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敵意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19
ISBN:9780193978546
作者:北島
页数:234页

作者简介

7月20日,北岛在2011香港书展上作题为“古老的敌意”的演讲。他援引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的名句——“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他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与所处时代、母语以及自身的某种紧张关系,并在演讲中批判“粉丝文化”。
大约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二十世纪开始的岁月,在汉堡和不来梅之间的小镇沃尔普斯韦德(Worpswede)聚集着不少艺术家和作家,包括里尔克。他们一起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在狂欢之夜乘马车郊游。其中有两位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就像姐妹俩,金发的叫波拉,黑发的叫克拉拉。里尔克更喜欢金发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坏这对理想的双重影像。在观望中,一场混乱的追逐组合,待尘埃落定,波拉跟别人订了婚。里尔克选择了黑发的克拉拉,与她结婚生女。七年后,波拉因难产死去,里尔克写下这首《安魂曲》献给她。
这段插曲,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里尔克的诗歌写作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纵观里尔克的一生,可谓动荡不安,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四年间,他就在欧洲近五十个地方居住或逗留。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写道:"谁此刻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写照。
里尔克的这两句诗"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我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乱世,或许可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对于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理解并处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

书籍目录

輯一
3 一個四海為家的人
18 野獸怎麼活,詩人就該怎麼活
28 另一種聲音
36 詩歌是我們生存的依據
50 越過王朔向老舍致敬
55 我的記憶之城
65 用「昨天」與「今天」對話──談《七十年代》
70 八十年代訪談錄
83 《今天》的故事
107 在歷史偶然的鋼絲上──關於“星星畫會”
112 我一直在寫作中尋找方向
125 越界三人行──與施耐德、溫伯格對話
輯二
149 古老的敵意
155 翻譯與母語
161 致二○四九年的讀者
165 詩意地棲居在香港
171 缺席與在場
174 失敗之書
177 我的北京
179 遠 行
184 矽谷的夏娃
188 勸君更盡一杯酒──為葛小佳送行
191 悲情往事──悼張棗
輯三
213 用另一雙眼睛尋找幽靈

内容概要

北島,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現居香港。1978年與朋友創辦《今天》文學雜誌並任主編至今,作品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出版,牛津版作品有:《守夜:詩歌自選集》、《藍房子》、《午夜之門》、《青燈》、《時間的玫瑰》、《在天涯》、《七十年代》 (合編)、《城門開》、《波動》。


 古老的敵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中国诗歌出现过两大高峰。第一次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从《诗经》到《楚辞》;第二次是唐诗宋词,距今已有一千年。中国诗歌日渐式微,尤其到了晚清,说来原因很多,比如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文化环境越发恶劣,由于宋明理学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思想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再有严格的格律导致了形式僵化,以及书面语与口语的脱节等等。晚清的衰亡首先是文化的衰亡。“五四文学”则是受到进步主义的影响,用西方的线性时间观取代中国固有的循环时间观。但五四以来的新诗与传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关键是无法把中国古诗特有的韵味用新的语言表现出来。“五四”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后来所谓的“九叶派”是第一次高潮,可惜因新的历史转折而被迫中断。1949年之后,这些人大多数转行搞翻译。汉语在当代遭到的第一次打击是从1949到1979。官方话语到了文革算是走到了尽头,甚至所有词与物的关系都被固定。1972年初,北岛写了一首诗叫《你好,百花山》,其中有一句“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他父亲看到后让他马上烧掉。因为太阳指的只能是毛泽东,怎么能是绿色的呢?斯帕曾这样写道:“我们经历着一场时代的转折,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回归。在最古老最深刻意义上的回归。一种向源头的回归,也是一种向初始的回归。”始于六十年代末的中国地下诗歌,就是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源头的回归,那就是诗歌的中国。文革的破坏,造成与传统文化的偏离,地下诗歌才有了创造新空间的可能,这恐怕是祖辈后辈都难以获取的空间——在可怖的高压下获得了纯粹的自由,在最黑暗的时刻目睹了令人晕眩的光明。熬到1978年,政治上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地下文学终于浮出地表。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包括《今天》、星星画会、四月影会、第三代诗歌、第五代电影、寻根文学、实验小说,那就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到八十年代中期走向高潮。由于准备不足,这能量没持续多久就衰败了。汉语在当代遭受的第二次打击,是从1989到现在。与头二十年的辉煌相比,近二十年的诗歌革命危机四伏。“今天,艺术和文学面临一种不同的危险:不是一种学说或一个无所不知的政党在威胁着它们。而是一种没有面孔、没有灵魂、没有方向的经济进程在威胁它们。或许市场是公道的,但它是瞎子和聋子,既不爱文学也不爱冒险,它没有思想,只知价格而不知价值。”斯帕的话正好概括了这二十年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外在危机。自1840年以来外忧内患构成了我们复杂的民族情结,而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某种“盛世”的幻觉。这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在这一幻觉影响下,物欲横流,众声喧哗,让本来就很有限的精神资源变得更加贫乏。商业化的影响无所不在,掏空人的心灵,用物质的满足感取而代之。大部分年轻人失去了反抗能力,因为他们不知道反抗的是什么。教育也扮演了同谋的绝色,让人从生下来就不再有怀疑精神。就像流水线,从生到死,一切都被决定了。在全盘商业化的三十年中,无论知识分子和作家,几乎都没来得及有足够的批判与抵抗意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在危机,那就是我们这古老民族太注重功利,太工于心计,缺乏一种天真无畏的“少年精神”。这一点恰恰从内部消耗了向前推进的动力。里尔克在《安魂曲》中说:“因为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可怕的不是苦难与失败,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处境浑然不知。现代汉语是一种年轻的语言,还没有达到古汉语的成熟程度。放在世界横向的坐标轴上也是如此。现代英语的转型可以说是从莎士比亚开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了。与民族命运一起,汉语汉语走在现代转型的路上,没有退路,只能向前走,尽管向前的路不一定是向上的路——这是悲哀的宿命,也是再生的机缘。1990年《今天》复刊后,试图办成一个跨地域的汉语文学先锋杂志。除了文学作品外,也支持边缘化的文化艺术,让中国文化的香火不断。近年来《今天》试图与非西方文明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在做和印度、埃及、土耳其的对话,试图让中国文化脱离简单把西方作为参照系的怪圈。北岛在《今天》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上说:“我特别强调的是,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激情,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它反抗的绝不仅仅是专制,而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回首历史,朝代更迭与经济兴衰如过眼云烟,最终留下的文化创造力,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立身之本。“希望中华民族早日从物质主义昏梦中醒过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掀起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彻底改变我们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品质。”谈论未来就是梦想,在这个意义上,“乌托邦”正是人类做梦的能力,“彼岸”正是梦的边界,而正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和边界,人类才有了方向和目标,才不会迷失在黑暗中。北岛的批判意识与理想主义提醒着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古老的敌意》在大陆没有出版,故简要概述其内容。
  •     1.對抗是種強大的動力,但又潛藏著危險,就是你會長得越來越像你的敵人。2.對作家來說,時代的壓力不一定是壞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沒有壓力有時反倒是更大的壓力。3.翻譯是母語的一部分,文學翻譯的興盛往往也意味本國文學的興盛。4.詩人判斷的標準是非常個人化的,甚至帶有強烈的排他性。在我看來,詩人優秀與否首先取決於原創性,也就是看他是否為世界的精神財富添一點東西,而不是成為這個喧囂的時代的回聲或噪音。5.寫詩難啊——可以這麼說吧,你每天都得從零開始,不像別的手藝,熟能生巧。6.而詩歌不同,它純屬個人的想象,自我認知自我解放,無組織無紀律,不存在熱河外在的強制性與侵略性。7.文學的主要功能並非判斷和總結,而是呈現。8.作為一般讀者,選擇某種簡單立場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作家或知識分子,則不應該有任何預設立場,把歷史作簡單化的處理就等於犯罪。10.我認為這世上有一種病,我稱之為“專制病”獨裁者和被壓迫者都會染上,且無藥可救。得了這種病,無論是獨裁者和被壓迫者,彼此相像,互為回聲。11.要想戰勝你的時代,就得變得比它更強大才行,這樣反而會激發一個人的能量,包括激情和才華。12.我相信歷史的每一步都走在偶然的鋼絲上。13.趣味化往往是大腦的遊戲,是詩歌的迷途或死胡同。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是以前採訪稿的彙整。。都重複的沒什麼價值。一般般
  •     “在《人诗意地栖居》一文中,海德格尔说:无论在何种状况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如此。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北岛在这本书中即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谈如何诗意的栖居,其实也就是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当然后半部分收录的各种序有点水,但前面的访谈让我很佩服他真的实践了他所说的“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不断的做减法,最终由代表一代人回归到成为他自己。
  •     北岛的文字如流水一般随意自然,虽然是选集,但是和书名相当契合。
  •     全书分三辑,第一三辑是近几年对作者的访谈,多数关于《今天》的创办以及对七八十年代的追忆。其间,穿插了一些小故事,比如他跟章诒和,跟刘心武,还有杨葵的父亲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从访谈中也对伤痕文学有了一点模糊的认识。再就是第二辑,我觉得也是本书的重点,是北岛的散文,犀利且沉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里写道:“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这一辑大概就是在阐述北岛在自己的创作生活所面对的紧张与悖论,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代环境与政治社会与民族的精神贫瘠,更需要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去寻找这种古老的敌意,换句话说,正是这种原初的敌意,为一个写作者提供了精神向度。
  •     贵。内容不错,有料。
  •     “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 ——《安魂曲》里尔克
  •     这本选集比较一般,其实北岛不擅长通过访谈来深入表达观点。多泛泛而谈
  •     但凡稍微熟悉北岛的人都知道,《古老的敌意》乃是北岛在香港书展上所做的一次演讲,亦可被视为本书的缘起。书名,亦是演讲名语出诗人里尔克安魂曲:"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本书却不谈诗歌,而分三辑,分别为访谈,散文以及绘画心得。在我心目中,北岛文字,诗歌倒是其次,首推则是散文,尤其是写人写回忆的抒情小品,自然不造作,情深意重,也讲究谋篇布局与达意,简直是当代汉语的精华,而文字背后的那个北岛,放松自在,甚至有些诙谐,认真又魅力非凡。此书中的北岛却板着一副脸,扮演起了愤怒中年的的角色,又加之其不善言谈,使得第一部分的访谈读起来有些让人“发紧”,第二部分的散文稍好,但有些部分言及的话题不适合作者发挥;论及摄影的部分最佳,抛开惯常角色与负担的北岛很可爱,也认真,语言也轻灵些。
  •     北岛给“写作”下了一个我最满意的定义:在写作中找方向,而说到美学,那应该是评论家的事。写作是最朴实的“意动力”!然后就是《越界三人行》那篇中Snyder的话对现在的我而言简直就是“救命草”——致力于探究文明与自然的问题、历史对自然态度的转变,以及环境政治学,现代文化如何向远古的生命与文明学习。不仅文化是场苦旅,理想更是,浸淫于生活的美好只能限于一时。我想,一旦意识到这古老的敌意,我兴许就能找到通往自由之门的钥匙了(笔力不够,只能想到这个比喻。。)
  •        中国诗歌出现过两大高峰。第一次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从《诗经》到《楚辞》;第二次是唐诗宋词,距今已有一千年。中国诗歌日渐式微,尤其到了晚清,说来原因很多,比如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文化环境越发恶劣,由于宋明理学确定儒家的正统地位,思想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再有严格的格律导致了形式僵化,以及书面语与口语的脱节等等。晚清的衰亡首先是文化的衰亡。“五四文学”则是受到进步主义的影响,用西方的线性时间观取代中国固有的循环时间观。但五四以来的新诗与传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关键是无法把中国古诗特有的韵味用新的语言表现出来。“五四”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后来所谓的“九叶派”是第一次高潮,可惜因新的历史转折而被迫中断。1949年之后,这些人大多数转行搞翻译。
      
       汉语在当代遭到的第一次打击是从1949到1979。官方话语到了文革算是走到了尽头,甚至所有词与物的关系都被固定。1972年初,北岛写了一首诗叫《你好,百花山》,其中有一句“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他父亲看到后让他马上烧掉。因为太阳指的只能是毛泽东,怎么能是绿色的呢?
      
       斯帕曾这样写道:“我们经历着一场时代的转折,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回归。在最古老最深刻意义上的回归。一种向源头的回归,也是一种向初始的回归。”始于六十年代末的中国地下诗歌,就是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源头的回归,那就是诗歌的中国。
      
       文革的破坏,造成与传统文化的偏离,地下诗歌才有了创造新空间的可能,这恐怕是祖辈后辈都难以获取的空间——在可怖的高压下获得了纯粹的自由,在最黑暗的时刻目睹了令人晕眩的光明。
      
       熬到1978年,政治上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地下文学终于浮出地表。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包括《今天》、星星画会、四月影会、第三代诗歌、第五代电影、寻根文学、实验小说,那就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到八十年代中期走向高潮。由于准备不足,这能量没持续多久就衰败了。
      
       汉语在当代遭受的第二次打击,是从1989到现在。与头二十年的辉煌相比,近二十年的诗歌革命危机四伏。“今天,艺术和文学面临一种不同的危险:不是一种学说或一个无所不知的政党在威胁着它们。而是一种没有面孔、没有灵魂、没有方向的经济进程在威胁它们。或许市场是公道的,但它是瞎子和聋子,既不爱文学也不爱冒险,它没有思想,只知价格而不知价值。”斯帕的话正好概括了这二十年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外在危机。
      
       自1840年以来外忧内患构成了我们复杂的民族情结,而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某种“盛世”的幻觉。这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在这一幻觉影响下,物欲横流,众声喧哗,让本来就很有限的精神资源变得更加贫乏。商业化的影响无所不在,掏空人的心灵,用物质的满足感取而代之。大部分年轻人失去了反抗能力,因为他们不知道反抗的是什么。教育也扮演了同谋的绝色,让人从生下来就不再有怀疑精神。就像流水线,从生到死,一切都被决定了。在全盘商业化的三十年中,无论知识分子和作家,几乎都没来得及有足够的批判与抵抗意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在危机,那就是我们这古老民族太注重功利,太工于心计,缺乏一种天真无畏的“少年精神”。这一点恰恰从内部消耗了向前推进的动力。
      
       里尔克在《安魂曲》中说:“因为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可怕的不是苦难与失败,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处境浑然不知。
      
       现代汉语是一种年轻的语言,还没有达到古汉语的成熟程度。放在世界横向的坐标轴上也是如此。现代英语的转型可以说是从莎士比亚开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了。
      
       与民族命运一起,汉语汉语走在现代转型的路上,没有退路,只能向前走,尽管向前的路不一定是向上的路——这是悲哀的宿命,也是再生的机缘。
      
       1990年《今天》复刊后,试图办成一个跨地域的汉语文学先锋杂志。除了文学作品外,也支持边缘化的文化艺术,让中国文化的香火不断。近年来《今天》试图与非西方文明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在做和印度、埃及、土耳其的对话,试图让中国文化脱离简单把西方作为参照系的怪圈。
      
       北岛在《今天》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上说:“我特别强调的是,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激情,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它反抗的绝不仅仅是专制,而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
      
       回首历史,朝代更迭与经济兴衰如过眼云烟,最终留下的文化创造力,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立身之本。“希望中华民族早日从物质主义昏梦中醒过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掀起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彻底改变我们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品质。”谈论未来就是梦想,在这个意义上,“乌托邦”正是人类做梦的能力,“彼岸”正是梦的边界,而正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和边界,人类才有了方向和目标,才不会迷失在黑暗中。
      
       北岛的批判意识与理想主义提醒着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古老的敌意》在大陆没有出版,故简要概述其内容。
      
      
  •     月初带来 看了五十页放下了 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看 一整天都在看 把剩下将近两百页 看完了 不同于我们平时一再谈起 他过去写的诗 他不断反省 自我否定 始终对自己的写作保持警惕 对如今的中文写作 诗歌写作谈的很多 又很想把关于七十八十年代的书拿来看 实在好好奇那些年代 八十年代也实在是理想主义的年代 北岛有篇文章 提到他对国家的期待“如果說我還有什麽夢想,那就是中華民族早日從物質主義昏夢中醒過來,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掀起偉大的民族文化複興活動”
  •     因为似懂非懂所以很难评价,诗人……诗人啊,绝对不能嫁就是了。
  •     看北岛各种访谈,平庸到除了记忆啥买点都没有地步,连八卦都没有。谈诗论艺部分吧,也乏善可陈,以至于让人怀疑北岛整体的文学反思深度。当然,可能和结集文章有关,至于最后的摄影作品。。。呵呵。
  •     专制主义的压力来源是明确的,是单向的,而消费主义的压力却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让人找不到反抗的方向。
  •     要理解现在的北岛,一要看城门开,二要看古老的敌意
  •     比较松散的访谈合辑。北岛前些年的散文写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更愿意将其视为诗歌写作之余的素描练笔,我还是愿意期待一下,他怎么在将来的日子里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突破。
  •      “这个问题不想回答” 的莫名好感;“必须修改背景”那段,问得自作聪明被呛,笑了。
  •     基本就是访谈录。 知道了北岛与艾青有极深的怨恨。 最后一篇“用另一双眼睛寻找幽灵”讲诗歌与摄影之间的连通,不错,有共鸣。
  •     他从来未曾与现实和解。
  •     到底有点孤芳自怜的味道。
  •     牛津出版社的装帧真是棒啊! 访问集的内容上重叠的部分比较多,说来说去只是这么几个问题:现代汉语的危机(行话&网络语言),娱乐业时代,文革时代的记忆。透露出诗人北岛的自负与孤傲,当然还有成为公众人物不可缺少的煽情。
  •     我才知道北岛和艾青原来不和啊。。他们是一代人么
  •     封面像树纹
  •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该放在good reader里面啊,就是个访谈录,虽然有很多精彩的见解,但是比起来木心的鱼丽之宴差远啦。但愿诗歌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传承。
  •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追问不断质疑的时代”
  •     艺术和现实之间的永恒敌意,嗷呜。好基友送的书,要妥善保存。
  •     “所謂‘古老的敵意’,從字面上來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帶有某種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與書寫的源頭;‘敵意’則是一種詩意的說法,指的是某種內在的緊張與悖論。”4顆星
  •     生活与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
  •     很喜欢。封面赞,真的树皮的纹路。第三辑赞,竟然还摄影XD 谈话录赞,诗人的批判性是立身之本啊。他很多书名都是从别的人诗里来的 这点也很可爱......(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可爱是什么毛病啦
  •     有的观点非常好,获益匪浅。不过有些访谈内容挺重复的,来来回回都是同样的话题。
  •     无力吐槽,一星嫌多。平庸之至,浅薄之至,愚昧之至,自负之至。最简单、草率、不负责任的批评。放在高中生作文里可能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但根本谈不上“文学”。看完之后就想到那句“一个人如果30岁以后还是愤青,那大概不会有什么能耐”。
  •     大雜燴,各處的訪談湊在一起,不得不每次都重複一下自己在文學和文化方面的觀點。攝影方面業餘了點,抽象畫風格,和一張停留在八十年代審美水平的人像。
  •     一半的访谈报道,一半文章。然而北岛的东西,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     文中“斯帕”应为“帕斯”。
  •     “诗人之死,并没有为这大地增加或减少什么,虽然他的墓碑有碍观瞻,虽然他的书构成污染,虽然他的精神沙砾影响那庞大机器的正常运转。”
  •     人世滄桑 眾聲喧嘩。。重要的是在時光流逝中造成的停頓。。瞻前顧後。。左思右想。。一個人在二十歲的驕傲和六十歲的悲觀或許是一種平衡。。
  •     给外表打五星…
  •     歌德书店
  •     3.28 CUHK 北島+陳力川講座 在大學書店買了書,他給簽名了。『為啥買這本?』『我不知道誰是烏青……』
  •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冒险。
  •     看完以后整个人神清气爽,血脉舒张啊。诗人的精神世界还不真能用简单的对知识分子的标准去评价,诗人的思想不仅无畏而且纯粹。“诗歌就是要用新鲜的语言,对抗那些陈词滥调。”
  •     与哈尔滨最美书店 果戈里店内读。
  •     推荐他对八十年代自己诗作的反省,认识还是相当清醒的
  •     在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有古老的敌意在。
  •     “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里尔克《安魂曲》)。喜欢看北岛随意地絮叨他对诗歌、汉语及其它的理解,一种朴素的关怀。
  •     知名度来自误解 他也很想逃开吧
  •     北岛对当代的精神危机看得还是很准的~
  •     北岛访谈与演讲集。各篇主要内容相差不大,内容不深,但还是挺有趣的。消遣读物。
  •     作为收藏可以,如果想从中窥探八十年代那是不可能了
  •     总感觉作者和朋友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给自己的束缚中。看似反叛实则平庸。多的一星给写作态度和书名吧。
  •     看到中间的时候有阵子感觉难受,觉得北岛一些话反复说过好多次,但看到后面一点大概又有一点点理解了,但和看散文集的感觉还是不同,可能是访谈体的原因,也可能是年纪的变化,而我也来到了这座也许是他漂泊的最后一站的城市。
  •     图书馆偶然发现的好书。最近迷茫乱想,在这本书中静了下来。可怕的不是时代,是停止思考。可怕的不是压制,而是在反抗中变成你的敌人。可怕的不是没有思考的空间,而是你自以为在为整个人类寻找出路。
  •     NU馆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