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称之为夜晚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544227148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页数:157页

作者简介

中年的西奥和诺娅没有孩子,但并不缺乏激情。他们在南美相遇,热恋之后已经生活在一起八年。西奥是一个半退休的市镇规划家,厌世而抵御外界。诺娅是教师,比西奥小十五岁,渴望变化和目标。他们的关系因为诺娅的学生伊曼纽尔的神秘、或许与毒品有关的死亡事件而突然陷入危机。当诺娅卷入纪念那个男孩的社区计划之后,她和西奥之间的平衡开始动摇。
故事发生在沙漠边上的一座新城里,给我们展现出两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基至是完全不同的——看法:西奥是热切却有点愤民嫉俗、冷潮热讽、诺娅则缺乏耐性而理想主义。男孩的死亡之谜以他俩的未来在边无沙漠小镇形形色色倒运、夸张的角色——令人费解但印象深刻、讲述了一个关于弃儿猩猩的奇怪故事的伊曼纽尔的父亲;纵欲的丑角穆奇;永远捍卫者路德米尔;乐观的离婚女子琳达;强悍的市长巴特希瓦;加利福尼亚咖啡馆的常客们;还有伊曼纽尔的那条赖皮、垂耳狗——的衬托下渐渐清晰。
阿莫斯·奥兹用充满恬淡和智慧特色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从未得以舒展开来的压抑的野心和爱的苦涩而温柔的故事——他用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一对恋人关系关怀的剖析带出了小镇里天翻地覆的阴谋。

内容概要

阿莫斯·奥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在世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创作过10多部小说,包括《我的米海尔》等。1988年,以色列建国50周年之际,奥兹获得以色列全国影响最大的奖项:以色列文学奖。他的作品别翻译成28种语言,5月份上海译文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他的《黑匣子》。他还以倡导中东和平的政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的身份知名。


 莫称之为夜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一部关于激情与克制,放弃与忍耐,压抑与爆发的小说。中年男主人公和年轻的妻子,风风火火的妻子,她有想法但是在丈夫看来理所当然是完全不可行更没有必要的一些想法,无疑,这些想法对于男人来讲是要命的。因为一件小事而导致夫妻之间的大变化,命运从此改写,这样的故事并不新鲜;作妻子的为了夭亡的学生所做的事情到最后,这些事情给予小说的,要比故事的结局重要得多。他们的命运没有被改写,而是加深了。奥兹在中国可以被称作最知名的以色列作家,他的小说被广泛译介,这部小说不长,但是写得颇为动人,和整天我们在国际新闻版见到的以色列事件而言,《莫称之为夜晚》明确地提供了一种日常性的、从容的生活形态,相比之下甚至有点过于罗曼蒂克了。
  •     一九二九年三月,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奥兰多》刚刚出版,她为自己造好一座小楼,在这小楼里写出了《一间自己的房间》,说,女人要独立,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房间”,也就是自由,随即被现代女性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女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对于男人来说却是头痛得要命,因为在男人们看来,它们要么完全不可行要么没有必要,甚至常常成为导火的那根索,引起可大可小的纠纷。阿莫斯•奥兹1994年出版的小说《莫称之为夜晚》,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西恩是半退休的市镇规划家,诺娅是一名文学教师,两人在南美的一间办公室邂逅,二十几天的相互了解后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八年。如果故事继续这么发展下去,那么他们无疑会成为爱情标兵,显得与众不同。但是地球人都知道不一样是传奇,一样才是常态,有的事情很多人都逃不过,比如外遇。西恩和诺娅的和谐从诺娅的学生神秘死亡开始一步步陷入危机,诺娅对西恩越来越不满,对学生父亲产生了似有还无若隐若现的情愫,西恩也对自己的打字员有着隐秘的欲念。但是用《中国式离婚》中身体的背叛、心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的标准来衡量,诺娅对于西恩始终算不上背叛,西恩对于打字员也只是男人对于漂亮MM的生理反应。所有问题都在于诺娅一直叨念着的那句话——我们该在何处闪光,何人需要我们的光亮?西恩曾是赫赫有名的规划家,是别人口中所谓的眼里的光华,虽然现在厌世而抵御外界渴望独处,但是对于比西恩小十五岁的诺娅来说,眼里的光华只属于西恩,诺娅是西恩的小女孩,过去是,现在是,我们该在何处闪光,何人需要我们的光亮,诺娅希望将来可以不是。所以,当学生神秘死亡,学生的父亲希望设立一所戒毒所来纪念儿子并全权委托诺娅时,诺娅感到这是机会,而且是唯一的机会,所以诺娅紧紧地要抓住。但是作者奥兹却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诺娅投入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学生的父亲以及他的承诺却都消失不见了,诺娅的努力就像划了个圈,画得再圆,还是回到了原地。好在那些努力给予诺娅的,要比事情本身多得多,过程也比结局重要得多,西恩和诺娅,命运没有被改变,而是被加深了,诺娅看清了西恩才是永远站在自己身边随时握住自己的那个人,西恩也懂得了诺娅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小说名为“莫称之为夜晚”,希伯来语,Laila既指夜晚,也是女性的意思,莫称之为夜晚,莫称之为女性。这个小说总让我想起《廊桥遗梦》,一个关于激情和责任故事。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平静安详的小城,都是关于激情和日常的矛盾。奥兹用恬淡而智慧的方式讲述了这个关于从未得以舒展开来的压抑的野心和爱的苦涩而温柔的故事。这苦涩和温柔构成的诗意,和在国际新闻里见到的以色列实在不同,提供了一种日常的、从容的生活形态,为我们了解以色列提供了别样的可能。生活在别处,或者正因此,奥兹获得了法国“文艺长官”称号、法兰克福和平奖、以色列国家奖,2005年,奥兹又从法兰克福市长手中接受了著名的歌德文学奖,这个奖项三年颁发一次,弗洛伊德、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以及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都曾是这个奖项的得主。
  •     三个晚上,这本《莫称之为夜晚》。依旧是不紧不慢的叙事,男女主人公大段的生活剖白,背景是一座沙漠中的小镇。真是有些绝望的背景啊,如世界尽头一般——像海洋一样广袤的沙漠、连绵不绝的秃山、砾石、干旱枯竭的河床,甚至连夜风都带着沙粒与尘土的味道。我真怀疑,这样的荒漠中能生长出爱情??果然,我看到了两张疲惫的脸——西奥和诺娅。一对情感倦怠却在一起生活了八年的情人。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像一杯很冲、很刺激的浓咖啡。诺娅说,她喜欢那种加入特殊香料与白兰地的浓咖啡,带给人一种晕乎乎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点燃了她与西奥的爱情。如今,那份浓烈的激情渐渐被时间稀释了,变成了一杯不冷不热的温开水,诺娅绝望地对西奥喊:“你知道自己是什么吗?一块墓碑!”然而她忘了,他们热恋时她曾深情地对他说:“你很热情,但在渐渐变冷,不要紧,我会让你再暖过来的。”西奥和诺娅,真是各自属于两个不同的星系:诺娅热情、执拗,像沙漠中的阳光,有一种将一切点燃的热力,她的生活是不断变化、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同时她也真挚、敏感,为了追逐一点人性的光亮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而西奥呢?他是冰冷的月光,冷峻、理智、用沉默和眼神说话。他的沉默是涉世的倦怠,是体味了繁华与喧嚣后的超然。他给她做饭、耐心地收拾她乱糟糟的房间,更多的时候他容忍着她的孩子气与任性的脾气。也许,他太了解她了,才能看出她固执背后的勇气、敏感背后的善良。他像一双默默保护着她的大手,小心地搀扶着她的脆弱。又是一个性冷的人,背着沉重的包袱。奥兹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隐忍的,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苦难,这和作者的生活环境有关吧,生活在以色列这样的国家,常年战火硝烟弥漫,没有根基感、没有民族自信、没有家,四处流浪漂泊。这样的人物总使得他的小说蒙上一层去不掉的灰色,像牛奶中的沙粒,再浪漫的溶剂也没有用,喝下去,依旧是满口的粗砺与艰涩。比如这个西奥吧,从早到晚看沙漠,真是孤独得让人心悸呢,亘古不变的荒凉有什么好看呢?然而他却说:有家有沙漠就很开心了。再比如那个死去的男孩和他的流浪狗,人们不知道男孩自杀的原因,甚至很快忘记了他的存在,只有他的狗记得。每天坐在学校门口等啊等,不吃不喝,哀伤得变了样子。正是那个死去的男孩改变了诺娅的生活,使她卷入了一场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同时,也使两人再一次陷入情感的危机中。我想,西奥和诺娅应该是人们常说的互补性格:一个热情、一个冷静;一个渴望变化、一个固守沉静;相恋时,这个互补是吸引,是冷与热的交融,而相恋后呢?这个互补就成了差异,是两块坚硬的砾石,放在一起硌得彼此生疼。好在故事结束时,爱情并没有散场,只是,爱情的催化剂慢慢挥发掉了,只留下坚硬的底物——生活。我想,那才是爱情更真实的一面吧。人们常说,爱得久了,爱情会转变成亲情,世界上没有不死的爱情……这样的说法多么残酷啊,像是给爱情扇了个耳光似的。我倒情愿这样解释:激情退场时,其实,爱情还在的,只是多了一丝无奈与牵绊,一丝相互依赖着的温暖,这种温暖如此模糊不清,以至于,差一点就让我们忽略了它存在的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一本关于沙漠景观的书。整个故事好像为这个服务,但是拖拖塔塔的令人赏心悦目。
  •     翻译啊翻译……
  •     不动声色的衰败
  •     像一个允许小孩爬上爬下的大人,却在小孩看不见的地方时刻留心、伸着手,以防小孩掉下来。
  •     莫称之为……任何。他一向很难定义。我只是觉得,那种缓慢的,平稳的,无法形容的调子,既伤感又坚硬的东西,是奥兹非常拿手的。好故事大概都无法定义。
  •     细腻,灰常细腻。但中篇终究有点不解渴,抽空一定要读奥兹的大部头《爱与黑暗的往事》。
  •     第一次读奥兹的作品,比较细腻的风格。
  •     诗意。他常提出问题,但不提供解决的办法。“我们该在何处闪光,何人渴望我们的光亮。”草草读过。
  •     同样是相差十五年的光景…
  •     从开篇就已讶于奥兹对细节的感受,低沉缓和的笔触勾勒出恋人的隔阂与温情,沙漠的清冷与沉积。个人也有些市镇规划的经验,因此对植物就有特殊的敏感,当在繁星闪烁的夜晚,枝叶的光影里每种情感都显的清晰而深沉。
  •     干净,细腻,精准,诗
  •     很美好的文字。
  •     读不太懂,虽已译为中文;磕磕碰碰地读完了,距离,感受到的更多是距离~ 就是记得一句话:好心人会到处都会遇到好心……
  •     在《莫称之为夜晚》里,奥兹广有口碑的诗意叙事表现于对现状的重复描写,构成特尔科达的“现实”的独特画面。
  •     以色列小说。一对恋人以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
  •     诗的语言。但是没有力量
  •     意象很美好。
  •     我发现我不看简介基本上看不明白这个故事。。即使看到了,突如其来的人称转换把我弄得真是晕死了。。。。功力太差,还需锻炼!!!
  •     文艺不是腔调,而是灵性,是沉淀,是众人经历但直指我心的感悟。
  •     哇 读完了。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完全不同的看法真是写得太厉害了。乍一看简简单单,但总觉得这本书还满深的。有空再读一遍。看了看评论,觉得说得很对,这本书很像中年人的读物。太淡定了。我还真有点参不透
  •     克制与激情之间若是想要得到调和,只能寄希望于一方的妥协,一方的让步。大约是多年前那杯浓烈的咖啡和病痛之时生发的柔情,使得相爱的人面临分开的命运时都会试图挽救。我们在何处闪光?何人渴望我们的光亮?
  •      翻译太伤神了。
  •     叙事弱的作品,篇幅长了,末尾容易挺不住。
  •     2010
  •     粗粝 安静绵延
  •     奥兹的三视角写作,可惜到了书的末尾稍显笔力不足,难道他在收敛?
  •     在《莫称之为夜晚》中,奥兹的诗意语言可谓让人心灵得到洗濯。被诺娅戏称为农民的西奥发自内心的父性照顾,瞎子路波在蟋蟀的尖叫中看见了形色的死亡,穆奇这个五十岁的小孩的幼稚和自傲,诺娅自己的寡断优柔……奥兹的比喻把婚姻展现得令人惊叹,他让我们产生怀疑,却又最为即使地给予宽容。
  •     诗意
  •     鼓浪屿的板栗咖啡
  •     优美的文字
  •     情感和文字十分细腻,佳作
  •     很好的开头
  •     奥兹笔下的沙漠和房子,男人和女人。
  •     渐入佳境。奥兹同学对于女性心理的把握确实很到位。他小说里的人物怎么都和学者相关,这本的女主角还是学文学的。不过感觉这本没有《我的米海尔》厚重。
  •     从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小说读得有点累了,感觉也迟钝了。近期考虑换种文体。
  •     西奥在墨西哥的那段日子真是如游侠般令人倾羡,而与诺娅的相遇既充满偶然又极具宿命感,奇妙的命运之手!我喜欢这个苍老的爱情故事,如夜晚般神秘莫测。
  •     恋人关系本不该破碎和夸张,但在以色列建国之初那个神秘和彷徨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     奥兹作为犹太人所具有的旷野情怀,孕育了这么一种可能——连帕乌斯托夫斯基或许都会爱上亘古的沙漠。
  •     vintage oz.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