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河图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101098967
作者:阿城
页数:190页

作者简介

阿城文化随笔新作《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阿城受画家刘小东和喻红邀请,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阶段的学生讲课。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间,阿城每学期授5个星期的课,课上讲造型史和色彩。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繁取简整理而成。“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阿城说。
在《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试图用图像学的方法展现文明之源。传说中的河图即后来的阴阳图,它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传说中的洛书即九宫图,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商代的青铜器中罕见存有。书中的天极即北极星,它的形象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中。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它的符形由盛而衰,与三代王权的长消相符合。阿城对造型解读进而证明,中国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三代青铜器的造型是小型的星象系统模拟,制造和崇拜这个系统,是表达权力的合法性。对天极解读,从而重新解读先秦的儒、道的觉醒价值。对自然地理及气候变化解读,合理推测东亚文明圈的原始面貌,由星象系统而找出东亚文明具体到中国文明,与中亚、西亚、两河、古埃及、古希腊及欧洲的本质区别。

书籍目录

缘起
导读
概说
洛书
河图
天极
天极与龟
天极与蝴蝶
夏商周青铜器中的天极
涡纹、蝉纹
移形借位
虎食人卣
屈原《九歌》
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
天极与先秦哲学
东亚文明的猜测
附录
收藏者言

内容概要

阿城,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和通识》。


 洛书河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文/黄毅鸿阿城新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2014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算是圈内值得一聊的事儿。我想阿城大概属于那种人人都该喜欢的作家,虽然他并不愿以作家自居。当然,他的确更像是一个杂家,创作大名鼎鼎的“三王”之外,阿城也写了一些文化味儿强的杂文,编成集子,读着有趣,也长见识。当然,这还没跳出作家的范畴。再此外,阿城当年还一块儿操办过“星星美展”,又当过编剧,据说木匠活儿也能干,不列举了。新作由系列讲座整理而成,有他平时清谈的劲儿。阿城聊的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论点论据都有,但体例并不遵循学术规范,没有注释,没有参考书目。感觉更像是茶余饭后,大家围拢在一起,各自点上烟,听阿城聊天。于是,探洛书河图,讲先秦哲学,猜东亚文明。这些都是能展开成无数个博士论文的题目,阿城拢共写了十万字。论证不足是铁定的,翻十倍,一百万字估计也还是不足。毕竟牵扯到的问题太庞杂,随便拎出一项,都不得不说来话长,那是所谓专家学者们要做的事情了。之前读历史系的时候,跟导师聊论文,学到一句终身受益的话——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想写的是什么?现在也舔着脸试着一句话概括这本书:以苗族服饰证明,洛书表现方位,河图表现中央,顺便更正,中国古代并非崇日,而是崇极星。当然阿城也参考了张光直、李零、冯时等先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另作推衍,并附“天极与先秦哲学”、“东亚文明的猜测”两章,算是辅助说明。作品的好处不必多聊,这是只有阿城才能写出的东西。我想这部作品在所谓学术界,也应该有它的位置,至少让大家知道了,洛书河图这事儿还有往下聊的余地。书里大量使用苗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作为依据,以图证史的路子,在史学界也还算是比较新鲜。触碰的领域又是先秦,甚至初民时期,材料依赖于考古,且有限的材料难以解读、互证。总之,上古史挺玄乎的,有人说那是中华文明的根儿,也有古史辨派,觉得根本不值一提,全靠一茬一茬的后人吹牛逼。如果非归个类,我想阿城还是属于前者,动机并非出于钱穆讲的“温情与敬意”,而是如书名所写的“探源”,阿波罗神庙里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无疑是重要的。好像无论是作家、艺术家还是科学家,走到底,都得面对一些问题,起源、天人、往生之类。外人看,认为玄乎,成仙儿了什么的,其实是人家真到了这境界,思考的问题自然不同。当然,也有装的,不聊。此外,阿城还聊到了一个话题,即幻觉对艺术产生的作用,这也挺玄的。艺术起源于巫术,这说法早已有之。因此,那些瓶瓶罐罐上的图纹不该平视,而应从上往下瞧。致幻后,望向黑洞洞的罐口,万物旋转,有通神、通灵之感。《楚辞》中常提到的“椒”、“蕙”、“兰”之类所谓“香草”,就是致幻物。这么一来,“香草美人”啊,“蕙质兰心”啊,都透着一股古代夜店的劲儿了。这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还能得到印证,男男女女手拉手,围着火堆转圈跳舞。现在有延时摄影的技术,相机对准北极星,曝光一晚上,周围一圈又一圈的星轨,初民欣赏众神永恒的舞蹈。不过我对上古史兴趣不大,往坏了想,是后人为了给自己找合法性,往上追认祖宗,拉大旗作虎皮,说不过别人的时候,好搬出来压人,还管这叫继承文脉。儒家自宋开始干这件事儿,跟禅宗学的,捋文脉,立正统,从孔孟往下,一条线顺下来,直到朱熹,其他都是异端、野狐禅,不足道,不可法。挺讨厌的。但读阿城,我其实并不太在乎聊的是什么,正确与否也无所谓,姑且一听。我也当然不认为只有大学、研究院里那些所谓专家学者做出来的东西才叫学术。那么个小圈子,恨不得都是当年一块儿留过级的同学,多念了几年书,就以为只有自己才配有发言权啦?其实不也就都是技工吗?钻到两页书里出不来的主儿。我更看重的是阿城引你想抽烟的跑题、闲扯。这是阿城之所以为阿城的地方,解除文体带来的束缚,更自由、更有趣地表达。
  •     出书之前,阿城在媒体采访和讲座中,还承认关于“洛书河图”所有的观点源于冯时教授的《中国天文考古学》,自己只是在冯时教授关于“河图洛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天文考古学》书中已经列举了大量考古发现和彝族等民俗材料,而阿城又在苗族中找到了一些同类例证而已。但是他在写《河图洛书》时,态度和立场就变了,有心的读者如果去读原著——《中国天文考古学》第8章就不难发现,阿城这位大作家仅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将浓缩有深度的学术考证转写成通俗读物,书中却几乎不想提原创,俨然阿城自己研究得来的惊天新发现!!!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算不算侵权?
  •     阿城先生新著《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以“洛书河图”为切入点,贯穿图案造型的对比考证,尝试从造型史的角度重新讨论早期文明的形态及衍变。本书收大小图片近四百幅,文字只占极少部分。全书似可析为三类:首先以“二重证据法”考证“洛书河图”所指及古代天极崇拜;其次以天极崇拜观念重新解读先秦哲学;最后推测东亚文明之原貌。三个部分的特点可用三个词来概括:比证(“洛书”、“河图”、“天极”三章)、议论(“天极与先秦哲学”)、推测(“东亚文明的猜测”)。以文字内容多少来分,比证所占比重最大,议论次之,推测最少。“比证”部分至为精彩,作者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启发,以出土文物、苗族衣饰与传世文献相证,认为洛书即表示方位的九宫图,河图为围绕北极旋转的星象,天极则是北极星。以此为基础,间又论及太极阴阳图的来历,重释《周易•乾卦》爻辞,讨论天极与龟、蝴蝶的关系,以“移形借位”观点分析青铜器之构形,对“虎食人卣”、屈原《东皇太一》重新进行解读。最后总其说,得出“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的大结论。“议论”部分承续“比证”的结论,论述轴心时代(800-200B.C.)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的觉醒。如作者由“克己复礼”看出孔子认为人性“恶”,又如以“坤上乾下”观念解释《老子》思想,实在都是十分精彩的论说。“推测”部分则以《东亚文明的猜测》一篇短文收束全书。此文虽短,却是前两部分郁结沉潜之后的恢弘升腾。从大处着眼,把星象系统提出来,讨论了东亚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本质不同。“洛书河图”,古今聚讼。从现存文献来看,涉此话题的古书多是谶纬之作。据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统计,以“河图”或“洛书”为题的谶纬之书十分丰富。从早期文献一直梳理下来,可知春秋战国时的人对“洛书河图”的认识已模糊(《论语•子罕》“河不出图”)。秦初,已有附会河图之说(《吕氏春秋•观表》),继之而起的是方士们纷繁的谶纬杂言。自此而后,“洛书河图”渐褪去原有含义,历来解说纷至沓来。据《尚书•顾命》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皆宝器也”,“河图”与“大玉”等并举,可见都是“宝器”,《尚书》中的“河图”已是代称,正如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中所说“非玉之生而有文,乃摹其文于玉也”,故称此物为“河图”。近代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一派学者,或以洛书河图为方志图谱(顾颉刚《三皇考》,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承顾说),或以为是有文理的宝石(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本南宋俞琰说)。因年代久远,又缺乏田野调查,对这个问题仍无法统一意见。阿城以其传奇的经历、独特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切入研究,自“洛书河图”具体所指扩大至整个文明造型的研究。本该将此书置于学术史中估其价值,但以此书的独特性放在传统研究著作之列似乎又不太合适。该书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是整齐作者讲演而成,它没有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有的只是呈现、比对、考量,所以见不到传统研究中那种对文献的钩沉辑佚与严谨考证。行文中不时有图片出现,图、文相辅,作者尝试让图片自己说话,追求一种“通融”效果,如其所说:“本书中的内容由于是研究生班授课讲述实录,所以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结果达到专者得其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通融效果。”这种特殊新鲜的文本构成,在传统研究中很是少见,因此这又会呈现给读者一种不一样的阅读模式,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能结合图片进行互证,也需要不时翻来翻去地跳读,以呼应前后,才可能与作者会心。“洛书河图”由本义衍出其他义,因其跨度之遥,文献又不足徵,远非考据所及。细想来,这种比证之法反倒弥补了许多缺失,拓开了不少想象空间。单就此书立意而言,固属难得。作者用了“大行不顾细谨”的法子,风风火火把这段路给走完了,最后搭起来的只是一个探求文明造型的架子,中间可讨论的话题实在太多。这一点是作者自己承认的,承认这书的不考究,随性而至,点到为止。这种文本的长处在能会心于图形造型之勾连对比,短处在缺乏谨严的实证,无法弥缝比对之罅隙。假设固然大胆,求证的小心程度却使人疑。如讨论传世文献对“洛书河图”的记载,对《尚书》、《论语》、《管子》、《礼记》仅是钩沉一下,排出而已,并无多少解释文字。却勇敢地截断众流,从宋代的《周易本义》、《困学纪闻》讲起,蔡季通那几张图的来源也模糊不清,这些论说多多少少都缺乏小心地求证。又如“洛书”一章,谈及1987年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出土的玉琮,它四周的小孔与《周易本义》列出的两张图是什么关系(实际上,两处小孔的个数并不相同),作者也未谈及,只说与术数有关。虽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终究是把这条文明造型探源的路给走完了,行走过程中虽仅择取沿途中几处较奇异的风景,却着实能启发人,或由尽头折返,或自中途回溯,都大有启发。最后要谈的一点是本书从略却非常重要的话题。实际上,戴了巫文化的眼镜看天象,才会产生这些诡谲奇异的青铜器和苗族衣饰图案。本书所谈重在证出土文物、苗族衣饰与传世文献的类同关系,进而回溯先民的观念与信仰,其后再执此观念与信仰重新解释传世的先秦文献。本书对巫文化论述较少,只是简单提到用大麻致幻,人在癫狂的状态下,旋转纹产生升、降幻视,振动纹产生节奏幻听,这一切论说都把巫术归于人的主动致幻。作者摆脱了阶级意识,想要从地上一跃而起,不过还没有飞腾起来。只停留在了人的主观致幻,对仪式的描摹,以及对文明造型承续的讲述。虽谈到许多神秘现象,也尝试将苗文化之孑遗、出土器物、传世文献拢到一块,摊给读者。就笔者个人经历而言,可能还存在另一种非主动的状态。自古齐东多野语,至今“降神”之类的巫术仍留存在故乡,笔者不止一次亲历过这样的事,周围也不止一人能“降神”。这种现象在古书中并不鲜见,而且多记载如实,远非主动致幻所能解释。笔者隐约感觉到遥远的艺术文明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是本书从略的部分,也是让我们颇感兴趣的东西。【20160715补】《易漢學·辨河圖洛書》:桓君山曰:“河圖、洛書俱有兆然而不可知。”緑圖曰:亡秦者胡也。其説始于秦漢時,洛河八十一篇皆託之孔子,故君山辨之。見桓子新論。乃知漢以來並未有圖書之象。夫子曰:“河不出圖。”餘姚黄宗羲以河圖爲九邱之類,圖出于河,爲聖人有天下之徵。“東序河圖”,後人安得見之?雖先儒皆信其説,吾不敢附和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其实没有那基础不太能看仔细看懂,也就凑个热闹翻翻。买本纸书闲的时候翻翻看看图片也很好看。
  •     对于历史的思考,有一些新的思路。我本身不是学美术的,对于造型等方面了解不多。
  •     探源的基础定位在了天象,北极主导的世界想象转化到器物上文字中,诸如儒法道的旨意,表露出不同觉醒方式。苗族纹饰中保存的图像和商周青铜器图样互相辉映。
  •     试图在河图洛书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与图像之间建立关系。有不少图片,但这个和习见的历史阐释相差太远了,大概有点怪异
  •     虽然不是学术著作 但是真的不喜欢这种不简朴的书 有种包装过的感觉 但是对这个角度感兴趣 又想看通俗点的版本所以还是看了。。
  •     在西西弗书店看的,內容单一,胜在图片数量多,青銅和苗族服飾,书价定的太貴,只適合參考。华而不实
  •     强烈推荐此书
  •     蛮风趣的,可作为调侃的书看看,在书店站着读完了,是阿城在中央美院的授课内容整理,书很大,图片清楚,文字浅显易懂。多年前曾去过河南的白马寺,对河图和洛书有了第一次记忆,对先秦文化也有了一知半解。
  •     看完就发烧了。。。。。由于我的浅薄,还是觉得打开了新世界
  •     这本书很赞!从河图洛书的角度解读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夏商周的青铜器,以及苗族服饰,好到极点!
  •     作家阿城在美院讲历史崇拜的天文起源,充分体现跨界思考的魅力(学术一点说是跨学科研究)。从苗饰和青铜器纹饰入手,解说“洛出书,河出图”的起源,以天极(北极星)、天、地的历史崇拜找寻先秦哲学的真实脉络。虽有很多超出一般认识的论断,但从书、物、迹上都能自圆其说。推荐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翻阅,既神秘又不神秘,既好读又不费力。
  •     口语化的表述让原本很晦涩的知识变得稍稍有趣了。探究不了阿城先生考据的内容有多偏僻或借鉴的程度有多深,总之在我以后逛博物馆的时候多了些值得逗留的理由和心有灵犀的释然。
  •     读完对天文、青铜器和符号学非常之感兴趣。有缘深挖 XD
  •     不以学术的角度看,完全能自得其乐。天马行空,从象形学到天文学到诸子百家周易山海经,乃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醍醐灌顶之感。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克己复礼之后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不在结论,在阿城的脑洞
  •     混个脸熟类型书。
  •     有点迷
  •     三星半?封面…手感挺好
  •     比较佩服的是把苗绣的纹饰和青铜器、玉器联系起来,之前一直分开研究苗绣、青铜器、玉器的纹饰,看过此书后联系起来看,真的很有意思。还有书最后一篇对地缘学说的思考,也是醍醐灌顶。
  •     掉进了一个坑里。总是会喜欢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何新《易经新解》已在路上。书正在看…
  •     推荐给全世界!太好玩了!
  •     颠覆了以往来的常识,非常棒!
  •     挺有趣的,一些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历史。
  •     在书店蹭完,作为通俗读本看看挺好哒
  •     阿城真的好可爱啊 自在又聪明
  •      有理有据,但是很多消失的东西只能推论,无从考证了
  •     脉络蛮清晰的 要去读书里提的《中国天文考古学》和《帛书老子校注》
  •     文字或美术的方法做学术研究,结论联想,大胆的想象正确性没法判断(结论不懂,超出自我范围)表达方式是有趣。
  •     光阿城老师的名字就足够好了
  •     一口气读完,通体舒畅。洛书,河图,天极,天极与先秦哲学,用极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片表达的既清晰有利落。书中推荐的几本延伸阅读物都要找来看看
  •     这本书是为了凑齐中华书局朱玲主编工作室的系列丛书而买。 对本书所涉内容完全不了解,看了一遍,好贵~~~~~
  •     原本是为了写论文而买的书,结果却十分好读。最喜欢的一句是“一年的循环,复归到坤,即归藏”。
  •     抄笔记抄到手软……封面让我躲过了一场雨
  •     像阿城这样融会贯通的学者应是最受人敬佩的,时尚的小老头,哪怕一脸苦相
  •     很多创见。
  •     我决定等我把冯时的书看了再来评价这本
  •     “屈原总知道吧,不知道也行,算我倒霉。”“嵇康他们越名教,他们是贵族,是风流。我不理名教,就是邋遢。”老子负阴抱阳,周文王演《周易》的说法很有意思,但八卦还是太难懂了。。。
  •     天极星是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特殊崇拜。
  •     脑洞大开
  •     20年前看见这种书得觉得牛X到家了吧。。。赤脚医生的水准,还背了个抄袭的名号,整个观感都降低了——就写点《棋王》啥的多好?角色定位失败
  •     1星给中华书局。这书不合适用铜版。不合适用大开本。太贵
  •     阿城和华夏始祖之间站着一兆多个国学大师,隔着六百多条天河。 该扯明白的的东西一笔带过(甚至直接跳过去),文字量太少,几乎没有可读性。可看性呢,有一点,少数民族衣服漂亮,显人高贵野性。 搞文学创作的,有悟性,没根基;搞传统学术的,有表达能力,逻辑太刻意,悟性差。 你们啊,这样搞是不行滴。
  •     仁啊禮啊,還都是手段,也需要學啊修啊養啊,也可成為某些範疇、某些階段的志,但「志」的終極,是達到自由狀態,「從心所欲不踰矩」,是覺醒的終極。 書單已收,誠如阿城在書中言明的,這只是一個引子,有志者終會循著這一絲頓悟的興奮,追索下去。
  •     细微处入手,妙笔生花,从青铜纹样和西南苗衣里勾陈出自己的解读。洛书归为九宫、河图归为八卦,而终极是不同于欧洲太阳崇拜与中亚月亮崇拜的北极星崇拜。全书读来实在畅快,虽有所犹疑,却深为作者的自圆其说所折服。
  •     略粗率
  •     阿城老师果然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能扯易辨啊~
  •     环境造人,迷思迷失
  •     还行吧 除了最后哲学扯得实在受不了之外其它都蛮好
  •     再出一本这样的吧
  •     超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