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中国史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3
ISBN:9787806034934
作者:[美] 伊佩霞
页数:293页

作者简介

这本中国史探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文化、经济、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对外政策、移民以及政治等方方面面。尤其侧重考察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写在前面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中国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
第二章
哲学基础:东周时期
第三章
官僚制帝国的创立:秦汉
第四章
佛教、门阀政治与外族统治者:分裂时代
第五章
世界性的大帝国:581年至907年的隋唐
第六章
重心南移:宋朝
第七章
外族统治:辽、金和元朝
第八章
独裁的局限:明朝
第九章
满族与帝国主义:1644年至1900年的清朝
第十章
行动起来:20世纪前期
第十一章
彻底的重新统一:1949年以来的中国

年表
对图片提供者的感谢
引文注释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在东亚研究领域,她著述颇丰。著有《中华文明史资料》、《中国唐代和宋代的宗教与社会》等著作,其中《屋里人:中国宋代妇女的婚姻与生活》于1995年获得约瑟夫·P. 利文森奖。

图书封面


 剑桥插图中国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就正确性和观点而言,中外的观点还是有些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能够使我们更客观的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看了后反而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
  •     如同自传和别人写的传记、自己听家族历史和外人眼里看到的本族演变都有很大出入一样,看看外国人眼里中国的历史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而且大长见识。四年前,我从总部位于上海的贝塔斯曼网上书店订购了这本《剑桥插图中国史》,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所著。最近才认真阅读,收获多多。我记得听到不止一个人,同学或朋友向我谈起中学时特别讨厌历史课。说有那么多枯燥的历史事实要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就更恨中国历史如此的漫长,要是像美国似的,才200多年历史,该省下多少时间啊!我那时也是很不喜欢,因为实际上,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眼里,历史:社会发展、政权更迭是距离自己生活那么遥远的问题,也是毫不关心的事情,对一件和自己认识上没有关联、意识上不想探究的科目,学起来一定是很痛苦和费力的。而且回头看,那时中学的教科书打上了太多的时代的烙印,篇幅集中在王朝的更换和革命上,历代百姓生活涉及很少,而且人文艺术成就也是蜻蜓点水,一笔代过。没有突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简练的概括,缺乏对时代框架的提纲挈领式的总结,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现在回头去看,梳理记忆,发现绝大多数史实都被遗忘得干干净净,依稀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脉络在记忆的风雨中飘摇着。上大学时,记得有位年轻的讲授世界历史的老师,他好象是高干子弟,讲起历史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历史,思想解放和开放的程度让我闻所未闻,大开眼界,给我思想上很大震撼。还有一位讲授国际关系史的老师,当年是翩翩青年,曾经迷倒台下许多女学生的芳心,前些日在中央台以专家身份出来接受采访,潇洒不再,泯然中年矣。工作之后,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才惊讶,原来历史研究也可以写得这样好看?等到前几年读德国人爱德华·傅克斯写的一套《欧洲风化史》三卷(《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时,我简直被五彩斑斓的史实迷住了。固然,人们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是,如果掌握资料足够的丰富和翔实,也可以更加趋于真相吧!尽管什么是真相呢?天知道!渐渐发现,法国人在写历史方面很有天赋, 勒内·格鲁塞撰写的《草原帝国》场面宏大,史料丰富。尤其对中国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来回拉锯,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的作用的论述给我很大启发。(格鲁塞在四十多年中完成了许多著作,如《蒙古帝国史》、《亚洲史》、《远东史》和《东方文明史》等。在20世纪中叶,他把欧亚大陆的历史加以整理,成为《草原帝国》一书。《草原帝国》一书之后,欧亚大陆史才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 《草原帝国》一书,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去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它是美国著名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写的,雅克·巴尔赞也是法国人啊!回到《剑桥插图中国史》,它开篇谈到西方人对中国的两个最大特征的归纳:巨大和连续性。我想,现在中国面临的一切社会问题,种种历史思潮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设想,都不能离开这两个基本特征。殷海光所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就论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知识分子,太急于批判,断开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导致政局的大动荡、大分裂了。《乌合之众》一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也在20世纪初就敏锐地观察到中国革命的狂飙突进,他预言,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会报复这种卤莽的决裂的,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果然验证了这一点。整部书,用精当、翔实的资料,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西方学者透过种种典籍和史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解与描述。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对中国1949年以后历史的论述,以及1989年前后历史的介绍,毕竟,这部分是目前教科书里没有的。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无论是对何种学科感兴趣,追根溯源,旁征博引都是必需的吧?2005年8月24日伦敦雾
  •     小女喜欢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但她却去了国外读史。我的同事朋友听说后都大感惊异,怎么去美国学历史?其实,我对他们的惊奇有些大不以为然,在中国就能学到历史吗?我们现在所阅读并能带来阅读趣味,同时也能让你深思的中国历史著作,又有几本写自国内的历史学者?中国是个史学大国,我们写作历史的传统那是无人能敌。每个朝代都会为上个王朝提供官修的历史,同时还有更多的史家,也在以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写着通史或者断代史。民间还有更多的历史研究者,他们认真地考察着每个历史的细节问题。我们有着史记,有着资志通鉴,有着煌煌的二十四史。我们的典籍汗牛充栋,我们的史料也是浩如烟海。我也喜读历史,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更是有兴趣,毕竟我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我都怀着强烈的兴趣去了解。近来,也看了不少此方面的书籍,不过回想起来,甚少国人所著之书,多为国外汉学研究者所写的著作。并非我崇洋,而在于现实就是如此。国外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让你熟悉的无比国内的多得多,对于在历史方面如我之辈稍有了解者,知晓国外的汉学大家名字,也肯定多于中国的学者,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学者对于历史的研究,有成就者恐怕都在四九年之前,之后的能够数得着的,大多也是在港台及海外出版。而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中国通史方面的书,印象中只有两本,一本是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另一本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二书基本统治中国史学界数十年,一般中国大学的中国通史教材,差不多选用的都是这两本书。他们均是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来梳理中国的历史。所以,生活于四九年之后年代里,凡是读过书的人,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忆,差不多都来自于这两本书,或者更简单一些,来自于取材于这两本书的中学历史教材。翦先生的纲要曾经消失了许多年,而这些年重要占据了大学的讲坛。范先生的通史,刚应该是流传最广的,八九十年代,大学里只要开设了中国历史课的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它作为教材。这两本书改变了中国史的写作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大陆人的历史观。从具体的事件叙述上,此二书还是很精当的,逻辑清晰,有着自己的见解。但其所失,在于其历史观,那是国内当时最为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充满着斗争与阶级观念的历史观,先用这种历史观将中国的历史设定了一个模式,然后将所有的历史事件往里套。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都充满了剥削,人民与统治者之间都有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农民起义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被定义了,因此不符合此定义的史实,只能被这样的历史书所忽略。在这样的历史书中,历史丰富的血肉没有了,只剩下了骨架,而这种骨架还是被人强行套入进去的。因此,读这样的历史书,只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厌烦恶心。这样的历史教材,确实摧毁了许多孩子对于历史的兴趣,也让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有了一种割裂感。作为这种历史民族的后人,你并不觉得你会有何种自豪感,你只会觉得我们的先人只会不停地斗争不停地打打杀杀。虽然历史少不了刀光剑影,少不了密室阴谋,但历史实则和现实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各种有趣的故事,也有着各式的人性。我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成长,直到进入大学,能够自己直接阅读史记这样的著作,才发现中国的历史其实并非教科书上那样干枯无趣。随着一本本海外汉学研究著作引进,也才发现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这样写,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在他们的笔下,中国的历史不再那样的黑暗,不再那样的血腥,相反也是一群生活于阳光之下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的感情,有着让人惊羡的发明。这本《剑桥插图中国史》即是这样一本书,由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的伊佩霞教授所著,写得很浅显,是专门给大学生的读物。但一旦拿上手读起来,依然是兴味盎然。读者可以顺着伊氏的思路,将中国历史重新扫描一遍。同时,你也可以发现,在这本由外国教授所写专门针对外国学生的书中,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讲法与我们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叙述的手法,关注的重点,同时是整个的思路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书很重趣味,不像我们的历史书那样枯燥无味,注重历史细节的展示,靠具体的事例来说话,而不是将分析重点放在前因后果及其重大政策的表述之上。同时,该书非常重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读完此书之后,能让你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它的关注重点不在于朝代的更替,更不在于人物的褒贬之上,而在于事件与人物本身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之上。看完此书,我们可以发现,以前我们在中国的历史教材上重点强调甚至连篇累牍详尽描写的史实,在本书中都是一笔略过。而以往我们所忽略的史实,则在这本并不厚实的书中被作者津津乐道。当然,任何写史者对于历史的叙述,都会有自己的取舍标准,但从这种取舍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在中国自己的历史书中,我们的都有着差多的一致性,我们更为关注着政治与制度,关注着王朝更迭,有着自己的宏大叙事。而国外的史书之中,却更为关注文化关注细节,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两相对比,谁对读者更有吸引力,自然不言自明了。再加上近几十年来,政治对于历史的大规模侵入,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历史整个成为了政治的工具。以这样的目的去写作的史书,要能有吸引力才怪了。近些年来,中国的历史学者们也开始变化角度,放低自己的身段,不是站在政治的高度去俯视历史,而是将自己置入历史情景中,从小事入手,从普通人的命运起笔,重写着中国的历史,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将平时不读史的普通百姓,纳入历史书籍的读者群中,对于培养读者的历史感,让读者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一点确实是功莫大焉。但这些历史书趣味是有趣味了,但毕竟戏说的成分很大,作者亦非专门的历史研究者,对于历史缺乏严肃的态度,也更少一份历史学家的识见。因此,这些书只能作为历史八卦来阅读,而绝不能当成真正的历史书籍。恐怕我们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得靠阅读国外学者所写的中国历史。这些历史书能给我们阅读的快感,也能让我们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只能说还行吧……外国人写的,跟自己以前看过的差别自然有,视角不同的嘛!就是有点儿简单吧……
  •     这本书我看完了没= =。。。不过我记得看到好多雷人的东西。。。中文译者也时不时在下面吐槽。。。果然不同文化间么。。。。。。
  •     有图才看得出来过去和现在的差别,虽然共和国政治严重干扰生活,但是确实完成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说明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     从一个美国的研究中国的学者眼中看中国历史,很有意思...
  •     真一般,难道出版时也被阉割了?
  •     谬误很多,就是图不少
  •     元朝的历史观念被改变,书中给了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角度。
  •     翻了两章,不怎么喜欢这种译作的特定语气...读着起闷,没趣
  •     快速复习高中课本w 重点是附录的参考书籍、插图和译者补充(吐槽)
  •     不错的一本书,印刷精美,见解新颖。
  •     多轶事
  •     华而不实,但插图还是不错的……对于改革开放也有客观的评述
  •     兼容而又有新见
  •     言简意赅吧。但只入门。
  •     看完了书,有了书的三分之一厚的笔记
  •     少了一些东西,却看到了更多
  •     写的浅
  •     简单介绍中国通史
  •     快速了解中国史读物。图片精美
  •     201564 花一个多小时翻了翻…图还是不错的,内容确实是浅了点,问题也不少,校正过可做通史读物
  •     宏观简明的中国史,对脱离中华文明中心论有一定的疗效
  •     后记和参考书目很有启发。 我们认为伟大的时代因为未曾经历过所以可能实际并未发生过。
  •     粗制滥造
  •     漏印错印稍多,对不起这纸啊
  •     不同于国人写的通史,重点不再是政治沿革和帝王将相,而是地理位置、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族融合等。换一个角度、宏观远眺这一片土地上的历史。另全书最后的推荐阅读书目很强大。
  •     从别人眼里看自己的历史,感慨万千
  •     补标
  •     refreshing our history!
  •     与本国的历史书还是有些出入的,而且有些东西是国内课本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比如期中有一页关于清朝的社会风气的描写里面提到了同性恋行为在清朝所受到的律法的约束,而这种现象在明朝其实是非常常见而是且公众所接受的。而且这也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里面还有许多能够让人深思的地方
  •     其中一星给插图。本书老实讲不像一本史书,更多的带有科普色彩。行文和考据并不严谨,个人看法较为强烈。但是作为一本外国人看中国的史书,作为中国人读起来还是别有一番趣味。
  •     本身只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史。不过有2个有趣的问题:1、如何评价中国的治乱循环?书中认为南北朝、五代的分裂减弱政府控制,促成唐宋的经济繁荣,是否从经贸史上给出不同的答案?2、如何评价清末以来的思潮?我们说当时是救亡压倒启蒙,但是否在当时人权、民主从来就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是完全服从于国家强盛的目标?事实上,后发国家建构、整合旧帝国遗产、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无不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可能印度是个反例,但印度有完整的市场么?),所以民主在当时不是个真正的问题?
  •     大局观挺好,, 有几页被n代学长画得面目全非。。
  •     深入浅出,力荐
  •     带剑桥二字的,都懂得。
  •     很好。很客观,很简要
  •     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知识(当然有,比如唐代制度史方面的专家杜佑,之前从未听说过),甚至有些细节并不很精确。但是她胜在用西方文明史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过去发生的事情,会穿插中国传统循环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观和欧洲历史直线发展理论等的对比,会引导读者反思我们对过去朝代、人物评价的倾向性如何随着距离远近和史料而变化,特别关注社会生活变迁及背后的价值观的转变,并且虽然是非常简要的概述,但经常体现出对“人”有深切的理解和同情。
  •     浪費時間啊。。。
  •     在中国人看来很简单的一部中国通史
  •     尚可吧,能浓缩到这么短也是难为她了,第一次看外国人写的中国史,确实很奇妙
  •     读着没啥意思。。考究性也不强
  •     准学术作品,言简意赅,特别是图片好看。
  •     美国女学者的视觉给我们全新的感觉,更多地从文化、文明的角度讲历史,而不是通常的关于政治体制的断代史。更有精美的插图。可惜文字校对太差,错误很多。
  •     美国人写的中国史甚至要比中国人自己写的更好,多讽刺啊。书中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政治,宗教信仰,经济,艺术文化等等。比中国的历史教科书要深入浅出得多,不见那些高深的理论、大话。而是以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方法,客观的准则分析一段段的历史,不隐瞒不夸大,这才是做学问。
  •     美国人的中国历史观。最近对英国感兴趣。只是直觉。
  •     上班时间看完了 补了下历史 接下去争取把唐宋和明清的给找来看看
  •     相当不错的书
  •     因为那十来幅彩色地图,特别加一星,入门级历史书通常都是地图太少。。。
  •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本着普及中国历史,增进外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的目的,作者编写了此书,虽然并不是学术著作,但这本书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读,外国学者的观点也有新颖之处。
  •     一己之力,很不错了。表现出作者的宋以后衰败说
  •     全书透着一股老大日不落帝国的高高在上和一小部分西方的科学理性,但是大部分仍然是对中国历史典籍的不信任。
  •     好書,但翻譯校對水平太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