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40646493
作者:张梦阳
页数:738页

作者简介

《中国鲁迅学通史——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包括以下三卷:
上卷 主要界定鲁迅学和鲁迅学史的概念和内涵,阐明研究鲁迅学史的意义以及本书的框架与要义;从宏观上描述作为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鲁迅学的发展史。
下卷 从微观上透视鲁迅学研究的一些专题,对《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杂文学史等主要专题学史进行学术梳理;对鲁迅学中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的关系、学术哲学问题以及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精神解放、思维变革的双向互动进行理性反思。
索引卷 20世纪中国鲁迅学论著资料的要目索引,分为编年索引、专题索引,分别按时间顺序和学术专题编排,便于检索。
本书仅止于中国内地部分,港澳台部分除个别特例外暂不涉及。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20世纪中国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鲁迅研究的科学形态——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    三、鲁迅学——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四、鲁迅学史——鲁迅学缘起、发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转换、变迁的历史    五、本书的框架结构及其要义宏观描述第一章  鲁迅出世:中国精神文化界的惊雷 (1919—1925)    一、鲁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二、《狂人日记》——鲁迅第一声呐喊的精神震撼    三、鲁迅杂文最初的精神反弹    四、《阿Q正传》问世时的精神效应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对《呐喊》的评论    六、鲁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七、小结第二章  鲁迅权威地位确立后在精神文化界的反响   (1925—1927)    一、鲁迅权威地位与世界声誉的确立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鸣    三、鲁迅杂文不同的精神回应    四、狂飙社尼采精神与鲁迅精神的碰撞    五、对鲁迅文体的初步总结    六、两本鲁迅研究论集的出版    七、茅盾的《鲁迅论》—一鲁迅映象的第二次总结    八、小结第三章  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瞿秋白的总结    (1928—1933)    一、刨造社对鲁迅的讨伐及其精神教训    二、钱杏邮的鲁迅论及其精神症结    三、冯雪峰的鲁迅观及其精神依据    四、林语堂鲁迅观的精神视角      五、鲁迅平民精神与梁实秋贵族化精神的冲撞    六、李何林编的两本集子与奇人邢桐华    七、对鲁迅作品的学术分析    八、文学史论著和国外汉学著作的鲁迅论    九、瞿秋白《序言》的精神总结    十、小结……

内容概要

张梦阳 男 1945年3月生于甘肃天水,祖籍山东临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在北京二中读六年中学,从韩少华、潘逊皋、陆庭栋等老师处受益颇深。196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革”中毕业分配到农村教书,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读书、写作。1979年在林非等老师帮助下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攻鲁迅学,20余年来从未敢有丝毫松懈。主要著作有:《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主要编者)、《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静斋梦录》;新撰论文有《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等;译著有《中国人气质》(与人合译)。现正撰写《中国鲁迅学通史》,并准备创作反映20世纪中国学者精神历程的长篇小说《浊世清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林   非    像鲁迅这样蕴涵着异常深刻的思想,并且还时刻关怀着整个民族的命运,从而对于后代的许多读者都充满了强烈震撼力量的作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或在几千年以来的整部世界文学史中也无疑是相当罕见的。正因为是闪烁着如此夺目的光芒和含蕴着如此炽热的感情,所以当他刚开始披露自己的作品时,就触动了同时代的一些敏锐的思想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发表出自己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来。从这样筚路蓝缕的起点,逐渐地扩大开去,于是就将对于鲁迅的研究迅速地推向了广阔与深邃。在这前后的几十年中间,曾经出现过数不清的论文与著作,用“汗牛充栋”这样的词来加以形容的话,也是丝毫都不算夸大的,这样就形成了一部鲁迅研究的历史。    不过长期以来,这部历史基本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和自足存在的状况,很少有不怕艰难与困苦的探索者去认真地加以搜集、梳理、分析和综合,然后再胸有成竹地描绘和展示出这部客观上早已存在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令人信服地指出它所获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并且从时代的高度指出它今后攀登的方向与步骤。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十余年来,已经出现了像袁良骏、杜毅伯、王富仁和王吉鹏等著名学者,以李白《蜀道难》中那种“百步九折萦岩峦”的气概,在鲁迅研究学术史的这个领域之内,作出了不少具有开拓性的建树。梦阳先生正是在他们的此种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写成了《中国鲁迅学通史》这部篇幅更为浩繁和内容更为丰富的论著。他开宗明义地标出鲁迅学是20世纪一种杰出的精神文化现象,表示要从科学的学理精神出发,进行宏观的描述、微观的透视与理性的反思。正因为梦阳先生的这部著作很好地贯彻了自己的这些主张与设想,所以就清晰地显示出了高屋建瓴的气势和鞭辟人里的风采。    梦阳先生所标举的学理精神,确实是决定着任何一位学者的论著是否取得成就抑或陷入谬误的根本性的关键。说起学理精神来,似乎已经在诸多的议论中间,被渲染成一个很玄妙的话题了。如果要对它加以简单明了的叙述的话,其核心和重点肯定在于必须全面地掌握自己所要研究的客观对象,对此进行层层渗透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然后得出自己独创与深入的思想见解来。只要像这样坚定地去身体力行的话,其实也是不难做到的。从梦阳先生很有系统的阐述中,确实可以看出他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的。    这样的一种学理精神,在中国古代早就归纳成为“实事求是”的概念和原则。这出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其意正是要凭借实证,以求得事物的真相。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里说,“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他在《清代学术概论》里,更是具体地阐述了为贯彻此点而进行的四项程序,认为“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皆循此步骤”:(1)“留心观察事物,觑出某点某点有应特别注意之价值”;(2)“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3)“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4)“更从正面旁面反面博求证据,证据备则泐为定说,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千百年以来,凡是取得了成就和产生过影响的学术论著,无论是标榜什么样的口号,追逐什么样的新潮,倡导什么样的方法,总都不会违背此种科学的治学精神与原则。因为如果离开了这个把握自己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基础工程,当然就不可能由此生发出应有的结论了。        古代罗马的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在《论学园派》中认为,“最可耻的事情莫过于还没有认识就先肯定下来”,这是说得极为中肯和严肃的话语。如果不将自己研究的任何对象都囊括无遗地收集在一起,又怎么可能对它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又怎么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的认识和结论来呢?抛开了这种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不通过艰苦求证的努力,却信口开河地乱说一通,还以此来欺世盗名,这不正像西塞罗所指摘的那样,是一种“最可耻的事情”吗?像这样完全违背了正当的研究程序,随心所欲地编排和炒作一些连自己都稀里糊涂的文字,在当前的某些传媒渠道中也还是屡见不鲜的。更为不堪的是有些无聊透顶的文字,竞充满了轻薄和下流的谩骂,这只能是暴露出谩骂者本身人格的卑劣与无耻。    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工作,确实是必须严肃地贯彻着一种科学的学理精神。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里曾这样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这就对于研究工作的整个程序和它最终的目标,都作出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从研究对象林林总总的表现中间,找出他们所具有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就可以更好地判断出此种历史进程中的各个方面和部位,在哪里存在着正确抑或谬误,收获抑或欠缺,长处抑或不足等等,像这样高瞻远瞩而又细致人微地总结着历史的进程,就可以给予人们许多经验与教训、启迪与鼓舞,以便更好地向着合理和健康的境界迈进。对于包括鲁迅研究在内的任何一种学术史的研究,以及对于鲁迅的本体的研究,自然也都是应该如此进行的。这样就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各种研究对象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还存在的不足或缺失,并且再从此出发更深入一步地去分析其历史的原因。像这样凭着科学的学理精神去进行探索的学者,当然就不会盲目和奴性地崇拜,也不会无知与狂妄地叱骂,而是要以毕生的精力去诚实地撰写出尽可能接近于历史真相的著作来。    由于在整个20世纪研究鲁迅的这部历史中间出现的论文与著作实在太多了,如果全部都要加以搜集和披阅的话,得花费多少光阴啊!攀登知识与艺术的山峰,这本来就是一桩谈何容易的事情,必须充满无穷的勇气,保持恒久的毅力,凝聚和发挥出自己浑身的才智,经历着诉说不完的艰辛和困苦,从而才有可能取得珍贵的收获。正当梦阳先生废寝忘食和全神贯注地投身于这项学术研究时,他竞还遭遇了种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这些坎坷不断地折磨和考验着他奋斗的意志,更增添了他在学术道路上发起冲刺的难度。然而梦阳先生始终都以自己坚定不移的毅力,不屈不挠地在鲁迅研究的领域中跋涉前进。正如唐代诗人贾岛在《剑客》一诗中所说的“十年磨一剑”,这真是何等的苦楚,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概!然而梦阳先生还远远地不止于此,他在自己深深挚爱着的鲁迅研究这项工程中间,竟前后掷下了二十余年的功夫,不住地摩挲玩味,沉思冥想,真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先是编纂出篇幅巨大的《1913一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接着就开始从事这部《中国鲁迅学通史》的撰述,终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章节摘录

书摘    鲁迅既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最为深刻、复杂的人,还是一个对人有最深刻研究的人,那么鲁迅学又是一门研究一位最深刻的人并对他对人的研究进行再研究的特殊的人学。    而人最突出的特征、与动物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精神,因此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精神,作为一门特殊人学的鲁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必然是人的精神,而且是一种最为深刻、复杂的人的精神——由鲁迅的精神和鲁迅对人的精神的研究所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所以,鲁迅学又是一门精神学。    推而广之,由于鲁迅本体极为强烈、深邃的精神性以及鲁迅与古今中外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精神文化现象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研究鲁迅学,必然也要研究古今中外,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精神文化现象史,所以鲁迅学从一个侧面来说,又是一门以鲁迅为视角研究精神文化现象史的学问。    因此,概括地说,鲁迅学就是一门以鲁迅这个人和他的精神、著作、思想、艺术及其所处时代环境、相关的精神文化现象史及由此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为研究对象,对鲁迅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作历史反思,正负面意义作现实观照的独立的人文学科。    (二)鲁迅学形成的学科条件及其本质特征    那么,为什么鲁迅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他许多的作家研究都无此幸运呢?    这主要是作家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    世界上已经有相当一批人物研究甚至作品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足以称为国际性的“显学”。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学,德国的歌德学、黑格尔学,法国的司汤达学、巴尔扎克学,希腊的荷马学,意大利的但丁学,甚至中国《红楼梦》一部书的研究也成了“红学”。这并不是由外部的人为条件所决定的,而是由于这些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具备以下条件:    广博性所有形成独立学科的人物或作品,无不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几乎囊括当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精华,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各个人文科学领域,有的还深入到自然科学范围,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几乎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所有方面,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各个人文科学领域;歌德,不仅在文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诸方面达到了时代的高峰,而且在博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但丁的《神曲》,实质是人类从封建的中世纪向现代资本主义纪元转折时期的百科全书;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总之,只有具有充分的广博性,才可能为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的学科形成打下坚实、深广的基础。    深刻性形成独立学科的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其研究对象还必须具有深刻性,深入到当时社会的最深处,人们灵魂的最深处。但丁《神曲》的深刻性,几乎达到令人颤悚的程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揭示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曹雪芹的《红楼梦》使人们心灵深处感到震撼。这些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底蕴几乎是深不可测的,不知要多少代人一层层地深掘下去,不仅没有穷尽,而且会时时出现更深刻的认识。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的:“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只有经得起人的思想钻探机一代一代无穷深钻下去的人物研究与作品研究才可能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独特性无限广博的学识与巨大的思想深度相结合,往往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格形象,在世界文化中往往是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的,如珠穆朗玛峰突兀独立于群山之中,超越了平庸,超越了凡尘,引起世代学人的注目,激发起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经久不衰。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所需要的规模与深度,也才可能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当代性任何一门兴盛的学科研究,都无不具有当代性。诚如钱钟书所说:“近代一位意大利哲学家有句名言:‘在真正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①是的,与当代现实毫无关系的学问,无论多么高深,都不可能形成热点。无论是宣布人世还是标榜出世,从实质上说,所有学者的学术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实有关,是明确或隐晦地从当代现实需要出发的,只是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有远近、深浅、显隐之别罢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与“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正是文化遗产研究的两大任务,而又以后者为重。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资料挖掘、整理、辨析,到一定阶段,可能有穷尽或饱和之感,但是从不同时代理论思维的高峰与人文科学的新境上去观照与分析,却又会出现新的认识,新的观念,达到更深的层次,拓展更多的侧面,永远不会穷尽。当然,这种与当代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首先取决于作家、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时代距离的远近。因此,能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必须具备当代性,符合时代的深层次需要。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此时不十分需要的,彼时可能需要,所以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衰冷热也可能起伏变化。有些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某一时代十分兴盛,后来却逐步衰退了,将来又可能重振,都是时代使然。    除了以上四点自身条件之外,一项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研究历史、研究规模与研究队伍,并且建立某种形式的专门研究机构。例如莎士比亚学、歌德学、黑格尔学等等,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整理、出版了系统的研究资料,早已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形成了国际性的规模,在各个国度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研究专家,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影响。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鲁迅研究,就会感到鲁迅研究正好符合形成独立学科的全部条件。我们在论述鲁迅本体的精神性时谈过一些鲁迅自身所具备的优越条件,这里还有必要按照学科的形成条件作进一步的阐发:    广博性鲁迅著作的广博性,不仅在中国20世纪精神文化史上少有比肩者,而且在五千年精神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在世界精神文化史上同样是屈指可数的。其著述涉及了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社会心理学、精神现象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并深入到了自然科学范畴,不愧是中国近代社会、人情世俗的百科全书。要了解中国,就不能不懂得鲁迅。    深刻性这是鲁迅思想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对中国国民性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以及思维方法的科学性、思辨性,迄今为止,无人企及,其深刻内涵远未挖掘穷尽。    ……


 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也是匆匆浏览,作者评价有些草率,不过有史料价值
  •     张梦阳先生是中国当代鲁迅学的集大成者。许多鲁学专家都把能进入梦阳先生的法眼看着是自己成功的标志。梦阳先生三大卷鲁迅学通史内容厚重,但阅读起来却并不感到枯燥,不容易。
  •     研究用书很好
  •     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大胆突破意识形态解读,但作为资料未尝不可。
  •     当初脑袋秀逗了居然啃下这本书……全忘光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