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撒了谎》书评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44277739
作者:[德] 丹尼尔·凯曼
页数:150页

从前有个叫卡夫卡的人,后来,他死了。然而,他并不甘心。

卡夫卡临死时告诉他的朋友,一定要把他所有稿子都烧掉。这一行为,引发了后世各种猜测。是卡夫卡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还是他认为写作是个人行为,没必要让众人在他死后持续地念叨着他码的那些字;难不成他也和黛玉焚诗稿一样,是对什么人或事彻底失了望?不过,最终他的作品都得以保全。不不不,不仅仅是小说,连他的私人信件也都因为他是一位作家,而在后世不断被出版、被阅读。试想,回天无力的卡夫卡没有处理完自己的手稿就溘然长逝,他的内心在彼时一定是崩溃的。而丹尼尔·凯曼的出现则令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轮回,不甘心的卡夫卡借助这个年轻的身体修改了那些本该烧掉的文稿。他想说,你们看到的卡夫卡只是我的习作,请容我再修改修改。而这一次,他无疑比上个世纪更加直接。从我的个人偏好而言,相比于《丈量世界》和《名声》,《我承认,我撒了谎》是部更纯粹的作品。它字数不多,全由短篇构成,而这些短篇,也并没有像《名声》中的短篇那样,彼此勾连,组成了某种应该叫做“伪中篇”的作品集群。《我承认,我撒了谎》之中,只有八个短篇。十足地短,而十足带劲。锋利小匕首一样的短篇,来无影、去无踪,令人在读过之后再也忘不掉。卡夫卡的《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它们都有一个突如其来而匪夷所思的场面,愣头愣脑地就被扔到了纸面上,读者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会好奇“这是什么作家,他怎么想出来的”,读完之后又脊背发凉。因为这种短篇像遇水燃烧的轻金属,瞬间冒出了滚滚浓烟。《变形记》里,如果一个人突然变成了甲虫,周围的人,特别是家人,还会爱他么?荒诞到极致,却也现实到极致。《饥饿艺术家》里,如果一个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他真的只能选择去死。这并不是什么故作清高惹人怜悯,因为每个尝过精神痛苦滋味的人,都知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对于理解这两篇作品,只要提一个名字,大家肯定一下儿就能理解:文森特·凡高。《我承认,我撒了谎》里,我最喜欢的两篇,一是《火》。全篇以一个纵火强迫症患者极度焦躁而自说自话的口吻行文。他承认自己撒了谎,他烧了别人的车、烧塌了别人的房子,他内心极爱火,从地心的熔岩到手里一根小火柴的火光;他从小到大烧了无数东西,关键是他还欣赏火,他站在燃烧的大树旁边等着它爆裂后飞溅的火星。你一定会说,对,这就是神经病。然而,请注意:他计划着烧掉自己的房子,但他买了高额保险。这个小细节像一根戳在高塔地基里的柱子,能让整个儿塔倒掉。而在《批评》中,某个倒霉的名人(演员)在飞机上坐在了一位薅住他批评个不断的陌生人身边,这个陌生人数落了他的每一部作品,说得头头是道,让名人无处逃脱。下了飞机后,那陌生人又来拍着他的肩说:先生,对不起,我害怕坐飞机,所以才骂你。对,这也是神经病。然而,故事的结尾,演员选择了毁约……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很难断定,纵火者絮絮叨叨劝读者爱上火和陌生人对演员的指责,是一种洗脑,还是实话实说。从第二个故事的结尾来看,演员似乎明白了自己的演技实在就不咋地。小说集的名字在承认故事里的人撒谎,而事实上呢?他们在撒谎不?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那些所谓的言不由衷、无心之语,是在撒谎么?借凯曼还魂的卡夫卡,他是不是会说:这也问我?统统自己去想!又或者,被骗过一次的卡夫卡(说到底也没个人帮我烧稿子,乃们讨厌极了),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

假如生活犹如泥潭

法国小说家阿贝尔•加缪有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德国作家丹尼尔•凯曼在其著作《我承认,我撒了谎》上所做的便是毫不留情的撕裂着生活的假象,当一切分离之时,人们自会辨别生活的虚实。这是一部非常迷人且富有喻意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坦诚且冷静地向读者道出生活的实相,他用极短的篇幅便勾勒出一些真实不虚的存在。凯曼这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八个故事,描述了八种不同的性格与生活:生活规律的公务员、内心邪恶的小男孩、崇拜偶像的教授、善于隐藏的罪犯、思想僵硬的小人物、毫无实力的演员、骄傲自满的胖子、目前一空的独裁者。凯曼用故事的喻意刻画当下人们最具代表的特征――精神荒芜、顺从生活。他把人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冷静而清晰的思考,这在其小说之中显而易见。他用这八个不同的故事撕裂一张张掩盖于生活之上的假面,令人们洞悉生活看清自己。在凯曼的这部书之中,有一个名为“马库斯•梅灵”的公务员,一位银行职员的失误令其账户余额翻倍增长,面对这笔飞来横财,梅灵决定全额提出,并带着这些钱远走高飞。梅灵似乎被幸运之神眷顾,他毫无准备的就实施了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头至尾居然没有人发现他心中的不安,正是在没有暴力行为的情况下,他成功的收获了银行之中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凯曼为这个故事命名为《抢银行》。如果我们将这个故事仅仅视之为人性贪婪的表现,那将无法真正的理解凯曼在其中的用心――我们是要顺从于墨守成规的生活,还是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即使这种改变并不在道德范畴之内。假如文学作品只是一味地顺从于道德,那么凯曼的故事之中应该以人物的角度去批判与挑剔其自身行为之中的善恶,因为我们常用善行恶事来判定一个人的品德高低。但在这部作品之中,作者并没有设定道德框架,在他的这些故事中所要表现的只是生活纯粹的一面,人们应该要自主于生活,还是顺从于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已经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作家尝试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去探索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发现人与生活的矛盾所在。于是他们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与生活经历,用深沉或轻松的语调,以幽默或讽刺的口吻,喻以故事或借以典故,详尽的长篇或精简的短篇,为的都是要究竟生活的实意。 当我们一开始谈论这些故事之中的主人公时,便已经悄然的为这些人物贴上了一个特定的标签,凯曼所做的便是大胆的超越生活常识,用这些正常或不那么正常的人物去解构生活,以令读者找寻出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反思自我的世界。所以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发现,作者正是利用这些故事尽情的撕裂一个个为生活而作掩饰的表相,以令隐于背后而不自觉的真实生活与自我得以呈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非常有趣味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的同时也需要非常留心,因为凯曼在书中并未直接给予人们答案,而是要令读者心存疑惑,到底这个谎言是什么,是人们没有如实的面对生活,还是人们没有如实的面对自己。假如生活的假象犹如泥潭,我们是否早已沉陷其中,谎言是否如泥垢一样令我们裹足不前。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如何才是真实的自我,这些都是值得去认真对待的问题。

庸碌人生的突破

德国作家丹尼尔•凯曼以《丈量世界》一书一举成名,可惜我没有读过。看的是其短篇小说集《我承认,我撒了谎》,八篇,每篇约莫万字的故事折射着人世间的现实与生活,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感叹良多。首篇《抢银行》,题目虽然惊悚,但故事却非常人所预料那般。主角马库斯•梅灵,一个连自己年龄都弄不清的34或35岁的单身男人,是一家机关小小的公务员。每日的工作单调、乏味,毫无创新和乐趣可言——审阅即将升职人员填写的表格,找出格式上的错误。一年四季按相同的节奏和规律生活作息,没有电视电脑,唯一的娱乐消遣是阅读探险小说,甚至把《白鲸》读了四遍。一个庸常无为的人,不敢也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现状,即使心里渴望改变期待冒险,但只能通过阅读冒险故事饮鸩止渴。这与我们平常人又有何不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告诫人们不要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但又有几人可以做到?!我以为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和梅灵一样,朝九晚五,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地过活。不少人还有购买彩票奖券的习惯,希望一夜暴富。而故事的主角便经历了如此神奇的一幕。信贷银行的高级职员爱尔维拉•施密特由于和未婚夫大吵一架后神情恍惚,在工作时错误地给梅灵的账户打入一笔天文数字。小说毕竟是小说,按常理,这种情形是会发生,但又很快被补救,但在此却成了一错再错的人生转折。不得不说,凯曼的独到之处在于描写,最精彩的桥段就是梅灵发现存款暴增后,报着侥幸去取款得过程。出色的心理和动作的描绘确实应合了标题“抢银行”。在取钱的过程中,我们读到了梅灵的多次犹疑不定,他内心矛盾胶着,良知天使和欲望恶魔进行着攻防战,当然最终突破道德困境,突破个人的底线。其实没有必要批判梅灵,大部分人遇到此事也会犹豫,也会做出侥幸的尝试,每个人心中都装着梦,都不愿平淡过日子。而第二篇《杀》中,小男孩的举动则更为大胆,更具有主动性。他试图通过暴力打破日常的庸常与平静,和一成不变的日子以及小镇生活来一次决断,当然这也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才会有的冲动和激情,还有那无所畏惧的改变生活的勇气。而反观《在阳光下》中的那位一生致力于研究彭瓦尔的学者,他尝试过走出研究对象给他生活设定的限制,他企图通过一种只有在形而上有意义的方式克服彭瓦尔对他的影响,可竟然连这么卑微的对抗都失败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的怯弱,他不敢真正走出他熟悉的领域,去尝新去求变。如何在庸碌人生里寻求突破,是个难题,每个人的情况皆不相同,唯一共同的是能不能拿出勇气,去踏出实际的一步。

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我们曾经心怀壮志,憧憬着有一天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如今,不管我们是否已经如愿,总会有那么一刻感觉身心疲惫,甚至不断质疑自己,“我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这里的“意义”不是指那种生活品质、荣誉奖状之类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直面人的内心与存在的形而上的意义。存在从来都是最严肃的哲学命题。在我眼中,德国作家丹尼尔·凯曼的最新小说集《我承认,我撒了谎》用平凡人的生存故事再次对这一恒久的命题做了自己的思考。为这样一本讨论严肃命题的著作撰写评论是一次冒险,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故作高深的陷阱,无奈一旦读过此书,就再也按耐不住要写点什么的冲动。《我承认,我撒了谎》与丹尼尔·凯曼的另一部佳作《名声》在思想上一脉相承,但又走得更远。在《名声》中,作者用相互关联的荒诞故事,展现了人身处未知的生活而徒劳地追求“真我”、“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的尴尬境遇。相较而言,《我承认,我撒了谎》中的故事更加真实,但隐藏在平凡背后的思想却更加尖锐、深沉。关于“逃离”这个共同的主题,前者尚且留有对未来的希望之光,后者则将对存在的否定演绎到极致。《抢银行》基本延续了《名声》的风格,阴差阳错一夜暴富的马库斯·梅灵看似奔向了新生,作者却一再暗示着他将失去的家庭与生活,读者甚至已经清晰地预见到他备受良心谴责的一幕。《杀》看似是生活中的小小插曲,却并非仅仅是顽皮的孩子的一时淘气,而是借孩子之手宣泄对生活无意义的反抗,“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走出当下,永远不能,他总是被困于一个永远不会增长也不会变化的时刻里”,即便杀死了狗,一时快感过后,生活仍旧是那个样子。《在阳光下》中的克拉默尔竭尽心力研究彭瓦尔,却因为一次寻找公墓的过程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原来毫无意义,他疲惫地回想自己的“生命是怎样流逝的,想起他那两本无人问津的书……此时他知道了,他永远走不到光明的一面。”《解脱》将无意义的生活演绎到极致,在无意义的生活中,我们都是用枯萎的灵魂看世界。《火》同样是一次无力的反抗,企图让烈火吞噬生活的牢笼与庸俗布景,这只是属于纵火狂一类人的虚无的安慰。一篇一篇读下来,让人脊背生凉,仿佛看着作者持刀一片片割下生活的血肉,连带着我们对生活的期望与期待也鲜血淋淋。无意义的迷雾笼罩在眼前,浓得化不开,以至于作为读者都开始怀疑生活,亦或者不自觉重新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的存在主义哲学经典。然而,这本小书的最后三篇小说似乎在绝望中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批评》中的瓦根巴赫因为批评逃离了虚荣;《斋戒》中的因减肥失去了工作、女友,却仿佛触碰到了时空的真实感,找到了新的意义所在;《雪》中的精神则更加形而上化,当“过去的一生像一声滑过的音调,像一个回忆的影子,从他身上掠过”时,莱辛在面对死亡时,却体会到了“宏大的静谧”,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被剖离的生活的意义又被作者用隐秘的手段拉扯了回来。那么,生存亦或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妄自揣度,丹尼尔·凯曼深受萨特的影响。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谈及:“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也只有在这一刻才明白存在的意义。以之反观小说中的主人翁们,虚无与悲剧恰恰来源于并不理解自己的真实“企图”,纠缠在繁杂的生活与别人的看法里不可自拔,而解脱与真实的意义就隐藏在无穷的遮蔽物之下。我们孜孜追寻却未必能沾到它的痕迹,直至我们明悟我们企图成为什么的那一刻。富贵、贫穷,名声、地位,甚至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对存在而言早晚化为无意义的虚无,而存在的意义之于我们自身而言,只有在我们将自己推向未来并满怀期待的一刻才真正显现于前。这种意义不是永恒,却带来光明。丹尼尔·凯曼是可怕的,因为他那洞察生活的虚无与人心的阴暗;同时他又是可敬的,因为他是真正用文字创造精神的作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本融合哲学的思考与新锐的叙事的杰作,读者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精神,我自忖修为有限,以上权作一家之言,书中的精彩还需有兴趣的读书人自去体会挖掘。

你的生活在哪里?

每当觉得生活单调时,我都会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句话:“生活规律得仿佛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让他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当你在不经意间猛然察觉到时间在自己身上留下了痕迹时,往往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诧,《我承认,我撒了谎》就是一本可以给我这种感觉的书。丹尼尔•凯曼,德国当代作家,2008年摘得托马斯•曼奖。这本短篇小说集包含8个小故事,与上一部作品《名声》不同,此次他把焦点对准了一些生活很有规律的普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可并没有对此感到满意或庆幸,反而在庸碌中丧失了人生的意义。这些人在坚定与彷徨中走到了当下,当内心的呐喊冲破了对既定社会模式坚定的自觉遵从时,一种具有颠覆意义的新生活便在一瞬间开启了。这些人生转折点的诞生看似戏剧性的巧合,实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譬如第一篇《抢银行》中的马库斯•梅灵,平素爱读《白鲸》这类探险小说,所以当类似书中的某些桥段在日常上演时,他会很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脑海中的冒险。尽管他在不断挣扎,但没有感觉到的潜意识已经帮他在每个节点都做出了选择。《在阳光下》是说克拉默尔要寻找被自己神化的作家彭瓦尔的墓地,历尽磨难而终不能达,引发了对过去的种种回忆,一直以来的信仰突然崩塌,他摆脱了彭瓦尔精神从青年时代以来对自己无形的禁锢。《解脱》是书里最短的一篇,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主题的一篇:起初“他”是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可是一次哲学会议令他感受到了虚无的力量,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从此开启了仿佛行尸走肉的生活模式。各种颠覆人生的关键事件在这本小说中轮番上演,丹尼尔•凯曼的着力点就是人物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和面临转折时的彷徨与挣扎,语句简短、有力,你会得到瞬间被攫住的、有如爆炸般的精神冲击。所有的故事都颇有一丝荒诞的意味:我的生活就在这里,可我又像生活在别处;这是我的生活,可我对它漠不关心。《杀》中的男孩就生活在面具之下;《火》更是毫不避讳地吐露了“我”对妻儿的厌恶之情:“我有一个丑老婆、两个傻得要命的孩子。”丹尼尔•凯曼还善于描绘自然对人产生的影响,例如《斋戒》中的贝托特在一次因赌气而进行的节食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天空的蔚蓝、昼夜的交替,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感知力。《雪》中一场特立独行的暴风雪也令莱辛体会到了生命的本真。小说中的这些人物都没有极端的性格,基本都是外人眼中混得还不错的人,可你知道吗,这只是他们对你和所有人撒的谎,他们并不快乐。然而,他们就是我们。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原创,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与生活对弈

文/叶子夏在他人眼中幸福的生活,在当事人身上也许就是一道枷锁。你可以对他人撒谎,假装自己过得幸福,可是你无法对自己撒谎。你知道,自己渴求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想要逃离,却不知能否成功?便是逃离了原先的生活,又怎知新的生活便真能如你心意。与生活的这一场对弈,胜负难料。很少见到作者将人心的渴望剖析的如此直白犀利,但是丹尼尔•凯曼却做到了。他的新书《我承认,我撒了谎》描述了八位普通人看似平静的生活,之后,丹尼尔•凯曼将这层平静的膜狠狠撕开,给我们展示他们平静之下的谎言。而这次揭开谎言的赌局,有些人赌赢了,逃离了心灵的枷锁,迎来新的生活;而有些人,却是陷入了更深的枷锁中,困于生活。《抢银行》中的主人公马库斯•梅灵原本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但是一笔天外飞来的巨款却打乱了他的平静。他不断挣扎,却终究是跟着自己的潜意识将巨款带走,他不断的对自己撒谎,他没有做错什么。可是他心中无法放下的忐忑与不安却狠狠揭穿了这个谎言。也许他逃离了原先的普通生活,迎来冒险的刺激,但同时,却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解脱》中的主人公做着简单但是却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这似乎和我们非常相似。不同的也许是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然后无聊的就这样过完一生,而他却因为开始不断思考,感受到虚无的力量,最终自我解脱。这种逃离,与我来说,无法判断其胜负。我想,生活自有其评判。《批评》中,因为他人的批评而看清自己实力的瓦根巴赫,做出了果断的判断,逃离了虚荣,逃离了原先虚幻的生活。我相信,这之后的他一定会生活的更加顺心。逃离是一件极难之事,逃离生活,与生活对弈,有输有赢,也有看似赢了实则输了,看似输了实则赢了。《杀》中的小男孩看似逃离了无趣的生活,但其实只是昙花一现的错误;《在阳光下》的克拉默尔似乎输了此行目的,因为他最终没能到达彭瓦尔的墓,但实际上,这正是他摆脱彭瓦尔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契机。这本书,短小精悍,看似平静的语言,却埋藏着无限深意。每一个小点,都可能成为转折的重点。而且这本书到最后,也没有给读者解答与生活对弈,想要逃离的结果。这个结果,需要读者自行体会。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承认撒谎是需要勇气的,而敢于逃离生活的人,更是勇敢。但是,能够平静面对当下生活的人,又何尝不勇敢呢。2016.6.16本文为笔者原创,若需使用或转载,请豆邮,谢谢!


 我承认,我撒了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