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往昔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08653394
作者:[美] 托尼·朱特(Tony Judt)
页数:496页

作者简介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
【内容简介】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 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作秀式审判”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向民众传播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的理论。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其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时髦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中立的报界人士、文学批评家和诗人等。
虽然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但它并不是一部叙述史,而是始终以知识分子独立性这一命题为线索,是一本表达朱特对知识分子角色和责任理解的文集,是一份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托尼•朱特作品”系列还包括《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记忆小屋》(待出)《重估价值》(待出)《事实改变之后》(待出)等。
------------------------
【链接图书】
《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
------------------------
【编辑推荐】
1、“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2、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研究,没有人比朱特更有发言权。这位被称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在《责任的重负》《战后欧洲史》《思虑20世纪》中都体现了对这一问题无与伦比的洞察和智慧,他的贡献和勇气也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和“奥威尔终身成就奖”。作为“局外人”和战后欧洲史专家,他也能更大程度上中立、客观,并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和资料,在当时的历史状况前提下谈论知识分子问题。
3、 针对目前仍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行为的掩盖和辩护,针对目前法国对此问题研究、讨论的不公正、不全面的弊端,用扎实的证据揭露以下问题:
面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奸”知识分子们是由于形势所迫吗?应该合作、抵抗还是置身事外呢?面对战后的审判,当时的学术明星和大文学家如何相互诋毁、倾轧?表现了怎样的虚伪、软弱?
面对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血腥统治,萨特、波伏娃、穆尼埃等法国左派是怎样看待这些“他者的鲜血”呢?面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左派知识分子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掩盖、漠视,还是直面?米沃什、昆德拉等东欧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4、对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立场,特别是“汉奸”和面对残酷统治时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有对照、启迪作用。
5、本书甫一出版就获西方众多媒体的赞誉推荐,评价极高;同时也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
【评论】
★一部令人惊叹的学术著作,足以让那些愉快徜徉于20世纪法国文学字里行间的人们血液凝固。
——《美国观察家》
★《未竟的往昔》是一次直截了当、不同寻常的惊世研究,它考察了那个智性上反复无常的年代(1944—1956)。朱特先生……不只是描述了作为其研究主体的意识形态善变者;他是一位尖锐的甚至带有惩恶心态的卫道士,他揭发了那些在政治现实中测试自己政治理念的知识分子在失败后所表现出的不人道。
——《纽约时报书评》
★出于深厚的学识和不可思议的批评家的敏锐, 朱特…… 考察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本书富含思想含量, 它提供了有关知识分子研究极具洞见的理论。
——《华盛顿邮报》
★无论是《未竟的往昔》,还是《责任的重负》,他(朱特)都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欧洲――萨特、波伏瓦,在法国享受众星拱月礼遇的这一群左翼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对手们――布鲁姆、加缪、雷蒙·阿隆,都被朱特以一种类似“残忍”的方式剖析得条缕分明。
——《看天下》
★在《未竟的往昔》里,朱特以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那些对共产主义满怀热情的人们,以对信仰的忠诚,刺穿了现实与道德的责任感,用颇具煽动性的抒情话语,共同参与编制了一个充满悖谬与罪恶的乌托邦谎言,天真地让自己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道具。而苏联的共产主义极权蔓延至东欧,他们的热情才慢慢转化为不知所措的彷徨。
朱特颠覆了包括萨特(1905—1980)在内的很多知名知识分子的形象。以萨特们的智商和修辞学修养,把他们的作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中抽离出来看,总是能看到值得尊敬的品质,比如正义、良知、对真理的追求。但若放宽历史的视野,在更长久的历史图景中观察他们,萨特们虽然“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萨特之语),但也妨碍了时代健康的血液循环。
加缪以及布鲁姆、雷蒙·阿隆与萨特们相反,他们有自己的辨识标准与判断尺度,尽管他们都被当时的人们弃置于时代的暗角,放逐在主流思想之外,他们以自己的言行,纠正着时代的谬误。即便这种“纠正”是微弱的,甚至在实际上并无甚作用,但在后人检视历史之时,他们可以成为智慧的汲取之源。
——《经济观察报》

书籍目录

引言
--------
第一部分 形势所迫?
第1章 衰退和没落:第三共和国末期的法兰西知识界
第2章 依据经验:失败和德占时期的“教训”
第3章 抵抗与复仇:光复余波中的承诺语义学
第4章 何谓政治正义?冷战的哲学预期
--------
第二部分 他者的鲜血
第5章 摆样子公审:政治恐怖在东欧的真实写照,1947—1953
第6章 历史的盲目力量:对恐怖的哲学解释
第7章 如今真相大白:怀疑、异议和觉醒
--------
第三部分 知识分子的背叛
第8章 俄国人民的牺牲:俄国知识分子的现象学
第9章 对于东方,我们爱莫能助:双重标准和欺骗
第10章 美国堕落了:历史视角下的反美主义
第11章 我们不能让工人们失望:关于知识分子的自我牺牲和有选择的亲和力
--------
第四部分 中王国时代
第12章 自由主义,敌人就在那里:法国政治思想中的某些特殊性
第13章 上帝的功绩通过法兰克人显现:法国知识分子的法国性
第14章 欧洲和法国知识分子:权力的责任、
--------
结论:向所有这一切告别?
进一步阅读建议
致谢
索引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他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
托尼·朱特所获赞誉
大师级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无畏的勇者。
——《时代周刊》(Time)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托尼·朱特文笔流畅,叙事强如海涛,论战笔锋更盛……他能够在过去中洞见未来,使其著作充满独特的时代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史学家,也是同代人中最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
——拉希德·卡利迪(Rashid Khalidi,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托尼·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作为历史学家,他最为独特的成就之一是将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和政治历史相整合,以揭示一种在思想与现实、理念与行动、书籍与人群之间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
——蒂莫西·加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
托尼·朱特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看到并传达宏大的图景,同时,还能深入这件事情的核心,大多数专业学者两者都做不到,他们只在这两者之间飘着。但朱特既能够谈论这个大图景,又能阐释在当下它为何重要。
——马克·里拉(Mark Lilla,著名思想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
与自己辩论,尤其是与自己的激情辩论,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的标志。朱特只要一息尚存便从未停止思索。……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政治评论家)
【译者简介】
李岚,浙江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里昂高等师范学院古典与人文思想研究所联合培养哲学博士,所著有关雷蒙·阿隆历史及政治哲学研究的博士论文曾获法国论文评价体系的最高等级。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知识论、法国知识分子思想史等。


 未竟的往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知识的忧伤——读《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文/斯索以“知识分子”很多时候都是个闪光的名词,这不仅是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决定的,也受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各社会阶层中的属性所影响——它代表了一种特殊的身份,承担着与工人、农民等阶层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一场场政治、思想风暴中,知识分子更容易被推上历史前台,在社会的期待中引领思想、不断发声。因此,在社会乃至知识分子自己眼中,这一群体无疑是要“负责任”的。当然,像很多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在知识分子大谈自由、民主、责任、道德时,只要你稍微走到真相的另一面,自然就会发现另一个有点“丑陋”的话题,那就是:我们的知识分子常常是“不负责任”的,骨子里充满了动摇、见风使舵,乃至背叛。不仅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大清洗时期的苏联,还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劣迹”在一个特殊的时期里往往被放大了,《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一书所欲揭露的,正是这一被时代裹挟的群体的“不负责任”——从我们熟知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到一些走在当时思想界前列的教会人士、作家、诗人等,他们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动摇、退缩、掩饰与背叛等复杂行为和矛盾心理,都构成了托尼•朱特思考的对象。因此,本书的与众不同正是在于“它不是一部法国知识分子史;更恰当地说,它是一本有关知识分子的不负责任议题的文集,一个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研究”。朱特面对的历史素材是极其纷繁的,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线索庞杂,他首先选择从有关战败、德占时期和抵抗运动这些大背景谈起,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们所关注、使用的语言和假设,以保证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后来的一些行为。他反对简单地将知识分子的过错都统统归结为“时代的氛围”,为个人开脱责任,而是努力从众多的事件中找出导致知识分子“不负责任”的实质因素。接着,通过重点聚焦1947年至1953年东欧的审判秀,他考察了法国知识分子的不同回应,此中既有对个体道德状况的关注,也有结合宏大主题进行的细致分析。最后,朱特提出了“法国知识分子的法国性”的命题,思考与评估法国知识分子的独特性,从更大的范畴考察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背叛、被赋予的权利和责任。不难看出,全书角度是独特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问责”的范例;所揭示的问题是冷峻且犀利的,涉及知识分子的责任、道义等诸多命题,与中国儒家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规定性有着相通之处。但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的“责任”的触角需要触及到哪些领域?知识分子在道德、政治中的位置该如何确立?一切似乎非常明晰,但实际又是无比含混的,知识分子的境遇在不同时期、不同政党环境下,都会有所不同。他们有时脆弱,有时刚毅,“百无一用是书生”讲的是他们,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也是他们。也许没有多少人在乎他们的身份究竟该如何定义,但对他们承担责任、肩负道德的诉求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对一个时代的记忆——曾经的忠诚或背叛的考察与叩问,才显得尤为重要。在朱特看来,这些记忆对于法国知识分子来说,“它们是过去的一部分……也是当代的组成部分;它们不能被忽视、遗忘、有选择地保存或抛弃。它与1944年至1956年这段时间一起停留在法国知识分子的意识当中”,这样的记忆也必须被真实地还原,而不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被“篡改、利用、忽视和滥用”!也许正是基于这些诉求,他将一个时代的血和泪放大,把人性的不完美毫不留情地揭露,在激流勇进者眼里看到退缩,从满口正义的说辞中掘出谄媚,认为即使是那些话语没有分量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因此被豁免责任。知识本身并不负责管住知识掌控者的口,这是知识的忧伤。但使用好知识这一武器,却早成为一种理想的诉求,所有的责任自然也容易被归咎在使用者身上。历史证明,就连置身事外的后人也很难对这种“归咎”做出合理、公允的反应,并且,“错误的观念常常以流血而告终,但是无论何种状况,流血的总是他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某些思想家会如此随意地谈论所有事情”——加缪的话,出自一个天才之口,却也代表着普通人的声音。朱特在书中也有相似的批判——“他们所有人都会在某些时候说些愚蠢的话,而一些人总是说蠢话”。要止住知识分子的“蠢话”,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我们也只能呼吁“那些投身于公共竞技场、将他们知识分子声誉的砝码置于政治或道德选择的天平之上的人”,能够“多些谨慎、多些一惯性和责任感”,并权衡自己所说的事情以及表达它们的方式的意义与影响。除此之外,谁又能真正擦除已经成为记忆的忧伤乃至伤痕呢?2016.7.5于北京•既往居■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     文/吴情俄罗斯人为世界贡献出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法国则是将这一群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国度。稍微熟悉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人,很容易做出这一判断。不过,要证明它,其实不很容易。更何况,法国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本身组成极为复杂,且在“二战”后有过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即便当这一段岁月成为历史,但回首往事,这些知识分子在举手投足之间,仍略显得忌讳,不愿稍稍提及。即便是当事人出版的一些回忆录作品,在涉及这一段历史上,也多遮遮掩掩。法国知识分子研究领域内,长期以来少有人接触这一话题。不过,这一局面在欧洲知识分子研究著名专家托尼·朱特(Tony Judt)手上被打破。除却《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Past Imperfect:French Intellectuals,1944-1956)一书,朱特还著有《战后欧洲史》、《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记忆小屋》、《思虑20世纪》等作。正如《未竟的往昔》书名所定义的那般,这段历史,于法国知识分子而言,是“不完美的”,但知识分子研究,目的显然并非是将知识分子拉下神坛,以供普通民众和政府做道德审判。相反,作为一个时代之声,考察知识分子,即便是变了味的知识分子,本质目的是理解过去,并追问知识分子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根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话语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官方话语;其二,知识分子话语;其三,民间话语。官方话语一般指的是官方向社会传布的种种意识形态(此处无任何贬义),民间话语指的是普通百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及对个人处于世界中的位置问题的理解与表达,知识分子话语则是经过高等教育的训练或实际已达该水平的知识分子,在拥有某一专业方面较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后,超越个体的专业,尽可能着眼于整个社会,公开使用理性进行表达的一整套理念。知识分子话语区别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它一般主动疏远官方话语,时刻对当局的政策、理念和做法保持警惕,与此同时,它自觉以启蒙民众为己任,改造民间话语,充当社会良知,进行社会批判。不过,理论如此,实际则非,三种话语之间时常存在着交集,官方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的暗合,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同质(尤其当知识分子没有或鲜能拥有、发挥较大话语权时)。首段提及的法国知识分子“二战”后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在朱特看来,时间范围为1944年至1956年,也即法国光复到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这篇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期间。彼时,法国知识分子,无一例外地“被卷入了共产主义的漩涡”,从话语到实践,从政治到伦理。这样的情形并非一蹴而就。“二战”时法国政府的腐朽没落,纵容法西斯政权成尾大不掉之势;当局在遭遇德国入侵时抵抗完全无力,致使法国最终沦陷;法国国内共产党则对法西斯政权持坚决斗争态度和不妥协政策,最终保留法兰西自由的火种。“二战”后,法国舆论界,哪怕是先前敌对共产主义的人,也都不可避免地亲近社会主义。亚里士多德曾说道,人是政治的动物。但知识分子,似乎不应该有特别明确的暗合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更别提为官方意识形态歌功颂德。一方面是对知识分子政治中立的期待,另一方面,于知识分子而言,处理类似自由、民主、公正、平等之类的大议题或更得心应手。但是,法国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介入”传统,以思想影响思想,以思想引领行动,无论是为德雷福斯辩护的左拉,抑或是建构存在主义哲学抵抗虚无的萨特。不过遗憾的是,1944年至1956年间,法国知识分子,因与官方意识形态过从甚密,终至于放弃了批判传统,在非正义、不人道的行为(如斯大林的“大清洗”,东欧“摆样子公审”)面前,噤声失语。从今人的角度看,以“介入”社会自期的法国知识分子,对荒诞现实妥协的行为实难以理解。如果仅仅一两个人对如此,尚可借偶然性解释,但当整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几乎都作此选择,毋宁必须追问法国思想界的微妙转变。法国知识分子传统主要是以个体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兼有自由主义色彩,而共产主义则诉诸于集体主义。落实到具体实践上,自由主义及其近亲无政府主义都有现实困境,难以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而共产主义显然不存在这样的劣势,相反,社会动员是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优势,并与所谓奉献和牺牲挂钩。战后法国的重建,无意间成为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生长的温室。《未竟的往昔》主角是当时法国知识界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比如萨特、波伏瓦,不过,朱特强调,《未竟的往昔》一书“不是一个关于共产党知识分子的专门性研究”,也非“关于共产主义者的语言和行为的研究”。在笔者看来,《未竟的往昔》毋宁讲述了一个现象:知识分子群体不光彩的集体性自我安慰,(但,当时法国知识界有部分边缘人物疏离了时代,他们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尊严和高尚)他们暂时抛弃了悠久的“介入”传统,偏离了理性和逻辑,为他们自己、也为那个时代,留下了无法弥补、难以辩解的错误和遗憾。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的文章,梁先生以佛教之视角论究了信仰的正确性,其在文章之中说:“夫知焉而信焉可也”,意为对事物有所了解之后再去相信,既是保持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信仰之事。这是梁启超先生由以自身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为契入点,从佛教的信仰转而向民众普及“信仰”一事的正确性。这是其身份使然,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客观的角度,抛开对宗教的热情与虔诚,为民众开以声响传以思想。托尼•朱特是如梁先生一般的杰出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学识的渊博,亦表现在不忘关注于社会时局,更敢于为社会种种现象进行批评。朱特对于战后欧洲历史和法国知识分子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以至于在此中的成就更令其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西方影响力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战后欧洲史》便是其最为有名的著作,一直被人们视之为难以超越的巅峰。而《未竟的往昔》、《责任的重负》等一系列著作则尽现其身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在《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一书中,作者托尼•朱特如是说:“本书是与众不同的。它不是一部法国知识分子史;更恰当地说,它是一本有关知识分子的不负责任议题的文集,一个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从理解作者创作的角度而言,它体现了朱特看问题的客观态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独到的洞察力,这本书代表着朱特这位历史学家、思想家的卓越智识。朱特在引论之中如是说:“在1944年法国光复之后的12年中,整整一代法国知识分子、文人和艺术家都被卷入了共产主义的漩涡。”正是这一原因令当时法国的知识分子沉默或偏颇,朱特用翔实的资料去还原了当时法国知识分子的处境与思想变革。“战后10年法国的知识分子几乎不需要为其行为付出什么代价,他们让人联想起一个缺少历史重力的共同体。但是对于他们的读者,尤其是维也纳以东的格外专注的读者而言,他们的每一个词都极有分量。”法国做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向往之地,引领着时代思想的走向,他们的每一论题都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但也正是在1944年至1956年这期间,法国的思想圈发生了一些怪异的现象。“即法国知识分子未能实现他们的崇拜者尤其是东欧那些崇拜者对他们投注的期望,以及法国对其他西方国家知识分子生活的影响力,决定性地影响了战后欧洲生活的历史。”“近代法国有什么特有的历史贡献的话,那就是一种特殊的紧迫感和个人的介入感。”朱特以其历史学家的眼光清晰的观察着法国近代的历史变化,而他所说的“紧迫感和个人的介入感”都在当时知识分子的身上有所表现。而朱特在这本书中的主旨,便是客观审视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这是一种由战前崇高思想追求到战后沉默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朱特的眼中带有对人民思想指导责任的开脱,同时也是这些知识分子对自身错误进行着无力的辩解。“我们所面对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为自己的效忠寻求辩护,为他们持续的信念寻求一整套论据和解释。”而在这一群人当中朱特意有所指。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一代名流》一书中有这样描写了一位当时的文化、思想的先锋。讲解员:“我同萨特一起到巴士底去了,那里有50万人在流行,他们高举法国国旗,高唱着、呼喊着。”在数十万人的游行之中,能与某个人物的同行所带来的荣誉与参与感,这其中无疑有着极深的信任,更具象征意义――萨特在法国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崇高的地位。而朱特的笔所指向的便是这些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主流声音的知识分子,这而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让•保尔•萨特以及其坚定的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通过朱特的笔力,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知识分子的另一面,除却了文字带来的光鲜的思想,他们是如何面对时局的变换。尽管朱特在对于真相的挖掘上毫不留情,但在教人如何面对,却又给出了一个温和的态度:“好似一束来自遥远陨星的光,照亮了他们,但其最初的淘汰已然消失。”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2017年103本:法国知识分子战后的心路历程,法国思维框架下的知识分子为何选择反美亲苏,对东欧的苦难反犹极权视而不见。在思想、语言、政权框架、民族个性的讨论中会有启发,但是翻译过来高度浓缩的语言读起来真是累,有些一针见血的评论又让人觉得朱特也太求全责备。巴黎是欧洲人的首都,法国不重自由主义只讲权利,战后法国人对昂鲁萨克逊体系的排斥,对解决一切问题乌托邦的神往的根源。法国没有讨论经济学的传统,语言趋向于空洞。法国的哲学体系建立在德国思想基础上。等过几年再翻翻
  •     又一本!
  •     不要被封面上的三巨头给骗了,本书重点不是研究他们,而是整个法国知识分子群体战后对待共产主义暴力问题的立场,以及他们形成这一立场的战前和战后的文化、政治、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从历史遗产中继承而来的知识分子传统。对今日中国非常有启发意义,苏联式的共产主义实验已经失败,罗曼·罗兰、萨特等人对苏联问题的沉默或极力支持的逻辑,依然支配着今日知识分子。
  •     资本主义大萧条的时候 人们渴求平等 于是共产主义出现了 在通过集权进行财产强制分配时 人们又渴求自由 那么身处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群体 特别是只停留在哲学文学层面的那些又在渴求什么 自认为的对公共事务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     是一幅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群体政治立场的整体肖像,包括这个群体内部的差异和对外部政治现实的立场——对斯大林主义下的非人道一面作无罪辩护甚至是选择性忽视。 有思想史的痕迹但又非思想通史,如果对时代背景缺乏基本的了解将会很困难,譬如我。再者,部分内容的翻译问题还是有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的流畅度。
  •     应该是本好书,但翻译实在拗口,我现在正在努力寻思,译者到底说的是什么……
  •     反思之作。稍嫌琐碎。期待修订译本。
  •     本书讨论的主题和朱特的另一本书《责任的重负》一脉相承:现代暴政赋予知识分子一种特权地位,暴君为理性代言之处,知识分子以自身的名义将那种理性传达给民众。这种情形的悲剧在于,人们依然存有知识分子是自由与进步的见证人的幻想,而后者实际上已变成统治者的拥护人。
  •     知识分子们都清楚,一个全新的社会计划在想象的时候是非理性的。但共产主义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社会的科学来重新规划和合理布局,使之变得合理而且必然。借由这些规划,留给社会自由构想的空间和其他成员的权利就消失了。
  •     四点五分 其实不太喜欢历史类型的书 但是由于讲的是法国作家还有觉得名字好听就读读看 列举的历史事件很多 观点很明晰 写的非常好 不算太有趣(如果这算缺点的话)
  •     当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需要以恐怖和鲜血为代价时,理应保持独立思考的法国知识分子为何集体失去立场?可与马克·里拉的《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参照阅读
  •     匆匆翻过。法国人总是遗憾的感叹着
  •     背后
  •     知识分子
  •     在下对法国知识分子历史不够熟悉,很难评论,但对我而言有一种“惊颤”效果。 并且,这名字,一看就很深情嘛。
  •     这本是目前看过的朱特作品里最难懂的一本,需要对法国历史和知识分子非常熟悉,只能是暂时匆匆翻阅一遍了。
  •     争知识分子议题的,这本书说的最清楚。唯一的遗憾就是翻译欠缺,太可惜了
  •     翻译一堆毛病,让原本就是严肃的题材更累了。由文人撕逼那些事引发的高大上思考。关于自由主义和权利的解读让人惊艳。前半本让我几乎成了加缪的粉丝,后半本让我想捡回看两本弃的战后欧洲史。
  •     喜欢的托尼朱特+挚爱的加缪,之前看有关托尼朱特的论文时就特别心水这一本了^^
  •     托尼·朱特关于法国知识分子的力著,从历史脉络、国际形势和社会氛围等多个层面,剖析了二战末期到匈牙利事件之前的这十二年间,法国的主流知识分子热情拥抱共产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并为之粉饰的历史及其原因。朱特的讲述,一直介乎于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之间,脉络清晰,同时也非常耐读。跟三辉出版的朱特其他论著相比,这本书的翻译在流畅性上略有欠缺,实属一个小小的遗憾。
  •     话题剥离历史 睿智重塑常识
  •     被封面的三巨头骗了ツ
  •     知识分子怎么把自己打扮成明智、关切现实却又不承担道德责任,与人间的不幸无关的形象?
  •     托尼•朱特果然很有批判性啊,可能自己对法国有点偏爱,打五星吧
  •     很好!最喜欢最后还给列书单的人了!
  •     翻译看得略吃力,而且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絮絮叨叨的_(:з」∠)_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