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细说老子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1736185
作者:傅佩荣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翻阅《傅佩荣细说老子(大众国学讲堂)》,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傅佩荣细说老子(大众国学讲堂)》中,《老子》八十一章的各章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原文的白话。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作者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书籍目录

总序上  篇绪论第一章 道,可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七章 天长地久第八章 上善若水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下  篇绪  论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内容概要

傅佩荣,祖籍上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著作达九十余部。于深化推广哲学研究、探讨当代重大议题、促进两岸思想交流,贡献甚多。近年来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出版《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解读著作多种,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傅佩荣细说老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只是一个学者,一个刚开始启蒙自己的。在阅读《老子》时写下这些读书笔记,其中肯定存在一些错误。本无意发出,但想及错误本的存在就表明了发出来一起交流的意义。我读《老子》的第一遍是读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细说老子》,其中的很多地方都不太赞同,后来就自己去查字典寻找注解,也慢慢的形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诚如傅佩荣说的,每个读《老子》后的注解都是自己知识和观念的反映。我也是如此。但在自己的理解之余,尽量的去读原文,去理解当时老子的意思,但限于自己现在的能力,或许能理解的深度实在有限。但我不怕错误,只怕麻木。现在发现,也想寻找大家的意见,同时想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去阅读、理解这本中文化中的经典之经典。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从辵,首。本义:供行走的道路。但此处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庄子讲《浑沌之死》,开七孔于,然后有了万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来不仅代表万物,也可能指类、望,‘名’。我觉得这章是在刻画混沌之后,宇宙出现之后万物(尤其是)的差别与对比。道与名相对,妙与徼相对(前者为微妙之意,后者为考察,认识之意)。混沌死了之后,道却永远存在于宇宙当中,维持着宇宙的运行。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长短想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我觉得这章讲的大概是相对论,然后从他的相对论中得出其处世之道。事物的价值只要是以来判定的,总会是相对的。因为本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每一个都有一个灵魂,而且认识事物都是由内向外的。因此后面讲的无为,不有,不恃,弗居,可能更偏向于自然之道,而非的价值。因为大部分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想有为,想拥有,想追求……。或许,用天道来养道,会是相对价值中的一个客观标准,就像上帝的《圣经》一样。不同的是,圣经已经写就,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学习,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的去寻找。老子或许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寻找的历程,而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继承,甚至越走越远。(因为开始做笔记时没有记录每一句话的意思,只是写了自己的理解。后面写得比较详细,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和第十章颇有雷同,如果不明白其意思,可以参照后文)。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使民心不。是以圣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们的望,减少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健。想起一句西方哲的话来:“让自己的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望,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望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望已经在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功,功后有什么……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急剧扩张、物质和望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他一方面在用一元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一个“机械”,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作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不可能最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绪和望之下,结果很容易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章好像是在讲道是怎么来的。感觉好像是万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感觉在讲他的产生过程,或者讲他的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觉得这里的帝是指万物或万物中最大的那个,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来,存在于历史与世间当中。或许,科学做的事“认识和总结规律”,就是在用的认识能力,去试图认识道。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傅佩荣的译法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为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而我的直接是,这里应该是说“如果”天地不仁,“则会”以万物为刍狗,即会把万物丢弃。(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如果圣不仁,(我觉得是指那些明白了‘道’的),(仁:会意。从,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与相互亲爱;),就会丢弃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觉)。橐龠(好像指风箱之意,我没有去查),可能这句是讲道很虚但不匮乏,可以源源不断。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说太多,而应该守住虚静?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和沟通时)确实容易陷入表现自己的境地,不但失去了沟通的本意,也失掉了自己的虚心(我把的虚心大概与望相对,即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而非谦虚)与安静。(或者在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1、被信仰为促进谷物生长保证五谷丰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长、腐烂和再生的神;2、古代道家用语。谷和神本分用。后多并称。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牝:形声。从牛,匕( bǐ)声。依甲骨文,“匕”为雌动物的标志。本义:雌的禽兽;玄牝: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源,比喻道。从说文解字和古代的解释看,这句的意思是指道不会死亡,而且为天地的根源。最后一句是描述道的“质”的,似有似无的存在,但其作用却无处不在,且无穷无尽。这或许是给我们一种信心,道是存在着的,而且可以永远存在。那我们可以通过类和科学去认识道吗?……七天长地久。天地所有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后其而先;外其而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其私。这章节老子似乎想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应用到我们上,其实这种方式基本是贯穿整个《老子》的。关键是我们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说天地长久的秘密是“不自生”,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说“不求自己的生存”,还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较偏向于后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圣也应该学习把自己置之后,却可以达到先。“外其而在、“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其私”。也大概是这个意思。老子可能还是想告诉我们,不应该太关注自己,而应该把自己虚出来,托付给道。这竟然与基督说的“把心虚出来,交与上帝”如此的一致……!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善:古文,譱,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处:處、処,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声。“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这章老子是想借水来比喻道。老子喜欢水,因为水的很多的质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于万物生长却不与谁相争,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觉得可能是存储……呵呵,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感觉)众所厌恶或不喜欢的地方,可能是说不居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往高处走”。后面一连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讲:水宁愿处于卑下(地),心思沉静(渊),施予(与:與,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东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时满怀爱(仁:会意。从,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与相互亲爱),言谈真诚不浮夸(信:会意。从,从言。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用正确的方向来治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后者更强调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治:形声。从水,台声。①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处事也善于生效(事: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行动总是在适当的时机。最后一句的‘尤’,我不确信是形容词还是动词,尤: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做动词时也有“责备;怪罪”,傅佩荣先生把他理解为前者,说“不会引来责怪”,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其本义,“不优异”,一切自然而然,无需比较。我觉得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劝世俗更加谦卑、沉静、博爱、真诚、正值、顺时而动,自然而然。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退,天之道。这章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一些,也是老子对我们贪恋、望的一种告诫。拥有的太多甚至满溢,不如停止;修炼得越来越锐利(变得越来越强大,以便于赢得竞争),是得不到长久的;富贵很难长久,如果富而骄,则一定会招致祸患。功退,才合乎天道。对于最后一句,不仅从历史上讲是真理,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也是告诫我们个的长,或许在生的第一个阶段,从无知到对知识理的追求,从贫困到对功的追求,从无能到创造价值的追求,可能无可厚非,但是就像前面讲的“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意理想和趣,不斤斤计较于,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见和豁达的怀”,这是我存储于手机上的一句话,是朱光潜说的,或许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功退,天之道”吧。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科?爱民治,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哎呀,这一章太长了,而且很难。开始除了后面几句,几乎没能看懂,没有办法,只能遇到不懂的字和词,用我们的老办法,查字典喽。先大概看一下句子的排列,我觉得前面都是如何去修养、去获取知识的理,去多样的发展,后面一句是达到这些之后更为理想的状态。“营魄”不知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书上都讲这是“魂魄”之意,我查了一下:营,營,从宫,荧。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魄: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神,信的指依附于的而存在的精神),我觉得营不是指‘魂’,而是指为‘形’,而魄指“魂魄”,因为魂魄之于,就好像我们之于房子。所以这句应该解为:魂魄和形合一,能达到‘无离’的状态吗?无离可能是指与道合一。“专气致柔”可能是指一种修炼的一种方式,因为无重点词,没有办法查询,所以这句应该是说,专气致柔的修炼,能达到婴儿般(纯洁?混沌?)的状态吗?老子除了喜欢用水来作喻,还喜欢用婴儿,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婴儿是之始,而道也是万物之始。“涤除玄览,能无疵科?”应该也和上句意思大概一致。爱民治,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吗?老子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这也是他的理想和期望。“天门”:指指鼻、口或天庭,开阖即开与关,可能也意指交流,雌:从隹( zhuī)。表示与鸟有关。本义:鸟。引申为的。对于这句话,我没有更好的理解,只能跟从大多数的看法: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这也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雌、确实也有宁静之意,而前半句也确实有自己的感官与外界交流之意。“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应该指明白道理,能没有知识吗?或者说,能不用知识就可以达到吗?但这样理解的话,就和前面的几句有点不太一致,因为前面的后半句都是讲老子的理想的状态。无知显然也是,但可能这里的无知不是指没有知识,而是指不用心机,自然而然,这样理解的话就通顺了。最后的总结语更是经典语,一直流传至今。生之,畜之,应该是一个意思,就是生养万物。后面的并列句是为了解释老子理解的德,应该做到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他,“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意思大致相近,为(為、爲,爲的本义是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猴相对形),有意,可理解为:做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恃:从心,寺。本义:依赖,依靠),这里的“主宰”很有意思,恃的本意是“依赖,依靠”,统治者虽为统治被统治者,其实乃是依赖他们,这与我们政府宣传的“民是政府衣食父”是一致的。可我们的政府却只见它统治民,却不见他因依赖民而感恩,如果说有感恩,也只是存在于文件和口号之中,说一切为民服务,还说“以德治”,殊不知,真正的‘德’不是占有、控制,统治,而是自然而然的引导他们(与强制相对),生养他们(其实也就是服务民)。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能真正做到呢?十一今天暂时写到了第十章,以后肯定会继续读继续写下去。再次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去学习一些文化经典,无论是中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呵呵,现在还在同时阅读《科学二十讲》)。无论现在你觉得奥运的事件现了“谁误解了谁”,至少,我们应该做的,是真正的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不遗余力的学习西方文化,努力做到融合中西,此二者,缺一不可,才能理解和正视对方的“偏见”,让自己和自己的民族长,自信起来,然后才能自豪的向世界宣称中华民族的伟大,而不是现在这般“自卑的,就像是蜜蜂一样,遇到了恐惧,就会攻击别,结果伤害了对方(注意,不一定是敌),也伤害了自己。”(引自今天在群中和网友谈话中的一句话)。另注:关于阅读《老子》的方式,第一是多查,文中所引的词典来自于《汉典》,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其“详细解释”、《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推荐大家查看。第二是:可以用写的方式,因为在写时可以放慢思考,让思维更加沉静和细腻。不仅写自己的理解,也写原文。文中所有的原文,我都没有从网络“拷贝粘贴”,而是一个个字敲上去的,由于文中多出现偏僻字,还可以练习一下自己的文字输入功底呢。因此推荐大家也自己写一遍。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解读老子的人,太多了。形成自己的理解就好。特别赞赏LZ
  •     入门读物,了解老子到底在说些什么很好的版本!
  •     楼主下的很不错,我也是刚拿起老子这本书,之所以读这本书,是源于读了《当下的力量》里面很多时间讲到了“道”,从那本书可以更好的理解老子的道,也佩服那本书的作者
  •     入门书籍,但是正解
  •     难得的清楚明白,简洁生动! 不似南怀瑾般絮叨,一挤,水分哗啦啦的.....
  •     优点是中西哲学上确实有贯通,缺点是考据不够,解读太主观,论据缺乏说服力,经常举完一个例子,让人有一种你是要论证观点还是要否定观点的怀疑。读了两本傅先生的书,感觉总是爱拿自己举例子,实在不是很高明的手段。
  •     购自joyo,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解读了道德经,不过解读得详细程度不及细说论语。
  •     道家的入世而超脱,站在万物的整体观高度来看世间尘世。
  •     呵呵,这是很早写的……确实有点糊涂~
  •     阅读《老子》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老子》,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坎了,从此豁然开朗。傅佩荣特别提出,《老子》并非完全都在谈论抽象、玄妙的观念,它也谈体验“道”之后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以便作为今人的向往。
  •     沦落到看傅佩荣。
  •     明白人说糊涂话。
  •     在我读过的老子的解读版本中, 至今为止, 这是最好的一个版本。
  •     充满智慧
  •     平易近人地解读
  •     还好,不过好像太过浅显
  •     从道,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欣赏世间万事万物的美和真实。
  •     呵呵,这是很早之前读的书,见笑了~
  •     一边抄经,一边听讲座,一边对照参考。傅老师讲的很通俗,适合入门。
  •        我只是一个学者,一个刚开始启蒙自己的。在阅读《老子》时写下这些读书笔记,其中肯定存在一些错误。本无意发出,但想及错误本的存在就表明了发出来一起交流的意义。我读《老子》的第一遍是读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细说老子》,其中的很多地方都不太赞同,后来就自己去查字典寻找注解,也慢慢的形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诚如傅佩荣说的,每个读《老子》后的注解都是自己知识和观念的反映。我也是如此。但在自己的理解之余,尽量的去读原文,去理解当时老子的意思,但限于自己现在的能力,或许能理解的深度实在有限。但我不怕错误,只怕麻木。现在发现,也想寻找大家的意见,同时想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去阅读、理解这本中文化中的经典之经典。
      
       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从辵,首。本义:供行走的道路。但此处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庄子讲《浑沌之死》,开七孔于,然后有了万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来不仅代表万物,也可能指类、望,‘名’。我觉得这章是在刻画混沌之后,宇宙出现之后万物(尤其是)的差别与对比。道与名相对,妙与徼相对(前者为微妙之意,后者为考察,认识之意)。混沌死了之后,道却永远存在于宇宙当中,维持着宇宙的运行。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长短想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
      
       我觉得这章讲的大概是相对论,然后从他的相对论中得出其处世之道。事物的价值只要是以来判定的,总会是相对的。因为本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每一个都有一个灵魂,而且认识事物都是由内向外的。因此后面讲的无为,不有,不恃,弗居,可能更偏向于自然之道,而非的价值。因为大部分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想有为,想拥有,想追求……。或许,用天道来养道,会是相对价值中的一个客观标准,就像上帝的《圣经》一样。不同的是,圣经已经写就,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学习,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的去寻找。老子或许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寻找的历程,而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继承,甚至越走越远。(因为开始做笔记时没有记录每一句话的意思,只是写了自己的理解。后面写得比较详细,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和第十章颇有雷同,如果不明白其意思,可以参照后文)。
      
       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使民心不。是以圣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们的望,减少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健。想起一句西方哲的话来:“让自己的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望,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望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望已经在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功,功后有什么……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急剧扩张、物质和望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他一方面在用一元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一个“机械”,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作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不可能最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绪和望之下,结果很容易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章好像是在讲道是怎么来的。感觉好像是万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感觉在讲他的产生过程,或者讲他的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觉得这里的帝是指万物或万物中最大的那个,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来,存在于历史与世间当中。或许,科学做的事“认识和总结规律”,就是在用的认识能力,去试图认识道。
      
       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傅佩荣的译法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为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而我的直接是,这里应该是说“如果”天地不仁,“则会”以万物为刍狗,即会把万物丢弃。(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如果圣不仁,(我觉得是指那些明白了‘道’的),(仁:会意。从,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与相互亲爱;),就会丢弃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觉)。橐龠(好像指风箱之意,我没有去查),可能这句是讲道很虚但不匮乏,可以源源不断。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说太多,而应该守住虚静?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和沟通时)确实容易陷入表现自己的境地,不但失去了沟通的本意,也失掉了自己的虚心(我把的虚心大概与望相对,即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而非谦虚)与安静。(或者在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1、被信仰为促进谷物生长保证五谷丰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长、腐烂和再生的神;2、古代道家用语。谷和神本分用。后多并称。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牝:形声。从牛,匕( bǐ)声。依甲骨文,“匕”为雌动物的标志。本义:雌的禽兽;玄牝: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源,比喻道。
      
       从说文解字和古代的解释看,这句的意思是指道不会死亡,而且为天地的根源。最后一句是描述道的“质”的,似有似无的存在,但其作用却无处不在,且无穷无尽。这或许是给我们一种信心,道是存在着的,而且可以永远存在。那我们可以通过类和科学去认识道吗?……
      
       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有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后其而先;外其而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其私。
      
       这章节老子似乎想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应用到我们上,其实这种方式基本是贯穿整个《老子》的。关键是我们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说天地长久的秘密是“不自生”,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说“不求自己的生存”,还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较偏向于后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圣也应该学习把自己置之后,却可以达到先。“外其而在、“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其私”。也大概是这个意思。
      
       老子可能还是想告诉我们,不应该太关注自己,而应该把自己虚出来,托付给道。这竟然与基督说的“把心虚出来,交与上帝”如此的一致……!
      
       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古文,譱,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处:處、処,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声。“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这章老子是想借水来比喻道。老子喜欢水,因为水的很多的质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于万物生长却不与谁相争,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觉得可能是存储……呵呵,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感觉)众所厌恶或不喜欢的地方,可能是说不居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往高处走”。后面一连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讲:水宁愿处于卑下(地),心思沉静(渊),施予(与:與,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东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时满怀爱(仁:会意。从,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与相互亲爱),言谈真诚不浮夸(信:会意。从,从言。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用正确的方向来治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后者更强调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治:形声。从水,台声。①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处事也善于生效(事: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行动总是在适当的时机。最后一句的‘尤’,我不确信是形容词还是动词,尤: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做动词时也有“责备;怪罪”,傅佩荣先生把他理解为前者,说“不会引来责怪”,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其本义,“不优异”,一切自然而然,无需比较。
      
       我觉得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劝世俗更加谦卑、沉静、博爱、真诚、正值、顺时而动,自然而然。
      
       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退,天之道。
      
       这章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一些,也是老子对我们贪恋、望的一种告诫。拥有的太多甚至满溢,不如停止;修炼得越来越锐利(变得越来越强大,以便于赢得竞争),是得不到长久的;富贵很难长久,如果富而骄,则一定会招致祸患。功退,才合乎天道。
      
       对于最后一句,不仅从历史上讲是真理,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也是告诫我们个的长,或许在生的第一个阶段,从无知到对知识理的追求,从贫困到对功的追求,从无能到创造价值的追求,可能无可厚非,但是就像前面讲的“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
      
       “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意理想和趣,不斤斤计较于,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见和豁达的怀”,这是我存储于手机上的一句话,是朱光潜说的,或许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功退,天之道”吧。
      
       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科?爱民治,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哎呀,这一章太长了,而且很难。开始除了后面几句,几乎没能看懂,没有办法,只能遇到不懂的字和词,用我们的老办法,查字典喽。
      
       先大概看一下句子的排列,我觉得前面都是如何去修养、去获取知识的理,去多样的发展,后面一句是达到这些之后更为理想的状态。“营魄”不知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书上都讲这是“魂魄”之意,我查了一下:营,營,从宫,荧。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魄: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神,信的指依附于的而存在的精神),我觉得营不是指‘魂’,而是指为‘形’,而魄指“魂魄”,因为魂魄之于,就好像我们之于房子。所以这句应该解为:魂魄和形合一,能达到‘无离’的状态吗?无离可能是指与道合一。“专气致柔”可能是指一种修炼的一种方式,因为无重点词,没有办法查询,所以这句应该是说,专气致柔的修炼,能达到婴儿般(纯洁?混沌?)的状态吗?老子除了喜欢用水来作喻,还喜欢用婴儿,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婴儿是之始,而道也是万物之始。“涤除玄览,能无疵科?”应该也和上句意思大概一致。爱民治,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吗?老子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这也是他的理想和期望。“天门”:指指鼻、口或天庭,开阖即开与关,可能也意指交流,雌:从隹( zhuī)。表示与鸟有关。本义:鸟。引申为的。对于这句话,我没有更好的理解,只能跟从大多数的看法: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这也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雌、确实也有宁静之意,而前半句也确实有自己的感官与外界交流之意。“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应该指明白道理,能没有知识吗?或者说,能不用知识就可以达到吗?但这样理解的话,就和前面的几句有点不太一致,因为前面的后半句都是讲老子的理想的状态。无知显然也是,但可能这里的无知不是指没有知识,而是指不用心机,自然而然,这样理解的话就通顺了。
      
       最后的总结语更是经典语,一直流传至今。生之,畜之,应该是一个意思,就是生养万物。后面的并列句是为了解释老子理解的德,应该做到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他,“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意思大致相近,为(為、爲,爲的本义是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猴相对形),有意,可理解为:做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恃:从心,寺。本义:依赖,依靠),这里的“主宰”很有意思,恃的本意是“依赖,依靠”,统治者虽为统治被统治者,其实乃是依赖他们,这与我们政府宣传的“民是政府衣食父”是一致的。可我们的政府却只见它统治民,却不见他因依赖民而感恩,如果说有感恩,也只是存在于文件和口号之中,说一切为民服务,还说“以德治”,殊不知,真正的‘德’不是占有、控制,统治,而是自然而然的引导他们(与强制相对),生养他们(其实也就是服务民)。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能真正做到呢?
      
       十一
      
       今天暂时写到了第十章,以后肯定会继续读继续写下去。再次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去学习一些文化经典,无论是中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呵呵,现在还在同时阅读《科学二十讲》)。无论现在你觉得奥运的事件现了“谁误解了谁”,至少,我们应该做的,是真正的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不遗余力的学习西方文化,努力做到融合中西,此二者,缺一不可,才能理解和正视对方的“偏见”,让自己和自己的民族长,自信起来,然后才能自豪的向世界宣称中华民族的伟大,而不是现在这般“自卑的,就像是蜜蜂一样,遇到了恐惧,就会攻击别,结果伤害了对方(注意,不一定是敌),也伤害了自己。”(引自今天在群中和网友谈话中的一句话)。
      
       另注:关于阅读《老子》的方式,第一是多查,文中所引的词典来自于《汉典》,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其“详细解释”、《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推荐大家查看。第二是:可以用写的方式,因为在写时可以放慢思考,让思维更加沉静和细腻。不仅写自己的理解,也写原文。文中所有的原文,我都没有从网络“拷贝粘贴”,而是一个个字敲上去的,由于文中多出现偏僻字,还可以练习一下自己的文字输入功底呢。因此推荐大家也自己写一遍。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最喜欢这句话
  •     中规中矩,有参考价值。但对于大家的解读取决于解读者自身的角度与层次,实在与原著的本意并没太大的关系了。傅佩荣的解读还算合理和安全,相比奥修的解读或许让人更能轻松接受。不过,虽然读奥修的书总让我感到不安全,但我还是喜欢他的彻底,与奥修同行或许是一场人生冒险吧。
  •     老子的学习就到此告一段落。本书不会只看一遍,应该可以时常温故而知新的。虽然排版上和文字上很多差错,但无法掩盖傅佩荣老师的博才。
  •     水利万物而不争
  •     即是细说,不如说是作者自己在说
  •     其实看这种书还不如自己慢慢看原著。
  •     读了那么久的老子,只是若是有所悟,看来什么时候要深究啦,之后方可更上一层;LZ的也很有启发
  •     應該說還比較權威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