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
ISBN:9787501975006
作者:王冬,张劲硕,史军,刘旸
页数:228页

动植物世界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教导说要凤头猪肚豹尾,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本书开篇作者写得还有滋味,人文与科普并济,选题也不太俗套。接下来就差一些,有的感觉甚至是拼凑起来的文章,选题似乎略显枯燥,反正我看着是没那么有滋味了。也有可能是动物世界比植物世界更有动感,更有可发挥的空间,所以开篇的动物比接下来的植物似乎更有看点。到了最后,一位未来女博士的文章,倒是选了动物实验的题材,有些新意,所以能够很快把最后几部分看完了。那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成了猪头豹肚凤尾了,也蛮有意思的就是。文字版的动物世界没有多媒体的动物世界丰富,但也估作一阅,也是件好事。科学松鼠会,这个科普的程度真是不好把握呢。

无题

他的出生源于满满的爱意。作者的爱、编辑的爱、版式设计的爱,这本书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爱——人类对其他物种的真心痴爱。《尾巴和叶子》讲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的前世今生。从小强啊你有多强到无花之果天上来?一则则小故事、一点点轻松幽默,关于生物们的生存奥秘,谁可以抗拒。在经过简单的专业化洗礼后,也许你会觉得世界变得清晰了一些,还有那么多未知与你一起呼吸着地球上的空气,比如“蝙蝠还有假乳头”、“超越物种的感情是那么自然地就产生了”……然而现实并不美好,因为实际上动物们过得并不好。他们的栖息地被掠夺、他们的族群还在消亡,这样的真实毫不留情地牵扯着我的神经,每一次出现都累积一份沉沉的阵痛,并一步步攀至峰顶——《谁来纪念黛安.福茜?》和《谁为我们而死》。对小鼠实施颈椎脱臼法,我也干过。只不过我们用的不是“The Pencil of Death”,而是死亡之镊或自己的拇指和食指。而且类似的用力过猛和心慈手软也曾在我手中发生过。总之,虽然这是我们把小鼠弄死的方法中最人性化的一种,但绝不是一场愉快的经历。在校五年间,为了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很多实验动物被拖进了实验室,他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出来——装在垃圾袋里或身上又添了一处难看的创口。现在毕业了,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前程奔向四方。他们都是好青年,带着自己的向往在这个冷暖参半的社会中拼搏。只可惜,在我们这群人里,并没有多少人选择留下,弥补一下我们曾经施加过的伤害,为其他动物的幸福做点什么。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人是带着这个想法动刀子的。但我并没有指责我的同学们,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观环境导致了这一结果。一百种尾巴和一千张叶子,一千种语言和一万种姿态,一亿次相同的心跳。P.S.想去看看《黑猩猩在召唤》~

科普的新生力量

其实科普文章不在于文笔是否足够优美,而在于话题是否有趣,以及是否踩到了某个读者的兴奋点(比如我喜欢动物甚于植物,哺乳动物为最甚)。尽管书上提到的很多植物和动物都不知道是什么,也没有插图或者照片帮忙,但一群松鼠会的年轻人选择了科普的道路,耽误精力还不赚Paper,实属不易。我相信他们会越走越远,也会越走越光明。另外,该书纸张很好,但装订很糟糕,中缝太紧,翻阅十分不便。希望以后能够改进。

心中的尾巴和叶子

• 动物和植物是每天人们生活总要接触的东东,每天在校园漫步看着春天各种鲜花的盛开,担忧着夏天蚊虫的骚扰,期盼着秋天收获的季节,回味着冬天零落的树木。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去深入了解了我们这些伙伴呢?伴随着成长,很多人逐渐远离了引人入胜的《动物世界》,远离了曾经游人如织的动物园植物园……还好,总归有那么些人没有忘记我们还学要了解这些伙伴们,《百尾千叶》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从书中,我不但回味了(温习了)很早就知道的一些小常识,比如神兽的真面目、杀婴行为的残忍血腥,还更进一步了解了这些知识。《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不但介绍了“神兽”羊驼,还帮我指点了羊驼一家的家谱是啥样。《游走在雪线边缘的精灵》介绍了雪豹的凄惨现状,更点出了中国在保护雪豹中应该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小知识不计其数……不过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松鼠会一向的宗旨之一,消除人们对许多知识的偏见。同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到大一直被“传授”小狗是不会出汗的,所以要用舌头散热。《汗,很汗,瀑布汗》则纠正了我的偏见,原来动物都会出汗,但是只有我们自己是用出汗来散热的,你不得不为自然选择的精妙而叹服。除了纯粹的科学知识,松鼠们也没忘记科学伦理问题。从转基因植物,到全球变暖,最后到实验室中的小白鼠,松鼠们一方面普及知识,一方面则以人性化的笔触来唤醒我们对这些“琐事”的关注。尤其是最后对实验室动物的探讨,让人们不得不对无数为人类幸福和全人类“解放”而“献身”的动物“先烈”们肃然起敬。或许硬要把《百尾千叶》作为一部重量级的科普读物来读有点勉为其难,但是这样一部小品式的小册子本类就不是以此为目的——为我们拨开知识的外壳才是这本书的目的,很不错,它做到了。

奥妙无穷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拿到这本书后,一口气看完了,一个又一个陌生匣子被接二连三打开,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我从小喜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喜欢探究花花草草是如何纷纷繁繁地历经一季又一季,喜欢追问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怎么与人类一起分享着这个星球的雨露花香。脑子里藏了好多好多的问号,看完书后,脑子于是又多了好多好多的感叹号!幽默、生动而又深入浅出是这本科普读物最大的特点。当作睡前故事读,可以让小朋友带着好奇的种子香甜入睡;对于那些喜欢玩票生物知识的大朋友来说,茶余饭后可以再享受一顿知识大餐。小朋友读来不会觉得艰涩,大朋友也绝对不会认为太浅薄。每一篇我都捧在手心一字不拉酣畅淋漓的读了。读得最认真的部分是关于各种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使出的各种奇招怪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们做不到的。当看到昆虫帮助植物授粉时的种种奥妙,我几乎屏气凝神。以前从来不知道这些不会说话的花朵生孩子的过程就像一部历险记一样惊心动魄!以前蝙蝠在我脑子里只是跟夜色和山洞联系起来的怪异丑陋的玩意,看了书才知道蝙蝠竟然是这么庞大而生机勃勃的族群,并且拥有很多令人惊叹的超能力。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作者揭示了人类的行为中动物性的根源。原来在动物界,杀死手足和杀死配偶以前生的孩子不过是家常便饭。怪不得白雪公主的后母要那么对待她,这样看来,这个恶后母只是本能大爆发罢了。书里有些内容罗列得很是深入细致。可能懒人或者说只是为了寻找阅读乐趣的人只喜欢看结论和现象,而不会花心思去深究其中的过程吧。不过,我相信很多人同样不喜欢只去消化别人嚼碎的馒头,而喜欢自己拿个放大镜穷根溯源吧!好书的缺点就是让人掩卷后意犹未竟,爆棚的好奇心一时无处安放。松鼠会实在是个可爱的去处,每天上松鼠会已经成为我上班时忙里偷闲的唯一乐趣了!

王石序言《认知的乐趣》

文/王石       孩提时,我不是一个守纪律的学生,除了数学优异外,其它功课平平,旷课、闯祸,有一次爬树掏老鸹窝下不来,甚至还惊动了消防队。这种十分淘气的行为,当然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但也多少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爱好。现在我热心户外运动,热爱大自然、热爱冒险,要感谢小时候那些带给我无穷乐趣的昆虫和小鸟。当然,掏鸟窝这种“亲近”大自然的做法,在我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南辕北辙。    也正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份专门讲“尾巴和叶子”的书稿的时候,立即就被深深的吸引了。在几位“松鼠”笔下,那些童年的记忆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了,既充满童真的趣味,又有科学的真实。比如,猫和狗是天敌吗?“41%的主人宣称它们的猫狗是好朋友。”不过,猫狗的“语言”不太通。猫不太理解狗叼过来它最喜欢的玩具是一种玩耍的邀请,狗也会被突然跳过来的猫吓一跳。    又比如,公鸡只在早晨打鸣吗?有人统计过,白天里,一只公鸡大概每小时打鸣一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会让临近的公鸡不甘示弱,纷纷接力,让人印象更深刻。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万科将独立建设一个展馆,展馆名叫2049,主题是“尊重的可能”,探讨“人、城市、自然”生态关系中尊重的多种可能性。展出的内容中,很大一块和白蚁、滇金丝猴这些动物相关。白蚁是人类建筑的破坏者,但在自己的世界里,白蚁却是生态建筑的大师。从材料上看,白蚁筑巢采用的都是来自周边环境的可再生材料;从技术上看,蚁冢的特殊构造使得它能够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做到保温、通风——这些都给我们人类的建筑师以启迪。我在津巴布韦看到的EastGate大厦,就是仿生学的典范:这座建筑的外表面有很多繁复的构件,内部也是疏松多孔的结构,并且有专门的通道组织内部的气流流向,从内到外都借鉴了蚁冢的原理。整座大厦冬暖夏凉,。    在白蚁的巢穴中,人们能体会到进一步优化城市建筑的可能性,感受自然的智慧。大自然早已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当然,不能说白蚁的做法就一定是正确的,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且有人在实践这种可能性,他们的这些经验,未来的人类优化城市建筑的时候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做这些主题的时候,既有生态环保方面的考虑,也有一些朴素的乐趣在里面。    大自然中,这样的启迪比比皆是。比如雁队逆风飞行时,会排成人字形,其实是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让后面的雁飞在前一只雁翅膀的涡流里,可以节省体能,保护体弱的幼雁。    小孩子在和自然界、小动物接触的过程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这么理性。他们不一定要学习这些常识,领会这些道理。小孩子在草地上看到一片陌生的叶子,他可能不会急着去判断它属于那一科哪一属,有什么用,它长的位置对不对,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甚至都不想去判断它是不是好看。小孩子只是去感知,去看那叶子上面的纹路,去闻它的气味,可能还会去摸那上面的茸毛——“认知”这件事本身已经充满了乐趣,这样的童真,又能让多少大人羡慕不已,让多少大人回味不已。    也有的人能够一直享受到这种乐趣。我看达尔文的传记,感觉他在“贝格尔号”环球考察中,通过发现和记录新物种而体会到的乐趣,和小孩子观察一片叶子的乐趣其实是一样的。尽管达尔文一生病痛很多,但他在博物学中找到了安慰和“极大的愉快和荣誉”。后来我阅读《物种起源》,对这种快乐感同身受。    近百年来,科学越来越进步,认知和发现的乐趣也就变得越来越只属于少数人。对大众而言,忙碌的都市生活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平淡,“阳光之下已经没有了新鲜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忙碌而无暇他故,探索自然的乐趣,似乎也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手头的这本书里面提到的种种趣闻,恐怕大都在普通人的视野之外,即使它们实际上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感谢勤劳的“松鼠”们提醒我们去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美好。因为,长远来看,美好的城市生活,正取决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否。当越来越多的人能用一颗赤子之心来看看待这些美丽的尾巴和叶子的时候,我们对城市的未来就多了一份希望。

一朵花里的微观世界

(《新京报》特稿)在“低碳”屡屡被两会代表作为提案,进入国家级议程设置的大背景下,王石在《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序言里表态,他的万科将在上海世博会独立建设一个展馆,探讨“人、城市、自然”生态关系中尊重的多种可能性,这应该不再是企业家们的作秀行为。在人文精神渐渐被商业化蚕食的年代,哪怕只是瞬时轻瞥,岂不好过基于无知和残暴而生的轻视漠然?没法不为其所动,像喜欢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那些“昆虫的史诗”一样地痴迷,平素里毫不起眼甚至略显丑陋的小虫子们,在这位“昆虫的荷马”诗一般语言的描述下,却让我们洞悉到另一重别有洞天的生命景象——真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私人花园,可以随意种植或圈养惬意的心情,或者索性就变成这个世界里的一棵草、一只兔子或者一条蚯蚓好了。卡梅隆用一个外太空人的脑子构思出了一个潘多拉星球的生态:含羞草一般的粉红植物、夜间发光的森林、似水母般在空气中游动的灵魂树的种子,轻盈如精英,给了人无限的想象……他所构筑的这个虚拟“生态系统”是在地球生物圈形态基础上改变而来,最精妙的点子是纳美人通过辫子末端的神经末梢就能操控动物。这种创意旨在让星球上的每个生物都能实现互连,其中包含两重启示:在种类更高级的生物眼里,人类其实就是一个摇尾乞怜的宠物,就像我们自己眼中的小猫小狗一样;与此同时,大到外星球上的未知物种,小到肉眼察觉不了的微熹生灵,始终共生共存于一个大的系统中,互制互惠、互生互荣。在《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中,看四位擅长解读动物和植物知识的年轻作者俏皮而不失专业素养的讲述,仿佛能听见花开花落的窸窣心声,或者小动物之间的呢喃耳语。“以人性观照虫性”,这至少能引领我们步入一种朴素的博物学精神的回归。比如,基于动物习性而产生的仿生学正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科技生产中。自然已不是山水鱼虫那么简单,它除了被我们感知,还被我们合理利用。书中文章的妙,妙就妙在作者们都站在人类的视角,与他文字中所描述的动植物形成有效互动。人类和动物甚至拥有如此之多的共通的生物特性:比如刚刚孵化而出的灰雁会把任何看到的活体当作自己的母亲,这可以解释为“认贼作父”,其实是生物学中的“印迹效应”在作怪;环法自行车赛里车队队员交替领骑,排成的是类似南飞大雁的那种队形;如果蟑螂拥有刘翔一样的“身高”,那么如果它参加110米栏赛跑,它极有可能以1.2妙的速度远远把刘甩在身后;人类以为天热小狗狗也需要跟我们一样剥得精光,所以给它们剃光了毛,殊不知这反而把这些小乖乖置于毫无保护的危险之中……四位作者不仅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拥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在活灵活现描述对象的生物习性时,又附带着发自内心的喜爱,挖掘出了那些生命体最灵性鲜活的一面:“自在娇莺恰恰啼”、“千里莺啼绿映红”、“绿水荡漾清猿啼”说的是动物们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呼朋引伴……如此诗意的开头让这些本应严肃的科普小品也格外生动、人性起来。这本书让我们从忙碌都市生活中暂时逃离,重新亲近鸟语花香,或许也是一种对于我们自身的再认知。“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一朵花也有一朵花的微观世界,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关心纸币一样关心一片叶子,像宠爱情人一样宠爱一只小动物,我们与这个奇妙的世界才真的和谐了。在大自然面前,你不由得无限地缩小、再缩小,以示敬意。这时,我们环顾多彩多元、生意昂然的四周,嘴边绽开柔柔微笑,眼里充满楚楚爱怜。

泪光之筑

假使你因着一个高尚的目的去建筑一所人类命运的房屋,但这所房屋必须建筑在一个小小生命,就是那个握着小拳头的婴孩,在他那无助的眼泪上建造这所房子。你会做这所房子的建筑者吗?——《卡拉马夫兄弟们》每一个被唤到聚光灯下的回答者,回答是:不。但,若将这人类的小小婴孩换为一只小狗、一只小猫或者无数为实验室而生的小白鼠们。你的答案是否会改变。你一个建筑者的罪责会不会因此而削弱,甚至生出为人类而承担某种牺牲的荣耀之心呢?前两日,在医院做了一个皮肤的小手术。缝合用的是羊肠衣材料的手术线,免了日后拆线。躺在医院无事的两日,看完了磨铁寄来的免费书《一百种尾巴和一千张叶子》,从两篇讲动物实验的文章里我知道了,自己身上这条缝合线曾与若干只倒在实验室里的动物有着某种交汇。动物实验是临床麻醉和临床医学的奠基石。动物实验的英文直译就是活体解剖。生理学的创始人贝尔纳有名言说,生命科学是一座雄伟华丽的殿堂,但是到达他的必经之路是一间‘厨房’。这是动物实验和现代医学真实冷酷的一面。从这本《百尾千叶》里,我还得知使得这件事变得复杂的真正原因则是形形色色的实验者,面对动物有着形形色色的的态度。信奉上帝的认为人利用动物这是天赋之权。笛卡尔的门徒以为动物只是一具没有知觉的复杂机器。而一些动物保护者争取到的立法,是有前提的,比如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须对动物施用麻药。这无疑是拱手将动物又送回到拿着手术刀的蒙面者手里。书中说道小白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拿较大的哺乳动物开刀的数量,当然还降低了试验成本和周期。这是一个以羊易牛的寓言。在生命只有一次的意义上,一只老鼠和一头大象,一个人都是一样宝贵的。这原本是答应好的一则书评,而我似乎盯着这两篇文章喋喋不休。算是以小见大吧。至少,这两篇文章已经让我意识到,为了这已然建成的泪光之筑,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身体。在此意义上,这本书是成功的。------------------------------------------------------------------------------------博物文章作者好比动植物和读者之间的架桥者,可否引得我们到动植物的内心去看一看,全在作者的功夫。这需要有可靠的学识,博物的情怀,当然还要娓娓道来的文字功夫。在这方面法布尔,EB怀特,比安基都是典范。植物学的近年有一本叫《植物的欲望》,构思繁复而精密,是绝对的好书。那这本《一百种尾巴和一千张叶子》呢?回答如下:这是一本定位在全民乐读并欲跻身畅销书之列的科普书。知识含量适当,两日内的阅读消化量。对动物的关怀也足够亲密,某些章节足以满足阅读者的猎奇。最后就是文字了,是时下流行的文字,一种举重就轻侃侃道来的文字。有别于我对博物书籍传统的认识,那种舒缓的严密的带着散文气质和时光烙印的文字。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书评

其实我一直以来对动植物都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直关注的松鼠会出新书,之前一直想看一本他们的书,加上又是新的,所以就拿了一本看。是讲植物和动物的。看来松鼠会对这本书是很费心机的,每一页都是彩打,配上看起来很简洁舒服的装饰,感觉这样的设计可能就是给像我这样的中学生看的,这种做法能让人一直保持看的兴趣。身为一本科普读物,它的深度不可能很深,所以它更多的是讲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一些事。里面的许多内容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一面,看过之后更觉得自然的丰富。而且他们的特色就在于,有些内容可能让别人来讲很一般,让他们讲就觉得很有趣。想起以前看过的国内的其他科普,不知怎么的就是觉得不够有趣,可能确实只有对科学有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把吧。我觉得这样的科普读物是非常有价值的,让人产生探究科学的想法的往往是好奇心,但是很多人容易因它的复杂和深奥而退却,一般中学里的课本都是为讲一个知识而讲一个知识,思维递进的过程很少,让人不知道是怎么想到这里的,而且很多比较深又比较零碎的知识,比如说关于细胞的组成的那一章,里面每个结构的功能只是一带而过,有的还讲了结构里面的其他结构,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讲的很清楚,没有紧密的逻辑性。所以不容易记,最关键的是无法让人产生想进一步探究的想法。我觉得科学就是因为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巧妙的逻辑,而这种逻辑又是不可取代的,一个过程中的某个数字偏差0.01就不可能成功,换了一个什么也不可以。所以才会引起人的兴趣。如果这种关系消失了,吸引力也就不存在了。《百尾千叶》不仅选择了有趣的内容,对其中逻辑的讲解也比较清晰明白。说到这里,其实我最喜欢的内容是最后的那两篇桔子写的关于实验动物的文章,第一篇《谁为我们而死》很好的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之前我一直很好奇实验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心态是怎样的,现在看起来果然习惯的力量很大啊……文章结尾又探讨了这方面的伦理问题,而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充当了错误的典型……虽然这样的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结尾,但是却给了每个人一个思考的机会,相信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最后,猜一下松鼠会下一本书会是什么主题的:1.天文学 2.物理学 3.计算机科学……

科普读物 怎么能没有插图呢?

这本书每页都有装饰图案,有空白处,为什么木有插图呢???这是不如《冷浪漫》的地方,所以读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动植物的时候,竟然还要求助百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从写法和作用上是成功的,毕竟没有太枯燥的理论,而是告诉读者“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基本上是基于这个原因”,这就足够了,对于我这种不求甚解的人,这已经足够了。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这是科学松鼠会的第二本书,从小就喜欢科普的我,自从知道了科学松鼠会,就特别羡慕他们。虽然也想过加入其中,但是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工作都和科普无关,平时又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所以也就只有羡慕了。人生有很多理想,但是不可能每个都得到实现。其实能够实现一两个也就够了。成就一个梦想,往往不仅要有你的愿望你的爱好,还需要一个环境。如果在北京可以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交流碰撞,一定收获很大。当然松鼠里面也有一些身在外地,但是多数都是从事和科普有关的职业,身边有一个小环境。这也许并非必需,如果一个人的愿望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战胜周围的环境战胜空间,甚至可以强大到战胜时间。比如法布尔,用自己的一生去热爱,最后不但超越了自己的职业,超越了自己的环境,甚至超越了历史上所有喜欢昆虫的学者。人爱得有多深,能力就有多大。才华呢?其实不过是爱得副产品。想想看,有哪个天才,有哪项才能后面不是躲藏着那种痴迷忘我的爱呢?书中的四位作者,除了丰富的科学素养,还有一点就是广博的知识,在中国的教育中,尤其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等教育,把学科分得极其详细,也就造成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非常狭窄,学物理的不懂化学,学原子物理的不懂天体物理学,通才成了稀缺动物,博物学已经成为了历史,所以松鼠们才变成了濒临灭绝的动物。松鼠会发展到现在才有几十个松鼠。活跃分子的寥寥十几人而已。所以虽然成为不了松鼠,还是非常支持他们的事业。松鼠们的书出一本买一本,算是一个贡献吧。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科学松鼠会的书。一直觉得他们的书名字很可爱,比如说《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但是这次,看了书名,却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打算边读边想。直到读了《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这个标题,才有一些明白。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我们都知道,却一直忽视的道理:大千世界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性和特征,就好像是各式各样的人一样。而可悲的是,在我们越来越提倡尊重多元化价值观和尊重个人发展的同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忘记了动物们。我们只把它们冠名为“动物”,知道它们被圈养或住在野外,知道他们没有人类聪明,知道如果需要,我们总是可以捕获它们、利用它们。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它们是如何生活在我们眼中环境恶劣的野外,它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捕获猎物,造物主又赐予它们什么人类望尘莫及的天赋。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漫长的年代中不断进化,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性。我们都属于动物,只是选择和发展的道路不同,在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如此渺小却又坚韧地生活着。我觉得写这本书的作者们应该都是怀着对这些动植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开始向大家介绍它们心爱的动植物们的。刚拿到书时很兴奋,开始速读,不过速度越来越慢,读完第二部分的时候几乎读不下去了。放了大概一两天又开始阅读。虽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的用心,和清晰地语言描述,但是语言有一点贫乏,对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或者说不是我比较喜爱的风格。当然在写作风格上不用特别强求哪一种,不过作者能够更加了解不同读者的需求当然更好。而且就知识层面上来讲,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我的建议是,希望能够在书中配更多解释的插图,太专业的倒是不用了,只要能够给普通读者解释清楚的就好。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插图应该算是有些粗糙的,图画都比较可爱,但是大多数仅止于此,让人觉得如果只看文字而没有图示讲解的话比较美中不足。嗯,大概就这些啦,希望能够在以后看到更加优秀的科学松鼠会的出品!无论怎样我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喜欢松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喜欢松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客服姐姐OR哥哥也是很NICE的人呢~(中间的曲折省略。。。)其实能拿到书还是蛮让人意外的事啊~小心眼的猜测了一下难道是因为书太多了才轮到我,还是我RP值突然大爆发?好吧……我可是从来抽奖都只有安慰奖纸巾一包的孩子啊……话又说回来。百尾千叶终于入手的时候真是~去领快递的时候正正是新一股冷空气南下逼着人从夏天一天内回到冬天的又风又雨。可是因为百尾千叶连脚步都变得异常的轻快啊~嗯嘛~躲在被子里看书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啊~百尾千叶的封面很漂亮~是十分中意的风格呢~色彩缤纷的插画也十分可爱。只是文章的标题设置不是很美观,在渐变色带的最浓一端设置的大号黑体字总是感觉怪怪的,那啥装订以后的成书翻开的时候总感觉排版的字偏内,字都在书页中间的样子,也压一压书脊才不会觉得字体那么扭曲。(其实也有可能是我的个人问题哈。。。。)选取的文章也是之前在松鼠会上看到居多。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我喜欢小桔子!YEAH~)一样的都是数不清的甲乙丙丁和花红柳绿。。真是~一片热热闹闹的春光灿烂。一如松鼠会给我的印象。朋友们看到这本书的感觉第一句话是——科普哎~唉!第二句话是——你可以留给你的孩子看的。其实为什么看科普文章就是小孩子的事呢~变成大人以后就可以不用知道不用了解这个自然世界的吗?像一个孩子一样的探索世界难道不是科学最开始的那份好奇心咩?啊啊~其实科普没有那么精英也没有那么孩子气啊……纯粹只是因为想看就看啊……这个世界为什么要在这种事情上找理由啊……而且百尾千叶既没有低龄到让人ORZ也没有故作高深到让人蒙嚓嚓。所以呢~这是不管是宅男腐女外星人都可以看的一本书啦……不管小时候是怎么被教科书残害,不管你是不是承认最初的最初那些关于要成为科学家啊宇航员的远大梦想,不管现在的你是自以为七老八十还是热情的80、90一代,有这份好奇心的同学们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的走进书店然后不客气的翻开来看,看的喜欢就继续看下去或者带回家嘛~~(我经常是这样。。穷人一个。。所以松树们做了一件多好的事儿啊~)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尝试的时候,松树的坚果里奇妙的世界也会被更多人发现。(然后一回头发现大家都是松鼠状的在啃书= =)我们的世界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宽广不是吗?

每一条尾巴都是一个奇迹

如果用“手不释卷”来形容我看[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太俗了,可我的确是欲罢不能,近乎手不释卷地读完了它,并时常 “无理”地“揪起”正在忙的同事或家人,炫耀地拷问他们:“知道大猫四兄弟都有谁吗?”、 “知道小强是谁吗?”、“知道蝙蝠肚子上的假乳是干什么的吗?”、 “知道为什么腋臭又叫狐臭吗?”••••••,当他们被问得汗、很汗、瀑布汗,我骄傲地引用书中充满童趣的文字,以晒出自己的渊博和幽默。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称作博物版[爱丽斯梦游奇境记],翻开书的刹那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带着家里的小猫咪,跟着瘦驼走进南美洲羊驼群欣赏它们的明眸善睐,之后趴在鸡窝边等着听半夜鸡叫,或是抬头看雁南飞,走累了就躺在溢满清香的草垫上听史军讲有关植物的不能不说的前生与今世,历史与现状,随后来到张劲硕的自然纠错馆,更正我关于鸟、狼、猩猩的所有误解与偏见,再到桔子帮主那里边品茗葡萄美酒边欣赏青年百鸟歌手大奖赛••••••一切都像玫瑰花般美好。正在陶醉中我误入了一个恐怖的没有色彩的房间,这里人类的动物实验室。小鼠、小狗、小猴用黑溜溜的眼睛看着我,好像在问:“我们来世走一遭,难道只为被人类强加得一场病?”我无法回答,转身欲逃,却看到房屋立柱上写着这样的字:我是每年用1亿根脊椎骨做成的。我汗、很汗、瀑布汗••••••我醒了,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愧疚与伤痛。单从躯体功能上说,人在自然界中真的算不上顶尖高手,目力、听力、臂力、腿力处处有比不过其它动物的地方。小时候,课本上的知识告诉我,人与动物的区别是能否制造与使用工具。但据一些观察到的资料,有些动物也是会制造与使用工具的,这样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应该更严格地定义为,能否制造与使用高级工具。人为什么能制造与使用高级工具呢?我想这要归功于人非凡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能力让人脱颖而出。那问题又来了,人都学了什么呀?知识的源泉在哪里呢?[一百种尾巴一千张叶子]告诉我们,每一条尾巴都是一个奇迹,第一片叶子都是一个奇迹,一切都来自大自然,来自我们身边的万物生灵。从植物那里,我们知道太阳能是可利用的,从“小强”蟑螂那里我们获得最佳运动模型,设计出漫步火星的六轮火星车;从盔甲勇士那里我们造出了铠甲与装甲车,由倭黑猩猩那里,我们对同性恋多了一层理解••••••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无私赠予,可作为学生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的呢?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我汗、很汗、瀑布汗。还好,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了拯救自然的行动。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保障实验里小动物的权益立法••••••但是,在紧锣密鼓治“外伤”的同时,我总觉得人还要适时进行一下自身的心理治疗。在自然面前,在动物与植物面前,人好像有点自视清高,爱以自己为标尺衡量世界,一切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标准,这种思维方式真是有愧于我们的高级智慧。所以我常想,也许在外星人眼里,人的世界是一个一维世界,一个视角有偏差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不是它们想要的完美世界,要不他们怎么每次都是造访一下就又走了呢。估计每次都是“希望”而来“失望”而去。基于此,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不要绞尽脑汁去捉ET了,把人类自己调整好,对动物、植物、自然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把地球保护好,到时ET没准会主动来申请地球绿卡呢。

有比介绍“草&泥&马”更重要的

第一个介绍的动物就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草&泥&马”,当然是借用了网络热词进入科普介绍。然后就说明大自然里,真的是有这样的种动物哩。这样的写法,当然会有一种吸引人,又有趣的方式。可是如果给孩子看的话,他们又未必觉得“草&泥&马”是个有趣的字眼,比如我那十岁的儿子。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词。所以,我觉得有比普及这种科学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让后来的孩子们明白:为什么21世纪初的中国,在网络上发明了一种动物“草&泥&马”,为什么会有“杯具”、“钓鱼”,好好的五千年汉语文字只能变形去使用?将要怎么让我们的后代明白这个荒谬的“河&蟹”世代?这是一件多么难以想像的事情。这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草&泥&马”是什么?而不要被一种自然动物的科普所掩盖。所以,我有些鄙视这个作者。豆瓣自查得很厉害,就连这些网络热词之间都要加上奇怪的符号,否则“含有不能发表的字符”。想起《1984》,让人压抑感顿生。。。。。

感情,感情!——《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书评

感情,感情!——《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书评文/徐毅曼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或许是因为我见的月季花都是被整整齐齐栽在花坛里的,也或许是因为我接触过的猪都已经成了菜市场摊位上一块块规格统一的商品,总之我自觉我是一个爱心丰富的人,但这爱心二十多年来就是没法去柔情脉脉地波及动物和植物。每每看看到女孩子嘟起小嘴发出嗲嗲的声音逗弄胡同里的各式狗,用发自心底的温柔去跟狗撒娇,还能熟稔地辨别各种狗的种类,我就清楚地感到我和狗、爱狗人之间毫无情感通道可言,更准确的是,她们蹲下去抚弄狗,而我直立一旁,刚刚同欢共乐的我们已经分属两个心灵空间——反正,这个萨摩耶和那个拉布拉多,这些名字就像各种汽车的名字一样,在我眼里都是一些唤不起任何形象的汉字组合,比如,杜宾和宾利难道不是一类事物吗?然而抱着万物平等的感念,我始终想让自己作为生命种类之一去和地球上其它种类的生命进行交流和相处。但是这个事情就像人与人交往一样,我对你感兴趣,我和你气场相投说得来,才会和你做朋友,于是我们可以互诉衷肠,一起喝个下午茶,聊一聊尼采或者荣格,再八一八某位闺蜜近期的婚恋,或者让人陪自己流几滴苦闷的泪水。可是我和动物、和植物能发生什么精神交集呢?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以动物为伴度过终生的人,他们是究竟是内心充实丰富到不需要和人交流,还是精神需求简单到只需要一只不会说话的动物作陪?我自认为是个自我精神比较强大自足的人,我可以成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友不与人交谈,可我依然宁愿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也不想多出一个与我无法发生交流的活物。因为一旦有了这么一个活物在身边,我就能马上体会到我们之间的不可交流,这种相伴只会让我感到生命之于生命是多么遥远的存在。一个人的时候,我离自己最近;两个人,就形成了宇宙里最远的距离——而动物,就是所有侣伴里离你最远的那一个,最长的半径,距离的极限。所以我一直想知道,那些能对狗狗撒娇、能和花草交谈的人,你们的心摸上去是怎样一种质感?其实我也知道,陌生与隔阂多半来自互相之间的不了解,所以我一直尝试各种机会去让自己接触动物与大自然,比如看动物世界,比如逗逗胡同里的狗和邻居家的八哥,或者夸一夸新开的花。但是怎么说呢,我觉得不管看动物世界也好,读植物百科全书也好,我都是在用冷静观察的眼光去看动植物世界的。最普通的动画片也比最经典的科普节目《动物世界》能吸引更多的人,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动画片里我们看到和我们人类一样能思考、有情感的伙伴——不光是因为它们会说话。而面对动物世界或者百科全书上冷冰冰的格式化语言,除非我是一个科学家,除非我已经习惯了那些专业语汇,除非我对类似于“海狗,哺乳动物,四肢短,像鳍,趾有蹼,尾巴短,毛紫褐色或深黑色,雌的毛色淡”这些话有过亲身探索的回忆,我想我是很难将那些毫无情感的关于某动物属于某目某科的话在脑子里转换成活生生的生命经历的。所以这么多年来,在培养自己对于动植物的爱心这条道路上,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富于情感的动植物书。我不是动植物学家,我并不希冀在我脑中建立起一个储存动植物生理信息的数据库,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我只希望能建立起一条连接我和动植物的情感通道,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本真,更直接地感受到生命、血液和呼吸。而很可惜这种愿望在我翻开一本封面活泼装帧精美的动植物书后常常落空,即使是那些标有“学龄前儿童适度”的少儿读物,也鲜有能用介绍你哥哥姐姐的亲热语气去介绍动植物的——除非它就是一本童话书。但是我们就不能给动物植物写写小传吗?我记得我读过一本专门专栏作者的合集,从希尔顿到张柏芝,每一篇都是国际明星的高级八卦,写得不低俗,既有基本情况的交代介绍,又满含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就像在介绍身边一个朋友。看《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那本合集。我边看就边期待:能不能再亲热一点,能不能再八卦一点!因为说白了,我们人类再博学再博爱,我们也确实是和动植物语言不通,我们对它们的任何感情即使再客观再“设身处地”,其实也都是我们人类一厢情愿生发的——否则古今而来,怎么会有那么多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的名作流传呢?从《诗经》起就有了“赋比兴”,可见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情感是一件多么重要的流质。任何一天里,任何一种生命状态里,只要没有了情感,生活就只剩下了骨架而没有了饱满的躯体,就是只和客观世界有关而我们自己的生命无关的事情。没有了情感,哪怕自己,也会和我们自己发生疏离——看看那些工厂流水线上日复一日重复冷冰冰机械动作的工人,就知道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啦!所以,既然,反正书是写给人看的,“客观”恐怕也无法表达我们对动植物的友好和敬意,所以那不如就更主观一些——由是在《百尾千叶》这本书里,我特别赞美橘子小帮主描绘橘子的语气,如同闲扯自己同寝室的一个闺蜜。毕竟这样最终的效果是激起看书者——“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最终作用到动植物身上,拉近的是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我想这对于建立一个和谐世界来说,基本是一件百益而无一害的大好事情。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今天看完科学松鼠会寄来的书:《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关注这个博客有一段时间了,朋友也喜欢,理性随性的科普。喜欢这种如数家珍的文字,那是一个人热爱的世界:)这本书顾名思义,有点像逛动物园和植物园,到处都是咿咿啊啊的发现。松鼠遗憾地把水怪还原成一只亚洲黑熊,让我笑出声来。豪猪也好笑。别的有刺动物只会把身体缩成一团,但如果狮子或豹子胆敢挑衅豪猪,必将激起猪的斗志。他们会竖起全身的长刺,一边怒吼,一边冲向敌人。我把这个当作笑话讲给爸爸听。河马的汗结合了胭脂、防晒霜和抗菌剂,简直是完美的化妆品。只不过,用了它的MM闻起来可能会像一头恋爱的河马~ 很多动物都有同性恋生活。科学家曾在野外发现两只倭黑猩猩完成交配后,雌性倭黑猩猩从雄性持有的两个水果中拿走了一只。额……一只小蜜蜂控制涡流的本领,竟然让战斗机望尘莫及,简直太帅了!怪不得pixar要拍一个蜜蜂飞行队的电影。对生命产生好奇与亲近,大概是人类的天性吧。否则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一连几个小时。松鼠在《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的最后说:“直到高中,我养了十年的鹦鹉终老,让我难过了好些天,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一只哺乳动物和一只鸟发生感情,就是这个样子”——恩,深以为然。可怜生长在城市的我,连麻雀停在电线上,也当作一道奇异的风景。大学时每早路过校园,都看见一只长尾的鸟在地上漫步。白腹,细腿,我叫它长尾巴先生。有时给它让路。后来又发现一只相同的,大概是长尾巴太太罢。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也没想过查询。不过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它们的名字,习性,历史……还有蚂蚁的,蚕宝宝的,锦鲤的……也许更亲切吧说起植物,四月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认识这些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直把海棠当作桃花,现在才知道,桃花是单瓣的,花朵更大,颜色也更鲜艳。年复一年赶早春的樱花,真的是先开花,后长叶吗?为什么有些晚樱的花间也有翠绿的叶子呢……有些花的名字很好听。比如二乔,深山含笑……清明前后种下的花草,真的发了芽。曾在公司找到蛇果吃……我很羡慕乡间长大的同学。摸鱼,捉泥鳅,摘野果……孜然和五味子是很好吃的,我如梦似幻地记下了,向往得无以言述@_@最后,讲到了实验室动物,触目惊心……我不敢说歉疚的话,因为做过小白鼠实验,也不愿意放弃享用医疗成果。说到底,我们都是生物链的一环,为了各自的物种而奋斗。猎豹吃羚羊,羚羊吃草,猎食者可曾对猎物感到抱歉?但是今天,猎食者确实为食物哀悼了我敬佩这种无法行为的哀悼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Kingdom

准备出发去张家界那天中午,吃着越来越不好吃的化院餐的时候,无比欢欣的收到了白里透红的《百尾千叶》,当即塞进包里背上。在来回的火车旅途和回来之后几天不靠谱的光引发聚合等待时间之后,终于把她翻到了最后,恍如一场自然的漫游。说到自然,想起前几天在自强上惊然发现一篇人物访谈,写的是我们班一男生,由于校内相册《珞珈山草木日志》而被关注。平时没有觉得怎么样的一孩子,从访谈上看来相当感性。他说他小时候出于好奇心,把《辞海》当课外书读,对植物的种属分类清楚异常。去看他的照片,虽然拍的很文艺,写的文字也很文艺,但通常还有一行中文拉丁文种属名称的注释,于是构成科学和文艺的完美结合。《百尾千叶》也是这样一种感觉,讲述科学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旁征博引,诗词历史,让科学生动立体起来。上面那个孩子说他把《辞海》当课外书读,让我想起我们那个时候可读的科普着实很少。就我来说,基本就靠《少儿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之后还买过讲天文和海洋的成套科普,还有一套买回去被鄙视幼稚的彩图版《动物百科全书》。总体感觉都很童,而且语言平淡。相比之下,《百尾千叶》着实算得上科普之大牛了,读起来没有觉得被当成三岁小孩接受启蒙教育,也没觉得像在上课,而像是听朋友侃大山秀见闻,多么欢快~我说这是一本自然界的漫游指南,因为她是一本非凡的书,把自然界中种种稀奇古怪和悲伤快乐展现给自然的漫游者。她让我重新记起生物是一门可爱的学科。细胞和分子作为生物在我脑子里的代名词很久了,你看这多少年生物学诺贝尔奖有几个是和宏观的动植物界有关的呢?当人们用电镜去看生物的时候,就容易忘记这个宏观的多彩的世界,于是看到这样一本关于尾巴和叶子的书从众多的细胞蛋白基因端粒里跳出来,是多清新愉快的事~最后,来点不和谐的东西吧。书名叫《百尾千叶》,主要却还是在讲动物,虽然我知道一棵植物有很多叶子一只动物一般只有一条尾巴,但是还是希望不要因为植物比我们多了一层细胞壁就忽视人家。插图虽然很有爱,我还是不知足的奢望有真相——真的相片。最最后,书的质量确实相当好,纸张很厚实,但是好几篇文章写的似完似没完的,配合这样的纸质,害我捏着前后翻了好几遍确定没多翻一页,囧死了……P.S. 题目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Kingdom里,Kingdom指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界,特指动物界和植物界。为了防止再被理解为the Kingdom of popular science,特此说明。P.P.S 个人感觉《百尾千叶》总体没有《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那么好玩,可能是她讲的东西范围窄一些的原因吧……

多角度的认知——关于这本书的好与坏

注:此为本书试读书评自我们进入校门正儿八经开始学习,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同时,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窄化。面对同一事物,文科生和理科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角度,有时候甚至发现,彼此之间居然那样难以理解。记得有一次,一个学中文的好朋友说起她和男朋友间发生的趣事。她提起中国古代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用来谋人性命的砒霜,学理科出身的男朋友立刻准确报出三氧化二砷的化学式和它的性状:纯白色结晶性粉末。我估计,他脑子里蹦出大堆化学符号的时候,她脑子里蹦出的准是武大郎惨死潘金莲手中的画面……我也是个文科生,与理科绝缘多年,总觉得自然科学大概跟我沾不上边,一想数理化之类的东西就头疼。文理之间的界限在多数人之间都清晰可见,但有时也会有某种契合的可能,毕竟都是对世界的认知,只是方法不同、角度不同。书中《一桩血案的生物学分析》一文,讲的本是一个社会事件,一个12岁的小女孩被父亲曾经的情人残忍杀害。通常这样的事件我们会从社会学、心理学、法理等多种角度去认知。但作者却给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即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杀婴行为”,指成年动物杀死同种未成年个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在长尾叶猴、狮子、鼠等多种动物中都存在。我们或许都记得蒲松龄的《狼》中屠户的机智勇敢和狼的贪婪狡猾,这些都被我们在语文课上深入浅出地分析过了,得出的结论总而言之是“人太强了,狼太笨了”。书中另一文《蒲松龄<狼>的分析报告》中,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似乎我们和蒲松龄笔下的屠夫一样误解了狼的行为。据研究,狼常尾随人却很少主动攻击人,而且人类其实并不在狼的“菜单”上,故事里,狼瞄准的很可能只是那担骨头,骨头扔光了,可是狼并不知道筐里没了骨头,才锲而不舍尾随,“如果屠户此时用刀或树枝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划几下,警戒之心就足以让生性多疑的狼止步不前”。看,语文课上我们都盯着蒲松龄的文本分析来分析去,却把文中主角的原始生活习性置之不理,有多少文章是人家怎么写我们就怎么想,甚至他没写的,也被我们绞尽脑汁地给“分析”出来了……当然,文中并非每篇文章都能提供文理相融的视角,只是这样的文章让我印象更深,起码它提供给我一个新的认知视角,提醒我当我过多过深地盯着一处看,其它的视角就被自己过滤了,但认知世界无疑需要更宽阔、更多角度的视野。另外,从书的装潢来看,无疑是三本书中最精心设计的一本。封面很抢眼。多了彩色的插图,却并不实用,对于科普类图书,插图的作用绝不仅是用来装饰,更应该成为辅助读者阅读的方式,纵观插图,几乎没有带来什么信息量——猩猩、狮子、老树、猴子、蝙蝠、雪豹大家幼年时期就见了又见,增添它们的插图其实并无意义,何况还在书的最后几页重复出现——是没的印了么?其实书中有大量读者第一次听说的动植物,如果能给这些配上插图,其辅助阅读的意义绝对比装饰性的意义远大的多。另,书中文字印刷太靠里了,书边却留白太多,看书的时候感觉要“扒着”看,不太方便。再有,书中有和《当彩色的声音唱起来是甜的》重复的内容,是一大败笔,毕竟松鼠会所出的书已经是博客精华内容的节选,对很多松鼠会的粉丝来讲,已经是一次重复,如果再重复上一本书的内容,就成了重复的重复……这肯定是很多读者不愿意看到的。

数完一千张叶子,再说话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这本好看的科普书,拿到手上的时候,花了周六大半天的时间就看完了。想来,对于当时费尽心思和精力去拟就文字的四位作者来说,这点时间显得有些不敬,即便是对于付出极大努力编辑出如此漂亮的一本书的松鼠会来说,自己看的这么快,也有些惭愧!当然,自有补偿的办法:一则是会在以后的生活里,肯定会不断的“温故”,也会持久不断的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二则就是要认真的写篇读完之后的感觉。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份对自己“认真”的要求,反而不知道从何起笔?比起,我以往那种,读完一本书之后,凭借情绪的一时“汹涌”草草写就的文字,这次显然需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把思路从一味追求表面和内心瞬时冲动的状态下脱离出来。于是,冷静了两天,只是也没找着角度,总觉得写出来的,就是太乏味的东西。手上还有别的书还没看完,就继续看吧!其中一本就是自己欣赏已久的《民主的细节》,常常拿起来,就没法释手了!看得乐不可支却又深深刺激到自己的时候,突然间就脑海里就闯进来《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这本书了。如此截然不同的两本书,怎么会给我一种相通的感觉,科普和人文社科都是自己极其喜欢的类型,但是从未联系在一起过,也从未想过,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两类东西?要是这么细想,就会恍然间明白一点,正是这两者之间一点共同的东西在吸引着我,也是我一直为之深深入迷的。《民主的细节》在用一种很平和的语态剖析着美国社会种种百态。一般涉及到政治民主意识形态,总能跳出两帮人扯着嗓子,争执不休。然而在刘瑜(《民主的细节》一书的作者)的笔下,显得冷静而又客观,凡事皆有因有果,暂且搁下这没完没了的纠纷,先看看到底是这么一回事,卷入纠纷双方的人是否真正弄明白了,自己在为个什么东西如此“狂躁”。就是这种态度,我在《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一书里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当为一个问题吵闹不休的时候,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想想这事背后还有什么细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甚至没来得及想想我卷进去是为了什么,就开始举起大旗“闹革命”了。书中我最喜欢看的那些细节就是,作者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徐徐道来,将一点现象剖析的细致入微,道理明白。这或许就是一个科普作者的必修之功。比如瘦驼在《水怪趣谈》一文中,先列出了大家所怀疑为水怪的种种迹象,以及种种描述,然后一点点针对性的分析,原来,你所相信的东西这么禁不起推敲。只要你多想想,多琢磨一下,本质不难清楚,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没兴趣或者不屑于做这份工作。写到这里,不由想起被大家传说已久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的。我倒不一定赞成“合理”,但是赞成存在即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那就不能简单依据自己的感觉和接受的点滴就匆忙下结论,需要多想想,也就是三思而后行的意思了。科普和社科类的文章做的就是这种工作,它没有给你竖起某种方向标,而是去讲述和说明一件事情,讲清楚了,至于你怎么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强加某种观点予你。松鼠会让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在这里。总能在这样的一次次之后,渐渐确立起自己的选择标准。往深里去想,我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文笔,也许源于我就是个思维逻辑不很清楚的人,常常想来想去就满脑子开始飞起来了,其最终的结局可能,半夜兴奋的睡不着。对于我这种情绪不易控制的人,特别希望能看到别人潇洒自如,丝丝入扣的去分析某些东西!再加上,还能写的妙趣横生,那就是更是上好的文章了。《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出彩的地方很多,除却了四位作者妙笔生花,内页插图也是很诱人的,这么做或许对扩大这本书的阅读对象也是件好事,总有些孩子会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官上至少亲切不少!文末添个插曲了,自己其实手上已经是两本书了。想着写书评能获得一本书,自然是件开心不已的事情,只是,左等右等不见书到。心里觉得或许是没希望了,那就自己买吧!结果,下午在书店转悠的时候,刚好看到,喜滋滋的买了本抱回来,高兴劲还没过,晚上就接到快递的电话:书到!也说不清是什么感觉了,这书也到的太及时了。呵呵!没有埋怨的意思,两本书,我至少还有本可以作为送人或者收藏的备选,喜欢这类书当然不会计较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了。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好书!木南2010-03-29晚初稿2010-03-31晚修改

那些兽兽和花的趣事——评《百尾千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然而我们由此期待科技园地里呈现出鸟语花香、彩蝶纷飞的景象可以说迟迟未来。曾经参与一个妈妈群关于给孩子购书类型的调查活动,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妈妈们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买书的类型以科普类的居多,由此可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们都有所意识,明白科普的重要性,但是究竟如何给孩子输灌科学知识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热爱科学、向往科学的意识,这对妈妈们是一个难题。市场上充斥的是形式呆板的科普图书,仅仅几张图片+寥寥数字的注释,毫无新颖可言,简单乏味到孩子都难以接受,即使是想要拔苗助长的大人们也束手无策。难道科学知识的普及必须是高高在上、一副八股学究的样子示人吗?事实证明沉闷、晦涩的科普文完全不是必然,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断的20年之后,一群自封为“松鼠”的科学工作者终于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让我们体验了一把用充满活力的文字撰写的科普文章,无论我们是否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中精于此门专业,也同样可以轻松一览科学真谛。曾几何时,我们接近大自然的方式改为参观动物园和植物园,了解非人类的习性基本是通过电视台越来越了无新意的动物世界,忙忙碌碌的结果并没改变提高多少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让我们根本无暇什么科学新发现。幸运的是有一帮这样的人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执着,甚至做得更远,期待像松鼠一样,打开对我们来说美味却难以下口的科学硬壳,让我们品味它的美妙。这应该是《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所承载的意义吧!《百尾千叶》是它的前传《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之中“动物志”和“花世界”的扩大版,路线依然采用一贯的轻松幽默,由四位松鼠会的个中翘楚引领着未有忘怀然而又许久没亲近大自然的都市人,一起分享似乎并没有离我们太远的可爱兽兽和奇异花草的趣事。这四位作者打破我们原有认为理科学者不通人文、表达公式化的偏见,随着他们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趣事乐闻,我们解开了从前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对动物们怪异行径的误会,也为花花草草旺盛的生命力再次折服。比如半夜鸡不叫,但是天下白的时候雄鸡也非仅有一唱的;比如大有大的难处,所以水怪之说基本可以判定属于视觉误差;比如现如今影视剧穿帮镜头众多,其中一条竟然是外景中的不速之客——非当地产的小花。再比如当然还有很多,但是八卦精神告诉我们偶尔保留点悬念。就这样一路阅读,一路感慨,作者驾熟就轻地运用简单的文字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我们曾以为怪的科学现象,科普的亲民形象跃然纸上,有《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在前的铺垫,有《百尾千叶》现在的渲染,或许松鼠们畅想“科学流行起来”的未来应该行至将近了吧?

新世界的大门

在卓越上看到它时本以为是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之类乏味的东西但是为了凑够享受优惠的钱我还是买下了它……坐在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里随意的翻开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此完全对我展开一直以来 看经济 看政治 看励志看了11才发现 他们在使我的生活越来越苍白11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世界让我觉得活着真的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世界是那么的奇妙 想到小时候 想到初中生物课上林老师给我们讲K5、C5 讲生命 讲进化想到我当年是很爱生物的 怎么就选修了化学呢?…………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读完后 世界在眼中变了样子~

bug list

P25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西尔玛•拉格洛芙是女的。L13错为“他”。P93 这页的版心似乎大了些,右上角的图压住了字,完全看不出是什么字。

畅游百尾千叶の公园奇遇记

其实收到《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一个多礼拜了,也看完了很久了。突然有些词穷。因为读完感触很多,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只有真正读过本书的人才知道那种畅快与乐趣。而且,序言的两个高人的推荐实在是写的太漂亮了,自相惭愧。哈。还是我不擅长写书评,或者是被一种任务性质的心理所拘束吧。但总归,谢谢松鼠会,给我们带来这本书。我也在deadline之前交出书评,期望没有太晚。和上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相比,装帧设计看得出是花了一定心思的,这本书有浓浓的中国风。红色类剪纸插图的封面,淡彩的书页配图,诙谐有爱的文风。有种说不出的亲切。一口气读完,时不时会忍不住笑出来,作者们都太可爱了。科学本来就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好奇心像鱼线一样牵引着我们走向奇妙的未知。城市小孩的童年通常相对比较单调。前几天还和一个有幸在乡野长大的好友说起,我羡慕着那有着诸多生趣的乡村童年。然而小孩子的生活总是不甘单调的,幸好还有公园。能为我们打开一小扇通向大自然的窗。《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公园,一座小小的博物馆式的公园。诶诶。。煽情还是有点蹩脚,呼~虽然这本书呢,我是爱不释手,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公园里究竟有什么吧。一进门,就是大名鼎鼎的“草~泥~马”神兽,用它无辜的大眼睛水灵灵的望向你,诶呦呦那个惹人心疼啊,人家说凭啥起个那么猥琐的名字给俺,人家明明是可爱的小羊驼,温顺干净都可以做宠物了,来蹭蹭脑袋吧!前方出现一座美丽的湖,有水怪,请勿靠近!这是爱丽丝梦游的奇境么?母爱超越了天敌这样的阶级仇恨,而同族的动物却在杀戮幼仔。这里不止有大雁伴侣演绎世间深情,还有鸡与兔子相亲相爱,猫和狗不离不弃,啥米,你说这有点离谱,那好吧,咱们可以去看看万古不化的“小强”同学,这个够不离谱吧,但被颠覆的是我们的认知,小强同学绝对不是肮脏丑陋无用猥琐的动物,人家一直那么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消耗着人类的垃圾,并且一直都很爱干净的说。他们只是跑得太快,让人类妒忌才恐惧的。话说,如果小强有刘翔的身高,那么它百米跨栏只要1.2秒,哈。绝对一超人。知道这些,你会不会有点不那么讨厌这个安静的生物了呢?反正我是,怎么说人家也见证了生物的变迁,还有特顽强的神经系统和生命力啊,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啊。谁说除了人类,那些处于食物链低级的动植物们没有智慧,话说,人还不都是和他们学的么?人家才是原创者,都没问人类要智慧产权呢?人倒好,先说人家低等。动植物的智慧无处不在,也有喜怒哀乐,只是我们不曾深入了解。兰花的多种形态,那慧黠的生存法则,无一不让人感叹,植物真的没有头脑么?昆虫们也都各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真的是各有千秋。还有褒贬不一的动物实验,看的有点心酸。但没有办法,只强烈的感受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仁即为最大的仁。没有特别对待,没有利益选择,才是最大的公平。这是自然界的智慧。而人类因为有所选择,才区分出仁与不仁这对立的概念,进而变成一种习惯的规则。在愧疚和释怀中,毕竟用文明的说辞便是“权衡利弊”,总有牺牲,但牺牲的不是我们人类本身。就像橘子帮小帮主说的那样,“伦理问题的答案只在你的心中,因为它们超越了‘真相’之界”自然界有无穷智慧,我们不断认识这个永远令我们好奇的家园,从恐惧到试图征服,从人定胜天到期望和谐共处。人类在不断成长,科普永远没有尽头。让更多人认识并热爱我们的世界,关心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不论你是为了猎奇,还是寻找童年深处关于小动物的那种单纯的记忆,不论你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科学内涵,这座小公园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虽然我由衷的喜爱这本书,但因为喜爱,对于缺陷更不能视而不见。个人感觉,仅供参考,希望松鼠们送上更多的美味给我们这些期待饕餮的人们。1.书内插图虽然比之前的书特别,但是有些感觉有点幼稚,本书的定义可能是想获取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但是作为一本有着严谨科学态度的读物,用上照片或者更精确的插图并不会损失低龄读者,因为文字的魅力还有装饰画已经足够吸引了。不过小赞一下装饰画的配图,真的很淡雅很有味道呢。2.虽然这本类似于四个作者的小专辑的合辑杂锦,但是因为这本书的整体性还蛮强的,如果能归属分明,就会提升一定的档次。虽然在文风上,阅读体验是有一定的区分性,可是这不是散文集,而是科普小品,如果能按动植物科属分类,会觉得更成体系,更完整。现在的感觉有点乱。反而不及上一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3.和前本书的内容有重复,对于新接触这本书的人来说都还是新鲜的,可是对于老读者来说,还是会有点点不太舒服。虽然温故知新也不错。哈哈。4.这本小集子虽然内容已经够丰富了,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啊,松鼠什么时候能出一个系列啊。松鼠会主站上的精华太多了,出个大合集吧。让更多的人认识科学的美味。5.就是觉得原名《百尾千叶》更好听,更利落。嗯。就这样吧。谢谢松鼠会,谢谢那么多的松鼠为我们敲开坚果的硬壳,送上香喷喷的果肉。哈,我这篇书评真对不起我的题目哈,更比不上书的内容的精彩,不过相信我,读书历程的确像场奇遇记。献丑了。素葵 初稿于2010-4-7修改于2010-4-8

他们还原了多彩的世界(图)

文| 李宁当我还是小孩子,特想知道公鸡为什么会打鸣,妈妈告诉我说是因为“天亮了”;长大一些,自己能从书本中寻找答案了,却被那似乎“板着脸”的文字搞得没了心情,只想在《一千零一夜》中穿梭;再大一些,看透了安徒生们编织的梦幻时,却又觉得“公鸡为什么会打鸣”与我何干?  当一切已成习惯的时候,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就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钢筋水泥的空间里被消磨掉了。偶尔去了解些科学知识,不是工作所需就是为了吹牛,对科学的了解被笼罩在了“实用”甚至“功利”的色彩中,“享受”仿佛从来就只是一种奢望,直到“科学松鼠会”——一个志在像松鼠那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的横空出世。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即是“科学松鼠会”中四位人气作者的作品,这四人均是生物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科学松鼠会”的首部作品《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样,本书仍由短篇小文组成,延续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风格,秉承“剥开坚果”的宗旨挖掘本质,只不过把讲述的范围限定在了动物和植物上。  现在的我,早已知道了公鸡为什么要打鸣,但是当“松鼠”之一的王冬说这是一种“主权宣告”,一方面是一夫多妻的公鸡提醒家庭成员它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是警告邻近的公鸡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时,还是被这种写给成年人的文字吸引了。同时,还捎带着知道了公鸡下蛋是瞎掰的,母鸡打鸣是可能的。  “松鼠”们的讲述,还总能引得人浮想联翩。在《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这篇文中,王冬讲了一只帝企鹅拼命保护它的天敌贼鸥的宝宝的故事,在这“人”道主义精神的背后,实则是一种叫做“催乳素”的东西导致的“母性泛滥”。在他绘声绘色的描述中,竟然不自觉地想起了狼孩的故事,那些孩子,大概也是遇到了体内“催乳素”分泌过多的母狼吧?读书时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啊”,效果却不甚明显,松鼠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做到了,不知道是该佩服自己的领悟能力,还是佩服松鼠们的表达技巧。  读过这本书,被解答的童年疑问还真不少——河马的汗为什么是红色的、世界上怎么会有无花的果实,还知道了“小强”不是一般的强,它们“在我们地球表面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目睹了恐龙的出现、繁盛”,如果它们“拥有和刘翔一样的‘身高’,它的110米栏成绩大概是1.2秒!”……同时,了解的新知识则更多——原来动物界也存在“容貌歧视”,人可以去整容,不过这招对动物灵不灵,还真难说;被金庸大侠笔下的李莫愁挂在嘴边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原来是元好问献给大雁的赞歌;不只是人,植物的器官也会“兼职和跳槽”;最能表达爱意的,除了玫瑰,还有葡萄……  当生物学家们把自然界各种有趣的现象解构成一堆专业名词时,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渐渐失去了色彩;当“松鼠”们把这些晦涩艰深的名词变成饱含着人文关怀精神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被时光吞噬的好奇心,似乎在刹那间复苏了。

半夜鸡不叫

我又没有按规则出牌,翻到《半夜鸡不叫》的时候已经是“地球熄灯一小时”之后的第三天。这当儿才发现松鼠会的那帮人聪明不说,还很细心,撰文先埋下伏笔,发书再掐准时间,最后就等着读者大拍脑袋惊叹到:“他怎么跟时事结合的这么好?!!”说的就是瘦驼文末的几句话,然而我这种伪文青偏偏被桔子的玫瑰给吸引过去,于是倒读本书拂了一帮人的深意。我阅读顺序的随意,全拜四位作者网文气息浓重的标题所致。这样讲并不是贬义,而是说它带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有点像早年的故事会,创新就在这里,你可以相像科普可以是这种文风吗?四个作者,其实是四种文风,但是全都幽默中透着机智,辛辣与诙谐并存——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把科学讲清楚,还表达了对生活和对社会的态度,这也是普通科普中看不到的有趣现象。这并不突兀,而恰是长期耕耘在网络上的特殊印记,网络就是一个大杂烩,任何人任何话题到了网上不管主观可观都会出现发散,于是纯科学的社会了(常观松鼠会文章的各种回帖绝对会有类似的发现),纯搞笑的严肃了(犀利哥)等等等等。网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紧扣流行语,而流行语最能吸引普通人眼球,在这点上,松鼠会的新书拿捏得很到位。所以说想不大卖都不行。刚拿到书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看文章,而是翻到扉页,看看传说中的桔子小帮主到底长什么样子,果然很桔子,很清甜,这里澄清一下,我还是见过长相甜美的理科女生的!这种清甜全都倾注在文字里了,就是把四人名字抹去,我保证能一眼瞅出她的笔迹(这里指文风)。桔子的重写桃花源还是让人忍俊不禁!!!行文的随性比前面仨仁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种随性也是精心设计,饱含逻辑的,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好啦好啦,我觉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比如《问大雁情为何物》这样的文章也让我惊艳!这也是三个大男生中文字最让我陶醉的一位,我看完那个印象深刻,某天中饭还很祥林嫂地抓着同事说:“你知道么,鹅比狗更适合看家。”对方一脸莫名,暗示我继续。于是我得意洋洋地透露:“给狗一根肉骨头,它就叛变了,可是鹅,你给再好吃的,它也不为所动。”于是对方脸上升起一阵被解惑的满足感和对我所知偏门的佩服之情。哈哈哈哈,阅读知识的乐趣,传播知识的乐趣,我能体会,本书的四位作者更能体会吧。当然我也不是一下就跳到《假冒玫瑰,我以爱情的名义讨伐你》的,我还是在两篇序上下了功夫滴。尤其北大郑也夫花了很多篇幅论述的人文社会与科学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社会之下的隔绝,突然让人觉得心痛。收到《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之前不久,刚看完BBC介绍前拉斐尔学派的纪录片,BBC的饭可能都看过《情迷画色》这部剧——描述的正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画派四位代表人物。(这里顺便八卦一下,4这个数字真是神奇,非四人不成帮啊,电影电视剧就不说了,现实中就很多,建议本书四位豪杰也组帮,松鼠会是总舵,你们就是分舵嘛:-)出去也很拉风)这个画派与前辈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自然的忠实描绘与借鉴,摒弃了以往宗教色彩笼罩下,画面中取景生物(当然也包括人)完美化的做法。片中说他们对植物、动物的描绘甚至精准到可以作为后世科学教育的教材范本,所以说科学与别的学科从来就是没有界限的,或者说不应该有界限。

趣味使然:让科学照进现实

记得小时候念书,考试时经常遇到一种阅读理解的题目,大段大段关于科学理论的经文叫我患上了头疼症,其症状之一就是一想到读科学文字就头疼欲裂。何解?枯燥乏味,不知所云,那种体验只叫我学会了一个成语:生不如死。不曾想,某个机会(好像是查梁文道的资料)认识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那本书,简直乐爆了——我心里狂呼:丫这是一群什么人呀,贼逗!于是我就吃着用手机爆出来的爆米花,慢慢钻进了松鼠的洞穴。说实话,你其实再也不必郁闷地听着赵大叔那便秘的声音“蜣螂,又叫屎壳郎”去看《动物世界》了。酷。正所谓久旱逢甘露,这不,松鼠会新作《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新鲜鲜热辣辣的出炉了!——这群善良可爱的小松鼠,正引导着一场“趣味科普”的风潮迎面而来,令人感慨,多年前的童年梦想终于“被实现”了。这种被动关系,是我个人十分愿意接受的,就好像一个多年前的美梦忽然穿越到毫无准备的你面前,令你惊喜万分。王小波曾不厌其烦的说趣味,那么,趣味在哪里?在现实里。说实话,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可真够少的,除了一些城里娃娃根本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他们读匪菜)这种传统又低级的笑话之外,我们还无法学习关于蜻蜓复眼的枯燥理论,也不能记住关于各种天然毒药的化学分子式。显然,非专业人士对于科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仅仅在于考试的那几天。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却需要我们去了解他们,比如我们应该也会知道有些食物是不能搭配着一起吃的,但那一大堆东西里到底什么不能一起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倘若吃了会如何如何,一时之间想不起来,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存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生活。我常常就会在这种可悲的气氛里追忆当年接受的教育,密密麻麻的科学经文只剩下罗家英版的唐僧那种令人抓狂的印象,至于当年接受的那些教育内容,一点沉渣都没剩下,全都随着多年以来吃下的五谷去轮回了。你读过《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之后,你才发现原来原本以为遥远的物事其实也不是距离很远,只不过隔着一层“经文面纱”,往往令人不知所措,如今有了松鼠会,他们颤悠悠的揭开了这层可憎的面纱,还带来了“趣味蜡烛”,点上这根蜡烛读书,滋滋冒出了无穷乐趣。不知不觉我们都到了“上网乃第一要务”的生存时代,网络语言从一小撮人逐渐蔓延到普罗大众,比如春晚上那些皱皱巴巴的老脸蛋儿也都毫不寒碜的举着网络熟语卖弄,可见网络影响力之大,网民渗透力之强。所以,顺应历史大潮而动,《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也关注了网络。松鼠既然要将科学知识普及给普罗大众,那么从数量众多、传播力极强的网民开始,当然是一种十分明知的选择。你看过《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后,网络神兽草泥不仅仅再是谐音国骂,深山妖物和水怪其实也没那么神秘了,而最令人惊喜的则是网络名人“小强”逐渐在你心中建立起了威信,等等诸如此类。读这本书,就像当年第一遍读金庸小说一样,如果不是眼睛实在睁不开了,你是不会罢手的。何解?——趣味使然。他们点起趣味这根蜡烛,让科学之光照进了现实。

重新和大自然交朋友

首先声明,我是得了免费书来交作业。我尽量客观的来描述,免费得到这一事实是否会影响我潜意识对它的评价,请大家自行判断。我给了它四颗星的评价。就内容而言,三颗星已经足够,但是为了鼓励原创科普多给一颗。这本书是很难得的。首先,原创的科普读物很少;其次,像本书这样关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类似博物学的著作更少。为什么说它是类似呢?博物学,通常对应英文为Natural history,维基百科上定义如下:博物学是对植物和动物的科学研究,更多是用观察而不是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博物学是对所有各类自然对象和有机体的系统研究。博物学是科学发展初期认识自然的总体努力,在学科门类专业化的今天,博物学已经分散到动物,植物,生物,地理等众多学科中。我对博物学的景仰之情开始于凡尔纳的《神秘岛》,那个无所不识的男孩让我非常崇拜。在我的印象中,博物学在中国并无很高的地位。本书的序言中,提到李时珍是博物学家,我并不认同。显然,李时珍的本草用的更多是实验而不是观察,研究对象也局限于药物。我认为,博物学在中国并没有西方强大的传统,只有零星的闪现。所以说本书的出现很难得。本书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为我们呈现了博物学的视野。不过,文章内容并不局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更多的是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对生物的行为进行解读。这并不是它的缺点,如果只是停留在昆虫记那个时代,我们大可以不看着本书了。而且,本书的四个作者也非常的本分,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耕耘。比如学植物的史军所有文章写得都是植物,学动物的张劲硕写得全是动物。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的科学已经不是博物学那个时代的格局,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而对我们读者来讲,在一本书中可以看到多个现代学科的东西,仿佛回到了博物学的传统。书里的文章,主要来自于四个作者的网上作品。这也为本书带了一个问题。网络写作方式对文章的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过于廉价的出版成本和快速的要求,使文章的行文逻辑都比较随意,特别是桔子帮帮主的文章,明显有网文的感觉。我固执的认为,对于不同的介质,不能轻易这么搬来了事。在网上看东西的速度和投入性远低于读书。直接后果就是,觉得着本书不够读。那么集中的精神不能获取足够的挑战而有点兴味索然。当然,大部分文章是饶有趣味的,长短也正适合随手拿起来翻一篇,然后心满意足的放下。如同随手揪了颗葡萄吃。另外一个问题,我想是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书中的插图实在是不足以支持内容。就以第一篇为例,“羊驼在南美还有三个表亲...”然后是一番描述,可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羊驼真容的读者,这时候大概只有干着急的份。直觉的希望能有一个对照的图片来看。而且书中的插图都是手绘的,我觉得适当的使用照片更好。毕竟照片更加精确和直观。另外我喜欢的一点是书的封面很不错,活泼明快又不喧闹,很符合科普读物的形象。但对内在版式颇有微词,字的排版太靠里,必须使劲拉开才能看清楚中间的内容。其实外面的边儿还很宽嘛,大可以挪出来一点。看起来说了很多缺点,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值得鼓励。希望下一本能更好,如果那样,我会自己掏钱买一本。

百尾千叶记

我是书托,收书评论 我们这辈人年幼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几套《十万个为什么》,跟着科学爷爷和好学的小明小美之类少先队员或上山采花,或在家探秘,宇宙细菌无所不包;再然后跟着学堂学些什么《自然》、《生物》。而再然后,就开始背W = F S = P t,G=mg和化合物了,如果这些也算是博物学的话。后来,小明小美和同学李雷韩梅梅一起长大了,科学爷爷估计也退休了,留下我们徘徊在博物的大花园入口,手中揣着已是泛黄的门票。这该如何是好?岁月荏苒,当我们这辈人也都长大,学业有成,却怀念起科学爷爷那时候的时光,接过科学爷爷的钢笔,签发博物花园的准入证:本季度开放动物园植物园。动物园参展动物有草原神兽~草~泥~马~、白天鸡鸣大公鸡、汗血宝马赤河马、情为何物殉情鹅。最重要看点当属狮虎兽和虎狮兽弟兄,什么?有什么区别么?狮虎兽兄父狮母虎,体长四米;虎狮兽弟父虎母狮,则不及兄长的1/3。任何表面现象都蕴含着深刻的理论,这对兄弟也不例外,这就要说到狮子独特的生殖策略。狮子作为仅有的群居猫科动物,雄狮坐享后宫佳丽,雌狮驰骋在草原负责狩猎,如此的生存模式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生殖策略,雄狮的精子携带促进胚胎不断长大挤占子宫空间的基因,雌狮则独有类似安全带作用的子宫附件和抑制胚胎发育的趋势,这便使得狮虎兽有巨型基因却不受抑制发育成大块头,而虎狮兽没有巨型基因却受抑成个袖珍大猫。植物园展出少不了的是桔子,当然桔子并不是什么珍稀物种,但因借着桔子帮小帮主的东风,得到升天。不要小看了桔子,也不要不把橙子当亲戚,人家皇亲贵戚,却品质高洁。但并非植物们都如同桔子般幸运,葡萄长相甜美,变成了酵母和人类的争夺对象,哪知酵母失守不说,反被人类俘虏生产葡萄酒。玫瑰月季本是同根生,却无端端上演爱情使者李逵李鬼的闹剧,害的一代奇葩月季反受讨伐,谁让蔷薇科诸姝国色天香、沉鱼落雁,樱花梨花争奇斗艳呢。急着翻案的何止是月季,蒲松龄笔下止增笑耳的狼同伙也喊冤不平,扔骨头后一狼止而一狼又至谈不上是计谋,不过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分工,而一狼假寐一狼洞其中倒真是计谋,却不至于如此没有警惕感,刀起刀落,两狼毙命。欲知屠夫被狼跟踪时规范的做法如何,还得亲自查阅《百尾千叶》而不能越俎代庖。说了些好话,再说说认为需要有待改进的个人观点,不负书托的职业精神。一、插图不甚科学精美。好的科普读物更应配备专业插图,体现科学精神,特别是植物动物,难以想象缺乏插图如何表达精确的描述。《百尾千叶》一来插图不多,二来还诸多主题混杂,未能起到图释的作用,例如P98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是个什么意思,同根生的不同大小植物吗?如果细致为三种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对比,例如生活环境、根茎叶的不同、繁殖模式,我想可以更加一目了然。而也没有发现插图者姓甚名谁,无论画的好坏与否,总归也是人家一份苦劳。二、部分内容不够奇特,不像松鼠会的一贯风格,植物结构和变态,回想起来中学课本均有涉及,单作几篇用来回顾青葱年华有这必要?三、文中中忽然突兀的彩色大字体是小标题呢还是精彩语句标注?忽的变彩变大,真是跌宕刺激。纪德那个年代,对于自然的追求和博物学的求知,乃是贵族的生活品味的体现。如今我们固然不需要为了彰显这种所谓的生活姿态而扮出什么品味,但假想下清晨不知窗外是那只鸟雀在花腔歌唱,赏看这姹紫嫣红只能以花朵冠名,傍晚遛着小狗却不明白小狗的身体语言,这样的生活真是单调的很。

一本有趣的书

听完王道还先生的讲座,回家开始看这本“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第二篇序极大地提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博物学,在我的认知里面一直是历史、地理、地质这些东西占主要成分,为什么一本描述动物、植物的书业让郑教授觉得“吾道不孤”呢。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的读完了这本书,终于明白点了。查查google,我国古代有沈括、竺可桢等博物学家,大家耳熟能详的博物学家应该是亚里斯多德、达尔文了。而距离现在最近的博物学家比较出名的就是威尔逊。看到这些名字,足以说明博物学对现在科学、哲学的巨大影响。大家可以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一些博物学家的名字,比如珍妮.古道尔。现代科学,尤其是量子力学、生物科技等的快速发展,已经很难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博物学这个名词了。由于科学发展的速度飞快,也导致了一个人只能在一个细微的方向发展,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博物学也就日渐式微了,学东西不在于广博,而在于专精的观点逐渐变为主流论点。但是事实是,我们无论是在政府机构、企业中,都需要专业精通的人员,但是也需要博学者,比如政府的领导者,就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知识,否则决策就只能是赌博一样靠运气了。虽然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如请教专家、征集社会意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决策者需要更多、更广博的知识。而近些年,随着生物科技发展、物理学、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都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事故频出的食品行业,对决策者的能力绝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希望这本书以及近些年来的出版的很多科普读物,仅仅是个开始,能够弥补我们教育体制的不足。同时,这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不想说封面、纸张、印刷、插图,这次比前两本好多了。还是说内容吧,两篇精彩的序绝对会让你开始就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尤其是第二篇序,郑教授的话能引发你关于历史、东西方文化、哲学、博学、科学的思考。当然,后面四位作者的文章也是充满智慧和趣味,让人产生许多联想。瘦驼的“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一篇就让我想起同事家的猫狗和谐相处的画面;“ 一桩血案的生物学分析”则像侦探一样的分析了“杀婴行为”,当然你也可能联想到“从南平血案看心理危机干预”<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5514.html>;“御风而行”、“问大雁情为何物”让你联想到人类长久以来飞翔蓝天的梦想实现过程,也联想到雅克贝汉“鸟的迁徙”。而史军的“绿色顽主和超级杂草”让我联想到物种入侵、孟山都、转基因食品、黄金水稻。

或一万副面孔?

或一万副面孔?经过一个多星期漫长的等待,终于拿到了书。好一本精致的书,封面纯白,配以红色的动植物剪纸图案,清新可人。插图是水彩和彩色铅笔画,颇有童趣。纸张也好,有质感。四位作者不同部分又用不同的颜色背景,整本书弄得五颜六色,像一个纸张上的动物、植物园。生物学知识已经生疏了,上中学时候生物课还是不错的,但是那些课本上的东西也都是些条条框框,不过应付考试罢了。如今工作都好几年了,那些知识早忘得差不多了。到是去年读了郑也夫老师《阅读生物学笔记》对生物学又有了新的兴趣。郑老师强调社会学科应该从自然学科中汲取营养,弥补社会科学的不足。而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更主张把人类社会的研究放在生物学研究的大背景中进行,用生物学统合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我们从前认为的高等动物的说法还能够成立吗?人类对于其他生物乃至整个大自然的“征服”和无穷欲望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吗?人,这个物种真的特殊吗?或者是上帝决断了这一切吗?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所有的物种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不同的物种特性,历史上无数的物种消失了,而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每一种尾巴每一张叶子都可以看作一个演化的胜利,人类并不更胜一筹。从延续基因的角度(本书30页 以下只提页码)来说细菌病毒可能比人类更为成功。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用各种“小白鼠”进行试验,这是人类这种高等动物征服能力的体现吗?(192页“谁为我们而死”探讨了这个问题)。人类并没有像雪豹那样的矫健(本书163页)也不像“小强”那样的强悍(53页),更不会如植物那样坚守足下的土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99页)。在身体演化方面我们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人类的特殊难道是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吗?也许,但是海豚、猴子、乌鸦、鹦鹉甚至还有我们讨厌的苍蝇、蚊子似乎也是很聪明的的(138页),人类的智力似乎也那么独特。人类的强大难道因为我们格外残忍毒辣,人性本恶吗?其实生物种内竞争是一直存在的,杀婴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行为,( 29页),那么是因为我们特别善良勇于奉献和牺牲吗?恐怕大雁(24页)做的并不比我们差。那么,人类的强大在于社会组织吗?而两只狼甚至都是一个社会组织(145页),昆虫中的蜜蜂、蚂蚁乃至大型哺乳动物狮子、鬣狗、大象还有人类的近亲大猩猩、倭猩猩(157页专门介绍了这种动物社会属性的性行为)都是群居的动物,他们都有其“社会组织”。如此这般,人到底怎么算作人呢?我想人类的特殊在于人的自由或者说自主,一百种尾巴属于一百种动物,一千张叶子代表一千种植物,而一万副面孔是存在于人类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实际上人类数十万万个体都是自由自主的,他们联合而成社会、民族、国家等各种组织,每个人的自由和千姿百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人类特有的成就。也唯其如此,人类社会才如此生机勃勃,才充满了创造力。这不仅仅是物种的胜利,也是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胜利。也许上帝真的对人类青眼有加,他赐予了人类最可贵的自由意志。让一万副面孔有一万种表情,有一万种思想,有一万种超越的精神。而对于生物的学习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自然界的伟大,生命的壮阔。人类虽然自由,却必须学会谦卑。

松鼠出书都没有人看一眼装帧吗?

从大望路的光合作用买到了《百尾千叶》。看见最后一本《尾巴》放在书堆上的时候,愿意为会是一次不错的邂逅呢,待到拿起书本翻了几页,书籍装帧的方式实在是太让我意外了。我并不是没有读过这样开本的图书,但是你们能够不把文字挤到那么诡异的位置上吗?貌似书印出来的最直接目的还是要给人看的…… 这本书读起来实在是太有压力了。说到这里顺便再提一句《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这本书,我就不在那里再浪费文字了。我要说的仍然还是装帧问题,这个问题在《声音》这本书上表现的更加无法容忍。甚至于我在翻开时候立刻就被迫放弃了。 其实我对里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兴趣的。

阳光下,数不清百尾千叶

读一本休闲好书的乐趣,应该包括——摸起来沙沙的书页,闻起来淡淡的墨香,读起来饶有趣味并能有收益的文字,回想起来还能微微一笑。这种书,适合在阳光下阅读,最好还能有一片草地,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写书评的评论家,因为不够客观,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和章节来说说写写。所以我坚持把《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叫做《百尾千叶》,感觉更适合这本书,或诙谐或优美的文笔将一些看起来就很头疼想跳过的生物科学,变得生动活泼、活灵活现。松鼠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把科学坚硬的外壳啃掉,让大家能够尝到科学那美味的果仁。本书的四位作者松鼠大抵也就是这样,擅长描写动物的瘦驼、深爱着绿色植物的史军、视角刁钻得像蝙蝠倒挂的张劲硕,再加上自称“桔子帮小帮主”的刘旸,让这本书足够热闹、足够吸引。《百尾千叶》中,有38篇文章,如果我没数错的话。能让我合上书,还想得起内容的有几篇,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有时候,站在楼顶或者高山上,我会从心底萌发出一种异样的冲动——很想纵身一跳,感受风呼呼在耳边吹过。没错,我想飞,很想御风而行!瘦驼用精湛的文字将我们这类两脚生物的冲动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今地球上大多数动物都会飞,而这一点恰恰因为人类自己不在此列而被忽视”。惨吧~不仅鸟儿会飞,昆虫会飞,蜉蝣会飞,鱼儿会飞,蛙类也会飞,连哺乳动物里面的蝙蝠的翅膀也精致到一定程度了。人家会飞的,还能分出滑降/滑翔、扑翼和展翅翱翔。当年翱翔在白垩纪的天空中,那庞大无比的风神翼龙的神彩,估计远比阿凡达模拟出来的3D效果更让我们咋舌。有时候,盯着厕所的角落,我手里不是一支扫帚就是一只拖鞋——很想狠狠一拍,把角落那只别号“小强”的猥琐蟑螂给拍死。但如果不读此书,我大约是不会知道这只蟑螂的历史比恐龙还要悠久,天天在角落里担任着清道夫的工作,由于长相猥琐顺便背了一个不爱干净的“黑锅”。我不至于像周星星一样捧着小强大喊“我的兄弟”,但总算重新认识了古老而低调的小虫。下次就不打死,只打残废吧,反正你生命力这么强!有时候,应该说有很多时候,别人都会不由自主叫我“叶绿体或叶绿素”(原因请看我的名字),然后我号称自己身体里面有两套同化系统——一是属于人的,一是属于光合作用。史军童鞋比我更高超一步,站在了进化的阶梯上介绍植物,从光化细菌开始,每类进化的植物只是获取成功的方式不同罢了。第四次要用“有时候”就该换词了,就像看了这本书一半的时候,后两只松鼠的风格也与之前截然不同了。蒲松龄看狼和张劲硕看狼,同样一只狼,能够解读出不同的答案。如果有机会背着背囊进入原野的时候,我会庆幸自己读过这篇,知道了人类根本不在狼的菜单上,用刀或树枝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划上几下就能避免一次与狼共舞,不好么?同做过生物实验的童鞋们,估计与“桔子帮小帮主”与我都有感叹“谁为我们而死”——小鸡胚胎的视网膜提取、小白鼠数不尽的相关实验,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很残忍,因为往往我们还实验失败了,唉~怀着敬畏的心情讲述这些,其实还蛮需要自省的勇气的。大红月季(Rosa Chinensis),假冒玫瑰,已经很多年了。如果每个女生都有小帮主一样的理智和清醒,爱情也许不会那么盲目吧!又或许,象征爱情的假玫瑰也象征了爱情的本质,O(∩_∩)O哈哈~一句话:推荐好书《百尾千叶》,适合在阳光下阅读,伴随世间万物的共同呼吸!

那些关于尾巴和叶子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写科普文章的人,最好要么是人文素养很好的理科生,要么是理工知识很丰厚的文科生。纯粹的文科生写不了跟科学有关的文章,而纯粹的理科生总是很容易把科普文章写成了科技论文。而这两者都背离了科普的目的。幸运的是,科学松鼠会的这帮理科生们,除了有翔实准确的科学知识,穷根究底的科学精神之外,还拥有能把复杂问题说简单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丰富充实的人文素养。于是在继《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和《吃的真相》之后,有了这本关于尾巴和叶子的故事的书——《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四位作者中,痩驼和橘子帮小帮主的文章我经常都会在松鼠会的群博上看到,也因此可以确认这本书就是他们发在群博上的文章的一个整理合集。相比我常见到的一些理科生,他们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人文学科的素养也非常深厚。讲到大雁时,痩驼可以顺手把《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为佐证拿来一用。读到蒲松龄的《狼》时,张劲硕可以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来证实,两头狼实在是冤枉得紧。史军对端午节平添一分合乎科学的狂想,顺便还纪念了一把屈原。橘子帮小帮主出来的一件事自然就是摆一摆自己的家谱,顺便拉上《夏书》和《史记》作大旗。现代人从学生时代起,就很难得有机会去深入大自然,去认识各种动物和植物。这样一本亲切可爱地讲述了各种动植物故事的小书,实在是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已经嗅到了自然的气息。同时,也让我这样的文科生,知道了生物实验室里为人类生存默默做出牺牲,出生就是为了死去的实验室动物的生涯。这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和尊敬之心的书。在看《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时,我常常回想起徜徉乡下的山上、水中、林间的心情。作为一个对生物课解剖青蛙都拒绝动手和观看的文科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愤恨那些写着“毛皮可制衣”或“XX部位具有药用价值”之类的所谓的“科普书”。在我看来,科普的目的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教给人尊重自然的心。因为,没有了自然,所谓依靠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都是谈不上的;而人类学得最多,模仿得最多的,也是大自然——所谓仿生学是也。这本书令我感到很欣喜。各人的文章配色各异,再加上彩色的插图,在阅读时很有“让眼睛吃冰淇淋”之感。比较遗憾的是,相比网络而言,书本无法收录太多的图片,因此相比他们先前写好贴在群博上的原文而言,失色不少。另外就是本书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希望以后如果再版时可以修正。《御风而行》一文的配图中,飞鱼的胸鳍被画错了地方。鱼的背鳍都只有一条,就是从头到尾的。而胸鳍实际上应该是鱼肚子前面的一对鳍。这个应该是插图的失误,希望能根据实际的飞鱼照片进行修正。

读书笔记

说实话,很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尤其是这样一本科普读物。起初想读它是因为那一长串的名字,动植物,正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啊。小时候,在还没有被做不完的作业缠身,被升学压力压迫之前,跑到公园或山上去观察植物几乎是我唯一的乐趣。那时总是在花花草草间流连忘返,偶尔也拔几棵小花回家折腾。这书有很多水彩插图,五颜六色的,倒是让它看起来像儿童读物了。读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以前学过的生物知识,让做了几年文科生的我忽然想起高中的时候自己也是个生物生。既然做了文科生,以后也没有机会再进实验室了吧,只有读读科普来感受一下。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动植物和人有太多的相似。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为情所困的不只有人,大雁似乎比我们更加痴情,如果不是读过这本书,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句诗原是出自对大雁忠贞的赞许。而我们餐桌上美味的鹅,竟然也是经过鸿雁驯化而来的。不仅如此,它还比狗更适合看家护院,因为它不仅继承了雁的勇敢,又不像狗那样容易被美食所诱。如果可以的话,也许以后我也能养只鹅做宠物。自古以来,就不乏红颜薄命。出众的外貌,总是容易惹来是非,一不小心就死于非命了。而这也不仅仅发生在人类社会,自然界一样如此,充当刽子手的正好又是人。即便不是长得可爱或漂亮的,起错名字也会危及生命,例如那只叫做阿道夫•希特勒的甲虫。也许在这样一个世界,低调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动植物和人又有太多的交集。春节的时候看过一集好像叫财富在线的节目,讲的是羊驼养殖。说这种动物的毛很值钱,号称软黄金,那时只觉得这种动物还挺可爱的。看了瘦驼的这篇《网络神兽》我才知道羊驼就是传说中的“草 泥 马”。也不知道招谁惹谁了就被冠以这样一个名字,还要在动物园里被人莫名其妙地折腾,真是挺无辜。无辜的还有炎炎夏日里被强行脱毛的狗狗。即便是出于对狗狗的爱护,却没有顾虑过他们的感受,也许被脱掉的除了阻碍散热的内毛,还有防晒的外毛。除了脱毛,人们为了追求血统纯正的宠物,竟让它们冒着患上遗传病的危险近亲交配。都活不了多久了,血统再纯正又有什么用呢?还有蟑螂,原来它们不但不脏,还有洁癖,是勤恳的卫生清洁员。走进人们的生活,只是因为它们发现人类的生活环境里有太多垃圾需要清理了。看来我要努力改变对它们的看法了,下次见到时别再大惊小怪,这不过是位长得比较丑的清洁员而已。另一个很大的触动,就是气候变暖给植物带来的窘境,这之前还让我很难理解。我家后面那座山的主要植被是松树,要在以前,三四月份,山上野花初开正是踏春、放风筝的好时候。现在却就像被火烧过一般,树都是枯黄的。而山也根本上不去,满树满地的都是毛毛虫,根本无从下脚。原来都是因为气候变暖,害虫在冬天被冻死的概率降低了而温暖的天气又缩短了它们的生长周期,于是害虫就越来越多,以致整座山都被蛀掉。总而言之,看完这书感触还挺多的。我们和动植物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如果不和谐相处,那必定是会互相伤害的。另一方面,这个世界正在改变,地球似乎要迎来一场新的变革,每天不是这里地震就是那里雪崩。不管是不是真的有2012,在变化中总是适者生存的。也许我们也应该向那些古老的植物请教一下生存的哲学,如何与不断变化的地球一同进化。最后对书的排版提点意见。不明白为什么几乎都要把字都印到书缝里了却在边上留那么多空白,另外书的整体感觉也太花了一点。不过不管怎样,在内容上,还是有不少收获滴。希望松鼠们继续写更多的好文章让我们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你让我重新爱上了生物学

今天下午拿到的书,这会儿就已经看完了。说实话,我还从没这么快看完一本200多页的书,连自己都倍感惊奇呢!只能归功于这本书实在太好玩了,好玩到不知不觉中,就一下子读完了。刚翻开书时,就马上被其中的五颜六色吸引了——居然是彩色印刷的!而且还穿插着漂亮的水彩画!确实很有科学松鼠会的风格哦。第一篇大标题就雷倒了我——《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旁边还附有一幅画,想必已经有人猜到是什么了吧。而书中我最喜欢的插图,还是“桔子一家”,彩铅的画法、漫画的风格,还有那些桔子们的对话,既诙谐,又充满了植物学知识。你知道吗,情人节除了玫瑰,还应送葡萄。没听说过?那就读读《情人节葡萄》吧。还有,见过“兼职”的叶子和“跳槽”的果实吗?另外,北京的蟑螂原来是德国种的。而奇怪的蝙蝠,有些除了有哺乳用的真正乳头外,还长着假乳头,用处还颇多,想知道怎么回事吗?《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会告诉你答案。它让我感到,科学原来还是这么有趣的游戏,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小时候。而书中最特别的一篇文章,是《谁为我们而死》。它让大家得以认识一个特殊的群体——实验动物。除非你上过生物系,否则一生恐怕都没机会见到它们,更别说了解它们了。还记得每每进入实验动物房,都要先全副武装成太空人一般,再经过仔细的消毒,和层层屏蔽门,才能接近那些一生都严格控制在实验室环境中的生灵们。它们是那么特殊、那么重要、又那么不为世人所知。这本书在带你偷窥这个群体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对动物保护的伦理思考。书读完了,突然感到一丝惭愧,作为一个生物系学生,我没有好好学习生物学。我曾多么头痛那些实验、数据、作图、报告,却淡忘了最初选择这门学科时,那单纯的热爱与激情。多亏了这本书,又唤起了我心底那份依旧存在的,对生物学的好奇与爱!

新新人类,新新科普

书就是要这样才够劲,虽然有点小瑕疵但对于读者来说却丝毫感觉不到读《科学史》这类大部头书籍时感到的枯燥与累人。原来,科学也可以让一般人高兴接受的,感谢四位小作者——相对来说。

天地有大美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庄子是最富“野趣”的一个,其文其思,沛然浩荡,蕴含着率真的生命力,让人读来有畅快淋漓之感。究其缘由,这或许与庄子喜欢到处游逛,并对大自然之飞禽走兽心存亲近不无关联。我们甚至能在庄子的文章里勾勒出一个动物园:在这里,大鹏翱翔天际,小鱼乐游水中,蝴蝶栩栩翩飞,泽雉随意啄饮,种种生物情态不一而足,不胜枚举,各自展现出生而为活物的自然和畅达。正是对这些生物的观察与慕想,才有了庄子笔下那充满趣味的文与思,让人愿意在反复诵读那些华美篇章的同时,领会艰深的、精妙的思想。总而言之,伟大的庄子思想,正是植根并受益于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当然,庄子的理想,并不在于成为一个那个时代莫须有的科学家,庄子是“从自然中来,到哲学中去”,以哲学之深思为其最终旨归。如今,有了另一伙颇具“野趣”的人物,他们试图通过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狂热喜爱转化成曼妙的文字,“从自然中来,到科学中去”。他们辛勤的采撷大自然的花粉,形成了这本甘甜无比的蜂蜜供读者品尝,即便是庄子复生呢,尝到这罐优质蜂蜜,也会忍不住“逍遥游”、“至乐”一番吧!这种通往“科学”的道路,是中国文化的浩荡长河中比较偏僻的一脉支流。虽然大家对“赛先生”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但一种“科学的精神”,却始终与我们终相乖违——我们宁愿整天高唱什么“科学发展”,也不愿意敞开久已枯涸的心田,去领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科学”一不小心就滑向了“思想”的深渊,成了华丽的“科学观”,OMG,这延续两千年的思维定势真是太柔滑了。大而无当的“科学观”不如老老实实的“观科学”,我们的文化,一直都是像伏羲那样,喜欢从天地造化中提炼抽象的思想,而对大自然本真的美缺乏欣赏与探究的兴趣,而像庄子那样,既能发挥出哲学思想,又能激赏自然之情态的,已属凤毛麟角。所以,尽管我的专业在人文,但“缺啥补啥”,我对科学一直满怀兴趣。当然,科学有的时候是必须深奥的,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举世能看懂的人比大熊猫还少;但是,科学又有着浅显的内在要求,因为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便是切实的“科学世界”,而非邈远的“哲学世界”。但问题又来了,我们习惯于漠视周遭的事物,经常因为感觉太过鲁钝而“日用而不知”。所以,迫切需要另一些心细如发、眼尖如针的人,通过他们“借我一双慧眼”,让我们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着更为细致的认识。这本《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便是这本“风云际会”的书,便是一本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所“稀缺”的资源。要想真正对“天人合一”有所领会,整日价读孔孟老庄的书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对大自然,对花草树木有一个感性而直观的认识,这样,我们才知道生物是复杂而美丽的,这种美丽,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用最恻怛的人文关怀,用最少的屠杀支取去留存,去延续。不仅为当下,更为将来;不仅为生物的多样性,更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对天地静默的美丽忽视太久。所以,松鼠会实在是在“替天行道”,将天地的大美通过有趣的言说,让我们知,让我们悟,让我们在一连串的惊讶里直接领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十二种尾巴和十一种叶子

做松鼠的日子不长,总能捡来一些生命科学的松子。正巧赶上新书出版,被封面和书名吸引了来。我仔细数过,封面上总共是十二种尾巴与十一种叶子。可惜,我唯一能准确辨认出的只有苍鹭这一种。这么说来,是一本动植物分类学的科普书喽?话说当年,我最爱的就是种子植物分类学。迫不及待翻开橘子帮小帮主的《假冒玫瑰,我以爱情的名义讨伐你》。“月季,月季,我爱你!”边看边哼着郁可唯的《Rose》。SARS盛行的那个春天,“acea”老师以他独特而幽默的语气告诉我们:“嗯~~,市场上卖的玫瑰都是月季,数学楼前那株才是真正的玫瑰。分辨起来很容易,月季小叶3~5枚,玫瑰小叶5~9枚。”后来它开花了,我去看过,果真远没有“玫瑰”美丽,呈普通而俗气的的水红色,更瞅不出半点娇嫩欲滴。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节生物课,我便以老公送我的仿真玫瑰花一朵为道具,教会我的学生们将来不要被它们蒙蔽眼睛。话说回来,事到如今,在收到老公的“玫瑰”时,还是会像小女生一样激动。果真应验了小帮主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说到橘子,不约而同联想到我们曾经写过的系列科普——“水果的前世今生”。在读到《橘子史》和《情人节葡萄》时,这种感情尤为强烈。与爱情无关,与生命科学有染。那是一整年的劳动,那是初试水的期盼。回想起当时编辑对我们的要求就是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讲授科学。而今看来,大众也需要轻松的科学。读了小帮主的文字,不得不慨叹,人家这帮主的封号真不是吹的。什么时候,翻出我们的“水果”,调制一道更加完美的大餐来?拜研究雉类的老公影响,动物分类学中最钟情鸟类学。我承认,《鸟类:天生的花腔歌唱家》。于是,忆起那个背着沉重的录音设备独自闯荡山林的瘦小师妹;忆起故乡清晨强脚树莺的特色鸣唱;忆起野鸭湖观鸟时Z老师与它们亲密无间地交谈……我不知道,原来著名的达尔文地雀的喙形也是在为歌声服务。《半夜鸡不叫》中也有一个研究鸡的博士,他能听懂30种不同的鸡语。“鸡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可以成为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导入环节;“牝[pìn]鸡司晨”则是分析性别决定机制的一个跨越历史长河的实例。元旦和小朋友一起表演广播体操时,第一句词就是“大公鸡喔喔叫,外面的世界真美妙”。而我上一年级时学过的儿歌也分明唱到“大公鸡,喔喔喔,太阳公公上了路”。大家都知道金鸡报晓,可是看完这篇,我才知道我真的想错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看《动物世界》,至少那雄狮怒吼、羚羊狂奔的场面大多数人都是见过的。可是,这世间为动物学贡献最大的还不是它们。《谁为我们而死?》用最寒冷的笑话告诉你答案。于非生物专业的人来说是残忍,激发的是愤恨;于生物专业的我来说则是回忆:大二那一年的动物学实验,“残害过”鲤鱼、蟾蜍、鸽子、兔子;大三那一年的生理学实验,研究过若干蟾蜍和兔的生理生化反应;生化实验则给若干只小鼠实行了Pencil刑……所幸,我不再从事科学研究,不用再承受道德与良心上的考量。有一届师弟师妹将动物学实验实况在校园网上播放,引发轩然大波。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哪个人的身上能少了它们的印记?提到小鼠,你想起的是什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四害之首?不厌其烦攀爬笼子的小宠物?永远和汤姆猫作对的欢喜冤家?还是那只会做精美菜肴的料理鼠王?……看《对人类不离不弃的小动物——实验室模式生物之一》时,想的最多的是我亲爱的闺蜜,每天,她都要面对它们。谁让“鼠口”数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以惊人速度增加?谁让它们是这世间适应环境第三成功的哺乳动物?谁让人类长生不老的理想从秦始皇延续至今?其实,天堂里,每天都有鼠来鼠往……一不小心,沉重了。咱来点轻松的。帝企鹅养育世敌小贼鸥是一篇科研论文的核心思想;大苇莺喂养杜鹃雏鸟是若干年前飞禽传中看过的传奇;小灰雁跟随科研人员的印记行是唯一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宏观生物学研究;白蚁与其肠道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则是不折不扣的共生关系;在南方老家的水田里,牛背鹭始终遵循着姓名的教导以牛背为家……你一定也能列举出《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自然界最讲究原则,“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小区里养狗的人家很多,一到夏天便可欣赏到主人们为宝贝精心打造的五花八门的“裸妆”,可是宝贝还得大口大口喘着粗气。每当这时,我都会和老公相视,报以无奈一笑。可是,我却也时不常的对镜修眉。果真应验了瘦驼的这句话:《这是一个脱毛的时代》……四位作者,用各自的语言,讲述了动植物的三十八个故事。分类学只是给标题穿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精美的插图、诙谐的文字、乐呵的笑声,掩卷思索中,你会邂逅比较解剖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保护生物学等等当代生物学里的热门话题。或者如我一样,回想起那百尾千叶的大学时代。

钢筋水泥时代的博物幻想

在水泥森林里热爱绿叶和小动物(原名:钢筋水泥时代的博物幻想)原文在此http://gcontent.nddaily.com/4/79/479c3b1178771563/Blog/517/474fea.html在此http://book.ifeng.com/shuping/detail_2010_03/25/405153_0.shtml80年代后,时光走得格外急,就如同我住所的变化:出生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终日放养于山林、稻田之中,与鸡鸭鹅、鸟虫鱼相伴;幼年迁至小镇的政府大院,围墙内外,林木掩映,溪流清澈,攀树折花挖草,垂钓摸鱼捞虾,其乐无穷;少年时再迁往城中,被淹没在钢筋水泥时代众多火柴盒之中,从此开始了终日面壁的笼中鸟求生记,学会了读童话、小说,习惯了看卡通、电视剧,从文字和图像中获得些许想象的慰藉。钢筋水泥的时代,是一个博物学作古的时代,是一个隐士湮灭的时代,也是一个自然理想濒临灭绝的时代。这个时代在不断地误解和误读中扭曲了真实和虚幻,沦落成不贞洁的圣女和清白的娼妓。孩子们无处得知世界的朴实,以为它原本就是火柴盒堆砌。成人们放大着世界的狡诈,一起编织这迷宫一样的骗局。偏偏有一群已届成年的孩童,在钢筋水泥里玩起了消逝已久的游戏。用挖掘珍宝的方式探索起生命的奥秘。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没有把珍宝和奥秘掖在囊中,而完完整整奉献出来,以资火柴生物们茶余饭后把玩余味。由此诞生了《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这部博物随笔集。历数此类别书籍,历史上颇有几部为众人都喜爱,法布尔《昆虫记》,传神地记录了他在几十年间观察到的昆虫世界的点点滴滴,笔触之唯美,令人赞叹;还有梭罗《瓦尔登湖》,一度掀起“新潮博物思想”,将自然而简单的生活方式糅入生命和思想,变成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反思图景。然而经典作品身影寥寥,搀扶着跨过冰冷的岁月之后,就一直未能再出现与时代相应的博物学巨作。有人说,博物学的时代过去了。而当我们置身于工业化之后的现代场景,已很难再感觉到自然和万物生灵所带来的温暖慰藉。孩子们每天换一种新的玩具,不再懂得青草的香味;大人们整日端坐在电脑面前,忘记了鸟儿的啾鸣。自然集体意识被淡忘之后,无数急功近利的消费方式加速着朴素博物学的O U T进程。《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还称不上一本新时期的旷世博物巨著,好却好在有着旗帜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一个集合了谦卑敬畏的复古膜拜、嬉笑怒骂的玩味劲头和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在内的混搭,高傲而自信,如爬山虎一般,开始蔓延每一个火柴盒的底部,像啄木鸟一样,企图敲响整片钢筋水泥疾病“森林”。通过妙趣横生的文字语言对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轻松解读,体现在《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的每一篇章,也是科学松鼠会这些科学写作者们对待作品的一贯特征。从书名到标题到内容,他们一向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想要看中规中矩的科普作品,抱歉,这群家伙不奉陪,因习惯于搞怪,“规矩”一词很难在松鼠家的字典里抬头。从网站上线搞愚人节科学报告,到《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书神奇畅销,以及前前后后做很多充满创意的活动,这个群体一直走的都是趣味科学的时尚路线。所以这本四人合集中清晰可见的是作者们打破科学传播旧格局的努力。他们不再重复传统博物学的老路子,不再满足于仅仅讲述和展示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而是渴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科学原理。同时,他们渴望通过解读严谨的科学事实,消除人们对许多自然界奇谈怪论和某些无辜生灵的偏见,比如在《鬼水怪谈》中对各种水怪的分析,以及在《蟑螂,何止是“小”强》一文中对“小强”大加赞赏。然而自火柴盒中生产出来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难免也被烙上了难以逃脱的时代标记:就像饥渴太久之后在眼前突然出现了丰盛的满汉全席,满满当当上齐几桌的好饭好菜,而所有的饭菜,不是采用传统烹饪,而是新式的微波炉、电饭锅、电磁炉、烤箱……全书内容,如同满汉全席的每一道菜,尽管烹调方式变化了,每一道也依然都是美味……但这样一整套用餐下来,读者会有一种吃撑了的不适感。这种牵制的力量,来自内功,也来自外在环境。我们的阅读必将被改变,这无法扭转,只是在多大程度上还可以保留初时隽永?问题值得每个人去深思。会有人在以个体力量做着改变的努力,《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中若干篇幅中隐约可见端倪,文字上的复古膜拜来自于古典作品的品析,比如《蒲松龄的〈狼〉分析报告》,或对传统生活的解读,如《端午狂想》。这些古典情怀,暗藏在当代人热闹达观的宽容口吻背后,有时还带着些许道德伦理和人性探讨,比如在《一桩血案的生物学分析》中提到杀婴行为,甚至在《谁为我们而死》中大谈动物伦理这无头公案。但是,有些作品又显得思忖不足,对于一些激烈和敏感的话题,用刻意幽默的口吻带过,掩盖住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忧虑,看起来显得浮于表面、止于知识。这种时刻,知识变成了束缚思想的僵硬绳索,复古情结中也蒙上了一层逃避色彩。不确定作者们是否曾渴望能达到《瓦尔登湖》或《昆虫记》那样的境界,又或者,故作轻松的行文实际更多源于他们想以此搭建现实世界中的避难所?在高傲、自信、妙趣横生的文字背后,是否带有对钢筋水泥时代的控诉或无奈?和对被压抑被扭曲的人性、兽性的悲悯或拯救?又或者,我已经把此书的解读太复杂化了,其实只不过几个“爱生活、爱绿叶、爱小动物”的顽童,单纯地想要把自己的热爱分享给更多的人们。而这种热情洋溢的分享,如同给我们这片冰冷的混凝土森林里带来了一缕明媚的阳光,一阵和煦的春风,一片绿色的温柔。本文已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首先要说《百尾千叶》的书版型有点奇怪,为啥搞得这么四四方方的,和普通的书大小不一样呢?放书架上真是太不好看了。另外要说封面设计很不好看。虽然很特别,但不知什么原因,看起来总觉得很违和。尤其那一片绿叶的腰封啊,和封面真是红袄绿裤的对比,如果是葱绿间桃红可能还有点窈窕之美,但这大红大绿的,唯一的优点就是色彩对比强烈了吧……书的纸张相当好,而且是全彩,但从另一方面说,感觉有点华而不实。书主要还是看内容,而这本书的彩色插图我并没看出有什么必要。如果是对文章的介绍进行视觉补充,那麻烦把图画得更逼真一些或者是上照片,现在的插图放科普书里只能算写意。如果说是面向青少年,搞得花花绿绿的可以增加阅读兴趣,那选用的文章又太网络化了,我并不觉得作者是有目的的在针对青少年写的。虽然现在的价格对于全彩来说肯定不贵的,但相较内容而言,我还是觉得价格偏贵,我更希望这本书是普通书籍纸张,普通印刷,有细致的插图,适中的价格。那样也更有利于科普推广,尤其是真正能看中这本书去买的人。(还是说发行方其实是面对的不在乎钱只在乎彩页的买书人呢?我觉得科普书籍还是要面对草根民众的)最后说书的内容。书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单独读一篇是非常精致的,但合起来出成书就少了连贯性和条理性,而且风格也不统一。由于首发是blog,所以网络痕迹明显,而且牵扯的个人生活气息也太浓厚了(橘子帮小帮主的文章),我个人是觉得纸质的和网文还是应该有区别,所以最好出书的时候做些修订吧。四个人里面,我最喜欢橘子帮小帮主的文章,写得非常新颖有趣,视点独特,而且文笔优美。不过为什么都称他们博士候选人呢?不就是在读博士生么。。。ORZ另外有些文章感觉点到而止,稍微有点不过瘾,可以写更深入一点的。书的排版相当不喜欢,不适合阅读,因为缺少整体感,所以虽然单看每篇文章还是挺有趣的,但抱歉只能给三星。《百尾千叶》我是申请的免费看书写书评,虽然中间因为一些问题很晚才收到书,但松鼠会的人都好可爱,科学松鼠会网站也是可以评上五星的网站。对了,我还想知道为啥是王石作序啊?我被震惊到了。

奥妙无穷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拿到这本书后,一口气看完了,一个又一个陌生匣子被接二连三打开,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我从小喜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喜欢探究花花草草是如何纷纷繁繁地历经一季又一季,喜欢追问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怎么与人类一起分享着这个星球的雨露花香。脑子里藏了好多好多的问号,看完书后,脑子于是又多了好多好多的感叹号!幽默、生动而又深入浅出是这本科普读物最大的特点。当作睡前故事读,可以让小朋友带着好奇的种子香甜入睡;对于那些喜欢玩票生物知识的大朋友来说,茶余饭后可以再享受一顿知识大餐。小朋友读来不会觉得艰涩,大朋友也绝对不会认为太浅薄。每一篇我都捧在手心一字不拉酣畅淋漓的读了。读得最认真的部分是关于各种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使出的各种奇招怪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们做不到的。当看到昆虫帮助植物授粉时的种种奥妙,我几乎屏气凝神。以前从来不知道这些不会说话的花朵生孩子的过程就像一部历险记一样惊心动魄!以前蝙蝠在我脑子里只是跟夜色和山洞联系起来的怪异丑陋的玩意,看了书才知道蝙蝠竟然是这么庞大而生机勃勃的族群,并且拥有很多令人惊叹的超能力。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作者揭示了人类的行为中动物性的根源。原来在动物界,杀死手足和杀死配偶以前生的孩子不过是家常便饭。怪不得白雪公主的后母要那么对待她,这样看来,这个恶后母只是本能大爆发罢了。书里有些内容罗列得很是深入细致。可能懒人或者说只是为了寻找阅读乐趣的人只喜欢看结论和现象,而不会花心思去深究其中的过程吧。不过,我相信很多人同样不喜欢只去消化别人嚼碎的馒头,而喜欢自己拿个放大镜穷根溯源吧!好书的缺点就是让人掩卷后意犹未竟,爆棚的好奇心一时无处安放。松鼠会实在是个可爱的去处,每天上松鼠会已经成为我上班时忙里偷闲的唯一乐趣了!

细分更专业

比起上一本《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松鼠会的这一本书更详细可爱,可读性强。这是一本专门关于动植物学的科普读物,更专业,本科以上理工科小朋友一样需要读,动植物学专业或许除外。PS:今天去国家动物博物馆参加松鼠会的活动,见了张劲硕、姬十三等人,比想的可爱。

填补童年记忆的自然考

记得识字后,我的启蒙书就是安徒生和格林大叔的童年必读书目,而这些书在我上小学后貌似就不看了,可能源于它们和现实世界有太大的距离,看多了小公主般梦幻理想化的故事后,怎么看现实生活里都没有华丽的晚装、帅气的王子(是不是有点早熟),难免失望。仔细回想一下,一年级后貌似就只看教科书了,顶多偶尔翻翻小学作文集,虽然那时对小动物们开始好奇、喜爱,但一直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科普书,只能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了----------例如玩螳螂,童年很快就如光年般一闪而过了。直到上大学读文科,更是和理工出身的科学知识八竿子打不着,连数学也退化到加减乘除的阶段,而天生强烈的求知欲作祟,喜欢买书的我也不时关注科普书籍,但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市面上的科普书籍,不是太高深,像我放置了1年却仅翻了10页的《时间简史》,就是专为儿童设计的科普入门书,而百科全书对我而言还是过于教科书。好吧,貌似铺垫太长了点,但我觉得此书是填补我童年记忆的自然考,书中提及的粉红色河马汗、网络神马的前世今生、揭开假玫瑰的面纱等等,都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心情,以至于在阅读中不由自主的偷笑,而此书的四个作者是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年轻人,研究动植物的科班出身让故事蕴含科学的闪光,加上轻松诙谐的文字,使我有时会忘记这是本科普书,像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情人节葡萄》,让我对葡萄另眼相看,我更愿意将它看成是关于植物的小散文。在此书很快被我拿下后,我有种念头,就是等有了小孩,我要捧着此书读给他听,让他听听这些关于动物、植物的奇妙旅程,而早已过了孩提时代的人们阅读此书也能发现看世界的一种新视角。(其实在外国也有这样一些好玩的科普书,只是中国大陆引进得较少)最后,稍微夸张的说一句,这种用诗意的写法呈现理性的科普知识,让我对中国科普类书籍重获信心,因为我觉得搞研究可以很严肃,但如果可以亲民一点,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会更广一些,而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ps再多嘴的说句,近年小说、励志类书籍大受欢迎,不是说那些书不好,但看书如饮食,均匀搭配最健康,而我认为能带着无功利的心情读书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说到此书的小瑕疵,可能就是书籍装帧可以再精致一点,有些字体再小些可能更好,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意见了,其实此书的内容已经足以掩盖这小小的不完美。

论Z大叔案发之后我们如何认识自然

我还是先把丑话说前面吧。也许是专业的缘故,对于这本书并没有特别的好感,感觉文字多少有点意犹未尽,很多东西并没有说的很明白或很有深度,许多文章往往“废话”过多,主题外围调侃过多,实质要普及的知识则几笔带过。当然我也知道作为一本草根科普读物这本书的深度是为那些不常接触动植物的读者设计的;并且我也相信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远远在我之上。上来就说不好的,是因为我相信科学松鼠会作为一个崇尚科学的草根组织,是可以容纳异议的。难听的就这些,下面还是大篇幅说说这本书的可取之处。小时候大多数人对于动植物的喜爱无外乎通过三个途径:去动物园;读相关书籍;看朝廷台3套或7套的《动物世界》或《人与自然》。但那时候有关动植物的书籍总是有限的,而动物园也顶多一年去个两三次,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更爱守在家里看电视,即省钱又高效。当然,伴随这我们的就是朝廷台那位戴假发的Z老师的中年男子深沉厚重的声音。后来,童年远去了。我们读的书更多是教辅书与专业书,动物园也几年难觅我们的踪影,电视的地位更是被网络所取代。直到前几年,突然一个中年妇女死咬着朝廷台的那位Z姓大叔报出了一本日记,那个叫《动物世界》的节目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的记忆当中……再后来,中年妇女消停了,Z姓大叔也隐退朝廷台去某地方台主持选秀节目去了,虽然《动物世界》或《人与自然》仍然常在我们的电视中出现,大叔的声音也随着节目绕梁好几年而不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上世纪80-90年代的教我们认识动植物的模式已经远去了。好在近年来一股以草根为作者,以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普及为目的,以通俗幽默又不失准确不戏说为写作方法的劲风吹遍大江南北,典型的作品就是红透天涯与新浪、独领风骚当当销售榜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去年被很多人极力推荐的《民主的细节》(尽管这本书的作者并非草根)。这一模式为Z大叔案发之后自然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迪,要知道在娱乐至死任何事都求简求快的当下,你想踏踏实实普及科普知识是没有人会听的。于是为了顺应这个浮躁时代,我们的作者唯有进化出更为强大的适应机制方能生存。因此这本书最大的可取之处在我看来有如下三点:1.以个性化的文字与图片取悦(或者说吸引)读者。手绘的画风、活泼的文字、准确而略有深度的知识讲述(当然这种深度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确有动植物学界《明朝那些事儿》的风范。2.作者来自草根,使选题与描写方法可以尽量贴近读者。典型的文章就是第一篇的《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我不相信以为端坐在某大学或研究所内的动物学教授能为一本书写一篇如此题目的文章,因为那会使ta感觉掉价或不屑,或者说ta甚至不会关注这种主题,因为ta的绝大多数精力集中在如何源源不断地骗到经费。但草根作者不会,他们本身(至少这本书松鼠会的几位作者)就是百姓、学生,是芸芸众生之一,他们没有什么可掉的价可丢的人——虽说其实这一点也不丢人。3.重新讲述那动植物的故事。其实这点是我最为欣慰的,在出版业爆炸的天朝,烂书伪书比好书要多得多,那些充斥着高兴不高兴、主义不主义、危机不危机、心得不心得的书架上最难寻到一本与自然有关的书——即使有也多半是“要去的XX个地方”一类的垃圾读物。动植物专业知识就更被视为没什么科技含量的旁门左道学科——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从本科一入学开始便被讥讽为“种树的”或“挖土的”——仿佛只有搞什么金融机械航天飞机才是精英,研究蝎子老鼠蝙蝠杨树珙桐水土保持都只能是农民。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因为不了解导致自以为是便是偏见的来源之一,而这本书生好给了这些人一个回应——动植物一点也不“土”,相反很有科技含量。就像“打虎斗士”傅德志有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调侃的一样,研究自然界生命的奥秘的人不是那些搞航天飞机的人所能理解的,因为我们是在以几十年的人类生命时间去研究上百万上千万年生物进化的历程,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尽管这本书在我看来还有开头所述的问题与不足,它毕竟还是为后Z大叔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爱上自然的途径,甚至有着启蒙孩子们关心、热爱自然的作用。这样,想必Z大叔也会在主持选秀节目的同时,欣慰地看到《动物世界》随他一起退出历史舞台吧!

迷信科学

拿起这本书,我就想起了《十万个为什么》。小学时,学校没有图书馆,只有一间二十平米左右的小阅览室。某天下午,我和玩伴转到阅览室,具体细节早已忘了,只记得那时候我迷上了《十万个为什么》,他看上了《脑筋急转弯》。等到阅览室要关门时,我俩就已经决定把书偷走了,于是背着老师迅速把几本书放进书包,然后就走人了。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几本厚厚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我的伙伴。这件事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心理阴影,等我意识到偷书不道德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理想是科学家,长大以后理想变了又变,等到现在大三我正准备考研时,就已经又回到原点要做科学家了,虽然内涵早已不同。《尾巴或叶子》里边有很多文章,作者随手就能恰当地引用一些古人词句,碰到时我就会翻诗经庄子查找原文。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让我看得心醉神迷,读完全书时,我已经在做梦某天有这样的一篇科普文出自我手了。桔子帮主引用的一首诗中,"去到既不迷信宗教,也不迷信科学的自由境界"。我想,在追求不到自由的社会中,我还是迷信吧,迷信最纯粹的科学,就像儿时想当纯粹的科学家一样。

来自科学松鼠会的动植物秘史

原文地址:http://skylover.org/buzz/songshuhui-book3/拿起松鼠会的第三本书《一百种尾巴或一千种叶子》,翻开每一篇文章细读内容都是一种乐趣。乐趣在于这本书的作者用轻松的语言去写严肃的科普内容,写的是一些动物、植物的这些或那些的趣事,俨然一本动植物秘史。至于“牝鸡司晨”,也就是母鸡打鸣,这与半夜鸡叫一样具有神话色彩。实际上,在乡村生活过的读者都会知道,公鸡下蛋那是胡吹,母鸡打鸣却有的是。这是由于母鸡体内只有左侧的卵巢输卵管发育,而右侧的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如果它左侧的卵巢发生了故障,右侧那个未分化的卵巢就会发育成睾丸,并且产生雄激素。在雄激素的催促下,母鸡,哦不,他现在已经是个合格的公鸡了,就会操起司晨的任务来。这些有趣的描述在书中随处可见,这些都很明了的解释了一些生活中不甚了解的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它们是寻常的但又是神秘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动物、植物一点都不简单,需要有人通俗的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松鼠会的这本《百尾千叶》的小书则很好的做到了。虽然书里所说的是有限的,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简单易懂的途径让我们去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秘史。除了科普所需的知识外,作者的文笔则大大的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其旁征博引的内容很好的丰富了书中的内容,也让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满足了胃口。科普是一个大话题,我们需要的是将其解构、理解、传播、分享、传承。一本书,包含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科学松鼠会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包含百尾千叶的动植物秘史,更是一本启蒙亿万中国学生的优秀读物。该书是一本国产的科普读物。国内优秀的通俗易懂的读物还是比较缺少的,从贴近中国读者的生活中提取出的题材汇集而成的这本书,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益而有用的。该书将科学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进行科普。可以肯定的说,阅读这本书时思维一定是活跃的,愉悦的。不像死板的科学知识大全,这本书除了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可以想象一下,若干年后有科学家回忆道,是科学松鼠会的科普系列启蒙了他。我以前是一个Science boy,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都有兴趣,参加知识比赛等也有获过奖。尽管现在已经不是需要被科普的年龄,但是这本书还是值得我阅读的,而且阅读的过程中也唤起了以往孜孜不倦的阅读和学习时的乐趣。读了这本书,对我最深的影响是:我也应该加入科学松鼠会的行列去科普。

差点都忘了

差点都忘了草儿萌出的淡淡清香,差点都忘了虫儿苏醒的些许喧闹,差点都忘了凝在叶上的晶莹露珠,差点都忘了柳笛吹出的美妙声音,差点都忘了...... ...... 谢谢松鼠们,拿到书后一口气读了大半本,这些美妙的小文章刺激了我的所有关于童年的感官,才发现太久没有抽身这水泥世界,才发现我们丧失了与自然的沟通本领,才发现我们身边有如此多的小小趣味。是什么夺去了我们的单纯快乐呢?24小时开机的电脑?160元的 IMAX 3D《阿凡达》?365天安排满满的日程表? 可惜的是,我们无法再像儿时一样,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忘掉一切,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没有任何意义目的的未知。刚刚知道,原来母鸡打鸣是可能的,公鸡下蛋是胡吹;刚刚知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写的是如此重情的大雁;刚刚知道,小强原来是一味可以续筋接骨的药材;刚刚知道,我们今天看到的植物都经历了数千万年到数亿年的考验;刚刚知道,我们常吃的草莓和菠萝供食用的根本不是他们的果实;刚刚知道,花朵的香甜气味和个性化的花瓣,蕴含着大智慧;刚刚知道,蒲松龄的《狼》中的屠户可能误解了狼……再说下去,恐怕有透露关键情节的罪名了。这是一本让你接通遥远童年信号的书,一本让你发现大自然无限乐趣的书,一本让你无需理由单纯快乐的书,一本暂时脱离枯燥生活的书,一本让我们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的书…对了朋友,差点都忘了,我们也只是自然中的一只尾巴。不是看百尾千叶,而是重新看到自己。

敬畏自然,感谢生命

老实说,这还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开始写一篇书评。乍看这题目似乎有些唬人,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我读完《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之后的感觉,或者我觉得其实叫《百尾千叶》这个书名其实更酷呢。这样一本轻轻的书和之前的《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样是可爱的24开本。慢慢翻开,不用按着顺序,看到有意思的题目就读读看,没有沉闷和纠结的语言,有的只有作者轻松俏皮的语言和对生命、对自然慧心的感悟。在这众多的文章中,瘦驼同学的《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是最让我感慨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那些可爱的动物收养其他物种的幼崽,还有互相合作的故事,比如:帝企鹅保护小贼鸥,非洲蜜獾和响蜜䴕互相采蜜等等,可以想见:动物的这种行为是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大自然早就告诉我们,这地球是一个整体,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才能将生命延续下去。而反观我们人类自己,许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这确实让人汗颜。不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文章的结尾,里面说道:“直到上了高中,我养了十年的鹦鹉终老,让我难过了好些天,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一只哺乳动物和一只鸟发生感情,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不禁让我想起,电影《导盲犬小Q》中当小Q不在当导盲犬的时候,抚养过它的那对夫妇还是重新接纳了它,帮伴随它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因为在这时候,他们觉得小Q已经是他们家的一员了。这时我越来越觉得,人类始终需要不断的审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不要认为自己是统治者,根据进化的理论,我想终有一天,人类也会被新的物种所代替。只有敬畏自然、感谢生命,和其他的生物和睦相处,才是生存之道,也才是发展之道。最后我还是想说,感谢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因为有了你们的努力,才有这样优美的文字,才让我们明白,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剥开科学的种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重回童真的读书渴望

《一百种尾巴、一千张叶子》可爱的名字,优美简洁如同剪纸般的封面,看到书的第一眼就被这本透露着别致童真的小书吸引。爱读书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的,那时候一颗心充满了渴望,见书就读。那时候农村书本量极少,,有的只有大孩子买来的武侠和村里教书老先生留下的明清章回小说,加上书摊上的连环画和故事会,这些一个农村小孩能接触到的又极少。小孩子总是一颗心对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届的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事物,总是想尽办法冲击我们张望的眼睛。可是那时候能看到的科普书几乎没有。我就找来上初中的堂哥的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这些课本来看,看不懂的就只看里面的小故事。一旦借来书就没日没夜的看,记得最有意思的是上厕所时蹲在里面看,一直看到下一个人来上厕所。农村都是旱厕,夏天苍蝇乱、飞臭不可闻,我也无所谓。当时我妈都以为我傻了,好几次带我去看医生。说了这么多,怎么还没扯到这本书呢。哈哈,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感觉,那种读书的感觉。那时觉得读书时最大的乐趣,书里介绍着无穷无尽的怪事情。一颗单纯、毫无压力的心贪婪、自然、畅快的允吸着这琼浆。可是,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压力也逐渐加大,家长、老师也一步步的把我们往教科书上逼,读书的乐趣一去不再。初中几乎没怎么读书,高中之后又开始寻觅,可是却发现书虽然多了,读书却丝毫没有乐趣而言。黄色故事会充满着书摊,商业图书越来越充斥着比年少的我更多的浮躁。大学里的确读了很多好书,但是此时的我已开始学会思考,伴随读书而来的是成长的伤痛一次次划过,读书变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寻觅了多年,却不想终于在这本书里多年前的感觉。吃饱的午后,坐在凳子上,翻起这本书,一个个有趣的自然故事再次呈现,眼前的景象打开了蒙尘已久的眼睛。竟有了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一时间,宛如进入了一个自然生态园,时而为河马的大汗哈哈大笑,时而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御风而行,时而为小强鸣下不平,时而凑过去开了一个端午节的筹备会议,时而也会对橘子家谱感慨一番……合上书本已是第二个午后,此时窗外的阳光正通过窗帘撒了一地金灿灿。伸下懒腰,春天真好!突然觉得自己有到外面田野里走走的必要了。

当精灵揭开科学世界的一角

如何认识科学松鼠会2009年底的生日礼物, 一个朋友送给我了一本《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爱不释手,从此迷上科学松鼠会的网站,在Google 阅读器上 订阅了 网站的更新当然也是在网站上参加了 新书的试读活动为什么要推荐《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1 太喜欢用这种容易理解又有趣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了, 自己是学工科的, 从高中开始就很怕物理和化学, 大学里面化学也是我很弱的科目,在学校也也过了很多年的实验室生活,现在还是很怕那些瓶瓶罐罐的药剂,但是你翻这本书的时候, 会发现,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原来枯燥的科学知识用有趣的语言解释后,想读小说一样快乐,心情不禁愉悦起来。2 新书的每篇文章 和上一本书比起来, 篇幅会短一些,感觉更好,方便我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面读书,有时候翻一翻复习一下3 新书是彩色印刷,比以前来说,手感观感更好,有很多很惟妙惟肖的插图,爱不释手。4 新书里面的流行语言更多更有趣觉得还有一点可以做得更好的就是原来那么书里面有一些科普图片,在出现有容易混淆的植物或动物时,会附上比较图片, 我觉得新书里面这种比较图片少了一些, 下次出新书,可以考虑继续纳入比较图片,因为看图说话更有印象, 呵呵:)谢谢科学松鼠会给予的试读机会,谢谢小精灵们为我解开科学世界的一角,我已经把这本书传递给了另一个朋友, 让大家一起快乐的畅游科学世界!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