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世界政治 > 大国的兴衰章节试读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1733672
作者:[美] 保罗·肯尼迪
页数:527页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55页

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一世将枢密院的司法委员会改组为直属女王的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组成人员包括枢密院人员和大法官三人。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1年,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最大桎梏。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39页

低地国家:
特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因其海拔低而得名。英国把这一地区视作它的屏障,如果哪个国家侵入这一地区,那么它将直接威胁到英吉利海峡的安全。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70页

高卢(法语: Gaule; 拉丁语:Gallia),是指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茵河西岸的一带。在后来的英语中,Gaul这个词(法语: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居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曾经广泛分布于中欧、西欧、东南欧;甚至在前260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古罗马共和国时代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今天法兰西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今日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一带。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页

>我们都为日常的繁事而分心过多,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对全面的形势进行调查,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但是我们又不得 不经受着一个有一个焦虑的折磨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346页 - 当代和未来

苏联1941年生产的飞机比德国多4000架,1942年多一万多架。并且苏联是在一条战线作战,而德国是三线作战,凭借兵力、坦克、火炮、飞机日益增大的数量优势,从战争的第二年起红军事实上就能承受5:1~6:1的损失,以及击退兵力日衰的德军。到1945年初,仅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战线,苏联的力量就已经占压倒优势,在兵力上5倍于敌,装甲车辆5倍于敌,火炮和飞机方面分别是7倍多和17倍。
假如尼米兹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损失1艘以上的航空母舰,他在同一年即可得到3艘新型舰队航母、3艘轻型舰队航母和15艘护航航母;1943年可得到5艘舰队航母、6艘轻型舰队航母、25艘护航航母;1944年还可得到9艘舰队航母和35艘护航航母。同样,在紧张的几年大西洋之战中,同盟国在1942年和1943年分别损失了总计为830万吨和400万吨的船只,但这一巨大损失却分别得到了同盟国新下水的700万吨和900万吨新商船的补偿。这主要归功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美国造船能力。
事实上,到1943—1944年,仅美国一国就已能每天建造1艘军舰,每5分钟生产1架飞机!此外,同盟国还生产了许多新式武器(如“超级堡垒”式轰炸机、“野马”式战斗机、轻型舰队航母等),而轴心国只能生产少量先进武器(如喷气式战斗机、德国U-23型潜艇)。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22页

一个能够“说服别人跟进、效仿”的社会制度或文明,其优越性是不能单纯以某些静态指标来描述的,例如年产多少吨钢,人均拥有汽车或报纸的数量,恩格尔系数高低,等等。更重要的是面对各种外界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政治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能力,以及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的强度与频率。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9页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将两国的进攻性战略武器和反导系统限定在一个大致相当的水平,这可以说是“两极世界”的一种法律确认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4页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近现代世界政治大循环理论从“领导者—挑战者”的历史图式中总结出三条规律性的东西:
一、所有向世界领导国挑战的新兴大国都失败了;
二、新领导国统统都是原领导国的合作伙伴,领导地位的交替由原领导国“禅让”给它的合作者;
三、挑战者的合作者伴随挑战者的失败而失败,领导者的合作者牺牲一部分利益,获取支持、保护或其他实惠,抓住机会后来居上,成为新领导者。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4页

原文开始>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主要取决于和其他国家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理应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至于这样,我们才能稍微逼近“兴衰的秘密”。<</原文结束>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56页

This difficulty would be compounded, it seems fair to argue, because moving up that ladder would have involved not merely the acquisition of Eropean equipment or even of European techniques; it would also have implied a wholesale borrowing of those general features which distinguished the societies of the West from all the others.
It would have meant the existence of a market economy, if not to the extent proposed by Adam Smith then at least to the extent that merchants and entrepreneurs would not be consistently deterred,obstructed, and preyed upon. It would also have meant the existence of a plurality of power centers, each if possible with its own economic base, so that there was no prospect of the imposed centralization of a despotic oriental-style regime - and every prospect of the progressive, if turbulent and occasionally brutal stimulus of competition.
By extension, this lack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igidity would imply a similar lack of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orthodoxy - that is, a freedom to inquire, to dispute, to experiment, a belief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improvement, a concern for the practical rather than the abstract, a rationalism which defied mandarin codes, religious dogma, and traditional folklore.
In most cases, what was involved was not so much positive elements, but rather th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hindrances which checked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diversity. Europe's greatest advantage was that it had fewer disadvantages than the other civilizations.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0页

所谓“最后的大国”,就是说,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以国家形式存在的巨大力量。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6页

中国惯于同化征服者,而不是被后者同化。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21页

罗致行为能力: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能力。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41页

安特卫普: 位于比利时西北部斯海尔德河畔,是比利时最大港口和重要工业城市,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45.7万人(2005年1月),居民大多使用荷兰地方方言,工商界主要使用法语。安特卫普是欧洲著名文化中心,是著名艺术大师罗宾斯和冯·狄克的诞生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人们被其吸引的是它的三大看点:一是保存完好、充满中世纪情调的旧市区古老建筑;二是神秘的钻石加工和交易;三是有世界声誉的绘画艺术和众多的博物馆,建有罗宾斯故居博物馆、皇家艺术博物馆、国家海运博物馆以及钻石博物馆等。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1页

所谓“大国的悲剧”,主要不是说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和全球性“霸权国家”最终都会失去霸权(美国是否也会如此尚待观察),而是说所有向世界领导国挑战的新兴大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基辛格说,取得稳定而并非产生于对和平的追求,而是产生于普遍接受的合法性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5页

这个战略就是在国家主义的意识指导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利用一切注重实效的手段来竭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
链接:
柯尔培尔式国家主义:17 世纪后半叶,法国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高峰。当时法国财政总监柯尔培尔积极推行了一系列属于重商主义性质的财政经济政策。因此法国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称为“柯尔培尔” 主义。
柯尔培尔的观点: 国家的富强的基础是持有大理的金银,并认为只有发展对外贸易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为增加政权的货币收入,他实行税收制度改革, 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为增加出口商品,用政府的钱建立皇家工业,并把它们作为私人企业的榜样。采取保护贸易政策,限制输入。为奖励出口,除设立奖金制度外,意图压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谷物价格,以降低工业品的成本,增强法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行修建公路,开凿运河来
便利国内贸易,并在国外设立垄断贸易公司来开辟国外市场。除此以外,他又大力加强法国的海军舰队,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从国外掠夺财富。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9页

当代世界大国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众多的人口,辽阔广袤的疆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以及所谓的“软权力”。

补充:搭便车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3页

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所追求的伟业具有三重性,即同时要实现三项目的: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或者可供选择的可行的安全);满足老百姓的经济需求;保证经济增长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8页

(中国)那些发了财的人也宁愿把钱永远购置土地和兴办教育,而不情愿投资发展基础工业。同样由于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4页

莫德尔斯基从上述“领导者——挑战者”的历史图式中总结出三条规律性的东西:第一,近500年来的“挑战者”统统失败了。第二,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的国家,统统是先前世界领导者的主要伙伴,而领导地位的交替无不是正在衰落的领导者最终“禅让”给它的主要合作者。第三,挑战者的合作者一般将随挑战者的失败而遭受厄运,而世界领导者的支持、保护或其他实惠,甚或有机会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领导者,并且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革国际体制。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3页

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所追求的伟业具有三重性,即同时要实现三项目的: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或者可供选择的可行的安全);满足老百姓的经济需求;保证经济增长。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7页

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穿过身去背对世界。
帝国(明朝)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
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孔子学说的官吏们得保守性。。。。。。。在这种复辟气氛下,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创造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22页

中国在21世纪的任务分为四个方面:
一、制度接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
二、社会转型(城市化→大城市化);
三、全球运筹(东亚一体化→亚洲一体化→世界一体化);
四、文明再造(软实力、文化力)。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2页

军事安全的需要攫取了过多的国家财富,“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地使它衰落,这速度可能比苏联还要快。
保罗肯尼迪分析的基础是,如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优势总是属于那些更强的物质创造能力的国家,而技术上的突破与组织形式上的变革是物质创造的基础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88页

“对于柏林来说,反法同盟有时是有用的,但并非必须参加。”
普鲁士人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利用了外交和地理上的种种有利条件”。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7页

中国20世纪复兴
三个波谷:1900,1933,1976
两个波峰:1922,1945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9页 - 一 明代中国

中国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完全是儒家官吏的保守思想作祟,这种保守思想到了明代因对蒙古人过去强加给他们的变化的憎恨而愈益严重。在这种“复旧”的气氛中,整个上层官吏关心的是维持和恢复旧秩序,而不是在向海外扩张和进行海外贸易的基础上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7页

中国主导下的东亚“朝贡秩序”有三个特点:(一)由宗主国中国提供国际性安全保障,朝贡国因而不必保持常设性军事力量,这意味着区域内部的纠纷不必诉诸武力解决;(二)朝贡体系所保护的交易实行“无关税”特别恩典,为外部世界提供了极富魅力的商业机会;(三)朝贡秩序所奉行的理念,就中国方面而言,意指皇帝的恩德教化四海而囊括不同质的文化;对于朝贡国来说,意味着只要履行一定的程序成为朝贡国,就会在朝贡体系中也其他的朝贡地域发生接触,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在事实上充当着异质要素之间交流的媒介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75页

法国征收的直接税比英国多,尤其是通行税让法国人怨声载道,也限制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到17世纪末,英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了法国,虽然法国的人口比英国多。
英国维持庞大的国债和国防开支,国防反刍工业,工业支持国防。
法国最可怕的是国王的贪婪和缺乏一个近代化的财政体系。
法国长年的赤字和极差的举债信誉导致了很难借到钱,而且利率极高。
国家入不敷出,自然有了1789年的革命。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3页

判断一本书杰出与否的标志,出去它的思想深度、表达能力、想象里,显然还有一条不可忽视的——它是否具有里程碑意义。经济增长与13亿的市场是新一代中国人主要的信心来源,这种信心既容易使人膨胀,也经常脆弱不堪,因为它与个人最严并非紧密相关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2页 - 二、穆斯林世界

公元1500年前的几百年中,伊斯兰世界一直在文化和技术上超过欧洲。它的城市很大,具有良好的照明和排水设施,其中有些城市设有大学、图书馆和美丽壮观的清真寺。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53页

联合省
“中美洲联合省”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
其实,那个国家存在的大约15年间,采用“中美洲联合省”名称也只有一年多。该国家正式的名字是“中美洲共和国联邦”。
中美洲地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地方,原来是西班牙的“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几个省。在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中美地区也于1821年脱离西班牙宣布独立,并一度加入墨西哥。
1823年7月当时的墨西哥帝国垮台,成立共和国。中美各省脱离墨西哥建立了联邦共和国——“中美洲联合省”。
1824年11月,该国制定宪法,定国号为“中美洲共和国联邦”,一直使用到1838年联邦解体。
“中美洲共和国联邦”首都设在危地马拉城,实行三权分立。
总统为行政首长,任期四年。
国会设参、众两院。
参议院由5个邦各派2名参议员组成。这与美国的制度相似。参议院是总统顾问,并监督所有高级官员,权力较大。
中美洲共和国联邦成立后,大庄园主、天主教会一方与贵族自由派一方斗争激烈,几年后就爆发内战。后来迁都圣萨尔瓦多。
1838年,中美洲共和国联邦政府崩溃,成员相继脱离,实际上已经解体了。
1839年,当时的总统任期到期,该联邦未能组织新的选举。
1841年,各成员单位不得不放弃了重建联邦的努力,正式分成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五个国家。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6页

学者对于大国的定义,虽说五花八门,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指向普通大国。另一类指向霸权大国、通知大国或者说领导大国。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8页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只有像苏联那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巨无霸国家可以作为一个例外。在核时代,拥有信息霸权自然成为世界领导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35页

一国国家地位不断变化的原因:
一、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
二、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一为表面原因,二才是深层次原因。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又在创新。

《大国的兴衰》的笔记-第15页

时殷弘:中国复兴三大战略
一自助(发展国民经济,有步骤地实现国防现代化);
二不出头(韬光养晦);
三搭便车(利用美国主导下的现世界秩序)。


 大国的兴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