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著作精粹》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罗杰斯著作精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300069968
作者:卡尔·R·罗杰斯
页数:484页

罗杰斯著作精粹读书笔记

这本书让我真切地认识到好为人师是一个"我"的不良习惯,总喜欢拉一些我自认为他们的生活或者思想出问题的人,为他们授道解惑,讲些人生大道理,事情也许能解决一些,然后他们满怀感激,这些让自己感觉良好。  以前只感觉到这种思维习惯是把自己的优越感驾驭在别人的悲情身上,但总体上我认为是在以自己寻求美好的经验分享给别人,是在改善别人的生活,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别人洗脑,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甚至以后的梦想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学校,让里面的学生能有自由独立思想,但如果存在这种思维,本身就跟自由独立相冲突。  最好的心灵沟通应该是自发,让当事人自己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就算是作为治疗师,也只是作为陪伴的角色,引导发现真实的自我,指导型的治疗更容易引起当事人的阻抗。------------------------------------------以下是读书笔记----------------------------在心理治疗,与当事人的关系中,从长远而言,扮演非真我的角色无益于治疗。能够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自我,能够做到真我时,工作就更有效。    能够允许自己理解他人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对他人的大多数话语的第一反应就是作出判断与评价,而不是去理解它,如果我们真正去理解他人,那么这种理解可能会改变自身,我们所有人都害怕改变。我们不能容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或者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运用经验。在民族间,我们不能容忍其他民族存在于我们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这种个体的分离性、每一个体都享有以自己的方式运用经验并发现其中意义的权利——它正是生命最无价的潜力之一。因此罗杰斯发现当能够接纳他人时,这意味着明确地接纳作为他本人真实而重要的一部分的那些情感、态度和信念。那么在帮助他人成为一个人,是极其有意义的。相信自己的经验,认为自己得来的经验才是最高权威,发现经验中的秩序。实践过程中接纳事实是非常重要的,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事实是友善的(The facts are friendly)。最个人化的就是最普遍化的。罗杰斯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最个人化最独特的东西可能就是与他人进行最深层次对话的要数,如果它被分享或表达的话,它使我认识到艺术家和诗人都是勇于表达自身独特性的人。治疗中建设性人格改变的必要充分条件:1,两人处于心理接触中。(先决条件)2,当事人(client)处于一种失调状态中,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主要是当事人的意识与自我概念相冲突所引起)3,治疗师在两人关系中是和谐或者整合的。4,治疗师对当事人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治疗师本身对自己的感受是完全真实开放给当事人,并对当事人和他所说的话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只是接纳)5,治疗师对当事人的意识和自己的经验具有一种准确的同感理解,并尝试将自己的这种经验与当事人沟通。6,治疗师的同感理解和无条件关注与当事人的沟通达到了一个最低程度。

The fact is friendly

  我发现当我能接纳他人时,就使我受益匪浅。  我付出了很多代价才认识到的收获可以用4个(英文)词描述:事实是友善的(The fact is friendly)  最个人化的也是最普遍化的。  我喜欢去发现经验中的秩序。  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具有一种基本的积极导向。  最佳的生活状态时一种流动的、变化的、其中任何事物都非固定不变的过程。  如果我对她的某些行为不满,那么我会更愿意拿出勇气在我们单独相处的时候告诉她,而不是“开玩笑”式的在社交场合让她难堪。  治疗过程中有特色的步骤:  1)个体来是为了寻求帮助,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是治疗中最重要的步骤。  2)帮助情境通常是明确的。从一开始当事人就应该知道咨询师并没有答案,而是咨询情境提供了一个地点使当事人在帮助下能发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  3)咨询师鼓励当事人自由地表达出与问题有关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它取决于咨询师的友好、感兴趣、接纳性的态度。  4)咨询师接纳、承认和澄清这些消极情感。  5)当个体的消极情感已经完全表达出来后,随之就会微弱地、尝试性地表达出促进成长的积极冲动。  6)咨询师接纳和认识表达出来的积极情感,并且也以同样的方式来接纳和认识消极情感,在接纳这些积极情感时并没有认可和称赞。在这种治疗方法中并不涉及价值观。  7)这种对自我的洞察、理解和接纳是整个过程的下一个重要方面。它为个体发展至新的整合水平提供了基础。  8)与洞察过程相融合的另一个过程就是对可能的决定和行动进行澄清。  9)出现细小但极有意义的积极行动。  10)获得进一步成长的要素,重要的是洞察——当个体获得了勇气去深入地深究自身行为时,他对自我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准确。  11)当事人会逐渐出现更多整合了的积极行动,对做出选择的恐惧会减少,对自我导向的行动更有信心。  12)当事人会逐渐感到不再需要帮助并认识到与咨询师的关系必须结束,他们会为占用了咨询师这么多的时间而感到抱歉。咨询师通过戛纳和认识到当事人正在对控制治疗情境变得更有信心,并且希望不再继续接触。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列出各个步骤彼此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并且它们也不一定严格依照所排列的顺序出现。通常这一过程与一种绝望感混杂在一起。  如何创造一种帮助关系?  1)我能够使对方认为自己在某种深层次上是值得信赖、可依靠、前后一致的吗?  2)我能够完全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实自我表达出来而使双方毫无误会地进行沟通吗?  3)我能够使自己对对方产生积极态度(温暖、关心、喜欢、有兴趣、尊重等)吗?  4)作为一个人我能做到足够坚强而与对方分离开吗?我能够像对待他人一样也坚定地尊重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吗?我能够拥有并在需要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吗,就像它们是属于我的一些东西,而且与对方的情感独立开来?  5)我自身能否足够安全而允许他的分离?我能够允许他成为真正的自己吗——诚实或欺骗的、幼稚或成熟的、绝望或自大的?我能够给他发展的自由吗?或者我认为他应该听从我的建议,或优点依赖我,或按照我的样子塑造自己吗?  6)我能够让自己完全进入他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感同身受吗?我能够完全步入他人的私人世界而不想进行任何评价和判断吗?我是否能灵敏地进入它,并在其中随意倘佯而不践踏对方视为珍贵的意义?我是否能精确地感受它,并且不仅能捕捉到其经验所具有的外显意义,而且还能捕捉到那些在他看来只是模糊或混乱的隐藏意义?我能否毫无限制地将这种理解扩展开来?  7)我能接纳对方呈现出的每一面吗?我能按照他本来的面目接纳他吗?我能沟通这种态度吗?或者我能有条件地接纳他,接纳他情感的某些方面而无声或公开地反对其他方面吗?  8)我能够在这种关系中具有足够的敏感性,以使自己的行为不被对方感知为一种威胁吗?  9)我能将他从外在评价的威胁中解脱出来吗?  10)我能否把另一个个体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人来对待,或者我会受他过去和自己的过去束缚吗?  如果我们带着思考尽力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管理者、教师、教育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那么我们的工作会决定这一星球的未来。因为未来依靠的不是物理科学,而是试图了解和处理人来间的互动——试图创造出帮助关系的我们。  会谈中有意义的要素:  1)不带评价地接纳她在自己的经验中所发现的各种情感、各种想法、各种方向的改变、各种意义,这种接纳必须是完全的  2)深刻地理解她在自己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情感和个人意义,尽可能地去经验她的感受  3)陪伴她探索自我,不要试图引导当事人,因为对于自身痛苦的根源她比我了解得更清楚  4)相信“集体智慧”会引导我们走向问题的核心  5)帮助当事人完全经验自己的情感  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教育者和公众考虑和关注的是教。这导致了许多与真正教育不相关或很荒谬的问题。如果我们关注对学习的促进——学生是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和何时学习,以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学习是怎样的,感受如何——我们就能踏上一条受益更多的道路。要时刻注意促进者和学习之之间人际关系的态度特征。  那些能有效促进学习的态度可以被描述出来。首先是促进者的一种清澈透明的真实性,愿意作为一个人,愿意接受和意识到此刻的感受与想法。当这种真实包括了对学习者的一种珍视、一种关怀、一种信任和尊重时。学习气氛就会变浓。当它融入了一种敏感而准确的同感倾诉时,一种极其自发学习和成长的自由气氛就有了。学生被详细会有所发展。  我认为没有促进作用的行为:  1)我对那些利用当前人们对团体的兴趣的个人深感怀疑。由于人们对此兴趣日增,一些工作者打出了“追赶时尚!”的标语,当助人者身上出现了这种特征时,我深感气愤  2)当促进者推动团体前进,操纵团体,为团体制定规则。试图引导团体朝向他自己未说明的目标前进时,效果不好。甚至这样一个小小的行为就会减少(或破坏)团推对他的信任,或者——甚至更糟——使成员为他名誉的追随者。如果他有了具体目标,他最好将其明示出来。  3)有些促进者通过团体中过分激动的行为来判断一个团体的成败——他们计算哭泣或被打动的人数,这是在太虚假了。  4)我并不赞许这样的促进者——他们相信某一方法是团体进程的唯一基本要素。  5)我对有些促进者并不赞许,他自己的问题很大很迫切,因而他需要进入团体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不能解决或深切意识到他人的问题。他应该成为参与者,而不是促进者。  6)我并不欢迎这样的促进者——他们频繁地解释团体成员行为的动机或原因。如果这些解释不准确,他们毫无帮助作用;如果解释极准确,他们可能引起极度的防御,更糟的是,这可能会剥去一个人的保护层,使他脆弱并可能受伤害,尤其是在团体结束后,使他对其理解自我的能力极其缺乏信心。  7)我不喜欢一个促进者在介绍练习或活动时说这样的话:“现在我们都将......”这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方式,但很难让人拒绝,如果介绍练习时,我认为促进者应清楚地说明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推出活动。  8)我不喜欢那些其个人情感不参与到团体中的促进者——将自己视为一个专家,能够运用高层只是来分析团体进程和成员反应。他们既表现出自身的一种防御,又表现出对成员拳法尊重。这种人否定他们自己自发的情感并未团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一本不错的汇编

罗杰斯的其他观点我都在之前的阅读中学习过了,这本书独有的内容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讨论,写得很平实,值得一读。在读完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开始了实践会心团体的尝试,这是阅读罗杰斯对我的人生所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影响。今天凌晨,在写给我所在的会心团体的朋友们的信中,我写得:在之前的两年时间里,我更多的是学习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认为父权式的帮助是利于他人的成长的,因此倾向于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干预,然而,我内心深处又有一股自由主义的信念(感谢熊培云先生的作品对我的启发),认为没有人有权去干涉他人,因为我们谁也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那样做就是一种“真理病”,结果会好心办坏事,历史上已经无数事实摆在那里,不需要我再赘述了。总之,传统精神分析学的理念必然地导致一个矛盾,就是你的能力与你的权责间的矛盾,你自以为有能力帮助别人,但是你无权那么做,你也无力承担你行为的后果。这一矛盾在我读到罗杰斯人本心理学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理论时化解了。罗杰斯认为,作为权威的治疗师(提供心理咨询者)只能充当镜子的作用,努力映射当事人(接受心理咨询者)内心真实的感受,同时,以真诚、无条件接纳、共情、理解等手法来制造和维护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其特征我归纳为“安全的自由”——既有人身的安全感,又有发言的自由——这样一来,人性天然的生命本能(这个概念取自弗洛伊德的理念)就会得到释放和实践,从而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欣赏自己。呵呵,我必须承认,我和罗杰斯一样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不过我不是一个只会发白日梦的理想主义者,我喜欢采取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理念。会心团体是对“以当事人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应用,促动员(组织者)通过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来推动大家的共同成长,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采取相似的行动。罗杰斯,是一位给人带来希望的先哲。

伟大的罗杰斯

罗杰斯是我最重要的源泉之一。2005年,我接触到他的《个人形成论》,深深为之折服。今年又买到他的《著作精粹》,读完了。关于罗杰斯的理论,大家百度一下或者看其他推荐者的评价,就会知道,我不说了。我说两点感受。一个,很佩服罗杰斯,他的理论其实很简单,但是他居然洋洋洒洒能写那么多东西,说是重复吧,但是却都是新鲜的感受。另一个,就是他的写作风格,真的非常棒,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我也希望能写出这样风格的作品。这段简评不能算了,因为罗杰斯的文字,很明显需要心平气和才能写出来,而我现在的环境不允许我从容不迫地写字。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力荐给爱好者。

读后的一点感悟

在大学医学心理课上第一次接触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使我有了读其著作的冲动,虽然可能理解的不是很到位,而且只是精读了前半部分,但我仍有了一些新感悟。传统对于心理治疗的认识,医生是占据主导地位,而患者是处于一种弱势被动的地位的,心理疾病的患者也被认为没有自主的思考能力,所以其情感被认为是需要控制改变的。而罗杰斯则倾向于治疗者只是起到引导患者发现自身问题,进而改变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被大大削弱了。虽然在心理咨询方面,我认为人本主义确实可以大大发挥咨询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潜力发挥和成长,可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其疗效能够发挥吗?当我阅读到一个因为内心价值观冲突而患上身心疾病的男子,和一个有着严重移情倾向的女子,在人本主义观点构建的沟通环境下,通过近乎自省的方式,发现了自身问题时,在某种程度上疑问被打消了。我现在倾向于接受,即使仅凭这种方式不能完全治疗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它也是在治疗过程中起到积极影响的。作者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也是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书中强调尊重接纳自身经验和思想与冥想术有一点类似性,这样的观点有助于保持一个平和而积极的心态。治疗师对咨询人的尊重理念,也可以应用到与人的日常交往中,甚至医院的医患关系中。这本书同时解除了我对于价值观的一些困惑。作者描述的人们价值观的一些内化模式是非常形象的,我时常感觉到身边的一些同龄人确实固执地因为一些原因拥有了与现实极不相符的价值评判,或者自然而然的接受一些世俗的价值标准。而在本书的作者看来人的价值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流动的,并且是忠实于个人经验的,类似婴儿的价值方式,我想这种说法对于那些被超我所折磨的人是非常实用的。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说人的成长是一个终生的过程,生命的旅途中总会有新的情况发生,也会有新的经验被吸纳总结。因此所谓为了变成熟而成熟起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成年人所谓形成为稳固的价值观而可以一劳永逸,不再改变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关于真实的人,关于幸福生活的一本具有东方文化的西方著作

给罗杰斯的书写书评我自认为都是一种冒犯,与其说是书评,莫不如说是读后感。我无法去辨明罗杰斯个人的魅力和影响力究竟如何。我只能述说一下这本荟萃对我的影响,盼望着也有共同生活愿景的朋友一同品味他的魅力与价值。罗杰斯一生创建的理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真诚透明的活出自己,平等尊重的对待他人。与其说是论论,莫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的核心在于对自己做到真诚不自欺,能够允许自己有机体的所有来自直觉的、情感的、理智的甚至于神秘的反应发生,并能够对外透明的表达;这种态度在于对他人能把对方看做如我一样也是一个富有价值的生命看待。如此便能耐心的倾听对方的表达而不强加评判,不会因为对方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不同而横加指责甚至于毁灭。同样,对于自己也不会虚伪或是防御,如实的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发挥着每个当下有机体的智慧。这便是以人为中心的生命核心的生活态度。就介绍到此吧,大家若对这样的生活态度感兴趣,可以阅读这本书,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讨论其上的内容。

如此阅读

我们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读这本书,每逢5号、20号,大家一起读这本书,由一个人读,其它人看书,随时可以停下来讨论,通常一晚上三个小时只读一页。一个人的发言激发着另一个人的灵感,半年下来,读书成了一种享受。我们的门开着,谁愿意来都可以,开始是愿意亲近罗杰斯的心理专业人员,后来又增加到他们的家人,家人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越读越有滋味,这一天也成了大家的节日。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有这么多人愿意如此这样阅读,真是一种享受。

美好的生活就是……

当内心被智慧的火光碰撞,我抑制不住地想写下些什么,仿佛如果不努力抓住它们,它们就如流动的时光转瞬即逝。当读到“……所以我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投身于研究和理论建构,是为了满足一种发现秩序和意义的需要,一种我内心的主观需要……”时,我被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禁回忆着,原来在近来读马赫的《知识与谬误》时,就有着相似的认识,“自然是客观存在而没有任何伪造的假象,但其过程十分复杂……自然定律就成了我们心理需要的产物,在自然界里觅到探究的途径,当直面自然过程时我们将会处于主动的状态”两位伟大的导师如此透彻地分析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对于这种认识的需要又都有着相似的谦逊与勇气,一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优秀品质。罗杰斯在描述“事实是友善的”时这样阐述。“接近真理从来都不是有害的、危险的或令人不快的事。所以尽管我仍然……但在某种更深层次上,我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这些痛苦的再组织就是学习,虽然它是痛苦的,但它总会导向一种更令人满意的、更准确的看待生活的方式……我坚信事实会是我的朋友”马赫则如是说“规律起相同作用的心理功能有时可以成为认识,有时也可成为谬误,要避免认识谬误发生,只有重复地、认真地、全面地检验确证……一切进步的目的就是让理论更加与事实相吻合”对于各种主义来讲,我们都可以保持一种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任何过度地迷信或者批判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无益于我们的成长与进步。正如罗杰斯所讲,“我必须一次次反复验证,在成为自我的过程中发现和接近真相”。非常喜欢这本书中“过程中的人”这一章。在迷茫与挣扎中,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如何选择呢?罗杰斯在“成熟个体的价值判断过程”中给予我启迪。什么是价值观?我认为,价值观是支持你做每一项选择时背后的信念于动机。为什么要拥有价值观?我以为,当我们在人生或重大或细小的选择面前,坚定的价值观是指引我们做出抉择的根本因素。怎样形成成熟个体的价值判断过程呢?我以为有以下关键几点。第一,你始终清楚你想要的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第二,你对于自身的外界的体验都是开放的,在包容的接纳中获得理解与提升。第三,你要勇于承担各种风险与变化,将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自我而非一切其他人或事。第四,“就像船上回转仪的罗盘一样,他能够不断调整方向,朝着更能成为自己的方向发展”人生最大的喜悦与满足或许是这样的,我们在体验自我中不断成长着,在与他人和世界的互动着不断成长着。于是,我们在成长中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地前进。

关于“人”

以前接触到的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是说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有自我发展的潜能,相信人性本善之类的,总觉得人本主义太平庸,不像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那样辛辣,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在更深入地接触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以后,我才发现,原来人本主义的思想家也是那么的有洞察力,对于人的本质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只是他们的视角更加乐观。而且,我发现当我用人本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时,我总是能够找到很多相吻合的地方,这对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人际关系是很有帮助的。对于自己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罗杰斯提倡一种“接纳”的态度:“当我能够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自我,能够做到真我时,我的工作就更有效。当我接受了真我时,我就改变了。如果我们不能完全接纳自己,我们就无法改变,无法脱离自己。当我接纳自己时,改变就几乎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接纳自己,听起来很简单:谁会连自己的不接纳呢?但是在平时生活中,我遇到许多人,有时候他们的行为言谈举止都表现出某种特质,但当你指出这种特质时,他们总是一口否决“怎么可能!”“哪有!”,而且这种反应之迅速、强烈,就好像被踩到尾巴的猫。作为一名旁观者,我觉得这种现象很好笑,可是反思一下,自己身上可能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想都不想,就立即反对,尤其是当这种特质的社会评价不是很好的时候。心理健康的定义中有一点是“自我认识的态度”,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情感、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如果一个人连接纳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认识自己呢?不能认识自己的人,连健康人都算不上,又怎么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呢?怎样才能自我接纳?罗杰斯提倡在对自己的子女和咨询中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我认为,把无条件积极关注用在自己身上,就可以达到自我接纳。有人说:“一个人怎么可能连关注自己都要有条件呢?”其实很多人都在有条件地关注自己。比如说“自私”,有的人就认为,自私是不好的,而我不可能不好,所以我一直都是无私的。所以一旦有人指出他们是自私的,他们就非常愤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说他们不好。可是他们不去考虑,怎么可能有人一直都是无私奉献的呢?他们放不下“评价”,对词语评价,对自己评价。罗杰斯说:“正是这种同时接纳成熟和不成熟的冲动,攻击性和社会性态度,罪恶感和积极情感的表达,才使个体在其生命中有机会理解真正自我。他不必为自己的消极情感辩护,他也没机会过分评价自己的积极情感,在此情境中,洞察和自我理解会自发的产生。”如果一个人能不用评价的眼光审视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点都不做评价,他就没有必要否定什么了,也就达到自我接纳了。对于他人自我接纳有什么好处?罗杰斯说:“当我能与自己建立一种帮助关系——如果我能敏感的察觉并接纳自身的情感——那我就很有可能与他人建立一种帮助关系”。这是为什么?如果一个人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作出改进。如果明明自己有问题,却不肯承认,在别人看来,这个人就是不成熟的、不可信赖的,那他是不可能接受你的帮助的。而且,连自己都无法接纳的人一定是有着很根深蒂固的评价的习惯,他总是会可以隐藏自己“不好”的一面,以显得自己“很好”。但是“在与当事人的关系中我发现从长远而言,扮演非真我的角色无益于治疗,我还没有发现在他人的关系中试图维持一种虚伪的外表,表面的行为与内心感受完全不同是有益的或有助于治疗的”。被人能够看出你是坦诚的还是虚伪的,这种感受会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态度,从而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仅仅要做到接纳自我,还要做到接纳他人。很多时候我们与别人接触,是期待获得什么,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方面的收获,甚至“想要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期待:期待别人接受你的帮助,期待你提供的帮助对他有效。这种对获得的期待一旦落空,便会导致失望。对于这种现象,罗杰斯说我们应当“在根据他/她自身进行关心时,抛弃我对他成为什么样的期望,抛弃要把他改变成符合我的需要的想法,想要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最困难,却也是收获颇多的方法。”有的人总是在不停地评价,一旦和别人建立关系,就拿他自己的评价标准衡量别人,希望别人能为他改变,变得更顺眼,变得对他更有利。如果别人不能改变,他就会不满。每个人成为他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不去考察这个原因,去理解别人,而是一味的觉得这个人讨厌,其实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个体差异的不尊重。尊重的基础是理解。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理解他人呢?罗杰斯有自己的看法:“我发现能够允许自己理解他人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对他人的大多数话语的第一反应是做出评价或判断,而不是去理解它。因为理解是有风险的。如果我让自己真正地理解他人,那么这种理解可能会改变我。我们所有人都害怕改变。”我们都是这样,抱着自己的标准不肯松手,不想去了解别人的标准,只是因为害怕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标准其实不堪一击。每当我想:“他怎么会这样想!真是搞不懂!”时,我就知道,我一定又在抵触了。罗杰斯说:“我对真实自我和真实他人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不愿匆忙得出‘固定的结论’,我更满足于仅仅是成为我自己并使他人成为他自己”。不知道他究竟是过了多久才能够这样满足,我只知道,要达到这种境界真的很难,因为我们从一出生就被灌输了种种观念,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努力,总会朝着那个目标前进的。关于人际关系对于人际关系,罗杰斯的一些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对于沟通的理解十分深刻,当他谈到一次与妻子之间的沟通时,他说:“我们似乎已经认识到不可能向对方展露的事情也是能够展露的,你必须隐藏在心里的问题也是可以分享的。我们开始了令人害怕的交谈——真正的交谈。它令人害怕因为每个问题、每个回答都使一方特别敏感——对于攻击、指责、嘲笑、拒绝。但是我们安然度过了!”真正的沟通是价值观的碰撞。只要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价值观就一定有不同,而这些不同往往是造成矛盾的根源。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害怕改变、害怕争执而刻意维持表面的和平,但深层却是暗流汹涌。这样的关系是脆弱的,也是令人疲惫的。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单靠平时那种无关痛痒的对话是没有用的,只能“沟通”。而价值观的碰撞会迸出火花,人的潜意识有那么多的防卫机制,而这种沟通无异于在雷区昂首阔步地前进——一定会被炸得体无完肤的。但是当大家冷静下来,理性地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发现原来对方的视角是这样的,难怪会与我不同。这样才会促进理解,进而促进尊重。罗杰斯的理论十分的深刻、缜密,通过这侧的阅读我只能管中窥豹。但是经过阅读、理解以及联系实际,我收获到了很多,对于“人”这种生物的了解加深了,也学会了用更成熟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罗杰斯著作精粹》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罗杰斯著作精粹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