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研究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10822704
作者:余英时,汪荣祖,周言 主编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把眼光从官方移向民间,展望陈寅恪研究的将来,我是极其乐观的。
——余英时
陈寅恪著作是否皆是“夫子自道”的借题发挥,或者是自我压抑的宣泄和表白,或陈先生的史论皆有政论,尚有推敲之余地。
—— 汪荣祖
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之所托命者也。
—— 吴宓
本书收入了余英时、汪荣祖等十余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陈寅恪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深刻反思,深入解读了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人的关系内情、与西方学术界之关联、1949年的去留问题、著作出版情况、遗稿下落等历史谜题,描绘了一幅陈寅恪研究的“学术地图”。

书籍目录

目   录
结集缘起
余英时
陈寅恪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汪荣祖
《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序

王晴佳
陈寅恪、傅斯年之关系及其他——以台湾中研院所见档案为中心
张求会
《夏鼐日记》里的“陈寅恪话题”

陈怀宇
1947年陈寅恪获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始末
陈怀宇
1944年陈寅恪当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始末

张求会
陈寅恪一九四九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
刘广定
陈寅恪一九四九年的抉择
郭长城
陈寅恪有无来台意愿析论

胡文辉
陈寅恪致牟润孙函中的隐语

谢泳
陈寅恪诗抄本之谜
徐庆全
追寻陈寅恪遗稿的故事

高克勤
《〈陈寅恪文集〉出版述略》
徐俊
一个未能实现的出版计划——1960年代陈寅恪与中华书局的交往
徐庆全
陈寅恪《论〈再生缘〉》出版风波
高克勤
花开两枝——中华上编、中华书局与陈寅恪著作出版概观

内容概要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师从钱穆先生。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所获学术荣誉计有: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1977)、美国明德学院荣誉文学博士(1984)等。2006年获颁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作品有《现代儒学论》《中国文化史通释》《中国文化的重建》,《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等。
汪荣祖,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家。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安徽旌德人,1940年生于上海。历任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大、政大、台大等校客座教授,2003年2月起就任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有《康章合论》、《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章太炎研究》、《史学九章》、《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等专著十余种。
周言,《知识人》丛书主编,著有《王国维与民国政治》、《革命时代的知识人》、《余英时传》等书,编有《不确定的遗产:哈佛辛亥百年论坛演讲录》、《海上中文系》、《辛亥百年:回顾与反思》(列入博源文库丛书)等书,译有裴宜理《挑战天命:中国的社会抗争与国家权力》等,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史。


 陈寅恪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跟其它热一样,陈寅恪热也顺利退烧了,这是好事,这本《陈寅恪研究》温度就很正常。此书所收文章,多是关于陈寅恪先生在天翻地覆之际的去留问题,或与此有关,这也是我感兴趣的。综合起来看,就是想走但又没走成,终于没走。一直奇怪,当年余英时先生对陈寅恪先生晚年心境为何如此上心,读到夏鼐一段日记,有点明白了:“这位余教授是国名党陈雪屏的女婿,虽然入了美国籍,仍是国民党的立场。”陈雪屏先生当年和蒋经国、傅斯年同为“抢救”学人小组组员,陈寅恪没有走,对他们应该是个打击。余的考证,大概有为岳父出气的意思。我不是说他说错了,关于“陈寅恪热”,余先生云:“大体上说,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大陆学术界越来越受到敬重。其中关键并不在他的专门绝学,而主要系于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句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最后二十年中他是以殉道的精神加以实践的。在整个九十年代,大陆上不少知识人为良知所驱使,不知不觉中对他‘不降志,不辱身’以及‘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的人格表现发生了很深的认同感。我相信这是当时所谓‘陈寅恪热’兴起的文化心理背景。”说得非常准确。我说余为岳父出气,也是提点一下余先生的“文化心理背景”。郭长城先生《陈寅恪先生有无来台意愿析论》列举陈寅恪一家私人文物曾随史语所搬迁到南港的有关证据,确凿无疑,从而推测陈有来台打算,也合情合理。不过有个问题,郭的说法不足以服人。郭长城先生收藏李孝定书信一封,是1950年3月23日李孝定从家乡湖南常德写给台湾的同仁周法高、张秉权、王志维的,信中云:“弟曾再三思之,吾不虑共党来夺其田庐,但思想不得自由耳。”郭先生认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终身服膺的理念。李对此会有顾虑,陈就更不用说,因此,陈家一开始会有来台的想法是很自然的。”这是将人比人,认为既然陈先生和李孝定理念相同,甚至执念更为牢固,自然会有相同的赴台打算。问题是,当时大陆学者和陈、李理念相同者并不乏其人,但他的选择大多是留下。虽然从事后看他们的选择对自己很不利,但对“国”字号的失望显然压倒了对“共”字号的怀疑。在当时学者眼中,“国”字号果真给了他们独立、自由吗?这独立、自由果真随着败军渡海入台了吗?这真要打问号!刘广定先生《陈寅恪先生一九四九年的选择》,述陈寅恪先生对苏及俄共无好感,曾有赴台之意,但因受长女及亲友影响及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未曾赴台,均信而有征,但文末的假设非常奇怪。该假设云:“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在台湾甚多青年崇好中国文史。窃以为,寅恪先生若于一九四九、五○来到台湾,则如吕芳上等有志青年将可得此机会立雪陈门,成为‘嫡传弟子’。不但义宁学风得以发扬光大,所坚持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亦可在宝岛生根茁壮。中华文化可因而加速复兴。”这话老蒋泉下有知,听了自然会舒服,恐怕那些被当作匪谍装进麻袋扔到江里喂鱼的有志青年们会有反对意见。对那时的学人来说,大陆固然不是乐土,可宝岛亦并非天堂。毛与蒋,打得不可开交,原其心,直一丘之貉耳!
  •     三天看完。 感觉是收录的郭长城的那篇《陈寅恪有无来台意愿析论》文章,写得真不错,意外收获,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给他点32个赞。其他么就是余英时的《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胡文辉的《 陈寅恪致牟润孙函中的隐语》这俩篇值得一读。
  •     近读《陈寅恪研究》一书,算得上“新瓶旧酒”,收录的文章不少颇有些年头了。这些文章有关“陈学”——陈寅恪研究和陈先生本身,是它们的作者——涵盖海内外,在这两方面或有创见、或有专论的,诸如余英时、汪荣祖、胡文辉、张求会、徐庆全、谢泳等在各自层面上的代表性观点。之前,通过网络或《南方周末》等原刊地基本都读过了。文章虽说无新意,但由此结集反映出的一个现象却颇值玩味,即近年来有关陈寅恪的研究普遍地越来越集中于他在鼎革之际的去留和所谓“晚年心境”的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彼此关联,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近年来,虽说因为新材料的发见,在这两个问题的求解和阐释上,这些文章都有些具体的新解,但就其实质,却仍不出余英时有关陈先生《论再生缘》的评说和《陈寅恪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等论著,以及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范畴。关于鼎革之际去留问题,书中郭长城《陈寅恪有无来台意愿析论》一文最有意思,也最震荡人心,因为该文可算为此公案提出了物证。文中追记了作者年轻时偶然间于台北古书肆发现的陈家遗物,系中研院史语所迁台时一并携往、经陈家精心挑选和整理的行李,内有陈先生有关隋唐制度源流的专著手稿、陈父散原先生的手迹、陈夫人唐筼女士先父遗物,及包含陈先生大量亲笔批注的优版中古史籍等。这些物品对陈及其家庭的重要,由其抗战期间从香港赴云南道经越南途中,书箱被盗所造成的后果可为佐证。彼时寅公研究兴趣尚专注于魏晋南北朝史及《世说新语》,其心得皆凝结于书箱中史籍和书册上的批注。正因此次丢失,陈先生不得已其后将研究重点转移至隋唐制度史。而文中发现的流落街肆、与主人海峡阻隔的陈氏迁台行李,也许可以透露出缘何留在大陆的陈先生,此后研究重点转为由元白诗的“以诗证史”和由《再生缘》及钱柳姻缘的“著书唯剩颂红妆”。由去留问题也引出一个我个人觉得“有意思”的问题,即陈夫人在其中的态度和作用。不妨先交代两人的家世,也是一桩佳话。陈先生祖父为“戊戌变法”间率行新政、后因是罢官贬黜的湖南巡抚陈公宝箴;陈夫人唐女士祖父为“甲午海战”时期的台湾巡抚唐公景崧,台澎割让后由当地民众推举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后事败归隐故乡福建。所谓门当户对,莫过于此。陈唐伉俪情深,陈公1945年双目皆盲后,工作生活全由夫人一手料理。想来,迁台物品必由陈夫人打理无疑。广州解放之际,陈家并有一批物资移至香港。而鼎革之初,更有陈夫人单独赴港之行,疑二人因去留不决而有所抵牾。其后,国际国内形势即不容再“去”,由此开启了令人扼腕、慨叹不已的“最后二十年”。乃至文革后,陈公受摧残迫害日重,于1969年夫妻双双惨然离世。这一曲折便包含了如此一重吊诡,即:何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师,反而在巨变关头首鼠两端、迟疑不决,以致对形势的判断反不及一个从事体育出身的“女流”呢?陈先生去世前,面对甘苦相依、同命相连的夫人,念彼此来日无多,预作挽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不堪现实之下,想来内心会对夫人有一份愧悔之意吧。陈先生10月9日离世,40余天后,唐女士亦接踵而去。至于“晚年心境”,由以上有关去留问题的探讨,即可知不过是不言而喻的结果。陈先生自己有句曰“晚岁为诗欠砍头”,其晚年心境,都以曲笔揉化入他“最后二十年”的诗作里了。后人余英时、胡文辉等为探究其晚年心境,对其诗从古典到今典,给予了“上穷碧落下黄泉”般的索隐和穷究。其实,他整个的心境,都无出于其1951年所作诗《霜红龛集望海诗感题其后》。唉,所谓身世之哀、年华之痛、黍离之悲,尽在其中矣。不生不死最堪伤,犹说扶余海外王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文章都没列首发报刊和发表时间。
  •     探讨陈寅恪部分文集出版的始末,不同观点的文章出现在同一本书里,对于分析不同观点提供了条件。
  •     太次
  •     网罗来全部看看。更加证明年谱不错。
  •     原来大部分都看过
  •     还是仔细读读《陈寅恪集》吧。
  •     收入台湾《传记文学》上刘广定《陈寅恪先生1949年的选择》、郭长城《陈寅恪有无来台意愿析论》两文有价值。其他文章的话网上都搜得到。但编得很鲁莽浮躁,张求会的《陈寅恪1949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既然已经收入作者的《陈寅恪丛考》,并且有图有注,应该更能表达作者的观点,你后收的文集应该收入这版本才对,可现在收的是无注无图的文章。还有,该书129页收胡文辉文,文中明明有“(如图)”两字,可却不附图。其实这两篇文章南方周末发文时是有图的,这图并非可有可无,该书其他文章也多有图,现在抽掉图,实在莫名其妙。
  •     只有回忆蒋天枢先生那篇很感人。其余都一般
  •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