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2-01
ISBN:9787532727469
作者:米·莱蒙托夫
页数:174页

作者简介

《当代英雄》是俄国19世纪杰出诗人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由《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等一组系列小说组成。主人公彼乔林是一名到高加索服役的贵族青年军官。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但他到外都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因此而养成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将自己的充沛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变爱游戏和冒险行动中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书籍目录

前言
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
当代英雄
一 贝拉
二 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彼乔林日记
序言
一 塔曼
二 梅丽公爵小姐
三 宿命论者
题解

内容概要

作者:(俄国)米·莱蒙托夫 译者:冯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一八四一年七月十五日,继普希金之后,俄国保守势力又杀害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当时他还未满二十七岁,已是公认的普希金继承者,俄罗斯第二位大诗人。    莱蒙托夫的创作时期主要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之后,沙皇尼古拉一世进—步加强了他的反动统治。他成立了专门镇压进步活动的第三厅,颁布了书刊检查条例。进步贵族遭到打击,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抗议沙皇暴政的举动都遭到镇压。整个俄罗斯成了一座监狱,到处是死刑、流放、苦役和设好圈套的杀害。革命运动处于低潮。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俄国革命就像—团埋藏在地底下的烈火在那里重新生成、酝酿、积聚,新的革命力量在人民内部逐渐生长,虽然它还没有显露出来,但那不满,忧愤,试图反叛、对抗的情绪却始终是存在着的。莱蒙托夫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赫尔岑在《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文中曾说:“他完全属于我们这一代。当时我们都太年轻,没有能参加十二月十四日的起义。我们被这个伟大的日子所惊醒,所看到的只是死刑与流放,我们忍着眼泪被迫沉默着,我们学会了把自己关起来,与世不往来,孕育着自己的思想——那是什么样的思想啊!那不是开朗的自由主义、进步思想,那是怀疑、否定、充满愤懑的思想。莱蒙托夫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感情,不能像普希金那样,在抒情诗的情调中取得超脱……刚强的阴郁的思想从没有离开他的头脑,这种思想渗透了他所有的诗篇。这不是要用诗的花朵来装饰的那种抽象思想;不是,莱蒙托夫的沉思——是他的诗、他的痛苦、他的力量。”                                  一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五日生于莫斯科。父亲尤里·莱蒙托夫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曾在军中服务,后以上尉军衔退职,定居在图拉省克罗波托夫卡村。母亲玛丽亚出身名门斯托雷平家族,但在莱蒙托夫未满三岁时便已病故。莱蒙托夫由外祖母伊丽莎白抚养,童年在外祖母的庄园奔萨省塔尔哈内村度过。他从小亲眼目睹农奴的贫困生活,接触到俄罗斯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听到不少有关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故事,这对他未来的创作都大有裨益。    一八二七年莱蒙托夫随外祖母迁居莫斯科,一八二八年进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就读,同年开始诗歌创作。初期的作品有长诗《切尔克斯人》、《高加索的俘虏》、《海盗》和一些短诗,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模仿和习作的性质,基本主题是歌颂自由,但放逐主题、恶魔主题、孤独和幻灭的主题已开始出现。一八三○年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伦理政治系。当时莫斯科大学是全国精神生活的中心,别林斯基、赫尔岑、斯坦凯维奇、奥加辽夫等都曾在这里学习。进步学生组成各种小组,热烈地研究政治、哲学和文学问题,这种气氛对莱蒙托夫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他写了长诗《卡勒》、《伊斯梅尔—贝》和《乞丐》、《天使》、《帆》等抒情诗,其中《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中写道:    人生这般苦闷,假如没有斗争。    我们把往事仔细回顾,生活里    也认不清多少事,当年少青春,    人生不会使心灵感觉到欣喜。    我需要行动,希望把每个日子    都能化为不朽的时刻……  ……

章节摘录

书摘    瓦莲卡满面通红,噘起粉红的嘴唇……她哥哥又若无其事地坐回安乐椅——这时仆人进来点蜡烛,乘瓦莲卡正在生气,用纤细的小指头敲着玻璃窗的时候,我来向你们描绘一下我们所在的房间。这房间兼作书房和会客室,由一条走廊与房子的其余部分相连接;墙上糊着淡蓝色的法国墙纸……橡木门锃光发亮,装着时兴的把手,橡木窗框表明主人是一位正派人。窗幔是中国风味的。到了晚上,或者太阳照到玻璃窗上时,鲜红的窗帘就放下来,与房间的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它表明主人偏爱一种希奇古怪的装饰。正对窗子放着一张书桌,上面堆满图画、纸张、书籍、各种各样的墨水瓶和时兴的小玩艺儿;书桌一侧有一个高大的花架,上面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似的爬满苍翠的常春藤,另一侧是一张安乐椅,这会儿乔治正坐在上面……书桌下铺着一张宽大的地毯,上面织着五彩的阿拉伯图案;此外还有一张波斯壁毯挂在窗子正对面的墙上,上面挂着几支手枪、两支土耳其火枪、几把契尔克斯马刀和短剑,这些都是到过巴尔干的同事送给他的礼物……大理石壁炉上面放着三尊雪花石膏滑稽雕像,他们是帕格尼尼、伊凡诺夫和罗西尼……其余几面墙壁上都没有任何装饰物;靠墙放放着一圈宽大的沙发,上面套着大红毛料沙发套;惟一的一幅画十分引人注目,它挂在通向卧室的房门上方,上面画的是一个不知名的男子的面孔,出自一位不知名的俄国画家的手笔。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才气,也没有人费心向他暗示一下这一点。这幅画是凭空想象的,深刻而阴郁,脸画得很真实,没有丝毫人为的夸张或歪曲;光线是从上面下来的,衣服画得很粗糙、暗淡、模糊不清——看来,画家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眼睛和笑容上……他的头比真实的人大,头发整齐地纷披在额头两边,额头很圆,明显地往前冲,结构上总有点不一般。他的眼睛注视着前方,闪耀着一种可怕的光芒,人们从黑色假面具的眼孔里往外看的时候,往往闪耀着这样的光芒;那审视和责备的目光仿佛正从房间的所有角落里盯着您。他的笑容把两片薄薄的紧闭的嘴唇拉得长长的,与其说是在嘲笑,不如说是含着鄙视。乔治每朝这个头像看一次,就会发现一种新的表情。在他感到孤独、耽于幻想的时刻,它便成了他谈话的伙伴——而他就像拜伦的游击队员把这幅画称为莱拉的画像。他常常兴奋地向同事展示这幅画,他们称赞这是—幅挺不错的画。    在我描写书房的时候,瓦莲卡已慢慢走到书桌跟前,接着走近哥哥,在他对面的椅上坐下。在她天蓝色的眼睛里已看不到丝毫转瞬即逝的怒气的火星,可是她不知道该从哪儿恢复他们的谈话。那张残存的名帖落到了她手里。    可怜而又天真的公务员。他不知道,对于这个社会,除了成堆的金子,还需要一个由某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回忆装饰起来的名字(不管是什么样的回忆),这名字奴才们已经相当熟悉,看门人决不会搞错,在需要叫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任何—个显要的夫人,客厅的立法者或审判者都会问起,这位是谁?——是B公爵或者K伯爵的亲戚吧。克拉辛斯基就这样裹着大衣站在大门口。瞧,又有一辆马车驶过来了,从马车里走出—位太太:在灯光照耀下,发卷间的钻石闪着耀眼的光芒,接着从马车上走下—个穿熊皮大衣的男人。这是里戈夫斯科伊公爵夫妇。克拉辛斯基连忙从看热闹的人群里探出头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像对熟人一样向他们鞠躬,可是,唉!他们没有发现他,或者更有可能的是没有认出他。说实话,一个只见过他一面、正要出现在上流社会严厉的法庭上的女人和一个随漂亮的妻子出席舞会的上了年纪的丈夫是顾不上那些在大门口冻得够戗的好奇的人的,可是克拉辛斯基却把这种极其普通和偶然的事看成高傲和有意轻慢,从此在他多疑的心中便对公爵夫人悄悄地产生一种不友好的情绪。“好哇,”他边走边想,“你就等着瞧吧,会有好戏给你看的,”这是表达卑微仇恨的可怜的口头语。    这时大厅里响起了音乐,舞会活跃起来。彼得堡的精华都集中在这里了:两位公使和他们的外国随员,他们是由几个法语说得极好(这当然不足为怪)因而备受我们的美女垂青的人组成的;几位将军和国家政要;一位英国勋爵,他因经济事务来此地旅行因而认为没有必要多说多看,可他那高贵的夫人属于“blue stocking”阶级,曾严厉地迫害拜伦,说起话来一个人抵得上四个人,看人用四只眼睛,如果把长柄眼镜上的两片玻璃也:算上的话——镜片里反映出来的表情比她的眼睛还生动;这里还有五六个浅薄的外交官,他们自费旅行最多只到过列维尔,却断言俄罗斯完全是个欧洲国家,说俄罗斯的东西南北他们无不了如指掌,因为他们曾多次到过皇村,甚至到过帕尔戈洛沃。他们从浆得坚硬的领结上面傲慢地观察着那些无忧无虑、轻率冒失地纵情娱乐的年轻军人:他们深信,这些身穿绣金制服的人除了机械地操练外,什么也不会。在这里,您也会遇到几个年轻人和脸上红扑扑的毛头小伙子,他们当中,军人梳的是凤头发式,文职人员梳的是à la russe,他们谦恭文雅得像古典悲剧里的亲信,是不久前才由某个显赫的亲戚推荐到上流社会里来的:他们还来不及认识大多数女士,在邀请不认识的女士跳卡德里尔舞或玛祖卡舞时,害怕遇到那种冷冰冰的可怕目光,遇到这种目光时,他们就会心慌意乱,像病人看到黑色药水一样。他们围在跳玛祖卡舞的光彩夺目的人周围,成了一群怯生生的观众,吃着冰洪淋,拼命吃着冰淇淋。正在跳舞的男舞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十分投入,既不顾惜双脚,也不顾惜舌头,他们不知疲倦地跳着,一坐到椅子上便把脸对着女舞伴,笑容可掬,每说一句话便向对方投去深情的一瞥,简而言之,他们极其出色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另一类是中年人,官职显赫,是社交界功勋卓著的老手。他们举止庄重,神情高傲,好像是出于对女主人的怜悯和宽容才漫不经心地在镶木地板上滑动,他们只和vis-à-vis的太太谈话,当他们和女舞伴相遇时,便摆出一个舞步型的姿势。    然而淑女们……哦!就像所有的舞会一样,淑女们是这次舞会的名副其实的装饰品!……有多少闪亮的眼睛和钻石,多少嫣红的嘴唇,多少嫣红的缎带……她们是大自然的奇迹和时装铺的奇迹……迷人的秀足,小巧得惊人的皮鞋,大理石般的双肩,上等的法国香粉,从畅销小说中借用的动听句子,从店铺里租来的钻石……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但是根据我的理解,舞会上的女人正是和她们的打扮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特殊的整体;舞会上的女人完全不是闺阁里的女人;和一个女人跳过玛祖卡舞再去评判她的心灵与智慧,同读了一位撰稿人的文章再去评判他的见解与感情是完全一样的。    大厅通往客厅的门旁边坐着两位成年淑女,她们手里都拿着带柄眼镜,正在和两三个没有跳舞的年轻人交谈。其中一位就是丽莎维塔·尼古拉耶夫娜。大红衣裙使她苍白的面容有了一些生气,总的说来,她的穿戴很得体。凭着这种优越感,她相当冷谈地回答了走过来彬彬有礼地向她鞠躬的彼乔林。(顺便必须指出,穿戴得不得体的女性通常客气和宽容得多,不过,这绝不是说,她们可以穿戴得不得体。)彼乔林站在丽莎维塔·尼古拉耶夫娜身旁,等她先开口说话,漫不经心地看着跳舞的人。这样过了几分钟,她才不得不撕下自己嘴唇上那沉默的封蜡。    昨天我来到五峰城,在城郊马舒克山下最高的地方租了一处住所:在雷雨天气里乌云定会垂挂到我的屋顶上。今天早晨五点钟,我一打开窗门,屋前小花圃里的花香立即迎面事扑来。开满樱槐花的树枝探视着我的窗口,一阵微风吹来,有时会把白色的花瓣撒落到我的书桌上。从我屋里看出去,三面景色都非常秀丽。西面,五峰并峙的别什图山现出一派灰蓝色,仿佛“暴风雨后残留的一朵乌云”;北面,马舒克山拔地而起,像一顶毛茸茸的波斯帽,把地平线上的这一部分遮住。东面更是山明水秀:我面前的山坡下是一座五彩缤纷、干净崭新的小城市;有益于健康的温泉哗哗奔流,操着各种语言的人群熙熙攘攘;而那边,更远些,群山像一座半圆形的露天剧场重重叠叠地耸立着,一座比一座苍翠,一处比一处迷茫;在最远处的天边,从卡兹别克山到双峰并峙的厄尔布鲁士山绵延着一脉银链似的雪山。居住在这样的土地上,真叫人心旷神怡啊!一种欢乐的情绪在我全身的血管里涌动。空气清新凉爽,就像婴儿的亲吻;阳光灿烂,天空蔚蓝,人活在这世界上还需要些什么呢?还要那么些情欲、愿望和遗憾干什么?可是时间到了。我该到伊丽莎白温泉去:据说凡是来温泉治病的人,早晨都聚集在那里……    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顽固地追求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的爱情呢?我既不想勾引她,也不想娶她为妻。我干吗像一个女人似的向她卖弄风情?维拉爱我大大超过梅丽公爵小姐可能爱我的程度。如果公爵小姐在我心目中是个不可征服的美人儿,那么,也许这种攻克障碍的难度还能使我入迷。可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因此,这不是青春年少的年代里那种折磨我们、使我们寝食难安的对爱情的追求,就是这种追求把我们从—个女人身上抛到另一个女人身上,直至找到—个无法忍受我们的女人为止。一种永恒的规律便开始起作用了——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无休无止的情欲,这种情欲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从一个点开始的一条通向空间的线,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它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终点,也就是说,这种情欲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我这样煞费苦心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因为嫉妒格鲁什尼茨基吗?可怜哪,他根本就不值得我嫉妒。或许是一种难以战胜的恶劣感情在作怪,这种感情促使我们去破坏一个朋友的甜蜜的迷梦,以便在他走投无路来向我们求救的时候,可以沾沾自喜地对他说:    “我的朋友,我也有过这种经历!可是你也看到了,我照样心安理得地吃饭、睡觉,并且希望临死的时候不会叫一声,也不会掉一滴泪!”    真的,去占有一颗年轻的情窦初开的心,那真是无穷的快乐!年轻的心就像一朵鲜花,在第一缕阳光照耀下散发出醉人的芬芳,应该在这个时候摘下它,把它闻个够,然后扔在路上,总会有人来捡起它的。我觉得身上有一种贪得无厌的欲望,要把人生路上遇到的一切都吞食下去。我只是从个人利害得失的角度来看待别人的痛苦和欢乐,把它们当作维持自己精神力量的食粮。我自己再也不会在情欲的影响下变得疯狂,我的虚荣心受到环境的抑制,它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因为虚荣心说到底无非是一种对权力的渴望,而我最大的快乐就是让周围的一切听从我的摆布。让别人对我爱慕、忠诚和敬畏,岂不是拥有权力的首要标志?岂不是权力的最大胜利?平白无故地造成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岂不是满足我们自尊心的最甜蜜的食粮?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自尊心得到满足。如果我觉得普天之下我最优秀,我最强大,那我会觉得很幸福;如果所有的人都爱我,那我就会在自己身上找到永不枯竭的爱的泉源。邪恶产生邪恶;第一次遭受痛苦就会使人懂得折磨别人的快乐。邪恶的思想不可能进入人的脑子,除非他想把它付诸行动。有人说,思想是一种有机物:它们一产生就是有形的,这个形就是行动。一个人脑子里的思想越多,他的行动就越多。因此一个天才如果被捆绑在办公桌上,那么,结果不是夭折就是发疯,就像一个体格强壮的人,如果整天坐着不活动,结果一定会中风死去—样。    情欲是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属于青春年华的心灵,谁要想一辈子生活在情欲冲动之中,那他肯定是个傻瓜:许多平静的河流都是从哗哗作响的瀑布开始的,却没有一条河流直到奔流入海都始终奔腾咆哮,白浪滔天。但这种平静却往往是一种伟大力量的标志,虽然它是藏而不露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不允许疯狂冲动,因为心灵在经历痛苦和欢乐的时候总会保持清醒,理智从事。它知道,要是没有雷雨,太阳的长期暴晒会把它烤干,它深入体验自己的生活,抚慰自己,惩罚自己,像对待心爱的孩子一样。一个人只有处于这种自我认识的最高境界,才能领悟神的公正裁判。    ……


 当代英雄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找来看看~~
  •        看了这本书,觉得很棒。文笔很清丽、洗练。映像很深的是描写俄罗斯的雪山的部分,简直能看其字而见其景,令人有一种立刻奔往那里的冲动。作者写早晨的空气,”就像婴儿的吻一般”。多贴切啊。
  •     何必惋惜呢,人与书如有缘,总有相遇的一天。
  •     从电影《冬之心》逛到这里,看了文章的头和尾,说的真实:)
    不看中间部分是打算看看这本小说咯~
    电影颇为触人,总之别丢失掉爱的能力喽!
  •     呵呵,楼主,我看你写的特别有感触。
    我学的专业也不实用,是中文。我不喜欢当记者应酬,家里也没关系让我进电视台,老师考试我又错过了,呵呵,于是在外面晃荡了很久,今年是第三年了,觉得时间过很快,而自己的成长比较慢。可喜的是,我终还是得到了一点自己想要的东西,起码找到了一点自我。
    我内心是有抱负的,即使现在依然如此。不想做老师,是因为自己的性格还不完善,不想自己的学生像当初的自己一样被人耽误。公务员就是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更何况我是个女的,仕途不会有太多空间。现实又哪里会让我这么挑三拣四,我也深知社会的残酷生活的不易,可同样我也告诉自己,假如没有热情,假如我的内心是一潭死水,那我也是同样痛苦的。
    现在依然彷徨,但也奋斗着,我想我活着的意义在于希望,而希望存在于我不断的努力当中,即使这种希望是虚幻的,那作为存在的意义,这种希望也必须存在。哎呀,我开始咬文嚼字了。呵呵。
    这本书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了几个片段,当时觉得就心理描写,对女性心理的把握,这个作家相当成功。男性可以把它当泡妞宝典,女性可以当做防渣男宝典。
    楼主经过这么多年,大概也成长了,沉稳了,但是切勿失去那份内心的美好。有些东西在成长的过程,可能必须舍弃,但是如果内心的领土都沦陷了,那就没有自我了。
  •       彼乔林是莱蒙托夫的一面镜子,而我在彼乔林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彼乔林所寻找的正是我所寻找的,也许结局会是一样——穷尽充沛的精力和才识四处寻找,最后将无果的愤恨倾撒于对世界的戏虐、对人生的讽刺和永无终止的无谓争斗中。难道真如他所信奉的,宿命?!
  •       本书是笔者10年前阅读的作品。当时曾读过好几部西方文学作品,惟有这一部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再读,虽然故事内容已如初读一般,但始终是找回了那样一种感觉。
      
      每次惦念起这部作品的时候,脑中总也想着主人公所出没的地方——茫茫的草滩、木屋、以及高原的景色,彼乔林骑在马上,最后被人告知已经死于远方的景象……
      
      “当代英雄”这一标题在笔者看来,并非是一种讽刺。在一个沉湎于各种定论的社会(也如同我们的社会),主人公因为性格的驱使走了出来,追逐自由以及迷茫的未知……再加上莱蒙托夫的笔法精准有致,看似不经意的写法中却流露出了隽永与永恒的风波——这往往勾起了我们的畅想(也许只有我),为一种豁达而又空旷的气息而感到迷醉……
      
      总的来说,本书是难以评判的一本书,因为单单从一个个故事里几乎找不出什么,在读完全书的时候,才能发现由作者赋予的那种独特魅力,令人感伤而又对未来充满了不一样的憧憬。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情感——就如同彼乔林自身所说,虽也希冀过着舒坦的日子,但骨子里却不愿去平稳地度过人生——在“宿命论”的篇章中,更能反映出主人公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虽然强调理性,但却更愿意追随激情与直感……
      
      我自己并不赞同本书简介中的说法。虽然莱蒙托夫本人也说“彼乔林是一个典型”。但却比可能寓意的同时代人的身上更多了深邃与冲劲,或者说,预料到被时代气息之网所捕捉的破网之鱼。主人公俨然是个先锋形象,虽然他并不指出明确的方向,但却已然预料到了自身的处境。
      
      《当代英雄》理应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叛逃者,一颗颗毫无顾忌、却闪动着万分璀璨之光的点点孤星。
  •     1.一个人脑子里的思想越多,他的行动就越多; 2.许多平静的河流都是从哗哗作响的瀑布开始的(人的力量是慢慢积蓄出来的,可往往我们只看见了平静的表面,没看见藏而不露的深刻思想) 3.一个人脑子里的思想越多,他的行动就越多(难怪我有自虐倾向)
  •     所谓人间失格么^ω^
  •        最膜拜的外国文学名著,莱蒙托夫的诗和其他所有外国诗歌一样,由于翻译的原因,我永远很难读下去,但是,读过两个不同翻译版本的当代英雄,都能让我这颗很粗糙不敏感的心为之心悸。
       我很喜欢毕巧林,也很恨他。我爱贝拉,也可怜她。翻译文学,但能感受到情感和文字之美,莱蒙托夫这位伟大而短命的作家,有此小书一本,已是不朽。
  •     其实,翻译成当代英雄并不恰当,就如译者草婴本人所言,这个“英雄”还有“时髦人物”、“风流人物”之意,不过是大家对早已通行的译法都早已习惯。“但是,我不能对他们说,我其实是一个悲观、冷漠、不负责任的人。因为他们关心我,会为我担心。”这句话其实是很多人的写照。
  •     书很好看,就是字太小纸太薄,不适合收藏
  •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很自然的给自己带上面具,不过最重要的是懂得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空间,推荐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不可不想的事》
  •     我觉得在工作中虚伪在所难免。关键是对谁虚伪,对和自己不相干的其实也无所谓,对自己的朋友,则要坦诚。
  •     诚哉斯言,不朽的“当代英雄”!
  •        看这本书是在文学老师要求下 “逼不得已”看的,但是看完后,觉得真是一本好书。毕巧林的形象被莱蒙托夫刻画的如此逼真。
       感觉俄国文学真的很有特色。我的俄罗斯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普希金 是我们的一切”然后问我们中国有木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会说他是我们的一切。 很遗憾 没有。她说文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奥涅金 毕巧林 等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已经成为现实中的人,她说因为太重视文学的作用 他们有时候都不能分辨现实和文学。
       听了这些 我深有感触,想想是的,普希金就是他们的一切,文学就是他们生活,奥涅金 毕巧林就在他们身边 。文学功底不行 不写了!
  •     謝謝
    去看書吧
  •     莱蒙托夫的小说比装的一手好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凝练了许多,而且丝毫不觉得这篇小说内容不够宏大
  •     或许你们从他身上是看出了什么,但我只知道虚伪而又以伤害别人为乐的人就是最令我深恶痛绝的。贝拉、梅丽、葛鲁西尼茨,我都绝对忘不掉。毕巧林有什么资格得到关注和体谅呢?他创造了什么、革新了什么?我们凭什么断定他在思想上高别人一等?分明书中对其他人的思想就没有对等篇幅的描绘,根本就无从得知,而若仅从行为上来看,毕巧林的行为更是没有值得称道或是超越常人的地方。
  •     《当代英雄》理应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叛逃者,一颗颗毫无顾忌、却闪动着万分璀璨之光的点点孤星。
    说的好!
  •     我是10级的
  •     真巧 我也是老师让看的
  •       这是高中时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精彩小说之一,影响之大,至今不息,大学里不光重新翻阅,从此也喜欢上了俄国小说那感伤大气的文风."在俄罗斯的广阔的原野, 像急流,驰过了敌人的铁骑. 幽暗的草原躺在深沉的梦里, 土地上缭绕着血腥的热气."从此,诗意的人生开始学会去追寻爱与美.
  •       感觉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自己的忠实自传,书中Pechorin对生命的困惑,对爱情的麻木,对宿命的信念都可以在作者自身的生活中找到明显的影子。甚至于作者早已在书中预言了自己的死亡,年轻的莱蒙托夫死亡的方式、地点甚至对手的身份几乎是书中Pechorin与Grushnitsky那一幕精彩决斗的翻版。不禁怀疑双方是否拿着这本书当剧本来进行的那次决斗,只不过在现实中莱蒙托夫也许还是敬畏生命的,而他的对手则拿着剧本英勇的演了一次Pechorin,莱蒙托夫倒在了自己塑造的情节之下,英雄落幕
  •     想问问:到几年级时有能力看原著啊?
  •     叙事很有启发性。
  •     楼主也是09级的吗?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10080/
    其实这个系列的书其实都还不错...
    当时也是别人推荐的<当代英雄>, 确实是本好书.
  •     好书,短小精炼~~~~
    读起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       如果说亚瑟是清澈的,于连是孤傲的,那么毕巧林应该算得上是不羁。
      
      血缘上他是俄罗斯贵族后裔,生活上与莫斯科上流社会无异,他的灵魂却永远游移在莫斯科晦暗的天空之外。
      
      世俗,世俗。贵族,贵族。沙龙,沙龙。
      
      骄矜的于连以恶制恶。如果没有爱情孤独的毕巧林也许会选择妥协,也许不会。“英雄”用自己的背叛(对俄罗斯贵族以及旧世俗的反叛)回报了爱情。不是缠绵悱恻,依然荡气回肠。
      
      世俗的婚姻隔离了两个相爱的人。曾经恋人的丈夫竟然还是一个瘸了的丑八怪,道德虚伪的贵族。毫无疑问,英雄是智慧(狡猾)和勇敢地化身。
      
      不错,它是勾引了里格夫斯基公爵夫人的女儿,也是维拉老公的远亲的女儿梅利。只因为想见维拉一面。他毫不掩饰利用了梅利对他的爱情。这种利用在世人眼中又是何其丑陋。“丑陋”而又真挚。“丑陋”更显爱的执着。
      
      毕巧林因为这“丑陋”得罪了昔日的“朋友”。他们选择了决斗,此刻的毕巧林又是个颇有情义的骑士。他的智慧那他稳操胜券。他也给了格鲁什尼斯机会。只要他一个悔恨的表情一句忏悔的话语都可免于死亡。然而他太无知了。他的爱情是盲目而又无知的。他死的毫无意义!
      
      毕巧林的“丑陋”得罪了莫斯科的贵族世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被“逐出了”。
      
      写到这里,得稍微提一下这本书的结构。本书是一部写心理的小说。结构也别具一格。第一部是以第三人之口叙述的关于毕巧林被逐到高加索前线之后的状况。第二部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被逐之前也就是上面叙述的。
      
      车臣前线的毕巧林,不羁,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情而真诚。对于女人,他是有魅力的,他搞到了土司的女儿。而土司的女儿死于山民之手。他真挚而且不近人情的没流一滴泪没有一丝的悲伤。他使我想到了魏晋名士尤其是嵇康!他与世俗的抗争此刻应该是一个高潮。
      
      英雄,当代的。不羁,不与世俗为伍。毕巧林,当代英雄。
      
      
      莱蒙托夫,天才是也。
      
      车臣前线的毕巧林
  •       这么好的作品没人评论吗?
      
      我欣赏作品里那个年轻军官,他无疑是一个英雄,虽然他没有做什么大事情。
      
      孤独的死去,美女的留恋看都不看一眼,这种精神境界实在是穿越时空。
      
      何况作者自己也是个同样这么酷的人。
      
      莱蒙托夫,你欣赏普希金,但我更欣赏你。
  •       原文地址: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2431
      
      #酷小说# 余华周国平等等前辈告诫我们要看经典著作,然而《红与黑》等等婆婆妈妈实在难以看完,有些世界名著确实是永恒的经典,当代作家无法超越,比如《当代英雄》,可惜的是《当代英雄》在世界名著里很少被提及。
      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来抨击沙皇,进步人士把莱蒙托夫看做普希金的继承人,不巧的是莱蒙托夫也继承了普希金的死法——决斗。莱蒙托夫实在是个酷哥。
      
      俄罗斯文豪多,同样的苦难的大地,中国的文人多数是懦夫或者郭mo若那种走狗。
      
      《当代英雄》被评价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说,还有其它很多特点。这个小说写的很不一样,结构很好,可能是因为它由几个短篇小说(《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等)组成的缘故,几个短篇的组合浑然一体。用后来的概念来说,这是个先锋小说。
      很酷,很diao,这是我的第一感觉,或者说这个小说装逼装出了历史最高水准。
      《当代英雄》这个长篇小说现在看来依然是酷的一笔雕凿,很潮很时尚。
      
      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伟大的诗人、画家,为这个我们不熟悉的短命天才点一支蜡烛。
      
      
      
      
      
      诗歌原文
      
      诗人死了,这荣誉②的俘虏!
      他受尽流言蜚语的中伤,
      胸饮了铅弹,渴望着复仇,
      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身亡!……
      诗人的这颗心已无法忍受
      那琐碎的凌辱带来的耻羞,
      他挺身对抗上流社会的舆论了,
      还是单枪匹马……被杀害了!
      被杀害了!……而今谁要这嚎哭,
      这空洞无用的恭维的合唱,
      这嘟嘟嚷嚷的无力的剖白!
      命运正作出它的宣判!
      难道不正是你们这伙人
      先磨灭他才气横溢的锋芒,
      然后为了让自己取乐解闷,
      把他强压心头的怒火扇旺?
      好啦,你们可以高兴了……
      他已受不了那最后的磨难;
      熄灭了,这盏天才的明灯,
      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
      凶手①漠然地瞄准他放枪…,
      此刻连搭救都没有希望:
      那空虚的心平静地跳着,
      他手中的枪竟没有抖颤。
      有什么可怪?……命运把他
      从远方抛向我们的祖邦,
      让他来猎取高官厚禄,
      如同千百个逃亡者那样。
      他常放肆地蔑视和嘲笑
      这个异国的语言和风尚。
      他哪能珍惜我们的荣耀,
      他怎知在这血腥的一瞬,
      对准了谁举起手放枪……
      他被杀害了——被坟墓夺走
      像那位经他用妙笔赞美过的
      不为人知但很可爱的诗人①,
      就是那妒火难熄的牺牲品,
      也像他在无情的手下殒命。
      什么抛却适情逸趣和纯朴友谊,
      他要跨进这窒熄幻想和激情的
      妒贤忌能的上流社会的门坎?
      既然他年轻时就已能洞悉人世,
      为什么还同中伤他的小人握手言欢,
      为什么听信虚情假意和巧语花言?
      他们摘去他先前佩戴的花冠,
      把满插月桂的荆冠给他戴上,
      但一根根暗藏着的棘针,
      把他好端端的前额刺伤;
      那帮专好嘲笑的愚妄之徒,
      以窃窃的恶语玷污他弥留的时光,
      他死了——空怀着雪耻的遗愿,
      着希望落空后的隐隐懊丧。
      美妙的歌声从此沉寂了,
      它再也不会到处传扬,
      诗人的栖身之所阴森而狭小,
      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闭的印章。
      你们这帮以卑鄙著称的
      先人们不可一世的子孙,
      把受命运奚落的残存的世族
      用奴才的脚掌恣意蹂躏!
      你们,蜂拥在皇座两侧的人,.
      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
      你们藏身在法律的荫庇下,
      不准许法庭和真理开口……
      但堕落的宠儿啊,还有一个神的法庭!
      有一位严峻的法官等候着你们,
      他听不进金钱叮当的响声,
      他早就看穿了你们的勾当与祸心。
      到那时你们想中伤也将是枉然,
      恶意诽谤再也救不了你们,
      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
      [2]
      诗歌注释
      
      ① 1975年以前的版本有引自法国诗人罗特鲁的悲剧《温采斯拉》的几行题词:
      复仇啊,国王,要复仇,
      我俯伏在你的足前,
      求你主持正义,把凶手惩办,
      好让他的死刑在未来世代,
      向后人昭示你的公正裁判,
      好让恶徒们看到前车之鉴。
      现已查明,这不是诗人所引,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好心人为避沙皇耳目而添加的。
      ② “荣誉”俄语是qeCn,不仅指名誉,还可以指人格与尊严,这里一语双关,内涵丰富。
      ① 指杀死普希金的法国保皇党人丹特士,法国七月革命后,他逃亡到俄国。
      ①指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之一连斯基,他在决斗中被奥涅金击苑毙。
      
      独立书店:http://ooxx.hk 摇滚电台:http://ooxx.fm/
      我的梦千寻书社正在制作:http://www.MengQianXun.com/
  •     主人公很吊
  •     我不仅是个多余的人还是个被忽视的人,在家庭是一个不被需要的人,但我自己却格外珍惜自己,我为自己活着既然别人不需要我,我很喜欢你说的多余的人和虚伪的人,所有的人都是,只是他们不承认或不敢承认。
  •       这本书我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读的,至今经常拿出来翻阅一番,感觉翟松年的翻译(1956年版)就像诗一般,优美流畅。后来的译本,包括翟松年译、磊然校的,不少地方也属画蛇添足。例如主人公的名字,皮却林,后来偏偏译成什么毕巧林。作者莱蒙托夫27岁就在决斗中死了。27岁之前能写下传世之作,也只有天才吧。
  •     一切看开就好,百年后,一切幽怨化作尘
  •       首先要说,这个书名翻译的有问题。原文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 其中Герой 相当于英语的 hero 也可以做 主角的意思
      作者在序言也说了这个意思
      
      我是学俄语文学专业的,专业课要求看的,暂时程度看不了原文,先看中文的
      
      长大的以后,娱乐的东西太多,古典文学真的有点看不进去,看得很快,但是仔细一琢磨,不愧是经典,真的有味道
      
      先来说说主角毕巧林
      衡量一个人,我已经摆脱了先拿善恶的尺子去衡量的简单时代
      毕巧林肯定是个坏人
      他“玩弄女性” 对朋友也不讲义气
      我觉得他,非常像古龙笔下的 浪子
      但是少了李寻欢对林诗音那样的痴情
      也少了武侠小说中最重要的侠气 和 对兄弟的 义气
      毕巧林 玩弄梅丽小姐 对他的旧情人维拉也就那么回事 ,最后失去她的时候在旷野里恸哭,虽然可怜,但真的-----今天的主题,蛋疼
      
      浪子,一个很有魅力的词
      一般漂泊在外的人,那叫流浪汉,犀利哥
      可是浪子
      夕阳西下啊,断肠人在天涯的,呃,不是天涯社区
      浪子的出身一般都不错
      李寻欢是什么出身!
      毕巧林也不错,彼得堡出来的,上流交际圈一听他名字,都知道他,可见毕巧林起点比较高
      世袭贵族的子弟,啥也不用干就是军官,级数还不低,葛鲁式尼茨基才是个士官,还在毕巧林面前得瑟他的身份,怪不得毕巧林看不上他
      ,一想他的那个嘴脸就可笑。
      他还年轻,要是好好混,肯定能享受到一般人嫉妒的要死的荣华富贵
      可是他不
      他远离了扯淡的彼得堡,来到了当时被视为老少边穷地区的高加索、伊朗这些地方,放逐自己,走上了自己的蛋疼之路
      所以毕巧林这个浪子,不是俗人,很有魅力
      
      
      浪子不仅有魅力,还很有能力
      浪子就得“浪”
      第一章的贝拉,先利用当地矛盾,成功的把姑娘抢到自己的房间里
      然后开始征服姑娘,没有用强,人家姑娘是自愿的哦
      这一章节让我想起碧血剑的金蛇郎君来
      PS,发现金庸借用了不少俄罗斯文学的经典桥段,向能学能用的标兵金大侠致敬!
      
      第二章的塔曼
      自己跟踪走私分子,相当刺激
      配合上那汹涌澎湃的景物描写,我觉得是最好看的一章!
      
      第三章梅丽公爵小姐
      说能追到姑娘就能追到,让葛鲁式尼茨基吐血去吧
      想吸引众人的注意,成为谈话的中心就能成功
      但是不想说话,却是人群中最寂寞的那一个
      决斗的时候虽然掌握了关键的情报,但是也是非常有胆色的,毕竟那是一个玩命的角色,结果把葛鲁式尼茨基给玩死了
      虽然这一桥段有模仿《叶甫根尼奥涅金》的嫌疑
      
      浪子还很聪明智慧
      聪明在上头的能力里就有体现
      更难得的是智慧
      有的人很聪明,反应很快,思维很敏捷,但,那不是智慧
      第三章有一个人物,毕巧林的一个朋友,就是那个医生
      他俩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分别找个舒服的地方舒服的姿势坐着躺着,谁也不说话
      因为他俩都是聪明人,一人开口说一句话
      另一个人马上就明白他要说什么,然后接上
      两个人的谈话不多,但是非常有意思,都非常智慧,那种看透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庸俗的到底的智慧
      这种对话风格被古龙继承,我们可以经常在古龙的书中看到这种对话,三言两语,但是非常有意思
      
      
      来个转折,这一切的美好的品质,可惜,被一个烂人所拥有了
      这个烂人烂的表现形式就是------当当当-------题目-------他很蛋疼
      
      
      他爱上贝拉,得到贝拉之后,玩了玩,就一点都不放在心上了,贝拉最后惨死,他连一滴眼泪都没留
      马克西姆老爷子在他困难的时候,跑来跑去的帮助他,在重逢的时候,特意等他都耽误了平常最上心的公事,结果毕巧林几乎鸟都没鸟他,伤透了老爷子的心
      在塔曼,他闲的蛋疼,发现了走私贩子(也可见毕巧林的洞察力),本来跟他一点事都没有,人家贫苦的少女残疾的孩子走私点东西糊口多不容易,也没妨碍谁。可是他不,他偏偏威胁人家要告发人家,结果让人家骗到海上,差点没死。走私贩子赶紧风紧扯呼了,留下一个残疾孩子,你叫人家怎么办
      梅丽公爵小姐那一章是最蛋疼的一章了,本来他和葛鲁式尼茨基还是哥们呢。葛鲁式尼茨基正在追新来的梅丽。这时候毕巧林的旧情人维拉来了,都嫁人了,他又不老实了。正好维拉和梅丽这两个女的是朋友,为了名正言顺的接近维拉,他对外号称追梅丽。他一下子把哥们女人抢了,哥们不忿啊,就和他决斗。决斗也不是真决斗,本身想吓唬一下就完事了,结果他把假决斗弄成了真决斗。葛鲁式尼茨基挂了。维拉也终于决定远离这位浪子,忠于自己的丈夫了,悄悄的走了。毕巧林拼命的去追,没追上,在旷野里像神经病一样的大哭。回去梅丽小姐他娘让他俩结婚,毕巧林又蛋疼了,死活不答应。
      基本故事就是这么回事了,最后这个蛋疼的人终于死在路上了。
      
      
      毕巧林这个人,用东北话说,就是欠er登的,现在叫蛋疼。按作者的说法就是,当时有很多这种蛋疼的年轻人,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社会黑暗,但是有想法的年轻人又不想同流合污,这能这么瞎折腾,所以是以小见大,抨击黑暗的社会。
      其实在读俄罗斯经典文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咱们现在现实的影子,这,就是文学的不朽和作家的伟大吧。
      
      
      
      还值得一说的就是,小说的结构和心理描写
      小说分5章,前2章是从别人的眼睛看毕巧林,引起读者的兴趣
      后三张是毕巧林的日记,让毕巧林自己来说心里话,解释他所作所为的原因和“心路历程”
      后三章的心理描写有些大段的议论兼理性和感情为一体,熔深度和激动为一炉,让人读起来非常有共鸣
      
      总而言之,不愧为经典,好书一本,还是值得一看的。
      
      
      
      
      
      
      
      
      
      
  •     真好
    深深的爱自己吧
    不管你是怎么样的人
  •     附《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
  •        《当代英雄》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一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真正的经典之作之一。莱蒙托夫在1841年27岁时死于休假后回部队途中的一场决斗,一如小说主人公毕巧林在去波斯途中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死在路上,同样具有悲剧彩。
       小说有四个小故事组成。第一部分《贝拉》,我与上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去斯塔夫罗波尔途中相遇相识,上尉给我讲故事,提及小说主人公格里戈里·亚历山大罗维奇·毕巧林,引出公爵的小儿子阿扎马特,公爵的小女儿贝拉,重点讲述了毕巧林热烈追求年轻淳朴的姑娘贝拉并获取其芳心却最终给贝拉带来毁灭的故事。我与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在科比分手。第二部分《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我与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在高加索第二次相遇,作为毕巧林的从前指挥官与朋友的马克西梅奇与冷漠的毕巧林短暂会面。我获取了毕巧林的私人笔记。笔记分三个部分,即为《塔曼》,讲述我(毕巧林)在塔曼居住,碰到以走私营生的小瞎子及“少女---水妖”等人,因好奇而跟踪、搅乱他们平和自在的生活圈并险些丧命;《公爵小姐梅丽》,毕巧林在皮亚季戈尔斯疗养期间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妒忌,同时也是为了间接地接近旧日情人微娜而佯装追求梅丽公爵小姐,因而遭到格鲁什尼茨基的报复。与格鲁什尼茨基决斗并将其杀死,抛弃梅丽公爵小姐,但微娜已悄悄离他而去;《宿命论者》,讲述毕巧林与中尉乌里奇对宿命进行打赌,乌里奇被意外杀死。
       毕巧林是莱蒙托夫在小说中倾力塑造的人物,这是个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作为一名青年贵族军官,他天资聪颖,才智出众,精力充沛,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他是一个貌似高尚实则卑鄙的冷酷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不因为善而期待报答,也不因为恶而期待诅咒”,一个永远的惋惜着却没有憧憬,知道一切,感觉一切,看到一切,憎恨一切、蔑视一切”的“恶魔”,“我在自己身上就感受着这种不知餍足的贪欲,这种要把我的人生途中所遇见的一切都吞噬下去的欲望;我观察他人的痛苦和欢乐仅仅遵守一个视角:把它们看成是支撑我的精神力量的养料。”“我首选的一件快乐-----让我周围的一切屈从于我的意志;去激发他人对自己的热爱、忠诚与敬畏----这难道不是权力的最大胜利与首要标志......”他本来很谦逊---人们却指责他滑头,于是他变的城府很深;他觉得自个儿比其他人聪明,-----人家却把他看得比他们低劣,于是他变成一个易于嫉妒的人;他本来是想爱整个世界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便学会了赠恨;他诉说真情----人们不相信他,于是他开始撒谎欺骗;他认为自己怀有崇高的使命,却又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看到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善于耍手腕,于是,“在我心中就萌生了一种绝望----不是那种人们常用手枪枪口去医治的绝望,而是一种冷冰冰、软绵绵的绝望,是以那种客客气气温厚和善的微笑而掩饰着的绝望,我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疾人。”
       可是不可否认,毕巧林又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智慧刚毅的人,一个拥有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的现代个性,一个冷静的分析着怀疑着探索着的现代个性。“不论是下雨天,还是大冷天,他可是都能出去打猎的,并且一去都是一整天;被人都冻僵了,累坏了,-----他却是什么事都没有......护窗板上有点敲击声,他就会浑身哆嗦,脸色发青。然而,我却亲眼看到过他单枪匹马去猎来一头野猪”;“从生活的风暴中,我这人所承受所接纳的仅仅是某些思想---而不是任何情感,我这人早就不是靠心灵而是凭头脑在活着了。我斟酌着、检视着我自身的激情与行为,均是出自纯粹的好奇,而不掺进丝毫的同情。在我身上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在生存这个词的完全本真的意义上活着,另一个则思考着审视着他”。他是一个在生存的风雨中执着地搏击着的水手:他的心灵已习惯于风暴,习惯于搏斗,而一旦他被抛到岸上,那么,不论绿荫匝匝的树林如何引诱他,不论和煦温存的阳光怎样沐浴他,他都会觉得寂寞,感到苦闷。
       对于爱情,他深刻剖析自己:我的爱情不曾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因为我这个人从来没有为我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我是为我自己,为了自身的享受才去爱的;我贪婪的吞噬着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温柔,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一味地去满足心灵奇怪的欲求----这欲壑也从来没有被填满过。”对于贝拉,他派专差为其购买一卷一卷,各式各样的波斯布料,无所不用而获其芳心,可四个月后,他便变了心,对她日渐冷淡。贝拉死时,“她的脸上并没有特别的表情”,“竟然抬起头笑起来”;对于公爵小姐梅丽,他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嫉妒,或者自身不可餍足的贪欲而费尽心思将其征服,却无心与之结婚,以一句“我不爱您”将其抛弃;可是,对于与之青梅竹马到藕断丝连的微娜,“她可是这世上我没有勇气欺骗的唯一女子”,“对她的记忆将在我的心底而且永远不会被污染”,“要是在这会能握住她的手,我情愿为此付出昂贵代价。”当他收到微娜的离别便条时,他像一个疯子似的跳出房门无情的鞭策已经疲惫的马去追赶而把马骑死,他试着徒步前行,却因两条腿发软,一失足跌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像一个婴儿那样哭了起来”,他的胸膛就要撕裂开来,他素有的那份那份坚毅与冷静都像烟一样消散了,“---只要一分钟,只要能再见她一分钟,,与她道别,握握她的手......我祈祷着,诅咒着,痛哭着,狂笑着.....不,什么也不能表达我的这种焦虑,这份绝望.....在可能永远失去她的这一情形中,微娜便在我心目中成为这世间最可贵者----比名誉比生命比幸福都要宝贵的”.....此种痴情也是可歌可泣啊!
       对于莱蒙托夫为何称毕巧林为“当代英雄”,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没读出莱蒙托夫有什么所谓的谴责、批判抑或“辛辣的讽刺”,毕巧林是一幅肖像,但不是某一个人的,它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集体特写,我们在其身上总能发现他或她的影子。
       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说,这注定是一部要永远不老的书,因为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就洒上了诗的灵水。诚哉斯言,不朽的“当代英雄”。
      
  •     另外,想告诉楼主,按照我喜欢倚老卖老和唠叨的特长,教师还是很适合我的。我也喜欢拯救全人类,哈哈。现在觉得去应付孩子们,够本事了。
    希望明年能站在讲台上,呵呵。
    我望了一眼窗外,阳光很好,明天开始降温,可是我的心情如这明媚的阳光一样,我等待你很久了,明媚。
  •     顶LS。
  •     能够珍惜自己的人,就是美好的人,因为你为自己活着。
  •       书摘:
      人的心灵历史,哪怕是最渺小的心灵历史,也不见得比整个的历史来得少一点兴味和少一些用处。
      我爱怀疑一切,这种思想倾向并不妨碍性格方面的果决,相反地,就我来说,当我还不知道什么在等待我的时候,我永远都在更勇敢地前进,要知道,绝不会发生比死还坏的事情,而且你又逃不掉死!
      这满女子的无知和单纯跟贵妇的妖艳同样使人厌倦。
      我准备去爱全世界,但没一个人了解我于是我学会有憎恨。
  •     莱蒙托夫,你让我想到王勃。27岁,真是个致命的年纪。
  •       最近一直在看俄国小说,前段时间把屠格涅夫的几本都读了,挺喜欢。今天读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不觉更被吸引了。《当》无论从故事情节,从文学结构,或者从语言,乃至心理上的描写,都是超过我读过的屠格涅夫的。屠格涅夫重在表现人物心理反应的结果,而非过程。这点从某些方面是好的,至少我们不用发很多时间去了解人物是怎么想的,心急的读者大概只要知道事情的结果如何就可以了。然而少了人物的心理过程,总觉得人物变单薄了,仿佛少了人性一般,总觉得人物离我们远了,有了距离感。莱蒙托夫笔下的人物就不这样了,作者是花大量的笔墨在人物心理上了。而且觉得从作者的角度去写还不够,在后半部分还以主人公或者旁观者的形式描述了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彼乔林后面的日记更精彩。
      
      另外,作为诗人,莱蒙托夫的语言是很美的,他对于景物的描写比屠格涅夫更宏伟,不过屠是比较能够注意到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色彩以及心理过程的,这大概也弥补了他很少进行心理描写所带来的不足。莱蒙托夫还喜欢在文中加上自己的看法,大多是一些人生经验所提炼出的哲理性篇章,有不少段落我都抄下来了。
      
      彼乔林大概是俄国第一个“多余的人”,之前在屠格涅夫的读后感有涉及此,在此就不再累赘了,只说说读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的感受。
      
      小说前一部分有不少对于当时俄国社会社交界的描述,读来觉得很精彩,而且还时不时因此想到当今的娱乐界。你看,那些小姐夫人公子男爵因为无聊,因为自尊,因为荣誉,在社交界里面遵循了种种潜规则,用尽手腕,利用别人的名声来提高自己的身位。备受追捧的女人就像今天的时尚一样,总会有些同类在不久之后就会取代了它们。它们从来就不是常青。社交圈中多的是那些轻浮不负责任的人,他们以自己能够对别人加以戏谑,嘲讽,或者能够博得社交宠儿的眷爱而欣喜万千,并且利用她们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就像彼乔林对于丽莎的追求一样。这是不是挺像今天的利用名人来为自己“搏出位”?
      
      小说对于爱情的叙说也十分的深刻。比如,仇恨本身比冷漠更接近爱情;财富毕竟比贫穷接近幸福;比如对情人的印象最初是淡淡的,但是分离后在脑海里反复出现,渐渐加深,以此本来并不深爱的女子竟占据了自己的心;再如维拉对于彼乔林的爱,她看透了他,她知道他否定一切,从不把他们的爱看成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他,愿意为她牺牲;再比如这样的话:谁很快被人喜欢,谁就很快被人遗忘。
      
      小说对于马克西姆这个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典型。马克西姆是个很善良的人,他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眼里始终蒙着一层温情脉脉的薄纱,他爱着彼乔林,把那段相处的时间看成是生命中深刻的一段,他认为他们一起经历了一些,彼此就互相信任,成为极好极亲密的朋友了。然而彼乔林后来的冷淡撕裂了他那层温情脉脉的薄纱。或许他之后还能重新缝补,然而作者感慨说,像他这样年纪的人,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没什么新鲜的憧憬了,他究竟能拿什么希望去填补他那受伤的善良的心呢?
      是啊,随着我们渐渐成长,我们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变得越来越锐利,越来越现实。我们不那么纯真了,不那么容易相信了,我们很多时候就想彼乔林一样,否定一切,什么都变得虚无。这个仿佛是随着年龄递增的。我们看到的罪恶越多,沉淀下来的恶和鄙夷也就越多。我们那仅存的一点点善和相信终究在某一天被消磨殆尽,到了那天、、、到了那天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呢?像彼乔林吗?
      
      彼乔林是个不安于命运的英雄。我们读读他最后的那日记就知道了:我是不可能安于这种命运的!我就像一个生长在海盗船上的水手,心灵已经习惯于同风暴搏斗,在战斗中出生入死、、、
      看到这些,我们大概可以原谅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无法伸展,只能在那样狭隘的环境中,过着追生梦死,虚无的日子了。
      
      
      
      
  •     四年之后再看这篇,“英雄”确实多了几分调侃的意味。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把自己看轻一些就好。
  •     俄罗斯文学史上又一个著名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对于死亡的看法让人印象颇深:“我好比一个在舞会上打呵欠的人,没有去睡觉,只是因为他的马车还没到。”
  •     最终丧失了为人的资格。。。。。。。。。赞
  •       面目狰狞得像一尊雕像,他的丑陋让我们为之惊叹,我想这种丑到极品的程度不知放到现在的话是否也受到国家保护!其实是天使还是恶魔也只在转念之间。
  •     写得一般,您没看过“当代英雄”吗?苏联小说里经常出现,所以买了一本。
  •     I512.44/30-C
  •     楼主能讲讲怎么个好看法么?看了一下午感觉很闷啊,就个别句子和段落还有点感觉,难道不是原文就看不出来原文的美感来么?
  •     过于尊崇理性的结果。背弃了人性中的非理性部分,也就是令人性残缺,最终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     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应该是普希金创造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
  •     to@转圈不嫌头晕 08年之后我就不做老师了。(这是我的体会,不适用于你哦)我感觉很好,这两年我一直在寻找自我(人生30才开始,所以你还很年轻)。关于教育,我啰嗦两句,因为正好在读一本与教育有关的书《如何训练一只兔子》,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让一只兔子成为一只兔子,这就是成功的教育。如果我现在再去做老师,我会让学生学会“做自己”。
  •     “我的一生只是在不断和心灵与理性作对,结果往往遭到悲惨的失败。”
  •       当然,在本书中,“英雄”是指一个时代中的典型形象的刻画,重点在于其普遍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或许并不认为毕巧林罪大恶极,反而以一个“清醒人”来塑造他,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毕巧林清醒的、理性的考查了当代社会人们存在的价值,但并未找到答案,所以就以一种破坏和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人世,显得玩世不恭,显得道德败坏。
      
      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这样因为清醒而导致“堕落”的虚无主义者形象也多有出现。加缪的《局外人》中的莫尔索,显然也是一个明白人,但他在母亲葬礼上无动于衷,开枪打死人仅仅因为阳光刺眼了一点,到最后也不寻求忏悔和来生,反而希望在最后行刑之时受到人们的唾骂。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虚无主义分子就更不用多说了,已经深入到了取消道德价值判断(虽然实际上有良心存在),认为做什么都无关紧要因此做什么也都被允许的阶段了。这样看来,这样一种对于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明晰的认识,一开始必然会导致对其的怀疑,对其目的和价值的嗤笑,从而最终堕入取消绝对性、取消有一个明确标准体系可供依靠的地步。这样的人,以作恶和无所谓来证明世界相对自己来说是无稽混乱的,大约也可以理解吧。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虚无主义者,内心中还是必然有最基本的价值体系存在的,他依旧能判断得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然就不会故意用恶的行为来向外诉说自己对于善恶实在感到“一丘之貉”,我们总可以看到他们无视道德法律,玩弄世人,却总也看不到他们乐善好施牺牲自己,难道不是吗?他们明确的明白什么能做什么做了会得到人们的唾弃,但是他们却还是要这么做,这是一种执拗也是一种乖戾,更深层的这是一种抗争,只不过抗争的显得过了头。或许他们所受到的良心的谴责比之正常人更甚,但在外表上却显露出不屑和嘲讽。
  •     我们都很虚伪的呀。
    唉,我越来越“局外人”了。
  •     楼主,不知道怎么@,呵呵,我以前一直比较关注教育事业,这也是想做老师的原因。
    寻找自我,大概是一生的命题。不过你说人生30才开始,这点我有些困惑。因为这是一个急躁的时代,我总是着急超越别人,担忧被别人超越,我是丛林法则的信仰者,并还是矛盾着的。我总是担忧30后我就定形了,见笑。
  •     我也对这个比喻印象深刻
  •       我是一个多余的人。这么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大学读的是最无用的——哲学。并且,我晃荡了四年,在大学图书馆里别人看口译,看政治,我则趴在那里看东山魁夷的画册和荣格心理学。临近毕业,我也没找到工作,却莫名其妙开始上网,写博客。现在我工作三年了,干了三年老师的行当,“毁人不倦”,没有创造出骄人的成绩,只有不断出各种状况。和我不拘小节的性格很有关系,我和领导总是格格不入(其实和一大部分人都是格格不入),日子飘飘荡荡,留下的日记恍恍忽忽,迷迷离离,整理不出一个头绪,其中三分之一是诗——不过都在前半部分。现在我连诗歌都写不出,于是也就更多余了。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毕巧林,虽然我不是他,也不像他,但我想来想去, 也就对他“心有戚戚焉”。
      毕巧林,莱蒙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却并不是什么万众拥戴的英雄,而是一个彻底失败的社会另类,一个名声狼藉的亡命之徒。他本出身名门,可偏偏糟践自己,放着好好的荣华富贵不要,却浪迹江湖,剑走天涯。他追求理想,和心中崇高美好的东西,却怎么也追不到。他凭着自己的勇武和智慧与别人战斗,却在战胜之后一再感觉到空虚;他追求爱情,却成为爱情的叛徒。凭自己天生的气质和魅力吸引了许多痴情女,可是最后却总是负心地离去,在他看来,无论是高贵的妇女还是单纯无知的乡村姑娘,都令他厌倦疲惫。在这个世上,似乎已经失去了值得他为之孜孜追求的价值。人们无不追名逐利,或者愚不可及,爱情则过于廉价,过于单薄,没能拯救他的灵魂。要他成为一个绅士,过上一种平凡幸福的生活,他宁可选择死。事实上,他也如此做了。他是一个自恋的人,自恋到会欣赏自己的毁灭。他所选择的每一步都是在挑战死神,挑战毁灭……
      毕巧林其实亦是一个孤独者,即使对待与自己最亲近的人——马克西姆,他也从不以为意。他只是在需要时对他倾诉,而一旦踏上自己的征途,他就把朋友扔在脑后。
      渐渐地,他变得宿命了。孤独中,唯有那折磨着他敏感尖锐的性格,令他无法摆脱煎熬的命运。他一生注定了居无定所,不得好死。最后他宿命似的预知了自己的死期。他并不是被自己的敌人所杀,也不是被情人所杀,更不是死于瘟疫疾病。而是在与他毫无关系的一场决斗中,被失魂落魄的外族人刺于无意之中。这个结局令人愕然,亦令人心酸。第一次,宿命感如此深地侵入我心中,从毕巧林身上,我忽然感到了一种震撼的力量。他是社会这个庞大肌体之中一个有思想的细胞,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存在,他想证明人可以有异于他人规范的活法,他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如果不是从成就和荣誉这些普遍价值来看,他确实是一个“英雄”,一个敢于对世俗说不、敢于抛弃传统价值观,追求个人价值的勇士。虽然他失败了,名誉扫地,但无疑他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人物之一,就像流星划破寂寞夜空。世上若少了这样的人,世界也就无趣得很了。人人都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行事,一辈子都活在毫无创造性的框框里,这岂不无聊?王小波说,如果那样,人活着和猪圈里猪有什么不同?所以多亏有毕巧林,在我自我怀疑的时刻,也能找个寄托。我身边没有毕巧林,但有充满理想,对人类充满爱和关怀的朋友,这些人也在改变世界,我很敬佩他们。但是,我不能对他们说,我其实是一个悲观、冷漠、不负责任的人。因为他们关心我,会为我担心。
      我是个“多余的人”。可我并不是英雄。英雄是勇敢的,我离那还很远,我总是在妥协。这就离“懦夫”不远了。尽管不断把自己边缘化,可我始终在乎周围人的看法。所以我必须承认我不仅是个多余的人,还是一个虚伪的人。
      
      
  •     高加索游记;车臣问题
  •     讲述一个战争年代的男人短暂而丰富的一生!
  •       这么少的人读这本书,我真感到惋惜,这是千年不朽的经典,这是天才的杰作,这是人类中的精灵创作出的作品。我希望以后重读他。
  •       节选自/加斯东,或狂暴的海
      文/柳具足
      2010.08.30-31
      刊载/《中学生百科-2011年3月写作》/直到青春繁茂
      
      一年之中,即使读上两百本,也不一定有足够多的好书能排出前十名。有时觉得我所勉强拿出手来推荐的,都不过是人类智慧的残次品!但今天的成长与青春主题是如此繁茂,难以收手,我早已选定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作为最重磅的好书。
      
      我推荐这本书又因为它是如此容易被忽视,即使此前几千万人读得涕泪滂沱,而你会轻易地绕道而走,一生也不去触碰它的扉页。我十次在书店,十次会听到学生们在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哪里?”他们的书单是多么地健康而呆板!
      
      别被《当代英雄》的标题所蒙蔽,这不是什么老土的说教书,也不要以为经典作品不过是尘封的过去,漠视经典的人迟早会为经典而哭。他说的是公爵夫人们,以及近两百年前的车臣,不是我们的世界……但莱蒙托夫是一个诗人,诗人总得说点什么,那些具体的角色与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它具有穿透时代的尖刺。要学会解读!
      
      “毕巧林聪颖过人,精力充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善于耍手腕,于是他感到失望;他想爱整个世界,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便学会了恨;他说实话,别人不相信,于是开始欺骗;他认为自己怀有崇高的使命,却又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感到迷茫。他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精力,但不知道向何处发泄……”如果他述说的是青春与抗争?向人类情感的最深处、最易被矫饰与掩盖的隐秘之处的挑战与冒险,不在你这样的年龄发起,又要等到什么时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