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213064126
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页数:36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心流之父”、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历时30年潜心研究的经典之作。他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总结出创造力产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令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盈的实用建议。

书籍目录

第1 章 搭设创新的舞台 001
第一部分 创造的过程
人们常常认为,创造力是某种心智活动,是一些特殊人物头脑中产生的洞见。然而这种观点具有误导性。如果创造力意味着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或行动,那么我们需要给创造力设定一个客观的标准。
第2 章 产生创造力的系统 022
第3 章 富有创造力的人格 049
第4 章 创造力的运行机制 074
第5 章 享受创造力的心流 103
第6 章 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122
第二部分 创新者的生活轨迹
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运气的影响,但是,除了运气等外界因素外,使他们能够对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是影响他们生活的个人决定。他们让生活符合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外界力量支配他们的命运。
第7 章 童年和青少年 144
第8 章 成年后的生活 176
第9 章 创造力与年老 204
第三部分 特定领域中的创造力
虽然不同的创造力过程中有些共同点,但为了了解其中具体的情况,我们必须单独探究每个领域。从非常抽象的层面看,物理学与诗歌中产生的创造力很相似,但其中也隐藏着非常有趣的差别。
第10 章 文字领域 228
第11 章 生命科学领域 255
第12 章 创造一个新领域 280
第13 章 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304
第四部分 实践你的创造力
就像医生查看大多数健康者的身体,从中找到了有助于让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健康的方法一样,通过研究一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生活,也能从中提取出让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丰富的积极建议。
第14 章 让每个人的生活充实而丰盈 330
致谢 359
译者后记 361

内容概要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心流"理论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造力大师。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评价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

1970年至199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99年至今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

他的著作包括《创造力》、《心流》和《自我的进化》等世界级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为《纽约时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撰写了多篇文章。


 创造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们的基因构成98%与黑猩猩相同,但语言、价值观、艺术表达、对科学的理解以及对技术的研究让我们与众不同,它们都是个体创造力的结果。这种创造力受到认可和奖励,并通过学习得以传递。如果没有创造力,还真的很难区分人类和黑猩猩。” ——题记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愿景,那就是总想为那些改变世界、推动人类进步的牛人们总结出一些共同点,以供自己和后来人借鉴、模仿。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伟人大凡性格各异、背景不同,他们的成功轨迹无法遵循,也不好复制。如果说他们真有些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就是一位潜心于研究创造力的心理学家。他关注创造力大师们“灵感一现”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环境,也关注这些大师们富有创造力的人生背后有着怎样的生活品质。事实上后者在米哈里看来可能更为重要。米哈里的这本《创造力》,主要内容取材于作者和学生在芝加哥大学对91名富有创造力的卓越人士进行的录像访谈,然后提炼、整理、加工而成。这本书虽然是讲创造力,但主体内容不是关于器物层面的小创意小发明,也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脑力激发类书籍——试图提出一套激发创意的万能公式。作者所关注的,是能够在人类文化的某个领域引起巨大变革的那种创造力。米哈里出生于意大利,父母是匈牙利人。他年轻时曾亲历二战,战后满目疮痍的社会和心灵上的创伤,使他下决心从事心理学研究,目的就是要提升人类福祉。然而战争只是一方面原因,他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驱力。米哈里是一位原创性很高的学者。他是“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研究创造力的大师,曾被马丁·塞利格曼评价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在《创造力》这本书中,米哈里开篇就从进化生物学的高度点出了创造力的本质。我们知道,生物的演化是由于基因的突变、遗传,配合自然选择机制,将有利的突变保留下来,从而导致的。文化领域中的模因也是同样的道理。语言、观念、法律、科学,各种文化因子相互碰撞,如果此时某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优化了现有的观念系统或提出了新颖的文化观念因子,这些观点改变了人类之间、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则,起到了促进作用,那么它们就会代代传递下去。生物的进化可以用基因解释,文化的进化则可以用模因来解释。有创造力的人改变的正是模因。提到创造力,普通人会想到什么?你或许会想到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大喊“尤里卡”,想到牛顿被苹果砸中而提出万有引力,想到爱因斯坦以及众多诺贝尔奖得主被聚光灯包围时的样子。实际上,关于创造力,这些都不是常态。“创造力源自多个创意源头的协同效应”,大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结果,不存在英雄主义式的单打独斗的神话。伟大的创造力成果通常也不是灵机一动得来的,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缓慢的、甚至是持续一生的进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来没有不请自来的灵感,尽管现在一些成功学强调运气和机遇的重要性,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准备,就算机会出现了你也识别不出来。还有就是那些富有创意的人,他们其实与人们头脑中预想的样子并不一致,米哈里做过访谈后发现,他们大多是拥有复杂的、包含着大量矛盾对立个性的人。他们可以恣意随性,也可以严苛自律;他们既有着丰沛的想象力,同时又能扎根于现实;他们聪明又天真,谦逊而又骄傲。如果说他们真有什么一致性的东西,那便是好奇心,与生俱来的巨大的探究欲望。最好的例子是史蒂夫·乔布斯,在《史蒂夫·乔布斯传》里,艾萨克森写道,乔布斯上到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展现出”性格中的多面性“,”敏感又偶尔迟钝,易怒而又超然“。乔布斯小学三年级时就已经被校方两次遣送回家,他回忆起自己这段经历时说:“我遭遇的是自己从未遇到过的另一种权威,而且我不喜欢它。它们几乎都要制服我了。差一点儿它们就把我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赶走了。”也正因为乔布斯丰沛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将创意严丝合缝执行起来的行动力,所以他才能用自己的产品颠覆七大产业,改变这世界。在外人看来,最令人惊奇的或许不是他们有着极端对立的性格,而是这些性格能够在他们身上很好地被调和到一起却不引起冲突。米哈里在书里力图还原关于创造力的真实情况。创造力事实上来源于领域、学界和个人三个因素之间的互动。“领域”即创造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对象域,通常是包含特定符号规则的文化领域,比如数学、物理、艺术等等;“学界”由该领域中被认可的、能证实创新的专家组成;“个人”不用多说,就是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某个人。由这三个因素可推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最起码得具备这么几种能力:1能够接触到领域(真的没有巴布亚人能对核物理做出贡献?);2拥有深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能够出新(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前提是你要对该领域的知识烂熟于心);3能够得到学界的支持,并且自己有很强的判断力,能直觉出什么会得到学界的赏识和认可。有太多半吊子民科提出过很新奇的想法,但碍于专业知识不够,这些想法只能停留在臆想层次,进一步对其进行严格检验的话,只能被淘汰掉,这就说明他们在上述的第二点上是不足的。也有很多人,严重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创造力成果,从而没能及时获得学界及时而公正的评判,他们在上述第三点上栽了跟头。总之创造力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任何单一条件都不足以导致创意的生成。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不会立马变成一位能够改变世界的创造力大师,但是深入了解书中那些牛人们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肯定会对你思维习惯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有所助益。事实上这也正是希斯赞特米哈伊从事这项研究的本意之一,作者提出的“心流”理论在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同样能够得到印证。那些牛人们在从事创造力活动时,常常能够沉浸在“心流”之中:事情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像自动发生一样,而意识却高度集中。当工作结束,他们从这种状态中出来的时候,又会体验到巨大的愉悦和满足。所以在作者看来,富有创造力的人生,实在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     1.一开始书就提出。创造力从来不是突然的灵感,是多年艰苦工作的厚积薄发。(基础知识要扎实)洞见通常来自于有准备的大脑,也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长时间思考人。2.其实很多时候创造力需要机遇,也是整个社会背景。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刚好在物理界的两朵乌云存在的时候提出的。(所以踏上时代的步伐,坐上这个时代的火箭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观点应该对艺术哲学方面可以不太适合)人的创造力很多时候要依赖这个社会,不然即使你做出成绩了,没人认同一样会埋没。所以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情(这一点有点意思,自己以前没有想过的)3.好的工作环境何以引发创造力(当然要在1的基础上),而且遇到这方面的顶尖人物,或趣味相投的人跟他们讨论,提高是无法想象的。比如有些诺贝尔奖就是那些科学家喝咖啡讨论出来的。(轻松的氛围自由讨论)4.书中有段文字很喜欢,其实就是表达要留时间思考,而不是一直忙个不停:走着去上班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进行思维漫步。如果开车,不要打开收音机。虽然我不认为I自己特别具有创造力,但创造力必须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过程。认知理论家相信,当想法失去有意识的方向之后,就会遵循简单的心理联系。它们会进行多少有些随机的结合,想法之间可能会发生看似不相干的联系而这些联系的结果却成为优先 的连接(摆脱理性)这和之前看的知乎的一个答案异曲同工:分析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习惯于将自己脑海里的想法有次序地写在纸上或白板上。通过把这些想法列出一个清单,你会不自觉地给这个问题一个解决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各个想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我建议把这些想法随机地写在一个页面或白板的不同的地方。做完以后,向后退几步,观察这些主意间的内在联系,这个技巧有助于大图景的思考方式,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想不出问题就散散步,听听歌,运动一下不去想它,说不定既可以焕然大悟。5.书中另外一个比较不一样的观点就是童年时是否是天才与成年后是否有创造力没有直接关系(这点我持保留意见)其实作者就想表达,普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同样可以有创造力,而不是只属于天才。6:创造力≈好奇心+专注力。要耐得住寂寞,带着本子(任何记录的东西)记下自己的突然冒出来的主意7:有个有趣的东西就是每天怀着明确的目标醒来: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不过每个人但每天至少能找到一件值得为之醒来的事情:睡觉前为第二天设计目标:这样生活可能更充实
  •     我现在写书评都是站在小我、自己的角度去写,所以我不会介绍作者是谁、做足前戏,我是直接上高潮我有什么收获?我的感悟是什么?哪一个点能立马用在生活、工作中?如果我水平越来越高,我需要讨好我的阅读对象时,我会很啰嗦的写一大堆作者、别人对书的评价,做足前戏,这是大我和无我阶段。对不起,我现在做不到,除非真的我特别熟悉、认可的作者,我只想做真诚的推荐而不是讨好和取悦别人。也许等我写作有收入或者打赏时,我会向钱妥协,但是现在没有,请允许我很自私的写下去。今年开始我每个月买1000元的书,大约30多本在亚马逊上,6月份下单500多元16本书左右;有人问:看得完吗?确实看不完,但是我越来越迫不及待的想回家了,因为外面的世界太浮躁,回到家我能安静的读读书。但是看着这么多书,不知道从哪一本入手,这是书多的一大麻烦。今天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其实,很多书是写得很烂的,有些书值得读几遍以上。有的书,看一遍就可以扔了,有的书太冗长啰嗦。大部分阅读速度不快的原因是他对所有的不管是好书还是烂书,他都用精读的方式去做,当然慢而且遇到烂书没有快感,反而读得很痛苦。一天看几本书,完全是可能的,先把书翻一遍(大约就知道这本书适不适合你目前看,有些书好但是不适合现阶段的你,缘分没到)---然后上豆瓣看大家对这本书的书评(你就知道这本书的重点了,看点击量高的2-3篇就够了)---抓住这本书的重点再读一遍---写书评(决定这本书需要不需要再读一遍,不需要直接扔了,如果下次想起来再买一次就是了)。用这个方法,刚我就看了两本书。拿《创造力》作者名字太难记了,就知道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关系不错,这本书大部分写得很冗长。我们日常做什么事情能产生心流?赌博,玩游戏,嫖赌基本都可以,你会忘我投入;但是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负向的。做正向的我事情就可以了,我自己就是赚钱、看书、打羽毛球、码字、参加自己喜欢的培训、和美女聊天(包括对我有启发的男人)、旅行、吃好吃的。如何产生心流106页开始有介绍,334页有感兴趣的干货折叠起来就好。看了一下豆瓣,大家写得啰哩啰嗦的。如果我想拓展,我就看106、334页,提炼出来加入自己的感悟,这篇文章就过1000字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采铜推荐的。
  •     期待很大,读完有些失望,可控实验没啥
  •     获益良多,值得一试。
  •     本书既有对富有创造力的人物访谈得来的客观描述又有可供我们借鉴的方法性指导。 作者在行文中尽量保持着中立客观的态度,尽量还原被访谈者的说法。书中对“创造力”的阐述非常有系统性,从目录中便可看出。除此之外,从创造力者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除本书主旨外的很多有益的价值观和哲思,作者分析问题的角度、格局也令人佩服,因此还会有很多“创造力”之外的闪光点可以获得。通过旁观他人来提高自己,确实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它客观,因此让人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不至于被社会的刻板印象所捆绑。前三部分都是关于杰出人士的叙述,看似离我们很远、很宏大,但最后一章缩微到谈创造力如何获得和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使得本书显得更加平衡和实用,不鸡汤,非常有借鉴意义。
  •     比flow那本书例子更多些~确实,擅长给别人创造快乐的人,更容易抑郁。。。
  •     将创造力放在一个系统的背景下来剖析,对于个人的借鉴是除了去精进个人能力外,同时还一定要关注大的领域环境和学界资源,做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书中展现了多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们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严格到不近人情的自律,能据情境需要在两极之间灵活转换,让生活符合自己的目标而非让外界力量支配自己的命运,这些让人成为一个人,也让人成为比自己大的那些东西。
  •     采访各领域的专家,探讨创新力的形成原因、背景。1、行动参与——及时反馈奖励——难度适中 是继续保持动力的路径。2、工作心流的产生促进幸福感。3、好奇心和专注力缺一不可,前者外在刺激,后者内在保持。
  •     看到一半才意识到我之前看过作者的TED演讲。非常棒的书,观点有突破性,论证严谨,例证详实。不少采访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     聪明的人 肯定是 个性化很鲜明的人
  •     这书怎么会有8分多? 烂大街的成功学书模版,翻下来没有重点和体系,真是浪费时间,除了题目吸引人其他再也不想看了
  •     1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本质 2 学界的价值观和话语权十分重要
  •     很不错,不啰嗦,有启发
  •     心流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依的大作,与德鲁克的看法不同,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在对90多位富有创造力的学者、作家采访和材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创造者、学界、领域模型剖析了创造力的形成,总结了这三者与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尽管不同于德鲁克,作者也同意:只有工作狂才有创造力!
  •     引用的例子过多,有些故意填充内容的嫌疑,很多观点直接提炼出来的话,可能这本书有价值的部分就一万字。不过,都是老生常谈了,学会自己总结,分清缓急和自己的需要去读,无需精读。当然,以上建议只是对自己而言。回头有空写书评,这一类书不总结自己的感悟等于没看。
  •     值得一用
  •     采铜推荐这本书,也许作者一堆无比啰嗦的唠叨只能说明,创造力源于热爱与绝对的专注,如果你也在找,这就是答案。
  •     !!!Too many resonances.
  •     值得看。尤其是后面的几章。
  •     干货太少。
  •     心流
  •     通过研究和模仿富有创造力的人很难让自己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喜欢“心流”这个概念,与其与天性抗争,不如顺应天性多做喜欢的事,在体验中探索这个世界和自己吧。
  •     15年12月底开始到16年1月20号左右结束。主要的收获是如何让生活过得有创意,以及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提供建议。
  •     里面有许多可以 提取的主题
  •     一期
  •     如作者所言样本过少,访谈也不够严谨,但内容真诚。整理了简单的读书笔记,收获良多,够五星
  •     心流就是通灵宝玉
  •     很好的书,可以更好地认识清楚一些问题
  •     向创造者学习的最佳手册。
  •     这本书是在读完《心流》之后读的,作者选取了90多位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研究他们是获得创造力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创造力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技能或天赋,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
  •     突破学界的边界才是有用的创造力
  •     对采访的一些科学家比如戴森感兴趣。
  •     「创造力」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
  •     对如何培养创造力及创造力心流有所了解
  •     看看
  •     心流之父关于“心流与创造力”的一本书,也是我校图书馆收藏的他唯一一本专著。个人对“心流”概念兴趣更浓,因此只读了“心流”相关章节。收获的内容,一是吸收了“熵式”放松状态知识点,对自己处于混乱无序休息状态有了更多明确认知;二是有关“心流”的九大特征,其实和“刻意学习”异曲同工,核心我认为都是指向“可控的专注”,收缩自如;三是培养好奇心,keeps a surprising issue happened a day, keeps surprising a person a day.
  •     为写论文读的,准备用作访谈提纲。
  •     我喜欢这个作者。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的关键是运气。。。但成为满足于自己所做之事,有自我成就感,体验心流的人需要好奇心和专注。
  •     创造力:要有边界,拥抱复杂性,当然,本书写法是一贯的美式畅销书的水份写法。。。
  •     微妙地介于三星和四星之间,考虑到出版社极其糟糕的排版(胡乱加粗与滥引重点)给三星吧。前四章与第13章最佳,把创造力定义为一种社会结果而非个人天赋很赞,然而中间的大段人物介绍和所谓的分析实在太水了,“根据我们的严密调查,具有创造力的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这种废话满篇皆是,能把这些删掉或至少精简一下的话会好很多的。
  •     具有指导性
  •     极佳!
  •     2016第6本:1. 本书贡献「心流」概念,早先认为心流是一种高效状态,事实上作者一直重复说明,心流产生于作品之后,即写的文章反馈充分、编写的代码无bug运作,制作的机械模型超效率完成工作等等 2. 「心流」加强创作者自身认可,简单说来,「你的作品怎么样,你就是什么」;想了解一个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寻求可以看到反馈的作品,如,学编程做app、当作家写短篇、玩音乐就作曲 3. 创造力不是一分一刻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生作品的渐进积累,既有个人因素(作品多少),也有社会因素(社会是否接受这样的作品),作者认为一切可以归结为创作者是否深谙某一学科的「符号系统」,影响力最大应用最广的创作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完成的,如:教堂壁画、疫苗难题、大众消费品等等 4. 保持潜意识和理性框架的动态平衡。
  •     如何才能提高创造力呢?1.每天要记录新鲜惊奇时刻。比如,你今天给自己做了一份美美的早餐。 2.抓住涌流,如果两分钟内能搞定。马上去做。 3.给自己创造高反馈的环境。
  •     资源 训练 有高手引导 身处对应的环境这些都是必要条件
  •     来回杭州的路上把这本介绍心流的书读掉了。平时很少有心流状态,一般只有考试的时候会有这种感受…
  •     框架不立体。可实用的程度不像一本通俗心理学读物。没有解决自己的困惑。可运用的知识感觉无从下手
  •     对外保持开放,后者是对内保持专注。专注!
  •     想到什么的时候就去做,因为这个时候自己主动想要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再逼着自己做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也是心流的一种表现吧。专注和投入本身就是创造力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创造力事实上来源于领域、学界和个人三个因素之间的互动。伟大的创造力成果通常也不是灵机一动得来的,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缓慢的、甚至是持续一生的进程。些牛人们在从事创造力活动时,常常能够沉浸在“心流”之中:事情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像自动发生一样,而意识却高度集中。当工作结束,他们从这种状态中出来的时候,又会体验到巨大的愉悦和满足。
  •     运用成长型心智,建立更多心流,防止在真正想投入事情上的注意力稀缺,追求复杂的尝试,长期、耐心的工作。做到这五点,个人认为对普通人而言已足够完成自我的小小成就。作者还谈及一个朴素的真理:改善人格比改善外表重要得多。不小心揭穿了一个虚假的表象:颓废、悲观、虚无不是富有创造力的特征,懒惰也不是深具才华的体现,它们可以是艺术家的性格,却不是艺术家创造力的根源。书中借作家Robertson Davies之口批得毫不留情:“悲观主义是一条捷径,因为它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生活观。”模仿作家艺术家的性格是容易的,要模仿一种文艺的穿着是容易的,读几本小说看一些热门的书也是容易的。不断推敲的写作是难的,艰深著作的阅读是难的,甚至于连持续做一件事也是难的。所以诞生了如此多沉迷于被动娱乐和懒散中的“文艺青年”。
  •     创建和保护自己的心流体验,从更多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和世界,从而用更多的方式体验世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