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书评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10061059
作者:[日]小山龙介
页数:192页

30分钟的阅读笔记,还是值得一读

阅读完全书花了30分钟建立自己的学习库 各种视频教程-网易云课堂,BBC纪录片,TED,美剧,MOOC,其他(魔鬼经济学)信息图与思维导图,用 为知笔记,分类随时查阅搜索,图表可从”云图网以及专业杂志期刊(可拍照,扫描)获得“,思维导图加入学习分享小组听力VOA,静雅思听,荔枝FM,自己的”声音胶囊“--使用蓝牙耳机,或是消噪耳机多看阅读,豆瓣书评,PDF 使用高效率的学习型应用APP通过Facebook建立学习型小组交流,解决信息部队称问题国内可使用豆瓣或果壳社区(实名制在拓展人脉中也至关重要)在Google Documents 上共享学习笔记 (研究Google系列产品使用技巧,以及翻墙后做什么?)教授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小组的成员讨论对公司的团队进行培训写到博客上(独立博客,平台-知乎,豆瓣)供杂志连载刊登写成书的底稿可以第一时间把学到的内容邮件给好友或公司团队,成员。用微博记录学习进度用英语学习会计学学习新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眼界 视野,格局 ,国际化把咖啡厅当成 书房在旅途中学习,会有很大的进步资格证书考试,把自身技能转化为能客观评价的东西 ,如驾照,BEC,会计学习会计横向扩展职业(商业都与钱有关,知道一个公司的金钱流向,也就知道了整个公司的运作方式)

我真正的爱上了整理

整理的艺术追着看到了第四本,很想感慨,作者真的是一个热衷于整理的人,把生活中的各方面系统地整理了出来,或许有些工具和技巧是我们知道到但未曾这样去做的。突然想到最近看的真人秀节目 [花儿与少年]里的刘涛,单从行李箱的整理,就能看出她也是同样的人。我想热衷于整理的人也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吧,而我这个“间歇性整理控”也愈发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打定主意做一个“永久性整理控”,这或许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影响!

整理出智慧,你知道吗

整理出智慧,你知道吗?整理出方法,你尝试过吗?整理就是艺术,你想到没有?《整理的艺术4》告诉你很多你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也告诉你很多平常你忽视掉的现象,还告诉你不整理生活就会失去创造性、创新性和动力源,整理就是创新、创业的开端,《整理的艺术4》重新诠释了整理,不再简单地把整理看作一项简单性的重复劳动,整理就是创造、创新活动,运用得当,就是丰富自己的人生,赋予人生、事业巨大的能量。工具整理术,巧妙地化不利为有利,巧妙地利用各种场合机会为职场人打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例如,把公共场所变为书房,通过模仿词调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利用思维导图把握总体结构,还有诸如个性化辞典、创建学习小组、利用专题网站汇总信息等等,让职场人在实战中学习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深化我们职场人对职场、社会和专业知识的转化运用。时间整理术,学会利用时间。有位伟人说过“一切节省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省”。我们通常做法,会利用大部头的时间学习,往往忽视了零散时间学习,作者在这一章告诉我们,如何在等待中的闲散时间学习——在等待飞机的过程中、火车的过程中、公交车的过程中,在睡觉的时间、饭前饭后的时间,制定年度计划,进行零存整取储蓄计划,“零散学习和同时学习”是作者的独创,更是节约时间的经验之谈,这样以来,善于学习的人会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越是这样学到的东西越多,学到的东西往往越实用,自己的收获会越大。习惯整理术、考试整理术、习惯整理术、环境整理术、语言整理术以及职业整理术,各种整理术应有尽有,让你大开眼界,让你体悟学习的奥秘和诀窍,让你爱上学习,迷上学习,跳到学习的海洋里嗨个够。这是经验之谈,更是学习之谈,也是和作者善于总结、善于归纳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更和作者勤于笔耕的习惯有关,越学越觉得有智慧,越学越觉得有研究的必要,越学越觉得有兴趣,越学越觉得社会、人生、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生越来越光鲜,学习越来越有尽头,工作越来越气色,人的精气神越来越高昂,这也许就是成功的奥秘和诀窍。作为年轻的你,作为爱学习的你,作为探究的你,作为会生活的你,你知道这本书的价值了吗?对《整理的艺术4》我不说,你会心有灵犀,套用现在时兴的一句话:你懂得……

社会人应当怎样终身自我教育?

很喜欢《整理的艺术1-4》,每一小节都独立存在,同时又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例如这本《整理的艺术4》就是传授职场人士如何保持学习的89个心得。书中“学习整理术13”提到,社会人特有的学习方式:1,利用耳朵学习,比如手机里下载听书软件,上下班通勤时间或者运动遛狗时间就可以充分运用起来,听有声书或者英语听力。日本职场女神胜间和代就是在骑自行车的通勤时间里听英语,来将消耗的时间转化成投资时间,达到锻炼身体和学习英语同时进行的。2,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结构化。思维导图是做读书笔记或者分析项目的利器,脉络清晰。3,与他人共享知识。早年的博客,如今的微信公众号,都证明了一点,观点需要传播。在微博上分享一个段子或者在豆瓣上写一则书评,甚至是百度知道里写一写你的经验,都是知识网络化的过程。作者在学习整理术24,25里建议,利用早上时间/长假时间进行输出型学习,而晚上则可以进行输入型学习。讲人话就是,平日的早上和周末、长假,用整块的时间来写文章,晚上就看看书,洗洗睡。书中还有几个比较新颖的观点是,作者提出——点燃线香,昏暗的灯光,同时播放佛经梵音,是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学习整理术59】。所以,在家模拟寺庙内的环境是最佳学习环境咯?作者建议,柠檬草,薄荷茶和洋甘菊等花茶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他的方式是早上只喝流质,保持空腹状态,激发精力。这一点,我在美食作家叶怡兰的微博里也看到,她常年早上就是一杯咖啡/豆浆,保持写作精力,同时也的确清瘦异常。随着这几十年来,日本很多企业不再实行终身雇佣制,职场人士频繁跳槽,作者提出了“双轨制职业生涯”,鼓励大家在正职之外,拿出20%的时间,也就是大约一周拿出1-1.5天发展兴趣爱好和副业。这个观点深得我心,因为我自己就是兴趣爱好发展成职业的受益人。当年只是兴趣爱好学的摄影,哪里知道后来以此为生。所以我总是鼓励自己多多尝试各种有趣事物,发现兴趣,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发展兴趣,最后把兴趣发展成个人特长,最后以特长技能换取金钱支付自己的生活。(这样想,财富真的是一种流动的能量啊。)有人问作者,如何通过学习拓展人脉?作者在“学习整理术84”中回答:读商学院。我们还可以拓展思维,如果觉得读商学院所费太高,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同城的读书会、跑步小分队或者语言学校或者某个培训班。把“同学们”纳入你的人脉圈之后,你还需要做一点,成为联系人,推荐同学们互相认识。最后,用作者的原文来与君共勉:“最可怕的是随波逐流,每天无所事事。”“职业整理术的目标是消除人生中的不安因素。”“通过学习,增加自身的附加值,拓展人际关系,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良好的习惯决定成功

感觉日本人对整理很有一套。最近有一个日本”整理教主“红遍全世界,就是因为她懂得如何整理的诀窍,以前也有各种管理类的书籍是日本作者,感觉日本人对于如何心思缜密地设定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很有一套,碰巧我手头上刚看完的这本书也是涉及整理这个话题。我国古人有云“凡读书,需整顿几案。”用上海话翻译,就是头饰要清桑。所以好的整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效。这本打着“升职从整理开始”的宝典蕴藏了89个小贴士,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任何事,我们往往都在寻找一条捷径,希望可以用到最好的方法达到最佳的目的。我不能说这本是告诉你如何升职的书,因为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地指明要升职,你必须做如下的一二三等等。反而,它交代了很多学习的技巧,阐述了“知识就是财富”的硬道理。所以,我更愿意把它归纳为学习方法的分享。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会有更大的飞跃,从而在职场上也会如金子般发光发亮。所以,它是告诉你学习的窍门的,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让我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复习应考阶段的错觉。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它的受众,应该是对于需要兼顾学习和上班两不误的社会人的绝佳锦囊。而这本书的特点在于非常好读,你只要打开它,就可以一口气津津有味看到底。对于想要成为学霸但苦于没有好方法整天空喊口号的学渣来说,这本宝典绝对是爱不释手瑰宝。所有的诀窍通俗易懂可行性强。它举了最大众化的如何学好英语的例子,通过各种APP的推荐,背诵单词的方法和提高听力、口语的途径给你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你想知道的热门实用软件以及使用攻略都包含在里面了;它是第一本我看到现在最正面肯定大量做题的效果性的,虽然我个人对“题海战术”抱有安全感,觉得只有多做题,才会更好掌握知识从而所有的考试才会顺利通过,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书籍有明确提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这本书中有一个小贴士就是说明做题实战的好处;而很多上班族都会用自己是加班狗作为不再学习的借口,这本书里也用了很多小方法告诉你如何可以化整为零,以及工作后的学习可能更加具有效率,以往在图书馆里泡上一天是个小时看似努力的成果也未必有边工作边学习的成果大,关键是看你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以及你的自我督促和执行力。但是对于上班族来说,它也从学习展开过去,也会提到如果你要在工作上得到晋升或者开阔更广的路,你应该如何利用好上班的时间和下班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无限的可能。最后,我想说一句:人生没有退路,必须不断努力,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而学习这条路是艰难且没有止境的,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才会离梦想更进一步。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跃跃欲试,所以,只有开始行动,才会有改变的机会。

感动于那句“豁出去学习”

以前都说日本的上班族压力大,现在中国的上班族同样不轻松,升职加薪都要各种资格证,弄不好还有被淘汰的危机。小山龙介这本《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严格说来就是一本写给上班族的“应试指南”,教你如何在八小时之外充分利用时间,事半功倍地攻克那些让你头疼的考试。小山龙介本人就是一位时刻不忘学习的“职场学习达人”,身兼数职的同时用很短的时间攻克了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在这本书里,小山龙介提出的一些观念也很新颖。例如,他说,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增加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把经历过的事情忘掉的清零的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讲呢?人到了一定年纪,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了自信,想当然地认为某种方法是对的,遇到某种情况的时候不加思考就采取某种措施。这样看来是“熟练”,但是也潜藏了一个危险——降低人的判断力。“我就是这么干的”、“在这个公司就得这么干”,这样的惯性思维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僵化。所以,小山龙介在《整理的艺术4》中重点提醒读者:一定要主动学习,主动改变自己,“整理”那些已经学会的陈旧的知识和经验。在这种“整理思想”的指导下,小山龙介介绍了一系列学习方法。这本书里,他非常时髦地运用时下最流行的数码产品和软件,打造专属自己的学习网络,如怎样利用EverNote创建“个性化词典”,怎样通过Facebook创建学习小组,等等。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太前沿的网络媒体我不太会使用,但是小山龙介介绍的较为传统的方法也很吸引我。例如“学习整理术11:‘教’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简单说,就是你闷死记硬背效果并不好,跟别人分享的时候,通过讲述让自己的条理更清楚,这样会让你学得更快,记得更牢。打个比方,你拿起员工手册背诵工作职能,可能很难;但是让你像老师一样把这些条款讲给新人听一遍,你在讲解的过程中自己就记住了。这个方法我在工作中有过亲身体会,蛮灵的。再比如,作者提倡在陌生环境中学习。人脑在陌生环境中会有一种危机感,释放出一种脑电波,让你的大脑进入信息收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作者建议读者可以去相对陌生的咖啡厅学习,刺激大脑的“紧张感”,从而产生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方法是,通过改变身边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来刺激大脑。作者提倡听着佛经、喝着花草茶,配合黄色文具来改善注意力,原因就是这样的声音、气味、颜色跟你平时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大相径庭,有利于刺激大脑,驱逐倦意,调动情绪高涨。诸如此类的学习小技巧有很多。书的体例很有意思,虽然分了章节,但是总的小节是统一编号排下来的,每个编号都对应一条学习方法,简单实用。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学习起来那种偏执、疯狂到变态的程度,让我们汗颜。我们常觉得“学习”是一个人坐在书桌前苦读的状态,但是小山龙介说,studious和study语出同源,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有“热衷于”的意思。职业整理术的目标就是消除人生中的不安因素,提供使人热衷于人生的方法。通过学习,增加自身的附加价值,获得更多物质的、精神的财富。小山龙介坦言自己在接触新领域的时候,总是抱着“我不要钱,请允许我帮忙”的态度,这样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技能在手,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学习就是这样富足人生的。

输入与输出:高效收获知识、技能、多重身份的要诀

最近越来越觉得“你的时间花在哪儿,你的收获就在哪儿”的说法很有道理。反思我自己近两年的工作,因为非常关注图书营销,每天工作之余会花大量时间在了解最新知识、借鉴优秀同行、总结运营规律上,结果就是,即使马上需要跟人讨论新媒体营销话题,我也不会慌张,能够很快整理出思路,给出不那么空洞的应答。相比之下,喊了很久的“我要学习写作”,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两年前开了一个公号,直到现在才发了四篇文章……最近读了《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两本书(为什么先说4后说3,后面我会提到)才恍然大悟: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靠喊口号,也不是靠毅力,而是靠正确处理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在知识输入和输出上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不能偏其一方。以下,我将详细分享自己阅读两本《整理的艺术》时的读书笔记,介绍这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观点。一先来界定下“输入”和“输出”。我理解的“输入”就是通过阅读、听音频、参加微课、辅导班、考试复习等各种学习方式,把知识储存到自己大脑的过程。而“输出”则是通过写作、演讲、授知识课等各种分享方式,把知识传递到“我”之外的介质的过程。一直以来,我都有想要写东西的愿望(不是想当作家,而是想把文字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对我来说,写作本身就是最大的犒赏),但是我很少动笔。我当然也可以随口说出各种你能想象得出的借口,然而仔细想想,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我没有东西可写,因为我输入太少。虽然工作与书有关,经常接触最新最好的新书,我却没有认真读过几本,没有输入,当然就没有触发点,也就没有“写作”这一输出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当我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时非常震惊,空有一腔热情而不去努力,梦想就只能是空想。所以几乎不进行功能性阅读的我,当即决定好好读一下这两本《整理的艺术》,并把这次“输入”转变成了今天这篇“输出”。《整理的艺术4》从七个维度介绍了相关的整理术,分别是工具、时间、考试、习惯、环境、语言和职业整理术,这七个方面互相独立又有交叉,比如在讲工具整理术和考试整理术时都有提到“轻松耳朵整理法”,而“有效利用零散时间”则在时间整理术和语言整理术中都有涉及。这里,我不打算简单罗列各项具体的整理术,如果你想详尽了解看书就行了。我只把书中跟“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内容抽离出来,从这个维度来分享。先来说跟“输入”有关的内容。我把作者小川山介在书中介绍的输入式学习方法总结如下:1、利用零散时间学习,“零存整取”。如利用上下班路上听录音、听英语等。现在社群微课非常普遍,但往往社群语音直播分享的时候你未必有时间听,比如我,因为有孩子,很多微课是晚上八点开始,那时候我要陪孩子,要和家人交流,没办法保持长时间在线收听。社群微课的好处是录音可以回听,什么时候听呢?上下班路上最合适。我自己之前喜欢在上下班路上听喜马拉雅电台的广播节目,不过后来发现在嘈杂的车厢里需要把手机音量调到很大才能听清,而这个音量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我其实都是接受不了的,太震耳朵。难道就没办法解决了吗?买个降噪耳机就解决了!这也是书里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打算一试。有了降噪耳机,利用kindle及其他阅读软件看书、看各类复习资料也都不成问题。这样,即使是在乱糟糟的公共场所,我们也能拥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移动书房”了。现在的人都很忙碌,这样的零散时间每次可能只有十几二十分钟,但如果能持续充分利用,你也能和《整理的艺术》的作者小川一样,上班的同时顺利通过各种资格考试、掌握足够出国留学的单词量、收获独一无二的职业身份。长远来讲,它或许就是你实现梦想的基石——这也是我说的“零存整取”的意思。2、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很多人都在用,我才接触没多久,第一次尝试时觉得不得其法,第二次就很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理清了。思维导图既可以帮你发散思路,又能提高集中力,非常灵活。可以用它来记读书笔记、会议记录、工作计划等,但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做思维导图,这方面我也是新手,只看过一本暖呼呼写的《画出你的答案》,是讲手绘思维导图的,比起通过电脑软件学做思维导图轻松易懂,顺手推荐给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很多人推荐看思维导图奠基人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新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据说很薄,但很经典。《整理的艺术 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P195,会议记录,个人觉得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来做3、利用印象笔记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料库。印象笔记跟思维导图都属于学习工具,我也是最近才刚学习使用,不过真是一见倾心!因为可以把文字和图片式的随想、备忘、灵感、文章、知识点、名片甚至语音等所有你可能用得着的信息集中储存,印象笔记更像一个私人资料库。降噪耳机没买来之前,地铁如果有座,我会拿出书来翻几页,感觉有启发的地方就记在印象笔记里,如果需要记录的文字篇幅大或者是图表格式,还可以直接拍照保存在印象笔记里,这点很赞。另外,网页内容(包括手机网页)也可以直接保存到印象笔记里,而且网页所见即印象笔记所得。这样,只要有时间,即使没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事先存好的网页内容进行阅读啦。用印象笔记还有一个好处,你可以把工作中常用的数据信息存到一个单独的笔记本里,这样,即便你的领导随时发问,你也能马上打开印象笔记找到相应的数据对答。记住所有的数据不太容易,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能随时随地取出查用这些数据。至于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灵感,等到时机合适扩充成文案或文章什么的,也很方便。这里想多说一点,很多人都会随手把看到觉得好的内容存下来,点击收藏这个动作非常简单,然后就是几乎不会再次打开……这样的“收藏式学习”无意义。我们如何留住这些信息?如何进一步将这些流通型信息转换成库存型信息?你需要的是及时分类整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你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你收藏夹里的内容,没来得及学习的信息尽快打开学习,用处不大的信息果断删掉,可以精简合并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归档。关于这点,《整理的艺术3》中“创意整理术11: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一节有详细讲解。“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作学习,不把阅读当作思考,不把储存当作掌握。”这是我从别处看到的几句话,感觉非常有道理,也分享给你。4、与朋友建立更多的链接。工作了几年的人都知道,一项工作能不能完成,能不能出色地完成,有时候跟工作技能高低无关,而是跟你是否有相匹配的人脉资源有关。即使你初涉某个领域,如果能找到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与他们建立起人脉关系,将他们组合起来,一样能把工作完成得很好。人脉不是你通讯录上的一个个人名,也不是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想一想,那个所谓的“大人物”在你的通讯录里仅仅是一个名字,一条记录,几次匆匆会晤勾连成的模糊的平面?还是一个立体的人?你在别人的通讯录里呢?所以,多多联系你通讯录上的好友吧,不是在微信、短信上的彼此问候,而是主动拿起电话,有意识地约见对方,通过声音介质或面对面的沟通,彼此真诚交换信息、交流想法,这也是一种输入型学习。尤其是当你的朋友是某方面的专家时,这种交流往往能给你带来很所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在行」等知识共享平台,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道理。5、利用学习小组、社群等督促自己学习。拜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所赐,职场人的学习从未像现在这样便利,我们很容易就能拉到一群趣味相投的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只需转发朋友圈并截图就能参加各类社群微课,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知识目标听课、讨论、共享学习笔记。“朝夕日历”“有书”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跟你一起进行“21天打卡”“每周读完一本书”的活动,这类平台大多提供跟职场、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分享,只要你把自己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关于如何利用零散时间的话题,下面还会专门提到。6、教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手段。这也是《整理的艺术4》给我的又一个很大的启发。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言:通过“教”,我们能把知识学得更深更透。作者还提供了关于“学习过的内容你理解了多少”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听到的内容10%看到的内容15%听到又看到的内容20%和别人交谈时40%(所以我前面说到与朋友见面聊天是很有道理的呀)亲身体验时80%(看到这几个数据忽然想到我的日常工作,图书营销其实也应该充分利用人对信息的掌握特点,在目标读者能看到、听到的地方都进行推送抵达,不同的传播形式交互作用,会进一步放大营销宣传的效果。)作者在给出这些数据后又说:“其实,还有一种比亲身体验效率还要高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教。因为根据上述调查,‘教的时候’理解度高达90%”。作者自己就是按照以下顺序,通过“教”来促进“学”的。1.和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2.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公司的团队成员;3.把学到的知识写到博客上;4.写成供杂志连载用的稿子;5.用作工作坊的主题;6.用作研讨会、进修的主题;7.写成书的底稿。“教”本来是一种输出型学习,但是在输出信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输出的东西进行加工,以让它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这样,通过在不同的场合“教”,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作者进一步指出:“当我们输出某些信息后,可以把这些输出信息再度输入,据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输入信息。当我们想到一个好主意之后,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主意。”(《整理的艺术3》,P91)除了以上提到的输入型学习方法,作者还提到一些有关输入型学习的小技巧。比如如果一项学习内容有很多教材都可以参考,那么,可以把其中的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通过抄写、缩印等方式把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主教材上,把主教材作为汇总了所有信息的工具充分加以利用,这样,你就可以很放心地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一网打尽啦。我在准备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素材时,因为《整理的艺术4》中涉及输入和输出型学习的知识点更多,所以我就把《整理的艺术3》中几处相关内容都记在了《整理的艺术4》上,我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只要拿出一本书就可以了。二当你通过以上方法实践有了更多“输入”,才可能有高质量的“输出”。如何“输出”?自媒体时代,你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简书、知乎等等创建个人的输出平台体系,尽可能广泛传播你输出的内容,慢慢把自己做成品牌。当然,如果你觉得输出本身就是意义,也可以不去花时间创建、运营各种自媒体平台。输出型学习需要集中的时间,比如周末或清晨,我就知道有很多职场爸妈喜欢早上早起写稿子、做推送。 而“睡够觉” 有利于记住所学知识,所以晚上不要进行输出型学习,最好用于输入希望在睡觉时能够记住的内容。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否则第二天精力不济,效率低下,输入与输出不能很好地进行,得不偿失。不过,这只是作者的建议,每个人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这篇文章就是我用晚上宝宝睡着后的时间,拿手机反复修改而成的。我属于那种无论睡多晚,第二天上班都精神抖擞的类型。三说完输入与输出,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合理利用零散时间,那么怎么做才是合理呢?这涉及到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我还没开始接触,这也是我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所以就简单把作者在这两本书中提到的相关观点和建议列出来吧。作者认为,影响一个人能否通过考试(做成某事)的最大因素,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如何安排时间。 “零散” 被称为“没有竞争的蓝海 ”。“ 同时”与职业的横向发展及双轨制职业生涯相关。在学习中掌握的 “零散” 与“同时 ”两个技能不仅是两种学习方法,还是与人类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技能。(《整理的艺术3》)我个人理解,“同时”既指在职业之外发展一种新的可以立足的技能,也指在做一件事时把学习也加入进来。就前者而言,可以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解释:打造双重/多重身份。很多职场中人上班时是会计师、公务员、编辑、律师,下班后却是专栏作者、自媒体大咖、占星师或PPT达人。有的人甚至“身兼数职”,并能在其间自如地来回切换。对此,小川山介也有精彩比喻:个人活跃于各色舞台当中,如果可以拿分数来作比喻的话,我想称之为“替换分母”。这个比喻真是很妙,个人是分子,各个领域是不同的分母,分子若想活出多彩人生,就尽力去掌握多重技能,到不同的领域去享受生命的多种可能吧!“同时”的第二层含义更接近“有效利用零散时间”的说法,比如边散步边练习听力,把“学习时只动脑”转变为“调动身体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再比如边做家务边听音频,两件事情同时完成。同时进行的两件事不能相互干扰,否则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说到这里还想多说一句,上班时间要集中精力把工作完成,下班后才有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学习。这样,工作之外的学习才能与工作产生协同效果。说起来,有效利用零散时间有这么多好处,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这样做呢?因为有效利用零散时间也意味着你要以失去悠闲的生活为代价,换来长远的、不确定的、具有梦幻色彩的生活方式。在《整理的艺术3》中,作者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为构筑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学习,趁着年轻,不断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在学习上,保证稳赚不赔。但是一旦决定要学习,我们首先要做的决定“放弃”。比如,“不加班”“每周只喝两次酒”“减少花在兴趣上的时间”,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所以很多人很难坚持下去。换句话说,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计算的不是“金钱”的投资回报率,而是“被迫放弃的乐趣”的投资回报率。那么,我们怎么激发输入与输出型学习的动力呢?作者提出了一个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为五年后的自己命名 ,经验、体验、人生、生活方式,怎样去设计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内容呢?现在学习的可能只是一块“小砖头”,重要的是五年后通过“小砖头”建造起来的“大房子”。为了养成“砌砖头”的好习惯,一定要想清楚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并为这个家命名。(《整理的艺术3》)如果你真心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达人、专家,这种把未来变得可期的做法能给你持续的动力。我们常常听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说法,也常常佩服能够随机应变的人。表面上看是随机应变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有着内在的逻辑,具备这种能力的往往是有着足够的内在智慧的人,能够灵活应对身处的不同环境的人。内在智慧和灵活性表现既有多样性又有连贯性。虽然平时的输入和输出看似“临时措施”,却贯穿着某种连续性。同样,掌握输入与输出的学习方法,也能使我们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在职场、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学习效率的一本书

这本书也可以称为“学习整理术”亦或“学习效率提高书”亦或“学习方法书”,主要针对职场人想学习却苦于没时间、没精力、没环境、没方法的状况,切实提出了89个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鸣。我曾经做过幸福价值观测试,测试结果排名前三的价值观是“健康,家庭,学习”。所以,学习于我,就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学习爱好者,一个学习狂热份子,一直都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尝试和总结,所以书中总结出大多数学习的方法是我一直在用。尤其是针对职场人士参加职业考试,作者总结出来的14条方法我都非常认同。因为自己之前在企业工作的14年也是不断参加职业考试的阶段,如何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的情况下顺利通过考试,必须要求我的学习有效率加有方法。而这些效率和方法,我曾经想过做一次系统性的总结,现在看来不用了,小山龙介先生已经更好的,近乎完美的做出了总结。所以,如果你是职场人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想去通过一些职业资格考试,那这本讲“学习”的书不该错过。至此,小山龙介的这套《整理的艺术》一套书我已经全部看完,看这套书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一个梳理过程,收获颇多。

社会人的学习术

虽然书的名字写的是升职,但是这完全就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如何学习和为何学习。我估计这并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出于销量的考虑而营造的噱头,故意选择了这个极具鸡汤意味的副标题吧。好吧,我承认,我的目标是:誓做心灵鸡汤里面的一泡老鼠屎! 吐槽完书的标题,现在我们来聊一下书的内容。首先,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提出一个社会人学习的概念,绝对的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提出这个概念,明确了本书的潜在受众群体是想要改变的工作中的人群。他们要上班,他们有家庭,他们每天要处理各种工作上的和生活上的事情。但是他们不想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像拉磨的驴一样每天在同样的圈里面打转。他们想要进步,想要改变,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和现在不一样的生活。所以他们需要学习,利用他们每天忙完工作和家里的各种事情后所剩无几、少得可怜的时间来学习,以完成他们的春秋大梦。完全不同于学生时代,那时每天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学习,也不用为衣食住行奔波,每天吃饭,上学,放学,睡觉,仅有的烦恼大概也就是和家人的小摩擦和青春期那颗躁动的心了吧。但是神仙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他们却还幻想着用学校里面那一套来应付眼前的困境。不转变思维,根本就不可能战胜这个困难。要想转变思维,首先得面对现实。而现实就是怎么利用下班安排好家里事宜的为数不多的那时间来高效地学习,以此来通过目标考试,学会跳槽所需的技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提升自己的价值,最终改变人生——至少也可以贴补家用,改善下生活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第一代生活城市的人来说,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人脉网络,凡事只能靠自己打拼,一切从零开始,这更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作者提出的这个社会人学习方法的概念,真的是让人拍案叫绝。光是作者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这一点,这书就值得我们马上来上一本,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请注意,我不是卖书的!扯完了让我心仪的社会人学习方法的概念之后,再来聊一聊书中具体的学习方法吧。作者分别从工具的使用,时间的规划,环境的调整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实用、有趣的方法,不但说的时候有理有据,更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好多还有作者的亲身经历,比起现在流行的那些鸡汤好上不知多少倍(又来一粒老鼠屎)。在时间规划里面,作者还别出心裁地把学习分为输入弄学习和输出型学习,通过把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从而在不同时间段都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而在环境相关的章节中,作者更得出了教室和办公室都是最容易让人分心的地方这样一个违反直觉的结论!在本书中,作者甚至专辟两章来分别讲述应试考试学习的方法和英语的学习方法。这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1.应试学习并非只有在中国才有;2.不同的学习目的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比如为了应试;3.学好英语真的很重要!在全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自己思考: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求得一片生存的天地。这里面既有职业生涯的规划战略(记住,真的是战略级别的哦!!)这种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也有拓展职业范围的具体方法和建议。并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传统观点。再次重申了关于学习投资回报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这样的思想。全书结束的也算得体,恰当。另外,作为本系列的收尾之作,能写上这些东西,也足见作者的诚意了。故再次推荐阅读!——真的,我真不是卖书的!

学习的整理术

日本畅销书作家小山龙介先生《整理的艺术》系列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套畅销书。现在,这套书已经出到了第四本,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原来传统的“整理术”范畴,进入了学习和知识管理的阶段。这本书主要针对的读者对象是那些“希望能够在知识学习,但苦于没有时间和经历的职场人士”。作者把成熟的理念融入到在职学习之中,这是本书最鲜明的特点,简单的说,这就是一种学习的整理术。本书一共分享了89个关于学习整理的小技巧,看起来都像是零零星星的小系统小招式,但整合汇总成一本书,就是一套招式精妙,威力巨大的武功心法。通读下来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具整理我们一再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侠小说里面总有一些前辈高人,武功练到深处的时候,“飞花摘叶,亦可伤人”。但是,若想循序渐进,真正成为高手,一开始的时候,必须有一把利刃,才能行走江湖。金庸先生小说中的顶级高手“剑魔”独孤求败,最后悟出“无招胜有招”的那位,也曾倚仗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本书上提供的学习整理的高效工具,就是我们在持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利刃”,它具体包括让耳朵用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在线课程学习库。把知识转化成声音的录音学习收集法上下班路上用来听说训练的降噪耳机学习用来快速掌握知识中体结构框架的思维导图随时在网络上收集整理的笔记软件evernote(国内叫做印象笔记)扩大信息源,提升自己技能的专业杂志图表共享协作,共同促进的在线学习小组和在线办公软件这些都是一些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论,有一些给我日常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比如作者提出来"不管懂不懂,先背下来再说"的方法。指出很多东西实际上我们不用理解也能记住,这里隐含一个重要的概念——“先记住再理解”。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不会马上转换成一致的概念,因此要先接受这些陌生信息,让这些不了解的信息输入大脑,在学习中,潜意识地进行理解和学习。这和古人说过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 ”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职学习所需要选择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必须满足三个特点:信息化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充分调动五感结构化的知识整理工具,能快速掌握整体轮廓网络化的知识收集工具,跨平台易共享掌控自己的学习时间本书的第二部分,讲的是时间的整理术,这里所说的“时间整理术”,并不是单纯的时间管理,而是“在职人员学习上的时间整理”。因为职场人士和学生不同,在职人员的学习很难找到集中的,优质时间进行学习。他们的主要业务在于工作,只有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里,才能进行学习充电。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原则:“正因为时间短,反而更要集中精力学习,积极利用没有时间的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高效学习,能够避免因长时间学习而产生的倦怠感。”因此,这个章节重点是:教给在职人士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章节里面作者提出了很多方法和建议:把智能的信息化工具有效的利用起来。在碎片化时间里学习单词,上班路上或做运动的时候听英语。采用跨界学习的方法,读外文原版的专业书,可以同时学习外语和专业技能。保持充足的优质睡眠时间,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花钱上课,强迫自己进行学习。督促自己在上班时间内把事情做完。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学会从总体的宏观情况下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然后把大的学习目标细化到每天的具体行动中去。有效利用好宝贵的清晨学习时间或假期。按照“兰彻斯特法则”规律,集中用来进行输出式学习。让自己取得最好的效果。考试的整理术作者在书的前面部分章节中,提出参加考试来督促自己保证学习进度。考试对职场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东西,很多行业都有必须参加的准入资格考试,比如司法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或心理咨询师考试。作者提出一种“输出型学习法”的观点。把目标设定为通过资格考试,省略与考试无关的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种说法在我们中国擅长考试的学生眼中并算不了什么。但作者提出“通过大量刷题,来通过资格考试”的观点依然非常值得借鉴,他强调:已经答对了的习题无需再做第二遍,因为把一些题的正确率从0提高到80%,要比把另一部分题的正确率从80%提高到100%,花费的精力小得多,有价值得多。对于考试教材的学习,作者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法,他认为社会职场人士缺乏的是时间,因此需要集中精力把一本教材学透,而短时间内吸取教科书的精华,就要把知识渗透进大脑。这是一种海绵吸水式的渗透式学习方法,提倡“倒过来去读书”,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希望以后有机会试一试。但是,之前在秋叶老师的书中曾经看到过 我们要注意不要把获取资格证书当做唯一的目标,要把考试来检测自己学习的手段,这也是一种勿忘初心,以免获得准入资格,就把专业学习弃之如敝屐,再也不学习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进入了职场,很多人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是过分强调决心和毅力。他们认为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必须有很大的毅力才能进行下去。作者建议改变观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让自己不断学习的机制,养成一个长时间持续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动机,并且让学习快乐起来。把学习当做很酷的事情。本书作者也提出来寻找一堆学习的小伙伴,可以互相鼓励打气,避免半途而废。公开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强制执行力大大提高。在学习或多一点点阶段性成果的时候,给予自己一点点自我表扬的甜头。这其实都是游戏化学习的方法技巧,对于职场人士在职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职场生涯蓝海战略我们曾经听过“终身化学习”的概念,但是终身学习并不代表“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无目标学习。我们的学习,一定要在学习自己现在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通用的“元知识”。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提出来一个职场生涯蓝海战略的观点。蓝海战略是指:避开竞争惨烈的现有市场(红海,存量),去开拓新的市场(变量),从而占据优势,获得巨大利益。个人职业生涯的蓝海战略,就是通过减少和剔除原来以及人人都熟悉的“存量”,以跨界的方式增加和创造自己的职场价值,努力学习并掌握好本行业看似并不相关的技能,并将其融会贯通,从而实现迈入职业发展的“蓝海”。作者把营销,金融,会计,信息,管理等普遍使用的知识和特定的行业结合起来,容易形成极具专业性和独创性的知识,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因为这种做法把专业知识横向扩展到了其他行业,因此而让个人职业生涯从此海阔天空。这种个人发展蓝海战略非常有意思,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学会并掌握这个新技能的时候,必须要加以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牢牢掌握学过的东西。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在职人士告别了学生时代,但并不代表告别了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充电,不断增加自身附加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才是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让自己在事业发展中实现突破,让自己的生命之舟远航。

记下十条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虽然我是处女座女人,但是我正的很不擅长整理。直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经常找东西让我情绪不好。然后就在图书馆找到了大量的整理书,为了节约时间,我基本是看了豆瓣评分才决定翻看。这本书我先是翻看了目录,然后直接黑体字,然后记下几处对我有用的内容,时间不到半个小时,但是作者认真的态度和坚持的精神真的还是很很值得学习的。1.CD拷贝进Ipod,自己创建一个学习库,itunes U 上的AUDIO BOOK 有声读物。2.把教科书中想要记下来的点用录音笔录下来,不断听。3.消噪耳机4.Mind Map 思维导图好评最高的是MindManager这个软件,此外还有FreeMind等免费软件5.EverNote创建个人专属辞典6通过Facebook创建学习小组7在GoogleDocuments上共享学习笔记8“NEVER专题”网站,学习9美国建筑师路易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倡的“形式随从功能”(Form Fllow Function)概念,追求贴近功能需求的形态10任天堂开发的DS英语单词背诵软件以上十条对我个人可做参考,其他内容浏览即可。

关于学习的89个技巧

这本书就是关于学习的89个技巧,讲得太杂了,每一个都是浅尝辄止,看完觉得懂了很多,之后就全部忘记了。我就记住了两条1.睡眠时间长短与个人体质有关,与毅力、精神无关,一般来说睡7小时以上能保持良好的记忆力2 早上进行如做作业这样的输入性学习,晚上进行复习这样的输入型学习能提高效率,长时间进行输入型学习刺激不足容易犯困。


 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