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媳妇中国家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8035271
作者:[德]海珮春
页数:301页

后记

一个经过大风大浪的我,说年轻也并不年轻了,三十多岁,孤苦伶仃,来到西方世界,忽然遇到一个如此冰清玉洁、温柔漂亮的德国姑娘,不知有多少人羡慕死了。但那时的我,刚从阿拉伯监狱死里逃生,终于来到欧洲这个可以到处自由飞翔的世界,怎么能再被绑住手脚。况且,自己的过去的一切,包括发配青海、婚姻不幸,几乎让我一命呜呼,将来更是前途茫茫,今日不知明日事。怎能欺骗这么一个纯洁无瑕、刚满二十的女子呢。况且,西方的女孩是多情的种子,她那么单纯,那么诱人,还未定型,中西文化差异那么大,世界大千,千变万化,一旦你陷入情网,她和你说“拜拜”,岂不是自寻烦恼?不!还是和她保持一定距离好。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洋人,都是人,在“情”字这一问题上,大同小异。珮春是一个善良但也执著的姑娘,我越想与她保持距离,她就越体贴入微。我病了,她来看我,又是水果,又是鲜花。我住在大学生宿舍,生活拮据,她买黄油面包,塞在我那迷你冰箱里。总之,她对我是无微不至。珮春在北德一个市镇里长大。父亲从一个银行小职员直升到银行总监,说明他的勤奋。家里虽有大花园,但有文化修养的母亲,生活简朴,省吃俭用,诚恳待人。典型的德国人,对家庭秩序一丝不苟。例如,吃早饭有吃早饭的桌布,吃晚饭有吃晚饭的桌布。星期日下午,有专门喝咖啡的桌布,不管家中有无客人,都是一样。父母这些良好的要求很严格的教育,给珮春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姐姐像母亲,贤妻良母,珮春像父亲,胸有大志,对她的舒适生活并不稀罕。母亲希望她以后选个好丈夫,一生可以无忧无虑,但她自动选择到大城市汉堡去打工。有一次,我问她:“你对我那么好,为什么?你看中了我哪一点?”她说:“看中了你的那种乐观、苦学、苦干的精神。我一直犹豫徘徊,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自从认识你,你的顽强意志无形中感染了我,给我增加了力量。”古今中外,我自己看了那么多书,很少见过老公给老婆的书写跋的。来到北京和三联书店老总李昕一谈,他说:“最了解珮春的就是你,我看你自己一定要写一篇对作者的印象。”我听后吓了一跳,回到家和老婆珮春一说,她竟然立即表示同意。我这个人相当固执,但是最听老婆的话,她一赞成,我就没话说了。一定会有人说我,你这个人真没出息,这么一把年纪,还那么怕老婆。这让我怎么说呢?我这个老婆真的和一般的老婆不一样,她有德国人的严谨,对道德、法律一丝不苟,绝不搞欺骗人的小动作。同时,她又有中国人的诚恳、气度、好客、忠于朋友、乐于助人。她身上的毛病就是有时主观,例如,我开车冲黄灯,她说,违反交通规则;我找停车位,好不易找到一个,她说这里不行,挡着人行道;我驾车时,对那些不守规则的驾驶者发脾气,她反倒责备我的不是,因为对方听不到我的谴责声,她听得到。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德国人,讲述她丈夫关愚谦和丈夫的大家庭的故事。在一个朋友家的聚会上作者认识了关愚谦这位德国汉堡大学的教授,并从一个对中国了解甚少的德国少女,成为了“中国媳妇”,成为了中国几十年变化的见证人,成为了一个中国菜的烹调高手——反而对西餐烹调不甚了了。关愚谦是偷渡出国的。她第一次到中国大陆的旅行,是在1975年,走到他家楼下,却不敢相见,连打听一下都不敢做,但此行给她留下了充满矛盾却还不坏的印象。后来去台湾学习了半年汉语,并和丈夫偷偷回大陆旅游。他们第一次到正式到中国大小行李七大件,而现在“回国”,两手空空地来,然后满载而归。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讲这个“中国家”——把最崇高的爱献给了自己祖国、为了中国富强奋斗不息的两代人,一个庞大到连中国人都很难短期理清复杂关系的大家族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家族成员。她的许多见闻,对80后来说,都有些匪夷所思,同时,也唤起40后、50后、60后的记忆。

书籍目录

序 李昕序曲第一部 德国媳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一个中国小伙子 愚谦的惊心动魄的经历 中国女孩子让我们一度分手 1975年,我去了中国 周恩来、毛泽东之死 学汉语 闪电结婚 只身闯台湾 宾客盈门 和愚谦偷返大陆 接外甥女到德国 儿子关新来信了 意外打击 我变成了中国的奴隶 第一次被约写书第二部 中国家 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非要向公公下跪磕头? 我的公公关锡斌 “表姐”慧善 哥哥迪谦 母亲的骨灰 周恩来并没有发脾气 过春节 到天津走亲戚 再一次狼狈去国 豪华轮的邀请 愚谦的中国心 洋媳妇受到热情接待 敏谦的故事 进庙烧香 到外交部去告状 五台山历险记 热情的愚谦娘家亲戚第三部 国在变,家也在变结束语

编辑推荐

《德国媳妇中国家》:德国媳妇中国家,王蒙、冯骥才、铁凝、王安忆联袂推荐,一双诚恳善意的眼睛,两种文化的相遇、试探、碰撞与融汇,一个德旧女人的命运与一个中国大家庭复杂、跌宕的传奇。

前言

由于从事编辑职业的关系,一年到头通常要阅读百余部书稿。读得多了,难免眼光有些挑剔,或者神经有些麻木,于是便常常抱怨书稿平庸或者沉闷,缺少亮点和光彩,让人提不起神,调动不起激情。然而,当我打开愚谦先生和珮春女士从德国发来的电邮,读到《德国媳妇中国家》的书稿时,顿感一股鲜活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令我精神为之大爽。我忙戴上花镜,捧着电脑,急不可耐地将它一口气读完。尽管此时,这部作品还略显粗糙,需要打磨、加工、整理和润饰,但是作者独具的才情和书稿所显露出的鲜明特色已然令我拍案叫绝。考虑到作者还在等待我的回音,我迅速在电邮里写下这样一行字:“大作已拜读,总的印象是: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三个字,好极了。”对方闻之自然欢欣鼓舞,于是我们的出版合作正式展开。其实,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书稿。我和愚谦、珮春夫妇相识在十几年前,那时我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而愚谦先生是香港三联书店一向倚重的老作者。他虽常住德国,但在香港名气很大,是《信报》的专栏作家,也常常在凤凰卫视开讲时事问题。大约在2000年,愚谦先生围绕自己“文革”期间“叛逃”的经历写成了纪实性文学作品《浪》,这本书在香港出版就是我担任责编。我至今记得自己初读书稿《浪》的体验,简直把愚谦先生惊为天人,万万想不到眼前这位仪表堂堂的华裔德国汉学家竟然是“文革”期间与马思聪“叛逃”案齐名的另一·重大“叛逃”案的“主犯”。开新书发布会那天,愚谦先生请来了多位“大腕”助阵,其中不少香港传媒界、文化界的名流,光是凤凰卫视,就来了吴小莉、何亮亮和曹景行,大家都对愚谦先生的坎坷经历感慨万分。到那时我才知道愚谦先生交游广泛,他的身边永远是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但在这样的场合,愚谦先生的夫人珮春总是比较低调,她在先生的身旁,不抢镜头,也不争话语权。当大家谈论愚谦先生的书时,她听得很专心,却很少插话,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贤惠善良,与愚谦先生正好是夫唱妇随的一对。尽管,她有时会突然说出几句笑话,自嘲一下或者捉弄一下愚谦先生,令大家忍俊不禁;有时也会用西方人常用的耸耸肩、摊摊手一类的动作表达她固有的幽默感,但愚钝如我,却并不能从中察觉到她与其他的外国媳妇有什么不同。然而几年以后,我回到北京三联书店任职,在北京又与他们重逢,忽然得知珮春这几年辞去一切职务,在家专心写作,收获甚丰,不仅迅速成为了德国知名的作家,而且已然和愚谦先生一起被请上了法兰克福书展里著名的蓝沙发,那可是全世界的畅销书作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啊!从此我便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了。重逢的话题之一就是珮春正在写作的一本关于愚谦先生和他的中国家庭的书,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当即约稿,并安排好了责任编辑,一切有如箭在弦上。可是珮春写得很专心,很认真,因而也很慢。差不多过了三四年,其间我催稿无数次,这部书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过,总算工夫不负有心人,它带给我们的惊喜足以弥补时间拖延所带来的遗憾。书写得精彩,尽管它的内容不过是些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之间的琐事,没有多少缠绵曲折的情节,但是作者娓娓讲来的故事仍然很抓人,让你时而为主人公的命运牵肠挂肚,时而又为作品中的趣闻乐事报以会心的微笑。读后掩卷遐思,得到的竟是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起初我有些不解,弄不清楚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毕竟它写的是普通人的家庭、普通人的生活。但细想才发现,书中的内容非但不普通,而且十分特殊:首先,作品中的愚谦先生是个非同一般的中国丈夫。他惊心动魄的“叛逃”经历和大起大落的命运,他富于戏剧性的去国与归国,他一腔热血忧国思国、渴望报国的心态,始终是整部作品的主线。他的形象,可以借用和改动那句著名的歌词“让西风吹拂了四十年,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来形容。这个人物决定了作品的基调和主题,他的悲、怨、喜、乐,直接牵动着读者的情感。其次,作品中的中国家庭也非同一般,它是个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家庭。它保持着中国固有的三代同堂的大家族结构,遵守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一些传统道德规范。但由于愚谦的父亲早年留洋,后来又投身革命的关系,加上近百年来现代教育的影响,使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家庭对西方的观念是开放的、理解的、包容的。一家几代人多能操流利的英语和珮春对话,仅凭这一条,就可见出这个家庭的西化程度。正是这个家庭中西融合的环境,给了珮春观察和写作的方便,使她不仅可以带着西方人的眼光去看待中西家庭的异同,而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就自然而然、如鱼得水地融入这个家庭,并且以主人的身份写下这本书。再者,作为德国媳妇,珮春也是非同一般的。她爱中国,熟悉中国,对中国文化的热衷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当年为了编写中国旅游指南一类的书,她跑遍了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去了很多中国人也很少去的地方。谈起话来,她对中国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常令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自叹不如。她几乎对中国特有的一切都感兴趣,学中医,扎针灸,练气功,讲食疗,甚至跟着街道里的老头老太晨练、出操、跳街舞。她对中国社会融入之深实为罕见,令人惊叹。同时,作为一位女作家,她的心极细,观察力极敏锐,善于从微小处辨析中国文化的特点,特别擅长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特征。她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这在作品中表现为乐观包容的心态和聪慧机智的表达,这些再配上轻松活泼的文笔,给作者笔下那些原本平平常常的生活故事增添了无穷趣味。从一滴水可以窥见大千世界。或许就是因为丈夫、媳妇和家庭这三个要素都“非同一般”,这本书便得以用一个特殊家庭几十年的变化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社会变迁和精神变迁。它通过描写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相当清晰而深入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老一代追求光明、正义和社会进步的理想主义,中间一代一脉相承的进取精神和报国志向,以及下一代崇拜西方追求物质享受的务实倾向,都展现得真实准确。同时,又通过作者对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描写,揭示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历史与现实。不错,的确是由于国在变,所以家在变,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也在跟着变。在中国多角度多方位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作品的主人公珮春,自己也在一步步地朝中国靠拢,从对中国有顾虑、不理解到熟悉、了解和热爱,最后竟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上海人,这本身就说明她这个德国媳妇已经变成了中国媳妇,其间的经历已经够得上是一部传奇。作家写作关于自己的传奇,怎么能不使读者期待呢?愚谦、珮春夫妇嘱我为本书写序,自知才疏学浅,难当此任。但却之不恭,只能将一些读后感记录在这里,是为序。

内容概要

海佩春女士(Petra Haerin9—Kuan)生于德国汉堡近郊。l975年进入汉堡大学攻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l977年,在全系师生的祝贺下与关愚谦结为夫妇。为了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她在未结婚之前就已开始中国之旅。中国医学、针灸、推拿的神奇使她难以自拔,她花多年时间钻研中医,并到北京、南京、成都等地中医学院实习。她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能和中国老百姓聊家常,谈医药。她目前把全部精力投入写作,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为中德文化的交流搭桥献策。她发表的著作很多,几乎都与中国文化有关。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去做演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她像讲述家长里短一样地讲述着中国、德国、二十与二十一世纪。她毫不预设立场与观念地、绝对客观地讲出了如此动情的沧桑故事。她参与了这样多、这样深的政治事件,成为如此翻天覆地的历史的见证。也许这只不过是爱情,只不过是平常的人性,只不过是正常的喜怒哀乐,只不过是一个女性的非常个人的生活经历。有这样的经历,分享这样的经历,我们有一种终于长出了一口气的感觉。    ——王蒙  冯骥才:一些学者警告我们,未来的世界将要因文明的不同发生冲突乃至对决,本书的一对主人公却用相互的爱否决了这种可怕的预言。就像音乐是超语言的,爱也是超文化的吗?这是通过一种明智的努力,还是缘自爱的本身才达到的?对于这个太难的问题,我的朋友珮春会很轻松并微笑着回答你。    ——冯骥才  一双“德国媳妇”的眼睛,诚恳、善意地观察并眷顾着她的中国家。通篇客观、率直又不乏幽默的语言,讲述着两种文化的相遇、试探、碰撞与融汇。这是她的个人命运与一个中国大家庭复杂、跌宕的传奇,这传奇从细小之处出发,却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跨越世纪的变迁,以及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目。作者不带偏见的明澄之心。以及朴素、丰满的活泼描绘,使她的故事饱含可以触摸的有温度的生活质感,亦呈现出别样的历史价值。    ——铁凝  我与关先生和海珮春是街坊,住同一条街,也在同一家超市,菜场、面包店买食品,享用同一个邮局、银行,还有电影院、书店、咖啡店,大约可猜得出他们的生活起居的方式和我们差不多。但在这外部方式的里面,有着什么样的内心呢?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答案。    ——王安忆  我们家有一条小狗,叫密密,已经16岁,老了,按人的年龄乘以7计算,已经112岁,走不动了。春对它的爱护和照顾无微不至,令我部感动不已。深夜,只要密密睡得不稳,她一定起来看视,上下楼对密密有困难,她就把它抱起来。有时连我都妒忌了。她则说,等你到了这么大年纪,我也抱你。这就是佩春。    ——关愚谦

章节摘录

插图:对于我的父母来说,愚谦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的女婿,他前途未卜,连能否在德国居留也成问题。但我发现,他开始对德国产生了好感,对德国人产生了极大兴趣。他是下定决心在大学读书了。有些中国朋友看他既然会说几国语言,就建议他去中国餐厅打工,赚些钱后去做生意,去开旅行社。但是愚谦都不理会,他的志向是向文化方面发展或者从事写作。这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做白日梦。由于他是从“赤色中国”出来的,他完全可以到教会去申请救济金,或者到政府部门申请政治避难补助金,也可以作为政治难民申请到美国去。但是他一概拒绝了。他不愿意自己成为政治工具,受人制约,他情愿外出打工。为了养活自己,他到中国餐厅去端盘子,到码头去抬钢条,无形中受到周围德国学生的尊敬。我就是其中之一。最令我信服的是,他对新鲜事物,对欧洲社会有一种探索的精神。他对困难毫不妥协,对什么事情都很乐观,学习起来兴致勃勃,这一切对我都是鼓励,使我印象深刻。我忽然感到,我自己也应该多学些东西,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我很欣赏他的是,当他工作起来时能够聚精会神,当他决定做一件事情,不论是在书桌上工作或是修整家里的什么器具,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够转移他的视线。他常提醒我:“如果你做一件事,不管什么事,一定要把全部精力放进去,才会有成效。”这些话听起来很普通,但做起来不容易。我有时候有这种感觉:经过长时期的寻找,我找到了一个知音。他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职业,但是他给你智慧和生活的乐趣,让你活得津津有味。

图书封面


 德国媳妇中国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看到过部分篇章,里边的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就连很多中国人都未曾经历,故事都是连续,独立起来又是一个一个小故事,我80年后出生,这本书的内容的年龄其实比我的年龄都要大,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都可以了解到,读起来身临其境,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经历了一番过去的岁月,很是有意思,建议大家读一读,也许你可以发现今天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原因。
  •     我很爱读传记,特别是回忆录和自传,因为许多并非作者本人所写的传记往往充满臆测,比起来倒不如读回忆录和自传,主观的彻底些。但我自己是一个不写日记的人,所以常常会想,记忆这东西,有多大的可信度、会不会随着时间渐渐起变化、又在多大程度上受作者本人的性格影响呢?整个周末在家读三联出版的《德国媳妇中国家》,作者海珮春是关愚谦先生的夫人,关愚谦先生家学渊源而际遇坎坷,受家庭影响,文革期间不得已“叛逃”去国,但对父母之邦的深情眷恋却未曾稍减,出于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使命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华以及对中德两国的了解,渐渐成为中德之间的一位文化使者。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从七十年代在德国相识相恋开始,到现在四十余年的经历故事。作者以一个妻子的视角,温柔而深情的凝视着自己悉心打理的这个家,真诚而客观的审视着丈夫身后的这个大家庭、以及与它一样背景特殊又人口众多的祖国几十年来的变迁。她写自己对丈夫的爱和欣赏:“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简单的就像一张白纸,我写我的履历,半张纸都不需要。因而我看事物也就这么简单。我喜欢他,就是喜欢他,我从来不问他的过去,也不想知道。”“他对新鲜事物、对欧洲社会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对困难毫不妥协,对什么事情都很乐观,学习起来兴致勃勃,这一切对我都是鼓励。我突然感到,我自己也应该多学些东西,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他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职业,但是他给你智慧和生活的乐趣,让你活的津津有味。”“我们两个人,从两个不同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文化来到一起,但又像磁铁一样吸在一起。我觉得他的一切,他的多愁善感,他的夸张的勇敢和乐观主义,他的想家,我都能接受。”她写自己对中国政治的看法:“我说‘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也要当党员。’迪谦(愚谦的哥哥)就问‘为什么呢?’我慢慢的回答‘在中国,当大干部的、有权有势的、能坐上汽车的、发大财的都是共产党员,只有入了党,你才有前途,我为什么不入党?’”“1990年夏末,我又来到北京和亲友见面,大家变得不爱谈政治,理想主义似乎不复存在了,怎么样多赚钱,大家向钱看。这倒好,有了一个明确的分工,政治是党和政府的事,老百姓想着过好日子就行了。”“愚谦最烦西方人谴责中国没有人权。他说,他小的时候,母亲和学校都教他们如何做人。在欧洲大学演讲时,他经常提到中国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勤、健、智、省、温、良、恭、俭、让等等,比现在的人权不知好多少。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扭曲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到排斥。”“中国就像一列非常非常长的列车,在向高处挺进,如果速度过快是会翻车的。一旦这趟列车倾覆,全世界都会遭殃。我情愿这趟列车开得更稳当些。”她从零开始学汉语,去70年代的台湾学中文,跟随丈夫到刚刚开放的中国旅行,为丈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跑到外交部抗议,跑遍各地去学中医、针灸、食补、气功,并以写作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一个人这一生学得越多,阅历越丰富,越会感到生活有多美好”,她在书中写道。在愚谦先生笔下,太太珮春“有德国人的严谨”,“我开车冲红灯,她说违反交通规则,我找停车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她说这里不行,挡着人行道”,两人合著《中国文化古迹指南》,提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最后一块浮雕“人民解放军胜利渡长江”,士兵手中拿的是什么枪呢?珮春坚持要在北京的外甥实地去看清楚。可就是这个地道的德国姑娘,却能做出一大桌子中国菜,甚至“同时擀四到五个饺子皮,把中国留学生都看呆了”。愚谦和珮春既是夫妻,又是师生,既是最亲密的朋友,又是最好的合作伙伴。读这本书,就像是受邀去他们家里做客,有种特别亲切和放松的感觉。想来他们在汉堡的家也是一样,三十年来不间断的接待中德的学生、亲友,使这里成为许多人惦念的家,许多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特别之地。德国媳妇珮春说,“一个家庭的温馨和舒适主要来自家庭成员的关系和家庭的布置”,读的时候,如果碰巧手边有一杯清茶,那么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珮春也是个“茶罐子”。
  •     蒙蒙细雨,夜深人静,合上《德国媳妇中国家》本书,感到真实、踏实和满足。生在90年代,我无法相信文革,大批判,只能从不多的书籍里获取寥寥的知识,寥寥的描写。人总是有猎奇心理,越阻止我去了解的我越想了解,反而,我对文革那段时间有着很大的好奇心。感谢那个一瞬间,关愚谦能看到一个与他长相相似的日本人,一个有知识却时刻会因为政治跌下山谷的人被救了。我没有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很难体会到文革对家人的影响,我想这也是好事。只是那个时候外公是老师,有一天,也是这样的飘雨的下午,天空昏暗,他偶然给我讲起文革的那些事,他被关在牢里,他认识的朋友,他觉得有才的人,一个一个发配远方,了无音讯,或病死或饿死。我看见他浑浊的眼里闪着点点泪光,却坚持不留下来。他说他没什么大才,也做过农民,所以侥幸活下来了,其他的人呢?更有才的年轻人呢?我的母亲和舅舅都没有读大学,我母亲学习很好有很聪明,可是外公不让她读。小时候,经常怪外公,为什么剥夺了我母亲受教育的权利。可现在,又似懂非懂的懂了,枪打出头鸟,没有大才,不算拔尖,平庸、平凡、平安或许也是件好事。我不知道外公会不会偶尔还梦见文革那个时候的事儿?学生打老师,被红卫兵抓住头发,要在胸前挂一个大牌子沿着街走,还要蹲监狱,生死未卜。多可怕啊,人要是失去了自主判断的能力,只能随波逐流,没有了法律,没有了道德,更没有了规章制度,无处辩解,无处伸张正义,这将是多么的可怕。幸运的是,关愚谦逃出来了,不管怎样,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很佩服海珮春,世界上的一见钟情很多,能坚持一辈子的,能有多少?国家文化之间差异很大,尤其是在中国还没开放前。她勇敢,她敢于把握自己的爱情,她智慧,她懂得如何相处、如何做人。一个德国女人,用她自己的心去感受爱情,感受文化,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妻子。她爱她的中国先生,更爱中国文化,她去了解愚谦的家人、朋友,热情的给予帮助,她客观的看待历史,看待中国发展的变迁。如果你想了解怎样与丈夫一家人相处融洽,那这本书也是很好的教材,看洋媳妇怎样融入中国家庭。正是因为没有受到文革的迫害,她能从外国人的角度客观评判,但她了解中国的文化甚至比中国人都多。更让我惊喜的是,书的语言简单易懂、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故作玄虚,都是一个个的小故事,读起来很有趣,也很轻松。是很棒的睡前小故事。有时间就读读吧,会让你有了新的看法,还有,更想活到老,学到老了。不管怎么说,对比过去,现在是个好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早些时就看过他的中国丈夫德文版的自传体大作“ 浪 ”(“生活在两个天空之下”),作为中国的洋媳妇她客观公正地见证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书中看到她对中国,对她的中国家和中国人民的感情是非常真挚,读后很感动。很为我们中国有这样的媳妇感到高兴。另外她的中文写作功底也让人钦佩,虽然书中还看得到个别语言表达的小瑕疵,但更加感到作品的真实和亲切,期待着她的更多的作品。
  •     非常有趣的书,三百多页看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
  •     作者从一个爱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真实地反应了中国几十年来的变迁。读其文字仿佛穿梭在中国前进的时光隧道。对中国在发展中,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做出了很中肯和客观的评价。
  •     已经看完了,写得非常好!娓娓道来一对平凡人的人生,却因国际差异、特殊历史经历而大不平凡。而且,看完后,很喜欢作者的人品!相比之下,她老公的《欧风欧雨》差了好多!
  •     用德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20世纪下半叶,感觉是那样的怪怪的,让正常人无法理解。
  •     一个很可爱的德国女士,见过她本人后决定买这本书,还没看,但她的严谨和认真已让我折服
  •     喜欢,海珮春好真实啊
  •     欧洲游记,不错的简单文字,舒服,有种大家的情怀。
  •     就一个人的自传来讲,很有趣,了解了很多关于另一家人的故事,很高兴
  •     感觉这一家子逼格好高啊,也可能是看这本书之前对所谓的关愚谦不了解的缘故……作者从外国人的视角来叙述也很有参考价值。
  •     一个德国媳妇眼中,中国三十年来的风景,写的太有趣了,一口气看完
  •     帮朋友买的,看了不错
  •     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起来有相同的温暖
  •     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写的真的不错,呵呵呵
  •     了解新中国的成长历程,从一个家庭开始。会让你产生很多思考,此处无需赘言。
  •      “他对新鲜事物、对欧洲社会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对困难毫不妥协,对什么事情都很乐观,学习起来兴致勃勃,这一切对我都是鼓励。我突然感到,我自己也应该多学些东西,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他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职业,但是他给你智慧和生活的乐趣,让你活的津津有味。” ——对于不乏物质、又有宽广内心世界的女性来讲,嫁给钱串子才是真正的灾难。
  •     尊重历史,写的很客观
  •     从书里了解到我们不曾经历的那个年代的一些故事,包括中国,包括当时的德国.
    而且作者是个女老外,她的文笔很风趣.我喜欢它的内容和风格,对人物传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买来一看.
    很实在!
  •     特殊的家庭背景 特殊的时代经历
    从真实客观的角度 用爱的融合 见证历史的变迁
    小家庭 大视野
    温暖生动 可爱动人...
  •     偶然发现的一本书
  •     满意至极
  •     一般是不喜欢传记的,但对于这位嫁给中国人的德国女士实在好奇。她的经历也确实有趣,很顺利就读下去。对于德国人直接干脆的个性也有了更好的认识,看得很开心,推荐
  •     德国媳妇的文笔相当不错,想是受其丈夫的影响。不像一般外国人写的与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有所不同。

    文章有忧伤,有感动,有幽默,更有忧国忧民。爱与感伤,但愿我们中国永远远离苦难,不要重蹈覆辙。
  •     蛮有趣的
  •     看过关愚谦的《浪》,印象很深。没想到他夫人对中国文化这样痴迷,文字也很不错,故事生动有趣。
  •     正版书,很好,一口气读完了1
  •     15.03.18起,有趣,这样的姑娘我也喜欢
  •     两种文化的碰撞,帮我了解我想了解的生活的书,所以很喜欢
  •     见书如见人,文笔清新,内容有趣,不乏深度,独特的视角,带出一段历史,可贵的是作者真挚的感情,毫不掩饰,故事精彩,文笔流畅,值得一读。
  •     买了好几本,送朋友看,他们都说 很好。
  •     上周出差,在机场候机时偶尔看到了关愚谦的《浪:一个为自由而浪迹天涯者的自述》,立刻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了下来。后来又上网查关先生相关的书籍,看到了其夫人海珮春女士所著《德国媳妇中国家》,也是欲罢不能,花了一个通宵读完了。关愚谦、海珮春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关先生的传奇经历,海女士对中国文化喜爱和深刻理解,都让人很感动!希望三联出版社能多出这样的好书,期待关先生的下一本书《情》能尽快出版!
  •     原本只想做个普通家庭妇女的德国女孩因时代际遇进入中国一个非普通家庭后的传奇人生,写得家常而有分寸。
  •     简单,真实,生动。德国媳妇对中国丈夫的宽容与体谅,最让人感动。作者年轻时真美,有点戴妃那种感觉。
  •     只能说……官二代家族的生活和咱太远了,唯一能领会到的只是作为一个个体自强自立的精神值得学习。13/06/24
  •     20101114@艺林书店
  •     读起来很顺,让人总是期待下面写的是什么。 总体思想估计受丈夫影响,很主流,但毕竟是西方人写的,口吻中立
  •     1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2有魅力才能吸引别人3遇到困难要从对方角度想
  •     非常之好!
  •     一个来自异国的媳妇,她的知性、爱心非常感人。
  •     帮爸爸买的,说不错
  •     当时是在读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中,见白岩松有推荐此书,便在当当上下单。其实很早以前就读完了,一直没来评价。这本书值得推荐的,作为一名德国人,中国媳妇,还是一位身份很敏感之人的媳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夫家这个大家族经历了很多,也折射出当时许多人的境况与命运。由一个外国人来记述,很平实,也不偏袒这段历史。
    其实,最让我觉得值得学习的是作者的那份学习激情与肯下笨功夫的踏实与毅力。对于我辈后来者,这样的精神尤为可贵。看后增加了很多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同时也激励自己多去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精华。
  •     敬启者:

    我对贵公司的送货准时、周到的服务非常满意!

    我是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该书的连续转载,后到贵公司的网站上搜索,最后在网上支付购买的。
    贵公司的网站建设的很好!

    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故事感人心脾。特别是女作者的为人处事,最值得咱们中国妇女们学习。我感觉中国的妇女,很多都丧失了中国的老传统美德了。贤妻良母型的妻子,已经很难遇到了,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啊!但是,出其不意的是,在一个德国女子的身上却处处彰显了中国女子的美德!

    客户:陈强敬上
  •     轻松生动的笔触,让人回到那个动荡的时代。两种身份,两种角度去诠释一段历史,从个人出发映射社会,很流畅,很好读,属于一口气读完的推荐之作
  •     书写的不错,一口气读完的。
  •     上午10点买下午2点到
  •     一个德国媳妇的叙述,平实的语言里透出对丈夫的爱,对丈夫家庭的爱,乃至对中国的爱。
  •     给力,继续加油!
  •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容易让人想起Ulrike
  •     消闲……另外看人物叙述的时候越来越感觉到社会阶层的相对封闭……
  •     作者对另一个文化的探求和热爱;对丈夫家庭的包容和理解;对待人的善良和对事情的认真执着令人感动。
  •     看完后在与大家分享心得
  •     想来关先生没有他爱祖国,祖国是否爱他的困惑,中国知识分子在动乱年代的遭遇让人同情,但劫后余生时的家国情怀更让人感佩.阅读中我几次潸然泪下.
  •     几乎一口气读完,写得不错.看看别人的视角,能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
  •     第一次看到它,是在报纸上的,每天一段,看得不过瘾,所以买了一本,细细再读。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让你看了更深刻!
    还有赞一个,昨天下单今天12点就收到书了,快得出奇,以前都是搞了一周才到的。
    而且包装还挺干净的,有收缩膜,就是书儿有点皱了,不过不影响心情。
  •      看得出有修饰的痕迹,但是不否认她让我重新去感受中国文化。
  •     自尊宽容则可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     当随笔看看蛮好吧
  •     书的作者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不仅聪慧,而且贤惠,不仅爱中国,也了解中国。有了这么多值得骄傲的品质,却一点都不骄傲,反而更加平易近人。这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

    这本书值得给所有人推荐,里面不仅有感人的心理历程,精彩的中德之间文化交流的经历,也讲出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     首先说一下,三联的书越出越多,质量嘛,当然是江河日下。在后半部分,某一页的下半部分,拨通电话,居然能写成“插”,搞不懂文字校对是干什么的。
    另外,作者的某些观点也是失之偏颇的,譬如,对夫家亲属能脱离中国籍、加入美国国籍表示了很大的欣慰。又如,说中德两国的姓氏,德国的取名不好,有点源于屠夫工匠,中国的姓都很有渊源、文雅,其实未必都是如此,不知其先生观后作何感想,为何未予纠正。再者,似乎有个亲属的关系我没搞清,某个朱姓的吧,仿佛又双重身份。
    书不在手边,只能说大概,待以后详细补充。但是建议欲买者可以略慎重些。
  •     通过一个德国女人的自述去了解一个时代、两个民族的方方面面
  •     很喜欢这种以自己内心感受直接写出来的书,真实! 回忆录什么的大爱!
  •     内容绝对值得推荐,不过就是里面有装订错误,差不多200多页装倒了,而且有些页面没有切开,只好自己裁开
  •     说实话这个德国女人是用心在写,当然很好。她老公写的什么呕风呕雨就让远不如她了。
  •     奶奶在报纸上看的连载,漏了几期,这次每一本书,直接全都补上。
  •     送货及时外包装也行
  •     只是看了书中的照片,就能感觉到,作者和丈夫是幸福的一对。
  •     作者不仅用很多篇幅来描述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更说明了从一个西方知识分子的视角看到的中国社会中的弊端,幸好是一个外国人,如果中国人写这样的观点,能出版吗?
  •     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心理面总觉得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很另类,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甚至感觉有些自卑。看完这本书之后,令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确非一般西方人所能够理解的,让我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当然,西方文明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果能够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将会使这个地球村更加和谐。
  •     以后要多多关注他们夫妻二人的书.
    中文的还是少,希望出版社多多翻译出版.
  •     这本书太吸引人了,尤其是第一部德国媳妇非常动人,让人不忍释手,读她们的恋爱故事实在不亚于爱情小说,但却真实自然,相信人间有爱。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特别是看过关愚谦写的《浪》后体会犹深。作者在徐徐讲叙的故事里表现出来的真诚朴实的为人态度、不卑不亢的处世原则,真感人!
  •     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     好久以来读到的一本好书,接近一口气读完。我想有空了我还要再读一遍。在汉堡的关老师之前就听朋友提到过,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他的故事,觉得特别亲切。全书写的是一个德国姑娘和一个中国大家族的故事。看似家常里短可主线还是关老师的一颗爱国之心。颇为感动,就像在昆明事件发生之后,我在记事本写下的,不管何时何地,我都希望我的祖国永远和平。
  •     势利的现实。
  •     许多残酷的压抑的历史背景,在她淡淡的语言中缓缓的倾泻而出。就像有个人拉着你谈家常,但不失清新和深度。
  •     细腻,真实是该书特点。一个德国人能这么喜爱中国文化,反之许多中国人不如她。
  •     作者天真直率、有话就说,内黑不避亲的性子大大冲淡了她得自丈夫一家的二共既得利益者陈腐价值观的气味。看到她公公是怎么动用特权为她看牙的、她老公家里那些亲戚是怎么腆着脸求他们把自己无所不用其极地弄出国的,也是饶有趣味。
  •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上一代文人的文革经历。
  •     德国媳妇在中国是不容易的,
  •     家庭历史
  •     有趣、易读,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外国人眼中的新中国
  •     书名差点就让我错过这本书,文字和感情都非常的朴实,读着很舒服,很喜欢看他们文革后回国的故事。
  •     海珮春真地道
  •     非常有趣,几乎废寝忘食读完的。美中不足的是1.中文水平 - 句子语法都没错,但读起来明显感觉写作时用的是西方语言的思维,导致很多句子翻译腔很重 。另外有时候有语法和用词的错误 - 难道出版社不应加以纠正么? 另外像作者这样能容忍丈夫有一大堆的朋友亲戚长期住自己家的女人不多啊
  •     诚挚的德国媳妇,趣味的混血家庭,很愉快的阅读经历。
  •     可以看,了解德国人如何评价中国文化、社会的。
  •     看了关愚谦的浪,再看其妻子写得这本书很生动,值得配套收藏。
  •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几乎废寝忘餐在工余时间把它读完了。这本书是关愚谦的德国太太写的,从另一个侧面增加了我对关家身世的了解,或者说文革如何造成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历史悲剧的故事。不同于郑念写的《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着重于个人文革期间的悲催经历和内心独白及后移民国外,带着对过去的愤恨抱怨而终老的结局。我被关家成员的乐观及勤奋机灵所鼓舞,我感叹,不管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只要保持希望并灵活变通,定能适应困难,走出困境,人身没有迈不过的坎。
  •     这个德国女人写字很感性,比许多我认识的人都好。
  •     一个德国人,能够对中国的人情世故如此了解,这该是有多么热爱这个文化?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文革以来中国的故事。
  •     透过一个外国人的个人经历,可见出即将成为历史的那一段时光。
  •     书不错,可读性非常强,记录了那一段历史。推荐大家读一下。值得收藏
  •     还不错,看不出外国人写的 写作方式和中国一样
  •     德国媳妇的回忆,语言轻快,很可爱。
  •     可能是第一次来写评论,非常喜欢这本书,已经看了一半了。因为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所以会觉得更有趣,也更值得深思。和关愚谦的那本《浪》一样,是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的。
  •     简体版的封面实在是不好看!一点都不像是三联出的书!
  •     文笔简单却真挚
  •     很快收到了 还有塑封 就是估计运输途中把书压变形了 整体还可以
  •     我姑且把它称为“三好”书吧,哪三好呢:纸张好、插图好、写的好(对老外而言)。
  •     其实作者也是一个普通人,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待德国人的习惯和中国人的风俗之间的差异,这样的视角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     还不错~十一的成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