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命运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30
ISBN:9787300115986
作者:[美]罗洛·梅
页数:308 页页

作者简介

《自由与命运》: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自由的危机
第一章 当前的自由危机
第二章 一个人的历程
第三章 自由动力学
第四章 自由的悖论
第五章 论人类的命运
第六章 命运与死亡
第二部分 通往自由的错误道路
第七章 新的自恋
第八章 没有亲密关系的性是自由的吗?
第三部分 自由的特点
第九章 暂停的意义
第十章 自由的晕眩
第十一章 疾病与健康中的自由和命运
第四部分 自由的果实
第十二章 生命的康复
第十三章 绝望与欢乐
致谢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前言

  今天早上,一个朋友和我在万籁无声的新汉普什尔湖上划着独木舟。水面上唯一的一片涟漪是一只蓝色的大苍鹭无精打采地离开一片荷花池,伸着头向远处的沼泽眺望以寻找一块神秘之地时弓I起的,甚至连独木舟也没有打扰到它。这种把湖泊、森林和山峦掩藏起来的异常和谐与宁静中,我的朋友说了一句话使我大吃一惊,今天是美国独立纪念日(Independen CeDay)。”  无论人们在进行着多么喧闹的庆祝活动,似乎都与这个寂静的世界远远地分离。但是,在新英格兰,却让人禁不住想起了悬挂在邦克山老北方教堂钟楼上的那些灯笼的形象,新英格兰的农夫们发射的枪声必定在全世界都听得见。  政治自由确实应该受到人们的珍爱。但是,没有一种政治自由不是必然受限于创造了这个国家的那些个体的内在个人自由。一个由墨守成规者组成的国家是没有自由的,没有一个自由的国家是由机器人组成的。本书旨在阐明潜藏在政治自由背后的这种内在的个人自由。当我在后面的篇幅中提到政治自由时,一般会将其作为例证来说明。  这种本真的思考、感受和讲述的个人自由,以及意识到这样做的个人自由,就是把我们作为人而区分开来的那种性质。

内容概要

罗洛·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舆柏林学院文学学土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杯特研究脘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必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了《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祈望神话》等20我部著作。

章节摘录

  我认为,这种经常被索尔仁尼琴和科梅佳所诋毁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其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流行的焦虑的症状。当人们不能从其他事物中获得满足时,他们就会全部投身于赚钱的事业里。无论其经济效益如何,它毕竟是一种个人的两难困境。夫妇之间把性的享乐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因为性可以减缓焦虑,因为他们发现在我们这个疏离的和自恋的文化中,本真的爱是如此难以获得。目前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普遍体验到一种被压抑的恐慌:人们不仅对氢弹和核战争感到焦虑,而且对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失业感到焦虑,随着宗教的腐败,我们的古老的价值观也退化了,我们为此而感到焦虑,我们为家庭结构的解体而焦虑,我们担心空气污染、石油危机和不确定性。很多市民的反应就像神经症患者的反应一样:我们慌忙用手边的替代物把那些可怕的事实掩藏起来,这减缓了我们的焦虑,使我们能够暂时地忘记。  科梅佳强调说,失去我们自由的代价要比人们所觉察到的大得多。他声称,因为自由是“一种进步的需要和一种生存的需要”。如果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内在自由,我们就随之失去了我们的自我方向和自主性,这些特质正是把人类与机器人和电脑区分开来的性质。  对自由的攻击,以及对它的嘲弄,都是可以预见的对神话的解构(mythoclasm)。当一个伟大的真理宣告破产的时候,这种现象总是会出现。在对神话解构时,人们对他们过去经常表示崇敬的事物进行攻击和嘲讽。在强烈的攻击中我们听见了沉默无声的哀鸣:“我们对自由的信念本应该拯救我们——但正当我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它却让我们倒下了!”这种攻击是建立在不满和愤怒基础上的。

图书封面


 自由与命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艾凌201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六,移动电视中播放了这样一条消息:当天,去医院精神神经科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是去年同期的三倍,这些患者大多患有抑郁症。据分析,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受到大量信息的刺激,激起攀比心理,由此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这条新闻不过是众多现代社会病的表征之一。现代社会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给人们构建了宽阔的互联网空间,但是当我们有了巨大的生活空间的时候,自我的内在确定性却格外缺乏,人们像茫茫大海之中漂泊的一只小船,无所依靠,没有安全感,也没有成就感,人们焦虑、恐惧、无所适从……但焦虑并非总是负面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们去认识自我,正如罗洛•梅所说:“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我们自己。”¹作为美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承继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保罗•蒂利希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将心理学与存在哲学成功地嫁接在一起。他认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作为科学,其主要关注的是人本身,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患者;是建立积极的有创造勇气的人格,而不是仅限于严谨的实验研究。所以,心理学应该走出治疗室和心理诊所,去观照每个人体的生命建造。在根本的意义上,心理问题指向的是价值观问题,这却不是在治疗室中就能建构的,所以,当心理学走出书斋和治疗室,进入日常生活,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罗洛•梅自觉地选择了这一路向。在罗洛•梅这里,心理学已经走出了弗洛伊德的“本我”与道德约束的“超我”的挣扎框架,而是在原始生命力的驱动下,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有勇气为自己的存在承担责任。这样,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极大帮助。重新认识自己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悖论的时代。一方面,我们一直以来被教导要努力成为第一而不是第二,要超过别人,另一方面,今日成功之关键因素却是他能否更好地与团队共处、协作;你要表现得温和顺从,你需要被他人接纳,要有合作精神,但同时你又要张扬出你的个性,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些要求似乎都是合理的,但是其中的矛盾性却潜在地制造着人内心的困境:就是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之挣扎,就是卡夫卡笔下人物之绝望……甚至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烦恼。没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都盼望获得别人承认,而不是生活在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的影子之下,这就是实现自我潜能的需要,亦是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首先面对的是环境和人际的压力,即使在我们幼小的时,就可能已经学会取悦父母,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奖赏。可能在自我意识刚刚觉醒之初,我们已经在经受外界的压力和挑战了。在罗洛•梅看来,人的种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表面上看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实质上,就是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特性、逃避现实的或幻想的外在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不负责任的策略。罗洛•梅的治疗方案听起来并不新鲜——自由。在《自由与命运》中,罗洛•梅说:“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人获得自由”,“人们来找治疗者……因为他们在内心已经受到控制,并渴望能获得自由。”²自由是指人参与他自己的发展,塑造自己的能力。然而,如果一个有机体不能实现它的潜能,它就会出现问题。就像当你长时间不用你的双腿走路,你的双腿就会萎缩,但是你将失去的不光是双腿的力量,血液的流动、心跳以及整个生命机体都会出现问题。当一个人不能够实现他作为一个人的潜能时,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衰竭、患病。罗洛•梅认为,人际关系中的“顺应”和“适应”这些范畴都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我坚持要另一个人适应我,那么我就不是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不是把他看作是此在,而是把他看作是一种工具;而且即使是我适应我自己,我也是将自己当作一个物体来使用。”³为了保持自我的独特性,逃避自我实现的努力,我们甚至将表扬和被人喜爱变成强迫性需要,从而导致虚荣和自恋。从表面上看,我们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我们是把自己像商品一样保存起来,去换取心理上的麻木,我们也把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建基其上。其结果就是,如果没有这些表扬和喜爱,我们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每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特性必须重新得到发现,并以其为基础在积极的工作中发展,而不是消融,这是走出心理阴影的第一步。积极面对焦虑我们生活在充满焦虑的时代:我们对通货膨胀焦虑,为道德的沦丧而焦虑,为失业焦虑,为家庭结构的解体而焦虑,我们还为空气污染和汽油涨价而焦虑。于是,我们用紧张忙碌来掩盖焦虑,或者用心理治疗来消除焦虑。罗洛•梅把焦虑比作现代最严重的“肺结核病”,是人类健康和幸福的最大破坏者。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焦虑就是我们存在感的现实状况。焦虑是我们在恐惧中的混乱和困惑,是个体作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受到威胁,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由此引起的担忧。焦虑代表一种冲突,但是,只要冲突继续下去,就可以得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法。罗洛•梅在《人的自我寻求》中区分了焦虑和恐惧: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辆疾驶的汽车迎面而来时,我们会感到恐惧,我们心跳加速,快速横穿马路到达安全地带;而当我们处于朝不同方向疾驶的汽车流,被困在马路中央时,我们心跳加剧但无所适从,心里有一种空洞感,这就是焦虑。我们体验过多种焦虑,或轻微或严重,比如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一次等待亲人在空难中是否幸存的消息,或者小孩子意到自己迷路后的恐惧,这都唤起我们一种内在的“痛楚”,心脏的收缩、泛化的困惑。焦虑可以非常强大甚至摧毁我们,因为它是人类在其生存遭受为现实所做出的基本反应。焦虑是人类遗留下来到最为痛苦的情绪,是当自我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感受到的危机感,它打击的正是我们的自我“核心”。罗洛•梅将焦虑分为正常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他关注的中心在如何建设性地运用正常的焦虑。焦虑作为一种自我力量,与另一方威胁要消灭我们作为自我存在的力量较量,就像发烧是身体力量与病毒相较量一样。所以,一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我们的自我认知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清楚,就是说,我们对自我和周围客观世界的意识的能力越强,在与焦虑的较力中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正如感觉到发烧就放弃治疗,正面经验焦虑的积极意义的可能性就越少。罗洛•梅为我们提供了将焦虑向着正常的方面转化,取得积极意义的方法:第一,用自尊感受到自我力量和面对生活的能力;第二,将整个自我投身于训练和发展技能上;第三,在极端环境中,相信领导者能够胜任;四,发展自身,直面存在的困境。这似乎印证了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冒险会导致焦虑,但是不去冒险将会失去个人的自我……而在更高的意义上,冒险正是为了意识到个人的自我。创造的勇气——生命的路有多宽当读到西西弗斯需要不断地把大石块从山下推到山上,我们说,这是命运;当读到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我们说,这是命运。我们生活中遇到了多少事情,我们用“命运”来作解释呢?“命运”这个词被神化,被滥用。在《自由与命运》中,罗洛•梅将命运作了清晰的解释:命运隐含着“朝向某个目标”的意思。其中包括,一种是方向,一种是要达成目标的计划或设计。由此就突破了“注定的东西”的局限性和天赋模式。面对“命运”有几种积极的反应方式,第一,介入自己的命运;第二,毫无保留地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命运;第三,最积极的反应,是正面冲突和反叛命运。当然,也可以把我们一生的时间花费在试图篡改和逃避命运上,但这无非是重蹈《伟大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故事,别无新意。我们不能否认命运的压力,因为这仍然是一种逃避,逃避我们所面对的恐惧、害怕和焦虑,逃避我们所缺乏的冒险的勇气,逃避我们生命的本真的蓝图。在《自由与命运》中,罗洛•梅教会我们,将积极的命运和消极的命运(厄运)一起来接受,在与命运的交会中产生我们的可能性、我们的机会。在面对命运的时候,我们需要勇气。我们通常把勇气和勇士的美德并举,勇气的反面就是懦弱。而在罗洛•梅那里,勇气的反面是勇气的缺失,就是说,勇气的对立面是自动顺服,是放弃自我。人们不愿意脱离群体,不愿意“鹤立鸡群”,是因为我们缺乏勇气去孤立、孤独,被嘲笑、被拒绝。罗洛•梅十分强调勇气,甚至把它看作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一个成熟的个体,他的生活与他自己选择的目标是融合在一起的。勇气是一种肯定的选择,而不是妥协的选择,他必须彻底割断脐带,抵挡住内心的焦虑反应以及家人朋友的攻击,并且由于这肯定的选择,他可以做出愉悦的防御。罗洛•梅把勇气分为四类:身体勇气、道德勇气(感受他人身处困境的勇气)、社会勇气(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勇气)和创造的勇气(创造新的形式和象征,推进社会发展)。他认为创造的勇气是最重要的。运用这种勇气,就可以发现新的象征、新的形式和新的模式,而一个新的社会就是建立在其上的。人如果可以向更大的可能性开放,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各种有益的尝试,从而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他就可以不断地发展自身的存在感,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就趋向于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人必须不断地鼓励自己、督促自己,使自我核心趋于成熟,这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一种生存的勇气,没有它,人就无法确立自己的自我,更不能实现自我。勇气来自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他的尊严感和自尊感。一个人若没有勇气,便是因为他太过小看自己。所以,最难迈出的一步是否认那些我们曾经有过的别人的期许、行为惯性。这也是最可怕的一步,因为这意味着要对自己的标准和判断负责。然而,个体必须保持自己的自我,才能参与到社会中去。当我们逐渐具有了清楚的自我认知,不再被束缚,而是自由地去创造,去实现自我的认知和自我价值,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积极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时,我们的生活之路、创造之路,我们的爱情之路就是开阔而宽广的,我们的生命就是丰富多彩的。注释:¹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前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²罗洛•梅:《自由与命运》,22,2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³罗洛•梅:《存在之发现》,13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罗洛梅的书可读性还是很强的,没有那么的硬,几天就可以读完了。比起读萨特的时候要轻松一些。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好几次正中下怀的感觉。原因是他解决了几个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作为一个做了20年乖娃娃的人,我在20岁以前几乎完全是按照父母和“超我”活着的。很少自由的选择什么,因此也不会对自己负责任,爱抱怨,上进却没有好的成果。总之就是活的各种压抑,做着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中国式假好人。不知从哪一天开始,顿悟一般的。我的心灵解放了一次,解放的结果就是我变成了一个放任的人,我的道德感变得极低下。底线越来越低,似乎什么样的邪恶都可以接受。那一刻,我可能真的错觉的以为我自由了,至少比压抑的活着的时候感觉轻松许多。但这就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没过多久,我的心便开始焦虑,理性的堕落让我的心备受煎熬,我困在自己的枷锁里,再次失去了自由。罗洛梅对自由与命运的阐释让我明白了这种煎熬的根源。命运就像一条线的两个端点,起点是生,终点是死,这是我们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从诞生之日开始,死变安然的等在那里,总会到来。而自由就是生与死之间的那条线,每个人的画法都可以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具体到日常行为,抽象到生命的本质。我们是自由的。而与自由携手并进的就是焦虑,因为选择意味着一种未知,意味着指向未来的可能性,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焦虑便油然而生。我们能做的就是理性的认识到命运带给我们的局限性,而后自由的选择我们的人生,并且勇敢的为我们的选择负责。我的放任自己解除压抑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用罗洛梅的话说,是“无视命运的任性”。命运就是一个集中营,我们被深深的囚禁其中,但是却在思想上有最大的自由驰骋的空间。这就是生命的自由,本质的自由。另一点启发是就性的自由而言,我曾经在一次失败的感情经历之后在思想上变得很放纵,觉得一夜情一夜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且也差点想用对身体和性的自由支配去和陌生人约会,但是长久的道德准则还是约束了我。但是从那时起,从我可以接受那样的行为起,我就在不停地思考,性和爱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真的是无性不爱吗?又或者我们真的可以无爱而性吗?罗洛梅给我的回答是,没有亲密关系的性是不自由的。表面上看,你完全自由的支配了你的身体,可是你的灵魂却受到了最大程度的禁锢。没有亲密关系的性是一种自恋,是爱无能的表象,再也没有爱的能力,无法相信自由的爱导致了通过没有关系的性来消除紧张。在没有亲密关系的性中,是把一份奖励放在了没有感情之上。就像炮友,大家各取所需,无需责任,享受身体瞬间的欢愉,只是一种自恋行为,而绝不是自由。性是由刺激和反应组成的,但爱是一种存在状态。极端的没有亲密关系的性,最终导致个人的死亡。这两点是我很有感触的地方,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观点,比如对一个叫菲利普的来访者的分析,自由命运与焦虑和责任的关系,愤怒是通往自由的道路等等,值得一看。
  •     之前对命运是拆开理解的,命是不可改变的,运是靠自己掌握的,如打扑克牌,发牌的是上帝,你拿到的牌就是你的命,而怎么打牌,就是运。发牌加打牌,就是命运。即是不可改变的,又是可以改变的。牌是好是坏,是注定的局限性,但打的是好是坏,就看你的创造性。命运,包含着不可改变的和朝向某个目标的意思。如死亡,一直在那里不可改变地等待着,我们是奔死亡而去的。我把命运定义为构成生活中的“注定的东西”的局限性与天赋的模式。很大的尺度上,如死亡;较小的尺度上,如石油短缺。在面对这些局限性时,我们的创造性才会出现。命运在不同水平上面对着我们。一、宇宙水平上的命运,如诞生和死亡,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些也可称为“上帝的行动”;二、某些注定的东西,如遗传,你投胎为人还是投胎为猪,你是黄皮肤还是黑脸蛋,你是男是女,还有就是一个人的天赋,某些特殊的才能。三、文化的方面。生在中国的人基本上是筷子夹菜,而欧美是用刀叉,这是文化带给我们的限制。四、境遇。如你出生在战争年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对你的感情,让我丧失自由
  •     很深奥,来日再读
  •     看不懂的留给以后去琢磨
  •     使我产生共鸣!
  •     还行吧 总觉得口水较多
  •     首先接受“向死而生”,其次接受局限性、不完美、悖论,接受自身的存在,才是避免、成全精神疾病的方式。罗洛从海德格尔、祁克果、弗洛伊德那里得到一种关于存在的心理主义话语,用于落实到主体身上,散发出与美国其他的心理学派不同的光芒,看起来三观极正,对于嬉皮士、大麻、性成瘾、肆无忌惮的约炮等都有所批判。
  •     人本主义
  •     自由与命运
  •     人生并非命定,自由却在高处。
  •     很值得一看
  •     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抉择我同意,在命运之上也确实能更加建立自由感。但是啊,这时,对于自由的定义却已经是种自我催眠了。我更愿意承认人必须为了责任牺牲一些自由,而非协调就是种自由。(如此说来,其实他的书,其本身就是在给读者心理治疗,虽然主观了点,脱离了他自己提出的存在与人本。但对于大多数人是拥有次情景的吧。)
  •     很深奥,值得多次研读。
  •     翻译不怎么样
  •     自由与命运,发展到美国后的存在主义。案例式的解说。
  •     刚开始没感觉。看到后面简直要心碎。什么叫“没有人得到过足够的爱这样的宿命”!55555555555
  •     没人觉得翻译怪么。这本在有些章节获益良多,有些章节则是理解不了。还是欣赏他的《爱与意志》。
  •     身为一个无神论,偏偏是个命运论信者,如果说命运可以改变,那又能拿什么来证明改变不是本来就属于命运的环节,终点不是早就决定的宿命。命运可以解释无法解释的一切,就像星星有它们注定的轨道。
  •     看不懂。
  •     对自身命运的更深体悟,将唤醒沉睡在心中的那份自由,由此新的命运从此开启。
  •     虽说罗洛.梅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但他似乎更多的从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获得启示。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我们的创伤和创伤的根源;罗洛.梅则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创伤,如何在“命定”的创伤中获得自由。荣格告诉我们个体发展的目标是个性化,告诉我们如何和潜意识相处,如何统合潜意识以达到个性化;罗洛.梅
  •     解答了我的某些困惑
  •     非学术类
  •     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大而无当·····已归还图书馆,总体感觉是弗洛姆完胜罗洛·梅····
  •     痛苦让我认清自己,命运塑造了我
  •     : B84-066/4895-1
  •     断断续续读了好久,涉及心理学、哲学和一部分艺术及社会学。“我们把自由定义为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刺激激中暂停的能力,在这种暂停中,把我们强调的重点指向这种反应而不是那种反应。”
  •     好吧,读了一半,迫于论文,又还给图书馆了。。。
  •     没有认真读,只对「自恋」相关的章节印象深刻而且有些感想。附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感动人心,「他们掉下了些许自然的眼泪,但很快就把它们擦去;世界就在他们面前,到那里去选择,他们的安息之地,上帝给他们指引。他们,手拉着手,迈着恍惚的脚步缓慢地行走,穿过伊甸园过上他们孤独的一生。」
  •     解答了一些问题。翻译也好。
  •     Destiny with freedom
  •     B
  •     有些确实还蛮有道理
  •     外国人写的书看着就是费劲,自由与命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     一知半解,厦大图书馆
  •     美国曾流行的任性并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自由即承担命运的责任。
  •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如果说不同的学科都能从自己的角度给这句话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那么它的确就可以称之为一个主义了。
  •     不少观点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不过写得浅。
  •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     “我在监狱里发现了自由。”某种意义上,自由与命运是一种悖论,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如何在这种悖论中找到同一性。自由根本不是没有命运,恰恰是命运的束缚令自由有了意义。看完后对生活的现状能释怀不少,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所谓自由其实是任性和不负责任,是一种过度理想主义。真正的自由,是琴键之间的空间。
  •     理论性很强。开拓了自由之我见,绝对自由即不自由。关于自由和命运的定义,应该做书评。
  •     略读。所有人都在争论自由自由自由
  •     这么理论的书竟然把我看哭了…
  •     这周很忙生活中,读书就会很快乐。下一本读《窗边的小豆豆》
  •     虽说罗洛.梅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但他似乎更多的从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获得启示。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我们的创伤和创伤的根源;罗洛.梅则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创伤,如何在“命定”的创伤中获得自由。荣格告诉我们个体发展的目标是个性化,告诉我们如何和潜意识相处,如何统合潜意识以达到个性化;罗洛.梅则告诉我们如何与世俗世界相处
  •     2011年10月4号南理工图书馆借到;2012年12月在当当购买
  •     第一次听说并且强烈想读,是在张小娴的《离别曲》,半本命运,半本自由。今天终于读到了,不负众望,他把命运和自由还有其他要素都作了新定义,还结合了心理咨询的案例,原来专著也会很有趣。
  •     哲学
  •     为什么总给罗洛 梅的书评5星呢?因为每本都有不同侧重点,都能让我在不同的地方得到很多收获。要说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仍然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哲学,教我们理解黑暗、消极、焦虑、绝望等等。善恶之分后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本身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元素,价值判断只是社会成型之后形成了。社会需要积极,正因为积极、正能量的建设,才有人今天的文明,但是这种积极却被人滥用了,因为“自由”的概念的深入人心,导致人们无底线地追求自由,忘记了命运的束缚,想完全摆脱命运,达到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同样,绝对的洒脱也是不存在的。没有命运,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和黑格尔的哲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中国的道家思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本书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学会理解绝望,绝望之后才有新生,才意味着变革,还有要明白脱离病症的那种对自由的恐惧。
  •     不是十分看得懂
  •     自由和焦慮是互相伴隨的,離開條條框框去選擇你的生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