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的孤儿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
ISBN:SH10019-3947
作者:吴浊流
页数:251页

作者简介

1986年5月北京第1版,1986年5月湖北第1次印刷。
印数:00001-14400


 亚细亚的孤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个堆砌着各种教育、看起来知识渊博、聪明无比又善良明智的人,你以为他会大有作为,甚至改变历史,然而却一步一步地被逼,看起来有很多选择,在不同的时候可以进不同的学校,学最难学的物理,去日本留学、去大陆教书,可是每一次的选择又是伴随打击的。表白被“民族不同”这个理由无情地拒绝了;“台湾人”的身份被无情地打压了;自己和妻女被无情地分开了;最最珍惜的亲人被日本人压迫死了……教育给他的是清醒的头脑,但这清醒的头脑让他看不惯肤浅的兄嫂、妻子。爷爷那一辈的“传统”在他心中得到延续,却让他痛苦地拒绝新世界的同化。有反抗的心,却无力回天。这是怎样的苍白啊!他对大陆的向往是模糊的、盲目的,四书五经、陶渊明、老庄没有告诉他太明自己的祖先是谁,他只相信他的爷爷。爷爷对于他,不仅仅是有心事的时候倾诉的对象,也是自己的根。但是他只有这么一个“根”的概念,随着爷爷的去世,他不知道自己该向何方走,冥冥中向往大陆,可是真的去了,又只能实现文人所能做的——教书。让他去军营里他病倒了。他所有的博学和文雅只能送他走到这么远。他所缺乏的一些眼光和能力,让他在拥有明晰头脑的同时,注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为命运所累。他是 “孤儿”,就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父母是谁。日据台湾可能充满了“孤儿”,而他的可悲可叹之处就在于意识到了自己是孤儿,而又不知道该去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     日本人关注这本书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作者就已经表现出了台湾的独立性,但我更认同陈映真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原名《胡志明》,虽然出版社改的名字为它增色不少,却也改变了作者的最初写作方向,太明在大陆并没有多受排挤,相反他的好工作和家庭的建立显然是他已经融入大陆社会的证明。如今让台湾回归更多的是大陆的一厢情愿,与大陆仍血脉相连的一代人已经像太明那样永远被封存在历史书中了。
  •     在台湾这件事情上,大陆也不是一朵白莲花,至少曾经它也抛弃过台湾。一直想去台湾看看,想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有孤儿的感觉,想看看另一个中国。珍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时间吧。总是与《四世同堂》对比着看,同样被侵略下的大陆和台湾,同样的悲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感觉是图解某些理念 ,就是觉得 作者名字好好听~哈哈
  •     文学和艺术是了解一个时代普通人生活最直观的管道
  •     大陆抗日战争同时期的台湾。
  •     小说通过胡太明三返祖国大陆的坎坷经历与心灵磨难,探讨了日殖下台湾知识分子的现实出路,书写了台湾同胞强烈的飘零感与孤儿感,突现了台湾人特殊历史情境中的“孤儿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与认识价值。
  •     这本书从语言角度对我来说,远没有巴金的家和老舍种种作品有趣。但它的角度却是从未有过的。 从一个那个年代的台湾人,真正的台湾人角度考虑问题。 同时也写出了那个年代女性的特殊,一种过犹不及的释放。 在描写日本人与台湾人,大陆人与台湾人的关系时,很容易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台湾人的尴尬。 这也可能是后来种种政治原因的铺垫。 文中写到与四个女人感情,推动了不同故事的发展。但是直到发疯,却发现,这个时代让他已经没有机会去爱。 而当时台湾当时就在受制于,奴化和日化,渐渐忘却了自己的根。 而文中很多妄人,体现了不成熟的思想,可见当时百姓心中的疑惑。
  •     格格不入,脱离现实,无用之人。看的不是胡太明而是胡太明背后的社会。
  •     那个孤岛是真的很缺乏归属感吧,其实是我们先背叛了他们,如今即便给他们吃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这么多年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     總是感覺作者功力不足,多數事情衹能敘述幾句,無法説得深刻,衝突表現也不夠力度。但這樣也有利於展現歷史的全貌,去過日本,又回過大陸,這在大陸的小說也有,但是對這些地方都有家一般的羞恥心,就不容易了。裡面也有些詩句,終於明白到自己一直不愛五言七言,是因為還沒有那份情懷。不過要瞭解國家的水深火熱,倒不必回到杜甫家書抵萬金的年代,近代的中國,便足夠讓我銘記戰爭的可怖。作者對太明很優待,一輩子從沒憂柴憂米,也沒受過什麼皮肉之苦。結局,太明瘋了,估計是作者編不下去了的草草收場。看完此書,搞得我都很想去為這一百年的香港寫下小說,因為仿佛把歷史的經歷展現了,細節短板也沒什麼關係。補充表達的,正因為臺灣人外表上和日本人沒什麼分別,所以才有的巴不得改姓,喝味增湯,甚至和本土人異常鐵面,意圖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皇民
  •     粒粒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 新旧冲突下的吴浊流 反省力极强的内向型的吴浊流 也许癫狂的吴浊流才是真正的具有行动力的吴浊流
  •     又是一部精品小说。
  •     把什么都看透了,却对周遭的大环境无能为力,行动比不上思考,才是真正的悲哀吧。
  •     没有归属的一代人
  •     荡气回肠地哭诉,知识分子发疯的意象。个人在面对国家和时局时深深的无力感,游走在母国和故乡间的贱民。
  •     叙事变换场景太快,“窜”的感觉很明显
  •     历史背景下,难以自我掌控的命运啊
  •     从小说本身而言未必是上品,然而确实通过胡太明的一生写出了一个时代。日人治下台湾人,被强制拖入日式的现代国家建构和后来的战争之中,在故国和新主之间两面不受待见的处境。作者的思路并不止于反日和抗日,而是揭示出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新的结构对个人的宰制和压榨,当世界由国家组成之后,旧时代一去不返。无论这个“国家”由“皇民”所建,还是“炎黄子孙”所建,在为恶方面,都殊途同归。
  •     宏大的主题,通过小人物的际遇来展现,是个情理之中的选择,但是执行起来却没那么理想,直接点透时代发生的改变,于人物的转变上却没有渗透的力量,有点浮于表面。归根结底,应该赖在文笔上,感觉所有的文采都用在了开篇的一两章,之后却流于干瘪和平庸。但还是感谢本书对那个时代下那块土地那群人的关注,让我能有所了解。
  •     在历史中实践
  •     理解了那时的台湾,就对当今的台湾少了一些些偏见。文本自身很瑕疵很刻意,胡太明一生的经历感觉缺少一种浑然天成的逻辑,但是作为理解台湾人心态的作品,不可多得。小粉红们都来看看
  •     一方面让我想起夏目漱石三部曲中徘徊歧路的青年,另一方面则是在对岸的半殖民地青年同样的徘徊。“孤儿”似乎只是把这种失落感更加具体化和对象化,但确是一个非常精准的描述。陈映真的后记则有些太立场明确了。总之,殖民者、殖民地、半殖民地,这些都可商榷的概念都在时代大潮中翻滚,早不是个容易立定脚跟的世界了。
  •     悲情色彩的人物,却真实揭发日本当局的阴险毒辣。
  •     以胡太明颠沛的一生勾画了台湾在被日本殖民的百年里所遭受的凌辱。亚细亚的孤儿,是一辈子恪守中庸与理想的胡太明,是抛弃民族传统一心改善的皇民派,也是那些受广播鼓噪献身战场的年轻人。将历史遗忘,对未来迷茫,被日本鄙夷,受大陆厌弃!吴老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写就的这本书,令人唏嘘,但也或许因此,本来宏大的故事被快节奏的翻滚,韵味失去大半,实在让人遗憾
  •     70时年过去了 看看如今的台湾吧 依旧还是在迷茫中 始终找不到自己应用的定位 中国人 台湾人 日本人 那个才是 到头来只会越来越封闭 世界观 格局观 越来越小 不改变的话最终一定会被时间所淘汰与抛弃的
  •     “孤儿意识”的克服
  •     是庶子,甚至是如作者所说的畸形儿,但从未是孤儿。时代大潮滚滚袭来,再边缘的人,其命运也与陆地紧密相连。台湾在洪流中居无所安,只得含着恐惧心本能地投向更熟悉的人。太明必须疯掉,不然不成其悲鸣,更不成其为台湾。
  •     太明明显是自省能力大于行动能力的,在乱世中活得太清醒注定是要痛苦的,再加上行动能力无法匹配,就更加的悲哀了。殖民时期对台湾的影响真的很大,这些夹缝中的人们,无论是面对日本还是大陆都是异乡人的身份,都被排斥被猜忌,确实形同弃儿,这是时代的悲剧!
  •     前半部温厚,后半部郁愤,彷徨一以贯之,百年未改其诚。
  •     在同题材的作品中,这本书还是做到了比较完美的地步,写得很好
  •     细节带入,穿越回日治时代,重活太明的一整个人生
  •     上港台文学课,听老师推荐读的,虽然是好书,但印象不深了。后来又知道了罗大佑和周云蓬的歌
  •     今天终于把这个老古董结束了,学校图书馆借的,看的时候很有年代感,仿佛书张泛黄思绪也会随着主人公太明而去。思想冲突很大,要思考矛盾与边界。
  •     火车上看的
  •     现在在看 活着 感觉有很多时代的共性
  •     另一角度去看待台湾。
  •     太明从头到尾没一句容貌描写,孤儿心境虽赚得到同情,可还是很窝着,想用软弱,理智,消极,不幸,善良等各种形容词评价这个人,可总觉得每一个程度都太深了。后来,他不负责任的疯了,没了踪迹,我在合卷的时候引不起一丝对他下落的牵挂。
  •     第一本在每天的地铁上看完的书;很不错,标题对主人公和台湾都是一个精准的浓缩,感同身受
  •     文字很美,对于理解台湾很有帮助,只是看得心情沉重,明白罗大佑唱的是什么了
  •     知识分子是一群活的拧巴且辛苦的小众,胡太明与祁瑞宣并没什么本质上不同
  •     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大环境里,迫切的想改造社会的愿望而不得,那种无力与悲愤,也许疯了是最好的解脱。所以,娱乐至死也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它拯救了无数可能疯掉的我们。
  •     一开始以为自己可以预见他的死亡,到最后终是格格不入而疯了,这样的结局,也好~~
  •     如果后面再说到二二八、蒋介石统治,就更有意思了
  •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     “胡君:世界的潮流正对着台湾这个孤岛汹涌而来,你知道吗?站立在狭窄的天地间的时代已过去了. ” 以一个人的一生看一个时代. 但艺术粗糙,文字缺乏张力,以突然的疯癫结束,委实有些不尽人意.
  •     时代确实强大,然而终是要搏一搏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算不上精彩的一部小说,日据时期的台湾人,形形色色的面孔,也恰如抗战时期的北平,有人争当皇民,有人心系故国,有人默默承受,有人奋起抗争。所不同的是在“汉魂终不灭”的执着背后,隐隐约约闪烁着孤儿与孤岛的心态。相比之下,罗大佑那精彩绝伦的同名歌曲,同样的孤儿心声,有着更强烈地寻母情怀
  •     由于听了亚细亚的孤儿后,纯粹是想了解特殊时候的台湾,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心境
  •     时代的泪水,亚细亚的孤儿
  •     台湾主体意识的前身!
  •     人无法左右时代,而时代,让人像无根的野草。
  •     我一定是得了读不下去所谓严肃文学的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