是面对以后更多的艰难、坎坷和黑暗,戴西也不曾从嘴里吐过一句抱怨的话。八十年代后期,戴西在大陆的经历被流传到海外,美国著名新闻节目“六十分钟”、英国BBC先后几次采访戴西,几次都不欢而散,因为戴西拒绝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自己在文革中受苦的问题。她说,“我不喜欢把自己吃过的苦展览给外国人看,他们其实也是看不懂的,他们是想把我表现得越可怜越好,这样才让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生活得十全十美。”就这样,戴西自始至终都在维护自己选择过了的东西,不因为它们没有带给她意想中的快乐与幸福就舍弃它们,也不以自己的获得来衡量别人的价值。要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啊!如果不是戴西到美国看儿子期间,在亲友们的鼓励下开始着手写回忆录,并想以此留给家族后人,恐怕就连儿子中正也不敢说自己真的知道每一件发生妈妈生活里的事。“她不说。许多事,别人怎么对她使坏的,她从来不说,从来不抱怨。”中正说这话时已经是1998年了,不会再有谁报复老年的戴西了,可她还是没有多说什么。就历经坎坷的戴西而言,她自始至终都认为对别人为自己感到不公的经历保持沉默,才是一个女子最大的自尊。可说到底,会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毕竟是在那么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做到保护了自尊,不伤害别人,不给自己心里留下伤痕,而且以自己坚强的生存安慰和鼓励了自己的孩子。 倘若不是作者本人就成长于文革乱世,曾体会过许多目睹的可怕故事;倘若不是作者亲身接触到戴西,对她的故事有着最深切的理解,倘若不是我拥有了并认认真真地读了这本传记,或许我们都永远不会懂得在柔弱的戴西的身躯上竟有着这样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绝不以恶抗恶、真正实事求是的品质。陈丹燕把采访戴西的过程比喻为敲核桃,她说在未敲开核桃之前,谁也不知道在谈褐色的硬壳里,蕴藏着一颗怎样的心;而被强力敲开时的惨烈,和敲开后散发出来的芳香,却不能不让人惊叹和感动。她认为直到为戴西书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一棵像花朵一样芬芳的心灵。我以为自己也是幸运的,通过书认识了戴西,并得益于丹燕细腻的文笔,书里的每一段叙述,每一幅照片,都如同一滴滴清澈的泉水,让心灵得到浸润、净化。陈丹燕曾在戴西的葬礼上说,希望戴西能在她的书中得到永生,我想,她做到了。我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女性,不管你是正处在风光无限之上,还是恰逢霉运当头之时,都能去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戴西会端正地微笑着告诉你一个人如何在风浪中可以怎样经历人生;可以怎样坚持自己的纯净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生活中可以怎样护卫一颗自由的心,在生活大起大落的时候,让它始终都是温暖的、自在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戴西拥有的,她维护自己选择过了的东西,不因为它们没有给她带来意向中的快乐与幸福就舍弃它们,她只是欣赏和把玩它们的意趣,不以自己的获得来衡量别人的价值。也许,她因为从来不缺什么,所以从来不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她只坚持自己感情。
  •     优雅与乐观永远不该为苦难困厄袭倒,正所谓"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     书本身是善意的。写出来落到众人眼里,往往会成就另外一些心理。相比郑念的故事,陈丹燕明显地逊色下去。
  •     相对于她的另外一本上海影像来说,我更喜欢那一本。 贵小姐的陨落,从好莱坞式完美生活落入凡间,还保持仙一样的状态,多少是让人感叹的,不过似乎对于命运大转折我们总是抱有太多怜惜,而对于生下来就趴在地上的群体,觉得理所当然。真相其实就是这样,不论如何,人生都几乎不是用来享受的,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反而越发难以活的安心了,女人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诱惑总归更多,要克服的也更多。
  •     美好而坚韧的灵魂
  •     不知道是不是版本问题,感觉叙述的时候时间上有点混乱。印象最深的两个情景:戴西去让正在与情妇欢愉的丈夫回家仍保持礼貌和得体;无论在多大的逆境中,戴西始终不抱怨,保持乐观
  •     看书名没有特别的感觉,花了两节课看完后,却觉得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值得一读再度的书
  •     适应每种环境,看淡所有事情。
  •     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書裡面有很多陳丹燕自己的呢喃和想像,我甚至在想,如果換作嚴歌苓來寫,故事會不會更加精采一點。可我後來發現,陳丹燕有許多非常好的價值主張,她的價值主張與黛西的價值觀是相近的。陳丹燕是個心裡有很多溫暖和愛的作家,她極盡平淡的文字裡有很多閃光的地方。雖然我還是會說,也許陳丹燕可以再精進一點文筆。但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家,好的作家不僅到給我們好的故事,也帶來好的價值觀,就像她在書裡主張的,人還是需要有德行的尺度。
  •     感慨黛西一生的起起伏伏,更敬佩黛西强大的内心。无论生活给她怎样的待遇,她都泰然处之。上海的金枝玉叶,美丽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有那份坚不可摧的内心修为。
  •     2001年11月阅读。令人动容的如烟往事。
  •     泪流满面
  •     有时候觉得不要信命,可是现实往往一步步告诉你,这就是命运。不知道在那段时期中,如何自己徘徊,思考与保持清醒。
  •     她是金枝玉叶却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不能碰
  •     坚韧
  •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
  •     打搜索起就喜欢这个故事,这个人,时代的转变,有些东西却是能流传下来。
  •     金枝玉叶不来自于身份、家世或血统,面对屈辱时依旧淡定洒脱的姿势才是精髓。老太太的风轻云淡正是来自历经劫难之后的沉淀,对于过去,不多言,反而秉持感激之心,因为度过了丰富的人生,铸就了更强大的自己。这种心态,多少年多少坎坷才能拥有?又有多少人敢于拥有?
  •     生活给了你什么,你都要好好收下。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     随便看看
  •     相当有感染力的语言 人物还原的很好
  •     陳丹燕能從上海舊夢中睡著又醒來,看到寥落。
  •     I should find fun in my life no matter how hard the life is.
  •     佩服郭婉莹女士,或者说可以叫她先生吧,她绝对配得上如此敬称。那种骨子里的优雅是生活历练带给她的。不过陈丹燕的文字略酸,太文艺了有点腻。
  •     好坚强的女人
  •     温婉坚韧的女子书。
  •     嗯。。其他的都很不错,但是对于作者所说的爱中国等之类的话有所怀疑,既然爱怎么又希望儿女去国外,毕竟是人不是圣,觉得有些假
  •     作者减一星
  •     陈丹燕的最后几章实在让人感动,她形容戴西,是不同于共产党员、教徒的坚定,郭四小姐的坚定来自于从小的教养,源自于骄傲,从生活中汲取乐趣的力量。
  •     如果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那我就接受它。大环境下的人物,无论是谁,都逃不过唏嘘二字。
  •     看这个的时候,房东老太太在隔壁房间里看抗日的电视剧。再次证明了我讨厌所有打着正义词号的狂热。我厌恶受苦,厌恶生活失控!
  •     难怪有人说我格局小
  •     从儿童文学开始即使我还是个系着红领巾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陈丹燕在我心中一直是个毫无才气天赋的糟糕女作家。长句子糟糕结构紊乱煽情漫溢没有语感,但仍然遮掩不住素材之光。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女人阅读的书。苦难中的人性与品性之光,中国最后的真正名媛
  •     少女时期读过的书
  •     是讲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不过更坚持了我富养的信念,只有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缺才能更好的接受面对不公平,童年的富裕奠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和品质
  •     要是生活真的想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     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人物传记,真实地像是站在你面前给你娓娓道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旁白很少,甚至女主人公的话也很少,给你的感悟和震撼却很多;她含着金汤匙出生,她是那个穿着漆皮鞋,蕾丝裙的四小姐;她订婚,悔婚,却最终选择了一段不能称之为完美的爱情;她被批斗,被下放,却依旧能优雅地用铁丝网烤面包;最终,她离去,带着所有的回忆,能说的,不能说的;说得清的,道不明的;只留给爱她的人一个微笑,留下一世的优雅,她就是黛西。
  •     对我来说简直新鲜得像电视剧。
  •     大学时代
  •     读完这故事,翻出了《波丽安娜》,我一直好奇这样的奇女子为何会如此的坚韧优雅自尊和骄傲。
  •     淡淡的故事,却让人心生敬意。
  •     大家闺秀的一生。其实很多的人生都很唏嘘,即便你是永安百货创始人的大小姐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     认识了一位家人,郭婉莹,一个坚韧乐观的女子。
  •     如何在漫漫人生中保守一颗自由的心,是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     十年了终于读完这本书,能记下红尘女子的心路历程,个人记录历史,很棒
  •     為數不多的能在24小時內讀完的一本書,似乎也是頭一次在書中真的發現了顏如玉,此書文彩一般,但要點的把握較為精到,女人能以這樣的心態述說女人,不易,戴西太有魅力了。
  •     推荐读读Daisy的故事,即使作者本身的文笔是不值得推荐的。
  •     大学时读到的书,读后喜欢上了作者。
  •     不管处境多么糟糕,不管失去再多,永远不能失去的是那份骄傲和尊严。
  •     书不算长,因为看的是电子版下次再去书店翻翻照片。很欣赏戴西晚年对于自己的经历不抱怨的态度,她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并能坚持,这是最珍贵的。愿我也能像她喜欢的波丽安娜一样乐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