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出版日期:2015-12-1
ISBN:9787509781701
作者:[美]入江昭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二战已结束七十年,探讨战争起源的著作为数众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审视亚洲-太平洋战争,其总体解释框架是独一无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

书籍目录

前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引子
第二章 日本被孤立
第三章 缔结反民主同盟
第四章 同盟的失败
第五章 走向战争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概要

入江昭(Akira Iriye,1934— ),当代美国杰出历史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Charles Warren讲座教授、历史系主任。1978年出任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学会主席,1982年入选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美国历史协会主席,2000年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荣誉勋章。
译者简介
李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毕业,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史硕士。现为出版社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昭和史绕不开的一个课题,而与其直接相关的“华盛顿——伦敦条约体系”,乃至此后种种国际关系的变化,自然也是探讨这一课题的书籍不能绕开的问题,然而除去罗列事实与泛泛而论,真的深入探讨这类问题的书籍大都将重点放在某国内部(如研究美国的孤立主义,或者昭和日本的政治变化)或是总体外交变化对局部冲突的影响上(如各类战史),就我阅读所及,《从马汉到珍珠港》算是一本以海军为切入口,兼顾了社会内部变化与外交形势演变,甚至挖掘了某些“思想根源”的书,然而正如书名所示,该书站在海军的视点,强调的也仅是日美关系。换言之,外交总是这一时期种种事件的陪衬或云背景,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遑论作为独立课题得到论述。因而这本篇幅不大却视野宏阔的作品确乎搭起了新框架,在这个新框架下虽然并没有多少新细节,却不能不让我们重新思索已经被引为圭臬的很多定论(如革命中国对条约体系认识的调整,绥靖政策的本质以及其为何在亚洲不适用,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投机心态等问题),各国的外交作为也因之有了连贯性,互动性(如德苏关系的变化在日本引起的千层浪,中英对美国外交选项的限制等等),这不仅使很多问题更形清晰,也让条约体系,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外交不是追认事实,而国际秩序也并非一纸空文。现在不少的中国近代史著作都在告诫我们弱国无视条约与国际秩序不会有好下场,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弱国在认清现实之后自然会选择接受国际秩序,因为它至少可以让列强在互斗之余吃相不至于太难看,而对所得不满,忝陪末座的新兴列强才是可能掀翻餐桌的人。在美国就学、教学数十年的入江先生虽然在一些事件的细节上采信日本的说法(如中日战争诸“事变”),说到底却是在以自己祖国的失败为前车之鉴,告诫来人要遵守餐桌礼仪(参看书中对《大西洋宪章》的解读)。和当年的日本一样拿着筷子走进这间西餐厅的中国要怎么办呢?且拭目以待。本书的翻译有一些问题首先是一些日本历史术语,比如将“统帅权”翻译为“最高指挥权”,统制派翻译成“总体动员派”,各省翻译为各部等。中国方面也有一些讹误,比如国民党的总裁翻译作总统等等。但是翻译总体是认真的,时不时冒出的百度百科更是分外萌233
  •     “一个岛国是无法控制大陆国家的”。入江教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是面向一般读者的优秀著作。没有史学作品中常见的晦涩理论及无用的文字游戏,此书文风平实、语言晓畅、逻辑明晰。入江教授向我们展现了二战爆发前,日本——原本20世纪20年代华盛顿体系的倡导者,是如何成为体系侵蚀者的原因。细致地叙述了华盛顿体系列强之间在大战前的外交攻防,以及他们外交背后的真实意图,着重描写了日美的外交过程。该书还向我们暴露了日本固有的岛国特性,即其精英阶层,尤其是陆海军集团高层,严重缺乏格局感,对中国人强烈民族主义的钝感、对中国人民、重庆政府高层抗日决心的严重误判,真是一厢情愿而又可笑的天真!通过观察日本拙劣的外交,无论是日本加入轴心集团、扶持南京汪伪,还是与苏联订立中立条约,日本种种的行为,都使它在国际上更加孤立。陆海军“北上”与“南进”战略的纠缠,发动毫无结果的对华战争,对战争目的的不明确,一步步将自身置于死地!而中国以强大的意志与长期的坚忍,对日美关系任何缓解可能的坚决反对,维护ABCD同盟的团结,成功地将日本陷入合围!
  •     大概作者是日本人的原因吧很多内容,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狡辩日本侵略中国的客观事实,其实是中日、美日间冲突的根源然而,在内容上看来,似乎日本人很委屈,对美的宣战,完全是因为美国的步步紧逼所致对于中日之间的战争,也并没有悔改的道理,对于中国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日本人反而觉得是丧失了和平的大好机会其实,日本人已经一再的毁约,由东北,而华北,进而全面战争国民政府的正确观感,也就是日本人又在做缓兵之计。如果真的短期苟合,可以想象,日本人恢复了元气,必然会向中国发动新一轮的进攻为此,更要缅怀一下英勇抗日的先烈们。1,日本的抉择当然,这本书还是很有些内容的,在“日本该占领中国、东亚、或许还应北上占领苏联”的大前提假设下(或者说,这些理由都是正义或没有不合理之处的隐含前提下),作者讨论了二战正式爆发前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相关利益各方的纵横捭阖。一方面也在检讨日本当时军国主义政府对外政策的不足,大概就是:日本人成功的促成了ABCD联盟,把对手弄得多多的,把伙伴弄得少少的在亚洲,日本实际上是独立对抗中美(后来又加入了苏联)日本的本国精英,也预测,日本在战争初期,可能取得一定的优势,但长期看来必亡,而另一方面,如果听任美国对于日本的封锁政策,日本必然会被慢慢扼杀。终于,日本决定南进,对美国开战,奇袭珍珠港。其实,大的背景下,北上和南进之争,在陆海军内部,多次讨论。苏联在边境冲突中,一再轻取日本关东军,或许是最终决定南下的原因之一但其实,也许暂时什么也不做,对日本更是一个好的选择,虽然中日战争已经陷入了泥潭,但短期内,中国的形势只会更加恶化,外部的援助已经非常的困难。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不大可能对中日战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巩固中国占领区,开发各种资源,伺机而动,或者是日本的上策。中策,应该是北上入侵苏联。德苏战争爆发后,苏联已经不大可能在亚洲地区与日本激烈争夺,如果关东军趁机北上,应该可以夺取远东地区大片的领土和资源。苏德战争结果是否会改写还很难说,但苏联的情况必然更加困难。珍珠港之后的一个结果,是美国正式的加入了战团,大规模的对英苏进行支援,也帮助了苏联的对德战争。其实,两边围殴苏联,对德国、日本都更加有利。下策,才是进攻美国,终于惹恼了巨人,连带着德国也倒了霉。其实德国也是很仗义的,德国很快对美宣战。如果德国不主动对美宣战,其实,也许就变成了日本和美国在亚太的单挑,局面会更有趣。2,美国的仗义和英雄主义美国当然也不是完全利他的,毕竟日本在亚太的扩张和独占,影响到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同时,日本总有一天可能会对美作战,菲律宾作为美国的殖民地,就在第一线。但必须看到,美国对当时贫弱的中国给予了极大的援助和关切,在珍珠港事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全民对中国的关注。经济资源、舆论帮助。其他的列强,并没有真的愿意搀和中国的事情,而美国真的站了出来,而且以严苛的贸易封锁政策,冒着战争的风险,在最大可能范围内对日本的行动进行了抵制(而且后来的确发生了战争)这种国际主义是伟大的,无论中美后来发生了什么冲突,不论现在的各方面竞争有多激烈,美国在二战时期,以及二战前,对中国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是真诚的,是难能可贵的。3,国民政府的不易处于蒋介石的位置,内忧外患,地方实力派的挑战等等抗战到底,并不是一个容易下的决心,偏安而治,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选择。但委员长坚持到底,并在抗战过程中大体统一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他很清楚,单靠中国自己是无法抵抗日本的,维持现状也不容易,必须在国际形势有巨大的变化,外国友人的巨大的帮助下,中国才有可能翻盘外部的,无外乎美苏然而终于盼到了在41年珍珠港事件前的漫长日子里,在对日战争看似最无希望的时刻,国民政府的坚持是可贵的连汪精卫都叛逃了,似乎提供了另一条道路但终于,大家一起围殴了日本,夺回了东北、台湾4,苏联的何去何从其实苏联在苏德战争前的地位十分尴尬,在国际范围内被孤立一度与德国结盟,侵占了东欧,瓜分了波兰德苏日联盟,对抗英美,未尝不是一种可能性当然,苏德之间积怨极深,两位领导人的个性使然,大概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但换一步来说,如果苏德日之间维持了和平,日本没有贸然的进攻美国英国独立支持,德国全力对付英国则世界大势很不好说中国的前景也不会很好5,日本人的口号其实很多日本人的口号,包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可能都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吧打破英美提出的《大西洋宪章》,民族自决等原则打破旧秩序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和收入等等既定的秩序都是有利于现有的贵族的,暴发户都想打破这些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二战前夜的国际关系梳理的非常好,又得天独厚的的运用了大量日本的材料。大国崛起时,如果合理的运用外交手段,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对手弄得少少的,可以借鉴之处很多很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日本说:凭什么你们天赋异禀地大物博,我就只能是区区一小岛,处处受制于列强?我不服,我要重建,我要共荣!
  •     那个时候的日本就一心想着要跟美国人平起平坐,对自己和敌人有着迷之自信。但是,现实总是无情地打了他们的脸。国家之间能有什么关系?不就是利益么?确实,没有被打趴下的时候,日本真的是目高于顶的。 最后,军队还真是国家化啊!
  •     历史的曲折与巧合,却也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译者是会在译者注里自说自话来表示自己对该书的理解支配权远远凌驾于入江昭本人之上的人。而他的自信心来源是: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这都敢写出来也真是心大,我操你妈了个逼!
  •     按照伊恩·莫瑞斯的统计,人类的战争(暴力冲突)是在逐渐减少的,进入近代国际政治体系之后,以互相派驻大使为代表的协商制度和国际会议为代表的多方博弈总体上来说进一步降低了战争爆发的可能。可是20世纪初的30年间,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亚太地区而言二战则更为重要。我们说起太平洋战争总是归因于日本的体制、野心和法西斯联盟,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欧洲法西斯国家和亚洲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的实质性协同。日本究竟是在怎样一种社会状态下滑向全面战争的,日本是如何权衡这种战争,在先发制人获取最初的胜利和避免战争这两种选择间又是怎样权衡的,中美英苏荷又对这样选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本书可谓是从国际关系视野全面解读了这场战争在日本的起源,为我们生动地揭示了一场战争是如何起源的。
  •     “尽管对最初一击落下的方式,夏威夷和华盛顿的震惊之感一点不虚,但对战争的来临,则毫不惊讶”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作死史……
  •     没有堆砌史料,分析的不错
  •     一个日本人能够这样客观的看待二战,实在刮目相看。可能学者历史学家是没有国界的,他们要做的只是学问
  •     国际主义视角和文化角度切入很新颖,不过也有一定局限性
  •     分析得当,写得好。
  •     翻译的意义没有问题,但翻译的语言表达总觉得读起来别扭…………很好地解析了二战太平洋战场之所以爆发的原因。日本真心是个性格扭曲的国家……
  •     从国际史的角度看待太平洋二战格局。
  •     翻译精准,叙事清晰。好书一本。
  •     沒什麼驚奇之處
  •     观点很清晰明了,简单来说日本感受到了自己在原有国际关系中的大弊端,加上东条英机上台,军国主义彻底掌权,做出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疯狂的举动,也用行动进一步验证了福熙将军评价:凡尔赛和约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战。
  •     佐藤尚武等人不愿进行战争,乃至近卫在卢沟桥事变后还不欲开战等说法颇能反驳“十四年抗战”政治性提法,却没有展示出关键史料。
  •     以日本为主视角探究二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主要从大的战略动向来阐述,有历史记录,也有分析,脉络清楚,对于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还是很可读的。
  •     刷新了我对二战的认识,日本作家主要集中的还是日本相关的,写日本如何被一步步的孤立,一步步的走向全面战争,分析的很透彻,不像历史教科书一言以蔽之!
  •     互不侵犯条约就像是强者给弱者开出去的一张随时会跳票的支票,等到跳票时就是双方开战之日。(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泰国跟小日本子关系之融洽,还是头次听说……)
  •     深入剖析二战前期东亚及太平洋战局形成的好书。
  •     朝河贯一:“日本会再次在自由意志之下返归高贵的自我,会再次迅速而坚定地投身于自由世界广阔的共同生活,方今的战火一朝消弭,自由世界的疆域必将得到极大的拓展。”P224
  •     分歧过大、不可调和时,谈判只是一种为最后的摊牌拖延时间的技术手段之一。美英荷苏等国在二战时关心太平洋及中国并共同构成联盟体系ABCD,也只是从自身打算、分散对手力量的角度出发而已。日本当时的失算主要在于眼界短浅,只盯着已付出的代价和面子问题,而没有从长远计较得失利害、走上加入英美体系脱离轴心同盟之路,最终导致其全面溃败。不过,所谓当事者迷,事后分析总是偏颇……
  •     看的入江昭先生的第一本书深刻折服于先生的宏大的体系和跨文化、跨国家的研究手法,亚洲和欧洲战区真的如表面般分离么?日美战争不可避免么?正如先生所说,日本,在战争中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是一大弊病。此外,本书的一大败笔可以说是以国际关系学者来翻译历史学家的著作。
  •     入江昭作为美国日裔学者撰写这部二战东亚起源可以说是有充分的理由,不过本书也因此很值得玩味。从国际关系的角度,二战前的国际秩序是由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把控,美国虽然提出门户开放和华盛顿体系,但是貌似没有产生太多的作用。反观日本自从接受了英国的支持后,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日益肆无忌惮,基层军官能够操控国家政策,制造国际摩擦,这也是奇葩国度的奇葩事。中国在北伐后,建立了南京政府本说要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不了日本开始侵占东北,国联本就是英国主导,对日谴责但无实际制裁,秃头梦想落空,反而被国人耻笑。日本索性退出国联大玩一把,不料惹祸上身。所谓门户开放就是不允许一国独占,日本侵华无疑是打破了这个默契,所以美帝对日进行惩戒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不知道日本是否真的明白他自己究竟哪里出错了。
  •     阐述日本如何被‘逼迫’着一步步走向发动太平洋战争。
  •     这本和沈志华中苏关系、黄道炫,共同建构了我的二十世纪前半段。
  •     从始至终,日本人都太被动了。挺好的小书,除了有点雷人的“根据百度百科”。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和太平洋的起源》的作者入江昭看来,日本一厢情愿地认为国际社会将捏着鼻子承认其对中国的鲸吞与蚕食,是日本最大的战略失误。 当然在日本一方看来这也并非完全一厢情愿,毕竟之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胜者为王,日本就是靠打一步步奠定了自己跻身强国之林的资本,因此没理由相信这一次不一样。 但日本决策层最昧于时势之处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是由体系主导的,也即主要由欧洲的凡尔赛和约体系和亚太的华盛顿公约体系所界定。这也意味着任何双边关系都要放到和被放到国际体系框架里来讨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占从一开始就被视为对既有国际体系和秩序的挑战,以英美为首的华盛顿体系缔造者虽然因国际经济危机导致的实力下滑暂时无法出手制止,但对这一挑战行为及其结果从来没有
  •     内容很好,但是翻译实在有问题
  •     不错
  •     国际关系史教授就是厉害。对档案的总结能力非常人所能及。不过,就实际结论来说,有些用有限的经历结合一点历史认知,依靠直觉来写出的文学作品,更准确。
  •     一厢情愿,互相理解,各怀鬼胎,迷之自信,这味道简直熟悉。
  •     角度较新颖,从国际主义政治的角度分析太平洋战争的源起,作为天朝人并不难理解但会觉得无奈吧。(只是那套“亚洲新秩序”现在听来好耳熟,是不是该庆幸我天朝地大物博而非蕞尔岛国呢)
  •     条理清晰,简单易读。
  •     从美日视角出发,讲述了日本是怎样在二战中通过一系列对国际局势的误判,不断作死的。缺乏统一战略的德日内部分歧真是致命。
  •     日本的逻辑: 1.我做了,你要承认; 2.我将要做的,你也要承认; 3.你竟然不承认,居心叵测; 4.你竟然反对,八格牙路。
  •     日本的野心让他发现自己过去更加孤立,一个被包围的日本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坚强的同盟。这使日本人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更甚以往。眼见除非孤注一掷,另建处理亚太事务的新体系,否则无从脱困,日本发起了进攻。
  •     2星给译者。原著的观点一般但也值得尊重,译者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根本无法企及原作者,译者注更是disaster。
  •     对理解日本为什么会深陷战争的泥潭很有启发。翻译一般
  •     算是完全打开了看抗战史的视角吧
  •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亚太地区战争起源。翻译上过于直译了……如果不去反推一下英文原文的语意,大概会对作者的分析逻辑造成不少误解……
  •     简洁干练,引人入胜的作品。大国政治太像玩抽积木的游戏,大家都在抽,谁弄倒了谁就输。偏偏遇上日本这种愣头青玩家,把整个积木塔搞得摇摇欲坠,最后还把桌子掀了,然后大伙就把他揍了一顿〒_〒
  •     书名起得很大,其实不过是讲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发动大战的,也即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讲述日本如何因为野心的膨胀和战略的短视背叛其一战后曾积极参与建设的华盛顿体系,由于发动侵华战争和入侵印度支那而被视为国际秩序的破坏者、逐渐被列强孤立,最后演变成与多个大国联合力量对抗的演变过程,内容上与堀田江理的《日本1941》有不少重合之处,但是观点和论证更严谨、更具系统性,语言更为精炼,结论更加简洁明晰。不过出身日本的学者始终都存在一种倾向即是将战争责任推诿于军队乃至下层军官的盲动,以及惋惜与强大如美国之对抗的昏聩,所以即便在中国如何肆虐都无问题,引起友邦惊诧和反对才是根本,或许当时的历史条件仍是讲究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入江教授已尽力客观,但亦未能免俗。译笔整体问题不大,但略欠雕琢,以至于读起来仍有些许翻译腔。
  •     抛开翻译问题,书非常好,也是因为我第一次看这种全球视角分析二战时亚洲问题的书吧。以前都只从天朝视角,这本是从美日视角。
  •     刚开始看就发现很多段落paraphrase一下就是阿姨学。你圈某师回说这就是阿姨最大的问题,不过也恰恰说明他老不是民科,推广的就是主流学界的认识(港过很多次了
  •     日本人果然是深谙兵家,合纵连横三十六计一个不落,但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在于,他把美国人和俄国人想得太简单,而且把自己的宣传想得太好。我是第一次听说,能把资源不足,“一无所有”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对邻国进行侵略的国家,这种宣传水平真的太low。#当体制内所有的理性派都被赶下台,军队就是最危险的导火索#
  •     作者的观点还是很新颖的 从中看得出日本所处的窘境以及美国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民粹 可以翻译上有时候真的很晦涩难懂
  •     所以理解抗战的历史脉络,并不是纠结抗战打了多少年、哪方面贡献更大的问题,而是全面审视美英苏日中和华盛顿体系的互动关系,不是有了1931就一定会有1937,更不是有了1937就一定会有1941。中国因为自己的弱小豁免于体系的挑战者,却无避免地负于苏联和英美的翻云覆雨;日本因为自己的强大获取了独立外交的权利,却在德意,苏联,英美体系中处处碰壁。大西洋宪章是威尔逊主义最后的精华,也不能限制今天相似又不同的东亚地缘格局。
  •     精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