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天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100045650
作者:刘宗迪
页数:647页

作者简介

《山海经》一书,自古称为奇书,学者或据以考地理,或藉之论神话,世人所津津乐道者则无非充斥其中的四海神奇、远方怪物。本书凭借缜密的分析,澄清关于《山海经》其书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全面而透彻地揭示了此书的本来面目——一本曾经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

书籍目录

导言《山海经》:一个未解之谜
上篇 岁月图画:《山海经》中的时间观
第一章 仰观俯察:《大荒经》与原始天文学
第一节 前人对《大荒经》与天文历法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大荒经》与华夏上古历法诸环节
第二章 四时晷影:《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
第一节 《海外经》四方神与《月令》四时神
第二节 《海外经》四方神木与四时测影之表
第三章 儒家经典与“小说之祖”:《尧典》和《海经》历法制度之对比
第一节 羲和“历象日月星辰”与四时之神
第二节 舜“巡守四岳”与“日月出入之山
第三节 “璇玑玉衡”、盖天说与《大荒经》
第四章 飞龙在天:《海经》中的龙星纪时
第一节 上古天文学中的龙星纪时
第二节 《海经》中的“烛龙”与龙星纪时
第三节 华夏龙崇拜与龙星纪时
第四节 伏羲、女娲、共工神话与龙星纪时
第五章 天书遗篇: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历法图
第一节 《管子·幼官篇》所述之古代月令图
第二节 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第六章 天书之海:《海经》作者对月令古图的误解
第一节 异域的起源:对月令古图的“地理学误解
第二节 怪物的来历:对月令古图的“神话学误解
第七章 图画月令:《海外经》月令考
第一节 《海经》中的物候事象
第二节 《海经》中的岁时民俗场景
下篇 天下意象:《山海经》中的空间观
引言
第八章 《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和年代考
第一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范围
第二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与东方民族
第三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与大汶口文化
第九章 《大荒经》与封禅
第一节 封禅巡守与观象授时
第二节 泰山封坛与明堂
第十章 昆仑考
第一节 《山海经》中的昆仑
第二节 昆仑与明堂
第十一章 西王母考
第一节 西王母“西方说”的来历
第二节 西王母神话的民俗文化渊源
第十二章 《山海经》与战国稷下学术
第一节 五行说与月令之学
第二节 《海经》与邹子“大九州”说
第三节 《山经》与《管子》的地理学
结语
一、《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时间传统
二、《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地理想象
三、《山海经》与华夏上古学术史
附录:《海外经》和《大荒经》古图结构示意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概要

刘宗迪
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现为山东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神话学、民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

章节摘录

  太阳朝出东方,暮落西方,自冬到秋,随着季节的推移,其出入的方位与时推移,不断变化,可以说其出入点有无数个,必不会仅仅在七座山峰上升起,也不会仅仅在七座山峰上降落,但是,古人何以单单注意到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并郑重其事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呢?其中必有深意存焉。  清代学者陈逢衡早已注意到《大荒经》中日月出入之山的记载,并独具慧眼地指出这一记载与观察日月行度以确定季节的习俗有关,其《山海经汇说·山海经多记日月行次》云:“《大荒东经》言日月所出者六(按:陈氏显然未记人孽摇颓羝一山),盖各于一山测量其所出入之度数以定其行次也。”“《大荒西经》言日月所人者七,盖各山皆设有官属,以记其行次,然后汇而录之,以合其晷度,如今时各有节气不同也。”陈氏之卓识,一直湮没不闻,未能引起《山海经》研究者的注意,直到现代才得到科学史学家的回应。吕子方《读

图书封面


 失落的天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第一次看《山海经》的时候,就觉得《海经》部分很玄幻,思索不出来为什么古人会写这样一部书,还会称之为经,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多年。后来有幸读到JT叔叔的庄子讲义,感觉他用象征符号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庄子》,在根本上是很契合佛理的,所以这样的阅读方法对我影响很深。有了这样的推演思路,再来看《山海经》的《海经》就想去用象征符号来解构,可毕竟对古文、历史的知识有限,仍是不明觉厉。这本书又教会了我一种新的研读古文的思路,瞬间豁然开朗,再看《海经》觉得茅塞顿开。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推演思路非常清晰严谨,而且引用翔实,确实能以理服人。但是,我仍觉得存在一些些遗憾,虽然作者认为《海经》是一篇描述历法图的文章,我仍然觉得其文背后还有我们不了解、解读不出来的讯息。作者的考据虽然科学合理,可隐约感觉对《海经》的释义形而下了,不过这又也许是我的一种无知使然吧?人对世界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反复过程的,从最早对古典文化的神往,到以科学精神自居后的蔑视,再到更能以兼纳并序的包容心态来看待时,我走了很长的路,以后也许还会改变这种认识吧,这个也说不一定呢!
  •     终于撸完《天书》,下卷读得比较粗略,不过好歹可以写个类似读后感的东西反驳一下之前看到的一篇脑残书评了。书中导言部分就引了这句话:经为解晦,当求无解之初;史为例拘,当求无例之始。这当然不是一本整理、附会前人观点的综述,作者在谈及前人的观点时总会去探查观点的依据,而不是拿观点本身来“打架”,所以才能提出自己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我觉得这是正确的做法,而且要说从书里学到哪些必须具备的基本研究精神,这算是其中之一吧。说到底一种“观点”只是基于某些证据做出的推论,不能等同于证据本身,把各种证据分隔在各个推论之下,这叫盲人摸象。可是偏偏就有人(http://www.douban.com/people/43744467/)拿观点本身来反对观点,却只字不提观点的依据。那位仁兄在书评中(现在已经删了)主要说了这么几点:1、“任何一本宗教学”(此兄原话)都说过西王母来自殷人崇拜的西母,因此作者说西王母的“西”为后人附会是可笑的;2、“任何一本宗教学”“早已”说过“绝地天通”是上古时期统治者收拢祭祀权的宗教改革,因此作者说绝地天通可能反映历法变革(民间散乱的物候历→统一的天文历)是可笑的;3、西水坡遗址发现的6400年前的蚌图与节气有联系,说明那时候人们就已经会使用天文历,后人的历法技术不可能更倒退,因此说《山海经》反映“山海经图”时代的先民历法是可笑的。我的看法如下:1、“任何一本宗教学”并没有前前后后考证过“西王母”这个称呼本身的来龙去脉,从《山海经》开始后人对“西王母”各有各解,所以这个符号在后来被用来对应多少个不同的实体都不奇怪,把西王母对应于西母本身就可能是后人的手笔。“任何一本宗教学”的观点不能抹杀《管子》中提到“王母”的事实,也不能解释殷人卜辞中东母的出现频率远比西母高而周以后西王母远比东王公广为人知的反差。2、“任何一本宗教学”关于“绝地天通”是宗教改革(用“是”字其实根本不准确,应该说是“反映”)的观点并不与“绝地天通”反映历法改革的观点矛盾,此兄却用前者来反对后者,这要么是逻辑混乱要么是表达混乱。再者,说“绝地天通”的神话反映宗教改革,这更像是功能主义对神话作用的解释(神话以曲折的方式在群体中留下社会变革的记忆),并没有详细解读神话本身的原型。后来此兄改口说通过“绝地天通”就认为当时的祭祀与历法拟定有关是想象力太过丰富,因为不是所有祭祀都与历法拟定有关。我却觉得《国语》中“绝地天通”的原文至少能作为二者有关的“孤证”,因为有两处暗示祭祀和生产密切相关,一是“降之嘉生,民以物享”到“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的过程,二是设立十二次与绝地天通在《国语》中恰恰都是颛顼的功劳(至于何处看出绝地天通与天文历有关,书370页注释中讲了“南正”与“火正”的含义)。此兄又反驳说有人用“民渎齐盟,无有严威”来解读其中的政治学含义,还说天灾(嘉生不降,无物以享)只是官方用来收拢祭祀权的借口。然而民治混乱(这个语境下是说祭祀秩序混乱)与生产是否丰收的关联不正好说明历法问题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吗?这里“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确实很可能不是事实,但确切地说,“民渎齐盟”和“嘉生不降”的因果关联才是借口,实际反映的是人人都能祭祀与“嘉生不降”的关联。神话本来就是观念的产物,特意强调“嘉生不降”的结果正说明民众对祭祀与生产的关系有根深蒂固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在民众间“流行”开的祭祀,除了与农业相关的祭祀,还能是什么呢?那么“任何一本宗教学”具体是怎么说的呢?就拿此兄念兹在兹的《中国宗教通史》举例,书中说《国语》中观射夫的解释明显带着“崇古非今”的色彩,带着“今人”的政治偏见,实际上民神杂糅正是原始宗教的特点,在此前并不存在一个“民神不杂”的时期。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祭祀秩序与生产的关系是实在的,将“嘉生不降”强硬归因于“民渎齐盟”才是后世的人依自身政治观点强加于神话的借口。其实,用正常逻辑想想,只要民间祭祀包含拟定历法这一内容,那么收拢祭祀权后用统一的天文历来替代各自不同的物候历就是势在必行的。3、西水坡这个真的让我笑疯了,我随便挖个坑,此兄就跳进去了。他先是说“图”必须是画在软质材料上才能称作“图”。后来又说既然我们没有发现6400年以前的中原文化有绘图的能力那山海经图就必然不存在。《天书》前半本就在用文献学证据证明这样一张图的存在,却有人说“我们没发现考古学证据,所以文献学证据不能成立”,还说这叫“疑证从无”。这就好像家里门锁被撬开丢了许多东西,却因为没有捉住贼而认为家里没有被窃一样。这其实不叫疑证从无,叫“存在即感知”……再则,西水坡的蚌图就算真的和天文历法有关又怎么样?山海经图凭什么就一定要是6400年以前的?难道一种技术出现了就会马上推广,难道文化是线性积累不会倒退的?书里第一章就提到《淮南子·天文训》都还遗留有参考地面坐标的痕迹,难道《淮南子》的作者是6400年之前穿越到汉朝的?总之,从《天书》里我发现,对于一个观点来说,其证据和逻辑过程可能比推论更重要;从脑残评论中我发现,对于一个人来说,逻辑比常识更重要,因为缺乏常识可以补,缺乏把常识组织成知识体系的逻辑思维能力却是没救了。
  •     这本书的作者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想象力常常决定一本书内在的张力。读后想,这样的书是需要下很多功夫才写得出来。一生能写几本这样的书,就够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是那句话:训释一入深如海,从此小说是路人。。。“经为解晦,当求无解之初;史为例拘,当求无例之始。”
  •     不科学
  •     很好看
  •     用心之作,震聋发聩
  •     看不进
  •     信息量太大,看得我都消化不良了,作者考据的功夫真厉害
  •     历法说……
  •     从大的义理方面去解读,问题是,古人真的有那么聪明吗
  •     又是颠覆性的观点,反正我是信了
  •     想象力和实证精神冠绝前辈诸贤,但若是没有这张传说中的“山海经图”现世,假说终难验证;以上古中国起笔,却以山东中心主义收尾,令人语噎
  •     给跪
  •     六百多页,主要向读者说明了山东是宇宙的中心,世界都是山东的(不。关于历法的推论很精彩,《山海经》是时间序列而非空间序列的月令图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全书有点不均衡,主要是《海经》,也没真正讲多少华夏世界观。我完全不懂天文,也不好说啦。
  •     了解历史
  •     与其说是读山海经,不如说是学习天文学。灵的。
  •     天文历法学视角下解读《山海经》,理论新颖而敏锐。
  •     此书极好,通过文献来还原一个可能存在的图像,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学术的功力上,此书虽为民俗与神话学著作,却足以成为艺术史研究的范本,那些靠艺术史混饭吃的混混应该好好看看。
  •     求再版出精装
  •     作者从很学术的方式去解读《山海经》 多少有些枯燥 但对于西王母的考证很有意思 颇有价值
  •     刘宗迪先生真的是,特别特别的人。(就喜欢这种理工科出身然后来搞人文社科的人!去sdu跟他搞文献也真的很好啊
  •     再细读,魅力无穷。oh,把书忘到家里了。
  •     好的学术著作必须要像侦探小说一样啊!最初读起来有些无趣,不过整本真是大赞,看完对古人的时空观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都有时空回溯之感……
  •     待我再充实下自己吧!
  •     对阅读山海经很有帮助
  •     可对比吴老师的山海经读
  •     有一段时间迷《山海经》,看过很多相关的书。觉得这本书是最靠谱的了。只是太低调。看的人比较少。。那些垃圾的《山海级地理考》之类的臆想之作,却是大力宣传造势。无所不用其极。《失落的天书》从历法和天文角度去解释山海经。论据有力,分析精辟。把山海经的地理范围局限在几座山之间,好过那些说山海经写到美国南极去的靠谱。有幸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
  •     虽然我觉得《山海经》,特别是《海经》是以象征手法写成的,应该在读懂字面意义后去发掘文字所指的真相,可是读到这本书还是献出了我的膝盖。 这个作者的考据功夫可真是很厉害啊,让我大开眼界,又掌握了一种新的读《山海经》的思路!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建议和中华书局的《山海经》译注版本对照着看。
  •     大量的论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在看,努力看!!!
  •     对山海经的另一种理解,
  •     作者从天文历法的角度系统解释了《海经》。但至于《山经》,则没有涉及。我隐约觉得三星堆文明、夏朝和《山海经》有某种关联。
  •     2015.3.30 “太阳在东、西方天际群山之间的出没推移,把无限绵延、平铺直叙的逝水光阴变成了周而复始、段落分明的时节和岁月,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时间节度,于是才有了春耕秋收、夏耘冬藏的农时更替,才有了春祈秋报、夏雩冬腊的节日轮回。” 好书,两年后重读。
  •     虽然看起来觉得很奇怪,不过还是很猎奇的
  •     说几个书里不同于成见的观点。山经是齐国人写的;山海经的昆仑是指泰山;西王母是祭祀山神的始祖母;山经是观天图,海经是月令图。刘宗迪读书又多又杂,无愧钟老送他野马的称号。另外没有他的天文背景,绝难有此思路。有些地方的论证有问题,但不妨聊备一说。不喜欢看推演的可以直接看结语,但这样会错过一些阅读的启发和对文献的了解。
  •     天文历法的文本考掘十分之精彩,不过对神话本身的理解较为单薄。其实严格来讲,并没有达到副标题古代华夏世界观这一目的。 这一“时序-地理”世界的想象,和人本的政治世界之间的关联,也未能得以澄清。但是,已经足够五星了。
  •     能自圆其说
  •     虽为解读山海经的一家之言,但看过此书感觉再也不能愉快地接受其他解读了
  •     我就知道山海经没那么简单……
  •     民俗学在先秦文学和文献的研究中,常常因为所谓的文化人类学的方式而名声不佳。刘宗迪先生以深厚的功底,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宣示了民俗学、以及先秦文学、文献研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这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但是在刘先生的努力下,整部书不仅解决了复杂的技术、文献以及相关历史问题,而且在全过程中显得举重若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同时展示了他向来优美的文笔,以及富有思想魅惑的意义阐发。不失为《山海经》研究中的伟大成果。
  •     知识量过于庞大文盲表示看到最后真的看吐了,这是我看过篇幅最长却完全能用一句话完美概括的书:以前那些研究山海经人文地理学的都是牛鬼蛇神不知所谓,让我来引经据典告诉你山海经是一副天上古月令图。洋洋洒洒六百多页就讲了这一句话!虽然推理论述都极具科学严谨,但这种类似文科被理科强奸思维的迷之基调真是莫名不爽,以及部分圆解不通的又通通以“你们都懂”“综上所述”来暧昧其说。不过还是……好厉害,文盲跪着做了好久的笔记,龙星一章最有趣,但最初的“龙”象一说又从何而来却也无解。其实就算明白了这些光怪陆离的山川方国神话色彩背后朴素的真相,那么它对于现今天文历法探索又有何种意义和突破,书中却没有只言片语,那么,仅仅只是还原这份真相,就将山海经所赋予人文的那些动人想象打上荒诞无稽,浅薄无聊的道听途说之谈真的有必要吗?
  •     E2-1 K928.62/8
  •     很好,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山海经的认识,尽管有些地方论据稍显不足,行文拖沓,但瑕不掩瑜。
  •     我相信《山海经》里提到过的人鬼蛇神飞鱼走兽都是存在过的,甚至有的现在还存在着。按捺不住我激动的小乳腺特地前来推荐这本书。
  •     对神话过于专业的破解,只是过于专业了,看到一半便打不起兴趣。
  •     非常有趣,然而有些地方说得不大清楚深入。
  •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该书立论大胆,论证扎实,见解深刻。建立了对中国相当大部分的古代传说、神话的解释框架,自成体系。若他日得到更进一步支持,该书必将成为中国经典,其主要内容甚至应该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     神作!言之有据。作学问有此成果大概已经可以青史留名了吧
  •     更向荒唐演大荒
  •     刘老师完全可以开宗立派了,理论自洽,引证丰富,领域交叉,视野开阔,祛蔽启新,虽然理工科推理的行文结构让部分人不适,但是总的方向我是接受的,以前读顾颉刚的《上古史讲义》就一直认为《山海经》跟邹衍有关,这本书告诉我,是的。然后刘老师的随笔集《古典的草根》则包含着体现他的研究思想的文章以及本书几个比较关键性的考证。我决定要把本书中用天文历法来解读儒家经典的片段整理出来了。深夜两点半,继续感动中。
  •     非常有意思的书。唯一的疑问是,作者并没有解释“龙”的想象如何得出。作者提出龙图腾最早即为龙星之说可以接受,而南方天空众星如何被古人想象成“龙”形(而不是别的什么)的呢?早期的龙形是否与今日的不同?
  •     从头至尾翻了翻……有趣但晦涩……功力不深继续修炼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