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现场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213049620
作者:叶曙明
页数:356页

作者简介

◎作品看点
▲100年来最好看最完整的北洋国会历史
▲总统之争、派系厮杀、贿选丑闻、外交之辱,再现中国首次民主转型的阵痛
▲余世存、马勇、解玺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内容简介
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中华民国,政制的枢纽在于国会。以梁启超、宋教仁为首的议员,在国会上选总统、制宪法、监督政府、弹劾官员,距离一个宪政民主的中国,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历史的吊诡,恰在瞬息之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曹锟贿选,一波紧随一波,国会三度解散,议员四处流散,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
本书生动、真实地再现1911-1928这段国会历史,探寻现代中国的首次民主转型,如何从万众期待之中,跌入万劫不复之境。

书籍目录

筚路蓝缕的一代(代序)
【第一章】君主专制亡,民主共和兴(1911.10 —1912.3)
辛亥年,武昌城,首义之后首议国会
从咨议局到省议会
共和元年
议员们出场
借款风波
《临时约法》乃约袁之法
【第二章】民元第一国会(1912.4 —1915.11)
共和国立,革命党消
“病议院”遇上“病内阁”
国民党大获全胜
谁谋杀了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
众声喧哗,初试啼声
北方忙制宪,南方搞革命
夭折日
【第三章】南北对峙,一国两会(1916.6 —1919.5)
梅开二度
对德宣不宣战
倒退到辛亥年
护法与违法
研究系退场
孤独的大元帅
国会是一个死结
【第四章】流离失所,各自为政(1919.6 —1921.5)
上海和而不谈
南北国会,各忙制宪
民国才九年,三国会并立
安福国会倒闭
孙文放弃和谈
非常大总统
【第五章】昙花一现的联省自治(1920 —1922.6)
湖南一马当先
天字第一号省宪
广东开始民选县长
浙江潮涨潮退
军人干政下的四川制宪
江苏自治化泡影
全面凋谢
【第六章】法统重光(1922.4 —1923.6)
驱逐总统,恢复国会
民六民八之争
公民的觉醒
罗文干案风波
泥菩萨过江
一盘散沙的议员
【第七章】国会时代的终结(1923.7 —1925.6)
南迁上海
贿选与宪法
尔曹身与名俱灭
最后的一幕
【尾声】民国宪政为何失败(1925.7 —1928.12)

编辑推荐

《国会现场:1911-1928》编辑推荐:100年来最好看最完整的北洋国会历史,总统之争、派系厮杀、贿选丑闻、外交之辱,再现中国首次民主转型的阵痛。余世存、马勇、解玺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国会为立宪国民所一日不可缺,等于日用饮食。——梁启超吾今日所主张之唯一救国方法,以大声急呼号召天下者,曰“开国会”三字而已。——杨度

前言

筚路蓝缕的一代(代序)国会、立宪、民主、自由、政党政治,这些曾经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玫瑰梦,在晚清十年新政中,开国会,立宪法,是一个最主要的诉求。从市井的贩夫走卒、渔樵耕读,到紫禁城里的皇帝、皇太后,无论赞成也罢,反对也罢,都把立宪终日挂在嘴边。立宪主义者声称“速开国会,可以革除一切贫弱之源”,仿佛一朝立宪,立即可以起死人而肉白骨。朝野对国会与立宪开展了大讨论。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层层递进,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从最初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慢慢变成支持的声音占据上风;最初把立宪当成化解革命的止痛药,以为立宪了,革命党就没有造反的理由了;到后来革命已经四面起火了,朝廷又把立宪当成保君权的灵符,企图用宪法把摇摇欲坠的皇冠永久固定下来,一时间“君主立宪”高唱入云,听得人们耳朵起茧;再到后来,革命党也造反了,君权也倒了,人们又以为国会与立宪是保证政府有效率运作的工具,争论的焦点变成了是选择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是行政权大还是立法权大。真正认识到立宪是为制约权力、建立法治、保护人权,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但尽管如此,潮流的大方向,却是没人可以扭转的。在经纬万端的晚清政治中,立宪是一个枢纽。1910年清廷公布的立宪时间表:1912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1913年开设议院。人们质疑:为什么不能马上开国会?为什么不能马上立宪?朝廷的理由无非是人民缺乏政治训练,程度不足,准备不够充分。于是,人们便认为朝廷是故意拖延时间。朝廷不让民众拿起选票,民众就拿起枪炮了。结果,在清廷定下宣布宪法的前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亡,民国兴。中华民国号称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其政制的枢纽,在于国会。因为国会是制宪机关,政党在国会内从事政治活动,内阁向国会负责,大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国会健,国家健;国会病,国家病。这是一段何等风光的岁月,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政党、社团诞生,每天都有新的报纸面世,言论开放,处士横议,献可替否,群策群力。议员候选人到处演说政纲,争取选票;选民扶老携幼,排队投票,选举议员。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竟出现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一切都像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万象更新,生机勃勃。在宋教仁、梁启超等党派领袖的共同努力下,代议政制在中国的成功实现,仿佛只差最后一厘米距离。这足以证明所谓民众程度不足的说法,完全是瞎说。国会从1913年开始制宪,这在中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议员们不负众望,在短短几个月内,便交出了一部《天坛宪法草案》。可惜生不逢时,因宋教仁遇刺案发生,二次革命起,党狱大兴,国会议员停止职务之令下,制宪大业,遂成画饼。代议政制遭到致命一击,凶手不是“程度不足”的选民,而是政治舞台上的流氓骗子、官僚政客。直到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恢复,重启制宪,但因部分条文内容各党派争持不下,扰攘经年,在督军团的粗暴干涉下,国会再度解散。而孙文则在广东发起护法战争,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其后国会时开时闭,忽而广东,忽而上海,忽而四川,忽而云南,颠沛流离,有时一个国会也没有,有时多至三个国会,其合法性早已荡然无存。而国会也沦为行政的附庸,其功能变成单一的制宪机关,除了议宪,几乎别无所务。从1913年一直到1924年,十年有余,国会勉强制出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经过这么多年的深耕细耨,就内容而言,可以说是最接近完美的了。但可惜,又是上错天堂投错胎,出自一批收了曹锟支票的“贿选议员”之手,结果和晚清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一样,纸墨未干,又被推翻。国会也做了曹锟的殉葬品,“吾与汝偕亡”了。民国初年这段国会制宪史,真是艰难曲折,每走一步,都有血有泪。其中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20世纪20年代,在南北分裂、国会破碎、立宪无期的悲观空气笼罩下,国内一股“联省自治”的风潮,平地而起。有识之士认为,与其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息,不如各省先行自治,再实行联省自治,可以不必通过武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北美十三州经十一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历史范例,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因此,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经提出,风靡全国。可惜——这两个字每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时刻出现,让人留下无尽的惋叹——联省自治的理念,不敌大一统的理念,在南北军阀的夹击下,最终难逃倏兴倏灭的命运。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人们曾天真地以为,有了国会与宪法,就有了代议政制,有了民主,有了宪政。但现实却告诉他们,并非这么回事。国会不等于代议政制,宪法不等于宪政,民主也不等于共和。国会有可能不是代民去议政,而是代官去议政;有宪法而没有宪政环境,宪法也是一纸具文;没有自由的民主,很可能会变成多数人的暴政。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结构,应该像一座可以为国民遮风挡雨的房子:法治是地基;地基上立着柱子,一根是民主,一根是自由;柱子撑起一个大屋顶,就叫“共和制”。共和是最高价值,而宪法则是确保这座房子的每一个构件,都能放在适当的位置,各司其职,稳稳当当,让住在房子里的人高枕无忧。然而,民国初年因为有太多伟人,各有各的蓝图,各有各的施工队,你二次革命,我再造共和,互相打架,结果盖出来的房子,不仅奇形怪状,而且风一吹就倒。中国人的宪政梦,就好像大海的浪潮,看似喷薄如风雷,却在千年不变的礁石上,化作雪成堆。回顾这段历史,能不感慨万千?中国第一代的国会议员,是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缅怀的。那时当议员,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利益,想出名吗?几百个议员,分属不同的政治团体,政团领袖也许可以出名,但一般议员哪有什么名可出?想图利吗?议员的津贴十分微薄,而且到后期常常拖欠,也无利可图。在那么混乱的时代,遍地烽火,他们不过是一群手无寸铁的文人,被军阀用刺刀驱赶或者豢养,像丧家犬一样四处流浪,甚至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但他们从不言放弃。如此执着,到底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一部宪法吗?民初的政治生态,并不像现在很多“民国粉”想象的那么温情脉脉,那么雍容娴雅,只不过政治领域的污邪,暂时还没有毒化到学术、教育、经济等领域和广大的民间社会。民初两度复辟帝制,三度解散国会,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十几年战乱频仍,仅此足以想象那时的政治生态,是怎样一种状况了。议员既然从事政治,他们不是完人,不是圣贤,作为个人,也干过不少丑事,身上背负着不少污点,甚至罪恶,被社会封了一个“猪仔议员”的恶谥。但对议员的整体而言,这个恶谥多少有点污名化、以偏概全,并不十分公平。在几百位议员里,固然有专为破坏制宪、捣乱国会而来的人,但大部分议员在坚持立宪这件事上,还是尽了自己的本分,无愧于议员称号。在中国的宪政史上,他们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代。本书试图再现这段历史,重温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这一幕,是如何从万众期待、精彩纷呈的戏剧高潮,最后跌入可惜、可恨、可悲、可怜、可笑的收场的。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才明白宪政之难,难在哪里。不是民众程度太低,而是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众不想要宪政,而是官僚不想要宪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向那些为中国制定第一部宪法而含辛茹苦、不懈奋斗的先辈,脱帽致敬。惜如斯结局,幸精神不死。供千秋凭吊,问后来者谁。叶曙明2012年12月1日于广州

内容概要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
著有《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草莽中国》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国会为立宪国民所一日不可缺,等于日用饮食。——梁启超    吾今日所主张之唯一救国方法,以大声急呼号召天下者,曰“开国会”三字而已。——杨度

名人推荐

叶曙明先生这本《国会现场:1911-1928》,穷尽史料,旁征博引,重现了国会现场场景,弥散着那个时代特有气息。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延续革命叙事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而是带着欣赏、同情的姿态为读者重塑了一个可亲可爱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 马勇叶曙明先生此书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大发现:宪政之难,不在于民众程度太低,而在于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众不想要宪政,而是官僚不想要宪政。诚哉斯言。——《梁启超传》作者 解玺璋我们中国人知道“开会”、“议事”也需要规则,需要学习,是从康梁孙黄一代开始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的路上。叶曙明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温开会议事的历史艰难之路,这是极为难得的一课。——青年思想家 余世存

章节摘录

宋教仁被女党人掌掴8月25日,盂兰节前一天,处暑时节的天空,一片晴朗。国民党在北京骡马市大街虎坊桥湖广会馆开六党合并成立大会。直到这时,同盟会内对改组合并,仍有诸多歧见,以致会场上争吵不休,闹得比酷暑的天气还要热。人丛之中,忽然有两位女士直奔宋教仁面前,二话不说,左右开弓,抽了他两个耳光,然后大骂:“我辈初系秘密结社,为国牺牲,在所不惜。今虽功成,仍须团结,共策国事。乃尔曹出卖母党,将官僚与投机分子掺入,事先又不曾向老同志一一协商通过,如此擅作主张,批尔之颊,该也不该!”这两人是同盟会女党人唐群英、王昌帼。宋教仁被打得眼冒金星,居然神色不变,镇静回答:“所责极是,我理当接受。不过,这次改组合并,业经海外各支部同意,有文件可稽。且未实行合并之前,各派报纸早已将消息披露,你们岂一无所闻之理。唯藉此女权高涨之际,自应以你们为鉴,我实敬佩。”一番绵里带针的话,说得两位秘密结社、不读文件、不看报纸的女豪杰哑口无言,经大家劝告,只得怏怏下台。宋教仁先被马君武批颊,又被女党人批颊,都能克制自己,平静对待,甚至“唾面自干”,更显其宽厚的局量与尊严。


 国会现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大学毕业后,不断地读来读去,才觉得以前看到的、被灌输的,大半是错的。国会不错,民主终究是个好东西,是不会更差的东西,在那个万象更新的民国初年,关键是一点,民心未坏。而至1950以后,就不敢多寄望了。至于而今,我们谁又敢说民主意识和现代政治观念比民国初年强出多少
  •      所谓的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们也不过是一群披着宪政民主外衣的精分,一个个脾气爆裂,精神亢奋,一言不合,就暗杀、造反、起兵,一副真理在我,其他人都是异端的狂态。这样的群体被某组织干掉,只不过应了那句“恶人还要恶人治”的真理。      在一群狂躁的精分群体里,宋教仁就是那个异端,他温文尔雅,生机勃勃,理性宽容。当初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同盟会诸君为袁世凯获得总统大位而愤愤不平,要求袁世凯去南京就职,以便架空他。袁世凯手握重兵,他完全可以南下,搞掉那些疑似精神病患者的革命党;尤其在革命党唯一的帅才黄兴接连惨败声称要切腹的情况下,就更可以了。但是,同盟会那些人就看不到这些,一个个纷纷要求袁世凯南下,一副不南下就继续打的势头,将个人小团体利益置于人民和国家利益之上。 同盟会集体发癫的时候,宋教仁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冷静的人,他认为,逼袁世凯南下无疑等于重启战争。马君武听了,一个耳刮子给了宋教仁,呵斥他是袁世凯的走狗。马桑是革命元老,如此无气度如此狭隘。典型的文人得志的骄狂。马桑下围棋,从不考虑,但喜欢立即悔棋,有时一连悔一二十子,还自诩下的是“革命棋”。所以呢,无耻地占据道德制高点后,怎么龌龊都是高尚的。崇尚暴力、一言不合就掌掴宋君的马桑还是个知识分子,精通德日英法文。二次革命的时候马桑被桂军几个小喽啰掌掴,家产也被抢夺,还被判处死刑。紧要关头,他被老部下救出,但也只讨回了眼镜和小妾。马桑带着小妾在战火纷飞中回家时,爱妾被流弹击中身亡,他抚尸大哭。崇尚暴力的人必然会被暴力,自己不被暴力,亲人也会被暴力     尽管同盟会吵翻了天,但最终袁世凯还是在北京就任总统,还赶时髦成立了国会什么的。据说当时,革命党排排坐分果果时,要给汪精卫一个部长,汪精卫当时正迷恋无政府主义,一口回绝。后来就有了唐绍仪内阁。袁世凯那里懂得内阁的作用,他以为总统就是皇帝。所以,唐绍仪作为内阁总理施政的时候,袁世凯就很不爽,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侵犯。所以,每次唐绍仪进宫给袁世凯汇报工作的时候,袁世凯的身边人就说:唐总理又来欺负总统了!后来,唐绍仪内阁倒台后,宋教仁纵横捭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国会的众多小党派拉拢到旗下,最后合并成参议院第一大党---国民党。国民党举行改组大会时,两位革命女士直奔宋教仁面前,二话不说,左右开工,抽了他两个耳光,骂他出卖同盟会,背叛革命。宋教仁被打得眼冒金星,居然神色不变,镇静地回答两位女士的质疑。宋君32岁就有如此涵养,难怪大器早成。 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随后派人到各地建立国民党支部,当时皈依在宋教仁门下的党派不计其数,参议院中,十之八九皆宋派也。生机勃勃的宋教仁率领气势如虹的国民党,向国会进军了。不出意外,他会成为中华民国的内阁总理,32岁的内阁总理!      但是,一声枪响,他就圣人了!宋教仁的一生,就像书中所说“那美好的仗,我已打过;当跑的路,我已跑过;所信的道,我已守住。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有了宋教仁被刺杀的完美借口,国民党终于扯起了造反大旗,发起了梦寐以求的讨袁战争。在发动战争的人的眼里,草民的生命没有意义,他们的权力才是一切。所以,这样的战争也得不到草民的拥护。所以,袁世凯大总统手指头动一动就灭了国民党诸君。于是,国民党大佬纷纷纷纷逃亡,空留下还在前线誓死抵抗的真正的革命炮灰们。    党国大佬虽跑路了,袁世凯君的国会还是照常开的。同盟会员河北人张继当选为参议院议长,他当议长的目的只有一个,暗杀大总统袁世凯。我们河北一向生产猛男,荆轲就是最famous最具代表性的那个人,大庭广众之下,单挑当朝一哥狂野暴君秦始皇。除了我们河北人,那个地方的人也做不出这等猛事。张继就是民国的荆轲,张君在法国“鹰山共产村”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成了一名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那时候无政府主义好潮啊,信无政府主义的人应该都是潮人。潮人张继平生愿望是:吾愿杀尽满洲人,杀尽亚洲之特产君主,杀尽政府官员,杀尽财产家、资本家,杀尽结婚者,杀尽....!谁看到这里,还不认为张君是精神病的,谁就是精神病。      所以有这样一个精神病领导参议院,袁世凯怎么会有好日子过。于是国会整天上演全武行,议员们各种狂野的肢体接触,对袁世凯的各种提案各种凶猛的否决。      除了在国会打群架给袁世凯添堵,国民党在民间还成立了暗杀团,对袁世凯的官僚和袁本人展开了各种暗杀。一时间,全中国恐怖袭击层出不群,各种官员的灭门惨案时有发生,颇有当下天朝的风采。当时仅在北京,政府就破获了70多个暗杀机关。所以,大总统袁世凯君在报纸上大发牢骚,说看透了孙文和黄兴这些人,“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      seriously,我很同情没有称帝之前的袁世凯。你不能要求一个看四书五经长的袁世凯及其有相同经历的同事们一夜之间明白宪政,明白民主,这不科学。但是,袁世凯在经历了清政府垮台后的风云诡变后,还没有看清历史的潮流,这就是个人的操守和眼界问题了。他不是一个伟大的有敏锐洞察力的政治家,也不具有前瞻性,他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成功的政客,最终必然死于其政客的宿命。      革命党人就是民主开明人士吗?显然不是。某种意义上,正是革命党自己葬送了民国的前途。革命党由一群不学无术的留学生、投机主义的黑社会分子、自诩开明的遗老遗少等群体组成,对于法律、民主,他们的理解并不比袁世凯多多少,他们同样为了权力而疯狂,并且屡败屡战的革命党毫不犹豫的为了权力一次又一次的践踏法律,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战争,这和民主的本质背道而驰,所以,革命党只是打着民主的旗号行某私权之事,民国由此成为战乱动荡的代名词。      袁世凯群体和革命党群体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但是,精英都如此,便可知道宪政的中国没有办法实现,就像沙滩上建不起高楼大厦。
  •     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华夏大地十八省民间的欢呼声、鞭炮声响彻云霄,告诉了国家,中国民众希望走的道路和方向,但是民初实践宪政和国会的历史却完全与当初的期待相反。本以为只要实现宪政,这个国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立即变成与世界平等的、富强的、自由的国度,没想到却陷入了更混乱的局面中不能自拔,国会议员更是被民众所蔑视,在军阀的操控下,绰号为“猪仔议员”。民初国会实践失败的原因何在?中国历史的首次民主转型何以从万众期待之巅跌入到历史的深渊中去?叶曙明老师的《国会现场:1911-1928》一书试图重新探索这段国人追寻“宪政梦”的历史答案。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本来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有条不紊的在华夏五千年的古国开始推行,此举从中央到地方都得到了民众、官员、士绅的支持。中央建立资政院,各地建立谘议局,谘议局按照章程推举议员,地方谘议局对晚清的立宪运动贡献尤大,各地方的士绅和立宪派知识分子推动了地方自治,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本省发展的措施,谘议局议员也大多深得民众拥护。但是在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关键时刻,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清廷中枢失去了推动新政和立宪的强有力人物。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革命派一直叫嚣的清廷是“假立宪”的说法居然成立,原来寄希望清廷立宪的君主立宪派大为失望,他们组成请愿团到北京要求速开国会却遭到了政府的驱逐、逮捕。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君主立宪派于是转而支持革命派,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袁世凯提出了南北和谈,孙中山也因为自身实力有限,主要是没有钱,无法继续“把革命进行到底”,南北双方的立宪派士绅、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都希望由清末新政的推动者袁世凯来主持大局,“非袁不可”的呼声很高,孙中山等同盟会员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为了促成南北早日统一实现中国人的“宪政梦”,南北和谈通过《清室优待条例》,清帝室发布了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流血不多,最后用和平的手段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这本来是一场伟大的“妥协”,清室和平退位这件事本来可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前倒幕战争最后阶段的“江户无血开城”,但这一次伟大“妥协”的成功之处,却都因为民初宪政的失败而化为了泡影。不能不令人唏嘘慨叹!叶曙明老师总结了民初宪政的这段历史之后认为,民初宪政失败的原因“不是民众程度太低,而是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众不想要宪政,而是官僚不想要宪政。”“国会有可能不是代民去议政,而是代官去议政;有宪法而没有宪政环境,宪法也是一纸具文;没有自由的民主,很可能会变成多数人的暴政。”事实正是如此。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仅仅一个多月前,同盟会还坚决抵制内阁制,主张总统制,当时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被许多同盟会领袖怀疑为居心不良,但随着参议院改选袁世凯为总统,立即改弦更调主张内阁制,“一切恒以政治斗争的需要而转移。”“因人立法”和“因人修法”为共和政体的法治蒙上了一层阴影。孙中山和同盟会一开始就对袁世凯政府抱有深深的敌意,除了用内阁制来约束袁世凯,他们还要求袁世凯在南京就职,但参议院却议决定都北京,孙中山于是要求参议院复议,身为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的黄兴,大发雷霆,怒斥参议院内的同盟会籍会员,不该拆同盟会的台。他说:“如果参议院不自动翻案,我就派宪兵入院,把所有同盟会员都缚了去。”黄兴最后兵临议员,警备森严,议员们终于妥协,通过了南京就职的议案。这个一直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告诉我们,其实最早动用军警干预国会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从此在议会的议事堂上,武力的阴影就再也挥之不去了。国会选举将正式拉开中国代议制政治的大门,“议会迷”宋教仁开始改组国民党迎接选举,他“决心以其他非革命党勾兑同盟会,就是要改变同盟会的性质,淡化它的革命色彩,这是政党化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但宋教仁的这种做法却遭到了同盟会内部许多“大佬”的谴责和声讨,宋教仁两次在公共场合被同盟会员批颊,一次是被马君武批颊,一次是两位同盟会的女豪杰批颊后当众责骂宋教仁叛党,他们认为宋教仁把前清的立宪派士绅都吸收进国民党是对革命的背叛,他们要求国民党参选的国会议员都必须是同盟会员。从上述历史细节我们可以知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从来没有摆脱“打天下,坐天下”的革命逻辑,在他们看来中华民国是同盟会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天下,国会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机构,理应由同盟会垄断全部权力,凭什么让那些对革命毫无贡献的前清立宪派来分享权力?!同盟会为了一党私利而不愿妥协为日后宪政的失败埋下了种子。在此后的国会里面,“每逢讨论重大议题时,总有一部分议员,出尽法宝,捣乱破坏,或制造流会,或展开骂战,或挑起武斗。考其背景,这些议员在反清的革命中,大部分出身草莽、长期从事武装斗争。共和时代,他们进入议会时所定下的政治鹄的,从一开始就以北洋政府为敌。”宋教仁被刺杀身亡,使袁世凯失去了一个可以居间调和政府与国民党关系的重要人物,孙中山等同盟会员则是带头破坏法治,不同意法律解决宋教仁事件,在北方开始忙着制定宪法的时候,开始“二次革命”,玩不动共和政体的袁世凯于是只有钻法律条文的空子,宣布国民党为非法,逮捕国民党党员,改选国会,最终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国会成了北洋军阀各派系反复斗争的工具,折腾来折腾去,宪政和国会终于让民众产生了失望的情绪,国会和议员更成为了一种摆设,民众认可程度大大降低。随着1927年国民党北伐,“党国体制”终于上台,代替了宪政和国会,从此拉开历史新的一页。追始溯源,袁世凯复辟帝制对宪政的伤害最大,但最先毁法的却是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打着护法的名义毁法的是同盟会,在南方另立国会造成“一国两会”的也是同盟会,打着北伐的名义破坏广东省联省自治的也是同盟会,因为广东商团不肯出钱资助北伐,就被污蔑为反革命力量,动用武力打击、火烧广州西关的还是同盟会。民初宪政不是毁在民众的手里,而恰恰是毁在那些号称“伟人”、“领袖”们的手里的。“中国人的宪政梦,就好像大海的浪潮,看似喷薄如风雷,却在千年不变的礁石上,化作雪成堆。”见报链接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7/21/content_1899488.htm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原来孙文长于暗杀。个人觉得,这个搅屎棍要是早走几年,南北早统一了。也不至内耗死那么多人,小鬼子也没可乘之机。也就没有后来的联俄容共了。。。
  •     看的荡气回肠,虽然失败但是先辈们尝试过,努力过,付出过,无怨无悔。
  •     越来越水了,还是五四现场最好。
  •     这本书内容非常不错。。
  •     写的还可以吧,不是很我合胃口
  •     国会的失败无非就是党派间的纷争的必然结局,各怀心思,争权夺利,而政府用以金钱维系的国会更是让人耻笑;叶曙明极尽详述的笔墨描绘国会的成立至衰亡,不过,这么多人,通篇出来都没个介绍,真没记住谁是谁,谁又是做什么的。
  •     之前对那段时间的历史不是很清楚,补课了
  •     孙文:我允许你先跑三十九米
  •     单纯为了解这段历史,史观真是圣母小清新,样子货宪政也当宝贝捧着,还不如YY下国共在抗战后搞联合政府现实
  •     中国曾经离民主那么近,最终确实一场水中月,镜中花。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缺乏政治最基本的妥协精神,而且当时登台的主角政党都远非成熟,民主来的太快,虾兵蟹将一揉吧就成了一个政党,党形成不了一致的意见和对议员的约束,最终国会成了鸡飞狗跳之地。
  •     叶曙明的这本书好不枯燥,语言非常生动,详细叙述了民国历届国会的始末。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历史的态度非常客观,对于北洋军阀、孙中山、陈炯明的评价非常公允。现代大陆研究近代史的学术范式或主流范式是革命史范式,强调革命的重要性,强调武力统一的必要性。然而,以现代化的研究范式来看,武力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个试图建立宪政的国家而言,对话、容忍、妥协、协作,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武力只会加强专制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1920到1922的联省自治,是中国宪政建设史上的一个亮点,陈炯明等人没有盲目服从孙中山的武力政策,而是务实的希望通过制定省宪继而制定全国宪法,这是非常实在的做法。作者对这一段历史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一百年前,中国人的民主乱成一锅粥,一百年后,我们连熬粥的机会都没有了
  •     粥中数米一直喜欢民国时代,也一直对清末民初的(预备立宪)国会感兴趣,但一直没有找到一本能对此有深入描绘的书,直到近日得到《国会现场》一书。老实说,从网上看到此书已很久了,但一直没有下手买,怕又是一部落窠臼之作。终下决心买到,一读为之大震。斜倚之身、随兴而读之心立失,端正精研意尽来。早读晚修,四天之内竟到一丝不差读完,作者不偏不倚、公正尊史的评价令我肃然。之所以把题目定为“粥中数米”,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清末民初的(议)国会,那就是一锅乱粥。加之有作者枯干列史,晦涩难读;或多头并进,按不下葫芦也起不了瓢,乱中更乱;或妄加猜度,观一点而不及其余;或罔顾史实,褒贬由已。反观此书,却能在乱象中,理出头绪,件件史实、个个人物分列清楚,虽对史对人间或有激愤评议,却并不绑架读者。此书可贵之处还在于不为尊者讳,虽不敢放手品评,但点到之意足以令人释怀。“尊者”时有不尊,倒也符合时势。人无完人,时代潮流起,人只为其流中之介,但有顺势之情,不应有逆流而为。迤丽十年,竟无出一部宪法,个中的悲凉与无望不说时人难耐,即便今人读之也不觉痛心疾首。政客捣、军阀坏、贵人怨,道不尽的欢喜由头,摆不清的子丑寅卯。字里行间一句话,“为已乱法,火中取粟”。但虽未能出宪,毕竟给生民以教化。在上者也知“宪”乃至大,国会至尊,即便相互攻讦,也要举着“...法”和“会”的旗。在野者也懂了,“法”“会”是护已之盾。议院内、国会上,议员间的大打出手,也是为“会”为“法”,不丢人,不算不文明。正因此,民间之论才会如火,你争我论才成当时之风,后世许多不可想象之事也全拜此。一部好书,一部可读之书。 阅读更多 ›
  •     意见多由争权利。
  •     写作上有点流水账的味道,读着有些费劲。读完,对民国政治的主要印象就是一个“乱”字,不过作者的观点我很赞同:对民国的过度美化大可不必,现在看来的美好也只是当时政治上的败坏还来不及侵入到其他领域导致的。另外书评(《国会现场》:一个关于梦想破灭的标准样本)很不错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961304/
  •     梳理得还行,亦可读,偶有所见。黑孙文黑得好。但总体见识不行,分析欠佳。
  •     不好看,各種拼湊。。。
  •     多为事件梳理陈述,鲜有观点分析讨论。
  •     叶曙明先生的《国会现场 1911-1928》以详实的史料,叙述了有了共和,为什么没有民主的经过,也解析了其原因乃官僚体制的强大。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不知当下力主宪政的人们有何把握在当局下台后便能实现民富国强,抑或公正和谐。推荐阅读。
  •     三分半,以文学的笔调来写史并非不行,不过史料底子得足,叙事水平得厚,这本无论文字和史料的驾驭其实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而且叙述和议论混搭在一起,感情倾向太过强烈,这点是硬伤。另外在作者的议论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东西,略嫌浮薄,而且价值和逻辑不乏相互冲突之处。作为通识普及犹可一看,加半分主要是因为字里行间暗婊孙文实在是看着心里舒爽不已。
  •     时而欢乐抒情,时而贩卖柿油鸡汤
  •     民国没有那么美好,或者说一些“美好”也是得益于无一长期强权主宰力量,但它又确实记录了中国人追求国家现代化的最原初的尝试。本书所阐述的国会兴衰即是如此。这些所做所为,难论褒贬,但应当被了解,被持续反思。
  •     书好看,但是作者立场偏颇不客观,避重就轻,预选结论而选择性评判,高度不够,主观随意显得评判标准不统一。只管州官放火,不准大炮点灯。军阀割据、国外势力避而不谈,不是作者幼稚,实为做惊人之语故意为之。“百年后的任何一个蠢蛋,都能以先驱为消遣,杜撰各种关于他们的谬见”真实不虚啊。
  •     中国历史上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真正意义的国会。
  •     读完只有一个词就是百感交集让人理不出一个头绪,剩下唏嘘而已。就像一部恢宏巨作的电视剧,有一个盛大而美好的开局,却只留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结局。政客、军阀和议员是主角,群众仍然是群众,是一个虚无的背景,商人乡绅非常努力的希望抢一两个镜头,最后也雨打风吹去。如果说怪政客、怪军阀、怪猪仔议员,那么路到底是在哪里走偏了?人人都在喊共和,喊护法,但事到临头还是争吵、打骂、暗杀和战争。这里只有一个人和组织成功了,就是孙文和他领导的国民党,他们获胜的法宝就是从一开头就没打算真正共和,从一开始就坚持暴力革命,也许这才是本质,本质就是我们的思想里根本就没有妥协,没有共和,没有讲道理,枪杆里出政权才是王道,但这是结论吗?这也是将来唯一的出路吗?蒋经国最终成功了,我们的未来还是得寄希望于一个伟人吗?好惆怅。
  •     在军阀林立的中国试图用宪政实现民主与统一,这无疑是可笑的!
  •     事件线索过于复杂,读不出头绪来。
  •     少数高等流氓,挂起中央政府的招牌,天天卖国肥私,几个无聊军人,顶着督军巡阅使的头衔处处杀人越货,自谋生活,彼此不通商量,甚至同室操戈,不惜糜烂天下……
  •     作者写得不错,将早期的民国政治纷乱通过国会这个舞台展现出来。史料运用得不错,而且文笔还行,将国会在一次一次党派政治斗争中如何逐渐沉沦,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对孙文领导的国民党颇有微词,春秋笔法不少。总之,值得一读!
  •     明明文笔不好,还写那么多“烘托气氛”的废话。这本书本来可以吸引人的,但作者的写作方式实在让人难以下咽。读了几十页,果断弃之。
  •     一锅粥
  •     有待二刷
  •     当历史的阴霾散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曾经所谓的伟大的人物,原来,是那么的自私、功利、狭隘,孙中山就是其中的一位。
  •     宪政之败,不在民众,而在官僚
  •     有历史现场感。写的不错。
  •     军人干政,政治理想最后都进了博物馆,可惜了真心奋斗过的那些豪杰。
  •     难得!还有如此客观详细描写这段历史的书,全没有人云亦云,或是者对一些敏感问题遮遮掩掩。作者旁征博引,缓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中自我感受历史艰难的走向。此书若能拍成电视剧,绝对能和央视电视剧走向共和相媲美!
  •     非常独特的视角,还原一段国人的宪政之梦。说起来也是,民国起步就是伴随着宪政之路,代议制的政体发展是一条最清晰不过的线索,以国会进程来看早期的民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通过十七年的国会历程,基本缕清了北洋政府的变革和孙中山为其个人理想所做的努力,作者的眼光和思路值得肯定。作者是作家出身,文笔比较华丽,但对于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史实评价上有点力不从心。从结构讲,国会的线完整清晰,但与之相随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交待得不是每段都很充分,有些段落存在空缺,读起来有些割裂之感。立论方面,作者倾向于政客毁了宪政而与民众素质关系不大,其实有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实,也正是社会基础的薄弱才造就出那么多不靠谱的议员来。读完最深的感受,百年过去,从思维来说,我们依旧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宪政。
  •     好书!再现了民国草创初期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
  •     看完本书,你就知道原来我们曾经很接近宪政社会。之所以100年又倒退到如此的程度,值得深思。
  •     好书!了解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     宪政之难,不在于民众程度太低,而在于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众不想要宪政,而是官僚不想要宪政。
  •     一般,宣传味太浓。
  •     文人误国,武人害国。在屈原的祭日读完这本书心情格外沉重。
  •     要多看几遍~
  •     相当可以,说理由都是多余的
  •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有种资料汇编的感觉。 “中国代议政制的失败,与民众素质半点关系都没有。”
  •     如果历史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会怎么做呢?也许还是一样,因为天行有常,四时弗僭。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情。
  •     十几年的历史感觉够拍50部电影的。
  •     当作历史书来看,对于北洋时期国会历程记录不错。观点有失偏颇,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     救国强国的心都是有的,可是怎么就透着那么一股乱啊。一开始还是倍受期待,但做事拖沓,事办不成法立不了,看得后人都心急。而且派系个人利益也是万万不肯放下,气恼。人是走马观灯地换,却只能各自风流不能众志成城。哎。
  •     一般
  •     写得稍微有点乱。不过不失为一种革命年代的微观方法,让我们知道当时革命党以及国民革命的真面目是如何的。其中也不乏对孙中山本人的贬斥。
  •     很好,这部书比作者原来那部《中国1927》高出一个层次,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材料运用,都感觉提升很多。
  •     很不错的一本书。温故而知新。就凭作者的这句话:“宪政之争,不在于民众程度太低,而在于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众不想要宪政,而是官僚不想要宪政。”也要把这本书好好读一读。
  •     宪政
  •     关于梁启超和宋教仁会面与否的结论是“不立自立”,实在是把我震住了。
  •     容易被忽略的一段历史,写的很细致严谨,大体可以了解100年前的努力之过程以及失败之原因。
  •     蛮好的,都是为了宪法,为了新中国的民主啊!!!!!
  •     这人表述方式不喜欢,属于抒情小调类的 我更偏向看简略历史介绍
  •     切入点不错,有些人有些事反过来看看并没那么好。例如孙文之流,国之祸害
  •     算是梳理了一遍民国初年的历史。黑孙文黑的真狠,但也可能是之前吹嘘过度的结果
  •     梳理的不错,但作者总以为宪法久久不成,乃是出于此人彼人的种种偶然干扰因素,这实在是太天真了。
  •     春秋之笔,读来淋漓酣畅。
  •     国会现场,妄人跳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