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书评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5
ISBN:9787805156576
作者:(美)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
页数:944页

概览及版本比较

我恨历史、恨历史书。从高中将一整本历史书背下来之后我就完全对历史失去了兴趣。我一度认为喜欢历史的人都守旧古板不开化。现在我成了这样的人。能将历史写成这样,堪称巨擘。这本书将成为历史本身,而对著史者斯教授的怀念将穿越历史。广告语打完,转入正题谈感受。一、地球村一直都在,只是大家之前很少串门。二、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历史中的文化居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地球村的家族派系还是很复杂的。三、虽然是本世界历史,但其中我却看出了一些人生的感受,可能是因为眼界开阔了吧。四、对于同一件国际历史事件,不同的理论会引导人去关注不同的起因,关注的起因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结论,而这种结论必然会验证选择的理论,所以,只有综合。五,权力决定论。六、不知道斯教授是否认识汉斯摩根索,猩猩惜狒狒啊。至于版本,先借阅旧版,结尾时买了新版(其他不知还有多少非主流)。旧版比较叙事,像小说,可读性好些,新版更像教材,体例和配图也舒服些。比如说,在希特勒准备打奥地利的时候,旧版说奥首相在希特勒的别墅里忍受了长达数个小时的拍桌子砸凳子的辱骂,哈哈,笑残。严肃,历史是严肃的。但更是引人入胜和值得回味的。所以我开始补中国历史了,钱穆开始。

偶遇《全球通史》----好感不忘

书店里看过,还行,故而力荐。我的感受是:作者视野开阔,知识渊博      全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随意翻开哪一段,都可以顺畅地读下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个未曾谋面的学者,虽如此,方便易读的文字还是让我感到他的可爱~   

帮你打开全球视角

全程用手机看完的这本书,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竟然有1000多页,除了之前看过一次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六卷)》中的五本高达2000页的书外,这是看的最厚的一本书了。光笔记就做了315K!做的笔记这本书对于非历史专业的我来说,最大的益处就是打开了我的全球视角,拓宽了视野。之前在学校里学的历史都是从中国角度看待历史,虽然也学到四大文明古国、文艺复兴、科技革命,但是还是不幸形成了天下之大,唯我国是尊的历史观!我之前看地球仪,视觉中心总是放在中国,然后判断东南西北的地缘国家的远近,或者以中国历史事件、时间作为参照系,记忆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现在看地图,把视线凝视在西欧、中东、南美,有了一种另外的感觉,这两个国家原来这么近,这个时间原来发生了那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以前没有认真想过水车的发明、铁的运用对人类的进步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以前也没有透彻地了解除了中国外,其他文明中心究竟发展到何种地步;以前也不清楚除了相对稳定的中国文明中心,世界文明从希腊罗马到中东再到西欧转变背后的纷纷争争……做的笔记这本书洋洋洒洒从远古带你一路走来,虽然不知道他带你看到的是十分准确,还是九分准确、八分准确的过去,比如对中国的着墨偏少,而且有时了解比较浅显片面(不知是否经过“阉割”),也不知道他的分析是否到位(有人认为有些观点很老套),但是毕竟他带你贯穿了整条历史长河,你在参观浏览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如果你以主动阅读的心态拥抱他,你会以此为平台,发现很多问题,而你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想办法去弄清这些问题。我建议,不管是不是抱着学究态度,是不是专业需求,都可以试着读一读这本书,毕竟,当你被灌输了“地心说”并信以为真的情况下,如果你不主动接触“日心说”观念,有些现象就永远也无法解答出来。看通史就像打地基,尤其是好的通史会让你的建筑越来越高。我看这本书的同时,又下载了很多其他书,进行相关的主题阅读。比如看到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的时候,想了解古人对数学的了解情况,便看了威廉邓纳姆的《天才引导的历程》,后来又下载了《菊与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空军》等书。如果一本书能够打开你的全球视角,完善你的知识架构,为何不读一读呢?

世界就在那儿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书写的好还是不好,至少我自己看来,是比较容易读懂的。话说回来,一本就这么厚的书把1500年以来的世界给你讲一通,不简单点儿根本看不进去。相比之下,想起当年在同济图书馆借的那本《欧洲近代史》是真的太闹心了看着,前前后后借了不下3次,最后还是没看完。文字晦涩难懂,逻辑有很差。可能理工科的男生都这样,比较直接。你写个历史还弄得那么难懂,我又不是让你给我把它写成散文,还让我浮想联翩一下么?      这书看看挺好的,多知道点儿东西,可能有些地方不客观,有失偏颇。比如讲俄罗斯的那段就看得出来有点贬低它,但这个地方也确实没有给近代世界作出太大的贡献。但总的看来这书还是比较公正的。      主要想起讨论美国的事情才想起来写点东西。那天一个朋友和我讲说美国要完蛋了,因为他觉得纵观这几个世纪的世界,一个超级大国的存活时间不过几十年,最了不得给它一百多年估计也完了。      我也说不清道不明到底这个世界将来会怎样。要是这般说来,共产党的时日也不远了。这都是后话,而且两者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一个是放在全球大环境下的论题,一个是坐稳在自己历史里的大国。没法子比。      我只是想说,也就算是从地理大发现以来这个世界才称得上是“世界”。这500来年的历史对人类来讲实在没有什么对以后有借鉴参考意义的东西。因为这几百年来,每一百年可能世界都处于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节奏中。倘若说再之前的世界可以有依可循,因为那时候每块文明每一块大陆都还在被空间限制在自己单独的发展历程中。这样说的话,因为你连下一个十年世界会发生什么天翻地覆的事件都不会知道,更不会知道任何一个大国会把自己的命运扔到何方。   但我十分确定的是,中国成为不了超级大国。无论是从这个地方人民的意识形态、文化、宗教等等等等,还是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这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能力,亦或是这个民族所崇尚的极化问题,中国都不能成为超级大国。军事的位置倒是可以考虑下。      人们总以为时间过了好几万年才有了这么高级的人类文明,但仔细想想,真正可以算是的全球性的东西,也就这么几百年。就是这样,你以为知道了很多,事情其实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

买了一本,正在读

感觉不错,习惯了学习一国一朝历史的我们,通过这本书能培养一种全局,全世界的观察方法,同时代对比历史的发展脉胳。

出身决定立场

虽然作者自诩在月球上观看地球的历史,但是出身决定立场,全书是以西方为中心来描述的,对我国多有贬低。没有想象的那么公正,或者是作者根本对中国没什么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不知为何该书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是全球史代表作之一。“全球史观”,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全球”为视角和出发点的历史观。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是西方史学界打破“欧洲中心论”,以全球的观点考察世界历史,废除地区、国家、民族的界限的宏观历史观。“全球史观”的两个基本认识,即把世界史看成一个互相联系和作用的整体,以及各国历史文化的等值论。“全球史观”认为,连续性不是历史最显著的特性,必须抛弃把历史看作是连续和积累的发展过程的线性历史理论,所以传统的古代、中世纪、现代的历史分期法必须加以抛弃。依据“全球史观”,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定于15~16世纪之交,始于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以其实现了欧、亚、美大陆文明的全球性交汇,引发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为依据。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定位在19~20世纪之交,其标志是以“门户开放”为内容的世界理念和原则的出现,封闭、垄断、地域性切割的旧殖民主义体系被一个开放的、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无形的新型殖民主义体系所代替。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以文明模式论建立全球史体系,并提出“全球史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首先,他吸收并发展了汤因比的“文明模式论”,认为历史研究中不可再小的、可理解的基本单位是文明,并赋予文明一些基本的标志:“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其次,认为文化的融合导致了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他描述了古代文明三次大的文化交流:古代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除中国文明以外,尼罗河与印度河文明都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向外传播的影响下发展起来;认为希腊化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的模式,使它们合二为一。斯塔夫里阿诺斯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全球史观”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即“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全球通史》以其“栖身在地球上整体观察世界历史”为史家称道。然而仔细读一遍《全球通史》,却发现许多地方有悖于作者的“承诺”。比如,在“古代文明起源”、“古代文明诸类型”两章,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抑中扬欧”。作者拒不承认中国夏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反而在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之前插入远不如此二者悠久辉煌的克里特文明,而且肯定地说“无疑,克里特岛人的文明,是古代世界最优美、最有特色的文明。”不仅如此,作者在文明起源上,继续坚持“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最初的中国文明的中心,其原因还在于那里是西方最易进入的地区。一道道山脉挡住了横越欧亚大陆中部大草原的游牧部落南下的去路,使他们折向华北。”这是早已被证明错误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传教士汉学家为侵略者作祟的偏激之史观。顽固否认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将中国文明的起源归之为西方游牧部落的入侵。还有,作者对印弟安人等在近代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打压清洗的弱势种族濒临灭绝原因,作者写到:“布希曼人、卑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所以会消失,美洲大部分地区的美洲印弟安人所以会越来越少,其真实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技术革命。”作者完全掩盖西方殖民者之猎杀围剿,使土著居民死伤或沦为奴隶,将这些弱势种群灭绝的原因,全部归为技术落后。若给斯氏扣上“西方中心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帽子,也许有些严重,但其做法至少没有完全做到“站在月球上”。作为世界史旗下的三级学科,全球史更多是一种通史编纂模式,而远非一种精密的学科体系。2005年10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和美国世界历史协会共同举办的“世界历史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全球史家分别作了演讲。全球史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相信会发展得更加迅速和系统。我们中国学者、学生在学习全球史时,一定要冷静地审视、扬长避短,以完善我们中国史学的体系。随便说说,胡言乱语,欢迎和我讨论。

最后的成书的年代有点早

和上部书评一样,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95778/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书的结束大约到七八十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样大事件没有加进去,没有综合起来对二十世纪后二十年和世纪之交进行分析,实为可惜。

失落的中国

汗水从额头漫布下来,心中似乎有一堆燃烧的火炭,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这让我想起中国以前千千万万个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他们就像那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末端,是古代和近代中国的脊梁,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时便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来自生命是否生存的豪情状语,不成功便成仁,他们是用生命作赌注来脱离阶级的最底层而重新建立一种新的金字塔结构!“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农民阶层在儒家文化中已蜕变成工具而不是一个个独具鲜明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社会的孕育,文化的熏陶都在努力的塑造”良民“,他们是顺从,奴性,懵懂的代名词。他们卑怯而又敏感的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独舞,而没有意识到他早已被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桎梏紧紧的束缚在土地这块狭小的空间。伟大的中华文明,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其实这不就是最牢固的时间最长的死守祖训而没有创新的农业文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明不就像披着一层黄金的木乃伊吗?里面早已腐烂变质,外面却金光灿烂。氏族社会的平等源于他们的贫乏以及为了延续种族的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合作,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却来自人类的自私自利,为了自身基因的扩大与传续,以及社会的僵硬而不流动性。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免受一次次文明的洗礼,同时也丧失了一次次新鲜血液的注入乃至孕育成新人的机会。上帝选择了西欧,却抛弃了中国。"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这也许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很好的注解。黄仁宇把中国的未率先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归因于社会的早熟,这由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造成的秦的大一统,我觉着这何尝不是自始至终的单一性文明所决定的。西欧人民在一次次文明的冲击中觉醒,中国人民却在华夏文明中日复一日的愚昧!”诸子百家“是中国文明的巅峰时期,各种学说充斥,诸侯你追我赶,社会的根本改变!秦最终完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架构,,而后是一个个朝代的兴亡史和封建主义的最终走上穷途末路,它竟然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它可分为了三大帝国时期:秦汉,唐宋,明清。秦的焚书坑儒结束了文化上短暂的繁荣,它的灭亡标志着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结束。汉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治国的方针,“灭人欲,存天理”这条单行道最终步入吃人的境地。唐宋实行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唐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宋是中国商业上得到最好发展最富庶的朝代。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紧缩性财政政策是这个时期的基调。农民阶层出身的朱元璋打击商业抑制土地兼并,将农民牢牢的栓在了土地上却没有挽救帝国的覆灭,清朝是于西欧社会差距日益扩大的时期,受儒教熏陶的士人阶级愚昧腐朽到可笑的地步,闭步自封,夜郎自大。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国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几十年的曲折历程,一次次的调整磨合才等到80年代始的经济腾飞。作为今人,我们可以从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汲取社会发展的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得失中明白做人的智慧!“世事施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

又看到有人讨论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了,想起这本书,我真心觉得,世界史这样精彩的小说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也只有上帝能写的出来了。

1500年以后的世界——《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将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之前的人类社会由于经济不发达,只能算作地区史。而1500年之后,西欧开始向世界扩张,从此世界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地区文明,全球进入同一个世界的时代。好战的基督教世界:1500年前后,世界三大主流信仰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伊斯兰教曾经灿烂一时,但是这个宗教逐渐演化成对仪式的重视,不再重视工艺、数学、技术等,以至于伊斯兰教国家由盛转衰。儒教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鼓励创新、变化,儒教遵从三从四德,讲究秩序和礼让,让中国这样的儒教国家中庸平淡,与世无争,几乎没有发生中国侵略其他国家的事情。基督教和其他两种宗教不同,他们除了坚信自己的教义外,还承担着传教的角色,利用各种手段传播基督教义,甚至不惜武力征服。所以你能看到,帝国主义侵略和教会入侵是同步展开的。西欧崛起:西欧距离繁荣的欧亚大陆东部最远,他们不能廉价的享用任何来自东方的物品。尴尬边缘的地理位置,远离文明中心,让西欧的社会更加不安分,更迫切需要新的贸易通道。既然不能穿越伊斯兰教控制的中东地区,就走海上!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他们的远航都有一个目的:贸易。开辟海上通道,让西欧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一举超越欧亚大陆其余地区。此时,东方的大明朝也派出郑和屡下西洋,据记载,郑和的海船比上述几个航海家的船都要大,郑和走的更远,可郑和航海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除了带回来稀奇供皇帝观赏的动物花草外,没有产生太大的经济价值。和不知道什么原因出海一样,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明朝突然宣布禁止出海,烧毁郑和下西洋的航船和航海图,从此和世界隔绝了。伊比利亚的崛起和衰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率先崛起,达伽马和哥伦布分别是这两个国家的航海家代表人物。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可怜他至死都以为自己发现的美洲是亚洲,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在美洲建立强大的殖民地帝国。达伽马成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运回大批香料,这条航路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开始亚洲殖民地的开始。对海上贸易的垄断和对殖民地大规模掠夺金银充实了伊比利亚国家的国库。迅速的崛起让葡萄牙和西班牙自我膨胀,对欧洲其他国家四处开战,大量金银的涌入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统计阶级对工商业的蔑视导致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伊比利亚快速崛起而又快速衰落。荷兰:1600年前后是个转折点,伊比利亚各国走向衰落,而荷兰迎来了他的黄金世纪。荷兰在美洲、亚洲和西班牙、葡萄牙竞争,很快就取代了这两个国家。荷兰重视工商业,他的商船要比战船更多,荷兰没有采取殖民地占领的方式,而是在关键航路设置接力站,在和亚洲国家的贸易中采取比较温和的交易政策,深得贸易伙伴的欢心。但是这也成为荷兰被英国和法国取代的原因,相比后来的这两个对手,荷兰太重视商业了,军事上不够霸气,不够狠。英国、法国:这两个国家在相互竞争中一起壮大。重视殖民地建设和本国工商业生产,成为新时代的世界霸主。后期法国开始重视奢侈品的追逐,经济日益衰落,并且法国更看重自己在欧洲本土的地位,和周边国家多方交战,而英国则一直重视海上霸权,持续构建强大的殖民帝国。英法战争持续时间长,但是最终法国损失惨重,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截至1763年,人类正式进入世界史时代。文化、经济、宗教不再局限在一个地区,出现了国家背景的跨国企业垄断世界贸易。美洲的玉米,西欧的工业品,亚洲的茶叶和奢侈品,随着欧洲的商船遍布世界。尽管物质上西欧国家更富裕,但是他们还是对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和生活羡慕不已,大开眼界,他们看到的是广阔的市场。落后的国家进入加速落后的轨道,1763年是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爷对西方使者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们这个国家什么都不缺,对你们的西洋玩意没什么兴趣。科学革命:随着世界一体化,欧洲人接触到的文明更多,视野更宽广。在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成果,日心说的提出让人们不在盲信地球是世界的中心,甚至有人预测迟早有一天人们会在星际之间往返旅行就像航海让人们在世界各地穿梭一样。达尔文也提出了进化论,因为将人类的祖先说成猴子长时间都没有被接受,但是随着欧洲的扩展侵略,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借用达尔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说推行侵略主义,凭借这个不义的行为让达尔文学说传遍世界。这期间的科学进展是革命性的,从无到有的过程,过去几千年人类取得的成果都没有这几百年更具价值。工业革命:这里将工业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这期间的工业革命更多源自市场需求的旺盛和手工匠人的不足,一些聪明的匠人开始研制批量生产的工具,比如纺织机、织布机等等,伴随着人力的匮乏,开始研究水力、蒸汽动力。随着科学的发展,紧跟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和第一阶段不同,这次的工业革命完全是科技催生了需求。人们并没有想要电力,而科学将电力普及到每家每户;人们并没有想要汽车,而福特将T型车占满马路。科技引领着、创造着需求。两次工业革命让欧洲工业化水平提升数百倍,而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开采、运输又促进交通业的发展,铁路、水路对工业化的需求更加旺盛,欧洲就这样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政治革命:工商业的发展造就更多的中产阶级,而工业化进程同时让农民离开土地产生大量工人阶级。逐渐富裕的生活让更多的人关注与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让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源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得社会更加关注人性。英国美国法国掀起了革命浪潮,随之产生的政治革命思想可分为三个类型: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之所以出现这三种思想,是因为革命的发起人不同。以商人资本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呼唤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富裕的中产阶级寻求更高的政治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社会主义源自工人阶级对自身权利的重视,他们索求合理的工资收入和工作时间,并组织工会与资本家制衡;民族主义主要是来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需要,这些国家长期遭受西欧国家的殖民统治,随着贸易和眼界的开拓,亟需摆脱受奴役的地位,纷纷要求独立。中国和日本:欧洲工业化的潮流涌到亚洲、非洲、美洲,其中非洲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工业化商品市场缺乏,沦为奴隶贩卖之地。美洲则逐渐形成另一个欧洲,后来甚至超越了欧洲。亚洲则是遭受间接的殖民统治和侵犯,无法自我控制跟着这股潮流起落浮沉。中国和日本对这股潮流的反应截然相反,这种不同反应造成了千差万别的发展途径。德川幕府日本闭关锁国几百年,和中国一样以农业为主。当西方文明涌到日本大门内的时候,日本人选择学习、接受西方文化,日本人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早期他们就从中国唐朝搬抄很多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加上天皇统治的民族性,再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让日本快速赶超上欧洲国家,对朝鲜、中国的入侵成功,更是让西方国家刮目相看,从此日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的一份子。中国正好与此相反,天朝上国对西方文明嗤之以鼻,电影《太极》里陈家沟的一个小女孩赤手空拳用太极对抗蒸汽怪物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虽然也有若干有远见的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并开展了一些现代化的工厂、造船厂,效果并没有西方那么好,原因也很简单,这就好比练拳,只模仿别人的招式,却不学习思想精髓。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更是对人类思想的解放,而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别人快速飞奔、奋而追起的时候,我们选择闭上眼睛蜷缩到一边。整个这段时期,中国就是个签订各种条约的时期,有点窝囊,不想写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0世纪在人类史上是很值得书写的100年,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科技、思想文化、政治格局、经济等都产生剧烈的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西方开始两极化的一个分水岭,一些国家和文化开始日渐衰落,而另一些国家和文化则日益强大。1914年奥匈帝国费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秘密组织枪杀,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这是一战的导火索,本来是两个欧洲国家的争端,却引发了全世界的战乱。主要原因是欧洲此时已经分割成两个制衡的国家级互立阵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战争初期意大利保持中立,后转投协约国阵营);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战争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成为结束一战的关键因素)。长期的对立,经过萨拉热窝事件瞬间点爆,德国东西两线开战,试图瞬间结束战斗,却不料战争持续4年多。最终1918年德国投降,以协约国胜利结束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史上第一次发生如此规模的战争,加上枪炮武器坦克潜艇等技术引入战争,死亡十分惨重;大战造成欧洲的分裂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崛起,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在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苏维埃俄国;民族解放运动全球盛行,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奥匈帝国分裂成多个民族国家等等;战争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革命;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后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到二战打响,期间只有20年的短暂和平时期,与其说是和平时期,不如说是两次大战短暂的停火。二战主要是在世界两大阵营展开,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为代表的轴心国,以英法美中苏等为代表的同盟国。二战爆发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经济衰退所导致,由于海外殖民地纷纷革命独立,加上欧洲战败国经济衰退,导致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出口严重降低,而工业革命提升生产率,以至于出现了产能过剩,工人失业、经济崩盘,就是传说中的1929年的大萧条,德国不甘战败国的地位,民族主义者纷纷挑起大旗,希特勒等激进主义分子受到追捧,其实归根到底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是国力不均衡的资本主义帝国企图瓜分世界所导致。二战以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而起,由于英法和苏联的绥靖政策纵容使得希特勒践踏整个欧洲。两次大战间隔时间太短,各国人民都对战争产生厌倦情绪,英法美苏在战争开始阶段的消极和纵容,让法西斯主义瞬间烧遍整个欧洲大陆,加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互相猜忌和怀疑,让希特勒从中渔利,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安抚东方,集中火力消灭一个又一个西方国家,势力强大之后再转而掉头和苏联对抗。希特勒在欧洲横扫各国的气势和秦始皇吞并六国很相似,六道菜一起吃谁也吃不下,但是一道一道吃就越吃越从容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似,二战由于美国的真正参战快速结束,同盟国取得胜利,欧洲霸权地位也彻底沦落,世界格局进入美苏争霸阶段。原子弹等核武器的发明,让战争的死亡阴影更加沉重,随后的军备竞赛更是让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由于美苏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意见不统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采取扶植欧洲资本主义的措施,让德国等国家快速恢复到战前水平,而苏联则在各国掀起人民革命,建立社会主义阵营联盟,整个世界分成两大敌对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到处都是两股势力制衡的状态,东德西德,南北朝鲜,中国的两党内战,越南分为南北两块,次大陆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二战后帝国主义势力被削弱,旧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这其中,典型的有印度独立、新中国成立、非洲独立的浪潮、拉美民族解放斗争。伴随着二战出现的联合国,取代了国际联盟,其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减少灾害和粮食卫生安全等。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略有缓解,加上亚非拉各个国家已经纷纷独立,世界局势和当今差别不大,多个巨头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主,世界算是进入了一段真正的太平时间。至此全球通史这本书也结束了。宏大的篇幅,广泛的历史知识,值得再次细读,评价五颗星。http://www.chayemo.com/archives/581

五色气球与双层蛋糕

给人的感觉,世界就是一个密闭容器,各大洲(国家)就是一个个气球。开始欧洲胀得很快很大,把其他气球挤得那叫一个惨。接着其他气球开始反弹,欧洲被顶回去。在此过程中又诞生了两个大气球,后来被搞爆一个,现在剩一个。世界发展,就是气球大小演变过程,世界史就是气球竞争史。大气球可以奴役小气球,不是政治奴役,就是经济奴役。P365开始讨论马克思貌似无懈可击的预言为何落空,拷问得很有意义,但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可能是这种情况,对于一个事先公布的预言,越是准确,就越不准确。道理很简单,比如有人预言我某年某月某日将扑街,到了那天我只要待在家里就没事了。虽然上面的气球论有点像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其实不然。马克思把世界想像成一整块双层蛋糕,下层的厚面粉一心要把上层的薄奶油掀翻在地。事实呢,面粉这一层高低落差已经太大,而奶油已经像水泥了。

近代加速化的人类文明

1500年后,世界开始进入了加速阶段:文艺复兴,科技革命的推动让1500后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如文中,一个五世纪的人到十三世纪,生活方式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到近现代,则会对现在的世界无法适应。始于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让文明不断开始传入美洲大陆。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开启了全球贸易的时代。大航海时代的殖民地争夺引发了英法战争,普法战争等等。最终爆发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法俄组成协约国;这是一场以机枪和战壕为主的陆地僵持战。最后美国加入协约国,改变了战争局势。一战导致奥匈帝国分裂,沙俄后期被红色政权占领,退出战争。一战后的经济衰落以及各种遗留问题引发了二战,这次战争以飞机坦克为主,流动性大大增强。英国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直接导致了德国闪电战侵吞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与苏联瓜分波兰。后期更是通过比利时与荷兰入侵德国,占领法国。好在英国皇家空军在不列颠阻击了纳粹。写在最后:关于出版社书的质量与出版社息息相关,同一本书差距之大可以达到苹果与山寨机的区别。这本书必须要读上海社科版的,而不能读北大版的:北大版将原文严重删减,删除了许多所谓不和谐的或自以为没用的内容,让整本书快成为了一本国产历史教科书;原始的丰满血肉全部失去了。不过北大出版社出的书确实质量非常差,最大的问题是纸张差,如同厕纸,翻一下都害怕撕坏;译文生硬如同教科书,把原著的风采全部抹杀掉了,据说都是出自小白之手。北大的书是一大坑,如果不是仅此一家,一定要远远避开,警告大家千万不要购买。社科文学类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译文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译文翻译无人能出其右,行文优雅;中信则时效性强,往往能找到很多最新的著作,同时装帧精美。

这本书关于北大出版社和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两种版本

开始我也不知道选择读哪个版本,也不知道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于是这两个版本的书我对照的读了几个章节,发现一些区别。 北大的比上海社科院的文字内容要少,北大的那版成段的删除了很多描述性文字,我建议有时间或者想细读的话,选择上海社科院出版的。 但北大的图片及地图的质量比社科院的高; 在章节顺序上,两版书有一些调整,不过不影响阅读的思路; 两版书图书馆应该都有,而书店现在只有北大出版社的了。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历史不会自我辩白

  前两天终于翻完了1999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上下两册,《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从人之初到冷战、核威胁,一千四百九十页历史风云,在我手中断断续续上演了六年半。10月1号去圆明园看残破的西洋楼和睡莲,回来的路上在蓝旗营下车,到万圣消磨时光,随手翻了翻最新版白色封面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没细读,但感觉好像改动不少。2004年91岁的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加州去世,这个版本也成了最终版的《全球通史》。  当初GZ听说我在读《全球通史》,颇不以为然,他自己没有看过此书,不过似乎听名字就可以推断是一部高大而空洞的著作,他说如果你想了解某个民族的历史或者对某个地方的文化感兴趣,你应该去读那种专门论述这种文化和历史的书籍,从小的方面入手,那样才有可能深入和精通。GZ不知道这是一部旨在从全局视角出发研究地球村相互关系和影响的书作,所有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可以与这种关系和影响相对应;GZ也不知道其实我不需要什么深入或者精通,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这种覆盖广泛论述全面的书籍正好可以起到科普的作用,并且我相信《全球通史》绝不仅仅是《大国崛起录》式的普及社会科学的作品,至于功效如何,可能因人而异吧。有时候我们被误解后会急于辩白,有时候不会,因为我们知道别人并不真的想去了解你。历史被误解了不会自我辩白,只有靠各人梳理,有些历史的真相永远是个谜。  说一点小小的意外,关于耳熟能详的抗美援朝,仿佛看了自己的后脑勺。1945年建立的联合国有两个主要目标:1、维护和平与安全;2、妥善处理国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1950年6月24日,北朝鲜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并且很快长驱直入攻下了汉城直逼半岛南端的釜山。1950年6月27日,安理会要求联合国会员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击退武装进攻、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必需的援助”,这是联合国第一次决定使用武力。联想到现在的维和部队,被神话了的抗美援朝多少有点似是而非,虽然那时候第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还没有建立,众多摆脱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还没有诞生。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我不喜欢战争,但书中令我兴奋的张节几乎都与战争有关:横扫欧洲大陆的蒙古帝国,热血沸腾的大航海时代,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反抗与征服,异军突起的哥萨特骑兵,烽火连天的两次世界大战……除去对希腊文明的景仰和好奇外国人是怎样来描述评价中国上下五千年之外(一定和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学到的有所不同),这些战争章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会兴奋,也会悲哀。我不是一个好战份子,在当年奥斯卡的玫瑰与大炮之争中,我义无反顾地支持《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不是认为《拯救大兵雷恩》拍得不好,而是觉得它太过残酷,而且确实也不如初次接触剧情介绍时那些文字带给我的震捍大。我有不少男同学,如今大多已为人夫为人父了,都是那种充满男性浪漫主义色彩的热血青年,每次谈到战争,谈到幻想中的反攻日本甚至是东京大屠杀就群情激扬(我对后一种臆想无比反感,但很悲观地认为如果中日真的再次交战,我的同胞们未必干不出类似南京大屠杀的禽兽之举,中国历史上的血腥屠城还少吗,战争使人麻木,战争中人类的生活状态与和平年代完全不同)。我当时想告诉他们,看看《拯救大兵雷恩》里面象牲口一样整船整船被屠杀的士兵,那些丛林中被遗弃的象苹果一样独自腐烂的脸颊,那些就是战争真实的归宿,不是鲜花和掌声,不是整齐列队凯旋的步伐。因战争而造就的英雄只有万分之一,其他都是牲口和烂苹果。  或许有些人和GZ的观点不一样,不过他们认为历史枯燥而无味。历史并不总是枯燥的,它有时候决定于你以怎样的心态和笔触来靠近它,比如马修·帕里斯修士在其编年史中的这段记叙:  “象成群的蝗虫扑向地面,他们彻底劫掠了欧洲东部;焚烧与屠杀使这里变成一片废墟。经驼萨拉森人的国度后,他们铲平城市、伐光林木、推倒堡垒、拔掉蔓藤、捣毁公园、屠杀市民和农民。如果他们偶尔饶恕了某哀求者,还要强迫这些沦为最低层的奴隶站在队伍的前列,支同自己的邻邦作战。那些假装打仗或幻想逃跑的人,被鞑靼人追回后统统杀掉;而[为他们]勇敢征战的人,却也得不到任何酬谢。可见,人象对待牲口一样虐待俘虏。他们野蛮残忍,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鬼;他们酷爱喝血,撕吞狗肉人肉,身穿牛皮,手持铁盾;他们身材矮胖,体格健壮,不屈不挠,战无不胜;他们的背后毫无遮盖,胸前披挂铠甲;他们非常喜欢喝纯羊血,骑高大健壮的马;这些马吃树枝叶;他们由于,只有借助于三级阶梯才能骑上这些马。他们没有人类的法律,不懂得任何安慰,比狮子熊罴还要凶猛;他们拥有牛皮船,一般10-20人一条;他们会游泳,又会驾船,因此,他们能无阻碍地渡过最宽、最急的河流;他们在没有血[作饮料]时,就喝浊水、泥水。他们配有单刃剑和匕首,是出色的弓箭手,当遇到敌人时,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一概不予饶恕。他们除本族语言外,不懂得其他任何语言,而他们的语言也无人知道。因为时至今日,没有任何途径可接近他们,他们也未曾离开过自己的国家,所以,无法通人类的普通交往,了解他们的习俗或人们。他们同妻子一起,带着羊群到处游牧;妻子们也象男人一样学习打仗。因此他们闪电般地攻入基督教世界,烧杀抢掠,使每个人胆战心惊,无比恐惧。”  希腊戏剧《骑士》中则有这一幕(阿里斯托芬通过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的领袖克里昂的职位,嘲讽了民主制度),这些文摘让历史书增添了不少生气:  “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  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  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  所以,不要总是抱怨生活乏味而无趣,要想让生活变得有趣起来,首先要让自己做一个有趣的人。

第十章 科学革命(笔记)---为什么科学革命会在西方发生?

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相互促进。正是这种科学与社会的联合、科学家与匠人的联合,大大促进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匠人仅仅对制作罐子、建造房屋或制造小船感兴趣,并不为根本的化学原因或机械原理操心。他们对因果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探究。总之,明确来说,匠人关心的是技术上的实际知识,而不是科学上的潜在原因。知道实际知识与了解潜在原因的结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进了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成为今日的支配力量。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会出现在西方呢?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不再希望通过穆斯林和经院哲学家的变形眼镜来看古人,而是直接求助于原始资料,亲自崛起雕像、阅读原文。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沟的有利的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欧洲的科学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同时发生的经济革命。这些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上的进步;后者转而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受到科学的促进。远洋贸易引起对造船和航海业的巨大需求。为了制造罗盘、地图和仪器,出现了一批新的、有才智的、数学上受过训练的工匠。天文学由于其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得到认真的研究。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得到的东西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在这早期阶段,科学并不是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对科学的利用是少量、偶尔的。甚至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也是如此。但是,到19世纪末,形势起了根本的变化。科学不在处于附属的、咨询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完全新的工业。

我想看看这个世界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地球,我总是怀抱着某种好奇心,我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以前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未来有可能将变成什么样子。其中世界现在的样子,可以通过发达网络和媒体了解,可以通过旅行切身感受,而未来的样子正在等待我们去认知,只是过去的样子,只能通过书籍和影像资料去了解。我觉得很多人不关心历史,或者说他们更关注当下和未来,关心现在的房价医保和经济问题,似乎更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闲暇时我也希望能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如果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从哪里来,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很难猜测未来的世界会是如何。对于中国历史,通过历史课本和书籍多少了解些,但是对于世界的历史,除了非常模糊的片段的概念外,似乎很少形成体系,这就是我来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主要动机,而这本书也确实让我获益匪浅。这本书是从公元1500年开始讲起,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来说明其中的缘由,但我想还是有必要充分说明下。在1500年前的世界,确实是个相互隔离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帝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东的阿拉伯民族建立了他们举世瞩目的文明(那时候他们的文明和科技是远远超越欧洲的,甚至是全球最先进的),而西欧总是遭受着来自东方的进攻和侵略,或者是来自蒙古人,或者是来自阿拉伯人。那时候欧洲根本不是世界最为发达繁荣的地方,而那时候的美洲澳洲非洲,都还远远落后于欧亚大陆。但是自从公元1500年,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来临,随之而来的三大革命(科技、经济和政治),逐步改变了几个文明的力量对比,欧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统治整个世界的力量,世界首次出现了全球的概念,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相机崛起,在世界上瓜分殖民地和市场,建立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殖民帝国,而这个时候我们中华帝国首次在世界的发展中落后了。美洲大陆被意外的发现,导致了大批移民和对当地土著的屠杀和驱逐,在多年后这块大陆终于独立于欧洲,并且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为新的世界统治中心;非洲被欧洲国家瓜分,并且将黑人运往美洲成为农场主的奴隶;中东的阿拉伯帝国逐步坍塌消亡,中国和印度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日本则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殖民浪潮中迅速崛起。如果不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很难想象如今的世界将会怎么样。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必然的,它们不仅仅改变了欧洲大陆各个国家的实力对比和格局,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只能算欧洲内战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彻底把所有国家都卷入其中,欧洲的力量被大幅度削弱,德国日本等新兴国家争取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势力的努力失败,各个殖民地落后国家纷纷独立,美国借助战争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老大,苏联则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世界出现了两大对抗的阵营,并且开始了几十年的冷战局面,直到苏联从内部解体成为如今的俄罗斯,而我们走上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似乎现在关于意识形态的东西谈的比较少,但并不代表这种担心和考虑不存在。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苏联还没有解体,他也不曾预料到欧洲的再次衰落,以及美国遇到的经济危机,俄罗斯和中国都在寻求再次崛起。无疑现在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新的全面调整中,或许十几年后世界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形态。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我们也生活在最坏的时代,但无论如何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很多人对<<全球通史>>都做了很好的评判,我就不过多献丑了.我读完整本书感触最深那就是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其与外界的全球通史和自身的发展将决定它能走多远.我想对个人也然:交流,发展.此外,这本书文笔也很不错.不读此书真乃人生一大憾事.

全球化观点很流行,不过。。。。。

我们读历史是读观点呢还是长知识?这是先要看的,从观点来说,本书并不出众,从增长知识来说倒可以说还不俗。我当时看的时候站在书店里看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不过最后还是没买,不为啥,没钱有时间。。。可与王小波的小说并读


 全球通史下载


相关图书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