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500436898
作者:凌志军
页数:496页

作者简介

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谷底(1990―1991)
第一章活着的祖宗
第二章大灾年
第三章死灰复燃
第二部风云际会(1992―1994)
第四章转折
第五章盛世无英雄
第六章新人治国
第三部潜流激荡(1995―1998)
第七章软着陆
第八章伟人逝去的日子里
第九章朱�基与民心向背
第四部新的梦想在召唤(1999―2002)
第十章殊途同归
第十一章忏悔的年代
第十二章新人类,新生活
尾声后继者

内容概要

凌志军
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主任记者
法学硕士
最近五年连续出版五部著作,全
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近年新作有: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与马立诚合著)
《呼喊――当代中国的五种声音》(与马立诚合著)
《沉浮――1989年-1997年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
《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


 变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我是1990年出生,90后第一代~ 或许我们这一代直到懂事时一直以为世界本来就应是这样,中国本来就应是这样。电视中的斑斓多彩、网络中的纷繁复杂,似乎一切都是现成的。读罢此书,才知道也仅仅就在几年或十几年以前,我们这个社会曾有过的蒙昧与贫瘠,以及每一个渴望变革与实践变革的灵魂。翻天覆地本来说的是如何如何重大的变革,重大到似乎这种变革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其实不然,一点一点的突破与积累才有了这看上去理所应当的当下。《变化》便是从这个变革的“潜移默化”讲开去,涉及一位媒体人理所应当关注的政治领袖,同时亦涉及更多媒体人愈来愈倾向关注的普通人。“盛世无英雄”一章中讲到大家蜂拥去深圳抢购股票表格,场面极其纠结惨烈,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中国常常令人束手无策只能强压的“群体无意识”行为,比如世博,当一个仅有400公顷的场地上拥满超过100万人时,再克制的人格都不得不被灵魂深处的兽性所挑起而蠢蠢欲动。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大家会隔一段时间地一股脑去涌向一个热门,全社会的关注点时时单调得让人无奈。说到底,思想的禁锢,欲望的空虚是导致这种盲从的真正原因。惟愿我们这一代能敢想,敢为~ The society is originally diverse, so we don't necessarily control it.
  •     洞察大变革时代的中国——读凌志军的《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春节过后,一直在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专题。因为是专题研究,所以跟我以前的学习关联性比较有限,甚至与一般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本科课程学习关系也不大,都是围绕着比较大背景的题目展开的。但是既然是学习当代中国的东西,对中国的当代史不能不有一定的学习。在历史方面找,难找到几本合适的书,找政治现实方面的书,也比较难找。网络的一些东西也很零散。我想到了几年前出版这本书。记得当时我的一位同学借了读,都说不错。我知道作者的另外一本书《交锋》,影响很大。于是拿来一读。因为作者是记者出身,语言阐述上,很有感染力,也比较通俗易懂。花了不长的时候看完,速度很快,但是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它不是政治,却具有政治的震撼力;它不是历史,却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它展示伟人风范,却让普通人的悲欢成为众目之瞩;它针砭世情时弊,却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看到了希望。”这是本书封面后面的大字,突出本书的重点与特色,也很具概括性。下面我想以我自己的视角谈谈自己的读后感。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对我来说并不遥远,或者可以说我是伴随其成长。但是我所具备的历史经验还是相当缺乏的,毕竟不是今日,我也不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就是现在,我也可能错过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作者紧紧把握住了这段历史;并且作者可以从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以来这么长的历史作为自己论述的背景。作者的自身条件,使得他有这样的自觉性,去观察中国的发展。而且很多时候从细微之处入手的,尽管作者的理论素养与一般的理论工作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他正是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观察、记录、传播这段历史,意义重大。具备这样的洞察力和自觉性还不够,我们需要一定的资源的积累。作者的资源很稀缺,特别是从神秘化政治走来的中国,境况更是如此。作者是高层报纸的编辑、记者。他可以很容易得获得得天独厚的一手新闻资料,而且包括了很多我们一般人无法获取的珍贵的信息。现在看来,中国的信息已经是相当开放了,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是相当稀缺的,特别是涉及敏感问题的,特别是涉及中国(政府)反面信息的。现在也大致如此。而一些消息是有时效性的,也就是过了一段时间,当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破坏性大大降低的时候,这样的消息就可以报道出来,虽然已是明日黄花,但是理论工作者就可以有了很好的素材。光有这样的素材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接触到一手资料的人很多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吐露出来的也不多。这里有一些客观的原因的限制,也就是在中国发言权的等级性。但是主观的因素更重要,说通俗点,就是作者有这样的历史责任与历史勇气,去揭发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虽然作者肯定受到当局一定层度上的限制,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是一位敢讲真话,勇于讲真话的人,当然,这也于他的身份相一致。但是并不是每位记者都可以做到想他这样的,但是责任又不都在于个人。谈谈这本书的内容。大体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展开如同历史小说一般的描述。作者的书写是相当流畅的,没有深奥的理论阐述,没有复杂的量表。一切都如同一位能说会道的朋友给你讲述昨天的故事,时不时搀杂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同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般。一开始的时候我是被深深吸引的。因为我之前对历史的学习,在1989—1992年这段时间里仿佛是一个断裂层,鲜有描述,当然也是共和国的危难时机,至于到底如何转变为1992年“春天的故事”的,我们也很少知道。就在国人经历了历史蒙难之后,徘徊了一两年后,我们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道。书中对于这段时期的苦难描写得相当感人。我也身陷其中,原来国人在那几年陷入了那样的历史虚无,精神颓废。在我脑海里也逐步填补了80年代到90年代的历史沟壑。例如对于1991年的“毛泽东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原因还是不太了解。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原来还是与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书中很多的描述是很感人的,甚至是令人震惊的。例如对中国历史灾难的比较详实的论述使得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成就的认同大打折扣。伴随着本书的阅读,我甚至觉得一直到21世纪前夜,我们都面临着历史的考验。就是在10几天前,我们国家和民族又面临了一场重大地震灾害,使得我们所谓的改革成就顿时渺小。我可以这么说,看历史,可以增强现实的自豪与认同感,“好在我们活在现实”,但是我有时候会想,其实很多的危机、危难、困难会延伸到今日。书中对于1991年,1998年大洪水,1992年深圳的股票事件的描述等等都是如此。作者对于意识形态的描述使我不太满意。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原因。作者本人陷入其中。可以说90年代以来,作者是意识形态争论的力将之一,这使得他自己的论述的客观性大打折扣。而且可以从字里行间大致可以看出一些。而更为严重的是,意识形态的争论,最后都被政治争论所淹没,或者说,在中国没有真正的意识形态之争,最终具有裁判权的是当局。所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去迎合甚至攀附当权者,甚至当权者的利益,以期待有利的审判。或者说,在中国争论者很多时候,是将anti-party、anti-governmental现行政策和思想的帽子强加给对手的。争论者都要力争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正统”,自己本身也缺乏底气。作者对于左派的评判近乎这样的状态。当然,作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记者,可喜的是,更多的还是代表着比较广泛的底层民众的一定利益的。作者这本书,不可能是“非政治的”。只能说是以新的手法去描述政治,评判政治。书中的大致买路是沿着政治与政治家展开的。书中对于众多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描述与评论也是非同寻常的,甚至有的是比较出格的,当然更多的评述、价值评定是“寓评于介”的。在中国,能够写出这样的书,能够内含这么多的“出格”言论,能够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作者是附带社会生活的政治记实小说。本书最后的后记明显是后来补上去的,作为2002年最重大事件——十六大的召开,肯定是不能却失的大事。作者这一补也表现出他的书是政治的。2002年,我上大学了。10月,我开始认真学习十六大,比2007年学习十七大还要认真。也就是说,从作者的收笔之处,我关注历史和现实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最后要说的是,作者使我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甚至丰富了我的经验与阅历,使得我自己的记忆饱满了。本书值得关注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专业人士一读,再读。
  •     2008年的“改革30年回顾”掀起了一波“回头看”的风潮,由于媒体推波造势,民间集体忆旧,当代史写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成为图书市场上一只异军突起的“黑马”。在此之前,当代史书写却一直是登不上台面的“小角色”,虽然民间对宫闱秘闻、斧声烛影的好奇心长盛不衰,总想摸清楚大政方针的来龙去脉,却只能在捕风捉影的政治传闻中揣摩深意,也为书摊上那些耸人听闻的盗版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虽然海外不断有高层领导人的回忆录、秘闻录出版,却终究是“墙外开花”,在大陆掀不起几丝波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凌志军单兵突进的当代史写作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初试牛刀的《交锋》虽然在当年大出风头、洛阳纸贵,但却只是当年政论热潮峰尖的一朵浪花而已,未必有独一无二之价值。但是,当潮水退去之后,凌志军却是一直坚守的那个人,踏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写作道路。《沉浮》《变化》与《交锋》一脉相承而又别开生面,从局部特写渐渐转向广角全景,上层的“左右争锋”不再是紧扣不舍的主线,民间的暗流涌动才是载舟覆舟的历史动力。而后,或许是感觉恢弘壮阔的全景扫描力有不逮,他又开始调焦镜头,专注于历史断片的工笔细描,从人民公社的前世今生到联想的20载风云,再到中关村的兴衰沉浮,如同在一块一块地为其《光荣与梦想》搭建积木。虽然,受癌症病痛之影响,这个“中国的曼彻斯特”可能无法建立纸上的不朽功勋了,可是他稳扎稳打地为后来者打造了坚实的历史地基,建起了一座“史料博物馆”。他的工作,让吴晓波等写史者省下了不少力气。而这本《变化》是他出道早期的一次野心勃勃的尝试。从副标题“1990——2002年中国实录”来看,很明显是要挥毫泼墨一幅巨细靡遗的历史长卷,可惜限于主客观原因,我们只看到了一幅大大缩水的“半成品”。虽然身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也只不过是从中南海的“门缝”里多看了两眼而已,89之后的高层路线之争、邓小平南巡之时的波谲云诡、朱镕基与地方官员之间的讨价还价他都只是点到为止,哪怕在新闻报道里挖地三尺,也还是无法触及门锁重重的“权力黑箱”。而在思想论争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不过尽管洞悉“‘是’与‘非’的标准还是来自权威”的奥秘,他依然在左右之争、“姓资姓社”等问题上浪费了太多的笔墨,个人的得意、憎恶更是溢于纸上,委实犯了史家之大忌。90年代后,意识形态之争已经悄然让位于利益之争,“左”“右”无非是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可惜的是,这时他还跳不出自视甚高的文人论政局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稍有些琐碎 不过就是这种结构提高了可读性
  •     字数不少
  •     三个字:高大上!
  •      我能看得进去......多难得,这是历史。
  •     南巡 国企改革 三个代表
  •     非常独特的叙事,流畅有力度,尺度很大,描述的年代非常魔幻现实主义,现在不会有这样的书出版了
  •     后面有点扯
  •     了解那十三年所发生的事情,虽然平凡,但却不简单。
  •     想写的内容太多,作者只能有些东西一笔带过。总体说值得一读。
  •     中国发展历程,真正的发展也就是90年代起。
  •     读完《变化》,无话可说。多少无辜平凡的人就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丢掉性命,无人问津,而中国人最喜好的就是这种所谓大气磅礴的“历史厚重感”…
  •     比激荡三十年见解独到深刻许多
  •     很好看,对于我来说是未知的历史。
  •     本人虽然出生在80年代末,但身处穷乡僻壤,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对国事的记忆从2005年才有观感。这本书算是恢复感性记忆。
  •     原来很多咱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作者根本没把它们当一回事儿啊。
  •     前面读起来还颇觉惊艳,毕竟直写89以后中国的书不过,而且作者的视野很宽。但越读到后面越觉得烦,垃圾,堆砌新闻,缺乏批判性和穿透力。
  •     纪录变革中的中国,以经济领域的变化及其背后种种微妙的政治变化为主线,勾勒出一个在困境窘境中挣扎探索又坚定前行的中国社会。作者以记者的便利,搜集并有条不紊地呈现了中国社会二十年间的真实面貌,堪为一部二十年间的中国当代史。
  •     关于那十二年的政治和社会思想脉络
  •     挺好的
  •     很难想象,纪实文学可以写的如此有趣!
  •     客观理性偏见少
  •     号称2003级以后新闻学生必读的书,这本书显然比那些教材更有指导意义,特别是想要在新闻稿里体现宏观意识,可以借鉴。
  •     书不错。多年前看过。
  •     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所成长的这片土地。
  •     历史就该这么写,记者推动社会进步。
  •     感触颇深
  •     非常真实,了解了90年代到底是什么样
  •     爱国爱党,言语犀利
  •     一口气读完,好书。可以成为历史的镜子存在!
  •     大场景,要学习。
  •     2003年畅销书,原来人民日报的同志写的书可以这样好看·····
  •     目前读过最好的政论
  •     见解深刻。让我这新新人类也多少了解了中国如何从意识形态转到发展经济。
  •     知道历史总是好的。
  •     91年初生人,此书补全加深了自己的童年记忆,知道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乱石穿空般开始的90年代,惊涛拍岸,整个国家卷起千堆雪,到十多年后的江山如画。感谢这个时代,越看到后面越是从伟人时代到普通人时代,从历史走到现实。此刻的现实也终将走向历史,自觉沧海一粟,但这一粟自有一粟的价值。
  •     细腻的笔法,极强的可读性,小说一样的历史,非常非常棒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     居然是我初一看的书!不论观点如何,写作手法在那时让我爱不释手。
  •     电子版 中国在变 如何把握
  •     初中那会看的书,儿子抓周翻出来了,随手翻翻记忆全涌上来了,这本书对年幼的我影响很大。
  •     与《光荣与梦想》一样,记者著书,文风也很相似。当时看此书主要想了解一下我还是小屁孩时的中国,果然,看到了不少过去的故事。但现在看来,只是故事书而已,再读这类书,总觉得问题比答案更多。毕竟记录本身无法摆脱作者的主观框架,谁能说那就是当时中国的面貌呢?而且作者与这些事件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紧密,有”主流化“之嫌。相比之下,个人经历才更真实,个人在具体环境中的思考才更有魅力。无批判之意,这种要求大概更适合去读学术书吧。总的说来,作者以集约化和个性化的方式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的窗口,是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的。
  •     2003年8月25日
  •     老凌的书很喜欢
  •     90年代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期间的人来说是一片空白。
  •     菱角湖,盗版书
  •     书名敢叫“实录”的不少,真正对得起“实录”的不多。这是其中一本吧。
  •     gerald赠
  •     这也是读书的时候买的,作者模仿《光荣与梦想》的语气和思维,写的很好,后来没有这样的书了。
  •     出现在我kiddle的第一本书,超赞,值得深读。
  •     本来用了当代史的标签,但是想了想不合适,是当代,却并不是史书。但此书确实值得一读。
  •     好看,话说倘若今天不会叫出版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