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5
ISBN:9787806880036
作者:李泽厚
页数:352页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 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 救亡压倒启蒙
三、 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 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 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 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 革命战士
三、 提倡启蒙 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动”、“斗”的宇宙一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 转换预告
二、 开放心灵
三、 创造模式
四、 走进农村
五、 接受模式
六、 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 熊十分
二、 梁漱溟
三、 冯友兰
四、 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本书最大的主题其实就是“启蒙”和“救亡”最终,现代性的“启蒙”无奈地臣服于时代性的“救亡”之中,因此中国现在诸多的社会问题依然与这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启蒙”息息相关。李泽厚认为现代性的未完成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悲剧,此话确实很有道理。虽然有这么一个大主题,却已经失去了《中国古代史论》的森然而立的理论大厦的厚实感,各章之间的联系也相对零散多了,质量也不尽相同。里面提到了毛泽东,却只能是欲言又止,对于鲁迅的评论颇有见解,尤其是关于鲁迅作品所表现的现代性的孤独和悲凉,对于新儒学的论述也是张弛有度,有理有据。摘抄了一些本书的精华。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P9 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代历史总是这样。P13 以致列文森认为他们理智上面向未来(西方),情感上回归传统(中国)。P14 “既可同板凳而坐,安不可同床而觉?什么是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P19-20 个体反抗并无出路,群体理想的现实构建又失败,那么出路究竟何在?……绕了一个圈,从新文化运动的着重启蒙开始,又回到进行具体、激烈的政治改革终。P26 在这个历尽艰难的胜利斗争中,从建党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延安整风,都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否定了自由主义所倡导所追求的种种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属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体系中的许多东西。而这些否定和批判主题都是救亡—革命—战争的现实要求,而非真正学理上的选择。总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接受、传播和发展,主要是当时中国现实斗争的需要,而不是书斋中透彻分析研究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学术所得的结果。这是因为在建党以后,面临的便是十分紧迫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和革命战争,使人们来不及做任何理论思想上的深入研究,便走上行动舞台,反对帝国运动和大军阀的长期的革命战争,把其他一切都挤在非常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更不用说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对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之类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了。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代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又一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P29-30 但是,就在当时,当以社会发展史的必然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规范来取代传统的旧意识形态时,封建主义的“集体主义”却又已经在改头换面地悄悄地开始渗入。否定差异、泯灭个性的平均主义,权限不清、一切都管的家长制,发号施令、唯我独尊的“一言堂”,严格注意尊卑秩序的等级制,对现代科技教育的忽视和低估,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排拒,随着这场“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巨大胜利,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名义下,被自觉不自觉地在整个社会及知识者之间漫延开来,统治了人们的生活和意识。以“批判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特征之一的整风运动或思想改造运动,在革命时期曾大收实效;在和平建设时期的一再进行,就反而阻碍和放松了对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封建主义的警惕和反对。特别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到“文化大革命”,封建主义越来越凶猛地假借着社会主义的名义来大反资本主义,高扬虚伪的道德旗帜,大讲牺牲精神,宣称“个人主义乃万恶之源”,要求人人“斗私批修”做尧舜,这便终于把中国意识推到封建全面复活的绝境。P39 至少有两个层面的转换和创造。一个层面是社会体制结构方面的。P40 第二层面是文化心理结构方面。P67 从中国现代革命思想看,五四涌动后期,陈独秀、蔡和森提出建立共产党高扬救亡行动与思想启蒙之上,是第一个思想史的重要契机;而这次论战明确社会性质革命任务则是这一契机的继续发展,是纳启蒙于救亡轨道的现代思想史的第二个里程。如果说,科学论战是号召人们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以指导生活和有益于社会,那么这次论战却把这“人生观”更加具体化、革命化,即人们应为土地革命、为反帝反封建而生活而斗争了。“救亡”、“革命”的主题音响在这里更加急切强大了。它将支配、主宰一切。P81 历史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总要以牺牲换取前进。中国革命的道路既然是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一切就得服从于它,并为此服从而付出代价。值得注意的倒是,传统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架构使广大知识群安然地接受了和付出了这一代价。P94 自由主义的民主派不是向左就是向右。他们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甚至某种学术舞台上)始终没能扮演一个独立的角色,作出自己的独立演出。这是中国现代的特点,也是它的悲剧。P107 然而,鲁迅却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入里沁人心脾外,我以为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P111 鲁迅虽悲观却仍然愤激,所无所希冀却仍奋力前行。正因为有这种深刻的形上人生感受,使鲁迅的爱爱憎憎,使鲁迅的现实战斗便具有格外的深沉力量。P121 山河大地,一无所据,而可恃唯我(贵我)。(《讲堂录》)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今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若除去我,即无宇宙;各我合集,而成宇宙。而各我有以我而存,苟无我,何有各我哉!是故,宇宙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从者,惟我也。我以外无可尊,有之亦由我推之,我以外无可服从,有之亦由我推之也。(同上)P122 贵我,勇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以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实现自我为人生快乐,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特征。P163 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地对我追”的游击作战方针,并以土地革命作为发动群众的根本基础。266 熊十力扭转了哲学和政治的直接关联,改变了近代中国哲学上述“内圣外王”一锅煮并以“外王”为主的基本倾向,集全力建设纯粹的哲学。这个哲学是以“内圣”——“求心”为方向的。P273 他着重发挥《易》的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把它与刚健的人生态度,融为一体来作为心性本体。在他这里,宇宙论本体论不再是程朱那种僵硬的外在框架,而是活生生的生面力量,这种生命力量又不是陆王那种否认外物的纯粹心灵,而是具有某种感性物质性能,这就是他超越程朱陆王处。熊十力将感性世界的儒学基本立场赋予了新的论证,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本”、“动态”、“感性”这三者,我以为便是熊继承和发展了儒学基本惊声之所在。在这三种特征或三个方面上,例如在动态的感性万象乃实在的而非虚幻,以动不以静作为本体的基本性格,便都超过了宋明理学。同时也超过了近代的谭嗣同和章太炎等人。谭嗣同重动反镜,不主故常,但因接受佛宗,视世界为空幻,缺乏熊十力这种经过仔细思辨后返佛老重感性的自觉的人本精神。P280 这也就是梁所谓的:“(一)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的;(二)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的;(三)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象的。P296 解“仁”(良知)为“智”,以“理”的客观性代替“心”的主观性,以不变的、公共的、超越的“理”和“理世界”来君临、主宰、对应变化、流动、活泼的实际世界,冯很明显不同于熊、梁。P302 所以牟宗山恰好是冯友兰的对立面。牟强调,绝对不是静态的、存在的、客观的“理”,而是活动的、存在的、主观的“理”即“心”,才是具体而真实的本体,才是自律道德的根源。这个“心体”也就是“性体”。所以“宇宙秩序即是道的秩序。道德秩序即是宇宙秩序”,这个道德秩序和宇宙秩序是发自本心——道德主体的活生生的自律实践。这也就是“圣者仁心无外之‘天地气象’”。P305 总之,不是任何具有客观性的认知或审美,而只有道德实践才是人的主体性,也才是宇宙、本体、秩序,是真善美的主干。牟宗三极大地高扬了道德主体性,以之为本体,不但公开反对冯友兰的“理世界”,实际也并不满意熊十力的宇宙论的本体观。他认为道德本体(性体心体)呈现在个人中便足够了,不再需要更多余的东西。它既可以“消化生命中一切非理性成分,不让感性的力量支配我们”,又同时能使我们的自然生命更为光彩,甚至做到“四肢百体为性体所润”,如此等等。P310 不少指出,西学东渐或“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科技——政治——文化三个阶段,亦即洋务运动——戊戌、辛亥——五四三个时期。P317 个体的存在、行为,是被规定在、束缚在纲常秩序的社会关系中。这里难得有个体的自主、自由、平等与独立。
  •     李泽厚先生应该属于实证主义吧,不论是《美的历程》,《中国思想史》,他都是站在对彼时,彼地的社会环境,现实状况,经济发展等所谓的社会存在,英语中所谓的paradigm去研究和讨论思想以及理论的产生。也就是,对于各种思想产生的环境,条件,前提,进行了更多的分析,分这点上来讲,李先生是站在偏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面的,更加确信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不论如何来说,在历史和现实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却有一点点的不完善。一个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想象力的,一种超越于当前的条件,当前的环境的一种远见或者类似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它为一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论到最后是否完全实现还是部分实现,亦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实现。这种想象力表想在个人的身上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种类似于,American Dream 的追求,类似于在《论自助》提出的主管压倒客观的强大力量,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一如哲学家胡塞尔所言“意识的指向性即对自我的超越性”,我们先是在脑海之中,在主观的世界之中创造一个理想,目标,蓝图,追求,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或者是创造一个遥远的,在我们有生之年永远无法实现的蓝图,但是它却会吸引更多的人,丰富了社会的想象力。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开放社会理论中也明确的提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对历史的规律的相信,就束缚了社会未来发展的想象力,减少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从而路越走越窄。由上面所有的学说可见,每个人的学说都有他值得学习和正确的一面,这种正确是有着一定的前提和环境的,当然,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其发生的条件,成立的环境,然后再准确的认识我们现在的环境,从而达到一种“对接”和应用,学以致用,这又回到了李先生的观点之中。这些观点本身又都充满了矛盾,以实用注意为目的的话,到头来,又会制约主观世界,想象力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走什么样的路线,有何种秉性,也成了由许多各种复杂的要素组成的一个集合,一种用单一的道理很难说明的东西,尽管我们都在追求者统一,消除着矛盾,通过建立在一种封闭环境的确定性,从而实现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但是,这个世界确实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
  •     一开始是在另一本《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上看到其中的一节《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顿时就觉得醍醐灌顶,分析的太透彻了!“近代中国总是这样,救亡压倒了启蒙运动。”是的,甚至到现在,公民启蒙还是没有多少根本的进展,封建主义的大家长思想仍然残留在不少官僚的深层思维中。 我们现在的国家已经没有救亡的压力,在相对富足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还不启动启蒙进程呢?我们的大部分人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依然十分愚昧,在消费主义的时代甚至可悲地利欲熏心,尊金钱利益而不尊重人的尊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为我系统了解现代纷繁复杂的思想流派、思想内容提供了一条捷径。入门经典。
  •     李老师作为偶像在我心中的地位依然崇高~很想开玩笑说这本书翻开来每一页都写着四个大字:实用理性!
  •     早已成为经典的文本~
  •     永远 的李泽厚
  •     我不喜欢。
  •     关键概念:救亡压倒启蒙、实用理性、六代知识分子、西体中用。李泽厚:“我是写论的。史、论是很不一样的。”
  •     它的优点是:对思想形式的分析很好。它的缺点是:对思想实质的分析一塌糊涂。
  •     文化-心理结构这个东西确实相当深刻。此书写毕20余年,该走的没走干净,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乱来——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
  •     又重温了一遍。元气淋漓,问题意识强,但论证得有点粗疏了。这大概是李泽厚的特点吧。
  •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     10年5月29-30日>启蒙与救亡、鲁迅、西体中用、后记
  •     前半本挺好的。
  •     觀點至今有意義了但論證缺陷大。
  •     启蒙
  •     启蒙救亡的范式究竟有多少解释力和局限已经讨论得很多了,虽然论断多论证少,书里辑录的几篇文章还是富于思想的。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对李泽厚的批评久已有之,他却始终都是研究思想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吧。
  •     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变奏实质上是个人伦理与集体伦理的双重变奏
  •     依然牛逼闪闪,秒杀一切学阀
  •     好久没读到这样的好书了~讨论、研究、论点都充满学术性,文字却蕴含了澎湃的力量!我终于了解并喜欢上了那些近现代的改革者们的热血~
  •     其实不觉得怎么样,算是看过
  •     醍醐灌顶,对于一些诸如启蒙,救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胡适还是鲁迅等分析的鞭辟入里,神作,让我知道了很多!
  •     很有启发性
  •     05.5
  •     地摊上买的盗版.....读起来之搞笑
  •     1986年,李泽厚就写下,“中国当下的任务还是反封建!”放在2011年的今天,依然适用。重点看了《胡适 陈独秀 鲁迅》、《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一瞥》这两章,佩服啊!果然是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大师。著作纯属原创,牛气。
  •     【起始于《近代》,纲举目张于《古代》,意在《现代》。所谓“学阀”者,大抵如此。】
  •     做学问真的不能固步自封
  •     2008年10月28-29日。
  •     对1949年的讨论不够深刻,但起码脉络相当清晰,作为discography已经相当不错了
  •     敏锐,尽管有些空疏
  •     陈教授の野望第十五弹,春の林野: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已读完。
  •     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人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     经典之作。
  •     很多年前讀的,記不清了 當時讀起來各種高大上,現在覺得李澤厚也就那樣吧~
  •     彼时是“启蒙”与“救亡”之纠缠,今日是“启蒙”与“生计”之两难
  •     思想史是最烂的史
  •     我个人认为现代思想史的脉络,远没有古代思想史清晰,也许是因为舶来品的各种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思想的冲击实在太过剧烈。
  •     立一家之言。
  •     : B261.5
  •     几次学术论战和毛泽东的思想渊源分析得最为到位。
  •     很好的一本书,民国时期的文人相当了得。
  •     结论不新鲜,材料不鲜活,草草写就的书。
  •     也是好早前看的了..都忘记当时读后有何感觉了...想来必是不好不坏-_-....
  •     此书主要选取辛亥革命后,使中国发生的重大思想变迁的事件、人物进行介绍。但如作者后记所说,此书流于单薄和浮泛。第一章可以读读,其余有些松散、粗略。
  •     高中时代最喜欢的几本书之一
  •     文集,第一篇“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影响不小,其他文章也都还行。但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写作风格的文章。
  •     学术凸显,思想淡出
  •     救亡压倒启蒙,秦晖先生说启蒙一直在进行,只是不停地改头换面,摇身一变。。
  •      正如近来北大唐文明所言,三十年来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解读中无人超过李泽厚的叙事,十分赞同。李的立场无疑是自由主义的,但却是左翼自由主义,倚重的是马列理论,归宿很模糊,只是在谈人的主体性,或许这与他做过一段时间的康德有关。但书中也不免误读,尤其是对于康有为的分析,“李泽厚对康有为的肯定还是深受“五四”的影响”,对于五四,褒扬过多,反思太少,忽视了中国的政治保守主义思想根源。但对于李的“告别革命”理论的提出,虽然颇多争议,我还是赞同的。自然,不要革命,也并不是“反革命”,而是一种理性的沉淀和对于革命资源的重组与再利用,这可资为构建现代国家的一种重要资源或途径。总的而言,李泽厚仿佛与康有为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就是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古典心性与现代政治的契合的愿望,虽然不是那么明显。
  •     如此好的思想史论,对太祖的描写尤其出色。
  •     源于历史,超出历史。后面的部分尤其精华,爱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