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沉浮錄》章节试读

出版社:明窗
出版日期:1996
ISBN:9789623578486
作者:董橋
页数:138页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2页

as 与“作为”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社会不断演进,语言不断发展,词汇因此也处於经常变动的状 态之中:新词诞生,旧词消失,甚或旧词另生新意。眼看词汇步步丰富﹑步步充实,自然可 喜﹔反之,一见词汇受到扭曲﹑变得累赘,难免忧心。 “作为”是一个教人非常忧心的词语。罪魁祸首是英文里的“as”。To abolish as soon as possible Hong Kong's status as a port of first asylum,立法局议员和秘书处的中 译都说是“尽快取消香港作为第一收容港的地位”。其实,“作为”可以不要,也应该不要。 像样的说法是:“尽快取消香港的第一收容港地位”。 周梁淑怡的动议里说:“我要求尽快取消香港作为第一收容港。”这个说法有语病。罗叔 清的发言里则说:“唯一办法是首先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从法理和语言的观点上看,不必 “作为”,加个“政策”或者“地位”,意思清楚得很。我们不会对一位漂亮的小姐说:“你 作为一位大美人,实在不必花太多钱买化妆品了!”我们说:“你是个大美人,不用花太多钱 买化妆品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的思路最重要。罗叔清的发言里说:“由於近数年欧美 各国已基本上没有再履行承诺,收容滞港船民,令滞港难民人数有增无减。”应该说:“近年 来欧美各国基本上已经不再履行承诺收容滞港船民,滞港船民於是有增无减。”这样好些。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17页

香港布政司陈方安生当领袖确有可取之处;值此风雨飘摇之夕,她毅然预测香港一九九八年一国两制的政策顺利落实,回归之后港人正式治港,大家必须抓紧机会塑造香港自己的命运。领教之余,更觉得香港正需要这样一个不怕言多必失的领袖。
三十年代美国著名煽情报业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在一篇社论里说:“政客为了保住权位可以无所不干——甚至不惜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A politician will do anything to keep his job - even become a patriot.)此话幽默中大见智慧,就像陈方安生引林肯警句以明志那样有智慧。
PS:政客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可以成为一个所谓的“爱国者”……香港沉沦的现状,和当年那些政客也大有关联……大不列颠拓殖海外,将文明传递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然而,有些人只知state、nation的意识,却没有真正的现代意识、自由市场的意识……令人唏嘘!
董桥先生能在97之前就透彻地看清这一切,可见其识见是令人钦佩的!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红了电脑,黑了诗人 - 红了电脑,黑了诗人

文章大家William Safire於是提出知识三论,说明人生在世都会经历三种求知过程:知以求存(knowledge for survival),知以求成(knowledge for achievement),知以求趣(knowledge for pleasure)。求存是熟习人事森林之道;求成是事圆满足之乐;求趣是身心欢愉之源。求存靠斗争;求成则不妨让机械电脑去处理数学,拼音之类的杂务;求趣纯粹是求知情趣。他说他的小儿子拒绝背诵乘数表,因为几块钱一部计算机可以代劳了。可是人生还是需要知道一些不太需要知道的事物,包括比较抽象的人文课题,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比电脑聪明,而是为了满足人类天生的知的乐趣。
  电脑系统可以演绎理性的程序,却未必阐释得了感性的波谱。「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是理性的陈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是感性的创作。「就着语言与人类的问题和关系,王教授将於今天在城大举办的有关讲座中详细介绍」﹔这句话应该改成:「王教授将於今天在城大举行的讲座中详细介绍语言与人类的问题与关系」。电脑会这样改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电脑肯定要说王安石用错字了。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9页 - 送上一块莓子饼

「欲」是想要、需要、要、将要;比如畅所欲言、胆欲大而心欲小、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想」显然是硬凑出来的词,相当古怪可笑。英文说的是为了那些得不到机会而失望的人(the disappointed)而增设座位,中文现成的「向隅」正好派上用场:「为了满足向隅观众之需要,兹决定该两场夜场增设二百三十八个座位」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26页 - 浏览这样的中英文

我爱读张岱的《陶庵梦忆》。台静农先生生前为此书所写的序也是上好文章。序里有一段话说:「一场热闹的梦,醒过来时,总想将虚幻变为实有。於是而有《梦忆》之作。也许明朝不亡,他不会为珍惜眼前生活而着笔﹔即使着笔,也许不免铺张豪华,点缀承平,而不会有《梦忆》中的种种境界。至於《梦忆》文章的高处,是无从说出的,如看雪箇和瞎尊者的画,总觉水墨滃郁中,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却又捉摸不着。余澹心的《板桥杂记》也有同样的手法,但清丽有余,而冷隽沉重不足。」
英国作家 V S Pritchett 的文章我也偏爱。此公小说﹑评论都写,每一出手,句句乾净,教人钦羡不已。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10页 - 「故」与「也」

文章写到文白夹杂有致,非数十年浸淫不办。文章有二忌:一是白话中的文言字用得突兀;二是用错字。犯此二忌者,往往不是死在什么高深之字里,而是浅白的字害人。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32页 - 「神明在上,我不做」

这是一个没有情书的年代,情人节於是铺张起来了:上百元一枝玫瑰花﹔上千元一顿烛光餐﹔卡片美术师代劳印刷的绵绵情话﹔酒店钢琴师尽心弹奏的悱恻恋曲。这是一个没有毛姆没有王尔德的年代,情人们於是可以沐浴在无知无忧的爱河之中:毛姆说,「爱情只是套我们去传宗接代的卑鄙手段」﹙Love is only the dirty trick played on us to achieve continuation of the species﹚;王尔德说,「回肠荡气的风流韵事﹙grande passion﹚如今确是可遇而不可求了。那是闲人才有的福分。那是优游之辈山庄之中的消闲妙方」。因此,「爱情战无不胜,只战不胜贫穷与牙痛」(Love conquers all things except poverty and toothache)。人生竟无风流之资,又无传宗之兴,大概也真的有点杀风景了。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9页 - 不要经典要经读

马克吐温说,经典作品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东西﹙A classic is something that everyone wants to have read and nobody wants to read﹚。
新闻工作者写稿﹑翻译都是急就章,往往连重读一次的时间都没有,遑论修改。这就特别需要练好基本功了。基本功说穿了是造句的功力。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小资产阶级游园遗梦》一文中吴霭仪说“踏上中国土地,苦难感油然而生,到了外国,就如到邻家花园游玩,不好的都用不着我管,尽挑好的加以欣赏赞美就是了。” 深得我心。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16页 - 有物、有理、有方

文章讲内容,讲逻辑,讲修辞。内容要有物,逻辑要有理,修辞要有方,三者兼而顾之,文章自然可观。
There is an excitement in learning - and a sense of never knowing where all that learning will take you, just as we never know where our own lives will lead us. ﹙…让人觉得学海无涯,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带你到哪里去,正如…﹚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浏览这样的中英文 - 浏览这样的中英文

浏览这样的中英文
  我爱读张岱的《陶庵梦忆》。台静农先生生前为此书所写的序也是上好文章。序里有一段话说:「一场热闹的梦,醒过来时,总想将虚幻变为实有。於是而有《梦忆》之作。也许明朝不亡,他不会为珍惜眼前生活而着笔﹔即使着笔,也许不免铺张豪华,点缀承平,而不会有《梦忆》中的种种境界。至於《梦忆》文章的高处,是无从说出的,如看雪箇和瞎尊者的画,总觉水墨滃郁中,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却又捉摸不着。余澹心的《板桥杂记》也有同样的手法,但清丽有余,而冷隽沉重不足。」台先生的文章文白收放总是这样恰到好处。徐复观先生的文字,功力也深厚得惊人。当代有情致的大笔真的不多了。英国作家V S Pritchett的文章我也偏爱。此公小说﹑评论都写,每一出手,句句乾净,教人钦羨不已。他的《Man of letters》 一书,序文开笔是这样写的:“If, as they say, I am a Man of Letters I come, like my fellows, at the tail-end of a long and once esteemed tradition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writing. We have no captive andience. We do not teach. We are rarely academics though we owe a great debt to scholars. We earn our bread and butter by writing for the periodicals that have survived." 信笔写来,圆浑而不致烂熟伤雅。这是最难得的境界。《板桥杂记》里说:「南曲衣裳妆束,四方取以为式。大约以淡雅朴素为主,不以鲜华绮丽为工也」﹔文章之道,当也如此。书是要读的﹔遇到高手之作,更不可不流览低徊。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六。四:永不泛黄的新闻》一章的立场表明,董桥并非单纯的闲适文人,笔下还是有惊涛骇浪的。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16页 - 文字減價戰

《時代》雜誌已故集團總編輯Hedley Donovan談傳媒操守與責任,要求的是warmth without sloppiness; sharpness and snap without cruelty; worldliness without vulgarity﹙溫馨而不傷感﹔尖銳而不涼薄﹔入世而不低俗﹚。這是優質媒體的晨鐘暮鼓。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2页 - 「机会」难逢

《三国志》里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这里的「机会」是指关键﹑要害,与时机﹑际遇无关,所以可存可亡。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25页 - 红了电脑,黑了诗人

文章大家 William Safire 於是提出知识三论,说明人生在世都会经历三种求知过程:知以求存(knowledge for survival)、知以求成(knowledge for achievement)、知以求趣(knowledge for pleasure)。求存是熟习人事森林之道﹔求成是事圆满足之乐;求趣是身心欢愉之源。求存靠斗争﹔求成则不妨让机械电脑去处理数学﹑拼音之类的杂务;求趣纯粹是求知情趣。他说他的小儿子拒绝背诵乘数表,因为几块钱一部计算机可以代劳了。可是人生还是需要知道一些不太需要知道的事物,包括比较抽象的人文课题,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比电脑聪明,而是为了满足人类天生的知的乐趣。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12页 - 退休漫说

美国政府高官退职后给私人机构或者外国政府当顾问,利用自己当官时期的关系从事游说拉拢的活动,天天出入高楼大厦的旋转门,不顾舆论指责,一意赚钱,美国英文於是用 revolving door 描绘这个现象。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6页 - 细长黄色水果

不论中文英文,写得平实清楚最好。第二步才追求味道气势不迟;那要多年的功力和阅历才行。写文言像文言,写白话是白话,那是基本功;文白夹杂而风格自见,那是造诣。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鬓云中的学术》一文讲到叶嘉莹教授的《唐宋词十七讲》,感到很亲切。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10页 - “获”得个混血儿

认识字的原意对用字遣词大有帮助。所谓对文字敏感,其实是摸透那个字的底细,注意人家怎么用,自己盘算取舍,对之日久生巧,懂得发挥字的生命。

《英華沉浮錄》的笔记-第16页 - 诚诚朴朴的读书人

"...Who has an ability to bring excitement to the study of the past which is the mark of the truly great historian." 那是说,他研究过去而能创出振奋人心的成果,所以是伟大的史学家。


 英華沉浮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