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章节试读

出版社: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1
ISBN:9780195499971
作者:強世功
页数:200页

《中國香港》的笔记-第86页 - 第五章 在大陆思考海洋

先借这里谈点对前几章内容的一些印象:
如果以前没有从中国看香港这个角度,那么,如今强世功的这本书,最多也就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而且,这里的所谓“从中国看”,其实更确切的表达,或许只是从中国人强世功的角度看,看的呢,其实也只是强世功自己眼中的香港。
强世功说,
大英帝国的精心撤退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自相残杀,印巴分治、巴勒斯坦问题、土耳其的问题、中东领土纠纷、南非种族问题、新马问题以及香港问题,可以说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缺乏道德感的帝国。
他所提到的这几个地方,从眼下的现实来看,恐怕的确是不如意的,但光凭一个大英帝国,就能有这样的能耐么?我不相信。就算有烈火,可如果没有干柴,恐怕也是烧不着的。
另外,我也不太喜欢“阴谋论”,不是因为我对人性抱有更好的期望,而是阴谋论自身的逻辑太完美,所谓“根深蒂固的主人意识、清醒冷静的政治判断、深藏不露的政治谋划、审慎周全的利益盘算和坚韧不拔的耐心与毅力”完美到不像历史。历史肯定有阴谋的成分,但不太可能只有阴谋。
回到这一章。强世功提到了周恩来的“爱国-家”:
在爱国的最高原则下,形成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中国共产党统治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拥护中国文化的爱国者。
这被归纳成为一种“差序格局”。而邓小平后来对爱国者的定义则是——
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稳定。

《中國香港》的笔记-第134页 - 第八章 “一国”之谜: Country vs State

1.
一个文字错误——香港回归已经十年来,
“来”应改为“了”。
2.
十六页的篇幅,讲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国,强调的是一个文化历史传统中自然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一讲到文化,距离似乎就近了,但问题是,所谓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是不是只要有同源的部分,就可以“称兄道弟”了呢?
我想不是这样。更何况,从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其实蛮惨烈的,断的断,散的散,不是现在谁的地域面积大,就表示保存的中华文化就更多,就是正统。面对中华文化,内地和港澳台,都有一个找寻和重新学习的过程,相互间,其实应该保持一种虚心的交流姿态,对人也是如此。讲文化不同于讲制度,制度容易讲,至少可以当作教条的东西背诵,一讲文化,人的胃口也就吊得很高了,那么,讲文化之前,或许首先得问问自己——我到底有多少文化可讲?
3.
文章的第四节结尾太仓促,好像没写完似的。

《中國香港》的笔记-第139页 - 第九章 “一国”之谜:中国 vs 帝国

几个文字错误:
(1)P139 “多了一层赚钱意外的政治意义”——“意外”应为“以外”
(2)P153“汪辉称之为帝国朝贡体系”——“汪辉”应为“汪晖”
(3)P155“是秦帝国的格局,而是大清帝国的格局”——“而是”应为“还是”
这一章接着讲文化,还是那一句,讲文化可以,但一定要问一问:自己到底有多少文化可讲?

《中國香港》的笔记-第91页 - 第六章 主权:王道与霸道之间

1.
在第一部分,强世功提到了一个“澳门模式”,其核心是:澳门的主权属于中国,但在澳门问题解决之前,澳门的治权依然属于葡萄牙。
香港问题能不能用“澳门模式”,如果这称得上一个模式的话?强世功的说法是,英国从新界的土地租借问题入手,这触及了主权问题,那么,对于中国而言,澳门模式就变得不可行了。
但在我看来,澳门背后的葡萄牙与香港背后的英国,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它们之间,根本也就谈不上什么模式的借鉴。
2.
不管英国想功利地打经济牌还是法理牌,也不管中国到底是多么地拥有政治话语上的正当性,香港不同于台湾,不同于马岛,首先是基于地理,以及依附于地理所能够展现出的军事实力。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而且与内地相连,水电食品供应一切断,什么理念都不用谈了。地理上,香港与英国隔得是如此之远,而中国再怎么也不是满清时期的样貌,于是,英国不可能在军事上能占有什么主动权或者优势。于是,尽管强世功想绕开马基雅维利,为中国在政治话语的正当性寻求支援,试图寻求一种政治文明,但事实上,这一切仍旧是以实力或者综合国力且最终是军事实力为基础的。没有这一切,哪怕你再文明再正义,也无人有兴趣听你谈。
即便回到了谈判桌上,我们的文明程度其实也远不如英国,驻军这样象征性的权力把持住了,但更为影响实质的行政、司法方面的权力却放弃了,更别提后来彭定康的政改,直到今天,仍旧被一些香港人当成是“good old days”。
3.
历史容不得假设,但我想,假如中国收回香港的年份,不是1997,而是1999,让英国人去处理一下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那么,后来的事情,恐怕会是另外一番样貌了。

《中國香港》的笔记-第120页 - 第七章 “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

1.
一个疑似编辑错误——
针对多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现实,采取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路。
应该是“大杂居,小聚居”?
2.
“一国两制”不是针对香港才有的,最早是针对台湾,更早还有针对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强世功更是再往前推,推到了清朝。大清帝国解决了边疆问题,核心是在捍卫帝国主权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采取因地制宜的个别统治的政策。
根据这样的讲述,似乎从很早以前,我们就有了一条连贯的思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的处理模式算得上是成功,而我们现在呢,不好说失败,但肯定不算成功。一个不够成熟的“十七条协议”(都叛乱了,能算成熟么?)启发了“一国两制”,如今麻烦不断的“一国两制”(一点点小问题都可以吵得满城风雨)又如何回头去启发西藏面临的政治难题?
问题之间或许有相通之处,但其实又大不相同,在把眼光抽离到很远之前,或许还是应该沉下心来,多看看各地的独特性。不然,再好的愿景也是教条,因为连当下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谁还管得了长远呢?


 中國香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