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208087552
作者:(美)巫鸿
页数:265页

作者简介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书籍目录

绪论屏风
第一章 《韩熙载夜宴图》
第二章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第三章 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
第四章 皇帝的抉择
尾声 元绘画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片目录

编辑推荐

《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和表现》:屏风《韩熙载夜宴图》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皇帝的抉择元绘画

内容概要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展览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4)和《“美”的协商》(2005)等,并编撰有关专著。所培养的学生现在美国各知名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韩熙载夜宴图》突破文本之圈宋徽宗(1101—1126年在位)时期编纂的绘画著录《宣和画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了顾闳中在10世纪创作《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顾闳中,江南人也。事伪主李氏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糅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李氏惜其才,置而不问。声传中外,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写于九百年前的这段文字和记载顾闳中作品的其他一些早期文献,已经一起成为研究顾闳中画作的“原始资料”,并由此奠定了有关这幅画的学术探讨的基本论调。学者们在论及此画时几乎都从这一记载开始,由此去思考画作背后所隐藏的创作动机。时代较晚的作者总是享有特殊便利,能够参考更多在数量和形式上都不断增加的“资料”和“文献”。天长日久,这幅画不仅载入各种绘画著录和绘画文献,而且开始具有了自己的文本:题跋。现代印刷术进一步使人们能够把长幅手卷“编辑”为适合于书籍的版式,这幅画(更确切地说是编辑后的复制图版)因而更加便于随时检视,成为辅助说明特定学术观点的插图。这些历史记载、题跋和现代的著述构成了我所说的“文本之圈”,它们既为我们提供进入绘画本身的入口,同时又把这个人口阻塞。它们包含了有用的信息和判断,因之可以被看做是我们了解这幅画的桥梁。

图书封面


 重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巫塔按:今天看到万老师一篇读《重屏》的文章,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万君超,1962年3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宜兴。现为政府经济部门公务员。业余从事书画鉴赏和古代书画史研究。国内多家书画杂志和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上海2008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特约学术撰稿人和大会嘉宾。屏风即所谓“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用具”(《辞海•语词分册》)。中国的传统屏风究竟发明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但它首先应该是唯有天子可以使用之物,具有一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这一点似乎可以从古人的文献中得到印证。屏风的制式、规格和演变等的历史均非常复杂,在此无法予以详尽的论述。它有漆画、木雕、镶嵌和素屏等许多种形式,而我感兴趣的则是屏风上的传统绘画演变的大致历史概况。屏风既然是作为室内挡风或障蔽的用具,它就应该与古代房屋的内部建筑结构有关联。屏风在帝王宫殿上的用处,除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外(比如龙凤等图案),它其实还有一种安全防卫的功能。但是在望族大户人家或其他公共场所之中,屏风主要是起了一种室内装饰和陈设的功能。在屏风上的传统绘画是起于何时?英国的中国美术史学者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曾经说过:“直到宋代,画屏,或者有人会说装裱在屏风上的画,还可以与手卷、壁画一起称做是中国的三种最重要的绘画形式。而今天,几乎没有一块可以被辨识的屏风画残片留存下来。”从中我们可知屏画的历史,应该与手卷和壁画同时,它也应该远远早于立轴、册页和扇面等绘画形式。但苏氏说“几乎没有一块可以被辨识的屏风画残片留存下来”,我不敢苟同。美术史家和古建筑史家傅熹年先生就认为,存世的传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当初应该就是屏风画。我也认为北宋大画家郭熙《早春图》轴(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应该是当时的屏风画。因为我怀疑此图极有可能是春、夏、秋、冬题材的四屏画之一。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领域里,真正对屏风画展开全方位深入研究的是华裔美籍学者巫鸿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了用英文撰写的《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一书,此书曾获得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2009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丹翻译、黄小峰校阅的此书中文本。堪称是一本研究中国传统屏风画历史的“里程碑”之作。全书分为《绪论:屏风》、第一章《韩熙载夜宴图》、第二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第三章《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第四章《皇帝的抉择》、《尾声:元绘画》,全书约21万字左右。巫鸿先生出国之前,曾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和金石部工作了六七年,接触过非常多的文物,所以有着一般美术史学者所不具备的“阅历”和“眼福”。后来获得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后即任教于该校的美术史系,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西方真正意义上现代美术史学发源于德语国家,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中心。“二战”期间,一批德语国家的美术史学者先后前往英国和美国避难。以恩斯特•贡布里希[E H Gombrich,1908—2001]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到了英国;以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前往了美国。潘氏对美国现当代美术(艺术)史学界的影响非常之大,弟子众多,堪称“一代宗师”。后来美国许多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都是他的弟子、再传弟子或私淑弟子,其学术影响力至今犹存。潘氏是美国现当代美术史学界中“图像学”派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图像学”力求理解视觉艺术中所暗藏和暗示的观念或思想。艺术作品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家的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创作行为,而对艺术品的分析就是要从图像的本身去解读、诠释和破译,将美术史逐渐演变为“观念史”。巫鸿先生曾就读的哈佛大学,是美国四所以研究美术史而闻名的高校之一(另三所是纽约、普林斯顿和耶鲁),所以他在美术史研究上深受“学术语境”和“学术环境”的影响。我们在阅读巫先生的美术史著作和论文时,必须要理解和考虑到这一点,并且你最好要能够“懂”得一些现代西方美术史学的学术理论和流派。否则你在阅读时就会有“雾里看花”和“似懂非懂”之感。还有一点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巫先生的著作和论文全为英文撰写,并不是写给中国人阅读的,所以他必须要考虑到西方人的思维、审美和阅读习惯。我尝试通过阅读《重屏》中的第一章《韩熙载夜宴图》(以下简称《夜宴图》)一文(25—60页),来粗浅地体验一下巫先生大致的美术史研究的“学术风格”。《夜宴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手卷。它是“传”为五代画家顾闳中的作品,这是一幅在中国绘画史上非常著名的作品,其知名度似乎仅次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但此图究竟是否是顾闳中的“真迹”,历来就多有异议和疑论。争辩的观点非常复杂,在此无法予以详述。以我粗浅的绘画史常识而言:此图可暂定为是宋徽宗时代院体画家的至善临摹之作,或是院体画家“原创性”的摹本,应该是比较妥当。巫先生首先从文献和图后题跋的解读上去厘清韩熙载此人的“历史真实性”。野史对韩熙载的私生活文字记载有一种“猎奇”的心理,而图卷后的题跋对此图的品鉴有一种“误读”的作用。尤其是宋徽宗和乾隆两帝的题跋有一种表面上“禁世”劝戒之意,其实更有一种暗自“欣赏”的双重心理。因为偷窥、好奇和羡慕他人“荒淫”的私生活则是人之恒情。巫先生以此说明,《夜宴图》其实应该是一幅由图像、野史、题跋和鉴赏者想象等诸多因素所共同组成的画卷。从这节文章里,我似乎看到了苏立文在《中国诗书画艺术》一文的观点:“观念与形式、文字与图像之间精妙而有意义的联姻,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反映。”巫先生随后开始详细解读《夜宴图》的“图像”内容。因为此图由四个独立的场景所构成,所以每个场景都用了屏风做为“隔断”。巫先生在阅读时重点关注的是图上的屏风所起到的功用。但他在此引述了一些西方美术史学者的理论,还将此图上的屏风与山东津县朱鲔祠堂内和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的石刻画像,以及朝鲜乐浪出土漆奁上的屏风做详细的比较研究,还将五线音谱与屏风做比较,以此要证明《夜宴图》上屏风的重要和特殊的功能。平心而评,此举显得实在有点“勉强”和“硬套”之嫌。而且使得文章在前后文字之间连贯性大损,当读者在读罢其中长段的“比较”研究文字后,而前面所读的文字印象已“模糊不清”。然后,巫先生再从手卷的特有形式来分析《夜宴图》的“视觉”效果,他说:“当我说这幅画是一个‘连续的构图’,是一次‘视觉之旅’,或是一个‘绘画故事’时,我一直在暗示这一特征:所有这些概念都隐含着时间的意义,而我对此图的解读已经说明,这件作品既有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一个单独画面之所以能够把这两者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乃是因为这个画面属于一幅手卷。”他还一再说明手卷是一种绘画的“媒材”。本节从46—57页详述了手卷特征、欣赏视角等相关问题,以及《夜宴图》与其他著名绘画手卷作比较,完全是象在对一个绘画史的“外行”在讲述。文章显得非常的“冗长”和“罗嗦”,其中当然又插入了几处西方学者的有关论述。这正如我前面所说:“巫先生的著作和论文全为英文撰写,并不是写给中国人阅读的,所以他必须要考虑到西方人的思维、审美和阅读习惯。”在此得到了印证。这或许也是巫先生的有些著作在国内的阅读群体相对较少的“症结”所在吧?但我也注意到了在《重屏》的以后几章里,巫先生在论述上有了较大的“改观”,行文和论述流畅、清晰了许多。而有关西方美术史学理论的演绎比重相对较小,远比阅读第一章《韩熙载夜宴图》来得愉悦。巫先生将美术史研究与考古学、人类学和美术媒材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交叉互动研究,这是他的学术专长。但国内有的学者对他某些“西学”较为明显的著作颇有“微词”,这其实大可不必。学术可以论短长,但不可以争门户。国内近数十年来的美术史研究著作,大多有一个共同的弊病,就是重文献而轻实物,所以就将美术史著作变成了一部又一部的抄袭史。尤其是在对个案和实物的研究方面,就整体的学术水平而言,与美国、日本和台湾尚有一定的差距。而巫先生为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同行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理念,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有开疆拓边之功。因为我不研究礼仪美术、石像美术、建筑美术和墓葬美术,仅研究平面美术,所以巫先生先前在国内出版的其他几部美术史专著中译本我并未购读。但我现在想推荐巫先生的这本《重屏》,以及另一本《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研究文编二集》。—————————————————————————————推荐阅读:巫鸿著、梅枚等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集二编》(《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之一) 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12月出版 16开平装一册 386页 书价55元
  •     书还是给人很多启发,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核对插图出处时吓了一跳,我在笔记里写了,绪论里太和殿屏风被写作乾清宫的,汉墓壁画的出处也不对,线描图是原来考古报告中的吧,费唯美描了一遍就成她的了?!美术史家是不是也得注意点儿啊,如果所有的细节都有出入,那最后的结论会不会动摇呢……就是这样了,有些事还是不能懒的。
  •     来源:《广州日报》杜庆春: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文学系 副教授 如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时刻是面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除却去美术馆、画廊这种特定场合之外,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餐厅的装饰,而后是一些餐馆以拍卖一些字画作为吃饭时候的“余兴”。中国传统绘画还在何处现身?绘画的现身之地的变迁也许比单纯思考绘画的技法变迁还要体现出问题的关键。巫鸿的《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以屏风为对象,一步一步揭开中国人如何将绘画和 “自我”意识维系起来。《重屏》从皇宫的皇帝宝座上的屏风开始,作者带领着我们的目光扫过屏风画的历史,并且以《韩熙载夜宴图》等著名绘画作品为透视的重要对象,梳理了屏风画的内在绘画风格的变化,以及屏风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变化。屏风成为中国文化的承继者和构建者,用来构建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来构建自己与道德、价值观念的一种关系。屏风从道德的宣教走向一种镜像的价值,在其中构成一种非常隐秘的自我投射和自我象征作用。到了皇权那里,屏风成为相框、底纹和符合性的延伸,“在这个礼仪环境中,天子的权威是由他自己掌控的:他将自己最完美的形象展示给臣民——被屏风的边框定格,被屏风的装饰所映衬的正面威仪天容。”由此本书最终在回到“皇帝的抉择”的论述之后,完成了巫鸿关于中国绘画的“元绘画”的讨论。作者开篇即言:“本书所关注的问题颇为宏大: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而回答此问,作者采取“即不仅把一幅画看做是画出来的图像,而且将其视为图像的载体”。一扇屏风正因为是一个绘画的媒体材料,也是一个画像,它的模糊身份构成了对于绘画最本质的讨论的标本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69条)

  •     图像分析+把画视为图像的载体 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 按照时间顺序讨论屏风画和出现屏风的画的发展 主要关注仕女屏风 山水屏风 素屏 后来结合米歇尔和福柯关于图像的观点提出“元绘画”的概念 认为《重屏会棋图》和明清时期《西厢记》插图绘本是元绘画概念的完美表现
  •     巫老师的解构功力真是了得,很受启发!
  •     基本就是一本方法论的书,巫鸿野心很大,一本小书要讨论的问题太大,未免有些薄弱的地方。第三第四章写得就很一般,第三章么有任何惊喜,第四章里提出的“女性空间”的概念也应该再展开一些,下结论太早,显得薄弱了。结尾分析西厢记的各种插图是一种将视觉研究方法论带入中国前近代视觉经验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     巫鸿教授的经典作品之一
  •     这本书等了很久了终于买到,名副其实
  •     仕女屏风-审美化的女性形象成为被外部观看的对象;山水屏风-文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山水屏风的大众化以及素屏的流行;“重屏”-元绘画:媒材与再现的双重指涉
  •     meta-metapicture 差点被夜宴图玩坏了~
  •     去年只是潦草地翻了一下这本书,今年再看到封面,却能一点点回忆起其中的内容,一本好看的书。
  •     除了元绘画那章讲得有点牵强,其他几章都很富有洞察力,当年没有拿到charles rufus morey prize也算是遗珠之憾
  •     译者是中专技校出身,所以这个英文水准……
  •     越看到后面越看不懂……
  •     巫鸿是我非常喜欢的美术史作家,此人原本也是一奇才,他的美史研究与严谨的文字会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文化历史的根与乐趣。之前网上断货了好久,我从图书馆借了读完,念念不忘,今天速速拿下!ps:给快递大哥好评~
  •     很有帮助
  •     价格方面倒没什么,不过相信要是交给三联,装帧版式什么的会更好,而且价格也不一定会比现在高.另外就是这里面许多内容与<<时空中的美术>>重合,这个买的时候要注意啦.总而言之巫鸿先生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     其实没读过 但因为内容绝大部分都出现在《时空中的美术》这本书上 所以知道写了什么
  •     呜比高居翰更赞
  •     这是我本科最后一年在一堂art history methodology seminar上读到的,是我对于中国美术史方法论的启蒙读物。巫先生从此就成为了我的偶像。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此书是我最爱的美术史著作之一,也是我受益最深的一本先生的著作。
  •     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表现形式,中国的大美艺术
  •     写郭熙《林泉高致》论文时参考的。感觉打开了艺术研究的新大门,提醒我们注意到作品的物质性,作品之间的相互阐释。遗留下的有趣问题:不同时期对画作的不断“再创作“中,艺术作品的价值如何被评价?何时开始”真作“有了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
  •     早就想拜读一下,终于买到了~~包装很好。
  •     朋友推荐,第一次下订单写错电话,第二次及时收到,夜读,甚是欢喜。
  •     手卷,移动的画面
  •     读的第一本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书籍。后几章涉及的作品太多稍显散乱,因此最喜欢围绕一个主题一幅画展开的前两章,尤喜欢屏风折射画中主人公内心思绪的创见,让我深刻领会了什么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要记住这本书的大框架小细节并不是容易的事。
  •     屏风分割出的物质空间里是对象的框定与再现,绘画里的屏风构成图画的转喻,既配合画中人的活动,也反映出绘者对对象的关注与转移。我觉得屏风对空间的分割与框定,还有绘画对象的变化,绘画载体的变化及其对观众影响这些都很有启发。巫鸿英语居然是我能看得懂的
  •     学识趣味兼备 而且书编辑得非常舒服
  •     深感用中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阅读中国绘画是可行且必须的。以及,这是我见过的编辑最好的中文艺术史著作。
  •     写得太好了。能读这本书源于去年我在《故宫日历》上看到一幅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的明代摹本,印象深刻是因为画面的幻视效果以及它激起我对于“屏”在建筑学意义的触觉。巫鸿认为《重屏会棋图》是具有媒材与再现辩证关系(很本体地)的唯一一幅传统中国绘画,他在最后一章提出元绘画(metapicture)甚至元-元绘画(meta-metapicture)的概念,认为这种绘画能体现出相互参照及自我参照。这种论述(discourse)角度个人以为是很后现代的,巫也提及福柯。此前我对于传统中国绘画毫无共鸣感,被巫鸿的清晰论述带进语境里面,仿佛理解了中国绘画表现;对《韩熙载夜宴图》与《重屏会棋图》的对比研究部分深有同感。写得很棒,讲述逻辑是闭合的环,思路很好。开心。
  •     一本勾起读者各种兴趣的书,太有趣了!
  •     非常不错,是我想要的!
  •     虽然读完还是没懂怎么解决何为中国画这个问题了。。。最后一章分析《西厢记》各版插图最精彩。手卷的观看方式。把拥有同一内容的画组成系统再拆为模件分析。
  •     毕竟再翻画会留意屏风了,一个微小长进,耶!!
  •     细读巫鸿。2016-5-5
  •     还没看完,总体很不错,值得一看
  •     作者文史艺术知识丰富,行文如流水,论证信手拈来,可惜余与作者知识储备差别太大,不得其意。
  •     古代艺术史的底子很硬,视觉分析进入的角度也巧,本书的主题“考察屏风如何在借喻性的空间中创造隐喻性的空间”在几个章节都扣住了,头尾章节对“元绘画”的探索是突破性的亮点。第一章分析《韩熙载夜宴图》的屏风如何同时构建共时性的图像空间,以及规定历时性的观看/叙事顺序(结合手卷这一媒材)已经十分精彩,未想尾声探讨《重屏会棋图》作为一种完整的“元绘画”(同时具有对于画作为图像和媒材的双重知识)更有高论。符号/内容上的互文网络且不谈,巫鸿指出《会棋图》不仅转化《夜宴图》的前后扣连的结构为层层嵌套的结构,从而反思了手卷/立轴作为不同绘画媒材的关系,又借穿透媒材/再现区隔的“重屏”设置(画作为屏风画、画作为图像、图像中的屏风作为物质媒介与图像)而来的“幻觉性”指涉了绘画媒材和图像的张力,实在高明。
  •     印刷精良,设计亦好,只是封皮材质易掉渣。高二看完这一本之后就把巫鸿所有的作品买来了,然后就一直束之高阁......
  •     如此高的定價,不利於學術類著作的“普及”!!!
  •     第一章,第二章已读,不打算继续读下去。在小说系列里面一定是考据考的最好的,在史学系列里面是讲故事讲的最好,在美学系列里面是解释图像最完美的,在图像学里面属于有极高美学修养的评述。
  •     虽然绘画懂得不是很多,但是看好书是百益而无一害。
  •     空间的分析,男女审美的转换,隐逸文化的彰显,内外世界的隐喻。
  •     读这种书的人,大都是穷书生,定价表这么黑嘛。
  •     挺好玩的 理论方法用得活内容都是干货 没一点儿空套子 由屏风涉及到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文人心理 政治影射 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本身的内涵与传承 前段时间上课正好涉及到关于中国画「仿」的问题 文末关于元绘画和这一传统的解释给人很大启发 想起了叫魂 感觉不管是哪方面的史学研究 其实最后殊途同归
  •     学问做到巫鸿这般境界,人生圆满。
  •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     巫鴻還真是喜歡扯空間啊……這本有點格物致知的意思,但個人覺得過猶不及,有把問題複雜化的嫌疑。
  •     因为这类书,卖得少,不像畅销书那样,所以卖得贵。往往读这些书的都是些穷书生,似乎很难接受,但这批人也都是些很爱书的人,再贵也买,很矛盾。《美术史十议》那么小本,价格都那么高,别说这本了。价格吓人,但攒钱够了,也要买的,书很好呢。
  •     受益良多。韩在熙夜宴图有趣至极啊!重屏中的世界有一种和埃舍尔的画一样且更为缥缈的视幻感。用这个概念做个爱屁屁怎样?
  •     屏风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选题,有好几个地方的分析妙到毫巅,当然也有毫巅之上过于危险的可能。
  •     还是写的有点散。镜子/屏风,屏风题材/应用演变史,绪论比coda好。
  •     纸质版本都很好,喜欢,内容论述的不错,有专业经验者值得看!
  •     ……恩,宋人居室中应该常见山水屏风,诗屏也常见。
  •     元绘画必须是反思性的、要么反思其它绘画、要么反思自己、
  •     写得如此深入又如此妙趣横生,写卷轴的观看那里简直看得入迷。
  •     一二章都很好读也很有趣(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通过屏风在构图和内容上的作用,讲了中国画的内容和介质,解释了元绘画的概念。但后一部分没太看懂,在仕女屏 山水屏 素屏的演变之外,似乎渐渐脱离了屏风的主题,开始勾勒相关的中国画知识大背景
  •     20170130读完的,觉得适合多读几遍,重新体验到了中国文学绘画的魔力,轻描淡墨背后同样传递着创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人生哲学,虽然读得懂这些到底,依旧别想过好这一生。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和自己的命运深邃的纠缠在一起,从经济环境到家庭背景,最后个人智慧,及意志力。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     又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     对画的解读非常有意思
  •     巫鸿太见多识广,无论是作品还是理论,都结成了网,随便可以联系揉杂,从一件作品里能看出很多东西。一个概念,一件作品在他那里其实意味着发散开来的一个小网络,从中捋出逻辑,就是一个精彩的视角。一路看下来就是作品和概念的畅游。还有个本事,一个感觉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逻辑,能写出好几大段……
  •     很喜欢,书是很好的一本书。
  •     这真是主题研究以小见大的典范,可见研究切入点实在是太重要了。巫鸿所使用的概念(再现性、物质性、空间地点、转喻隐喻、错视、元绘画等)都很西式,但对图像的分析和材料的运用真是让人叹服。装帧排版一流。扉页“献给蔡九迪”猝不及防,看个学术书也被你们秀(p.s. 15年夏作者面签的签名版)
  •     学术做多了就是脱离不了套路
  •     糾錯:193頁將《桐蔭仕女圖》背後康熙手書的《洛禊賦》中描寫的洛浦之春景歸於詩中之南方。
  •     书没问题,就是运来时磕害了点页,肯定是装配时不小心
  •     看了觉得很有收获,受益匪浅
  •     屏风作为绘画媒介,具有悠久的传统,绘画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屏风的画中画构成了强烈的互文本间性。
  •     思辨的力量!由绘画中的屏风和屏风上的绘画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历史纵深展开研究,探索出绘画媒材与绘画再现这一对概念在中国绘画中内涵和关系。值得慢慢品味的好书
  •     首先明确屏风的历史及其艺术、政治功用。然后知道重屏在绘画中营造的诗意空间,趣味暗示,视角转换,框定与粉碎等多重作用。中国文化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越是意义浓缩的事象,越是被追捧过火…
  •     绘画致力的空间营造置换错觉与时空观,淡化现实与思想的距离,实现技术上的卧游。
  •     很有趣的议题,写的也很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