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0
ISBN:9787508640532
作者:[美]凯茜·苏丹
页数:296页

后记

米歇尔请他的前任老板一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大学医院任职的约翰-莫里西博士一帮忙找一份工作。第二天早上,莫里西博士去办公室时,发现桌上有一封史蒂夫·伊默尔曼的来信。伊默尔曼博士是威斯康星州欧克莱尔市一群独立内科医生的代言人,目前正在物色一名肠胃病专家。莫里西博士给他打了电话,说自己心中有一位特别的人选。    早在1977年,米歇尔就取得了威斯康星州的行医执照,因此可以马上开始工作。我没有觉得失望,因为我还记得威斯康星的井然有序,记得它的森林和自然之美,记得那干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如果说除了贝鲁特之外还有什么令我向往之处,那就是这样一个宁静的地方。    尽管我们觉得他会出人头地,但谁也不能保证。最难的是米歇尔,到了四十七岁的年龄,还向当地银行借贷五万美金;他以前从未有过负债的经历。    纳姆没有与我们一起搬到欧克莱尔,而是留在波士顿学院中学读完最后一年。而奈拉则在欧克莱尔度过了两年极不快乐的时光。    对于被迫离开贝鲁特所造成的创伤,我们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件事情让米歇尔至今不能释怀,乃至于一提起来就会眼眶湿润,那就是无意中抛弃了滑头。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以及失去祖国、家园和朋友而带给他的所有痛苦,仿佛全都体现在不得不撇下滑头的无奈之中。    这一点因为维迪娅的来访而得到证明,那是在我们搬到欧克莱尔一周之后,她决定要来看望我们。尽管我们解释说还没有整理安顿就绪,不便接待她,她仍然坚持要来。    她住了六个星期。    维迪娅以为自己抵达时,会号角齐鸣,有红毯接待。我们不太热情的欢迎令我们开局不利。她显然决定要尽早出这口气。    米歇尔自然正全身心地忙于新工作,所以指望我来对付他那位任性的妈妈,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不亚于多年前倾听她从隔壁床上发出的如雷般的鼾声。其挑战在于,当她说出“既然你负责款待我,那我们今天打算干什么?”之类的话时,你都得听着。    在中西部的这个乡间小镇,连我自己也是初来乍到,所以要挖空心思才能筹划出一项让维迪娅满意的活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去购物,偶尔会去一家她不喜欢的餐馆吃饭,或者去看一场她看不懂的电影。    有位好心的叙利亚女人是我在欧克莱尔最先认识的人之一,有一天,她邀请我和我婆婆共进午餐。在与那位女士聊天时,维迪娅说她丈夫比她要好。我的新朋友听到这话很不悦,并直言不讳地告诉了我。    “她甚至根本就不认识我丈夫!怎么能说出这么过分的话来!”    米歇尔听说这件事后感到十分懊恼,因为那女人的丈夫是帮他提供客户的最主要来源。    还有一次,维迪娅对那位朋友说,她在贝鲁特家中的宝贝被我打破了无数件,包括她的古董吊灯。长期的经验告诉我,当她感到无聊而想挑起事端时,尽量不要招惹她,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那天晚上,米歇尔回来后,坚持要在晚餐前稍稍休息而没有去与他妈妈聊天,于是维迪娅等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时刻。    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当时坐在餐桌的一角,椅子正对着我,以便能够密切观察我的一举一动,并不断地建议我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尽管我新找的美发师五天前刚刚将她的头发染得乌黑,但她的脸庞周围已经开始重新露出白色的发根。米歇尔来到桌旁时,我正端上米饭沙拉和牛肉片。维迪娅已经取好食物,吃了起来。    “我有没有告诉你我们是怎么处理滑头的?”维迪娅转向米歇尔,问道。他摇了摇头。    “当我们得知你不会回去后,纳蒂姆马上就为它找了一位新主人。可不到一周,它又回来了,在我们家门口汪汪叫,我们这才知道它回来了。纳蒂姆一开门,它就冲了进来,跑向过道。”    “别说了,我再也不想听了!”米歇尔叫道,并从餐桌旁起身,走出了房间。    维迪娅大笑起来,并更大声地接着说,“它冲进你的卧室,藏到了你的床底下。”    ……    1989年10月,黎巴嫩各派领导人同意签署一项民族和解宪章,也就是《塔伊夫协定》。叙利亚要求协定中明确写着:“叙利亚军队将驻扎整整两年,以帮助黎巴嫩政府扩大权威。”协定没有制定叙利亚撤军时间表,只是规定所有的撤军问题将由黎巴嫩和叙利亚两国政府在合适的时间共同商定。    经过二十九年的军事占领、大规模贪污腐败、政治控制以及无数暗杀事件之后,2005年3月,叙利亚军方正式从黎巴嫩撤军。然而,其臭名昭著的情报部门依然存在,并牢牢控制着局面,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另外,黎巴嫩的巴勒斯坦人仍然拥有武装,真主党也一样,以色列人也继续占领着黎巴嫩南部的萨巴农场。    我常常想起躲避狙击手和找地方藏身的情景,想起围裙上的弹孔,想起从学校里救出孩子。在记忆中,我仍然能看到弱不禁风的奈拉,还有她的绝望。    我回想起我们被火箭弹击中的那次经历,回想起街头的那些尸体,回想起可怜的贝希尔。我想起那只惊恐的白鹳,想起我曾经那么消沉,几乎要放弃希望,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去享受生活,去享受它难以置信的激情与美好。    我和米歇尔以及我们的狗丘吉尔如今住在欧克莱尔市边界之外,周围有十四英亩的土地。我得承认自己多少是个浪漫主义者,我喜欢生活在来自贝鲁特的我最珍贵的物品之中,包括古罗马文物,波斯地毯,腓尼基双耳陶罐,还有我们的五百册法国漫画书一几年前,吉赛尔得以通过船运,把这些东西寄给了我们。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脏仍然随着一座不复存在的城市的节奏而跳动。在欧克莱尔,我也有可爱的朋友,我仍然喜欢为他们烹饪美食和举行宴会。多亏了新换的膝盖,我又可以跳舞了。欧克莱尔没有漂亮的夜总会,但我和米歇尔可以卷起地毯,放上唱片,假装又回到了复古酒店或“国王之洞”。    我每天中午仍然会小睡片刻,我仍然像黎巴嫩人一样说话,一会儿是英语,一会儿又不自觉地变成法语或阿拉伯语,取决于我想说什么或者哪种语言先到嘴边。我的心一片赤诚:忠诚于我的好丈夫米歇尔,忠诚于跟我一起经历战争并幸存下来的我的孩子们,忠诚于那个仍然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我所入籍的国家,那个机能失调的昔日恋、人总是麻烦不断一谈起它我就滔滔不绝,恨不得让你发狂。最后,由于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和世界舆论的压力,叙利亚终于撤军。但炸弹又在爆炸,政治人物频频遇害,悲剧再一次重演!我不可能以自己来之不易的健全心智为赌注,再回到那里并留下来,我也终于接受这个现实。虽然接受起来有些悲哀,但总算可以承认这一点,让我还是体会到一种轻松之感。在终于彻底摆脱战争的阴影后,我的贝鲁特之心得以享受欧克莱尔的平静和安宁。

作者简介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出版即震惊整个美国,荣获美国年度自传最佳图书奖,最畅销图书奖。
它是当今世界唯一一本从女性的角度,记录了中东的战争、阴谋、暗杀、宗教冲突下感人至深的故事的图书,让人潸然泪,畅销书《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的姐妹篇。
凯茜•苏丹,在美国华盛顿富有家庭里长大,有着十足的叛逆个性,为了爱情,毅然跑到时局动荡的中东,迎接她的是穿梭的子弹,轰隆的炮声以及断垣残壁。
战争的苦难无奈,她无力逃避。而她唯一能对抗的武器,就只剩下内心的平静和优雅,她坚持烹饪法国菜,喝土耳其咖啡,用一颗妻子和母亲的坚强的心,守护丈夫和两个孩子,努力维持家庭的秩序和常态。
在真实而恐慌的乱世,她让我们感同身受比恨更绝望的悲痛,而那些令所有人心痛得不能呼吸和怀抱希望的情节,向我们昭示了,人生太短暂,也有太多意外,沉溺在悲伤里止步不前毫无意义。
媒体及专家评论:
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一本书探讨黎巴嫩的复杂问题,揭示其复杂的真相!我们已经受够了那些抓人眼球的标语口号和媒体引用的所谓精言妙语。太棒了!
——美国中情局前官员 杰克•赖斯
苏丹对发生在黎巴嫩南部的事件进行了客观、准确的描述。作为一名在黎巴嫩南部度过了24年的联合国官员,我得说,她代表那个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发声的群体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前高级顾问 蒂默尔•格克塞尔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选取家庭这个平常的视角,讲述了战争的创伤。这部回忆录所呈现的,犹如在屏幕后移动的针孔照相机所摄下的画面,描写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关于生存的故事——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全家人要不惜一切地守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承诺。如果想了解一个家庭在战火笼罩下的遭遇,这本书就不可不读。
——美国图书奖获奖作品《乌木群岛的女王》作者 科琳•麦克尔罗伊
凯茜•苏丹以心酸的笔调,描写了她自己在一个与我们很少人有关联的国家的生活,但她的故事却让我们所有人得以理解世界上的女人每天所做出的牺牲。她成功而震撼人心地揭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影响,让我们看到这类冲突给今天的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伊恩•格雷厄姆•利斯克 Scarletta出版社总编辑
作为一名与其他组织一起致力于禁止使用、销售和转让集束炸弹的人士,我赞赏凯茜•苏丹的努力,她探讨了那些致命武器对黎巴嫩平民——包括许多儿童——所造成的灾难,那些可恶的、没有爆炸的以色列集束炸弹至今还在使人丧命或致残。
——美国非政府组织黎巴嫩特别小组执行理事 乔治•科迪博士
战争时期,女人必须尝试难如登天的使命:在周遭的混乱之中,创造一个宁静的港湾。在这里,凯茜•苏丹怀着身为恋人的痛苦、身为妻子的惦念、身为母亲的一刻不停的忧虑,为我们讲述了黎巴嫩这个多元社会的崩裂。她的故事使我们对中东地区的零星“了解”变得连贯而鲜活起来。
——耶路撒冷坦图尔大公学院院长 大卫•伯勒尔
当媒体再一次关注贝鲁特的动乱之际,这部回忆录为中东地区持续不断的冲突以及对其具有不可推卸责任的美国政策错误提供了充分合理的解释。
——美国和平基金会主席 莎拉•哈德尔

书籍目录

序 言  围裙上的弹孔 •I
私奔 •1
贝鲁特,我的恋人 •21
内战的教训 •29
多亏了亲人和朋友 •59
我这辈子还能跳舞吗? •89
离开 •107
回家 •131
宠物、火箭弹和狙击手 •157
人与鼠 •181
希望幻灭 •211
煎熬 •233
后 记 •256
致 谢 •277

编辑推荐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出版即震惊整个美国,荣获美国年度自传最佳图书奖,最畅销图书奖。它是当今世界唯一一本从女性的角度,记录了中东的战争、阴谋、暗杀、宗教冲突下感人至深的故事的图书,让人潸然泪,它是《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的姐妹篇。《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讲述的是一位妻子和母亲的故事,讲述她在难以形容的残酷内战中如何挣扎着维持秩序和常态。透过入侵的军队、短暂缓和的关系以及被撕毁的协议,她的故事所言说的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全家人要不惜一切地守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承诺。同时,这也是一部深刻的极具感染力之作,即使在最悲痛的情节里,却始终能让人看到希望。

前言

围裙上的弹孔叙利亚军队轰炸我们社区已经三天了。    轰炸停息后,我们返回公寓,发现窗玻璃像以往一样变得粉碎。我准备清扫碎玻璃,因此走进厨房去拿围裙和扫帚。我的紫红色长围裙衬有一层塑料布,挂在厨房门背后的挂钩上。我伸手去取时,注意到围裙的正中间有个洞眼。我将手指穿过洞眼,捅进橡木门上打烂的木屑里。一旁的地板上,有颗三英寸长的机关枪子弹,已经变形,很难看出原来的形状。在房间的另一头,我发现窗户的左侧一角有个圆形弹孔。子弹是打在厨房水槽前的白瓷砖上,再反弹回来穿过我的围裙和木门,然后落在我女儿的芭比娃娃厨房系列玩具旁。我做饭时,奈拉常常在那儿玩耍,身旁摆着她的锅碗瓢盆,一举一动学着我的模样。我儿子纳姆从我身边凑过去,捡起子弹,说:“归我收藏了!”我走到窗户旁,把食指伸进弹孔。在想象中,我能看到自己站在水槽边忙碌时,子弹射进我的后背,我能感觉到自己躺在厨房的地上动弹不得,呼吸艰难,我能听到亲人们的哭喊声在我身边渐渐模糊起来。    我丈夫伸手搂住我的腰,让我定了定神。他什么都不用说。我知道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这一次,我们又侥幸逃生。    但是,仍然没有谁提起离开的话。    如今,我住在威斯康星州的欧克莱尔,在这里,围裙安全地挂在挂钩上,也不大会发生子弹打烂厨房门窗的事情。我1983年回到美国,当时贝鲁特内战已进入第八个年头。尽管我开始喜欢上威斯康星州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但时隔二十二年之后,我仍然怀着迫切的心情期盼着每年一度的贝鲁特之旅,就像一个女人即将与自己俊朗迷人的恋人久别重逢一般。而且我从来不曾失望,我为那座城市的温暖拥抱而开心。我为自己走在大街上,观赏各种景色,聆听社区重建的各种声音而欣喜。我喜欢各种晚宴,以及与朋友们在装修一新的腓尼基酒店享受精美的午餐,大家一边品尝着丰盛的食物和当地的美酒,一边回顾一年来的种种趣闻逸事。我总是想搬回贝鲁特,与那些朋友们相伴到老。但是,在欧克莱尔生活了这么多年之后,我很难想象重返贝鲁特—一座其发展被十五年的战争所中断的城市—会是什么情形。    我心中的贝鲁特还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座繁华的都市,有高楼大厦、城市公园、古老的露天市场,还有九重葛和紫藤,以及两旁桉树挺立的林荫大道—那个地方已经不复存在。    离开贝鲁特让我深受打击。犹如心心相印的恋人一般,那座城市已经融入我的灵魂。当然,我所说的城市是指那里的人们、文化、历史以及黎巴嫩人和蔼可亲的处事方式。四十岁时,在一个我所热爱的地方生活了十四年之后,我被迫离开那里。经过这么多年,我的心脏仍然跟着那个生机勃勃、熙熙攘攘的贝鲁特的日常节奏而跳动。我对别人说我不由自主,但其实是我不愿放手。我仍然坚持说法语和阿拉伯语。我喜欢那些语言从我口里说出来时的声音。它们让我觉得自己还在那里与朋友们畅谈。每当我制作鹰嘴豆酱汁和茄子酱汁,品尝着鹰嘴豆的硬实和添加了芝麻酱、大蒜和柠檬的茄子的烟熏味时,我就会觉得自己的双脚仿佛依然牢牢扎根于那种饮食与文化(我称之为我自己的饮食与文化)之中。    战争之初,出于实际的考虑,我选择留下来战斗。我所谓的“战斗”是以家庭主妇的方式来战斗。作为家庭温暖的守护者,你是一家人的核心。当你的孩子们的卧室墙壁被炸弹炸塌一部分时,你是给他们宽慰的母亲;在你的丈夫一上午都忙着医治受伤的平民,并将残缺不全的遗体送往殡仪馆后,你是给他安抚的妻子。总而言之,你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的脉搏。你的职责数不胜数,没有止境。    你得对付缺水问题。三更半夜里,当水终于流出来时,你开始清洗全家人的衣服。你把大桶小桶都盛满水,好用来洗碗、浇灌花草、冲洗厕所。你想方设法应对每天的断电。当你准备晚餐时,孩子们借着厨房餐桌上的烛光来完成作业。你手里握着手电筒,走下八层楼的楼梯去遛狗。尽管你所在的街道通宵都在打仗,你还是早早地让孩子们穿好衣服,填饱肚子,以便及时赶上六点四十五分的校车。而当学校由于战争而关闭,有时一次要关好几个月时,你就请一位家教,让孩子们把心思花在有益的事情上。    你得储存白糖、面粉、大米和罐头食品。你把用来做饭的备用煤气罐存放在阳台上,并祈祷炸弹不要落在上面。走在街上时,你不再漫无目的地逛进蔬菜水果店和面包店,而是藏在掀翻的海运集装箱后,避开潜伏于屋顶的狙击手的视线。他不可避免地会打中什么人。某个上午,当你出门办事时,发现有位邻居躺在街上已经死去,子弹射中了她的头部。你穿上黑衣,参加又一场毫无意义的葬礼。你为家人的平安和坚持下去的勇气而不断祈祷。    你退回到厨房,做饭犹如服用镇静剂。多数日子里,你的餐桌旁坐满了热烈交谈的人们,这对提振心情,尤其是你的孩子们的心情很有好处。你尽力营造一种紧密团结、同舟共济的氛围。这有助于缓解恐惧、驱除绝望,因而是一种抵抗疗法。    你尽量让家里变得井井有条。国家领导人却没有你这种家庭主妇式的精力和专心。他们不能让街道保持清洁,不能投递邮件和清运垃圾。你可以在自己家中维持一种和平的气氛。你已经成为一位高明的协调员,常常被大家族的人请去调解劝和。国家领导人有责任使黎巴嫩这个大家庭保持和平。看到敌意升级时,他们没有办法阻止不同的政治派别演变成别有用心的民兵组织。可能是因为个人的贪欲或政治上的僵化,也可能是纯粹的无能,他们没能挽救这个老百姓交给他们来保护的国家。    战争爆发之前,我过着美满惬意的生活。人们把我当作黎巴嫩人来接纳和爱护。我住在漂亮的房子里,里面有各种罗马手工文物、波斯地毯和腓尼基双耳陶罐,我觉得这些东西与我的黎巴嫩生活密不可分。我有热情友好的朋友,我叫得出邻居们的名字,我丈夫的医疗诊所颇有名气,我的孩子们说着英语、法语和阿拉伯语长大。当你事事顺心时,就不会仅仅因为街头的机关枪交火而匆忙卷铺盖离开。起初,你对自己说战斗会停止,交战的双方会恢复理智。一旦自己的城市危在旦夕,他们怎能不恢复理智呢?你太天真了。你不知道,如果没有英明的领导人来消除各种引发人们不满的社会弊病,怨愤的情绪就会日积月累。    有人问我为什么留下,为什么没有采取明智之举返回美国,对此我只有一个答案:大多数人都会做出与我同样的选择。就算你所住的街道出现了一条大裂缝,就算发生了几次余震,你还是不会撤离震区。下一次余震过后,如果你的街道毁了,你会怎么办?依然坚守;你认识的所有人都在坚守。又譬如说你住在南佛罗里达。上帝凭着自己无穷的智慧,决定时不时地来一场扫荡。在飓风摧毁你的家园后,你会离开吗?不,你会重建。还有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两岸、遭受过两三次洪灾的人们,他们离开了吗?没有,因为他们热爱自己所生活的流域。    我们的决定不合常理吗?完全符合!说到底,我们毕竟是人。    

内容概要

凯茜•苏丹(Cathy Sultan)
美国国家和平基金会的执行董事,美国构建和平信心非盈利机构执行董事,作家。已出版三部作品,《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是她的处女作,一出版即轰动全世界。目前和丈夫孩子一家四口定居美国威斯康星州欧克莱尔市。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一本书探讨黎巴嫩的复杂问题,揭示其复杂的真相!我们已经受够了那些抓人眼球的标语口号和媒体引用的所谓精言妙语。太棒了!——美国中情局前官员 杰克•赖斯苏丹对发生在黎巴嫩南部的事件进行了客观、准确的描述。作为一名在黎巴嫩南部度过了24年的联合国官员,我得说,她代表那个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发声的群体发出了响亮的声音。——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前高级顾问 蒂默尔•格克塞尔《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选取家庭这个平常的视角,讲述了战争的创伤。这部回忆录所呈现的,犹如在屏幕后移动的针孔照相机所摄下的画面,描写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关于生存的故事——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全家人要不惜一切地守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承诺。如果想了解一个家庭在战火笼罩下的遭遇,这本书就不可不读。——美国图书奖获奖作品《乌木群岛的女王》作者 科琳•麦克尔罗伊凯茜•苏丹以心酸的笔调,描写了她自己在一个与我们很少人有关联的国家的生活,但她的故事却让我们所有人得以理解世界上的女人每天所做出的牺牲。她成功而震撼人心地揭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影响,让我们看到这类冲突给今天的世界所造成的影响。——伊恩•格雷厄姆•利斯克 Scarletta出版社总编辑作为一名与其他组织一起致力于禁止使用、销售和转让集束炸弹的人士,我赞赏凯茜•苏丹的努力,她探讨了那些致命武器对黎巴嫩平民——包括许多儿童——所造成的灾难,那些可恶的、没有爆炸的以色列集束炸弹至今还在使人丧命或致残。——美国非政府组织黎巴嫩特别小组执行理事 乔治•科迪博士战争时期,女人必须尝试难如登天的使命:在周遭的混乱之中,创造一个宁静的港湾。在这里,凯茜•苏丹怀着身为恋人的痛苦、身为妻子的惦念、身为母亲的一刻不停的忧虑,为我们讲述了黎巴嫩这个多元社会的崩裂。她的故事使我们对中东地区的零星“了解”变得连贯而鲜活起来。——耶路撒冷坦图尔大公学院院长 大卫•伯勒尔当媒体再一次关注贝鲁特的动乱之际,这部回忆录为中东地区持续不断的冲突以及对其具有不可推卸责任的美国政策错误提供了充分合理的解释。——美国和平基金会主席 莎拉•哈德尔

章节摘录

1966年4月14日,我与米歇尔举行了婚礼,在场的只有几位黎巴嫩朋友。那天的晚些时候,我给我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喜讯。他们知道我在跟米歇尔恋爱,因为圣诞节回家时,我开口闭口都是米歇尔。兴奋之下,我以为他们就算不会表达由衷的开心,起码也会显出几分热情。没想到我父亲只说了一句:“你们好歹是在教堂里结婚的吧?”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对于我所接受的60年代所流行的那些观点,他也会赞同。当然,我希望他说:“太好了,我为你感到高兴,凯茜。”可我父亲不是那种人。我与一个男人私奔,并且未经他同意就嫁给那个男人,现在居然指望他因为这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我父亲更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话,可能会把我大骂一顿。    几天后我又给家里打电话,这一次接电话的是我母亲。让我意外的是,她说:“哦,我很高兴你打来电话。”    我能听到我父亲在一旁喊道:“别忘了告诉凯茜……”    他们俩听起来一反常态。接着,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跟我的姐妹们打过电话,请求她们帮忙。她们中有谁出面帮我说了情,并让我父母对我的婚姻表现得积极一些。也许她让我父母坐了下来,跟他们解释说,希腊天主教徒跟他们这种天主教徒差别不大,这桩婚事对我来说很不错。不管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我十分感激。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被介绍给米歇尔的部分家人。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弟弟雅克时的情景:他站在我们家门口,比我高出一截,黑眼睛里含着笑意。他鼻子很尖,体格健壮,就像某位古希腊的神。他走了进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闻了闻我正在做的饭菜,接着朝米歇尔眨眨眼,说:“没错,你们会很幸福的。瞧我带什么来了!”    他从背后拿出一瓶香槟酒,望着米歇尔,脱口说出一串我听不懂的法语。我喜欢那种声音,喜欢它在口里绕动的方式。我以前几乎没听过米歇尔说法语,现在他也叽里呱啦地说起来。突然,他们一同转向我。    “对不起,”米歇尔说,“我们应该说英语的,让你也能懂。”    “不,没关系。”我笑了起来,“我很喜欢它的声音,尽管我听不懂。”    “可我们在说你啊。”雅克开玩笑道,低下头来亲吻我的面颊。我正在想该怎么接话才合适,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说:“我这两位兄弟太无礼了。”    在雅克身后,站着一位气质优雅的女人,她留着黑色的短发,穿着剪裁合身的套裙和高跟鞋。她抱着胳膊靠在墙上,笑吟吟地看着我。    “他们总是这样,”她说,“不知道你怎么受得了跟他们一起生活。”    事实上,雅克和他最好的朋友乔·苏素将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深造,他们准备搬进来跟我们一起居住。    米歇尔的姐姐安德蕾走了进来,热情地亲吻我的两边面颊。“我会用英语跟你讲话,不过还会教你一点儿法语和阿拉伯语。那么,当这两个家伙使坏时,你就不会蒙在鼓里了。”    我们的小餐厅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我时刻备有食物以便可以随时端到桌上,哪怕只是切好的胡萝卜片或黄瓜片。我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家里的三个男人就会像醉醺醺的酒鬼一般大呼小叫地要吃的。我常常假装对被他们呼来唤去很生气,但其实我并不介意。有时候,尽管下着大雪,朋友们还是会带着各种酒到来,偶尔还会带些食物,只需加热就行。就算要从头到尾准备一顿饭,对我来说也不是太费事。我会在厨房里品着一杯酒,并参与他们的聊天。    到我们家来的大多是黎巴嫩人,过了一段日子,我才明白他们彼此很不一样:有穆斯林,有亚美尼亚人,有希腊正教徒,有毛乎乎的胸脯上挂着大项链的马龙派天主教徒,还有米歇尔和他弟弟那样的希腊天主教徒。他们都各有职业,彼此开着玩笑,喜欢聚在一起。    有时候,开心的时光会演变成愤怒的争吵,而且总是用阿拉伯语。我觉得他们听上去就像是在恶斗。女人们会躲进厨房,围成一团,多数时候会因为他们的争吵感到好笑,而我却忐忑不安。接着,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争吵声戛然停止,又成了一片欢声笑语。    在米歇尔即将结束第二年的内科住院实习时,我发现自己怀孕了。如果说我们对即将做父母感到兴奋的话,那么我贝鲁特的公公就是欣喜若狂。他坚信我怀的是个男孩,将以他的名字命名,每隔几周,他就会寄钱来,让我们购买他孙子所需的任何东西。当我们没有让我公公的希望落空时,我才舒了一口气。1967年1月12日,我生下一个七磅六盎司重的健康男孩,取名为纳姆·米歇尔·苏丹。在阿拉伯语中,“纳姆”是“亲切、宽和”之意。    要等到一年多之后,我们才会移居黎巴嫩。米歇尔在波士顿完成培训后,我们将搬往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他将在那里的大学医院从事肠胃病学研究,度过在美国的最后一年时间。我又怀孕了,尽管我们很想在离开美国之前再要个孩子,但当时实在不是时候。米歇尔的研究将于1968年7月1日开始,而我的预产期紧随其后。那段日子特别忙,也特别紧张:我既要为三个男人操持家务,还要照顾孩子,并为所有人准备晚餐。    我父母对我们打算在米歇尔实习结束后移居黎巴嫩感到忧心忡忡;他们每周都打来电话,想劝我不要去。与此同时,我外婆凯瑟琳则给了我一个惊喜,她自告奋勇地来到波士顿,帮我们为搬往麦迪逊做准备。我觉得她可能有某种秘而不宣的动机,因为她也不断地想劝阻我去黎巴嫩。    P12-15


 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964年12月,凯茜遇见她的“苏丹”米歇尔。1969年6月,凯茜带着儿子和女儿随米歇尔飞抵贝鲁特。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反战、新左派等运动风起云涌,不断冲击着保守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传统;而青年群体的反叛和反主流的嬉皮士潮流,也不可避免地带给凯茜与保守父母的矛盾。父母的僵化严厉冷漠,与儒雅温柔的黎巴嫩男子米歇尔形成强烈反差,米歇尔所代表的文化与音乐,成为凯茜不甘平庸的浪漫迷梦,成就了凯茜在贝鲁特十几年和平与战争的传奇。《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从战争中的贝鲁特回到欧克莱尔定居,凯茜用文字记录了在战火中的生存故事,如同移动摄像机摄取的画面,给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创伤和对和平的向往,及生命本真和意义。台风来临前的上海,白云疾走于蓝天,秋风吹拂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一片落叶,飘出秋意的浓郁。丁香花园绿茵草地边,我见到了凯茜。年已古稀的凯茜精神矍铄,个性爽朗;简单寒暄后便一连串赞叹,太美了,太像巴黎。下午甫抵沪上,她便爱上了这个同样充满历史传奇中西文化糅合的城市。“年轻的时候,我梦想着去异国他乡生活……1969年,到达黎巴嫩的贝鲁特,从而实现了这个梦想。”凯茜说,鼓励她离开华盛顿的是外婆凯瑟琳.希翰。当年十八岁的凯瑟琳离开贫穷的爱尔兰来到美国开始了美国梦;二十二岁的凯茜,父亲眼里固执自作主张充满质疑和反叛的女孩,逃离的是父母的狭隘世界和紧张一触即发的家庭战争。父亲哪怕对米歇尔有点了解的耐心和接纳,她都不至于走极端离开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家跑到动荡不安的中东生活。我开玩笑,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这本战火笼罩的遥远而陌生的中东地区的真实。个人的述说会让历史的真相鲜活起来,一如凯茜在书中的镜头移动显现的真实。1967年6月,阿以战争爆发。一年后,凯茜来到播放着法语和阿拉伯语歌曲说着法语和阿拉伯语和带有口音英语的贝鲁特,努力做个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家庭的媳妇。友善的公公和充满嫉妒心挑剔的婆婆;陌生的语言,不被信任的“美国女人”,繁忙工作的阿拉伯医生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怀着对贝鲁特情人般痴情的凯茜开始了土耳其咖啡的社交生活和法语阿拉伯语交替的市井以及历史贝鲁特的阅读,当然还要和孩子气般任性又娇蛮的婆婆相处。一年半的适应期,很长也很短,直到被婆婆要求从家里搬离。“从1969年到1975年,我和我的家人平静地住在巴达罗街一套漂亮的顶层公寓,那里不仅有种满花草的露台,还可以观赏迷人的市容。我喜欢地中海的夜晚那缀满繁星的天空,喜欢月亮渐渐升至梅顿山上,喜欢夏天的盛风将茉莉花的醉人芳香吹到空中。”凯茜以这样的笔触描写那段宁静而美好的贝鲁特生活,我想因为这样的美好太不同以往昔那个冷漠严厉的父母家庭,才给她信心和希望坚守在战争冲突中的贝鲁特,哪怕逃难中的种种不安全感不稳定。如同她说的,贝鲁特是“我心爱的城市,很可能还有我全部的生活,正渐渐走向毁灭”,但人们热爱自己所生活的流域。“说到底,我们毕竟是人。”1970年,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被侯赛因国王从约旦基地赶出,迁至贝鲁特的萨布拉-夏蒂拉难民营。“贝鲁特再也未能恢复如初。”1975年4月,发生针对基督教长枪党领导人皮埃尔的袭击事件;基督教派和穆斯林的冲突升级;凯茜居住的大树成荫的街道成为致命的领土分界线——绿色分界线。内战的第三个年头,1978年7月,一枚火箭弹落在大楼附近。叙利亚轰炸。凯茜带着孩子们从八楼的公寓下楼到米歇尔诊所储藏室——战时躲藏处;3天后,凯茜回到公寓,发现厨房围裙上的弹孔。“叙利亚军队轰炸我们社区已经三天了。轰炸结束后,我们返回公寓,发现窗玻璃像往常一样变得粉碎。我准备清扫碎玻璃,因此走进厨房去拿围裙和扫帚……围裙正中间有个洞眼。我将手指穿过洞眼,捅进橡木门上打烂的木屑里……在想象中,我能看到自己站在水槽边忙碌时,子弹射进我的后背,我能感觉到自己躺在厨房的地上动弹不得,呼吸艰难,我能听到亲人们的哭喊声在我身边渐渐模糊起来……我丈夫伸手搂住我的腰,让我定了定神。他什么都不用说。我知道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这一次,我们又侥幸逃生。但是,仍然没有谁提起离开的话。”——序言《围裙上的弹孔》尽管,没有提起离开贝鲁特,但此时的贝鲁特不复当初恋人般的美丽和宁静。生命的威胁蛰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凯茜本人对孩子对她的家庭。1983年,战争的第八个年头,凯茜回到美国,住在威斯康星州的欧克莱尔。“在这里,围裙安全地挂在挂钩上,也不会发生子弹打烂厨房门窗的事情。尽管我开始喜欢上威斯康星州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但时隔二十二年之后,我仍然怀着迫切的心情期待着每年一度的贝鲁特之旅,就像一个女人与自己俊朗迷人的恋人重逢一般。而且我从来不曾失望,我为那座城市的温暖拥抱而开心……但是,在欧克莱尔生活了这么多年之后,我很难想象重返贝鲁特会是什么情形。”“我对别人说我不由自主,但其实是我不愿意放手。我的心脏仍然跟着那个生机勃勃、熙熙攘攘的贝鲁特的日常节奏而跳动……我仍坚持说法语和阿拉伯语……”于是,在席间,和凯茜交谈时说到上海西区遗留的法兰西风情,我不甚流利的英语表达,让凯茜误以为我能够说点法语。那时候她的眼里出现的那种亮晶晶的神采,以及她不停地说;她喜欢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老房子,以及绿荫蔽日的梧桐街道,非常paris;或许这一切的似曾相识,都让她又回到梦牵魂萦的贝鲁特。1976年1月底,叙利亚政府的施压,基督教派和穆斯林在贝鲁特停火。暂时的平静,舞厅,音乐,暂时麻痹了凯茜的身心痛楚。贝鲁特怀抱着她。但她开始明白,贝鲁特是一位可怕的恋人,一个不该与之纠缠的危险对象。音乐和舞蹈,和米歇尔和孩子们共舞,是那段时期凯茜疗伤的方式和内容。1976年3月11日,音乐停止。凯茜和家人驾驶甲壳虫逃离贝鲁特。城市满目疮痍。身心沧桑。1976年10月,福特总统要求所有美国人撤离贝鲁特。在公公的帮助和资助下,凯茜一家在炮弹和持枪军人索取美元保护费夹缝中历经艰辛和米歇尔逃过牢狱之灾,回到美国。停火协定。回贝鲁特。炮弹,子弹横飞。离家躲避。膝盖疼痛。“我情愿舒舒服服地死在自己的床上,也不愿意在地下室担惊受怕。”天堂与地狱的战斗。这个“钢铁般意志的女人”一直坚守在贝鲁特,她的家她的情人,她的城市。“他们都死了,像我家的老鼠一样被消灭了。”以色列入侵、密集轰炸、贝希尔遇害、灭鼠行动、萨布拉-夏蒂拉惨案、脑膜炎、膝关节疼痛。女儿抑郁,米歇尔的悲观……如果不是局势那么糟糕,不是米歇尔那么坚定要求不再回去,你现在或许还生活在贝鲁特?我很想问凯茜,但,人不可能重走原先的河流。回答美国的凯茜,开始书写贝鲁特,开始热心和平事业。尽管她和孩子们都不那么情愿留在美国。“我们家是个国际家庭。”凯茜自嘲地说。在环球旅行时,儿子爱上了墨西哥女子,留在了墨西哥;女儿嫁给意大利男子定居意大利。儿女都像你,为了爱情舍弃国家和父母,我也打趣说。在她给我看的全家福照片里,儿子如米歇尔般一头卷发,女儿似凯茜样美丽;俩外孙女漂亮得像洋娃娃。回到欧克莱尔,凯茜没有闲着,每周举行沙龙聚会。延续着在贝鲁特的习惯,享受着生活经营着和平和友情。饭后,驾车在复兴西路淮海中路衡山路兜了一圈,让凯茜领略当年远东第一城市的遗韵;在杨惠珊琉璃坊,十分喜欢玻璃制作的凯茜弥补行色匆匆来不及浏览玻璃博物馆的遗憾。在田子坊,凯茜不停拍摄着石库门和商业化的装饰,这样的世俗景致让在阿拉伯情调浸润半生的凯茜很是喜欢。新天地,低垂的灯光照着凯茜不那么年轻却妆容精致的容颜,喝着宝莱娜白啤,听着楼下不同风格的歌曲,凯茜不时合着音乐摇动身体。我们相互拍照,闲散说着东方和西方,政治和民生;凯茜的敏锐和善良以及活力个性,透着千帆尽沧桑后的宽容宁静及热情。期间不经意间的凝神,似岁月恍惚,又回到情人贝鲁特的怀抱。《A Beirut Heart》。永远。
  •     “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一本书探讨黎巴嫩的复杂问题,揭示其复杂的真相!”这是美国中情局前官员杰克·赖斯对于本书的评价。看完本书,我总想起美剧《别对我撒谎》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非洲黑人,在到处售卖自己的悲催经历,而其中的工作人员受聘于出版社要分析这个女人到底是在说真话还是编故事。分析的结果很有意思,故事是真的,人是假的,而当工作人员去质疑时,那个女的说,是的,那些故事是真的,但不是我的,我属于有钱人,所以才会英语,才会免于遭受种种磨难,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人、一个故事去吸引人们注意到那里的不公。我想,这本书也就是黎巴嫩所需要的一个人和一个故事。而如果更要具象的表达的话,那么还有一条被乱枪打中的围裙。而我也理解中情局前官员的意思,在美国,谈论中东问题是一个政治正确与否的问题。而由于犹太人的影响力,导致了所谓的政治勒索,没有人会说以色列的坏话,没有人愿意知道事实。那么,中东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作者的答案是“因为多少年来互不宽容、思想狭隘和未能抓住的和平机会导致的阿以冲突,其实跟家庭冲突没有两样:由于谁也不肯做出必要的妥协,它一旦开始,有时就会无止无休”。这,或许是作为旁观者同时也是亲历者最大的感触吧。当然,作者的经历或许没有战地玫瑰闾丘露薇那样辉煌,但她确实代表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真实状态,担心缺水、停电,还有各种流弹。我总觉得这种经历或许比战地记者更为磨人,因为记者只需要报道,而他们需要平静地生活。而作者有一段话是关于自己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离开的原因。那就是热爱自己所生活的“流域”(呃,我也不知道译者为什么用这个词),就如同龙卷风过后还有人回到南弗罗里达,洪水过后你还是会回去重建家园,而这种热爱,不是你能够依靠离开而断裂的。这就像一直在泥淖中前进,你开始想着走完一段就好了,但当你已经习惯时,你已经忘记了泥淖的存在。你还是爱着你的生活、你的家园。
  •     本来我觉得书太贵了,不过看完了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题目是第211页的题记,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先读题记,阅读自己喜欢章节的题记,然后阅读这一章,然后再回头读整本书。这是本写一个母亲、妻子,在战乱的黎巴嫩用自己的坚强、勇敢支持一家生活的故事。P3总而言之,你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的脉搏。你的职责数不胜数,没有止境。········而当学习由于战争而关闭,有时一次要关好几个月时,你就请一位家教,让孩子们把心思花在有益的事情上。P29我的丈夫和孩子们就把我视为关系到他们生活好坏的晴雨表,他们时刻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到我头脑冷静,他们就觉得安心。看到这段的时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家境困苦的时候,我妈妈还是会在院子里种上花草,在午睡后教我背诗。忘了谁说的,一个孩子的背后有一位相应的母亲,而一个母亲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在《多亏了亲戚和朋友》这一章,我觉得写的很好,没想到外国也有婆媳关系的问题。不过看了作者处理婆媳关系的方式,还是让我有所收获的。《我这辈子还能跳舞吗?》看到这章的开头,关于作者收拾家中贵重财物的事,发现中国和外国在这点的上的方式都差不多。我小时候,我爷爷跟我说他选择我奶奶的原因,就是乱世中,需要一个能够会保全财产和孩子的主母。**大革命的时候,遭受冲击,所有保全了房契、地契的家庭在回来落实政策的时候,都要回了自己的财产,而另外一些人仓皇中什么都没带,失去了几代人积攒的家业。文章的最后一章作者在尽力让孩子们不要受战争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是你,无论如何都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一个母亲,最大限度支持自己的孩子,曾经看过一篇心理分析的文章,一个孩子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孩子从家庭中得到的支持。最后祝这一家人好运。。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中东、种族冲突、巴以问题。。。这方面的书。作者虽然是女性,但描写过程中情感十分克制,并不刻意煽动读者情绪,只是冷静的叙述,作为生活在战火中的平民,到底如何应对了一次又一次的袭击,如何用“钢铁般的意志”维系着自己的家庭。值得一看。
  •     战争对人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不仅仅的对一个国家,更是热爱那片土地的生活在上面的人们,战争带来的伤痕无法抹平,但热爱与战争无关,即便它变的已面目全非。
  •     战争中的女人
  •     这本书的kindle版需要校正的地方非常之多,几乎每页都有错别字或者缺字现象,书籍本身是非常好的,希望出版商可以赶紧做校正工作
  •     书我女朋友很喜欢,我还会再到这里来购书,下次能送点礼物不,亲
  •     一位“柔软”的女子,用无华的心映照一段真实的历史。
  •     这是我看得最累的一本书 原来一直只知道巴以冲突 当真正去了解和观察时 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 也开始在想 民族主义是否真的重要 那么重要的话不小心牺牲的人怎么办 在想也庆幸自己没生活在那里 在想战争开始之后我是不是也能这样的生活下来
  •     从普通家庭的视角讲中东的战争冲突,画面感非常强,在面对灾难时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才是对抗灾难的有力武器。
  •     用了三天,总算看完这本书了。女主为了另一半无限的付出,中东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以及文章的时间顺序紊乱都让我好多次想要放弃。作者出生富贵人家,所以能在战争中经常化险为夷,幸免于难,并在最后过一个不错的生活,其实我可能更想看到的是普通人,毕竟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     对于了解黎巴嫩城市历史,及叙利亚,以色列战争还是很有帮助的,文章更像是一本记事文,战争频发的城市,能做的只有活着!
  •     有的书是经典的著作,融汇作者生平的所知。有的书是科学上研究的总结。而这本书,我觉得是作者Cathy Sultan人生的一段经历写照。 作者是一名妇人,没有外出工作,没有从政,生活主要是围绕孩子亲人朋友。丈夫又是高收入的专业人士,把她带到了黎巴嫩生活。当一切是那么的合意,那么快乐的时候。战争却开始影响了她的生活,炸弹,枪击,暗杀,抢劫..让她的生活不得不进入了黑夜。作者从一名养尊处优的妇人开始关心起黎巴嫩的局势,开始去了解过去及现在这个她心爱的城市的变化。她开始觉得痛苦,开始发现原来战争原来扼杀了她美好的生活,原来的生活不会再实验,她和家人最终只好返回美国,重新生活。就本书而言,作者翻译的文笔比较清楚简介。因为未读过原文,不知道原来作者的写作功力。但是整本书笔墨流畅,不会难读懂。但是觉得这本书不足以反映当时局势的惨淡。首先作者的丈夫一家是在黎巴嫩有钱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一群,一家人均有庞大的人脉和朋友,即使在战争的时代,能够出国度假,到朋友的别墅暂住,返回美国等。作者本身就是属于上流阶级的一份子。作者的伤痛固然能够明白,但是大都是自己心里上对于生活被影响后的逆差,担心,伤心。比起战争里的平民百姓,作者的生活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对于在和平地区的读者而言,这样的描述,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正常生活的变迁和影响。此外,不太懂得这本书的题...目和内容的连接性。《我不允许自己难过太久》,但是在文书中,作者自己也提及自己无法走出这种担忧和伤痛中。作者固然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但是在体现的,是作者发现战争对自己和家庭的伤害比自己知道的还要大,还要深。和书名似乎没有强烈的相关。 阅读更多 ›
  •     苦难
  •     所有在苦难中能够微笑生活的人都是优雅的,值得尊敬的,哪怕这个微笑是装出来的。
  •     一般。
  •     作者讲故事的功力不够
  •     总是经历过的人才最有资格讲话,所谓“我理解你”只是一种说辞罢了。虽然很是敬佩凯茜,但是这样的成长之路,是不是真的对孩子有益呢?
  •     给正在成长的女孩子和己经经历了成长变得成熟的女性细细品味的一杯咖啡。
  •     太震撼以至于看完久久不能睡,连持续了两天的头疼都好了起来。一个伟大的母亲和妻子,她代表那个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发声的中东群体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     遮么历史事件从别的书本抄写的未免太多,原创的部分又主妇cliché到无聊;非我茶也,弃之不惜。
  •     12/23/2015就买了,但一直读不下去,直到几个月后在火车上无所事事,只得捧起。作者的文笔实在无法吸引人。真正的好叙述者应将史实嵌入故事情节,方能融化政治事件的生硬冰冷,可此书作者并没能做到。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如两条平行线,需读者动用耐心、开动脑筋、以准备历史考试般的精神头来为两者做链接,去自己填补大背景与作者生活间的结合点与冲击点。此外,也许还是因为叙事能力欠缺,作者对于贝鲁特的迷恋令人不能信服。读得时候我一直起急。一个外国人,还是美国人,为什么非要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待在枪林弹雨里, 就是不搬走呢!!!
  •     半个小时读完一半,晚上看这些真的不容易消化。作者为了夫家搬去战乱的黎巴嫩,看到对战争细节描述,几乎把我的心都抽离到喉咙,一边读一边说干嘛不回美国啊。到后面实在读不下去,无法猜到作者这本起到什么作用,难道这就是坚强生活,我并不认同,所以放弃后面内容了
  •     忘了讲啥,没看完
  •     看了一点,这本书的名望有点夸大其辞,不怎么喜欢。倒是说明童年和家庭阴影对一个人的影响,主人公一副很能受得起委屈的模样,照她自己的理解,是乐观,坚强,比如勤练厨艺博丈夫欢心,为能给丈夫和借住家里的弟弟和朋友三个男人准备可口饭菜而自豪,比如对婆婆忍气吞声还要假模假样道歉。人是最奇怪的生物,人性真是多样
  •     今天在家躺床上举着kindle看完了。亚马逊买的电子书,简直渣到没眼看。遍地都是缺字错字,看到50%终于放弃,不再向客服报错。
  •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给大众展现出了异国战乱下的生活。。珍惜和平!
  •     一部关于中东的书,在悲伤的时候感受历史与现实
  •     女性视角,书写饱经战争摧残的家庭尚存一丝希望和光明。
  •     早前在图书馆里读完了它。记忆模糊了不少,但还记得那橙色的窗帘。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战争的遭遇,很触动。
  •     说实在不太吸引我,但是在战争中活过来的人我都敬重而钦佩。
  •     黎巴嫩叙利亚战争,主要发生地在贝鲁特,涉及穆斯林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一个美国女人为了融入丈夫的生活所经历的厨艺、个性的完善,逐步懂得如何应对战争,如何安排家庭生活、教育子女及享受生活,个人觉得还是双方的背景都使其有共同的生活理念,才使得能够共同经历战争,最终定居美国。
  •     哀哀子民。
  •     实体书之前在图书馆读过一点,真心很感动很震撼,所以这次就毫不犹豫买了kindle版,结果从一开头(黎巴嫩大事表)就开始大量错字漏字,并且一直持续,严重影响理解的连贯性,强烈要求版权方对此做出修正并发布更新!!买了这么多kindle书,这么差的阅读体验还是第一次……
  •     个人经历叙述,会让历史真实和鲜活。
  •     人不应当惧怕死亡,应惧怕的是未曾真正地活过
  •     这个地球上仍有地区不停的发生战争
  •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那个地区、那里的人们以及那里发生的事情一直很信赖亚马逊的kindle版,但这本书但让我失望了,丢字、错字现象太多,影响阅读
  •     我不懂她在黎巴嫩战争期间一定要坚持留在贝鲁特,明明很容易可以移民美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而不是留在战争中,任由自己和孩子精神崩溃。一旦内战开始就没有对错,正义,只有利益,仇恨,杀戮。
  •     唯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关于中东战事的描述,而这个女人写的又是那么糟糕。说真的,战乱时代还能经常走关系,开好车,享受美食的人要是还那么矫情的难过不难过的,那剩下的不管自己还是亲人朋友都生死未卜的人还怎么活。作者没必要用那么多篇幅不停的强调自己战争时生活依旧多富裕来给自己的“坚强”加分。从10%到50%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们一家子以后怎么样,who care。
  •     看过简介,觉得不错!还没有仔细阅读,喜欢这本书的名字!
  •     在最深的黑暗里绽放最坚定的星光
  •     整本书漏字太多,严重影响阅读,建议重新编辑修订
  •     正能量鸡汤= =废书无一物
  •     惊心动魄的战争生活写成平淡无奇白开水,看在书名份上加一星。
  •     你不能指望有这样的经历并把它记录成一本书的作者同时具备日常作家所具备的清晰思路与流畅行文,世界上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因此,如果对这本书的文笔不满意(思路混乱而且祥林),就这本书来说,对作者做出过高的要求本身就是一种误判。它不是一本小说,你看它也不是因为文笔优美。就是这样。另外,为什么会有维科那样一只那么聪明的鹦鹉啊!
  •     没有在战火纷飞的国家生活过,看完凯茜的亲身经历,最大体会是和平的珍贵。作者讲述了黎巴嫩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宗教、民族纷争始终不知原委。作者娓娓道来内战时期一家人的生活,透露出内心的强大,佩服。唯一的遗憾,不知道kindle版是不是没有把关者。错字、漏字不断,为什么?
  •     少的那一分算是给乱序的时间表的吧,每一次出现时间都让我重新捋事件前后顺序,真是看了很多次才看完。
  •     内容不错,文笔一般
  •     异域风情 美食和文化。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巴基斯坦美国沙特等复杂的政治宗教和利益关系。战争给人带来的无法愈合的伤痛,以及坚强直面的勇气和细腻感人的情感。很久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     永远不要低估自己对抗这个世界不公的心
  •     好好的书名被翻译成这样子
  •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無成的姐妹篇
  •     这是一本一个生活在中东的普通美国女性,用她的角度来解答,整个中东乱局的书.
  •     别样人生
  •     书不错;我很喜欢,正准备看呢。
  •     所以,和平才是最可贵的东西,只要活着。
  •     补一下中东战争史
  •     和平是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但作为一个母亲,凯茜开始就应该选择带着孩子离开战火纷飞的城市,而不是到退无可退才做这个决定。固执停留,却让孩子深陷在危险的环境下,这样的坚强有意义吗?
  •     一直想买,这下终于下定决心买了,还没看,但我知道内容一定是我喜欢的。书是正品,在亚马逊买书还挺好的。
  •     唯一一本从女性角度,记录中东战争的自传体小说。真实而恐慌的乱世,让我们感同身受比恨更绝望的悲痛,更向我们昭示人生太短暂,会有太多意外。沉溺在悲伤里止步不前,则毫无意义。
  •     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战争中没有正义的一方,只有胜与败。这世上,有的伤痛是时间也无法抹去的,战争留给经历过的人们的就是这样。愿世界和平。
  •     一个神经病一定要守着一座战乱城的流水账
  •     值得女性看的一本书
  •     长期以来对中东问题的认识都停留在新闻联播和偶尔听到的政治家的声明。唐师曾的记述也是“外人”。这本书没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故事,没有高高在上的悲悯同情,只是平静而坦白的普通人,让你忍不住想象战争到来时将何以自处。当然作者并不普通,像许多以“中东”亲历者身份写作的人一样,她是普通人中更幸运的那一层。她事业成功的丈夫和夫家的背景让她即使在战争中亦不曾为财务而发愁,真正的“普通”人的处境想必更令人不忍卒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