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7
ISBN:9787800055027
作者:余华
页数:163页

书籍目录

一、偶然事件;
二、战栗;
三、一个地主的死。

内容概要

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我能否相信自
己》等,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日文、韩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荣获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战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现在有一句话在我脑海中愈发印象深刻,“你所读过的书,都在你的气质里”。看完余华好几本中短篇小说合集时,我觉得已经散发了“农民”的气息。无论是在城乡结合部,还是彻彻底底贫瘠的乡村,我始终很奇怪那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可能这种冷漠和木讷我们也有,但是暴露地太突兀,有点匪夷所思。在作者自序中,余华提到了《战栗》表达了对命运的关心,《世事如烟》收录的作品“是潮湿和阴沉的,也是宿命难以琢磨的。其中人与景,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我努力去寻找他们之间的某些内部联系方式,而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外在逻辑”。作者确实构思很巧妙,在《战栗》中一书中,《偶然事件》和《战栗》都是以信件的方式缓缓进行不同命运的交融。从信中早已暗示着什么,结果也巧妙地那样发展。不在意料之外,而一直在情理之中,或许应该这样说,作者在酝酿一个契机把最后的矛盾爆发于无痕。然后随着作者的脚步,回忆全篇发现处处都是命运的指点,一次次错过,只是人物未察觉。而《世事如烟》中更是印证了一句话“冥冥之中只有天意”,有些文章我看不懂,特别是《劫数难逃》在看到一半时云里雾里,放弃了继续阅读,大概命运的安排早已是那样了。《世事如烟》更是巧妙,虽然作者已经简化了他们的名字,用1234567来代替,然后却比读国外小说长长的人名还要费力,头疼,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阅读水平。我一直不太明白算命先生的奥秘,还有灰衣女人的幻想,司机的做法,接生婆的一次经历,以及都莫名地死去。用迷信来解释似乎会很合法,我只能认为作者客观地把农村根深蒂固的迷信恰当使用,不回避,运用它来展现若即若离,相互联系的命运。这让我想到了《解忧杂货铺》,阖上整本书,才感觉30年前和现在人物的联系,一股温暖涌上心头。而余华的写作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或许这种沉郁的笔触凸显了他内心的另一片光景。当然有对上世纪文革那段时期的描写,看了许多现实题材的小说,曾经我还一直幻想有本书:讲的是文革时期的一段少男少女纯洁爱情,社会民俗淳朴的故事。还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作家都没有写到我想要的东西,不禁愤慨。直到室友的一句话“文革本来就是个乱时期,有什么文明可讲”点醒了我,瞬间恍然大悟。其实是我思想上的偏离,把不同时期的特征荒谬地结合起来,灰暗和美好联系在一起,及其不搭,现在想来十分可笑。喝着水,突然想到某次来校的高铁上,和一位阿姨谈了文革时期的事,她说“当时的农村,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些农民根本没有道理可讲,霸道。因为根本没有受过文化,有句话是‘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在吃不饱的年代还谈什么礼节”。想来也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精神文明微乎其微,对人们来说就是个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知识的价值也是低到了历史的最低处。上礼拜到昨天连续一口气看完了余华的5本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战栗》《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黄昏里的男孩》,心请还是比较压抑的。接下去的阅读应该换个风格,补充一下能量场。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看信识人,不仅限于标点符号、口癖、语气助词、格式的差异,思想隔阂也是同等重要的,毕竟人心如面啊
  •     不在手。德胜门。嘹亮的大腿。
  •     没看懂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囧
  •     小说
  •     这本书带给我不了什么,只能说看看而已.
  •     2011.08 阅读 小说结构精巧,引人入胜。
  •     我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
  •     再度压抑~还是会读
  •     短篇依旧犀利
  •     余华的这套短篇我还是喜欢1999年的装帧
  •     偶然事件的叙事方式是我喜欢的也让我的阅读更有痛感,我喜欢这种气氛给我带来的阴郁;更忘不了那个阴沉的上午在窗口看着他忧伤的在烟雾里微阖着双眼听我用文艺的腔调读着江飘和陈河的信;然后,一再缠绵
  •     战栗这一篇很喜欢
  •     不成熟的余华魅力比较大
  •     余华。有待重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