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8
ISBN:9787213010521
作者:翁光明 编
页数:349页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一、马免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    三、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第三节  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和万法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形态    二、马允思王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辩1J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第二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7P的内在结构、存在方式及其作用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二、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       ………

编辑推荐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受了时代的洗礼和实践的考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本书正是一本优秀教材。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绪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付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在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的历史背景下,人类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革命家和科学家卡尔.马克思(1818一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820一1895)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公之于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宣告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并为他们事业的继承人所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它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是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类解放的伟大旗帜。    该修订本由翁光明任主编,余宜湘、何根富、叶山土、陈克良任副主编,管敏政负责审稿。各章修改人为:    绪  论——管敏政(浙江医科大学教授)    第一章——叶山土(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二章——姜井水(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三章——翁光明(浙江医科大学教授)    第四章——余宜湘(浙江农业大学副教授)    彭定国(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第五章——余宜湘、翁光明    第六章——范美飞(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第七章——何根富(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林平(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第八章——陈克良(浙江丝绸工学院副教授)    第九章——李金棋(宁波大学副教授)王信民(浙江水电专科学校讲师)    第十章——金森桠(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十一章——翁光明、肖顺娣(杭州师范学院讲师)    第十二章——翁光明                                                                 编  者                                                                1996年4月

章节摘录

书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都属于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共性。但是在属于哪个阶级的问题上,它们又具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派哲学,绝大多数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剥削阶级的愿望,为剥削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作论证,有的哲学家虽然表现出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但是,他们不能真正为劳动人民的解放斗争服务。剥削阶级哲学,由于其狭隘的剥削阶级偏见,总是力图把自己打扮成“全民”、“超阶级”、“无党性的”哲学,掩盖其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上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第一个具备理论体系的哲学。它是以引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去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为使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隐瞒自己的阶级主张,掩饰自己的阶级面貌。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即公开自己的阶级性和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其具体内容、表述方式、论证方法等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一种形态。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情况。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包含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在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又会包含某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此,在坚持唯物论,批判唯心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唯心主义,在近代早期被称作唯灵论或有神论。到18世纪,唯心主义一词才开始通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唯心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唯心主义阵营中,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世界的本原,当作第一性、决定一切的东西,因而称为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美国的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等等。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因而必然走向“唯我论”,即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唯心主义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把“客观精神”,即把虚构出来的离开物质世界的“理念”、“绝对精神”、“理”甚至“神”等等,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因而称为客观唯心主义。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宋朝的朱熹,他认为“理在事先”。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超经验的、永恒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近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不依的“绝对精神”。自然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类的意识和精神绝对化、客观化、神秘化,把它看成是先于人类和物质世界的东西。科学证明,意识和精神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在其发展中分别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这是由人类社会实践与科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状况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及水、火、木、金、土、水五种元素构成。古希腊和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不同的哲学家或是把水,或是把火,或是把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其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的结合。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本原的同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评价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①赫拉克利特还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表明了“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思想。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从总体上看,是基本上正确的世界观。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并力图用物质的原因说明世界及其发展变化。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谬论。第二,承认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并猜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及科学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它们把万物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的物质形态,无法解释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及其内在的差别性。第二,它们对世界的说明是直观的、自发的、朴素的,带有猜测性,缺乏科学论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反映了人类在当时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竞长争高,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就为新的更高的历史形态所代替。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想体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17世纪有法国的笛卡儿,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在18世纪有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在19世纪有德国的费尔巴哈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将唯物主义思想直接建立在近代实验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提高到新的水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依据自然科学已经达到的成就,在自然观范围内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对实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反过来又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意识地研究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坚持灵魂依赖于肉体,自然是认识的源泉,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的唯物论立场;以无神论者的战斗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哲学发展史上有其不可抹煞的功绩,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纯粹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甚至把人也看作机器。这是由于在当时的自然科学中,只有机械力学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从而使唯物主义带有浓厚的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它用孤立的、本质上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不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非历史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到处使用“永恒正义”,“不变本性”的绝对化字眼。这种反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当时自然科学以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为主的时期相联系的。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在自然观方面坚持唯物主义,其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它主张“意见支配世界”,把精神、思想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原理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