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村庄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8-01
ISBN:9787214029768
作者:杨懋春
页数:289页

作者简介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

内容概要

杨懋春,山东省人,1904年4月16日生。私立齐鲁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乡村社会学系理科硕士,哲学博士。曾任私立齐鲁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主任;私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乡村社会学》,《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社会学》等中英文书籍十种。


 一个中国村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或许是因为写给外国人看的(他的PHD thesis),对于描述中国山东的一个村庄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家庭之间是如何相处的等等,花了很多笔墨。在前言部分,他的导师林顿说,中国那么大,或许或有人说,描写的内容和我们那里不一样,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恰恰相反,偶读完的感觉是,这不就是很一般的中国农村的样子么,和鲁迅笔下,巴金笔下或者其他文学家笔下的农村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吖。山药蛋派,白洋淀派或其他文学流派或许也曾对中国农村做过文学加工式的描述,但我想,本书的意义在于,他在20,30年代就已开始实践了60,70年代反思人类学中出现的native anthropology,以native的视角来描述关于native的一切。是对是错姑且不论,结构派,无历史派,传播派这些都暂且不说,在人类学实践的意义而言,这本书担得起与《三村经济》《金翼》同列为中国人类学奠基之作的名头。
  •     好读的民族志,主要是作者19世纪50年代在山东台头村做的社区研究——咦,我觉得还是民族志风,总之就是易读好懂,但是以我水平还是没办法以学术研究的心态去读,一知半解的状态。(重点在于,里面读得最认真的竟然是那个个案,天喜的故事…我还是适合故事型吧。)问题在于,这是中国学者的著作,然后又由中国人翻译回来,浓浓的不适应感。更重要的是,没有认真学习老何的理论课,并不能想起一点理论,每看到有感觉的地方都是“啊,哦,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是对于一个学者做到对一个村庄的全部几乎都了解觉得很神奇,我连自己所在的文化是怎么的都不是很了解…活在其中二十多年的文化。这书还是适合在认真读理论后重新捡起来认真看,不过最可能的结果是永远不会再去找回来。
  •     借用了已故诗人牛汉回忆录的书名做标题,也源自近年来读史常生的一种感慨,仍在苦苦跋涉,回首却发现迷途实未远。上周看完一本《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该书是杨懋春1944年在美国参加人类学家林顿教授领导下的“中国乡村文化”研究工作所作,成为本人的代表作。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因为作者是中国人,研究对象也是中国乡村,所以翻译得也不错。文笔简洁凝练,堪称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读起来很有趣味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山东台头,算是中国汉族农耕文化的一个代表村落,那里的政治生活、经济结构、风俗人情像几千年积淀的一个浓缩:延续千年的耕作方式,外儒内法加亲情社会,既有田园牧歌的梦境,也有小国寡民的安逸,还有人情社会的亲切……但最后,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的民族性和文化基因,无处不在。也许在民国控看来,这是一幅美好的图景,不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穷途末路”的感觉,四维的崩溃也许导致国将不国,可是如果四维已经支撑不起这个所谓的国呢?眼见着人口问题、落后的经济状况、教育薄弱等等痼疾,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使这个庞大的帝国赖以维系的道德观、价值体系和精神信念,都已经在时代逐步加速的变化下,显示出了它的脆弱无力,以及,更糟糕的是——没有改良的可能,却能靠不断修正增加苟延残喘。莫名哀哀,忽然想起宠物医院的医生跟我解释十六岁狗狗的身体状况:右室心衰是根结,因此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各种器官得不到氧气,失去活力,因此逐渐肿大渗水,最终带来的就是这样全身性的疾病,和机体整个的衰弱。那时候的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吧,前有陆侃陆秀米,后有狂人发诳语,救亡之心从上个世纪起从未息止,但是撼动一个千年层积的巨厦谈何容易,因此也就有了教课书里说的“各种尝试各种挫折,各种道路都是行不通滴”——当然这是为了论证“唯一真神”的合法性。事实上,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想都是夹带私货的,所谓历史必然性不过是成王的凯旋门,败寇的墓志铭。一个不怎么喜欢回头看的民族,碰壁和弯路,从来都来不及好好研究一下,愿意在被蒙蔽篡改的史料里找真相已属不易,更多人信奉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严,宜少不宜多。稀里糊涂好过活,像台头村的村民一样。然后就是一次次穷途末路和柳暗花明的交替,我国历史的演进方式是改朝换代,但换汤不换药。想起了另一本也是以某个村庄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吴飞的《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当年读此书后我震惊得无以复加,挥之不去的疑问,“怎么会活得这么苦”。也许不再是几十年前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毕竟科技和社会的总体进步,终于使人们获得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可是那种被限制被压抑和被扭曲的苦楚,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让人窒息。再往前几十年看《山东台头》,发现这种苦几乎是根子里带着的,是每一代繁衍生息遗传的。可能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树上结果的民族,底色是苦难,活着就是受罪,所以说是“受活”。当然也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政权通过一次次运动,消解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强大的力量:宗族。用文化人的话说,大概约略相当于“乡绅阶层”。也约略相当于过去教科书里的贼心不死妄图复辟的“地主阶级”,廖亦武的那本《最后的地主》,就是给这个阶层的挽歌。这是所有对民国心心念念的人最痛楚的,一个文化的正统继承阶层被强行瓦解,所以出现了断层,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我看到太多人试图将问题归结于此。其实往前看,当交通和通信逐渐发达,当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激化,当城市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也就是当人们注定要离开土地,宗族的瓦解也算是浩浩荡荡历史潮流里的一朵浪花,又有什么值得叹息的?比较起来,倒觉得知识分子早早被打断了脊梁更可惜,对一个民族而言更具毁灭性。言归本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头人,虽然受的多半是西式教育,但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杨懋春对这种文化的称许和眷恋,甚至不乏溢美粉饰。但他更注重作为一个研究者的客观和理性,所以贡献了不少有趣的观点,值得深省的地方。因此这本薄薄的小书,要比某公知作家那本标题宏伟内容空洞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不知高到哪里去。最后忍不住发散一点点:书中可以看出,北方农村最糟糕的地方之一,是卫生条件太差,这和人们并不注重这些文明的细节关系很大。“露天厕所对农民的健康是一大威胁”,想起以前看为人称道的魏辅唐治青木川,有一条规定就是:“随地小便者,责令其脱了裤子,坐于尿渍上直至烘干为止”。及至昨天,还在网络上看到官方微博“头条新闻”发出《七成网友能接受或理解小孩街头小便行为》为标题的新闻,当然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但标题如此,也不算断章取义。正如前面所说,读史的时候,常常忍不住感慨,仍在苦苦跋涉,也难免原地兜圈,嘴上说这是螺旋式前进,心里禁不住嘀咕是不是遇上了鬼打墙。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对于农村人如我来说没有什么新鲜的....城里人应该看看
  •     社会调查的范本,与费老的《江村经济》齐名。
  •     感觉一般
  •     近代中国研究
  •     一所村庄的流水账.....无语,“猪肉松”怎么就把它捧到天上了呢?!
  •     同时代当中,较一般
  •     此书能看懂
  •     人类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它既写给外国人读,也写给中国人看。
  •     近一个世纪之后,还是这样的农村。
  •     拉尔夫·林顿指导哥大人类学博论。章节安排标准规范全面,第十六章让人想起《金翼》,第十七章补足历史变迁和外界影响。比《江村经济》对个人帮助更大。作者序中对同情地主、过于和谐、偏向静态、个案扩展等常见批评做出了回应。
  •     潘、陈、杨经典组合!其实我觉得这本一点都不比《江村》差,甚至更好!
  •     书中的Diamond博士当初还在我岳母家吃过一次饭,吼吼......不过翻译很狗血!
  •     需要感受那个年代的著作风格,不然真的会低估这本啊
  •     非常优秀的名作,对山东台头进行了精细的人类学考察
  •     很多有关农业的常识性的介绍。。。
  •     扎实出色的村庄民族志。生命史的视角渗透在社区功能主义的叙述中,在天喜的故事、家庭兴衰和村庄明天三章明显起来。
  •     : K925.25/4945
  •     C912.82/34 2D
  •     (。ŏ_ŏ)(。ŏ_ŏ)(。ŏ_ŏ)
  •     记得作者的名字了,杨懋(mao)春,
  •     杨先生的文化人类学功底显然是十分深厚的,无论是背景研究还是初次级群体互动研究,都是我需要认真学习的。
  •     主要是为了学习作者的笔法。人类学太迷人了,论文第一次写得这么酸爽。以及这套书看上去很赞呐
  •     一部绝佳的“研究近代农村生活”的书。作者以山东台庄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系统的介绍农村近代的生活状况,所讲内容细致入微,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主人翁的感觉。感觉像是在写我自己的曾经的农村生活。我顿时产生一种冲动,也想写一本自己儿时经历的书。
  •     我该去“寻找抬头村”
  •     七十年前的山东乡村和今日并无本质变化,网络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还在萌芽阶段,书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如此熟悉。
  •     看上去只是一个比较丰富的调查报告
  •     人类学
  •     第一本真正看过的人类学著作,开启了我进入人类学的大门。
  •     黄岛、小珠山、辛安镇、台头村。对农村生活的叙述丝丝入扣,了解农村的一本好书!
  •     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对这本书有天生的亲切感,书里所说的村庄里的社会联系和故事,仿若我村中上演过的一幕幕。作为一本乡村文化研究著作,以小见大的农村研究方法值得社会学者借鉴研究。而书本中的乡土农村的概念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正在土崩瓦解。
  •     不失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境沟通之实践典范。
  •     最后一章《村庄的明天》颇有见地。
  •     把自己的故事去掉不行啊!
  •     将家乡永远从遗忘、不存在中记录下来,算是一种温情的报答么?
  •     可以和《浮生取义》一起阅读。好书。
  •     很多细节。
  •     内容详实但创新不足。就像一个努力的学生,但也许并不是最高分。作品的成功,更多的胜在时代需要吧。
  •     写给外国人看的,对当年的老风俗,老传统,描述单位很到位。
  •     利奇批评得对!作者材料的来源和写作时间跨度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写成一章节,有点金翼的味道。
  •     论文参考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