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經論導讀叢書

出版社:中國書店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806636657
作者:談錫永
页数:21页

作者简介

《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於西元1992年。其時羅時憲居士往返於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筆者則住夏威夷。羅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導學人上進,令其能自行研讀佛家經論的叢書,於是跟筆者洽商,釐定經論二十種,由是計劃開始。
1993年筆者返港,而羅公則已患惡疾,故於時間極為匆迫的情況下,趕出《異部宗輪論》、《心經》、《四法寶鬘》三冊,分攝小乘、大乘、密乘,羅公見後,極為歡喜,不久旋即往生。
叢書出版後極受歡迎,故於1998年,旋即由台灣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冊曾經修訂,但未全面。今則諸冊均經嚴格修訂,除訂正誤刊錯字外,並補充資料內容,令其更能引導讀者,於叢書中諸經論能融匯貫通,及能旁及其餘經論。

讀佛家經論,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實在於領略其旨趣。若得其旨,開卷便覺終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則雖誦經終身,開卷終覺茫然。
經論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由於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將此歸納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則分為九乘,這已成為藏密甯瑪派的傅統。若根據這傅統來讀經論,在領略經論意旨方面,會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叢書的編輯,實亦根據此傳統。且依古代論師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識抉擇部派佛教的經論,再依中觀應成派抉擇唯識,最後,則依了義大中觀(如來藏)抉擇應成派。
所以本叢書可視為橋梁,由此即能過渡至《甯瑪派叢書》,領略甯瑪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觀修習,依次第而至「大圓滿」的修習,皆須知其基、道、果,然後始可修持。

依甯瑪派的觀點,一切經論實為了修持而建立,或說體性,此即為基;或說觀修,此即為道;或說現證,此即為果。依龍樹中觀,以般若波羅蜜多體性為基、修觀中道為道、其果即為現證般若;若依彌勒瑜伽行,則以法相為基、修觀唯識為道,其果即是如來藏。前者為二轉法輪的教法;後者則為三轉法輪的教法。
因此,本叢書所收的經論,實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於此。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學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學方法,喜歡用「發展」這一觀點來處理一個系統的學術,因此便將佛家經論視為一系列的「思想發展」。然而這樣做,卻實在非常不恰當。
釋尊當日教導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開示的理論便亦依次第。但我們卻不能說釋尊於教導「四諦」時不識「十二因緣」;於教導「十二因緣」時不識「中觀」;於教導「中觀」時不識「唯識」;於教導「唯識」時不識「如來藏」。因此,我們不能說這種種學說,實由「發展」而來,而非釋尊的次第說法。
是故各種不同的佛家見地,只有傳播的先後差別,而非由一個思想,發展成另一個思想。也可以這樣說,只能有「佛家思想傳播」的歷史,絕對不可能有「佛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若說「發展」,有墮為謗佛的危險。至於在傳播方面,由於傳法者的根器與修持各各有別,是故對法義可有不同的演繹,但這亦並非「發展」。
由是讀者須知,佛家經論實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發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論,是為了實修的需要。我們喜歡說證空性,但如何去證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蓋至最上時,實無「空性」可證,唯現證「樂空無二」,這才是行人的「最後一著」。但若一開始即不唯說空性而說「樂空」,行人亦必無入手處。是故由「樂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於中觀始有「四重緣起」的觀修;於瑜伽行始有「離相四加行」的觀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編輯這套叢書的基本觀點。

理解佛家經論,必須由實際修持著眼。若離修持去理解,則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經》為例。倘離實修,則會覺得其不純,既非純說「唯識」如《解深密經》等,亦非純說「如來藏」如《如來藏經》等。筆者當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尊者(Dudjom Rinpoche)請開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說菩薩的心識,但菩薩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說凡夫的心識。」筆者即因法王這一句開示,才得叩開「如來藏」的大門,建立「了義大中觀」見,亦即「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的「如來藏藏識」境界。
蓋佛家一切法門,無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為聖者,即是法門建立的目的。是故釋迦說「四諦」時,亦說「四諦十六行相」。所謂「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狀態。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時的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實不能稱為修持。
《楞伽》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聖凡心理狀態」的分析。那實在是為實修作指導,而非建立一種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並非不純。同時亦可明白,當年達摩尊者何以只傳「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化,而與修持的見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舉此一例,即知經論不是純理論的建立。本叢書的編輯,即以實際修持為著眼點,期望能因此而令讀者知道經論並非知識。若視之為知識,則釋尊已說之為「說食不飽」。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識大師羅時憲教授在香港,筆者在夏威夷,遙隔萬里,志趣一如,因有編纂本叢書之意念。經論多由羅公選定,導讀者亦由羅公圈定,羅公並委筆者為主編。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筆者返香港,籌集資金,編輯出版,終能於羅公往生前,完成叢書三冊,而整套叢書則於一九九七年中殺青。前後經營五年,總算未負羅公之所託。
於一九九八年,本叢書又經修訂,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簡體字本,各導讀者又作第二次修訂,編者亦更突出編輯意趣,力求此叢書能令學佛的人不墮入虛無,亦不偏執於宗義。雖非盡善,或可庶幾。
乃為之頌曰──
文字原非障 實為修道基
所修亦不執 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因位 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 灑我以甘霖
談錫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四月台灣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三月修訂版序

书籍目录

雜阿含經導讀
異部宗輪論導讀
大乘成業論導讀
解深密經導讀
阿彌陀經導讀
唯識三十頌導讀
唯識二十論導讀
小品般若經論導讀
金剛經導讀
心經導讀
中論導讀
楞伽經導讀
法華經導讀
十地經導讀
大般涅槃經導讀
維摩詰經導讀
菩提道次第略論導讀
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導讀
四法寶鬘導讀
因明入正理論導讀

编辑推荐

  《解深密经》是唯识宗的根本耍典,也是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经中详细分析了众生的心识,开示学人破除心识的执着,以迟到“圆成实性”的悟境。本经对于了解佛家唯识思想形成的来龙去脉,亦是一份摄为珍贵的资料。

前言

  九十年代初,拟出版一套能引导学人自行研读佛家经论的丛书,厘定经论二十种,初期完成《异部宗轮论》、《心经》、《四法宝鬘》三册。分摄小乘、大乘、密乘。  丛书编写历经十余年,并经多次严格修订,除订正误刊错字外,并补充资料内容,令其更能引导读者,于丛书中诸经论能融会贯通,及能旁及其余经论。  读佛家经论,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名相,而实在于领略其旨趣。若不得其旨,则虽诵经终身,开卷终觉茫然。  经论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实由于行者根器不同、修学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将此归纳为四宗部,而修学次第则分为九乘,这已成为藏传宁玛派的传统。若根据这传统来读经论,在领略经论意旨方面,会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丛书的编辑。实亦根据此传统。且依古代论师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识抉择部派佛教的经论,再依中观应成派抉择唯识,最后则依了义大中观(如来藏)抉择应成派。  所以本丛书可视为桥梁,由此即能领略宁玛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观修学,依次第而至大圆满的修学,皆须知其基、道、果,然后始可修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佛法的根本——《阿含经》的来由及其在佛典中的地位  第一节 佛陀创教的本怀  二千六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sakyamuni)降生于印度近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名叫迦毗罗卫(Kapilavastu)的小国,三十五年后,他在菩提树下成道,随后创立了佛教。从此,生活在烦恼之中的众生,有了依怙。  佛陀创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导引众生超越生死大海,彻底解脱。他在菩提树下所悟以成道的,是“缘起”之理。无论生死的流转,或涅檠的寂灭,都依缘起的道理而开显(解释详见下文第四章 )。但缘起的道理是甚深的,就连佛陀亦指出:“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欲令众生悟解,殊不容易,加上当时的印度思想界异说纷纭,外道林立,新嫩的佛教要赢取民众的信仰,就更为困难了。不过,事实证明,佛陀的弘法受到普遍的欢迎。他的信众来自各种阶层,其中不但有贵族、富豪,及知名的外道,也包括牧牛人、工匠、农夫、妇孺、奴仆,甚至妓女。这一方面固由于他提倡平等主义,鄙弃当时的四姓阶级制度,而对求法的人都同样慈悲接纳、开导;一方面也因为他以务实的态度弘法,说理简单,用语浅近,所说不离开生活,而皆对向解脱。他不作深细的分析,也不涉形而上的玄谈。凡与解脱或改善生命的质素无关的话,他都视为戏论,不会触及。

图书封面


 佛學經論導讀叢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其实佛学的书籍浩如烟海,人这一辈子只能看一面墙那么多的书,所以无论如何选择书籍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一套导读的书放在你面前真是不可多得的幸事。作者真是功德无限啊,随喜!我是在找维摩诘经时候发现的这套书。真是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很有价值的一套旧书,尤其是中观、唯识等论方面的几本书真正起到了“导读”的作用。比如龙树菩萨的《中论》,个人发心学习读诵,却多次想拿起来又放下,原因在于义理过于艰深。该中论的导读虽然只是介绍了部分章节,但对于初学之人帮助极大,学完导读,再通读原文,障碍会小很多。
  •     仅是略览《金刚经 心经》一书。甚欢喜。
  •     读了第二本《异部宗轮论》和第六本《唯識三十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