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特稿2012~2013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11722024
作者:徐百柯
页数:376页

作者简介

《冰点•特稿2012~2013》精选了中青报《冰点周刊》2012~2013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
在喧嚣嘈杂、光影浮动的时代中,冰点记者以少有的悲悯、诚恳、勇气与专业操守,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努力发现被遮蔽的生活与被覆盖的希望:从罹患绝症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中国老汉到打捞种族屠杀受害者生平的德国艺术家,从不为人知的艾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
透过他们,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透过他们,你会想起一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透过他们,你会发现一些没有被压倒、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透过他们,你能感受到冰点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着真诚、理性、持久的叩问与思考。
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呈现大时代的浮沉与变迁,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愿冰点能给予每个普通人一份前行的温暖与力量!

书籍目录

序言
(一)城与人
北京爱与病
四平米的家
拐点
2013好好混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二)乡土中国
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寻找高密
村野史记
出西海固
(三)面朝历史
为心道歉
迟到的忏悔
历史的绊脚石
往事并不如歌
女勇士
大玩学家于光远走了
被遗忘的先锋
(四)活着与死去
余震
荒芜老人院
彬县少年杀人事件
高考落榜生之死
(五)生命奏鸣
生命最后的尊严
艾滋病病人的秘密花园
驱散黑暗的足球
童书有道
(六)有所思
钱不该买什么
宪法课
个体户忧思
机关里的年轻人

内容概要

徐百柯,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冰点周刊》主编,著有《民国风度》。


 冰点•特稿2012~2013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这个周未看了两天关于“活着”的生活纪实。腾讯的图片新闻《中国人的一天》和《活着.见证》图片简洁、直观、深刻,令观者触目。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结辑出版的《冰点特稿》文字细致,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自1995年起每年精选特稿收录成册,2010-2011年专辑为《永不抵达的列车》,2012-2013年仍称之为冰点特稿。除了冰点特稿专辑,中国青年报还为冰点周刊钩沉栏目出过专辑《民国那些人》,再版时改名为《民国风度》。据主编徐百柯解释说,冰点周刊取“冰点”二字原意是“以不‘冰’的方式把那些被忽视、补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传递给读者,让阅读者感受不‘冰’,让引发的思考不‘冰’----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徐百柯的这几部都已读过,风格类似,皆是普通人平凡的生活,这些故事虽然也有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意味,但更多还是在于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的呈现,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或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还有一些执着追求社会“慈悲”、社会道德、社会良心的扣问。这些文章,其实也没有好看与不好看之分,只是是否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的同理心、同情心、理性思考,以及一些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以文字汇集出版方便的方式,也让那些不能经常按期读报的读者可以一览精华,也让关注“冰点”的朋友,可以继续深入关注“不冰”的事实与真相,可以怀有一份“不冰”的心情,关怀人文,关怀命运。这与冰点一直追求的“有品质、有良心、见操守的新闻书写”其实一脉相承,因为有这样的追求,有了这样的态度;因为这样的态度,于是有这么多追随者,有这般强大的影响力。本册第一部分讲述城市与人的关系。比如长沙一幢4层高的民工楼,最多时同时住了近190户农民工,每户大多数只有4平方米。反日游行暴砸日式车时,也有理性善意的提醒“前方砸车,日系调头”。“乡土中国”里,反思中国的城市化。《这片土地的陌生人》讲述梁鸿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书,记录了生活在故乡人的哀痛。随后用两年时间,记录在外谋生的梁庄人,她在采访时发现“农民进城,不是‘去农民化’,而是‘被农民化’”,到了采访后期,越来越“不敢面对”他们的苦难,时时想“逃避”。莫言的老家高密,虽然一度热炒,但“村庄本身还是按原本缓缓生长的样子”。《村野史记》中年近古稀的村民霍新会,想为自己的村子写一部村志,用那双曾经扶犁的手,写了三百多万字。对此,这位老人只说,“再不抢救,村子就没有过去的影子了。”《出‘西海固’》,西北的中年汉子带着家人终于搬离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故乡,告别了黄土高原上最贫困的地方。1.4万的安家款,两兄弟互相推让着一起才凑齐这笔钱。 这个西海固在作家张承志笔下,“这片土地是沙沟连绵的不尽山峦,山上不长树,连草都不长;这里所谓的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而搬迁移民之后,最朴素的希望还是孩子尽快能读出书出来。“面朝历史”里,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一次次向47年前文革中被批斗的老师们道德,此时的陈小鲁也已67岁。47年前的文革对陈小鲁来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但要终身面对的日子。”对此,他满感歉意地说,“我的正式道歉太迟了,但是为了灵魂的净化、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民族的未来、必须作这样的道歉,没有反思,何谈进步!”“活着与死去”,有老无所依的困局,有高考落榜生的轻生,有临终病人的不插管尊严,有艾滋病病人的心灵关怀,还有盲人足球队的艰苦训练,终临亲子绘本的心灵安慰。“有所思”则更深入,涉及金钱利益、宪法、社会公正和体制改革。通览全书,从城与人的关系渐次深入历史、生老病死、生命以及制度的话题,将读者的视线也从现象转入本质的反思与探讨,帮助更多关注关心中国变化的读者将社会问题看得更透彻。这些文章耐读而有深度,并没有因为时间过了一两年就失去时效。社会现象触目惊心,人情冷暖和笔意深重,让读者忍不住掬一把泪。
  •     《冰点特稿2012-2013》——徐百柯主编文/onlineforever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序言可以沿用这么多年而不褪色、也不改变论调的情况,这样的序言的生命力在哪里?这样的序言的叙述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否有着某种申请的自然规律性的内容存在?这些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读完序言就感觉到一种严谨——虽然序言是丝毫没有创意,也没有与时俱进的,更谈不上任何创新,但这些一丁点都不影响对整个行文价值和观点的阐述,反而让整个文章看起来认真而有哲理起来。在序言里作者对冰点特稿和冰点周刊做了一个深刻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定义:2004年6月,以“冰点特稿”为基础的四个版的《冰点周刊》正式创刊,在“冰点特稿”之外,又增设了文化、人物、探索三个版面。从那时至今,《冰点周刊》历经风波、人员变动和改版,但价值取向一以贯之,从冰点特稿到冰点周刊,以李大同、杜涌涛为代表的冰点新闻人一直致力于超越“新闻只有一天生命”的定律,追求新闻更长久的意义,努力用新闻影响今天。我们通常周知的冰点的定义是:通常是指淡水在0℃结冰,叫做冰点。作者在书中解释的冰点似乎又多了几层画外音,一是在人性还未泯灭的那个时点,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普通而平常,丝毫看见不到即将转变的状态一样;二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的信念,独立的写自己的新闻与评论,让一切的束缚在一定的情况下破冰而转化。我理解这样的坚持与独立的评论,非常的有意义,也非常有价值。人贵在有自己的思维、想法与观点;只有思想能永久留存、而一切的肉体与物质都会灰飞烟灭、循环往复后就不复存在了,而思维依旧会留存,专业名词叫不朽。冰点的精神是不朽的,二十年的实践验证了他们诺言,二十年的考验让他们的信念更加值得信赖,这就是不朽。书中大多是散落的评论、叙述和故事,关于权利、关于社会、关于生活、关于人民的所有故事,在这里都能找得到踪迹。没有太多主观的评论插足,没有太多刻意的补充某些观点,有的只是行文流水的感动,一丝不挂的真情!书中虽然没有看到很多主观的评论,但读完整篇文章后,你又发展这篇文章像某个作家在你面前给你讲述故事一样,深刻而又意义重大。读到这本《冰点特刊》我感觉到荣幸,在过去的2012和2013里,那么多感动的故事在发生着,也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检讨的行为与制度,更有很多不曾理解和不曾认识的现状、观点存在着……这世界多姿多彩着,也胶着的。我们喜欢看《网易新闻》,因为他像自己标榜的那样“有态度的新闻”。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冰点特稿》似乎没有太多的态度,但任谁看完这么多评论也不会觉得他没有态度;他的态度是一切人的基本感受与认知,没有学历、能力和权利的清透,更没有压迫与故意的歪曲,像极了“我只是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一样的调侃,也像“我只是故事的搬运工”。至于最后听完故事、看完评论,你感受到了什么,又认识到了什么,那完全是作者你自己的事情了。这样的感觉与认识,在学界的学名叫独立。坚持做一个自由的人,写自己看见与感受到的文字;坚持做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见解、不献媚、不屈折。像冰点特稿的精神致敬,在他们的文字里面让人看到希望!
  •     我相信: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我也相信,《冰点》通过黑白文字,给我们讲述一个有一个这样的有温度的故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温度。城与人。四平米的家。这样的故事,真实充满杀伤力。在这么小的地方努力活过。我觉得,他们尽力想活的体面些。知道“冰点”这个栏目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老师总是拿着《中国青年报》,偶尔的我会翻阅一下。高中后,就再也没有专门去看过了。但是前不久一个朋友在北京回来后,跟我说你读读冰点,我就上网看了下,网络上这样:这么多年来,“冰点”一直还在以“书”的形式,进行二次传播。这不是“冰点”的一厢情愿,而是读者的需求使然。甚至直到今天,仍有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寻找最早的“冰点”文集。 我理解读者之所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仍然愿意读“冰点”,是因为他们并非想从这里寻找简单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冰点”也许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不太一样的视角;也许触动了社会神经的某种痛觉;也许波动了大众内心深处的某根琴弦;也许点燃了寒冷小屋中一盏人性的灯。总之,“冰点”不是“热点”,不是“焦点”。“冰点”也不跟风,不摇摆。它性格温和,但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此外,“冰点”不以那种拉开架势的“大叙述”见长。“冰点”的叙述是“故事的”、“细节的”,也是克制的。知微见著;微观中蕴着宏观,一滴水中折射着大海。 综上所述,我给出的“冰点”概括是八个字:矜持态度,精致阅读。无论是打开网页,还是打开《冰点.特稿2012-2013》,你都会发现生活的温度。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散发着温度的故事,哪些故事令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性。城与人。乡土中国。面朝历史。活着与死去。生命奏鸣。有所思。总共六辑,从题目就能看出来匠心独运的安排。在思索中感受温度,在温度中感受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点滴。我个人觉得给出《冰点.特稿2012-2013》的概括是:温暖阅读,大气手笔。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看完觉得心口生疼。
  •     除却个别几篇写作能力略欠,其他的都深深触动心灵。喜欢冰点,就是因为这些温度不高的角落能够击打到人内心最温热的地方。
  •     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并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     书本分不同的章节,一些特稿看后让人感慨万千。
  •     真实的中国。想来最近毛坦厂又进入人们视线。。
  •     值得一看,你会看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看到边缘群体的故事。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杜拉拉的奋斗故事,也不是只有王思聪,更多的是夹杂着无奈与挣扎,痛并快乐着的人们。
  •     居然真的有这么多人写书评。。
  •     大概是值得在往后的从业过程中慢慢读的一本书,当遇到困惑,当不知道如何写文章的时候,来读这些书。 但是颇为不喜欢其中有些文章,总给人以上帝视角来旁观众生的感觉。新闻应该客观,但有温度。
  •     再也没有比这本书好看的观点与态度了。
  •     这本书的装帧太帅了!线装啊!
  •     世情如冰,胸中藏火,心火燎原。这是按着《冰点》的期望得出的短评,不过我挺想说一些别的,看说不说得清楚吧。
  •     让这历史的车轮,也成为生命中的年轮吧。
  •     还要理由吗?
  •     新闻课作业 最后几篇太赶囫囵吞枣
  •     这或许是初衷,也是使命。 冰点,都是有温度的故事。
  •     世情如冰,胸中藏火,心火燎原。没有更好的价值观了。
  •     读了一半还了,以后继续
  •     有几个报告很感人,几乎是一边流泪一边读完,有些人,活着不容易。
  •     爱这个评论,“世情如冰,胸中藏火,心火燎原。”
  •     不错
  •     这些被铺天盖地的芜杂信息掩盖的人与事,才是离我们最近的生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