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文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32743957
作者:萌萌
页数:535页

作者简介

《萌萌文集》编者张志扬是萌萌生前的学术挚友。他这样描述萌萌“萌萌在令人惊奇的一生中形成了她本人堪称高贵而又幽雅的悲剧品格与悲剧人生。为此,他分“哲学”、“文学艺术”、“书信及未完成稿”三部选编成《萌萌文集》,谨以此书纪念缅怀萌萌。《萌萌文集》是为纪念、缅怀、铭记萌萌而编辑的学术专集。其中大部分都是萌萌生前发表过的著作和文章精选,只有少部分文字是从未发表过的。在一个毫不吝啬命名的炫目时代,我们倒也省得用心去为萌萌和萌萌的“文集”立一个什么名称。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她带走了太多的故事与记忆,她写出来的只是她没写出来的经历之“冰山一角”。但这“一角” 毕竟像葬礼一样指引着那埋葬了的东西,因而特别牵动着时代正在遗忘着的记忆。萌萌用她的文字终于把自己道成了她为之喜爱的“人是无意指的指号”,即指引着她“深藏不露的叹息”:一是,萌萌在培尔·金特满世界的“奢华如白昼”的绚烂色彩背后“ 惊吓的是索尔薇格没有声色的瞎眼如洞穴的死寂”;二是,历来学习西方滋生着一种现象:别人把特殊的说成是普遍的,如黑格尔,我们信;别人把特殊的说成是怪诞的,如卡夫卡,我们也信;别人说人类只存在一本大写的书——《圣经》——“地球之法”,其他的书写,从人文到科学都不过是对这本缺席之大书的模仿与拼接的碎片,我们仍然信。不仅信,还要用自己的模仿把自己的信当成真去验证,去支撑,以致一百多年来,模仿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由此构成我们的西学界,甚至学术界;它同时反过来还担当着自我裁判的职能:“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萌萌如黑夜隐藏的叹息是多余的吗?

书籍目录

编者导言维纳斯断臂之谜——萌萌的问题意识
第一部 哲学
哲学随笔
女人是男人心中袒露的秘密
男人和女人纠缠的命运
爱原本是平凡的梦想
回忆、想象应直面瞬息
应提升到精神的精神现象
情绪是渊薮也是希望
诗是神秘的,如同命运
哲学研究
情绪与语式
断裂的可隐匿的声音
语言问题何以对我成为问题
为诗而受难的意义
现代转换中的梦与理想的区分
汉语作为民族语言表达如何可能
“人是无意指的指号”
时间和意义
神性与自我救治
复活历史灰烬的活火
视觉时间:苦难、进步论与末世论
记忆中“曾经”的承诺
第二部 文学艺术
文学评论
爱与死,或被死亡惊醒的爱的回忆
为浪漫的宫廷色彩送葬
人是怎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
人能守住一个等待么
女人是什么,能是什么?
错位
《哈姆雷特》的结构和性格悲剧
谁来救治人生的残缺
我读女人
美术评论
黄河啊,你走向哪里
情绪是水墨画走向现代的内在契机
感觉的生成何以成为可能
画材·物性·媒介语言
方法·空白·中介
第三部 书信及未完成稿
致友人书
我们想这样告别20世纪
“磕着了”
我的窗外没有风景
无题
未完成稿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意向为何?
关于《玩偶之家》的采访
后记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萌萌(1949-2006),生前是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50年代初,其父亲曾卓被划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她那原本充满诗与爱的家庭顿生剧变。在五六十年代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她经受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厄运。“文革”后期,她被打成所谓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押送到鄂西北山区监督劳改达五年之久。1974年平反。1979年,她攻读华中师范学院欧洲文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很快从欧洲文学史研究转向欧陆语言哲学研究。因而,除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等悲剧研究受学术界关注外,她尤其以特有的敏感和视野,对感觉、情绪、语言、意义等重大哲学问题作了原创性的思考和表达,在学术界和朋友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章节摘录

  还是以前,在揪心地目睹疾病对无辜的孩子的伤害时,我曾这样无望地表达过:疼痛是不能分担的。我疼,谁能指责我、又有谁能为我分担?在直接性的意义上,任何关切的温暖,同生理的疼痛之间,都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我的诉说、叫喊可能是一种自我宣泄的方式,它的中介是借助既成语言的心理感受;同样,别人的关切也是通过语言对自我心理感受的调节实现的。  精神性的痛苦纯然属于个人。它的刻骨铭心不仅像疼痛一样不能指责、不能分担,而且甚至不能用安慰或自我安慰来宣泄,因为任何方式的安慰或自我安慰都只是痛苦的麻痹而使痛苦不再成其为痛苦。而在个人的精神性的痛苦中,苦难——在暂不同痛苦区分的意义上——已不再是自然性、客观性的普遍的共境,而是渗透进个人心灵的身体性的痛苦的记忆。它本身就是需要倾听即本身就是可能在倾听中语言化的。这里,倾听的语言化是追求独特表达的语言事件,它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当下性、直接性和身体性。  有一个不无必要的说明是,身体性在这里同样是一个语言问题的范畴,它除了指私人性、有限性以外,最直接的意义是指身心断裂的直观。或许,只有抛弃古典哲学的“身一心”二元论,引申出“情绪无语”、“倾听和声音韵阻断”、自我构成的“听一说”关系……这样一些力求具体化的问题或范畴,身体性作为语言问题的范畴才是可理解的。这里身体性还意味着一种不可归约、不可论证的差异的彻底性。这是一种经验的差异的彻底性。毋宁说,这里的经验只是休谟式的一个纯粹的此岸性界限。它不是以连续性作为根据的。

图书封面


 萌萌文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位朋友突然电话告知,海南大学的萌萌老师,近日于广州去世,真是大吃一惊,简直不能置信,因为在不久前的2001年秋天,在北大举行的现象学会议上,我们还和她愉快坦诚地聊过天,她是那么地优雅,言谈举止无不透露出教养的韵味,而且,她是那么健谈,红润的脸色因为问题的深入而变得生动明媚,那个晚上,她是多么地美丽啊,而且是多么难得的一个紧张思索着的女人的美丽! 在这之前,我们几个同学就很熟悉她和张志杨先生、陈家琪先生了,甚至可以说,是1990年代出版的《断裂的声音》、《缺席的权利》、《话语的真相》,把我们这些中文系的学生引入了陌生的哲学生死地;之后陆续收集到萌萌的其他作品如《升腾与坠落》、《临界的声音》等,她的敏锐直觉和因独特处身性而生成的经验,常形成对僵硬石化的观念的质疑,加上它们的突破常规的表达,最后成为一个个直呈着的巨大问题,挑战着习惯的一致性,让我们错谔而兴奋,譬如她提出的一个语言的悖论:我能用公共语言表达/我不能用公共语言表达。现在看来,她对语言的探究,可能深受海德格的“此在生存论”及语言“显--隐”二重性影响,强调向来我属的此在领悟向语言的生成转化,从而突破既定的一般观念的界限。语言言说敞亮着,同时又遮蔽着,从而使作为解蔽的真理无止境地发生着。很显然,她还是将此在作为中心,承担着世界的澄明的重任。相比其他两位,她让我们感觉亲切,不仅因为她是女性,而且因为她也是文学系出身,论题总是和文学相关,譬如她对《罗斯莫庄》的分析,对女作家如残雪、张洁的评论等。在〈临界的声音〉中有一篇〈为诗而受难的意义〉,论述“七月诗派”的受难及受难的原因与意义,诗是他们反抗一元化话语钳制的唯一武器,也是唯一的罪行,多年了,我还记得文中所引用阿陇的诗歌〈白色花〉:要开作一枝白色花——因为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也是从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她是七月诗人曾卓的女儿。 2001年的北大会议,让我们见到了钦敬已久的思想者,尤其是张志扬先生,以其尖锐与深刻,多年来一直刺激着大家的思索。记得陈家琪先生在会上发言,好象是关于如何反绝对主义的,下来后,我当着杜小真老师等人的面,直接问陈老师:这个问题还成为问题吗?张志扬先生的“偶在论”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虚无主义,而强调偶在性生成。真是太莽撞了,我记得陈先生当场就脸色微变,没回答就走了,弄得大家都很尴尬,最后还是萌萌老师解的围。事后张先生委婉地进行了批评,说陈先生走的是学院派道路,和他自己不同,陈先生有他本身的路径和问题。 当晚,我们联系了张老师一块聊天,到达正大中心时,张先生正和清华的Q先生述谈,无法分身,萌萌老师怕冷落我们,赶紧和我们闲聊,还笑称是“暖场”,她谈了自己的经历,谈了生活和学问,许多问题都从切实的生命经验(譬如苦难与痛苦)而来,带着急迫性。我们把她的语言悖论和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牵连起来,她变得兴奋,滔滔地讲了很多很久——在柔和的灯光下,她的黑色长裙,暗红披肩,盘上去的发髻,神采飞扬的脸,舒缓的姿势,无不散发着一种悠长的无言美丽,让我赞叹不已。讲到他们最近关注的话题,她还给我们每人送了本她主编的〈启示和理性〉,然后,又把她的e-mail留给我们。 投入之际,张先生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经历,仿佛一场战争,你总在紧张地吸收着,理解着,思索着,反驳着,然后,试图艰难地提出一个稍具意义的问题。 那晚十点多,出了正大后,呼吸着秋天的干燥空气,心里觉得无比温润,满满的,汩汩的,如一条明净的秋水。 然后,又见过几次张先生,萌萌老师却始终缘悭一面,张先生总是匆匆的,匆忙得令人感觉多问一点他们的私人情况,都是难以忍受的矫情。 那个电邮地址,在本子上沉睡了多年,如今,它是再也用不上了。沉痛的错过。 那本〈启示与理性〉,翻过好几遍,不知还会不会继续出下去。 我始终会记得她:她挽着杜小真老师的手,亲密而端庄地走出英杰中心,那一直是我心中两个最美丽的女性背影。 2006/08/22
  •     我认识萌萌已有25年了。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代,80年代初的武汉大学校园里,到处是一派精神生活的盛宴,那几届的研究生们则成了时代潮流的中心,而且他们也感到自己成了中心。当时我们住同一栋研究生楼的同窗们来往自然频繁,和我经常聚谈的除了同门师兄陈家琪、陈宣良外,还有搞马哲的黄克剑,中文系的程亚林、易中天,经济系的肖帆、陈志龙。再就是我在德语班上结识的张志扬,以及辗转相识的湖北省美术学院的尚扬、皮道坚,省社科院的黄忠晶等。萌萌是肖帆的夫人,和我同一届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外国文学的硕士生。初见萌萌,我惊异于她的美丽高贵的气质,以及她侃侃而谈的风度。那时我们的年龄都是30出头,只有我一个人还是单身汉,肖帆和萌萌以及志扬兄等朋友好一阵子忙活,为我物色对象,我戏称为“会诊”,直到我遇到了现在的妻子为止。其中尤以萌萌最为热情,她简直就认为帮我介绍女朋友是她责无旁贷的义务,谁叫她是我们中唯一的女性呢! 在后来的日子里,和萌萌的交往使我越来越吃惊,我很快就将她上升为可以倾心恳谈的少数几个对象之一。而由于她的特殊的女性身份,与她的谈话给我带来了其他人所没有的一种境界,一种柔美而深沉的诗的境界。她经常把她的诗给我看,让我当即作出品评,有的是过去写的,有的是刚刚写的。我后来知道,她父亲就是著名的七月诗人曾卓先生。通过女儿认识父亲后,我和曾老有过多次接触,参加过曾卓诗歌研讨会并发言,还获曾老赠送诗集。他是我极其敬佩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布满苍桑的脸上透着坚毅,有着复杂坎坷的遭遇和丰富的情感生活,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表现得永远乐观开朗,有一颗童心。萌萌继承了父亲的诗人气质,但显然比她父亲思想更复杂,也完全没有老一辈人所不可避免的那种意识形态化的理想和“革命”的情结,她的诗纯美的情调更浓,精神更自由、更开阔。但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她终究不能满足于做一个诗人,而是从诗走入了哲学。我读过她的不少文章,印象较深的一篇是关于《培尔•金特》的,另一篇是关于汉姆莱特的(好像是她的硕士论文),其中甚至还有关于黑格尔的美学观的讨论。当时最打动我的是论培尔•金特的那一篇,我觉得那是天下最优美的文章,充满朝霞一般绚丽的情感和思绪;而有关黑格尔的交谈则使我大开了眼界。此前我认为哲学的事业应该“让女人走开”,我认同人们所说的:女人从事哲学既糟蹋了哲学也糟蹋了女人。但萌萌打破了我的偏见。她是我见过的唯一既能够漂亮地谈哲学又能够漂亮地做女人的女性。据我的评价,她对黑格尔的把握比很多专门研究过黑格尔的男人还要好。她不害怕抽象的概念分析,但同时她也能够从那些概念底下领会到多彩的生命的内容,而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魅力所在。 整个80年代,湖北省青年美学学会是湖北最活跃的学术团体,其骨干力量就是我们这个中青年群体,后来被称为武汉的“清流”。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好几次学术活动,除了严肃而深入地讨论学术问题以外,我们的会后聚谈是那么的富有情趣。尚扬的笑话使人捧腹,志扬的男低音令人震撼,连我都抛开了一贯的拘谨,独唱了一段我所喜欢的《芒比》。萌萌的节目是《孔雀舞》。但由于羞怯,她总是跳了个开头就完了,理由是“距离太近”,“没有音乐伴奏”。这两个理由都很专业,显然她不是不能跳,她的几个开头的舞姿极为优美,只有受过专门训练才做得出来。但她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舞蹈是需要一定的观赏距离的,只有与观众在一定距离之外,例如在舞台上,又由伴奏营造出一个独立的空间环境,舞者才能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发挥出自己最真实的自我来。不过,我也由此看出萌萌的另一面,就是她实际上像她父亲一样单纯,她的复杂是生活教给她的一层保护色,而在朋友们面前,她如同小女孩一样害羞。 不过在通常的情况下,萌萌在朋友们当中总是显得那么自然和随意,甚至有点疯闹。她毫不掩饰她的乱扔东西的习惯,反正有肖帆在。她一急就喊:“肖帆肖帆肖帆……!”于是肖帆应声而至,问题就迎刃而解。她有一次告诉我,她和肖帆从中学起就谈恋爱,在“文革”中双双挨整,被发配到鄂西山区,分别安插在相距一百多里的村子监督劳动,她有时连夜孤身一人走一百多里山路去和肖帆会一面,然后又偷偷赶回来。我觉得这真是像小说里的故事,太浪漫了!一个人一生有这样一段浪漫情感,也不枉此生了。令人感佩的是,她的这些受迫害的复杂经历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她给人的感觉是精致而优雅,甚至有点“养尊处优”。其实她对农活一点也不陌生,她在十余年的不论是当知青还是受监督的农村劳动中也从来都不甘人后,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做手”。但她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一举手一投足,似乎都有某种韵律在她心中流淌。一看她走路的姿态,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有内心生活的人。当然,如果你要了解她的内心生活,你还必须去读她的书,从《升腾与坠落》(1989)、《人与命运》(1990)、《临界的倾听》(1995)、《断裂的声音》(1996),直到《情绪与语式》(2001)等等。单从这些书名,你已经可以大致感受到她内心世界中那股巨大的情绪,那决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够拥有的精神财富。 和朋友们一起到某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开学术会议,这是萌萌最高兴的一大乐事。我记得第一次是1985年应黄克剑兄之邀,武汉一行六人到福建去开会和讲学,顺访厦门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海,萌萌可能也是第一次,我们都兴奋得不得了,还在鼓浪屿合了影。后来还一起去过成都四川师大,到过当时在师大的高尔泰家,欣赏了他满墙的油画和国画,已是有名的美术评论家的皮道坚对高尔泰的那幅《钟馗》评价很高。我们参观了都江堰,在青城山合影。还有一次是1989年在陕西师大开会,我们顺便爬了华山,上了华山西峰即最高峰。华山顶上恰好有家琪的一个老同学在管理处工作,除了安排我们在顶上住宿一晚外,居然还发电让我们看上了电视,节目正是胡耀邦逝世的追悼大会。90年代还开过几次会,如南京、杭州和武汉的几次现象学会议,每次都是朋友们的节日。志扬、家琪和萌萌三人大约是1994年离开武汉到海南去的,人称“海南三剑客”。我没有一起去,除了一些现实的考虑外,主要还是一种惰性,不想挪动,只想埋头干自己的活。和他们相比,我也许过早地失去了浪漫情怀。2002年我在武汉主办了一次西方哲学东渐的讨论会,把海南的三位朋友都邀请来了。老朋友见面,分外亲切。我们都谈到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虽然我们并不是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但一见面就发现我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完全了解,就像每天都在一起交谈一样。 那些年,萌萌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主编《1999独白》,主编《启示与理性》,发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声音,在当代中国最具学术素养的一批学者中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她以罕见的奉献精神投身于组建海南大学社会科学中心的外国哲学硕士点,长期繁重的工作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我知道她这样不顾一切地做事是为了什么,她是在完成一项使命,一项历史使命,要把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受的苦难和所获得的思想做成一笔前无古人的精神财富,奉献在人类面前。这种心情在她的《情绪与语式》中所讲的一件往事里透露了出来: 1990年的早春,在六部口拐角进去,在那个信步在长安街上纯属偶然找到的小旅馆的客房里。一切交谈的细节都已淡化、退隐,只有一句“对话”持久地停留在——那个时间。 那是我同我的一位那时已相识近10年的朋友的对话。当他第一次知道我是一个蒙受冤狱的诗人的后代,几乎忍不住他的带有责备的惊讶:“你的父辈受了那么多苦,如果你不写、不表达,怎么对得起他们?”我的冲口而出的回答连我自己都始料未及:“那我受的苦呢?”他的回答不如说是追问:“你有那么多财富吗?”(“跋”) 读到这里,我以为这也是对我的发问。是啊,我们有那么多财富吗? 这取决于我们的思维的勇气和努力,取决于我们思想上的勤奋。那种懒于思想、或是不敢直面人生、习惯于以“往事不堪回首”来逃避反思的人,即使历史给了他再多的财富,他也只能将它们带入墓穴。每一代人首先必须清理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才能更深地理解上一代人的遣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所特有的历史使命,没有别人来为你负责,你也不能够或没有资格为其他几代人负责。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把自己的经历凝聚、打造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思想贫乏不是由于历史给我们赠予得太少,而是由于我们自己没有努力,而我们也不能借用别人的思想使自己富有起来。我感到,萌萌用她短暂的一生所证明的,无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可能性,就是历史对于我们、乃至对于任何人的公平性。她证明了她,以及我们这些和她同时代的有类似经历的人的精神的丰富,并由此为她的父辈即我们这一代人的父辈的存在价值作了最好的证明。正如萌萌在《为诗而受难的意义——“七月派”诗人的理想主义分析》一文中所清楚地指出的: 也许“七月派”诗人的苦难是太深重了。25年的时间的剥夺,几乎就是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命。25年的内心的咀嚼和挣扎,如果不能转化成个人表达的语言,它就纯然是一个时间的空白;而真正的诗人是必须逃脱公共话语的覆盖在未开垦的陌生土地上捕捉自己独特的表达的。 在这样严酷的挑战中,“七月派”诗人的理想主义的抽象,和因抽象而不可避免的脆弱,才成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中断了时间的连接;而那中断了的历经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永远填补不了历史的真相了。 真正能用痛苦承担起苦难的,恰恰是活着的自己,就看你用什么语言把自己重新端出来。否则,恐怕别想有人能够用什么方式——包括平反的方式——来补偿那湮没的岁月中湮没的生命。 在受难者死而复活的象征上去伸张个人应有的权利,这或许正是“七月派”留给新一代人的启示。(《情绪与语式》) 对七月派的这样一种反思和评价是闻所未闻的。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女儿能够以这种方式使父亲的精神和生命获得拯救的,可萌萌做到了。因为当她把父亲的苦难和她自己的苦难合为一体时,她拯救了她自己。 2006年9月21日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居然此时才知萌萌,很惭愧。但是此生能知萌萌,很欣喜。
  •     女人是什么?
  •     萌萌的表达很特别:她不仅大量使用长句上,而且是在用“公共语言”表达一种十分“私己的生命体验”。喜欢哲学的人,尤其是对欧陆哲学感兴趣的人,可以读一下。但我收到这本书时,发现封面被弄得不太干净,不知道怎么回事。
  •     萌萌带给我的是震撼,对于两性的哲学,我感到了她的痛苦,尊严,对于爱的理解,她不论在广义或是狭义上都已超越,只是“爱与死”的命题依旧在纠缠,即使不能否认死亡之上又有更高的新生。太感动了。
  •     多少年,我有一种被问题追逐的恐慌,我为之牺牲了我的女人的清新的感觉,仿佛自己吮吸自己的血,这是一种内向收缩的压抑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把我变得敏感同时干枯。
  •     细腻真诚的文字
  •     写得真好。
  •     这个世界还是有过这样的人的。
  •     一个才女的思想
  •     关于萌萌其人,有几篇回忆性的文章可读;关于萌萌其文其思,在该书编者张志扬教授所作《导言》中有精炼的论述。我不能妄言书中文章是否达到了作者所追求的完全的、本真的、个体性的言述,但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路上,萌萌确已走了很远,超出同代大多数人。
  •     残缺的是维纳斯,那就空留出一星吧。
  •     她是至纯的。过早死去,但面向永恒而活。而且,神奇的是,我读她会变美,真的!我一直是通过情绪,或者说感性来探测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力量,生命的激情。我的情绪总是比我的逻辑更加强大,它以飞翔的速度更加迅猛地抵达自我的核心,从而更加直接地试图抵达事物的核心。 老天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它们都潜睡在灵魂里。感性和情绪去探查它,识别它,让它醒觉,而后生长。我们终将靠近自由近一些,再近一些,更近一些
  •     (萌萌(1949——2006),原名鲁萌,生前是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50年代初,其父亲曾卓被划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其原本充满诗与爱的家庭发声巨变。在五六十年代,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她经受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厄运。“文革”后期,被打成所谓的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押送到鄂西北山区监督劳动达五年之久。1974年平反,1979年攻读华中师范学院欧洲史文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很快从欧洲文学史转向欧陆语言哲学研究。除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等悲剧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以外,她尤其以特有的敏感和视野,对感觉、情绪、语言、意义等重大哲学问题作了原创性的思考和表达,在学术界和朋友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从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麦加笔下的黄依依,曾无数次地在探寻中拷问自己:女人是什么?能是什么?甚至原本连这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一种真空,波伏娃没有给我解答,脱离了生命原本气质,而从生物学到精神分析学的社会历史层面着眼,使这种展开最终陷入一种“女性主义”的狭隘。可是萌萌的出现,我觉得似乎触摸到一丝曙光。
    萌萌从“情绪化情绪”中跳脱出来,分解出情绪本源的“虚无化情绪”,站在生命的观感处,最终还原出情绪的自在生成性。每每想到这段艰难的剥离,萌萌总会叹息自己在“做人为学”上的“自信与不自信”,然而站在一个语言无意识的解构者角度,我惊叹她的智慧与勇气。
    在社会范畴,女人始终以美的姿态展现,却最终处在弱的边缘。于是女人消失着,成为追求美的抽象手段,而男人拥有的永远只是爱的单相思。她说过,一个女人,如果在拥有女人天性的同时,又拥有男人的视野和反省能力,她就注定了承受肌体撕裂的痛苦。也正是这种“悖论”造就了如萌萌一般的女人“惊人的自信”和“惊人的不自信”。然而这种悖论就如同人生的十字架,早已深深嵌入女人的身体发肤中,丢托不得。在索尔薇格和培尔的悖论关系中,她更是发出“女人瞎了”的惊呼。她说,女人作为本然的象征引导着男人,却又期待着男人的注入成为丰富而真实的。但生活永远超出期待,于是就有了男人和女人纠缠的命运:女人是男人罪恶的渊薮,又是男人净化的力量;女人在男人的堕落中成为神圣的。
    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萌萌撕开灵魂的外衣,自说自话。她说,无论是被文明矫饰层层包裹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无论是纯粹的被动中散发着原始单一气质的爱塔,无论是展示着女人特有的心理时空感觉所带来的迷人悲剧性的勃朗什,还是那无数作为爱和美的化身而存在的女人,都不是我。我是亚当和夏娃纯洁的女儿,你们的意志破坏了我的原始性,却把我提高到一个更丰富的层次。从此在绵延的岁月中,我艰难地走向丰富,同时更加艰难地走向单纯;在丰富中寻找单纯的失落的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因此承受了多少苦难……这种苦难不仅延伸着个人命运在历史车轮下的无力感,更深深镌刻着女人先天的悲剧性。所以她也会叹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跟你们男人那样做学问?既要把你们强加的规定作为责任,又要坚持女人作为自然人的权利,还要在双重的不利中接受你们的鉴定。”不错,萌萌的身上,有非常豪侠义气的一面,但仅此一面而已。她还有更多属于她内心咀嚼的几乎“反刍”样的思虑与承担。归根结底,人们大都把她看做女人,一个漂亮的、富有的、够身份的女人,很少有人认真把她看做其所是的学者、思想者,尤其是虔诚到殉道意义上的朝圣者。
    在男人和女人纠缠的命运中,她说,男人和女人有着本体的差异,其原始关系既是融合的、又是对抗的。这种融合又对抗的关系以主动和被动相契合的直观形态展示出来。尔后文化气质的渗透伸展着这种既融合又对抗的发展形式:在拒斥中吸引,在吸引中又保持着离异的、独立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使融合具有内涵。在这里,主动和被动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展开,而且实际上成为一种哲学命题。
    有这样一种现象:男人经过不间断的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女人却能够一蹴而就的就能够同男人站在同一高度上。男人的努力是一个包容的女人总体上的追求,女人只要突出女人的自然气质——情绪、灵性,就能够直觉地把握到这追求。因而男人如果是一种连续性的话,女人则是一种间断性;恰好是间断性不仅补充着、充斥着连续性,而其以直接性的鲜明揭示出连续性所包容的丰富。男人是一种力,追求确定,“给不确定者以确定”;追求创造的结果,在结果上印证自己的力量。男人是不能没有事业的,事业当做哲学范畴来看,就是展示的结果。因而事业天生带着男性气质,带着男人向外拓展的时空感觉。然而女人天生带着一种艺术气质,从事事业是一种文明现象。因而没有结果的展示,是女性的狭隘,局限这种展示,又必然带着男性的矫饰。在这里肯定向事业转化,并不是把事业当目的来追求,而是对创造本身的追求。如果把结果
  •     未读完。
  •     还是标,絮絮叨叨
  •     10.06.29看了70%.果然道哲学放在文学评论里,有个情景,更让人动心些。
  •     2011寒假读书书目。
  •     时有动人之句
  •     令读惯了西方小说和男性作品的我受益良多 谢谢
  •     我知道s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但我不。
  •     光是看一眼她的眉眼,就不能忘
  •     在多少个寂静入水的夜里,这本书给我异样的温柔
  •     有两本整理出版的书是我喜欢的 一本《花田半亩》一本《萌萌文集》
  •     zhengzaiyueduzhong
  •     深入我心。深渊气质的诗人和哲人,惯常沉沦生活中的一道闪电。
  •     好喜欢这个女神啊,聪慧玲珑温婉
  •     买不到了。希望喷壶还好生收着我送他的书。
  •     很好的思想随笔,萌萌之前几本书重新整理编排的,不错
  •     只读了前半哲学部分。意义的重负。重负的轻省与轻负。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     神奇的女人。
  •     神遇萌萌是2005年,那时为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灵”“肉”关系而挣扎,深刻地体会到“身体性情绪”“在世情绪”的浓烈与“失语”之间的张力。在焦虑而无目的的浏览中,遇到了萌萌的《情绪与语式》,那种同为女性而对情绪、思想和语言之间的感悟使我对自己论文的表达方式有了自信。论文写完了,但萌萌还有《通过身体思想》的作者艾云在我的思想与情绪中仍占有独特的空间。我认为,萌萌的思想对于那些试图去表达自我、展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世界关系性存在的个体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陪伴与滋养。
    神遇萌萌后曾试图去勾勒她的容貌,似乎抑郁的神彩应该是有的。然而,我错了,在看到《萌萌文集》中的萌萌时,她的眼睛沉静、真诚而唯美,忧郁似乎一闪而过,更显透彻而执着.....
  •     升腾与坠落,断裂的声音
  •     太想见到她
  •     理想的。敏感的、局限的。有点儿像石评梅笔下的怨.
  •     写哲学的作者名字要不要这么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