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

出版社:蓝鸿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5出版)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11397048
作者:蓝鸿文
页数:374页

后记

《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一书终于完稿付梓了!此时,我除了欣喜和宽慰之外,心里有许多感激的话要说。这本凝聚着我20多年心血的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长江同志的家人,特别是长江同志的夫人沈谱同志。1984,年,当她听说我指导的几位研究生要沿着当年范长江赴西北采访所走过的路线去采访的时候,专门设宴为他们壮行。此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在关注和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去年当她听说我要编辑此书时,不顾年迈体弱为我写了序言,给了我很多鼓励和鞭策。长江同志的儿子范苏苏和范东生,还有范长江的胞弟范长城也都一直在关心和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老领导安岗同志。从1955年他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开始,我和他交往已有50多年了。这期间虽然人间沧桑,环境多变,可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对我的教学和研究始终不断给予鼓励。1995年,他就为我的《面向新闻界》一书作过序,这次他又欣然应允为此书写序。这篇由他口述笔录而成的序言,热情洋溢,思想深刻,既浸透着他对长江同志的崇敬之情,也饱含着对我的关爱之心。第三,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领导和同志。自从我1955年留校任教以来,新闻学院始终是我工作的舞台和精神的家园,学院领导和同志们一直在关心着我,帮助着我。20多年前,当我提出要研究范长江时,学院领导就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积极支持我开展调研,并且给我指导的研究生提供沿当年长江西北行路线采访的经费。近年来,我身体不好,学院领导一直关心着我的健康和治疗,使我感觉到了组织的温暖。

作者简介

《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内容为:1984年,蓝鸿文老师指导他的几位研究生打算沿着当年长江在西北采访的路线去采访,我听说后非常支持,并为他的这几个学生“壮行”,那是我第一次和蓝鸿文老师见面认识。1986年,我又和蓝鸿文老师有了第二次接触,共同参加了在四川召开的范长江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研讨会。通过接触,我对蓝鸿文老师有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人诚恳、热情,对长江的生平很熟悉,常有独到的见解。看他写的文章,听他的发言,总是受益匪浅。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为了研究长江,查遍了1934年以来几乎所有刊载过长江文章的刊物和报纸,例如,《北平晨报》、天津的《大公报》、抗战初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办的《新闻记者》月刊、重庆的《新华日报》、香港的《华商报》、华中的《新华日报》、延安的《解放日报》、解放初期的《人民日报》,等等。他还到长江的故乡内江和长江采访过的一些地方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我被他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他发表的几十篇论文,就是他多年来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序四序五在研究范长江的路上(自序)范长江新闻作品研究为选编范长江在北大写的消息和通讯加的按语附范长江作品范长江任大公报记者期间发的新闻专电范长江任大公报记者期间发的新闻专电(续)《国闻周报》编辑怎样评论范长江的作品范长江三次写红军长征五十年前范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范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的七篇佚文关于选编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评论材料的说明材料之一:周恩来等老革命家老同志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论材料之二:《大公报》和原大公报人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论材料之三:新闻学著作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论从一篇通讯看范长江惊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既有全局高度又有政策观念——读受毛主席表扬的范长江的两篇通讯附:名记者范长江报道苏北根据地观感范长江有哪些新闻作品未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给读者提供一个研究目录范长江新闻活动研究当记者,从学生时代开始——范长江在北大的新闻活动范希天在北大除“长江”外,还用过别的笔名吗?——对一个笔名的考证范希天等1933年发起组织“北大学生前线视察慰问团”的11次连续报道说明了什么?——对一份研究范长江材料的透视解读毛泽东书信、电报、批语中的范长江一本创造出版奇迹的书——关于《中国的西北角》版数的初步考证及其他《中国的西北角》到底出了多少版?范长江去西北采访真没拍过照片吗?范长江抗战前发表了多少新闻照片——兼谈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抗战初期活跃在山西战场的大公报记者寄希望于“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对邹韬奋范长江等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电的研究关于范长江西北采访的几个史实问题——给《新闻战线》编辑的信附:季音同志复信范长江采访陈嘉庚附:陈嘉庚先生印象记长范长江与爱伦堡范长江与李白纪念馆为长江先生校正记忆之误——读《我的自述》给《范长江》电影剧本作者东生的信同内江市电视台记者谈范长江记者生涯《范长江与青记》:研究范长江的新成果范长江通讯在海外影响的新发现——在巴黎《救国时报》上所见让日本人民了解范长江——和《塞上行》译者岸田五郎的一次会见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范长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贡献乡亲们一直惦记着他——范长江故乡访问记(一)长城谈长江的思想性格——范长江故乡访问记(二)从范长江三次采访看记者的素质应该怎样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范长江与红军长征》一文的意见附:范长江与红军长征——兼论范长江的世界观转变人是新闻事业第一重要资本——学习范长江关于培养新闻干部的思想学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纪念范长江诞辰90周年附录《西北采访万里行》前言立足改革勇探新路——指导两名研究生去西北采访的体会路,靠我们自己去开辟——指导新闻业务研究生实习的做法和体会附:天府风来桃李红——写在《巴蜀潮涌夔门开》出版的时候在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江油记事范长江生平大事年表后记

编辑推荐

《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前言

蓝鸿文老师约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新书《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一书作序,我年事已高,近两年健康状况也不好,有些力不从心,但我还是同意了,因为我被他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蓝鸿文老师从事新闻教学工作已经五十多年了,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他工作很忙,但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研究长江的生平事迹和著作,发表了几十篇研究长江的论文。他的文章材料丰富、文风严谨、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在新闻界影响很大。蓝鸿文老师被大家公认为研究长江的专家和权威。1984年,蓝鸿文老师指导他的几位研究生打算沿着当年长江在西北采访的路线去采访,我听说后非常支持,并为他的这几个学生“壮行”,那是我第一次和蓝鸿文老师见面认识。1986年,我又和蓝鸿文老师有了第二次接触,共同参加了在四川召开的范长江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研讨会。通过接触,我对蓝鸿文老师有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人诚恳、热情,对长江的生平很熟悉,常有独到的见解。看他写的文章,听他的发言,总是受益匪浅。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为了研究长江,查遍了1934年以来几乎所有刊载过长江文章的刊物和报纸,例如,《北平晨报》、天津的《大公报》、抗战初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办的《新闻记者》月刊、重庆的《新华日报》、香港的《华商报》、华中的《新华日报》、延安的《解放日报》、解放初期的《人民日报》,等等。他还到长江的故乡内江和长江采访过的一些地方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我被他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他发表的几十篇论文,就是他多年来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

内容概要

蓝鸿文,1929年生,四川隆昌人,教授,中共党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先后毕业于重庆南泉新闻专科学校、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48年开始在报上发表新闻通讯作品。1951年8月至1955年8月,在西南《新华日报》和《西康日报》任记者、编辑。1955年10月调初创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1年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曾任北大新闻专业分党总支书记、人大新闻采访写作教研室主任等职。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次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津贴。2005年教师节,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本校首批“荣誉教授”称号。长期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和名记者研究。独著、合著、主编著作13部。其中,《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获2002年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面向新闻界》获1998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新闻传播学系列二等奖;另有部分文章获各种奖项。2008年出版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一一老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选析》一书,获得好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范长江)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周恩来当我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甘肃、陕西地区时,收集到一些报纸,发现一些长江署名的文章,在我军尚未长征前即判断我们可能要放弃江西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分析了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转移,并对红军长征过程和下一步的动向做出了估计,大家感到很惊讶,都为长江同志的过人才华而赞叹不已。  ——张震我很注意红军长征北上的消息,从天津《大公报》范长江的报道中获悉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已到达陕北。进步学生都很高兴。我的心头很自然的闪过到陕北去参加红军的遐想。  ——黄牟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由这些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后来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但是长江仍然是一名小兵,是毛泽东麾下的最忠诚、最勇敢、最机智的一名小兵。  ——胡愈之

章节摘录

插图:5.1929年进入天津大公报、1935年担任大公报编辑主任、1941年张季鸾逝世后继任总编辑的王芸生,与1948年5月起任代总经理的曹谷冰合写的《1926至1949的旧大公报》一文①中,谈到旧大公报国内外特派员人才众多这个特色时,说:“大公报的旅行通信也有特色,初期到各地方旅行写通信兼摄影的有汪松年,到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写旅行通信的有杨汝泉,以绘画作写生通信的有赵望云,其后接着有范长江的旅行通信,写出《中国的西北角》,报道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完成,报道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成为一大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的战地通信甚为出色。写上海战事的有杨纪。特著成绩的是以范长江为首的战地特派员的战地通信……”值得注意的是,王、曹二位大公报高层领导人文章中提到的国内外特派员和社外写战地通信的不下50多人,其中以“一大贡献”四字来评论范长江的旅行通信,以“特著成绩”四字来评论以范长江为首的战地特派员的战地通信,却是绝无仅有的。6.1927年年底以半工半读方式进入国闻通讯社、1929年调人天津大公报工作、抗战时期一度任桂林版总编辑、抗战胜利后又一度任上海版总编辑的徐铸成,在《滔滔万里长江》一文②中说,长江在任大公报北大通讯员时,他任教育版编辑。长江1935年去报馆访问,就是他陪长江一起去见胡政之的。关于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他是这样评论的:“1935年下半年,他的西北旅行通信陆续在报上发表(后来编辑出版《中国的西北角》),轰动了全国。这不仅因为这样的体裁是中国新闻史上独创的,而且他是跟着红军长征刚走过的足迹,描述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西北高原的风土人情、人民疾苦。他的文章又写得气势磅礴,细腻生动,使读者大大扩展了眼界,首次了解长征这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地上,投射出一线光明。”“以后,长江的旅行通信,就成为《大公报》的最大特色之一。今年,马荫良先生和我闲谈报界旧事,他说:当时《申报》对长江的通信极为震动,也曾派记者出外写旅行通信,但总是写不出长江这样好的通信,竞争不过《大公报》。”

图书封面


 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书内有挺多珍贵的资料和分析,适合已经对范有深入了解的人作为史料学习。如果对范了解不足,直接读的话,估计有些困难,书的体例不怎么清晰。
  •     【摘要】 “评价一个人,并且评价的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样,研究一个名记者,并且把他研究的很好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2009年恰逢名记者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年,对他的研究性文章很多,其中尤以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一书为著。蓝鸿文教授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范长江,直到2009年,集合了历年研究的成果出版了此书。此书对范长江同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范长江新闻作品研究、范长江新闻活动研究、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笔者也希望通过对阅读此书的一些感想,来试图探讨新闻史该怎么学的问题。一方面笔者感叹蓝鸿文教授对范长江史料研究的细致,另外笔者也以批判的视角探讨该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的方面包括:看历史的角度、对历史的解读、历史学习的系统性、读历史的趣味性。【关键词】 看历史的角度、对历史的解读、历史学习的系统性、读历史的趣味性看历史的角度研究历史事实也好,评价历史人物也罢,首先要有一个对待历史的正确角度,学习新闻史也该如此。中国学生和历史打交道,最早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本历史书叫《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如其说该书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史》不如说其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因为该书从头至尾贯穿了一个思想,那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和发展的道路。其他的任政党、任何团体在历史上都只不过是共产党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因此这本书也只能是以一个执政党的角度看待历史。显然这种看历史的角度,笔者实难认同。历史不仅仅是写给当代人看的,更是留给后人看的。给当代人看,让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写个后人看,是让后人能够看到他们真实的历史,真实的过去,才能够知道他们是如何而来,又该走向何处。而以一种党派的角度、一种阶级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尤其是迫于当政者的政治压力,所写出来的历史往往参杂着某种政治利益,其实质就是对历史的歪曲,对人民的欺骗,按照马克思的话说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范长江——记者生涯的研究》所采取的研究历史的角度就是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党派立场。这种研究新闻史的角度早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闻报道中就坚持的立场,即新闻报道要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该书中在范长江新闻活动研究一章节中专门介绍有“解读毛泽东书信、电报、评语中的范长江”,试图从领袖鲜有的一点文字中来对范长江进行正面的评价。而对于他在大公报期间与张季鸾、胡政之以及王芸生等大公报记者的交往却少有文字出现。还有蓝鸿文教授在讲到范长江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种对文革的评价是“历史往往和人们开玩笑,但又总是无情的”,蓝教授仅仅把文革看成是一种“历史的玩笑”,这种对历史问题的角度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对待历史的角度又该如何?新闻学理论中就有关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即在报道新闻时要有一种价值无涉的态度。笔者个人觉得对待历史问题的角度也该如此,那就是价值无涉的态度。对历史研究者而言就是不要用任何的一种阶级的、党派的、集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主要是识别出被政治化了的历史,还历史以真实。对历史的解读对历史的解读就是如何来认识历史真相的问题,对历史的解读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抛弃了历史的真实而对历史的解读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歪曲。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阶级关系中来考虑,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要求历史人物。《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一书中,从整体上而言是尊重史实的,引用了极其丰富的史料。据书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研究范长江的史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范长江本人的作品,其他人写的有关范长江的作品以及书作者亲自到范长江的出生地和采访过的地方做实地研究的成果。同时,据书作者所言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蓝鸿文教授也写了三篇文章来反驳不同学者对于范长江历史功绩解读上的失误。第一篇是《应该怎样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范长江与红军长征>一文的意见》,该论文主要是为了反驳蓝鸿文教授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伊韵公关于范长江世界观转变而的论文《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第二篇是写《范长江去西北采访真的没拍过照片吗?》,该文是为了驳斥穆青所说“范长江的那次西北行写了大量的报道,可惜没有照片,要是把他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就好了。”书作者用大量的史实说明了范长江不仅写了大量的报道,还拍了许多照片。如书作者在谈到范长江抗战前发表了多少新闻照片时,指出了范长江在1935年夏去西北采访拍的照片,1936年去额济纳和阿拉善两旗所拍的照片以及1937年去四川报道救灾拍的照片。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对于所研究的人物的过分喜爱,难免就掺杂着许多个人的情感在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文中大量的对于在西北采访行中范长江以及与范长江关系甚密者的心理描写。如在描写范长江的好友孟秋江的时候,“秋江明明知道这种退却险象环生,但他却有意识地要这么做,为什么?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他也是血肉之躯,和一般人没有两样。然而战地记者的责任感、新闻敏感告诉他,这种退却,既充满危险,又是难得的机遇。”。书作者没有和孟秋江进行过任何交谈,而全凭自己的个人主观构建,这是不符合写历史人物的要求的。历史学习的系统性马克思说“任何一门学问,当它能够用数学来表示的时候才能真正说这么学问是有科学性的”,马克思的意思是在任何学科的构建上一定要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最害怕看到一本书是这里写一写那里抄一抄,结果到最后出版的书籍只能是四不像。一门学科也好,一本书也好能够完整的并且是有系统的阐述一个问题,不仅是书作者思路清晰的一个表现,同时这也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此书是有针对性的阅读。《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分为三大部分,即范长江新闻作品研究、范长江新闻活动研究、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确实从总体而言书作者的思路是清晰的。该书中最难得可贵的是拥有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从范长江在北大写的消息和通讯到范长江担任大公报记者所发的新闻专电以及后来的西北采访行。这样分门别类的叙述了范长江在不同时期的新闻作品,还有助于读者在看书时把握不同的重点,寻找到范长江不同时期的新闻作品。不过我们若是分开来看的话,就某一章节而言,让读者看来就显得杂乱无章,因为该书是由书作者在不同时期发表的论文构成的,而且书作者在不同时期的知识量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学术环境也是不同。蓝鸿文教授在不同时期的论文大概发表在《新闻与写作》、《人民日报》、《国际新闻界》的学术刊物之上,同时还有书作者在不同时期的随感、杂文等。然后编辑出版合著为《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这也让读者在看书之时显得没有头绪,有时候都不知道该书到底学术论文集还是在谈书作者自己的点滴感受。此书如其说是研究范长江同志的著作不如说这是本研究范长江同志的论文集,只不过这么多的论文集的作者只有一人。四、读历史的趣味性历史是写过写给当代人看的,更是留给后人的。能够认真研读历史首先是要对历史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现在很多学者在出版历史书籍的时候秉承着精英文化的理念,写出来的历史书籍晦涩难懂,毫无生气。套用毛泽东的一句话这是“死人办报”,用在历史学身上就是“写死人的历史给死人看”。老一辈的新闻史专家如方汉奇、甘昔分、白润生以及该书作者蓝鸿文,其写作的文字往往干涩、直白、缺乏活力以致于让新闻学子对新闻史望而却步。后起之秀如李彬、陈力丹等文字上就突破了老一辈的单调的文风,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了大段诸如“伟大领袖”、“高贵的品格”之类的陈词滥调。有些人批判“新闻无学”,就是因为新闻学包括新闻史,本身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其实笔者个人也是认为如若单纯的研究新闻史以及新闻史上的某些名记者,往往是让我们提不出来兴趣的。因此,笔者在此指出新闻史最好应该结合社会历史的来研究,将新闻史放在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因为任何新闻报道作品的出现,尤其是优秀的新闻作品的涌现都是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史实结合在一起的。那些把新闻史固闭自封的进行研究,看出来的新闻史只是某些单个的、孤零零的新闻史实。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史难免会有许多突兀之处,让学新闻史的人也很难从中得到领悟。不得不指出《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就是这样的一本孤零零的新闻史,该书是为了研究范长江而去研究范长江,而不是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研究,单纯的就范长江的新闻报道活动来研究,让读者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很好,这本书还可以,可以读读喔
  •     专业人士可以看看,体例不够清晰,适合对范长江了解足够的读者,否则,会觉得有些凌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