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11334022
作者:雷海宗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传统中国积弱的根源分析》内容简介: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根源何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传统中国积弱的根源分析》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全书分为两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传统中国积弱的根源分析》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书籍目录

上编
总论——传统文化之评价 / 002
一 中国的兵 / 003
二 中国的家族 / 045
三 中国的元首 / 062
四 无兵的文化 / 079
五 中国文化的两周 / 101
下编
总论——抗战建国中的中国 / 128
六 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 / 130
七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 135
附录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 / 142
殷周年代考 / 152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 162
雅乐与新声 / 166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 172

内容概要

雷海宗(1902—1962)扬名中外的史学大家,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以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专设条目。雷海宗提倡兼顾考证和综合,是“战国策派”、“清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其主要著作有《国史纲要》《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因为《读史阅世六十年》里何炳棣的回忆,所以翻看了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很多结论比较偏颇,对征兵制和募兵制的评论也很难让人满意,本以为这本书应该评价一般,可是一看豆瓣评分又高的吓人,看来所谓“大家”的言论总是让人先见为主的同意,就好像钱穆的那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多多(可看本人写过的一篇《读历史书籍请抱独立思考的态度:从李敖对钱穆的评价谈起》),可是时隔多年,我们还在奉为经典,是不是我们没有进步?在雷先生看来由春秋时代到汉代的发展经过,总括一句,先是军民不分,后来军民分立,最后军民对立。军民对立之下的军队最难驾驭。。。长期积弱局面的原因或者很复杂,但最少由外表看来,东汉以下永未解决的兵的问题是主要的原因。简单总结起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征兵制最好,汉代之后募兵制是中国积弊的开始。征兵制和募兵制“征兵制”与”募兵制“ 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为义务性的、后者为志愿性的。征兵制下全体国民,如符合一定条件,均须强制性加入军队服役一段时期。募兵制下的士兵则是招募而来。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取决于征兵或者募兵?在作者看来征兵制就是比募兵制好,甚至中国的积弊都是由于这兵的来源而来。但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主要决定于军队的组织方式,兵将的选择和教育,武器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后勤医疗的保障,军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军人的军功升迁。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清明都是很关键的因素,和这些相比兵源只能算一个小的部分。历代兵家都很看重这些因素,比如建立魏武卒的吴起在《吴子》里有图国、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几章,单看章节名就可见军事实力强弱取决于多个方面,不是征兵或者募兵那么简单: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这些有的是说要政治清明,有的是说要治兵得当。还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十八卷里说的也是如何管理,如何操练士兵,如何使用火器等等,雷先生把一切历史上积弊,疲弱都归罪于军队的士兵来源问题明显有失偏颇。使用史料多有曲解雷先生证明自己的论断时引用的一些材料也很奇怪比如为了说明征兵制优于募兵制作者举了匈奴边患为例这种小小的胡人,在战国分立时赵或燕能毫无困难地单独应付。。。但汉时成为大患的匈奴对燕赵并不是严重的问题。当然到汉时匈奴方才组成一个坚固的帝国,战国时匈奴内部仍然分裂。但匈奴分裂时中国也分裂,中国与匈奴的统一也同时实现。所以匈奴统一虽或是中国感到威胁的一个原因,但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惟一可能的结论,就是战国时代的兵可用,汉时的兵不可用,只有遇到才将率领时才能打胜仗。这是军队由流浪份子组成的当然结果这个例子真是关公战秦琼,燕赵时期能够对抗匈奴就说明汉代来袭的匈奴也是一个水平?只是汉军更弱所以才打不过?这就好像一个聪明的学生在小学时候门门100分,但是高中时候却难考100分,那这说明学生高中时候比起小学的时候更笨了?即使我们不看匈奴史,不知道匈奴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也应该明白这例子有多不靠谱。李牧大破匈奴是公元前265年的事情; 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是公元前209年,当时匈奴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是匈奴步入强盛时期;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刚经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皇帝都找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所以大败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以后和亲之策都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最后武帝时期打败匈奴,这恰好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政治,经济息息相关,而不是和采取什么征兵方法有关。孔子讲“君子有三戒”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孔子此地所讲的“君子”似乎不只是阶级的,也是伦理的,就是“有德者”如孔子弟子一类的人。他们要“戒之在斗”,必有“斗”的技艺与勇气论语解释的人多了,但是这么解释的还是第一次看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明显是在教做人道理,作者强行附会成了君子擅”斗“。文武的分离开始出现。张仪的故事可代表典型的新兴文人。。。这种人只有三寸之舌为惟一的法宝,凭着读书所学的一些理论去游说人君。运气好,可谋得卿相的地位;运气坏,可受辱挨打。他们并无军事的知识,个人恐怕也无自卫的武技,完全是文人。《孟子·滕文公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不过这样的人物在雷先生看来一文而不值。“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权利集中于上,文武分工明确,各使所长,这不正是官制的进步?雷先生偏颇甚多。看书务必独立思考雷海宗写《中国的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能理解这些文章里想表达的感情,但是,过去这么多年,现在人们还是热衷于看钱穆,雷海宗的书,而且完全是不假思索,全盘接受文章观点(豆瓣里大肆吹捧的大有人在),这是不是我们太懒了,没有一点进步?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国内国外的学者都预测说未来的趋势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看现在的国际形势 真是越来越是
  •     兵制在多大程度上塑造著社會形態政治形態,而且在論述中重視制度的凝結性。所謂漢法后無大變的觀點雖不贊同,但其對制度上的重複症狀分析還是非常可讀(雷老的書很棒,就是這個印刷的紙我不喜歡。
  •     文选一本,读了这册。中国的兵越来越弱的事情……
  •     雷的抗戰建國論是希望中國有一次 出埃及記的洗禮,然而抱歉 恁拜偶像國 怎麼會有 摩西?
  •     虽说作者有些军国主义倾向,所谓抗战建国论也值得商榷。但此书仍不失为传世佳作。作者对兵制与文化的分析见解独到,对科举社会、吏治国家的弊端鞭辟入里。当专制皇权汲取一切,普天之下皆为奴仆。没有权利、认同,自然也没有荣誉与责任,不知为谁、为何而战,好男不当兵的社会,免不了治乱和征服的循环
  •     如果和我一样受惑于盛唐的出将入相,而认为中国兵制的积贫积弱始于宋朝的话,都应该看一下雷海宗先生的这本书。再看自秦汉以来不断地调发囚徒流民之类充实军队,军队的大部分士兵本身就是流氓,从军也只是让他们变成了具有合法伤害权的流氓,所以军民关系的对立与互斥也就不难理解了。 PS:顺便吐槽一下这本书的校对和插图, 书中多处错字,插图和配图的说明与正文完全无关……
  •     当对中国的兵里对征兵制的结论不敢恭维
  •     远见卓识
  •     雷海宗,牛人也!很棒的学术文章,上编都为在清华时期所写。也就曾经的清华能培养出如此人才吧
  •     汉代以下开始兵痞不分。
  •     新的历史划分,新的发展视角,新的根源分析。#好吧是因为我读的太晚了# 不过下篇和附录部分有点怪怪的。
  •     不错的书。
  •     当人们不再认为习武保卫家乡是自己的责任,不再为国而战,不再怀有仁义之心对待敌人的时候,一个国家就已经走在了下坡路上,加速下滑,最后整个国家粉身碎骨,而它的国民最后将成为没有精神内核的行尸走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