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你自己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800804441
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195页

作者简介

you are the wrold
in oneself lines the wrold,and if you konw to look and learn ,then the door and the key in your hand.Nobody on earth can give you either that key or the door to open,except yourself.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没有任何向导
第二章 认识自我
第三章 觉察力
第四章 什么是快感
第五章 告别恐惧
第六章 暴力与愤怒
第七章 人际冲突的真相
第八章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第九章 时间与烦恼
第十章 懂得爱
第十一章 时空隔阂
第十二章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第十三章 思想的起源
第十四章 昨日的重担
第十五章 冥想
第十六章 彻底革新
原编者补遗

编辑推荐

《重新认识你自己》具体说的是认识并不是智性活动。汲取认识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自己是两回事,因为你所累积的有关自己的知识,都是基于过去的往事,而沉溺于往事的心时常是失意与哀伤的。认识自己和学习语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后者必须累积知识,记住一切,因为你不可能凡事从头证明起;然而,从心理层面来认识自己,所面对的却是目前的人,知识则属于过去。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过去,而且对于活在过去已经感到满足了,知识对我们才变得那么重要,我们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学、聪慧、精明的人。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永无过去。  如果你说你要慢慢地学习认识自己,一点一滴地累积,这表示你并不在认识目前的你,你只是在累积有关自己的知识罢了。学习的本身需要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如果你任凭过去的观念驾驭现在,你就根本敏锐不起来,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捷、柔软、机警。我们大多数连身体都不够敏感,我们饮食过量,我们不注意营养的均衡,我们烟酒无忌,因此身体变得粗糙而迟钝,我们这个有机体的注意力也减弱了。如果这个有机体的本身都如此迟钝沉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许我们对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对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这个有机体和它的精神层面分开,因为那是整体性的活动。

内容概要

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已经译成47国语言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时间:我们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事实上,时间本身并不会带来任何安乐和富足,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自在: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和经验的一切,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才会变得清新、纯粹而有力。☉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生活中的美和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真正的喜悦取缔快感。☉乔治·萧伯纳:他是我所见过的人类中最美的一位。亨利·米勒: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纪伯伦:他进入我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想必就是基督的化身了”。他对抗所有的愤怒、恐惧、困惑、平庸、无力,他就是克里希那穆提。☉和他相遇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名人推荐

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时间:我们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事实上,时间本身并不会带来任何安乐和富足,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自在: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和经验的一切,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才会变得清新、纯粹而有力。☉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生活中的美和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真正的喜悦取缔快感。☉乔治•萧伯纳:他是我所见过的人类中最美的一位。亨利•米勒: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纪伯伦:他进入我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想必就是基督的化身了”。他对抗所有的愤怒、恐惧、困惑、平庸、无力,他就是克里希那穆提。☉和他相遇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章节摘录

书摘认识自我      认识并不是智性活动。汲取认识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自己是两回事,因为你所累积的有关自己的知识,都是基于过去的往事,而沉溺于往事的心时常是失意与哀伤的。认识自己和学习语言或科技完全不同,后者必须累积知识,记住一切,因为你不可能凡事从头证明起;然而,从心理层面来认识自己,所面对的却是目前的人,知识则属于过去。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过去,而且对于活在过去已经感到满足了,知识对我们才变得那么重要,我们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学、聪慧、精明的人。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永无过去。     如果你说你要慢慢地学习认识自己,一点一滴地累积,这表示你并不在认识目前的你,你只是在累积有关自己的知识罢了。学习的本身需要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如果你任凭过去的观念驾驭现在,你就根本敏锐不起来,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捷、柔软、机警。我们大多数连身体都不够敏感,我们饮食过量,我们不注意营养的均衡,我们烟酒无忌,因此身体变得粗糙而迟钝,我们这个有机体的注意力也减弱了。如果这个有机体的本身都如此迟钝沉重,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也许我们对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很敏感,但是要对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就不能把这个有机体和它的精神层面分开,因为那是整体性的活动。     要了解一样东西,你就必须活在其中,你必须观察它,认识它的所有内涵、本质、结构以及它的活动。你曾经试过与自己相处吗?如果已经试过,你就会发现你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活生生的存在,要想跟这么鲜活的生命相处,你的心智也必须鲜活起来。禁锢于自己的看法、判断及价值观念的心,是无法鲜活起来的。     你必须具备自由的心智,才能观察自己的心和整个生命的活动,你的心必须中立于所有的赞成与不赞成以及所有的论点之外,只是纯然想要了解真相。这实在是很难做到的事,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不懂得如何去看、去听自己的生命,就如同我们不懂得欣赏小河的美,也不懂得聆听树间习习的薰风一样。     我们一开始怪罪或批判他人,主表示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了。如果我们的心老是唠叨不休,我们也看不见真相了,所见到的只是内心投射出来的影像罢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你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太过于复杂,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我所指的并不是圣人所教化的那种节衣缩食,譬如腰间只围一块布,或为了打破记录而断食的那一类不成熟的无聊举动。我所指的是那种毫无恐惧、直截了当地看一件事的单纯。我们要毫不扭曲地看自己的真相,我们说谎时,就承认自己在说谎,既不掩饰,也不逃避。     同时,我们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自己。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自己。只要你一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你一旦下了结论或用知识来评断,你就已经盖棺定论了,因为你正在以老旧的历史来诠释每件活生生的事物。如果你没有立足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你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

图书封面


 重新认识你自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9条)

  •     Freedom From the Known.总觉得看翻译过来的书不够客观。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真理是无限的,纯属个人的了悟,一旦落入了某种组织或上师崇拜,人的心智就开始僵化,定型,软弱和残缺。我们期待某些人告诉我们是非善恶的标准,然后恪守力遵,我们的言行思想因而变得机械呆板,时常不假思索便自动反应。一颗受尽折磨而四分五裂的心,一个只想逃离一切干扰的心,它既社了外在世界的一切,又被规范及服从磨得迟钝不堪,这颗心就算花再长的时间寻找,找到的也只是一个被自己扭曲之后的东西。人们只要一涉及面子问题,就不可能接近那无限的,不可臆测的实相了。你一旦开始主动否决那绝对错误的传统途径,你就上路了。人生的第一课就是不再追寻。只要一有追寻的念头,你就沦入了橱窗浏览的行列了。你能顺其自然的改变自己么?这才是问题所在。实际上,从外在强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长了内在的不安。当你不再向任何人、物求助时,你就有了主动发现的自由。何处有自由,何处就有活力。在真正的自由中,是不可能产生错误的。在自由中没有所谓的对或错。如果你真的自由了,你的行动就是由存在的核心出发的,因此无忧无惧;只有无惧,才能勇敢的爱;有爱就能随心所欲了。凡是人们视为必然而重要的事,你都该提出质疑。生活完全是有关系构成的,我只能在关系的网络中观察自己,做杂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世上最难得事之一,就是单纯的去看一件事。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如果你怀着“我必须解脱”的心,你也许永远都无法解脱,因为你可能又陷入另一种形式的限制。因此,你注意到自己的局限了么?你知不知道,即使你望着一棵树说:“这是橡树”、“那是菩提树”,这些植物学的常识已经夹在你和大树之间,而限制你真正的看到他。你想接近一棵树,必须用手去触摸它,因为文字并不能帮你触摸到它。我们太关心自己了,关心自己一些琐碎的小问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快乐、欲求和野心,以至于完全无法客观的觉察了。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在崭新的当下,根本没有时间的存在。如果你能欣赏他们,而不期望重复这个经验,那么痛苦及恐惧便无从生起,而剩下了无可言语的喜乐。这种想重复快感的需求,才不断带给人挣扎及痛苦,因为他绝不可能和昨天的感受一样。你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得,也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个人怎么“想”并不是关键所在,那只不过是一些概念和想法而已,事实的真相是:人基本上永远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我们似乎必须永远站在舞台上。由于我们的内心经常陷入痛苦和不幸的漩涡中,因此外在如果能受人重视,就算是最大的安慰了。除非我们从恐惧中彻底解脱,否则我们只有继续追逐最爱的目标,制造出各种神来解救我们脱离黑暗。思想的运作之一,就是随时都能装满了东西。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装满东西,然后就可以不必去面对真相了。只有在内心平静时,你才能看见恐惧。如果你的心不在和自己对话,不再为自己的困扰和焦虑喋喋不休,你就能听见别人所说的话。你通常能平静的观赏一片云、一棵树或河水的流动,只因为他们对你无关紧要。我既然身为人类,就必须彻底坦诚,不怕面对自己的弱点,必须对自己开诚布公,准备追究到底,决不中途停止。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家乡与防卫机制上。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只要我们顺从社会的模式,生活必然变成战场。不论是哪类冲突,都会是人的生命力耗损。“过于努力”常常冷却了人的热情。如果你不再和别人比较,你就会接纳自己。如果你知道如何与真实的自我相处了,相对的理想就不需要了。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唯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我们每天都扛着千万人的看法以及我们自己的不幸遭遇。想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你必须和他密切相处。但是如果你对内心的焦虑,嫉妒等习以为常的话,你就不再与它同在了。当你有心去完成一件事时,你已经制造了这个空袭了,而且受困其中。时间的假象。只要一有意向,念头就跟着升起,恐惧便尾随而来。于是你要不就将你对死亡的恐惧理性化,然后对这无法避免的结局筑起防御设施,或者你会发明一大堆信仰来解除你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你和你所拥有的东西之间便有了距离。如果你真得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感这回事。人如果能活得平安和谐,充满了美与爱,必然不会恐惧死亡,因为爱本身既是死亡。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一心追求安全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引发哀伤和恐惧;越追求安全感,越会招致不安全的感觉。有没有人和人际关系使你感到安全过?我们大家都渴望爱与被爱的保障,但如果我们一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径,那算是爱么?我们不被人所爱,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先清除你自己的迷惑,然后你也许能从什么不是爱中看出它是什么来。只要你感到自己和他是两个对立的生命,爱就消失了。一个人如果能真正的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来的,而是自然有内心生起的。它绝不是“我要去爱”,或“我已经爱过了”。如果你了解爱,你就不会再追随任何人。爱不是臣服,当你爱的时候,根本没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别。责任制下绝没有爱。人类所陷入的责任结构其实已经毁了自己,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作某件事,你就无法爱你所作的事了。爱所到之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如果你是去所爱的人,你会流泪不已,然而你的泪水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那是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别人而哭?你曾经为别人哭过么?你曾经为那捐躯战场的儿子哭过么?如果你哭过,那些眼泪是出于自怜,还是为了忘者?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伤心,那么眼泪就是白流了,因为你只不过是自怜罢了。但是如果你落泪,是因为你丧失疼爱了半辈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爱。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哭,这能算是爱么?你哭是因为你落单了,你感到孤单无助,你对自己的处境满腹牢骚,总之是那个“你”在哭泣。如果你真能看透这些事的内情,你就不难看出悲伤是自创的,是念头引发了时间干而造成的。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很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爱是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的。 你心中的挂虑时常会令你盲目,即使是眼前的落日美景也视若无睹。美存在于完全忘却观者与所观之物的境界中。如果你任凭一个问题拖到下个月、明天,甚至几分钟以后,他都会扭曲你的心境。生活是非常真实的,它绝不是抽象的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我们相当容易将自己与某些东西认同,例如家庭、丈夫或妻子以及国家等,因为招来极大的痛苦以及无止境的战争。我们此刻所探讨的,乃是另一种境界,我们不该在口头上而应该从内心深处,从存在根本去了解他。据说中国古代有一位艺术家,他在华一棵树之前,一定要坐在那棵树前看上好几回、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论多久,总要看到他自己变成那棵树为止。他并不是在和那棵树认同,因为他就是那棵树了。这表示他与那棵树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已经毫无时空隔阂,没有那个经验的主体在那里感受大树的美、活动、树荫、叶质以及色泽。他已经完全变成了那棵树,在这种境界之下,他才肯提笔作画。如果那个东西就是你,你会怎么办?你既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甚至连接受都没有必要,因为他就在那儿。一朵靓丽可爱的花朵会不会说:“我正在帮忙、给与和服务?”而它确实是在这么做,正因为它无心去做什么,它才能覆盖大地。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任何有意义的运动或影响深远的行动,都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有没有可能在不等待、不寻找、不探索之际,巧遇这样的东西?就像窗子敞开时,微风自然会进来。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打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但这也不表示你必须开放自己来接受什么,因为这又是另一种妄想。算是很细很细的读了这本书,本想真得能够像书名所言,重新认识我自己。但是事实上真的是很失望。英文的名字更贴近书的主打内容--Freedom from the Known。哲学书看得不多,也不想完全凭意识形态对此书下一个定论。但是正如 沉思录 是衰落中的罗马帝国的某皇帝所写,这本书是内心总是很平和的印度人所著。总像是在剥夺人的一切欲望,让人们陷入沉寂。或者是我的思想境界尚未达到如此高的水平,通篇旨在强调 重视于当下的自我感受。读完只觉得,自己应该无限自我,即便极致至自私的地步也好。 只觉得关于此书的评论要比书本身精彩太多。
  •     邂逅是美丽的风景。与克氏的缘分始于季风书园,那一天,在选择送给Peter的订婚礼物的时候,我想选一本书给他,在季风里面转啊转,就选中了他的《你心中的世界》(You are the world)。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这是个当时没有记住、以后也没想起来的名字。最近,常听Emily念叨,李银河在博客上经常提到“克大师如是说……”,他就很好奇,我想,这个克大师貌似就是我买的那本书的作者,果然是。至于我为什么选这本书,我也不知道,缘分吧,姑且就用用这个被用滥了的词。这次的当当采购,买了一本克氏的《重新认识你自己》(Freedom From The Known),今天晚上在七教和五教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用克氏的话说,这是不是可以叫做“冥想”。克氏是何许人也?号称是“比泰戈尔、纪伯伦更伟大的心灵导师”,他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他1895年5月12日生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排行第八。他1986年因胰腺癌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下面的话可以使我们对他的思想有些许了解:“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声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40本著作,全市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已经译成47国语言出版。”我不知道是一直喜欢这种东西,还是因为最近纷扰的状态使然,读后感触良多。让我跳出自己设下以及别人设下的一个个圈套,换一种思维方式。你可能觉得我有点矫情,可能说任何一本励志的书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过,我要说的是,励志的书可以让我热血沸腾,这本书让我心灵沉寂。经过了今天下午瓢泼大雨中踢球的劲爽体验之后,涤荡过身体的我继续涤荡心灵。什么是你自己,什么是思想,什么是爱,什么是恐惧,什么是暴力,什么是冥想,一气呵成,娓娓道来,真正的说道了心坎上。我欣赏他,我不崇拜他,崇拜本身是他所反对的,他要我们“自由”的思考,努力去除传统、过去、社会结构给我们的种种幻想,认清真正的自己,去除恐惧,内心安宁,懂得爱。我们把时间分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事实上活在现在,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受累于过去,不满于现在,寄希望与未来。“我们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或平安,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这意味着使我们平安的明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活在当下”,是这本书里反复强调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一个地方景色很美,那么就全身心的去感受,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个观察者,去体会这种美,这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就是说,觉得景色很美的时候,不要有“我下次一定还要来”、“这个地方要是属于我该多好啊!”等等的想法,去勾画未来的事情,否则很可能就会有痛苦的体验,破坏这种美,使美不复存在。很多时候,人们还有失去这种景色的顾虑,这便是恐惧。恐惧代表着过去,有恐惧,便说明没有“完全的活在当下”。只要有恐惧,就不会有爱:“……我们大家都渴望爱与被爱的保障,但如果我们一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径,那算是爱吗?我们不被人所爱,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如果能真正的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来的,而是自然由内心生起的。”“这种隶属他人、心理上依赖他人滋养的状态,时常会带来焦虑、恐惧、嫉妒和罪恶感,只要有恐惧,就不可能有爱。被忧伤折磨的心,永远无法体会爱。多愁善感和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同样的,爱和快感、欲望和扯不上边。”就像父母教育子女,都会认为那是父母的责任,总希望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这是爱吗?最后,引用如下的话:“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之外,一无所恃。”我们都要孤独的行走,这种孤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孤独,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反思,一种沉寂,一种冥想,一种彻底的革新。去睡觉了,有空买来看看吧。
  •     读这本书的过程无异于体验一次恐怖袭击,作者用摧毁性的力量把我们近三十年建立的价值观与经验感受全部炸成废墟。而后,让你从一无所有的空寂中寻求力量、热情与美好。我印象相当深刻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他问,为什么人类具有如此巨大的智慧,缔造惊人的文明奇迹和上天入地的科技,却一直无法解决内心的空虚和矛盾?真正探索及寻求答案的过程,你将发现真相,并真实面对自己。不断追索、渴望拥有、控制压抑都被作者认定是人发现真实的自己的绊脚石。只有不断让昨天的自己一再死去,让那些禁锢自己的经验和恐惧一再去死,才有可能崭新的单纯的面对人生。这本书对我的冲击非常大,因为我便是那个不断追索的,并且视不断追索及超越为真谛的人。作者的思路,将我的视界拓展到了极大,让我拥有一种观看自己的角度,这个角度,不带认同,不带纠正,不摇头也不微笑。单纯的凝视自己,等待洞悉的一刻。不久之前被一种焦虑感灼烧的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来,人其实完全可以不对自己怀有固执的期待,不对生命持有各种评估。如同荒原上的一朵花,因为生长了,所以就任意生长着。因为芳香了,所以就任意芳香着,因为枯萎了,所以就任意枯萎着。心灵的革命,便是没有边际,没有要求,没有界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二刷,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只像机器一样日复一日的度日
  •     没有人能伤害你
  •     如果说人生有书真正震撼了我,那应该是他的书。
  •     刚开始看 会有种瞬悟 而且每句话都可以推敲 不适合一次性读完 应该是所谓的 答案之书
  •     确实让我重新认识我自己了
  •     恕我直言,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我也很清楚,并没有什么用,甚至会有副作用。可能修为确实不在一个次元。%>_<%算了,还是骂一句吧,浪费时间。灵性导师的人生替代不了我们自己的,反之亦然。再见。
  •     学长安利 在火车上 强行读完
  •     读完还是没有认识我自己,可能需要看第二次~
  •     膜拜的一本书。让你经冰冰,彻彻底底的认识你自己。
  •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念它所带来的快感。这世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认清自己,摒弃杂念,多与自己独处。
  •     新鲜的见地
  •     认知记忆都是过去的,你面对的是此刻的真相;
  •     我们一开始怪罪或批判他人,就表示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了。如果我们的心老是唠叨不休,我们也看不见真相了,所见到的只是内心投射出来的影像罢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像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和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     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处理好思维与情绪的关系。
  •     Freedom from the known is death, and then you are living. 从已知中解脱即死亡,然后你将涅槃重生。
  •     如果真心实意,全心全意阅读这本书,他会改变你的生活。
  •     说实话 看了很久 经常读不下去 不过终于在手机上看完了,可能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     第一个女友推荐的第一本书。当时太年轻,看的云里雾里,后来工作后才看第二遍,为大师的思想境界折服。看来最近要重温的书有点多……
  •     总体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在对于审视自己,认清自己的问题上,给出了比较独特的见解。在自己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其中所描述的情况。给自己印象很深的是关于对于事物的的观察,瞬间感受到其美好,便是活在当下的表现,但一旦想通过记录,通过留住这美好事物的念头出现,就减少这份体会美的感觉,当体会美的过程,达到忘记自我的状态,便产生了爱。这种感触比较深,很多时候内心压力大,有一些烦心事,很正常,接受然后感受当下便是当下的幸福感。反思审视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准许为人。乐观积极去看待周边事物,用行动去实践,使自己成为真正自信,拥有高自尊的人。这点向导师学习,从他的言谈举止,使得自己收获良多。
  •     看得内心平静
  •     写的很好,对我当时迷茫的状态有很大的启发,但是做起来很难。可以借鉴,为怎么提升提供一条路 。
  •     很喜欢这本自我认识的空灵书籍
  •     在社会的大染缸扑腾久了,找个闲暇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很有必要啊!哲学是文学与数学之美的体现?与自己相处才是一生的课题!
  •     它出现在我恰好有所体会又没有办法准确描述的时候。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可是没有直接给出具体事例。要体会与做到,需要自行探寻。
  •     在14年的夏天,让我明白此刻和将来的关系。
  •     这是一本讲佛法的书!
  •     我没有看懂,也做不到那种安于自身的冥想。 不过我知道有这么回事儿,有这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去寻找我的答案
  •     最早应该是读的这本
  •     找自己的内心,不相信权威
  •     书中思想部分有些抵触,与我信仰有冲突。 部分观点具有启发性。 喜欢尾章节中的一句话,当所有的自欺欺人都停止以后,谦卑就出现了。
  •     四年前至亲过世后,痛苦的无法入眠,半夜读此书帮助甚大,生而为人,皆有脆弱痛苦无力之时,哲学竟是彼时最好的慰藉,自此不再随意评价哲学
  •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597419359/&dt_dapp=1
  •     个人感觉书名的翻译的确不够到位,没有体现出认识是想获得自由的初衷。花了几天才读完,因为的确需要思考和消化。内容由浅入深,可操作性强,是一本关爱心灵的好书,还要再读几遍。相信选择看这本书的人,心里都有一些结,书的结尾有句忠言,就是诚实勇敢地面对自己和生活,加油,有缘人。
  •     一般别人问我有什么震撼心灵的书可以推荐,一般就会推这本
  •     真实而不逃避,赤子之心,克服努力等于逃避。过往和现在甚至未来是不对立的,认识自己意念和思想的产生,所以不单单是昨日死,而是不自觉的忘我。
  •     这个大师写的书都值得看,重新认识自己,有点难,思想的禁锢难改变,只能一点点来
  •     论鸡汤我只服克里希那穆提
  •     并不认为人的本质充满生命力 不是这一派的
  •     这本书讲的特别玄学,看的云里雾里的。
  •     看完。试着重新认识真实的自己。
  •     观点很独到,也的确有所帮助,但是好像有点啰嗦了。
  •     不懂的人读不懂,maybe 三天早上的阅读,所获有限,感觉又好像自己也懂
  •     真是没有资格给这本书打分,权当是记录读过了。
  •     每次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都感觉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总是愿意一句一句读着他说的每一句话,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享受。他讲的道理并不深奥,但直见心性。他的语言和他的心灵仿佛鲜活的一体呈现在你的面前。不同于其他追求含义和逻辑的哲学表达,停留在尽可能翔实逼真的剖析一具蝴蝶标本,克氏的教诲是直接将你引向一只真实的蝴蝶,指向全然的观察、接受和美。
  •     看不下去了,自相矛盾得厉害。不争难道就是对的吗?这是上等的鸡汤,抚慰无所作为的人们,但我不太需要。
  •     大二读的 也是改变了我的一本书 让我开始怀疑自己 价值观松动 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建立起来 于是过了最难过的几年
  •     Enjoy 活在当下
  •     觉得没有人生中不可想的事那本触动大 又犯了比较心 我的错
  •     克氏的思想甚至是超越宗教的。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超越自我的路径,大概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法。可是,我总觉得这样的超脱不似人间!
  •     嗯,我是个俗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