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807135272
作者:萨苏
页数:321页

作者简介

在外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中国的抗战,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凶残而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很多时候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众多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没于血与火中。而在敌方的史料中,虽然纪录的目的不同,却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摄的历史照片。

书籍目录

序 1高粱红了——关于书名的一些话 4战役揭秘篇血斗南苑——北平陷落前二十九军的最后一拼 3猛龙过江——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 24晴天霹雳——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 37狼入太行——日寇“特别挺进杀人队”真容 47亮剑冀东——敢打一联队关东军的八路 56困城之谜——八路军围攻深泽之战 72铁甲悲歌——追寻中国早期装甲部队在抗战中的影子 80横刀出山——中日战车部队在缅甸的恶战 86矢尽弓折——日本照片中长江上的中国海军 90轻骑绝杀——鱼雷艇文天祥中队击沉日军鸥号炮舰纪实 107雷震出云——记抗战中中国海军的一次英勇出击  112我国我土——日军记载中的山东八路、鬼子和汉奸  117九地伏兵——日军战车兵眼中“土八路”的地雷战 126第一滴血——从日方史料还原平型关之战日军损失 132七十万魂不还乡——日方史料中在中国阵亡人数 147白刃疑踪——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真相 150血肉惊雷——东北军和日军战车的一次殊死战斗 155惊天一击——刺杀天皇特使案真相探秘 161陆航之花——凋谢在西安城下 174击落太阳——被八路军击落的日军侦察机 178昔日重来——存于日本的老照片重现中国抗战 185最后一战——从恶战到投降 195人物轶事篇气高骨硬——蒋百里将军侧记 207闪击先驱——抗战中傅作义指挥的“闪电战” 213铁骨丹心——沙场内外的董其武将军 217血拼乌加河——一个抗日老兵的回忆 226傅部之虎——“急火星”孙岚峰 231虎到绝路——吕公良将军之死 235海水火焰——黑白汤恩伯 242一二八空战轶事兼谈鲁迅先生的一点偏颇之处  253林徽因的流星雨,一九三七 257十九张老照片再现大帅张作霖之死 262弃守锦州——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 269甲首三千——记抗战中日军的钢盔 273不怕吃败仗的大阪兵团——记日军中的另类第四师团 281中了大彩的中将师团长 287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 291不吃猪肉的日本兵 293日本兵与中国便衣 299土八路的神秘武器 302从日本老兵的作文到鬼护士 305死在万家岭的日军大尉 308复我故乡——抗战传奇英雄口述的收复平乡之战 311后记 318

编辑推荐

  《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摄的历史照片。

前言

  我出生于1945年12月,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了几个月。但在我有记忆开始,上一辈人有关“东洋鬼子”、“矮东洋”、“东洋乌龟”的回忆就不绝于耳,日本兵如何烧镇上的房子,如何强暴“花姑娘”,“逃难”的日子如何艰难,当“良民”如何受屈辱,都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镇上不止一处“火烧白场”(被火焚毁的房屋废墟)有的依然荒废,有的已成为我们游戏的场所,有的已被新建的房屋覆盖,但老人们都能一一指认,哪一处是“长毛”(太平天国部队)烧的,哪一处是日本兵烧的。  有关抗日战争的课文、歌曲、小说、戏剧、电影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奇袭阳明堡、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松花江上》、《保卫黄河》、《游击队员之歌》、《太行山上》、《延安颂》、《抗大校歌》,《鸡毛信》、《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红灯记》、《沙家浜》,持续不断地加深着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革命群众的英雄形象和日本侵略者、汉奸、伪军、卖国贼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面目。  记得1957年我刚随父母迁居上海,“日本商品展览会”在上海举办,这是战后第一次在上海升起日本国旗。据说,要不是政府防范在前,肯定会有爱国青年将它扯下。但另一种声音也逐渐增强——要把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日本人民反对战争,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愿意与中国友好,现在正在与美帝国主义及日本反动派作斗争,所以我们应该支持日本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每年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纪念和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的活动,中国都会派代表团参加,特别是对“日本人民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斗争”的支持更有集会、游行等多种方式。1960年夏我在上海参加高中入学考试,作文的试题就是《给日本朋友的一封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反修”的口号越叫越响,“苏修”(苏联修正主义)成为头号敌人,对日本人民的支持又增加了“收回北方四岛”。为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在国家干部范围内放映日本“反动影片”《啊海军》、《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中学教师算是干部,也属观看范围。其中一次我正带学生在农村劳动,接到通知专程赶回上海看半夜一场。尽管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对第一次看到正面显示的日本军容还是十分震惊。  改革开放以来,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得到更全面的发表用更实事求是的评价。我也从中学教师成为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又成为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人员,因而有更多机会了解历史真相,进行专题研究,参加史迹考察。滇西抗战五十周年时,我去云南保山参加学术讨论会,会后又考察了松山、龙陵、腾冲等战场遗址。当最后来到国殇墓园,面对数千为国献身的英魂时,我不能不感到惭愧和遗憾——为什么烈士们身后寂寞了那么长的时间?近年来,我读到的史料更多,对抗战的了解也更全面。但我深知,我所知还只是某些片断,就是中国方面的记载也了解不多,何况还有日本方面及其他国家的史料?像南京大屠杀的一部分证据,就是德国、美国、英国等外国经历者的记录。  1997年我在日本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当客座研究员,发现图书馆中有不少战时的电影资料录像。其中一部分是由“满映”(伪满洲国“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摄的新闻短片,我全部看了一遍,这才知道我从小就开始看的“新闻简报”原来是从“满映”学来的。这些新闻片自然都是为日本侵略中国张目的,是为了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但多少也显示了一些事实,如日军进攻上海时曾在爱国女中遭到中国军队的激烈抵抗,占领该校后,分别为“皇军”和“国军”阵亡者设了灵位,影片中出现了日本军人同时向两个灵位献花致敬的画面。东北的民众在日本和伪满的驱使下,加紧采煤,连妇女也在工厂参与装配飞机。汉奸政权组织市民,在上海外白渡桥手持小旗夹道欢迎日本军队。溥仪访日时表面受到隆重欢迎,而汪精卫的尸体用专机运回南京时一派冷清。  在日本的图书馆中还有大量相关史料,可惜因为我专业研究以外的时间太少,读日文的速度又太慢,无法涉猎。要是我以抗战史或近代中日关系为研究方向的话,日本方面的史料肯定与中国方面的史料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我发现,除了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外,依据的证据不同,也是造成双方分歧的主要原因。但对方提出的相反证据,我往往闻所未闻,在以往接触到的中国学者的论著中从未提及。2004年我在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讲学期间去雾社参观,因为早就知道“雾社事件”或“雾社暴动”。回校后,与在该校任教的滨岛敦俊教授谈起,他却列举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事,提出了相反的理由。如果只是对同一事实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观念,我们完全可以继续讨论,或者求同存异。但在没有弄清事实的真相前,原则性的是非标准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当我读到萨苏先生的书稿时,立即决定要向读者推荐,因为此书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写这本书,萨苏先生可谓得天独厚——他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或听到抗战留下的人物或事件,不少是不见于正史记载的。他供职于一家美国公司,却长期派驻日本,有机会深入了解日本,并收集他感兴趣的资料。从已经收录入书稿的内容看就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的公开报道、内部报告、通讯、回忆、谈话、照片、地图、书影,据说其中不少是首次在中国发表,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但我们能读到这些文字,还得感谢他对资料的严格选择和客观分析。尽管他没有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但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方面并不亚于历史学者。  或许有人会担心,多用日本方面的史料会使读者误解抗战历史,或者会在客观上减轻日本的侵略罪行。其实恰恰相反,事实越充分,结论越明确。双方的史料放在一起,即使相互矛盾,也比各说各的要强,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双方都有说服力。例如,对战争中双方的伤亡人数,作者既介绍了日方公开报道中的吹嘘,也公布了日本内部报道中承认的数字。又如,从日本方面的史料看,八路军的确曾击落一架日本侦察机,但迄今为止中国方面未见任何记载,显然当初就被忽略了。要不是作者的发掘,中国抗战史就缺少了这光辉的一页。  萨苏先生的文章也很有吸引力,语言亦庄亦谐,举重若轻。某些段落在专业人士看来或许稍显夸张,但作为普及性读物也无伤大雅。  我与萨苏先生素不相识,读到编辑发来的书稿才首次得知其人其文。因希望与更多读者分享,我乐意写下这些话作一介绍。未知萨苏先生以为然否?  葛剑雄,2007年5月3日

内容概要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自此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现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等书。其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su)点击量达1800万以上,被评为2006年度新浪最佳写作博客。

媒体关注与评论

  高粱红了——关于书名的一些话  在《红高粱》中,有三段提到了同一首歌。第一次,是任副官训练余司令的乡兵。  玲子和我父亲他们趴在墙头上,看着任副官在空场上教唱革命歌曲。父亲身矮,脚下塾了三块土坯才能看到墙里的情景。玲子把秀挺的下巴支在土墙上,紧盯着沐着朝霞的任副官。任副官教着队伍唱: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  第二次,是枪毙强奸民女玲子的军需处长,余司令的叔叔余大牙时。  余大牙面向臭水湾子,望着在他脚下的水汪汪里,野生着一枝绿荷,一枝瘦小洁白的野荷花,又望着湾子对面光芒四射的高粱,吐口高唱:"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  余大牙是强奸民女被枪毙的,但是,余大牙当然不是英雄,他是个普通的中国人罢了,甚至是中国人中属于“败类”的那一部分。而作者是这样写的:“余大牙毕竟是我们高密东北乡的种,他犯了大罪,死有余辜,但临死前却表现出了应有的英雄气概,父亲被他感动得脚底生热,恨不得腾跳。”  第三次,是余司令为叔出殡之后。  父亲发现余司令提着枪的手臂缓缓地举起来,枪口追踪着任副官的背影。送葬的人惊讶万分,但无人敢吱声。任副官全无知觉,昂首阔步,有条不紊,迎着齿轮般旋转的太阳,向着村子走。父亲看到手枪在余司令手里抖了一下。父亲几乎没有听到这一声枪响,它是那么微弱,那么遥远。父亲看到这粒子弹在低空悠闲地飞翔,贴着任副官乌黑的头发滑过去。任副官头也不回,保持着均匀协调的步子继续前行。父亲听到从任副官那儿,传来嘬唇吹出的口哨声,曲调十分熟悉,是 "高粱红了,高粱红了!"我父亲热泪盈了眶。  “国破山河在”语出杜甫的《春望》,语中充满对国家残破的悲愤,似乎没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激昂。中国的抗战,更多的,是悲愤和牺牲,这是一场在绝望中的奋起抵抗。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强盗闯进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只有拿起枪来战斗。  用“国破山河在”作为本书的书名,我的思路来自《血染的风采》一歌中的唱词:“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这本书,我的本意在于纪念在抗战中奋起抵抗,宁死不屈的中国军民,“山河”的含义,是在国破家亡的时代,这些不屈的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身躯融入了中国的山河,所以中国的山,中国的河,都被赋予了不屈的灵魂。敌强我弱,你可以打败我的政府,占领我的城市,但是,不肯屈服的中国人和亘古在此的山河是融为一体的,你永远无法征服。  我以为,抗战中国的力量,不在枪炮,而在精神,而这种精神,来自于中国的山河,一如为了这种精神死难的普通的中国人,最终又长眠于山河之间。起于尘土,归于尘土。  再引申一点,抗战中的中国之所以不可征服,或许正是因为当时这片土地的主人之为中国人的原因。中国人的性格善于忍耐,后发制人,但骨子里的高傲和坚韧,又使他们能够在别人早已会屈服的情况下顽强地坚持下来。  大刃无锋,我以为是中国人的国魂。  在曾经的文章中,我将海外的中国人比作野草,曾有朋友感到愤怒,责问我中国人为什么是野草,你是不是要侮辱中国人?中国人应该是乔木,是青松!  其实,我们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是一种貌似低微,但生命力极强的植物,你可以轻易地拔起一棵野草,斩断它,蹂躏它,但是,一旦放手,它又会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哪怕是烈火,也无法征服这种看似柔弱的植物。一棵野草毫不起眼,但当你站在呼伦贝尔的高原上放眼望去,那一棵棵野草联成的覆盖天地之间草原,其雄伟和壮观,只有让你感到自己的渺小。  一如南苑之战中那些没有留下姓名,却在十个换一个的白刃战中猛扑上去的学生兵。  一如扛着一个小小的手提箱就背井离乡走向天涯,最终却形成了世界各大公司技术部门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军团”的中国工程师们。  一如今天吃着最便宜的盒饭,干着最艰苦的劳作,还要寄钱回家的民工们。  你说民工和工程师们是为了自己的家,可不是为了这个国。国家国家,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和家的关系是紧紧相连的,都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期待,一个个中国人的家,就构成了这个被叫做“中国”的国。  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1937年,一个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放下手中的锄头,铅笔,用最简陋的武器,迎着意图灭亡自己家国的侵略军,沉默,但是义无反顾地站在了自己家园的前面。  中国人在抵抗,在黄河两岸,在大江南北,在大山之巅,在大河之间,中国的山河,就是这样不可征服,一直坚持到了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他们就像野草,即便凶残的敌人是烈火。  国破,山河在。  写完看看,有点儿悲了,其实中国人的性格并不是这样灰色,也许是对于先人的感怀,使这篇文字带了太多的悲情,那么,我就在文章的最后,放一段中国远征军血战异域时高唱的战歌吧,虽在艰难时刻,犹显大国气概。  君不见 汉终军 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 班定远 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 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 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 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 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 净胡尘 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 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 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 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 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 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 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 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 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 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 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 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图书封面


 国破山河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6条)

  •     用了一天,读完了这本,萨苏从日本史料中浓缩的书。老早就知道这本书,老早也想读,只是太懒了,这大概是大二正式读的第一本书吧,自己主动读的第一本。抗日,其实就是抗日,何必分什么国共,游而不击,七分摩擦,不都是中国吗?抗日,抗的是一个国家日本,我们也应该是一个国家,叫中国民国。日本,不愧是迷恋武士道的国家,尊崇的永远是勇与义,虽然捍卫的是他们天皇的神意,但是总究是值得大家尊重的勇武与忠义。这些,大概是杨靖宇将军受日本重视的原因吧。本书,说白了跟其他史书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最大的或许在于数据资料的主要参考,或许在于不同的视角,或许在于更客观的事实。平型关杀了多少日寇?真的有意义吗?在这个时候,训诂的意义又是什么吗?抗日,这个国家的抗争,对我们的价值在于,忆往昔,十万青年十万兵,忆往昔,一寸山河一寸血,忆往昔,地无南北共守土,忆往昔,人无老幼皆浴血。在于告诉我们,今日,狼烟虽逝,老兵未死,今日,甲胄虽解,血泪仍存,今日,时光飞逝,英雄埋没,今日,山河变换,旧事重提。每次,回顾历史,总是多愁那些岁月的残留,那些,曾经冲锋的壮士,今日,又在那个角落,孤独的残留,一如,当年战友离开后的冷清。他们的鲜血,滴在土壤中,今日,曾经血红的土壤上一座座冰冷的大楼冷酷的沉默着,今日,这些老兵,被高楼的阴影笼罩,没有幸福的光明。
  •     原先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书中的内容震撼了,居然还有人如此深入的研究八路是否确实击落过一架日本侦察机,无语了;如果二战中的欧战和太平洋战场战史研究者也这么做的话,写出来的报告恐怕摞起来够从地球到冥王星了。。。作者的写作还算是接近一些事实,起码比官方宣传的那种村庄里的几个民兵单挑日军整个连队的神话看起来要合理些。但是有些章节还是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地雷战和马家裕伏击战两节。看完全书,只能说,身为弱者,所能做得也只有意淫了;况且作者意淫还为偏颇,国军在正面战场所进行的巨大努力似乎被作者有选择的忽略了。并不是反对作者从小处落笔来反映历史,而是民族的尊严和信心决不是靠这些童话寓言式的故事来体现的。执著于这些幻觉,才是拒绝承认历史。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正是对残酷历史的正面理解,对历史真相的客观研究,对战争爆发原因的深层次认识。只停留在中小学历史书的水平上的盲目自大和一味乞求强者的同情一样只会阻碍民族的复兴。全文最欢乐的部分还是在后记。“当我陪同日本的来客走进北京机场,并看到他们为这座崭新的建筑之现代化、之规模宏大而目瞪口呆时。我想,七十年前那场战争中牺牲的人们,所期待的,莫过于此。“能写出这样的后记,作者对我们不幸的历史的认知程度也就可以大概了解了。
  •     我看了这么多年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洗礼,如洗礼般唤起了我一直沉寂的思想......再次认真而且负责的思考我的人生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由很多短篇故事组成,比较有史料价值。
  •     战争是个恐怖的事情
  •     船那段有点出戏。
  •     角度新颖,比较客观,值得推荐
  •     “攘外必先安内”祖宗教诲犹在耳边,“国破山河在”诗人沉痛仍存纸上。保家卫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独有使命,无数人面临抉择,在这个舞台上演绎各自的人生。他们有选择逃避的,放浪形骸、独善其身或角落苟延;他们中有选择投机的,在背叛与依附中保全荣华,备受冷眼和心理折磨;他们中有选择叛变的,为虎傅翼,惶恐半生;他们中有选择抗争的,前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后方的他拿起机关枪接着冲锋......从容为国,死而无憾,他们血肉之躯化为尘埃累土,化作巍峨青山,仍在守护着这片山河。
  •     一寸山河一寸血。
  •     M
  •     基本都看过,就是博客文的结集。最后有几篇写人物的和日本史料没什么关系。关于平型关一文也只能做一家之言,萨苏也无法解释没有一个俘虏(在有伪蒙军或朝鲜夫役的情况下)的结果,读过陈守中一篇平型关的文,很惊讶,从他引用的当时来往密电来看,有说服力。平型关的问题看来还有待继续挖掘。
  •     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中国军的事迹,不算太苦闷
  •     历史就是面镜子
  •     萨苏有点讨巧了,三部曲写下来,大部分是八路军的战绩,对国军的战绩提及的很少,还有就是八路军没有的空军和装甲部队提了一下,我想比起零碎的日军个人回忆录之类的,他们应该更多记录的是正面战场的事情,可惜萨苏基本没写这种中日对照的大会战历史的野心,专挑官方爱看的写,岂不可惜
  •     嘿嘿,好看!
  •     国破山河在
  •     虽然大多数照片也在网上看过了,可是拿到手里看还是沉甸甸的。
  •     人活在这个世上才是最重要......哈哈哈哈 我承认我是个伪军迷真懦夫!
  •     好看啊
  •     老照片比戏谑的文字更加有用
  •     不一样的角度,感人的讲述,苦难的国家,不朽的英雄。
  •     相比之下历史课本都是废纸……
  •     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抗日战争,从日本史料中回忆了那段峥嵘岁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卫国守土,我之先人不在人后,是以我等今日可有昂首做人之骄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个当年的中国人,他们或刚烈、或勇猛、或聪颖、或机变、用他们的脊梁扛起那个时代中国的命运。
  •     一般,挑着感兴趣的看的,考证历史类书籍,其中有几篇有意思,如为何日军拼刺刀前退子弹等
  •     报纸上看的连载。
  •     和万言为一语 信中国必有办法
  •     从日本的资料挖掘的抗日史实,从敌人的角度看抗日史。萨苏文笔不错,就是喜欢煽情了点。
  •     角度新颖,资料翔实,写到了很多抗战中的细节,从日本方面的史料来描述同一场战争,给我们别样的感受。 正如萨苏所言:“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呼唤战争,不是为了复仇,而是希望唤醒我们对中国的脊梁的回忆。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而今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英魂啊,安息吧。
  •     一个一个小小的故事,串起了一段悲惨岁月。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     2010年读的,有一些史实资料的披露做的不错,但是作为一部史学题材的书过于煽情了,不过也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作者也是个性情中人,不然怎么会在日本图书馆愤然握拳噙泪而起呢
  •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     一寸山河一寸血
  •     和尊严无代价一样
  •     我一直以为叫从日本史料看抗战,电子书。。。。
  •     爱国
  •     书很好,快递第二天就送到了
  •     曾看过日本人所写的抗日战争史料,才明白国民党是多么忍辱负重的保卫国家不被侵略,既然连斯大林都可以被称为民族英雄,那蒋介石简直就是国家和亚洲的救星了!
  •     还是当个传奇话本看看就好了,写的感觉起来好不真实
  •     棒!写得如此生动,出乎意料!
  •     很不错,史实角度分析了八年抗战
  •     一部不错的历史小说
  •     结合日本史料,比较客观。
  •     从对手的角度看抗战。
  •     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
  •     萨苏的书我都很喜欢,史料丰富,极具情感,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内容记得不多了,但真的很喜欢,果断满分了。
  •     由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想起来要读读这一本
  •     这本书缓缓揭开了抗日时期战争的各种景象。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大小战役各有意义。的确,乱世出英雄,而英雄有时也会消散于时光中——需要人重新找出。印象最深的是抗日战争虽然惨烈但是我军将士不离不弃,这便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过情意了,国破山河在。
  •     都是小故事,所谓以小见大大概就是如此吧。这段历史很沉重,沉重的让我个人至今都无法去看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     ……
  •     很不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枝军的英勇。
  •     【电子版】从日方的资料了解抗战
  •     不是严肃历史作品,有不少细节值得研究,还有好些抗战人士不认识,要多学习了。
  •     回先烈致敬
  •     史料详尽,文笔流畅,还不时有作者难掩的“抗日”情绪跃然纸上,给这沉重的话题带来些许现代的喜感。读至国军海军作战“雪甲午耻”段落时触动极大,不得不闭目抚胸深吸才定住情绪。近年来读过多本“抠细节,讲琐碎”的文史书,盖因为喜欢这份毫发现千钧的感觉。
  •     看到林徽因纪念弟弟的诗,心中无限惆怅。
  •     萨苏先生依据史实进行的对日关系研究,视角独特,可读性强,很值得一看
  •     从对手的角度看待抗战的历史,先辈们做了让人尊敬的战士。无论成败,民族的精神在那个时间凝练聚集在了一起。
  •     "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了。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2013.08.22)
  •     看了前两篇看不下去了。过分的溢美之辞,让人严重怀疑史料的真实性和作者的专业精神。谀媚!
  •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