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院风荷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
ISBN:9787533633202
作者:朱良志
页数:282页

作者简介

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经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另人特有的人生智慧。中国艺术渊深和海,我舀起一瓢之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它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
本书共十讲,第一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讲 听香
第二讲 看舞
第三讲 曲径
第四讲 微花
第五讲 枯树
第六讲 空山
第七讲 冷月
第八讲 和风
第九讲 扇舟
后记

编辑推荐

  曲院风荷,为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以湖景和荷韵著称,曲曲景致,引人入胜。《中国艺术论十讲:曲院风荷》(修订版)以其为名,用其意也。  中国传统艺术在世界上有其独具的特点,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也是如此。中国艺术理论本身就是供你玩味的,如同你在大自然中,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尽享性情之乐,这样的理论也要求你体味,将你的经验融于其中的体会。《中国艺术论十讲:曲院风荷》(修订版)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寻找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智慧。

章节摘录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民族不喜欢雪,大雪飘飞,白雪皑皑,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忘记尘世的烦躁,产生一种超越的感觉;雪是干净的,而人们平时生活很容易沾染上污浊的东西,在雪中,我们似乎将心灵洗涤了一番;雪是冷寂的,给人凄凉的感受,使人有更深的内心体验,和这个充满戏剧般喧闹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雪中,人们获得深深的心灵安宁。而在中国。雪常常被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思考。禅宗颇喜欢雪的意象。百丈怀海(720—814年)《广录》说:“只如今,心如虚空,学始有所成。西国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槃。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雪山这一比喻。强调皑皑白雪荡涤染污,又强调在冷寒境界中的涅槃超升。有位僧人问镇州万寿和尚:“如何是迦叶上行衣?”万寿说:“鹤飞千点雪,云锁万重山。”有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茫茫。”  对于禅师来说,雪就是空,就是无,就是无心,是不加装饰的本色世界,是无尘土的净界。禅认为妙悟的过程就是抖落身上尘埃,所谓“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禅的理想天国,就是一个雪国。禅是冷的。有的人这样形容禅:“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清。”每一步都看到凄寒的花,每一句话都是清冷的冰。  诗人对雪一往情深。雪给人带来永恒的宁静,唐人司空曙《过胡居士睹王右丞遗文》:“旧日相知尽,深居独一身。闭门空有雪,看竹永无人。”琉璃世界,一片静寂,深心独往,孤意自飞,颇有点柳宗元《江雪》诗的意韵。雪给人带来性灵的怡然。白居易这首咏雪诗颇解人颐:“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官舍小亭闲望》)心中有雪,世界皆洁白。雪是一个清洗灵魂的世界,又是一个孤往世界。  中国画家喜画雪景。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乐卿题李成《江山雪眺》图云:“古人最喜画雪。”  被称为南宗画祖的王维就是一位画雪的专家。《清河书画舫》卷三说:“右丞喜画雪景。”他的雪景图,仅见宋徽宗朝《宣和画谱》的著录,就有26幅。王维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今从传为其所作之《雪溪图》中尚可见出“雪意茫茫寒欲逼”的特征。王维酷爱画雪,是因为要追求那雪之后的寒意、寒神;大量创造荒天寒地,使王画显示出“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的境界特点。传他曾作过一图有雪中芭蕉,将不同时间中出现的物象融在一起,表现独特的意韵。

图书封面


 曲院风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朱良志的《曲院风荷》,此书的副题是“中国艺术十讲”,是朱先生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记录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印数只4000册,价29元。在南京万象购,七五折。一共讲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十个重要的问题:听香:形神, 看舞: 动静关系, 含蓄: 曲径, 微花: 小中见大, 枯树: 大巧若拙 ,空山: 虚实, 冷月:慌寒冷寂;和风:和谐;慧剑:妙悟的体验;扁舟:中国的写意传统 。 中国的古典艺术,书画多以枯荷 枯木 墨竹 山水 老翁或者虾 鸟 话等等,为什么好?又代表什么?不是专业人士一般弄不明白,为什么代表高洁的心境?追求?为何有人愿为“青藤门下走狗”为何有人爱石如命,太多的为什么将人们挡在古典艺术之门之外,而这本书以决不枯燥的语言,系统的阐释这些为什么,以专业的修养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艺术所表现的人生的人生智慧,表达中国古典艺术所引起的互动。读这样的书,受益良多。也有顿悟的快乐,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啊。。。强力推荐.2004.2.4
  •     在上海福州路古籍书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完全是被封面和衬页吸引住的——很唯美,很具有古典的风格,不过看上去也很脆弱。以至于我小心翼翼,特地包了书皮。就如清初学者强调的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乃至美学,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所以虽然名为“艺术论十讲”,作者其实是在一个大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比较突出地谈传统美学。所谓的“艺术”,是看待传统文化的一个角度罢了。虽然冠以“论”字,作者的写法几乎是随笔乃至散文的风格。于是,作者的文字、思想,和他所关注的对象本身趋向于融合,传达给读者一致的感受——关于静、关于空、关于冷和其他。虽是夏日,此时随手翻开缓缓读来,内心还是很沉静。这本书可以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对照阅读。相比而言,后者的学术气更浓,但也非常流畅生动,另人喜爱。(他的《美学四讲》就不做推荐了,纯理论的东西我看不下去。)另:最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朱良志先生主编(?)的一套丛书,延续了《曲院风荷》的装帧和组织风格(北大出)。其中我看过的有:胡晓明先生的《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和宗白华先生的选集《天光云影》,都值得一看。http://douban.com/subject/1228065/http://douban.com/subject/1226352/
  •     也许对终日浸溺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只是皮毛?但是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却宛如盛宴一般叫人惊喜不已甚至贪婪。最喜欢的是本书涉猎面极广,诗,词,曲,书法,园林,花鸟,山水,篆刻,禅,哲学,音乐,等等中国艺术的种类都交杂在一起,正是我喜欢的大杂烩一样的好东西。更像一本向导,一个开始,我可以从书中的提示线索里慢慢走出去,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的“地图”我现在知道如何摸索,有多少小径等着我走进去。。。想想都是很幸福的事。书是朱良志教授在北大十个讲座的合集:第一讲 听香 - 形神问题第二讲 看舞 - 动静关系第三讲 曲径 - 含蓄第四讲 微花 - 以小见大的思想第五讲 枯树 - 大巧若拙第六讲 空山 - 虚实问题第七讲 冷月 - 荒寒冷寂的世界第八讲 和风 - 和谐思想第九讲 慧剑 - 妙语的体验第十讲 扁舟 - 写意传统回程飞机上看了一路,看完了九讲,还剩最后一讲了。有趣的东西太多。1. 冷月:关于时代主流不是看了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感叹一代承上启下的人不见了,所以有了文化断层?不是都在抱怨如今的中国功利心遍地,没有人记得文化为何物?不是说现在太多的人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公元前五百年的老子就有过类似的感慨了。不禁大笑。原来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真以为过去的古中国遍地是苏东坡王维么?原来中国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啊!冷月里讲:=========引用开始=======《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众人都觉得很满足,而我就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我真是愚蠢的人啊!。。。众人似乎都找到了施展才能的地方,偏偏我愚顽有鄙陋。我偏偏不同于众人,我尊重自然本然的生活。老子这里用讽刺的口吻,道出了时流文化的放荡不羁,腐朽不堪。人类最喜欢赶热流,追求享受,这可以说是各个时代不变的主流,只是有程度不同罢了,为了蝇头小利,蜗角功名,你争我夺,这世界好不热闹。。。。老子。。。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众们都感到很充满,他们有“余”智去行诈,有“余”财去挥霍,满堂富贵,一屋珍奇,老子感到这并不能算真正有余。。。。在老子看来,众人的归属是一个虚假的归属,他们真正是荒天中的游魂,他们什么都想得到,也许什么都得到了,但是就是丢失了一件东西,这就是自我。所谓“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 =========引用结束=======2. 枯树·中日艺术之差别自从在东京美术馆把中日展馆连续着全部看完之后就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日本艺术美则美也,但是让人无法呼吸。中国艺术更合我心。没有那么强的压迫感。是可以亲近的。枯树那章点出二者不同,简单明了。=========引用开始=======中日两国喜欢枯木的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禅宗,都是为了表现出离俗世、达到永恒的内容,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却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饶有兴味的差异。中国人是要在枯中见活,日本人是要在枯中见寂。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一段枯木,就是一个预示生命预示春天的引子;在日本庭院艺术家来看,一段枯木朽石,则是死寂的永恒。 =========引用结束=======3.曲径:关于书法=========引用开始=======[书法]八法作为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籍,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静得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的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体会这种势的,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如以下这个“君”字取自汉张迁碑(http://jqzheng.org/mt-static/images/jun.PNG)。在结体和笔画的处理上,就体现出这种“势”来。此碑方笔运笔,从结体上看,上面“尹”的部分大,而下面“口”的部分小,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如同高山压顶。由此构成内在的冲荡。但正是这小小的“口”抵住高山,力拨千钧,给人强烈的力感。此字结体平正,平平地写来,似乎有些呆板,用笔泄迟,似乎有些僵滞。但就在这近于凝固的画面中,突有左边的一掠,右边的一挑,注入了活泼之势。 =========引用结束=======4.微花·大小之别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总在小里面做文章。小园,小章,盆景,微雕之类的。而其实:=========引用开始=======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zhi)》;“长令蛟美,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诗经》中赞扬“硕人”之美更是显例,《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就是一位“硕人”,一位肥硕的美人(Jean - 哈哈哈,听上去就比现在那些瘦的和枯枝一样的模特们来得美丽啊,硕人这名字真是好!)。。。。孟子说:“充实以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截谓之:“美,大之辞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先秦时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弘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盗这一点了。。。。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席卷了这个朝代。。。。幕天席地蔚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大人先生”成为一种至高的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它的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大的东西往往和人的占有的欲望联系在一起。。。大的东西以其巨大的体量,使人产生恐惧感,有唤起人的征服感。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沧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它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这首诗是征服者的诗。 =========引用结束=======中唐之后中国艺术开始从大转小。“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 这一转变好像也和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一花一世界的观点有关。从此中国文化开始在小上面下工夫,小园林,小印章,小题材,小盆景,等等等等。这是不是和中国后来没有西方国家的远渡重洋的侵越性有关呢?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想要打碎重建的是不是想把中国人的心理从小变大呢?从内省到外瞻呢?把征服欲望重新注入这个古老的国家?但是中唐以来千百年的文人雅士在这个“小”里如鱼得水,折腾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这个“小”也是无法蔑视的吧?无知如我,又如何能说孰对孰错?5.第九讲的慧剑看得我一头雾水。主要在讲禅的东西。说禅是反文字反任何媒介。一切需要自己体验。这个我还可以接受。又说禅是反理性的,我脑子里的不以为然立刻跳了起来。原因是理性和辩论本身就一定要分对错,而禅的世界里没有是非。嗯,好吧。看来我是没法子参禅的了。估计朱教授也是没有妙悟的人,否则不会洋洋洒洒写这么丰富的一本书来给大家看了。呵呵。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一书的兰芝香,果然还是要放下成见,品一品个中妙处。
  •     随笔。油腔滑调,除去所引用的古诗文几无可看之处。没想到豆瓣评分这么高。
  •     讲得浅了些,尤其不喜作者将引用的诗词(包括《楚辞》)用白话译出,难免觉得索然无趣。
  •     內容很豐富,只是用來作教材就覺得漫話式的書寫太鬆散了。
  •     随便从架子上拿下来就借了,写的真不错。。。
  •     四星半
  •     高中读的
  •     朱老师自然是锦心绣口,作为演讲,节奏大概会好些,读起来就有点像蜜里泅泳,甜腻但粘滞,藻饰多,生发的议论有时觉得游离于主题之外,少立足处。
  •     每一讲都可理解为一个禅境
  •     货很及时,但就是书的封面有一本掉的了,可能这套书都是这样,唉
  •     一本让人手不释卷的书,一本在艺术中参禅悟道,寻找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智慧的书
  •     其实一直是凭直觉和感受爱着古典文化里的意境的,能看到这样一本系统的中国美学书最初读得如饥似渴,不过禅学那章还是没能很好领悟,或许自己慧根不够~
  •     原来美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     老师力荐的一本书,非常好!
  •     A big big world.
  •     建议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积累后读 书中有好些地方 载引的地方比较多
  •     引经据典,涉猎面很广,传统的审美实在妙不可言~ps:姜白石的词真好.
  •     文笔很美,总结的很到位,给出的例子也不错
  •     在图书馆读过这本书,喜欢里面描摹的意境和对诗词书画意境其中美感的分析。。。
  •     说来这本书也很搞笑,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老师给我推荐的。 朱良志老师的这本书写的太棒了,将中国美学的传统问题处理的干净利落。 作为今天的当代人,看待朱老师的文章就是一种穿越历史的体悟。
  •     中国传统建筑园艺美学
  •     不知道是不是范叔叔买了放在我家,但是我居然看得懂这样一本我以为自己根本看不下去的书。没有想象中那么艰深,行文优美,旁征博引,对于我来说大大的长了姿势ヽ(;▽;)ノ
  •     中国艺术中的元素分析,诗意的语言讲述中国式哲学与艺术的思维。插图,装帧都十分唯美。
  •     很美
  •     內容很豐富,只是用來作教材就覺得漫話式的書寫太鬆散了。
  •     值得一读,中国艺术受禅文化影响不小啊
  •     是什么束缚了你的心?是你自己而已……平常心
  •     装帧太差,本来送朋友了,结果弄得很没面子
  •     作为演讲集可以。文字流漏出的感情过于充沛,用词修饰过度,含糖量太高有点腻。
  •     风格太语文课本了,不是很喜欢
  •     9年后重读,很有些不一样的体味;部分例证略显繁冗,朱老师才情难掩啊O(∩_∩)O
  •     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十讲中国传统美学。没有系统的理论,诗情画意地表述古典诗书画等艺术。另对古典造园理论颇有造诣。
  •     中国古典文化的灵性之美。“听香,形神;看舞,动静;曲径,含蓄;微花,小中见大;枯树,大巧若拙;空山,虚实;冷月,荒寒冷寂境界;和风,和谐;慧剑,妙悟体验;扁舟,写意传统。”
  •     我一共买了三本,因为喜欢这本书的内容,但是每一本装帧都不好,拿到手里,全都散了。有一本还是送人的,弄得很尴尬
  •     鸡汤罢了
  •     亲眼见过并接触了朱老师之后,你才明白人可以活得这么诗意,这么儒雅。信手拈来的箴言和美感,中国理论艺术的精炼。最喜欢里面的微花一章。
  •     各种园林艺术结合文学,惭愧自己道行不够。
  •     很好的书,精辟透彻。不过观点和内容也不新颖了,只能说作者又总结了一下吧,不过总结得满好哒。
  •     七、八年前读过,确实有些扫盲的功效。语言清新流畅,艺术欣赏基本知识普及之上选。
  •     语言不美。
  •     太空
  •     所有关于这些意境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与他的世界。人的主观精神内敛,外部的世界凸显,在主体的观照下,外界亦分享着人的灵气,或者人接受着身外的启发,物我两不离,两离则寂灭。
  •     每一章题目皆慧笔。
  •     看完了=但不一定真的完全理解=是需要细细品味的书=园林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引子,蕴含在那些假山、小径、繁花、池水后面的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渐变过程。
  •      分十章讲了中国古典艺术之美,无论是含蓄内敛还是放浪形骸,都美得很彻底很纯粹。
  •     2016~022~在商务印书馆读完,想起上次在彼岸书店听过朱老师的讲座,那时候主要是讲《南画十六观》,印象特别深,今天这本书也是,一口气读完,真是美啊!
  •     用心去感受水岸楼台,明月入怀,彼岸花开... 大美
  •     读了两遍,写的非常好。由浅入深,引人入境。大赞。
  •     高中的时候被逼着看完了,虽然现在啥都不记得
  •     这本书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对审美理念的介绍,对了解中国艺术很有启发。缺点在于很多人提到的有些配图和文字内容不搭配。另外作者经常出现的抒情也会让人有突兀的感觉。
  •     古艺术粉丝的白话文集结成册
  •     中国哲学与艺术
  •     2年前迷过园林一段时间,找很多书看,其中有这本,但是完全没留意作者。刚刚找南画的书看,翻到《南画十六观》,看作者介绍是我p大哲学系教授,不禁好奇在豆瓣上翻了一下,然后又发现这本早就被遗忘的书也是朱良志写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