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 忧郁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36678675
作者:(美)安德鲁·所罗门
页数:341页

一个忧郁的作家是如何理解忧郁的

忧郁带来的不只痛苦,还有孤独。在承受忧郁带来的一系列心灵困扰的同时,也要面对无法将忧郁与人言说的痛苦。忧郁是一种封闭的状态。身处其中的人也未必能窥得其全貌,又怎能与人言说呢?另外,说出去又能收获什么,是释放压力吗,还是收获同情,更普遍的,我们会怀疑当自己描述自己深陷忧郁的时候,会不会收到别人嫌弃的眼神,或无法理解的目光。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分享快乐是人类前进的动力,相反,在本质上人并不具备分享痛苦的能力。我们逃避麻烦,选择性地无视自己的痛苦,当然,我们更加反感他人将麻烦与晦气传染给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会主动回避麻烦,如果是朋友带来的麻烦,那就连朋友一块儿回避了。这不是一次即时的行为,而是漫长的,在岁月中会发生的规律。甚至,如同安德鲁在书中所说,他采访了那么多忧郁症患者,有谈得来的,有谈不来的,有能彼此理解的,也又对忧郁的认识不尽相同的。就连忧郁症患者之间都不能达成普遍的共识,那忧郁者和正常人之间的沟壑又如何能消除。所谓患难见真情,人走茶凉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不过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是断断续续的,像单元剧,所以这样读也无妨,和读小说不同。很早前看安德鲁在TED的演讲时,就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了。在那场演讲中,他揭示了两个主题。第一是忧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第二是社会应怎么对待忧郁人群,特别是贫穷的忧郁者。我对前者更有兴趣,可说当我听到忧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时,仿佛对忧郁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到读完这本书,诚实的说,并没读到预期的震撼,除了对安德鲁本人是如何与忧郁纠缠不断的故事了解更多外,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那段对忧郁的认识,即忧郁与活力的关系。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是介绍忧郁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之一。仅仅是读一个曾经历两次重大崩溃,写作这本书正经历着第三次崩溃的忧郁症作家的故事,便已经能引人深思了。我觉得这本书还欠缺的部分,是忧郁的特征所带来的不可触碰的部分。很少有人能准确的描写忧郁,因为不曾忧郁的人,不可能获得那样心理生理发生变化带来的感受,而忧郁的人,已丧失了一个正常人的基本能力,没有兴趣也没有足够的思维来写出忧郁。而且,忧郁也是不足以讨论的,忧郁的人通常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便令忧郁如云山雾海般神秘莫测了。事实上,安德鲁能写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认为,对忧郁的真面目的接触仍非常不足,是不足一半,三成,还是仅有百分之一,现在还未可探知。总而言之,了解忧郁,是了解人类的一部分。期望能读到更多这方面的好书。

其实也还行

其实还挺忙的,三十了按说不该想些东西了,但知道最近确实不是很好,以前在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做很多努力想要有一些改变,直到看过了《忧郁》,和一两个同样经历的人分享,也知道了这是一生的战斗。现在会淡一些,心/灵类的书是最近的一些伴侣,静坐,让自己从武装得太好的头脑中解放出来,回到身体的感受中...还有,占星的部分,次限月亮来到处女座,关注生活中的细微调整,对于家庭对于生活的方向...这两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在那里。幽幽的一股,随后就是应对性的一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我的防御还懒懒得没有起来,奇怪为什么要为些和生命其实很远的事情去花费心思,也为很久没有来的快乐而失落。想到了《忧郁》,想到了那个迷失的繁灯街头的夜晚,无意识的走到了图书馆,拿起了它的时候的难以忘怀:在忧郁中长大的人--哦,恶魔离开你后会感到胆战心惊和意志消沉--...,脆弱的性格是深邃心灵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亲切。有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理智,不是建议,而是关怀,理解,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包容,放下,而这一切的基础,你需要认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忧郁了,认识其实也还行。

困兽之死

恐惧是内心的困兽,愈是喂养它便愈发强壮,直到有一天跑出来,吞掉你。记得大一上学期还没过半,班上说是要转来一位男同学,教室即刻炸了锅。作为稀有存在的男性物种,一直是外语专业的焦点话题,种种臆测为转学生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诡异光环——直到他本人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个人其貌不扬,乍一看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仅仅不修边幅欠缺打理。慢慢地我发现女生们都怕他,男孩子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而他从来都一脸微笑着的表情,注视每一个人。那个时候我的情况也不那么好,缺课很多,只是听到一些传言:有人说他根本是个弱智,总是溜着路边走,什么时候都是一张傻乎乎的笑脸;有人说他是个病患,二十岁的人上课还要妈妈接送;更有女同学在外教的课上,不满和他分坐同桌、拿着文曲星查出“神经病”一词,对着外教歇斯底里急得就要掉豆……最后有知情者告知:这个孩子,其实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他们告诉我他很危险,说他的情绪总会歇斯底里地发作,突然就炸开然后蔓延至不可收拾。这个传言就像一把荆棘,也没人敢冒这个尖,因此大家都躲他远远的。然而直到我最后一次看到他,他也是一张笑呵呵的表情,温顺而可爱。他决非一个傻子,想想那头疼的法语课,他大声朗诵要比班上最好的学生还要来得流畅。他就那样孤独的微笑着,躲藏在道路的阴影中,一直都是一个人。他的父亲本是我们系里一位老教授,年事已高,由于文革时期种种历史问题,娶过一房年轻的农村妻子,一家人住在学校的家属楼。那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父母过分爱惜将其限制在家,压抑过度才搞成今天的样子;又听闻父亲患帕金森瘫痪多年,意识全无;那母亲也因操劳忧虑尿毒症病发,样子憔悴不堪,甚至挂着尿袋送孩子上课。有次上课路过他们家楼下,我才听到他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发作,那声音揪人心肺,像极了困在铁笼中的猛兽,我忍不住加紧了脚步、低下头……这就是那张笑脸背后的真实么?也许他曾经力图控制,而那嘶喊声中饱含了恐惧和痛楚,结局于事无补。我也曾是个怯懦的人。裹在自己外衣中画画,任凭身后的斗转星移。总是听任软弱习惯了去逃避生活,样子一定狼狈之极;当时却也不觉得,轻狂的日子被指尖的线条所支撑,我知足矣。心里面有个声音,呼唤着我的名字,在每次需要面对的时候——于是低下头,把自己交给了自卑,一个力不缚鸡的自己。这么多年来,我持续喂养着那个怯懦的影子,一度将它当作最真的自己;我保护着它,却不知道有天一下跑出来,这只伪装软弱的困兽终于长成:它地吼着,露出狡黠的笑容。患上抑郁症的日子里,再也控制不了这只猛兽。也终于弄清楚它真正的名字,叫做“恐惧”。接连卧床的那段时间,想想总是怕这怕那,堵上所有的门窗,将自己锁在黑暗狭小的房间里,不吃饭也不睡觉,只是惊恐地收集起散碎的目光,投射在冰冷的天花板上。可怕的幻听,楼道上下的脚步、行人的招呼寒暄、甚至是清晨窗外的鸟鸣,以及翻书的书页声……这些嘈杂的声响放大了千万倍,不时冲撞着我紧绷的神经,惊扰着我乱七八糟的生活。看不见黑暗中任何东西,也不想让一丝光线挤进这里,那会令我不安……于是挪来衣柜堵死了窗户;然而这些该死的噪音,却没法被阻挡,乱麻一般翻搅我的思绪。刚开始只是放大听到的声音,后来渐渐开始莫名其妙无中生有了。这个时候我已经无法起床,也无处藏身了……这只该死的猛兽,几乎将我吞没。我开始歇斯底里地叫喊,哭泣,我想我就是困兽,我很痛苦,我很孤独,我抱紧了自己。为了抓住这只野兽,我找来mp3录下自己无助的爆发;已经过去两年多的今天,才有了重新听它的勇气,此刻它就在我手边,不曾听过……但我想它就在那里面。这时又想起了那个微笑的孩子,不知他现在怎么样,能否好好地照顾自己。没错,你已经好了。困兽的嘲笑声不时响起,在你想与自己妥协的时候。那只怪物已被你打入牢狱,可新的豺狼虎豹仍不失时宜地找上你。懦弱不是善良,妥协亦非同情。你知道,有那么一间黑漆漆的屋、一张永远乱糟糟的床,漂流在黑夜永无穷尽的呼啸汪洋,周遭的美丽统统腐败消亡,浓缩成小屋外深不见底的荒原,恐惧如同蛛丝漫布了整张睡床,这里无日无夜,没有时间,没有安宁,只有怒放的伤花泛滥在一望无际的梦魇:而床上那可怜虫,恰恰不是别人。你知道,一不留神,你又会回到这个故事里。……所以,务必请坚强。写给所有身陷苦楚的朋友,祝你们早日得到幸福。一定会的,加油。

用犬儒战胜忧郁

  文/吾勉之“不看不知道,一看自己还真有病”。这句话用在读《忧郁》这本书上,很恰如其分。美国艺评家安德鲁·所罗门写的这本书,宏观又深入地将忧郁的心理疾患摆在了台面上。时下,对忧郁症开出药方的书籍还有很多:《道德情操论》、《沉思录》的书都在热卖,有人在大肆提倡,斯多葛式的虚无主义,也伴随奥勒留的书的再版而为人所知。  抑郁症之状,在中国当今最为普遍。现实数据很可怕:中国每年约25万人死于自杀,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而在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中,尤为严重,抑郁症现患率已经达到23.66%,仅仅北京地区每年患抑郁症的大学生就不少于10万人。以2004年为例,北京地区高校共有19名学生自杀身亡。更让人无奈的是,忧郁症高发这个事情,并没有随着国家GDP增长而反比例下降,而是同步增长的!“河对岸的”美国,其每十七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自杀是美国大学生的第二大死因。以上引用的,都是报道中的数据。由此观之,有此类病的人,确实很多。从昔日的文化衫:“别理我,烦着呢”到今天的“郁闷”成为广大学生族的口头禅,所佐证的就一个:大家都有病。  这种数据,就如某些医药广告所做的,达到让人顿时浑身发毛的效果,全身不自在。笔者亲历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看了一家男性医院一则有关包皮过长的新门诊开张的软文广告后,第二天就跑去了医院,让医生愕然不已。  《忧郁》一书,足以达到这种效果,但纵览全篇,作者的笔锋所触及的,则不止这一点。  对人类来说,相比癌症、艾滋病等,忧郁症更像一种不治之症。因为它的病源不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更多地,忧郁产生于一种经济学上的所谓“相对幸福指数”的缺失,或者产生于相对贫穷感,相对被剥夺感。而这,从伦理学还是自古以来圣哲们所考虑到的种种社会分配理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这么一个笑话,某球迷为了反驳天堂的存在,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既然天堂那么美好,那在它里边,能保证每支球队都赢球吗”,上帝只能哑口无言。只要天堂里的人还心智正常,就避免不了输球,也避免不了忧郁。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无解,即使上帝也束手无策。  “我可不可以不成功”?去年的《新周刊》对时下的“成功学”、“励志学”的盛行,做了一次全面的清算。一帮忽悠之士,成功之道,就是把别人赶上通往成功之道的“无间道”,在心理上种下了让被忽悠者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欲望种子,随后自己就走上了成功,此种卑劣行径,有甚于传销。  抵抗忧郁症,心理学家们总是会开出一些方子来:要学会合理分配管理时间;能得过就且过;要学会分配时间,忙中偷闲,比如中午,上会儿网,玩点小游戏等;多参加一些休闲而非对抗性质的活动,如散步、游泳,听轻柔的音乐,唱卡拉OK等。问题是,单位领导们答应不答应?单位领导常常恨不得员工最好大脑一天能25小时为公司运转,连睡觉都只是为了工作的持续进行。这怎么成?习得中庸之道,努力做好就行,但顶头上司们,会放弃以结果为导向的信条吗?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整体,人类无法根除抑郁症;但具体到个人,却是可以根除的。因为个人可以把造成忧郁的“相对贫穷感”,扔给别人,解救了自己,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现实中,为了化解忧郁症,人们还想出了很多别的办法。对那位难住上帝的球迷来说,可以如此开导他:可能他支持的甲球队赢下了乙、乙赢下了丙,而丙夺得了赛季冠军。那么,对他来说,安慰就是连冠军的胜者,都败在自己脚下了。这是一种办法。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多设置评判标准,一百个标准,总比只有一个标准好,也比看似很多个标准实际上都只是跟那一个标准相关要好。世界杯能造就那么多悲情英雄,就因为它锦标只有一个。反而观之欧洲各大豪门球队,谁都在冠军杯上有扬眉吐气的经历。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习惯记住自己的辉煌,而忘记自己曾经众多的狗屁不是。  但如今在中国,面对社会忧郁症,还显得准备不足。城里人的参照标准可以说多元,你有好车我有漂亮老婆,谁也不欠谁,扯平了。但问题是,随着美女的市场化,有别墅有好车有好职位有漂亮老婆,并非多元的标准,它们实际上都只跟有钱这一个标准有关。这一下,难怪很多人“郁闷”起来了:这么多人都在一条羊肠道上,跟自己争抢同样的东西。全国人民所背负的三座大山:买房看病上学,都只是一个金钱标准的衍化——如此全社会统一的幸福指数,不让全民郁闷才怪!试想,在奔往豪富的独木桥上,不被挤下水的,实在不多。  在此视角下看,提倡价值多元,信仰多元,文化多元,甚至纵容一点程度上的犬儒,都不是坏事——这实乃疗治社会之疮,为天下苍生黎民,周权生计。《忧郁》 [美]安德鲁·所罗门 著 李凤翔 译 重庆出版社  

献给忧郁

误解,有多少是来自不了解,不愿意了解或者说回避这个问题。从我开始看《忧郁》这本书开始,每一个看到书名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对我说同一个意思的话——这种书还是少看,越看越容易陷进去,本来没什么看看就觉得有什么,然后就出不来了。或者说这种书我不敢看,怕自己会陷落进去。《忧郁》写的很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著作,它描写了很多个人感受,细节的东西,用了很多的文学修辞手法告诉你一个身陷忧郁症病人的痛苦无助种种感受,可是即使如此,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就转过身去逃避一般祈祷自己不会遇到、不可能变成他们那样,那就完全偏离了这本书的初衷,它会倾诉出忧郁症患者的痛苦挣扎,也告诉你如果你身陷忧郁症那应该做什么,你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病,忧郁症的历史,研究它的历史,每个时代的疗法、对待病人的态度……最为重要的是它有例子是仍旧与忧郁症抗争的人们起起落落的人生,用作者亲身经历告诉你即使你不幸患上忧郁症,不幸是终身要与忧郁症抗争的情况,仍旧不要放弃自己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它终有一天会清醒过来,感受喜悦与祝福,忧郁会使你失落,但同时如果你顺利通过它,那你一定会体验到更加单纯的幸福与快乐,忧郁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此理解,或许很浅薄,但是阅读《忧郁》使得我逐渐敞开自己,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比我要痛苦的多得多的人。我的低落只不过在正常值的范围内。世界如此美好,却有人不能感受到。很想好好写一篇关于《忧郁》的评论,但是开始动笔,才发现语言多么贫瘠,不能表达出我暗暗翻腾的内心。推荐给想要了解忧郁症的人,想要推荐给对忧郁症有偏见的人们,从了解开始不好么。

走出忧郁

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经历的接近半年的抑郁。不用说身边的朋友,即使我自己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抑郁症。正如这本书的名字 The Noonday Demon 白日恶魔。开始我自认为只是消极,现在按照书里的定义,这种情况持续2周以上就应该去看医生了。而我是从夏天等到了冬天,直到寒假回家与家人在一起生活才慢慢回到了从前。期间考虑了许多,也考虑过死,看了耶鲁公开课《死亡》,也问过曾经自杀过的母亲,母亲被我问的在电话里就泣不成声。我解释说只是探讨的提问,没有想过自杀,没有脆弱到那一步。也是从那个时期,我认识到自杀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一件事,去结束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自己的生命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像书里的安琪,饱受自残折磨,没有人知道她自杀过多少次,但是她却从来没伤害过别人。前一段的走饭的那句“意义这种东西有什么意义”刺痛我心。很可惜,她没能看到这本书,不能救她,也至少可以让她更了解自己。如得了感冒,即使自己逞强不肯承认,别人凭你的咳嗽声也能知道你病得有多重。假如得了抑郁症,即使医院开了诊断证明,别人也会觉得你不够坚强。那段日子很难熬。确信是中度抑郁症,却是自己诊断出来的,上网搜了抑郁症的症状,除了自杀没付诸行动,剩下靠谱的我都占着。我不知道自己抑郁在哪,只是单单觉得无趣。干什么都无聊,一节跟着一节的逃课,我甚至认为学校开的硕士课程甚至比不上本科的基础课来的实际,老师总是行色匆匆的讲完课就夹着皮包离开。我像坐在电影院最后一排的看客在看一部庸俗的法国文艺片,没有高潮,没有情色,连字幕也没有……人们纷纷涌进坐下又集体离开,好像和我一丁点关系都没有。我顺着人流混着一天又一天,在连续三天只吃了一顿饭后我终于发觉自己就要报废了。肥罗退役那天说了球员一生会死两次,告别足球就是第一次死。而我第一次就是在拿到硕士通知书那一刻,这个死是个漫长的过程,是“死去活来”的难受。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好像到了不治之症的晚期,清晰的看到自己脸色苍白的倒在地上,灵魂却在往空中飘,我用力向回扯拽,终于附体,长吸一大口气的从梦中醒来,分不清刚刚到底是梦还是真的心脏偷停。添加了一个叫“重度抑郁症”的小组,看着比我严重的人都是怎么渡过这段艰难。可行的方法是把自己遇到的境遇罗列出来,想想这些不算什么。我的list:1.家庭。放弃工作似乎就意味着与家人对立。当我说出要从广州回北京接着读书时父母勃然大怒,整个半年与家人通了3次电话。2.感情。回到北京接着就分手了。3.经济。熬了一个暑假的兼职仍借了钱才交上翻了3倍的学费,开学朋友又把我偎依聊赖的车丢掉。4.落差。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肯定会有的,说现实不对,以逗留4年的经验来看一切又顺利成章,根本描绘不清理想的现实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5.未来。也许三年后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也许又回去考公务员,也许再一次去做警察。当所有的糗事都赶在一起出现的时候,我抑郁了。更希望我那时根本没有报公务员考试,简简单单的考上研,读书,毕业。或者就没有考上研,简简单单的工作,然后和蚊子永远在一起。没有选择,也不会有这么多痛苦。抑郁一直到寒假放假没有改观,草草混过了考试,不想回家,就先回长春在楠哥那呆了几天,等到回家就病了,卧床一周,莫名其妙的上吐下泻,又莫名其妙痊愈了。妈妈说我这是让心里的事情憋得,我这时把自己的list 一条条讲给她听,妈妈答应以后再不提说我不该接着读书的事了。我想有些事情没必要解释清楚,还是就这样过去吧。他们也是为我好,慢慢缓和。寒假在家里懒散的节奏,让我忘记了抑郁这个问题,家人不再提及,相处又会变得惬意,我会无暇考虑这件忧郁的事。春节后我又出去旅行了两周,妈妈看我旅行的照片,我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只有妈妈喜欢看自己的照片,哪怕我觉得那种拍的不好,妈妈也不舍的让我删掉。我发现自己的忧郁已经痊愈了。我总结的自我疗法:1.写一个自己抑郁原因list,看看自己都为什么忧郁2.冷静下来,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这些东西和家人分享3.认识一个其他圈子的新朋友4.改变生活的节奏(很重要)经历过忧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忧郁的人比开朗的人更能够仔细看清身边的世界,觉得没人爱的人,可能比八面玲珑的人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彻底的悲痛是彻底懂得珍惜的基础。走出忧郁,看见天堂。

心灵的痛苦和生理、社会的痛苦同样真实

第二次看《忧郁》,哭了很多次,有时是为了抑郁症患者那种深深的绝望、对自己的厌恶而悲伤;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经历如此悲惨之人能够有机会得到救赎,超越自己的苦难而感动。写出这本书的重要意义,诚如作者所说,抑郁症患者是不太会去寻求帮助,不容易引起关注的一群人,所以需要有人为他们代言,让人们了解这些人。他们把痛苦的经历、对这个世界的失望转为对自己的厌恶与绝望,默默地缩在角落里,独自沉沦。记得曾经问一个抑郁的朋友,我能为你做什么?她说,什么也不能。抑郁症患者习惯性地否定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几乎从不期望能够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从抑郁情绪中摆脱要比从恐惧和焦虑中摆脱困难得多。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担心自己无法控制,会失败,但至少,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无论是去处理焦虑的对象,还是处理情绪本身,行动就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焦虑。而抑郁,则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彻底虚无的无意义无价值感,这种感觉会让人彻底丧失行动力;而不行动,又进一步加剧了无力感。所以,抑郁是一种耗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下面,是一个深深的无底洞,把一切的关心、爱意和欢乐都吸了进去,它很容易让身边的人也跟着沉沦。对于抑郁的人,需要坚决而又持续的努力,让他从无力状态发动起来。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对于抑郁这样一种精神疾患,要怎样归因?如果当做一种疾病,那么只要服用百忧解就行了,患者不必做任何主观努力;如果当做是遭受社会创伤的结果,那么要责怪的是外界因素,患者是被同情的对象;如果是纯粹心因性的,那么对不起,这是你的错,你需要改变,接下来顺理成章的是我讨厌的认知疗法(如果认知疗法是像课堂上讲的那样去纠正所谓的认知偏误的话)。我觉得这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归因,没有什么好处。就算药物和心理疾病一样能改变大脑成像模式,抑郁的人治好之后,如果遇到应激事件,仍然很容易崩溃;就算抑郁症能治好,有的人还是更容易体会到快乐和满足,而有的人则注定要把生活当做永无止境的艰难挑战。对心理学的学习,对人类普遍的饱受创伤的命运和精神痛苦的了解,让我渐渐懂得谦卑这个词。人很容易认同和自己同类的人,认为自己经历的痛苦是最真实的。事实上,无论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创伤,都同样真实,同样痛苦。只不过,纯粹的心因性问题,是最不被理解的,通常被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认为是不可理喻,不是得到治疗和安慰,而是批判。可是,如果我有一个恶劣的童年环境而对生命悲观,如果我因为从未被关爱而不懂得关爱他人,我是否应该为我的无力去爱无力快乐而责怪自己?同样的情境,大多数人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对我偏偏很困难,这是我的错吗?事实上,正是因为达不到自己希望达到的,才令人感到无力。如果我一直想着我应该怎样,我就把自己当做了实现理想化自我的客体,而不再是自己的情绪、感受、需要、行动的主人。而一旦欠缺了这种自主意识,人就失去了行动力,同时也失去了感受力和创造力,变得郁郁寡欢。临床心理学上有一种我很喜欢的见解:每个人应对生活的方式都是在他自己的情境中做了尽其所能的选择的结果。这种观点让人变得谦卑,学会尊重他人的命运,能够站在他人的靴子里去理解他人。一方面,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囚徒,我无法改变我的基因,无法改变我的童年经历,人生而不平等,有的人生活里充满阳光温情和爱,有的人则生来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除了理解、接纳和尊重命运,我们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我们却也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否则你还指望谁来负责呢?我们能够选择放下过去,改变不适应于当前生活要求的模式,虽然做起来绝非易事,但我们可以做决定,采取行动,寻求帮助,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和那个不够理想、不被自己接受的我较劲)。心灵的痛苦有种让人变得慈悲和有深度的力量,许多伟大的心灵导师正是从痛苦的深渊中涅槃重生。事实上,一旦懂得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信赖自己的心灵,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抑郁症也就有了治愈的可能性。生命中会有奇迹发生,就如这本书中讲述的一些自愈性的故事,你是否愿意相信呢?

抑郁症者的自白

我也不知道看明白这本书是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太多的事情,除了我们,别人没法了解。作者不愧是畅销书作家,自己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不说,并且颇有实践价值,可以作为轻度抑郁的治疗指南。欣赏他对于吃药的科学态度。大部分篇幅没有这么多意义,只是倾诉而已,对特别的能明白的那部分人倾诉,他们的反应不是斥责你吃饱饭没事做装忧郁扮小资逃避人生责任。即使,你的病只能吃药看医生,至少,这本书能让你得到被理解的快感。

忧郁

看这本书的是时候是在南京,那时候每天状态很差,晚上睡觉头痛,半夜躲被子里哭,白天脸苍白被人说像个死人,浑浑噩噩的。现在离家近了,我自己租在外面,每个星期回家一次,但是反而不像以前那样厉害了。有时候回到我住的地方,躺在床上我起不来,可以说是我懒也好,懒死也好,躺着的时候看着墙,脑子里响着起来吧起来吧,你必须起来啊……晚上我也会失眠睡不着,随便想个东西我也能哭个半小时以上。…………这本书我看了一半,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完,最近看书也觉得好累,反正就是,有气无力。打这段字我也已经热泪盈眶的那种一眨眼就掉泪了,真不知道我泪点怎么这么低,笑点也低,呵,说好写书评的我又在乱七八糟的写什么了。………………

忧郁何以为症?

适当忧郁是正常美丽的,但是如果成为病态确实很可怕.两者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那些敏感的头脑,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思想,很可怜地更容易受这种病的侵扰。尽管有很重要的天生遗传成分,但是,忧郁转化为症难道就不能自控预防吗?很同情

恐惧让你感觉到灵魂以物质的形式存在

忧郁症绝对不是你某天起床后对工作的忧虑或者某个下午失恋后的痛苦。只有忧郁症患者才能真正理解忧郁症患者,即使受过治疗忧郁症训练的心理医生,如果没有感知过忧郁症带来的恐惧,治疗永远就只能停留在生理的解释上,不可能真的穿透这两个完全隔绝的精神世界。同理,一本如果不是忧郁症患者写的关于忧郁的书,同样是不可信的。阅读《忧郁》这本由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写的书,我完全能够理解并伴随一阵阵强烈的震撼,因为我也是一个忧郁症患者。按照书中的定义,大部分忧郁症是由于面临危机时的恐惧感而产生,那我与恐惧斗争8年并逐渐走出阴影的经历,属于一个典型的忧郁症的自我治疗案例。98年的一天,我随一个陌生的团队坐车郊游,在汽车翻过一个山坡之后,一种突然而袭的恐惧把我彻底击垮,在最难受的一瞬间,我甚至产生了用手伸进嘴里把心脏掏出来的念头。这个记忆太过强烈,就象一个烙铁在你的额头留下一个永恒的伤疤,在接下来的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只要一坐上汽车,我就象被宣判了死刑,尽管再没有达到象第一次的那么强烈的恐惧,但惊恐着那巨大的恐惧不知道什么时候降临,反而成了最大的恐惧。手脚哆嗦,心跳加速,用力闭眼,快速呼吸,那种恐惧不时的从头脑的边缘划过,内心真是绝望啊。我开始对任何需要乘车的出行感到担忧,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不好意思跟外人讲我的心理疾患,甚至非常愚昧到认为这是我自己需要克服的问题,并不是需要求助医生和药物的疾病。 《忧郁》的作者说,要重建自我,需要爱、洞察力、努力,还有最重要的——时间。在经历了最痛苦的一段,我开始总结不同场合下我忧郁的强度,比如,熟悉的路程,熟悉的车,我的忧郁会减轻一些,坐在车的前面一点,我也会好受一些。如果老婆坐在旁边,拉着我的手,我也会放松下来。每当似乎有那种恐惧出现的时候,我就联想到达目的地后的愉悦,这在后期也很有效,但分心的办法只此一种,如果刻意的聊天或者听音乐。反而会更强化恐惧的影响。有一阵我把妈妈给我的安定放在钱包里,虽然我一次也没动用过,但也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治疗效果。总之,我逐渐的找到了各种心理暗示的办法去对付我的恐惧,我发现,只要我能找到一些我能控制的因素,症状就会减轻,比如,我能随时叫车停下,因此,我自己开车或者坐出租车,一点问题也没有。朋友们以为我不坐飞机的原因是怕飞机掉下来,其实更深的原因是我没有办法让飞机停下来。而真正症状开始减轻的原因,是我放下羞涩,大胆的跟别人讲我有这样的心理疾病,因为这样,我将不再会不好意思当遇到恐惧降临的时候寻求朋友的帮助。尽管《忧郁》一书告诉我,与忧郁的斗争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8年的时间过去了,恐惧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但我并不是那么害怕它了。这样的经历对我有何改变我说不清,但当我阅读到《忧郁》最后章节作者的文字,我不禁怦然心动——“我不喜欢经历忧郁症,但喜欢忧郁症本身,我爱我经历过忧郁症的结果。忧郁的反义词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即使在悲伤的时候也一样。与此同时,我已经发现了我称之为灵魂的东西,直到七年前,痛苦突然降临的那天,我都不曾想象过有这部分的我存在。这是值得珍惜的大发现。几乎每天早晨,我脑中都回闪过一阵绝望感,每次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陷落了。我痛恨这种感觉,但我知道,这些感觉让我更深入生命,去发现和把握存在的理由。”我忍不住再翻到书的第一页——“在忧郁中成长的人,可以从痛苦经验中培养精神世界的深度,这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最底下那带着翅膀的东西。”

我与抑郁的抗争,永不停息,因为它与自我同在。

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没有患过忧郁症,那么我是不会去读的,未经历过忧郁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忧郁的状态。MOTTO:丧失了自杀的勇气,而它也不具备杀死我的力量摧毁了我的意志,却又成为支撑我身体的另一种力量曾以为放声大哭是人生最悲惨的状况,后来才发现眼泪流干后的无所适从,才是更加深刻的绝望----------------------------------------------------生命时常以隐瞒人人终将毁灭的事实来抗拒死亡.。如果说死亡不是件光彩的事,那是因为它常被人轻视。自杀应该是一项基本人权:不应该有人被迫违背心意地活着。诞生和死亡——诞生的是藤蔓和颓靡,死亡的是意志和控制力---------------------------------------------------作者认为时间可以治愈一切:这不意味着阴霾散尽、阳光普照,要重建自我,在治疗忧郁症的过程中,更需要爱、洞察力、努力,还有最重要的——时间,那是治愈一切顽疾的良药。这一点我不太赞同:It has been said that time heals all wounds. I do not agree. The wounds remain. In time, the mind, protecting its sanity, covers them with scar tissue, and the pain lessens, but it is never gone.——Rose kennedy【罗丝·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母亲):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我可不这么认为。伤口是一直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出于保护,伤口被覆盖上疤痕,疼痛随之减轻,但这一切永远也不会消失。】正如“lady & bird”的一句歌词:The pain grow stronger watch it grin--------------------------------------------伍尔夫说人生是短暂无常的。我与抑郁的抗争,永不停息,因为它与自我同在。

忧郁没那么可怕

忧郁没那么可怕。“在忧郁中成长的人,可以从痛苦经验中培养精神世界的深度,这就是潘朵拉的盒子最底下那带着翅膀的东西”如作者所言,能够探索到一些自我内部东西,让你能以另外的眼光看待世界或他人,尽管这个代价有些高。“哀伤是因为在某种处境下产生了忧郁,而忧郁症则是无处不在的哀伤。愁苦就像秋风吹拂的风滚草(产于美国西部),在地面被折断后随风滚动,却越滚越大,无休无止;不断恶化的情绪又像风吹过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扩散”困扰,有时就是一时一事的,能否切断负面状态,不过度持续关注这种状态,才是关键。锻炼,外出,与他人多交流,转移注意力,都是些解决负面情绪的办法。有时也许会怀疑能否摆脱,但是不能气馁,这时需要的是坦然接受自我,想想再坏又能怎么样,焦虑害怕于事有补吗?


 忧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