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惯性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206041303
作者:克纳普
页数:479页

作者简介

着后现代时代的到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度被推到了前台,本书在哲学层面上谋略读解陀氏及其思想,以此为平台,对后现代社会所面对的诸种困扰作出回应,质疑了现代社会得以建构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谋略还原人类的本真状态。

书籍目录

鸣谢有关意译和音译的说明第一章  引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惯性之形而上学第二章  惯性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忏悔主人公与“地下室悲剧”第三章 《罪与罚》:从惯性中复活第四章  《白痴》中的死刑判决第五章  欧洲文明的死亡机器:《群魔》中的惯性第六章  冻死:《少年》中的熵诗学第七章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神意之维第八章  后记:“一粒麦子”注释文献精选中外姓名译名对照表译者赘言本书所涉科学问题浅说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着后现代时代的到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度被推到了前台,本书在哲学层面上谋略读解陀氏及其思想,以此为平台,对后现代社会所面对的诸种困扰作出回应,质疑了现代社会得以建构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谋略还原人类的本真状态。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莉莎·克纳普 译者:季广茂 编者:何怀宏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后记  记得小时候小伙伴打架,强者打人,弱者被打,倒也符合达尔文先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但这是强者的逻辑,弱者自不认可。弱者自有弱者的逻辑,他们的逻辑不是达尔文的,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牛顿的,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他们挨了打,却并不认为自己吃了亏——当然也不认为自己沾了光,而是认为“双赢”或“各有胜负”。道理嘛,很简单: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任何作用,都必定引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你用巴掌打了我的脸,我的脸也打了你的巴掌,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你没有沾到便宜,我也没有吃亏,大家彼此彼此。    原以为这是儿童戏言,没有什么社会内涵可言,美国的一位女士却写了一本专著,专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待牛顿法则及西方科学的态度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本《根除惯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形而上学》,也让读者大开了眼界。  惯性又译惰性,在英语中是一个词,在中文中却分成了两个,而且两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惯性”是个物理学术语,并无褒贬色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物体保持自身原有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坝);而“惰性”既是一个化学术语,还是一个日常用语;作为一个日常用语,它包含着贬义。现代汉语的解释是:“(1)某些物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2)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习惯的倾向(多指消极落后的)”(326)。面对同一个、“inertia”,翻译起来,无所适从。译者改来改去,最后还是决定统十使用’“惯性”一词,原因只有一个:这样可以强化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牛顿力学之间的“血肉”联系。此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但翻遍中文译本,却很少有人将其直译出来,大多代之以“黑暗的力量”、“落后的势力”之类的词语。这显然模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与牛顿力学之间的关系,阅读中文译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也不会想起“根除惯性”这样的题目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心科学的发展,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科学名词,他对科学的发展有着深沉热烈的思考,读来令人感叹不已。我们中国20世纪肋年风靡一时的“热力学第二定律”,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在19世纪70年代即已涉及。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罗斯思想界的活跃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一直以“开放”自诩,哪里想象得到,早在19世纪中叶,“东方”、“古老”的俄罗斯就已经“开放”到了那样的程度,那么高的水平。  我印象最深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在逆历史的潮流而动,逆自然的法则而动。在一个习惯于“顺自然则昌,逆自然则亡”的国度里,这着实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反抗自然的法则(国人会称之为“自然的规律”),梦想着真真确确的起死回生,的确不合乎国人的胃口。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的人,异想天开的人,到头来除了碰个头破血流,国人实现想象不出还会有什么好果子等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去吃。令译者感叹不已的是,本书作者完全站在一个不偏不倚、纯然客观的立场上,精心捕捉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生与死的细腻感受,并用清晰流畅的语言一一将之表达出来。这表明,本书作者不仅受过极佳的学术训练,拥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且还具有非凡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

章节摘录

书摘  《地下室手记》的第二部分,成了“我”如何“挡在路中”的图解。碰撞决斗以些微的喜剧效果,详尽展示出,当一个“自我”挡住了另一个“自我”的路时,人行道上所发生的一切。这时,有莉莎介入的那个插曲描述了同样的行为原则,不过是在更深的层面上描述的,也带有悲剧性效果。在第二部分中,惯性依然是决定地下人行为的重要力量。但是有关惯性的定义却发生了轻微的变化。它不再意味着在变革方面的无能为力。现在,惯性意味着物体自作主张。把它运用于人类,意味着,他们都不愿意牺牲自已,他们都在自作主张、自私自利地为人处事。  透过第二部分中的多数故事插曲,我们发现,地下人的行为完全是惯性作用的结果。因为拥有更大的力量,他仗势欺压那些待他不薄的同学。事实上,当他第一次在莉莎面前大出风头时就是这样,他直接回应(用牛顿的术语说,直接反作用)了他长期忍受的凌辱(这些凌辱来自他的孤朋狗友)。他转向莉莎,也是期待着自己能够支配她,征服她,或使她“像球一样飞走”。  当地下人与莉莎再次相遇时,他们之间的较量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不过那时地下人羞愧难当,因为莉莎目睹了他的窘态,也看到了他与自己的仆人阿波隆(Apollon)的搏斗。他不再觉得自己还有什么优势,于是回过头来羞辱她。他向她解释说,在第一次相遇时,他就想羞辱她,以转移别人强加于他的侮辱:“我事前已被人凌辱,凌辱我的是那些先我而来的人。我来到了你现在所处的位置。为的是痛击他们中的一个人,那人是位官员;不过我没有达到目的,没有打着他;我必须报复某一个人,以解心头之恨。正好你来了,我向你发泄了我的愤怒,并放声大笑。我被人凌辱,所以我也想凌辱别人;我像一块抹布一样被人压榨,所以我也想具有非凡的威力……。”(5:173)于是在地下人的眼中,他的行为是受牛顿的运动定律支配的。  出乎意料的是,莉莎对此作出的回应并不是报复他,而是对他的不幸表示同情,她哭着拥抱了他。在做出这一回应时,她并没有刻意保护自己或自行其是,而是给别人让路。莉莎的姿态是拥抱,这样能使两个躯体占据同一个位置,因而与不可渗透性原则截然对立。莉莎的拥抱不仅与地下人的惯性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与fert的两种姿态恰成水火之势:双手叉腰挡在路中,或袖手旁观安然而坐。这两种惯性姿态都是反射性的,都是把手臂置于自己身上,而拥抱意味着把手臂伸给别人。莉莎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惯性和不可渗透性的对立物,而惯性和不可渗透性正是地下人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她的行为是对由“fert贵族”(fertocratic)构成的社会秩序的挑战,而地下人恰恰是这种社会秩序的代表人物。  开始时,她自发的同情行为感动了地下人(“我也禁不住呜咽起来,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5:175])但自发流露感情的时刻过去后,他又像以前那样自作主张了。他关心的问题是,“他们两人的角色已经彻底颠倒了”,“她现在是英雄,而我只是一个受屈辱、遭践踏的生灵,就像以前——四天以前——她在我面前一样。”他必须报复,重新找到压制她的那种感受。他与她做爱,然后给她钱,想以此达到报复的目的。(5:175)尽管这次与莉莎相遇,似乎能使他步履蹒跚地摆脱自身的惯性(“那天晚上我坐在家里。在一切精神痛苦中苟延残喘着。有生以来我从没有感到这么痛苦和后悔,”[5:178])但惯性依然显出自己的无所不在:“‘安详与宁静’是我渴望获得的东西,我希望一个人单独留在地下室里。我尚不习惯的‘生命力’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5:176)地下人之所以如此神速地回到了他习焉不察的惯性状态,是因为惯性不需要付出丝毫的努力。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生命力”却需要付出能量。莉莎一走,地下人就失去了逃出地下室这一地狱的希望。他的“自我”挡在路中,使他无法去追赶她。  在第一部分中充当叙述者的地下人,不冉做任何努力以重新聚集“生命力”了,就像第二部分开始时的情形那样。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当他决定撰写自己的忏悔录时。他正在克服自己“有意的惯性”,即“袖手旁观”。的确,他表达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怎么相信的愿望——他的忏悔录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安慰、不再厌倦、慈善和诚实,这些都来自苦干。(5:123)撰写忏悔录意味着克服自身的惯性,这至少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手臂,开始写字。  对于地下人来说,撰写忏悔录,这个行为成了他进一步证明自己具有惯性、不可渗透性的方式——他拒绝对别人放弃这种方式,他需要自我保护。他宣布,他只为自己写作,因而不允许任何“其他人”渗透到自己的忏悔录中;他不允许任何人扮演忏悔者的角色。他的忏悔在表面上具有对话性。作这样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把别人排斥在外,预先占领一切可能产生回应的空间;在叙述的层面上,这些技巧累积起来,就是惯性和不可渗透性。  他的忏悔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这种无限的开放性意味着,撰写忏悔录无法令他重获新生。“手记的编者”告诉我们,“事实上,这个悖论者(paradoxalist)所写的《手记》并没有到此止步。他无法控制自己,只好继续前行。不过,在我们看来,这里就是止步的好地方。”(5:179)地下人似乎要继续盲目地而不是有意识有选择地撰写自己的忏悔录。  “他无法控制自己,只好继续前行。”(尽管他说过,他想停下来)。这好像是说,一旦他振作精神抓住笔杆,一鼓作气写下去,一切就会自动展开。运行的动力不是他的选择,而是惯性使然。因而,他的忏悔录会在完美惯性的支配之下顺利完成。无论在其行为中,还是在其叙述中,地下人都听命于“自我法则”。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在1864年4月16日的日记中提到过“自我法则”,而《地下室手记》似乎是说,自我法则与惯性法则关系密切。   读懂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容易,因为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作家,没有一般大众文学的简单、粗略等特点,相反充满了神奇诡秘之处;不仅如此,还要懂基督教,特别是要熟读《圣经》。我从上大学时开始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想来已有二十个年头,但真正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有了些较为真切细腻的感觉,还是在译完此书之后。我因此要特别感谢本书作者,是她把我领入了一片新天地,激发了我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兴趣;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吉林人民出版社,毫不犹豫地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与本人,我为此深深感动。至于责编的勤勤恳恳、辛勤劳作,译者内心的感激,更是难以言表。  ……


 根除惯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看看
  •     陀氏参考必读书目.此系列中写得最好的一本.
  •     胡扯
  •     作者太机智了。
  •     啰里啰嗦
  •     惯性~
  •     爱不释手
  •     近代化中显著的俄国村社惰性
  •     陀氏的东西我都喜欢。
  •      惯性有两种意义:物理学上的;社会性的(消极落后,不改变生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诠释后者,他认为人要获得重生,必须根除这种惯性,认为作品中人物遭受苦难之根源在于无力根除这种惯性。
  •     找了个机灵而有力的二分点。然而我始终担心这种外在惯性/内在自由感或惰性/生命力的分法会抹平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本身的丰富与复杂
  •     什么样的学术土壤,催生什么样的研究视野。
  •     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很透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